范文大全

现代农业发展范例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现代农业发展范例篇1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意义;存在问题;建议

  1农业机械化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由于我国的农业种植面积在不断缩小,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规模化集中经营。所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田产出率是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在不断推进。只有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才能够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做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因此,农业生产机械化对于我国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农机化发展水平较低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农业生产机械化的不断重视,各种农机补贴政策也相继推出,推进了我国农农业生产机械化的不断发展。与此同时,对应的农业机械装备发展也非常迅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机械装备的研发与生产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农业机械的种类也日益增加,农机的科技含量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长期以来重工轻农的思想影响,与工业生产机械化相比,农业机械装备的生产规模较小,产品科技含量相对比较低,农机装备的结构不合理,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推广跟不上。同时,农机装备制造还仅仅是处于初级生产阶段,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最新科学技术不能应用于农机装备生产与研发,农业机械装备不能满足当前农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2.2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水平比较低,不能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生产

  随着我国目前农业土地流转的全面开展,农业生产的土地集中经营和规模化生产也随之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还是相对较慢,还不能全面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农业社会化组织程度仍然很低,农业生产率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益也没有增长,加之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因此,对于农业机械化生产要求的大中型农机具购买能力无法承受,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生产水平的提高。

  2.3目前我国农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由于农业生产机械化在我国起步比较晚,目前还处于逐步推广的阶段,与之相配套的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也随之滞后,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的需求,农机化服务还不能做到完全市场化、专业化,而且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健全,农技服务企业、网点和技术人员多集中在县乡级,多数不能覆盖到村屯或田间,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化发展。同时,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存在区域不平衡现象,农机服务体系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非常小,很难满足当前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的需求。

  3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建议

  3.1建立健全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机制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要建立健全农机化发展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农机化发展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完善农机购置补贴管理办法,完善经销商管理制度,严格程序,规范操作,严肃纪律,强化监管;落实相关优惠政策。正付应针对农机购买、农机安全、农机合作社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让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实惠,拉动农机市场长效发展;强化金融信贷支持。大力发展农机小额信贷,对农机具库棚建设、1维修设备购置、购置农机具等提供便捷的贷款支持,解决农民或农业专业合作社购买农机或农机相关配套设施等资金短缺的问题。

  3.2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针对我国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的现状,发挥当前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断创新农机服务体系的各项模式,逐步形成以市场主导的农机社会服务机制,引导各类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促进农机社会服务化体系与农业生产机械化相匹配。加快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网络建设,加强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建设,构建农业信息化平台,提高组织化和集约化水平,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3.3促进农业机械化区域化发展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的地域复杂,种植作物的品种繁多,各种作物不同环节的机械化程度差异很大,各地气候条件以及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也存在各种差异。因此,农业机械化势必并已经朝着非均衡方向发展。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一定根据社会需求和发展条件,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将紧紧围绕各区域优势农产品布局和特色农业而发展。

  3.4构建农机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农业机械制造水平

现代农业发展范例篇2

  关键字: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 DF413.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人的总称社会形态的不断成长,人口持续增加和对农产物的要求不断提高,全球性的资源和生活习性环境问题一天一天地走向紧张,如何协调人的总称社会形态经济成长与生活习性保护的抵牾,已经慢慢成为可持续成长的核心问题,作为直接以有生命的物质和富源环境进行再生产的农业,其可持续成长的问题更加剧要。现代农业是一种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1.现代农业的概念

  现代农业是现代科技、资金等现代生产要素相结合的产物。其多功能性日益增强。在保证农产品供给、扩大农民就业、输送劳动力的传统功能基础上,农业向着农产品加工、农业环保、观光、休闲等领域扩展。我们要在强化传统功能的基础上,拓展发展新型农业的功能;现代农业面向两个市场,实现现代经营管理,普遍地推行产业化经营,贸工农结合,不断地拓展和延伸产业链,实现生产、科研、加工、消费各个环节的产业一体化。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快的地方,农业产业化经营,贸工农一体化的态势非常明显;现代农艺以效益最大化为原则,使农业从单一经营转化多元经营。实现经济效益、生产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六是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现代农业以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强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力。

  2.建设现代农业的意义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引进工业技术成果,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增强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1现代农业是发展的具体体现

  发展现代农业,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落实。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集约使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由于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和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所以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保护生态环境,把农业和农村发展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2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通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发展现代农业既可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又可以促进农村社会化服务化;即可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2.3建设现代农业是农民增收的途径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落实,是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才能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根本上夯实增粮增收的基础。

  2.4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的必由之路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与市场双重制约,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将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发展农村是新农村的选择

  当前,我国农村能源行业包括太阳能热利用、沼气、生物质能转换技术与装备、小型电源、节能炉具和新型液体燃料。这些技术和产品不仅可以为我国城镇和广大农村提供可持续应用的高品位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缓解常规能源供应紧张局面,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提高健康水平,还可以通过对以上各种可再生能源利用和节能技术的整合,发展生态种植和生态养殖,生产无公害农副产品,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促进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4.发展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新能源,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必须建立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我国农村能源建设是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多次强调的。我国“十一五”规划指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实行优惠的财税投资政策和强制性的市场份额,鼓励生产和消费新能源。要以新机制、新模式,努力建立起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坚持自筹、群帮、共助方针,有计划地稳步扎实推进农村能源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高效、清洁、经济、方便”的原则,建设新农村,发展新能源,建立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实现农村能源利用的“新结构、新方式、新机制”:新结构,即充分发挥农村地区资源优势,提高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中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新方式,即改变传统落后的农村用能方式,发展清洁、高效、适用的农村能源利用技术;新机制,即完善农村能源服务体系,建立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积极推广液化气、清洁煤、天然气使用,鼓励生物质能、太阳能利用。增加液化石油气和优质型煤的供应,适当供应农民生活用气,推广太阳房建设和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建设大中型沼气设施,试点推广生物质成型颗粒燃料,支持生物质能的集中利用。建立健全农村能源供应、售后服务以及管理的市场化机制,使农村能源体系成为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部分。新能源的广泛普及和使用,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必将成为新农村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在传统能源日益面临生态危机的威胁和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和试点推广工作应摆在更加重要的日程中来。

  5.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5.1农业科技转化率低

  在农业科研方面投资不足,并且投入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得配置。全是没有完善的良种繁育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相对滞后,现有的科研成果质量不高,农业科研人员严重流失。

  5.2农村教育落后,人才短缺

  高素质的农业工作者是现代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绝大多数农民只有高中以下的学历,平均受教育的年限只有8.6年,其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6.3%,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3%,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仍属于 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造成农民技能单一,粗放经营,这些都制约着生产方式和观念更新。同时,由于工作条件艰苦,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不健全,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起重要作用的农业科研人才大量短缺,成为农业技术研发和农业竞争力提高的制约因素。

  6.结束语

  发展高效农业就要建立以市场为中心,以农田为基地,以农业合作组织为媒介的市场化、专业化的农业生产体系。比如:对土壤的改良、种苗的优选与引种、优良品种繁育与改良,农具的改进、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等,这就需要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技术的掌握需要专门化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操作。建设现代农业实训基地就是对此问题的一个有效解决。

  [1]朱明得,《现代农业》,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04.01.

现代农业发展范例篇3

  农业现代化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现代化仅仅是生产部门的现代化,是指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农业,就是把传统的不发达的农业转变为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发达农业的过程。广义的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不仅包括农业生产部门的现代化,还包括制约、支撑农业部门发展的社会经济内容,如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农村城镇化水平、农村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等。因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就应当包含一些必不可少的社会经济内容,必须把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作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其实质内涵与衡量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与完善。总的来看,目前世界农业总体发展趋势是在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而且同时现代农业也将向更高层次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对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培养现代农业人才、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等诸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以现代化为目标,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开始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由温饱向小康的重大转变,从而大大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概念,也是一个动态概念,不同国家、不同年代具有不同的内容,也有不同的工作要求。从农业农村的发展环境看,我国目前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必须把握新的发展机遇。从农业农村的深刻变化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在进入战略转变阶段,必须创新发展模式。特别是逐步提高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迫切要求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在这个重要的战略转折期,必须尽快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从农业农村的重大任务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处于攻坚爬坡阶段,必须积极应对严峻挑战。

  发展现代农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必须统筹发展、和谐发展,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引进工业技术成果,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增强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目前发展现代农业产生的问题

  1、城乡对立现象依然客观严重。虽然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在加快,但是我国城乡封闭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我国长期采取的经济社会政策是向城市倾斜,是靠牺牲农业的利益来推动城市的发展;二是绝大多数城市的城市功能脆弱,既无经济辐射力,又缺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容纳力。

  2、在传统农业地区,农业基础条件仍很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有些贫困山区的农田水利和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较差,路桥失修严重,河道不畅、送水排涝功能锐减,造成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农业产出效益较低,农业招商引资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以上问题对农业的危害常是灾难性的。彻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十分紧迫,否则,农民大幅增收根本无从谈起。

  3、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对现代农业发展认识不足。农民现有的文化素质,无法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无法接受高科技含量的种养技术,制约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导致现代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农业科技水平较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不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也使得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率不高。技术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也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环境退化等问题。

  4、农业产业体系不全。近年来,尽管发展了一批特色产业,但是大多数是初级产品,第二、三产业对农业支撑作用不大。农户之间生产经营的关联度低,长期分散经营,农机、农技、供销信息“独立自主、很少往来”,造成农产品成本高、经营风险大、常出现“卖难”问题。我国的农业正面临着国际优质农产品日趋的激烈竞争,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形势更加严峻。产业化进程的缓慢严重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5、财政支农投入不够,支出投向有待于规范。政府资金投入有限。政府财力有限,对现代农业建设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加之资金使用分散,缺乏有效整合,不同程度地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速度。传统农业地区由于工业骨干财源匮乏,公教人员工资、政府运转、社会保障、政法文卫支出等确保项目多、任务重,在上级转移支付后,仍普遍存在较大的收支缺口,使得传统地区财政支农支出难以达到《农业法》等法规条例规定的比例标准。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

  一是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科学发展观是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自觉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思考“三农”问题,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把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统筹协调、科技兴农、改革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创新发展思路,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发展步伐,逐步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二是必须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好农民利益作为根本点。落实好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真心诚意为农民办实事,依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有效激发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必须把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主要目标。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科学发展,必须始终围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来开展。

  三是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区域布局、合理规划是提升现代农业规模效益的客观要求。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最佳适宜区和效益优先原则,按照“做优传统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强特色产业”的要求和“突出特色、规划先行,注重规模、相对集中”的思路,做好产业结构调整这篇文章,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四是实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要以《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为依据,遵循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规律,准确把握我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所处阶段及其特征,采取综合性措施,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培育主导产业为切入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推进农业重大工程项目和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通过项目、技术和政策支持等措施,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努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同时,积极开展优势农产品名牌创建活动,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品牌。

  五是推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的工作重点,在于把各方面建设的内容在示范村综合集成,为不同资源条件、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提供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示范。在行动推进过程中,要及时总结经验,评价建设效果,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各地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现代农业发展范例篇4

  关键词:农村;农民;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业问题,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最难的是农业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来管理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曾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7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温家宝同志在十届五次人大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给农业注入更多的现念和方式,将更多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什么是现代农业?简而言之,现代农业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传统农业和不发达农业转变到现达农业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装备和较高的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二是高效能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部门的支撑和效益相对较高的非农产业需求的支撑,并采用现代营销方式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三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水平如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等,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才能的农业劳动者,农民的收入水平接近城市居民水平,生活、居住方式城乡一体化;四是农民组织结构的改善与优化,尤其是通过农业产业化,形成较高的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五是有良好的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并有较高的资源转化率。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大意义:第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发展现代农业,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落实。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集约使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要通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第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目标和中心任务。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才能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根本上夯实增粮增收的基础。

  第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与市场双重制约,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将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我国农业的内在基础正逐渐强化。目前,农业科技进步率已达到48%,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已具备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那么,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应该是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明显加强,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升,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建设现代农业的任务主要是抓住薄弱环节,突出重点,采取综合措施,整体推进。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应用农业机械,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抵御灾害的能力和生产效率;要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强化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要将农业产业化经营贯穿于现代农业建设全过程,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要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要树立和运用大资源、大农业、大食物、大市场和大生态的理念,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将贯穿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确保现代农业建设稳步健康推进。

现代农业发展范例篇5

  关键词:现代农业 现状分析 措施建议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一、现在农业的内涵界定

  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属于农业的最新阶段。其基本特征是:

  1.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如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科学技术迅速提高和广泛应用;

  2.现代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由手工畜力农具生产转变为机器生产,如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拖拉机、耕耘机、联合收割机农用汽车、农用飞机以及林、牧、渔业中的各种机器成为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使投入农业的能源显著增加;

  3.良好的、高效能的生态系统逐步形成;

  4.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有很大提高,如农业企业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工、企业分工日益发达,“小而全”的自给自足生产被高度专业化、商品化的生产所代替,农业生产过程同加工、销售以及生产资料的制造和供应紧密结合,产生了农工商一体化;

  5.经济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企业管理和宏观管理中运用越来越广管理方法显著改进。

  现代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可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使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和农户行为发生重大变化。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二、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由于我国土地制度、农村体制和长期的改革发展,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农村经营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

  现代农业是规模化的农业。目前我国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不利于规模经营。分田到户制度始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分配过程中,一块完整的土地常常被分割成几块,本来相对完整的土地变得阡陌纵横、支离破碎,同时也降低了农业经营规模。现代农业是经营企业化,在这个产业体系中,农业生产环节只是一体化经营链的一个车间。我们目前以农户为单位的经营方式与其相比差距甚远。

  2. 标准化生产缺乏,科技创新不足。

  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不少地方小农生产基本上还停留在人力加畜力的水平上,绝大多数的农活是靠牛拉犁、肩挑担、锄松土、手插秧、镰收割来完成的,科技含量少,生产效率低。同时,小农经济不是建立在科学的工艺流程基础上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它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于变化无常的气候条件,很难保证农业标准化的实施。

  3. 农民间和地区间社会化分工程度低。

  现代农业是分工精细的农业。现阶段农业生产领域几乎无分工可言。农民是生产者、销售者、管理者,也是技术员、运输员、保管员,还是雇工、帮工、老板。这种分工模式阻滞着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此外,各个地区间没有科学完整的规划,盲目耕种一时效益好的作物却忽略地区间的生产分工,不能形成地区特色农业发展。

  4. 农村教育落后,农业科研人才短缺。

  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低,8亿多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其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造成农民技能单一,粗放经营,这些都制约着生产方式和观念更新。同时,由于工作条件艰苦,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不健全,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都起重要作用的农业科研人才大量短缺,成为农业技术研发和农业竞争力提高的制约因素。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建议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并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和长期规划,提出以下措施建议。

  1.更新农业经营理念

  在农产品生产社会化、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从事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和营销的农户,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撑以提高其产品的科技含量,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需要为其产品的销售提供完整、准确、迅速的市场信息,需要有能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标准化的操作流程、质量检验检测机制。他们希望自己的产品能打出品牌,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为此,要用工业化、市场化理念经营农业。要有相应的制度变革和组织创新、培育多元化的组织形式和契约联结方式,在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一种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2.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农业生产条件的提高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首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拖入与建设力度,改善农村道路等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能力。其次,推进农业技术进步。一方面要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创新,进一步转变乡镇职能,发挥乡镇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主题作用,尤其是要发挥乡镇农技推广方面的作用。再次,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规模经营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经营规模大小决定着农业商品化率、市场化程度的高低,决定着农民增收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程度。

  3.明确分工,发展特色产业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诸多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都是在不同的自然资源和不同外部环境条件下逐渐形成的,各地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农业发展模式和经营方式。我国是一个地域广大的农业大国,各地农业自然资源、生产力水平、文化传统、农业生产条件和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在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劳动者素质、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差异较大,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实现形式也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的条件作出不同的选择。从整体上看,我国现阶段的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 业的过渡阶段,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协调城乡关系、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需要,只有选择合理的适合本地区发展特点的现代农业模式,才能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4.提高农民素质和组织化程度

  农民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现代农业作为一种技术密集型产业,要求农业劳动者具有较高的文化技术素质,并随着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必须经常参加有关技术培训和科技知识的学习;而农业劳动者文化技术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其开阔眼界和树立开放意识、了解农业经营和市场信息、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从而推动市场型、外向型、生态型、多功能型等现代农业的发展。此外,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支持和帮助建立各种有效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村社会化服务程度。由于目前我国普遍采取以家庭为基础的土地承包责任制,农业主要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状态,单个农民是市场谈判与竞争的弱者,农民只有联合起来和结成组织才能提高在市场中的地位。同样,在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农户与龙头企业形成农业产业化组织,相互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使其地位提高、利益得到保障,合作组织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

  5.加大政府政策资金支持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首先,设立现代农业发展专项基金,每年从财政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成立专门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专项基金,如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等。其次,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向发展现代农业倾斜。如多方筹集资金改善农业基础设施、通过财政贴息及补贴等手段支持农业技术创新,加大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等。再次,加大金融资金的扶持力度。研制金融资金扶持办法,包括专项贷款、小额信贷、扶贫贴息贷款、利率优惠、信用担保等。农村信用社等更要发挥好支农主力军的作用,全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要尽快启动农村乡镇银行和村级信用社的设立试点工作。最后,加大农业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以更优惠的政策和服务吸引外资进入农业领域。

  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通过更新经营理念、改善生产条件、明确分工、提高农民素质及加大政策资金的支持力度等措施,引导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建设,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参考文献:

  曹俊杰:《我国东部地区集中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比较及启示》,《现代经济探讨》,2009年第1期。。

  董吾苟,杨光,巫锦华:《试论我国现代农业之现代与发展策略》,《农业装备技术》,2008年2月。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101484.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银行对公客户经理工作总结
下一篇:思考的心得体会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