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人生感悟致自己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人生感悟致自己篇1

  一、匆匆地读,匆匆地感悟

  感悟,顾名思义就是先感后悟,充分地感知对象,通过探究,有所领悟,前提是充分地感知对象,而感知对象的最好方式是充分地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然而在课堂上却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学生刚把课文第一遍读完,甚至还没有读完,教师就要求他们感悟课文的认识。于是学生或吱吱唔唔不知所云,或肤浅的说一点初步的印象,整个一堂课,有一种“乱纷纷的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感觉。学生之所以没有感悟,究其原因是缺乏阅读和思考的时间。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时作者和读者进行对话的过程,作品的意义是在对话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只有让读者亲密地接触作品,和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才能获得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因此阅读时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反复地读,读懂、读透。在读中进行揣摩、推敲和品味语言文字,让自己的心沉浸到文章中去,他们才会对课文有深刻的、独特的感悟。

  二、只悟思想和情感,忽略语言文字的品位

  听了不少的公开课发现,许多教师以为“感悟”就是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进行领悟,于是,课堂上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探究人物心理,体会作者的情感,把内容和情感感悟的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惟独忽视对无言文字的品味、积累和运用,迷失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其实,语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是统一,内容和形式的感悟也是相互促进的。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越丰富,对思想内容的体会越深入,反之亦然。新课标也指出既要注意“情感的体验”,又要重视“比较丰富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关键语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等具体要求。为了实现上述的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感受优美的语言,领悟独特的表达方法,把内容和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阅读感悟不断深入。

  三、多种现代教育技术反复使用,剥夺学生感悟文本的权力

  投影、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其特有的形式进入了课堂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革命。它以直观、感性为特点弥补了学生感知经验的不足,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现在,多媒体似乎成了一把万能“金钥匙”,无论是公开课还是观摩课,没课必是多媒体,因新鲜事物的出现,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致勃勃,但略加思索却不难发现,大量课件的展示剥夺了学生宝贵的阅读时间。阅读教学必须以学生直接接触文本,感悟文本为主,不能以视觉形象代替文本的阅读与感悟。以“视”代“读”,一“观”代“品”,放弃对语言文字的品味,片面追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仅会束缚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并且将妨碍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发展。何况语文的魅力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用心揣摩、品味和体验,才能最终有所感悟。

  四、过分放手,忽视教师的点拨和指导

  我国的语文教学一直注重自我感悟,朱熹曾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古训。鲁迅对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既有肯定又有批评,他描述旧学校的阅读教学:“教师并不讲解,只要你死读,自己去记住、分析、比较。弄得好,是终于能够有些懂,并也可以写出几句来的,然而到底弄不懂的也很多。”现在,有的教师因为片面的理解“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不敢点拨、指导,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自读自悟,导致教学的效率低下,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小学生由于只是经验有限,他们对课文的感悟是肤浅的、不全面的,或者是朦胧的,难以言传的。而教师的点拨、指导常常能启发学生,进而促使学生产生顿悟。并且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比如对比阅读、发挥想象、体验情感等等。学生一旦真正掌握了阅读的方法,他们的阅读能力一定会迅速提高。

  五、局部感悟泛滥成灾,整体把握仍嫌不足

  语文课堂中,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导入课文后,先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段或几句自己感兴趣的话读读议议,然后谈自己的感受。从表面上看,这样做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实质上是剥夺了学生整体感悟课文的能力。笔者以为,对课文的感悟首先应该是整篇课文的感悟,因为,只有把握了整体,才能对其中的每一部分有深入正确的理解,相反,脱离了课文的整体,对部分的理解肯定肤浅的,甚至是盲人摸象。而且,迅速准确地把握整体也是一项基本的阅读能力。新课标也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语感和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当然,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并不是不能从某一方面或某一局部进行分析,而是这种分析必须顾及全篇,要有课文的整体感;再退一步讲,哪怕是对课文某一句话的理解,也应该具有整体的意识,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人生感悟致自己篇2

  【关键词】数学感悟;从生活中感悟;铺垫

  体验是个体亲历某一事件或情境的过程,是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产生新行动、新选择的过程,它更多的是指一种情感的体会和感受,而这种体会和感受的外在表现便是学生的感悟。学习数学知识悟性是很重要的因素,它是介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联结感性与理性的带有生命感体验的心灵之桥。很多知识,不通过学生自我的体验、思考、感悟是很难让学生理解的,小学数学更是如此。如工程问题中用数量表示事物和用关系表示事物的区别和取舍,较复杂的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为什么不能用几个平均数的和除以平均数的个数,简便计算中多加(减)了几要反过来减(加)几等等,这些不通过学生自我的感悟是很难理解的。

  然而,数学的感悟也并非纯粹的让学生无目的的思考,数学的感悟需要多种方法的铺垫和辅助,力求让学生感悟数学水到渠成。本人觉得感悟数学知识要注重这几个方面。

  1.走进生活,感悟数学

  小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世界里已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与经验,这些知识与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之一,它们可以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表象支撑,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生的数学经验往往是零散、肤浅的,有的甚至是不为学生所觉悟的,如果将有序而系统的数学学习与学生这些经验结合,可使学生主动对这些经验产生数学化的感悟。

  1.1数学的感悟归根结底是对生活的感悟;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是在现实中生存的。数学的产生首先源于生活的需要,小学阶段学习的常量数学更是如此。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我在教学时,数学概念的引入,计算方法的得到都注重从生活中得到。例如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教材和教师参考书中都是简单的叙述和数目较小的计算。 超过1600元部分的一般都不会跨越3个收费标准。所以如果学生遇到较大数目的计算他就会出现错误。在教学中,我税务部门找来几张个人所得税的收费单出示个学生看,让学生从收入和所缴税中加以比较,从中总结出它们的计算规律,进而总结出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纠正了学生错误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即使遇到再大数目的计算也能很轻松的计算了。

  1.2数学的感悟还在于把数学运用于生活;数学从生活中来,同时也应该运用于生活。而运用于生活的过程也是感悟数学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如在学过圆柱的表面积后,如何让学生体会我们理论计算的表面积一般比实际的表面积要小,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测量出实际物品的相关数据,然后计算出表面积,然后在用这些数据制作出相应的材料,自己做出这个物品,当学生用这些材料做不出相应物品时,学生自然真正的体会其中的道理。

  2.适当铺垫,感悟数学

  数学的感悟,有时仅仅靠学生的独立的思考是很难实现的。它需要感悟的支点,前期知识的铺垫。而感悟的支点也有很多,比如说,合理情境的创设,前期后期知识的“认知冲突”,学生不同思考的矛盾冲突,知识间区别和联系等等,这些都可以是学生自我感悟数学的支点和铺垫。如同写作文,适当的渲染和铺垫会给读者很好的意境享受,如果教师能适时适地的做好充分的铺垫,学生对数学的感悟就会水到渠成,而且会给后期的可能会产生的错误打下预防针。

人生感悟致自己篇3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原则;实施途径;分析研究

  写作活动应当反映和接近学生的生活状态,保证学生在生活中有深刻的感悟,并将自己的感悟以文字的形式描述出来,这样的方向应当成为小学作文教学的大趋势。对于许多学生而言,他们的作文写作脱离了自己的生活实际,言之无物,没有能够从生活中汲取精华与素材,导致写作能力低下。笔者在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中,针对生活化原则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主要针对这一原则提出的背景和贯彻的途径进行简要分析。

  一、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原则提出的背景

  作文教学应当引导学生将写作活动建立在自己的亲身经历、耳闻目染及其产生的真实情感活动基础之上,这样的文章符合人的表达特点,更具真情实感,是对现实生活的有效反映。但是在现行应试理念的影响下,许多教师的作文教学背离了这一宗旨,成为了应试模式的生产线,主要针对几种类型的应试作文题材进行反复训练,甚至有背诵范文、生搬硬套的做法,脱离了学生的生活。针对这样的状况,新课程改革对小学作文教学提出了返璞归真的要求,要让作文回归其本来面目,作文教学生活化原则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一项创新,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记录、体验、感悟、分析、发掘自己的生活,从生活中获得丰富的素材,增强情感体验,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这个世界,用大脑去思考这个世界,用手中的笔去描绘这个世界,从而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高质量文章。

  二、小学作文教学中贯彻生活化原则的途径

  学生进入高年级阶段以后,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了显著提高,这就为作文教学中贯彻生活化原则奠定了良好基础,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有效贯彻与落实生活化原则。

  1.认真观察记录生活。叶圣陶先生认为,如果将文章看做喷涌的泉水,那么其源头就是丰富的生活,生活生动精彩,文章才能够源源不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认真观察生活,这一点正是许多小学生所匮乏的,他们涉世不深,对社会观察不够全面和深入,导致在作文学习中没有生动的素材。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笔者首先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从自己周围的生活圈子着手,从最熟悉的人入手,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事情,在观察中学会分析哪些是平常的事情,哪些是具有写作意义价值的事例,在观察中敏锐地发掘有价值的写作素材与信息,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试听所获得的丰富信息中有效提炼出其中的闪亮题材。在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的基础上,笔者还培养学生随手摘记的良好习惯,每一位学生都备有一本精致的小型笔记本,随时将自己观察到的事情以及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有些时候灵感一闪而过,所记录下来的内容具有较高的价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积累,长期下来能够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

  2.深入体验感悟生活。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的社会接触面仍然比较狭窄,没有能够有效深入到生活之中进行感悟,客观上学习压力较大,也导致学生没有这样的载体与空间。在作文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悟,笔者坚持带领学生深入到生活中进行体验感悟,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指导学生设计体验方案,自主地深入到生活中进行感悟,如对学生布置了“听故事谈感受”这种类型的活动,要求学生听不同人物讲不同题材、不同年代、不同主题的故事,提高学生的素材积累,同时大胆进行想象,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写心得、复述故事、续写故事等方式增强对生活的感悟,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另一方面,笔者还结合各种实践活动加深学生的感悟,如学校在清明节组织扫墓活动,重阳节组织学生慰问敬老院老人活动,学雷锋活动月组织开展公共场所卫生清扫活动等等,这些活动都是需要学生亲身参与的。在这样的活动之中,他们会接触到更多的人物,看到更多的事情,笔者要求他们在活动中进行思考、分析、感悟,在活动结束后将自己的心得记录下来,这样的途径也是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的重要方式。

  3.深度发掘提炼生活。写作活动源于生活,但是其还要适当高于生活,要在生活中表面现象提炼发掘出深层次的中心主题,从而达到教育他人的目的。在这一方面,笔者侧重于训练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梳理提炼中心思想,使文章的选题立意更加新颖,更具生动。如在布置学生开展“看一看群众生活条件变化”这样的实践活动之后,学生搜集到了大量生动的素材,有居住条件越来越好的,有家用电器数量越来越多的,有汽车、摩托车进入普通家庭的等等,这些素材源于生活,体现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群众的生活能够发生这样的变化?将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引导,经过分析讨论,大家明白了,是党的坚强领导,是各级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是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群众提供了创业致富的良好环境和平台,这才是群众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提高的根本原因,其本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强有力。通过这样的发掘,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习作的训练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综上所述,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贯彻生活化原则,是夯实学生习作基础、提高学生习作技巧的重要途径,广大教师应当引起重视,并在教学中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江和平。小学作文课外练笔重在“三化”[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1年Z3期

人生感悟致自己篇4

  2、 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吃别人所别人所不能吃的苦,是为了收获得不到的收获。

  3、 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4、 成功不是得到多少东西,而是看你把身上多余的东西扔掉多少。

  5、 生活荆棘丛丛,选择后就要果断启程,人生障碍重重,启程后就要勇于奋进。

  6、 时间告诉我,无理取闹的年龄过了,该懂事了。

  7、 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

  8、 只有创造,才是真正的享受,只有拚搏,才是充实的生活。

  9、 弱者只有千难万难,而勇者则能披荆斩棘;愚者只有声声哀叹,智者却有千路万路。

人生感悟致自己篇5

  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育要促进个性发展,满足个体的兴趣爱好,承认个性的感悟,如此创造能力才会提高,学生才更有激情走进语文课堂中去。因此,我们要呼唤语文教学的个性化阅读,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

  一、尊重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独特阅读体验

  阅读的主体是学生,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体验,关注其内心世界,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表达独特理解和感受。教师创设的教学环境,要能促使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要能促进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获得个性理解。这种个性理解,才是学生的语文生长,教师要积极培育。

  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教师指导学生们讨论爱因斯坦是不是个伟大的人?初步得出结论:是个伟大的人,因为他为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他孜孜于科学研究以致没有时间料理自己的生活。但有一位女同学不同意这个观点。她认为:在科学上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人,但在生活中他的确是个邋遢的人。不能因为他的伟大就把他的缺点也看成是优点。即使再忙,把衣服穿好的时间也是有的。很多也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并没有变成他这个样子。这显然是她深思的结果,有她的价值观念参与的个性的深思。这是具有价值的阅读。而且敢大胆说出与老师、同学不同的观点,这种精神本身就值得肯定。

  二、尊重差异,创设个性化阅读的氛围,帮助实现个性化的阅读感悟

  每一个有阅读习惯的人无不有自己的阅读个性,教师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要为他们创设氛围,让更多学生能在阅读中获得个性感悟。学生不同,理解、感悟能力也不同,教师要尊重个性差异,转变教学方式,创造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地思考,充分展示个性和智慧,能动地谋求自身发展。

  尊重差异,还在于创造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进行阅读的氛围。教师民主对待学生,善于倾听,学生才敢于彰显个性,乐于表达。比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时,大部分学生能感悟到斯捷潘老人放弃打猎的原因是他觉得“这是多么可爱的鸟儿啊”,不应该去伤害它们。但有学生的感悟更进一层:他是被天鹅同心协力战胜困难的场面所感染,被老天鹅奋不顾身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后者的理解显然要高出很多。这就是个体能力的差异。教师尊重差异,更要弥合差异间的距离,达到一定程度的共识,使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这时组织学生讨论天鹅“可爱”在哪里,学生经过研读、感悟,就能普遍增强阅读感受力,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原来止于字面的理解得以升华。

  三、要重视文本意义的阅读感悟,谋求情感的升华

  每则文本,都有表层的和内在的两层意义。我们对文本的阅读感悟,正是要透过表层感悟内在的意义。这种内在意义往往隐含在文本的言语形式中。阅读教学,要帮助学生学会从言语形式入手,学习文本表达的方式,理解表达目的,并获得情感的体验与升华。

  从这个角度看,教学不能是课文内容的教学,而是教师指导学生带有个性特点的对文本的解读,帮助他们延展阅读的深度。个性化的阅读与文本意义的解读要有机结合在一起。如《圆明园的毁灭》,文本在于揭示圆明园毁灭的意义,激发学生不忘国耻,引发思考。文章的第三段主要通过写圆明园的建筑宏伟来展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对圆明园的辉煌感悟有多深,对毁灭的惨痛的理解就有多深。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入手,从圆明园的几个“有”去体会圆明园的建筑宏伟;再引导学生联系有关知识或生活经验体会描写内容,使学生更加深刻体验圆明园的建筑宏伟;最后播放有关圆明园建筑的图片,引导想象和谈感受。欣赏图片和引发想象,对拥有相关背景知识和生活经历的同学,是对个性化阅读的一次整理和提高,对缺乏的同学更是非常有效的帮助和补充。

  四、从读中来,到读中去,让朗读多一点个性化的感悟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的生活经验、人生情感、人格精神融乎其间。当学生的个性与作品全部或部分相契合时,个性与个性的碰撞就会闪耀出智慧火花。因此阅读也不是无情事,要有情感的参与、思想的交流入乎其中。个体不仅通过阅读获得深层感受,还要用朗读把感受表现出来。可见朗读是和学生的理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的朗读情态各不相同,就是因为他们在阅读体验中得到了个体独特的感受。所以,朗读指导,首先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悟,然后再读。这样,既引导学生深刻感悟语言文字的奥妙与趣味,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又能让学生通过朗读,和同学引起观点的碰撞交流,读出个性来。我想,这才是个性化阅读的主旨所在。

  实际教学中,却常常见到这样的有感情朗读指导:“这里该读重一些……这里要读轻一点……这里要用什么感情来读,这里……”这样的朗读忽视个性的感受,学生的理解能力怎能提高呢?而且感情是可以通过老师的说教传递的吗?强调阅读技巧,把一堂好好的阅读语文课上成了阅读技巧训练课。即使读得声情并茂,也只是让人听起来有感情,而不是有真正个性情感的朗读。如果这种不从接受者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的教学,使学生错误地认为阅读就是跟着老师的节拍,应付提问,琢磨答案,而与自己无关,以致迷失了自己,久而久之丧失了阅读的渴望,岂不哀哉?

人生感悟致自己篇6

  关键词:自主性阅读,教学,课堂,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190-01

  自主性阅读体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阅读主体各人所见不同,其未为作品所涵盖的,就是个性创见,是个体在自己知识、情感、经历、智能系统上的新的意义建构。同时也将使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影响更深远。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能创造出一千个哈姆雷特形象,而且各不相同。历经百多年的研究而无定论的博大精深的古典名著《红楼梦》,恐怕不会有人要限定对它应怎样教、怎样读吧。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倡导学生的自主性阅读。

  一、自主性的阅读,是阅读主体与阅读材料的和谐自由的统一

  从阅读主体来说,他每时每刻对自然和社会的感受都在变化着(在某一时段或某一层面上是相对固定的),或因自己的需求(知识或情感)而变化着、重复着、深化着、提高着,而且每位主体的感受和别人都是有差别的。当眼前的阅读材料能触动他自己的某种感受时,就能调动他的兴趣,当他此时需要某种信息时,他对这种刺激特别敏感。每一次阅读都不一样,每一次阅读都有新感悟,目的不同,重点不同,阅读的方式、对材料的解读必然不同,所感所悟也不会一样。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让他们自主地探究课文,在每一次阅读中都有收获。

  从阅读材料来说,它所表达的是个性的情感思想,所采用的字词句和语法修辞也都是这种个性表达的材料和手段。当阅读主体的个性与作品全部或部分相契合时,个性与个性的碰撞就会闪烁出耀眼的智慧火花。这时,阅读材料与阅读主题便达到了自由和谐的统一。

  二、自主性的阅读,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原认知的基础上建构有个性特征的理解和感悟

  感悟是自主性阅读的灵魂。感悟是由文字所指到能指的升华,是表层意义到深层内涵的认识深化,是读者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的对作品的感受和领悟,扩展和想象,提高与创新。感悟的两个层面为:对作品内涵、技法、艺术境界的正确理解;对作品的再创作和提高。感悟的内容:意义、技巧以及意义与技巧的有机统一。感悟的方式:局部-整体,整体-局部,整体-局部-整体,以及相应的思维方式。感悟应达到的目的:既能正确感受各部分的意义联系,又能悟到语言、表达方式等的效果,最终能从整体上把握文与质的和谐统一。

  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人们可以感受到朱自清家境的窘困,悟到世间最真挚的情感,同样也能够感悟到是真实的背景介绍、细致的情节安排才收到了真情流露、感人至深的效果。还会使不同的读者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加深对家庭亲情的理解,充满对人生的关爱,这样就拓展了作品意境,升华了主题。

  三、自主性的阅读,教师应引导或帮助学生整理零散知识,使其条理化、系统化

  个性自由的整体感悟阅读教学以学生的先天素质和基础为底子,发挥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创见,能够实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培养发展和创新精神的素质教育目标。但是,这一目标的实现仅靠学生自我是不行的,毕竟学生的知识结构有限,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的自主性阅读,教给他们一些阅读方法,帮助他们把在阅读中的零散感悟进行整理,使其条理化、系统化。让学生亲历信息破解的流程,让学生惊奇地发现自己的才华,从而促使学生学会阅读,主动阅读,达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境界。

  自主性阅读整体感悟教学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只强调基本阅读方法的自由选择和灵活多变的指导方法。在具体的课堂操作过程中,可以采用“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互动感悟-局部突破-学练语言”的策略步骤。其基本形式如下:

  1、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 或是重点阅读,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

  2、互动感悟:把阅读所得以及产生的联想和想象在课前或课始向大家宣示,生生、师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的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要能通过复读印证别人的见解,完善自己的认识,或提出更新更深的感悟。

  3、局部突破: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后,针对学生的异议或重难点,对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可以抓住时机,灵活采用多种方法。这既是阅读技巧的指导,也是阅读能力的练兵。

人生感悟致自己篇7

  一、唤醒内隐的素材积累意识

  学生的习作意识应该尽早开始培养,甚至小到从他们的呱呱坠地开始。从孩子能看能听能说开始,我们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心理水平、理解能力引领他们触摸自然、参与生活,有意识地指导他们学会观察,引导他们说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发现及看法,鼓励孩子质疑别人的观点,发展自己的新的看法或做法,赞赏孩子的奇思妙想和独特见解。当然,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的工作家长已经替我们完成得很好。现在的家长都是有些文化修养的人,他们对孩子的发展寄予厚望,并在富于行动精神与行动能力。他们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开始,引导孩子去发现去积累。比如,他们教孩子认识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教孩子认识每一个身边的人,每一幅图上的画,教他们不断地背诵诗词,带他们经常性度出去旅游度假……我们知道,对生活与人生的体验、感悟、积累是智慧的不尽源泉,是能力提升的最初起点。习作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从认识“新”的生活开始。因为能说话,不就是最好的习作启蒙吗?教师有了这样的认知,便会随时随地引导学生在生活的海洋中撷取一些有意思的情节,便会引导学生学会对那些有意思的情节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

  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老师更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帮助我们的学生无意识拾取生活镜头,有意识地积累生活、积累语言。体验是一种心智活动,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我们老师要经常设计各种体验活动,引导孩子把眼睛盯向生活、盯向身边、盯向自己,让孩子们尽情地关注生活、积累生活、提炼生活、表达生活,让习作的意识在生活中萌芽。这是一个未雨绸廖的过程,也是很容易被我们老师忽视的一个过程,我觉得作为一个有经验的老师,应该及早做好。

  感悟是有所感触而领悟。它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的心领神会的一种境界。感悟是孩子们知识掌握、技能形成、智慧发展的必经心理过程。感悟的过程需要有老师用“心”的引领。老师引得多远,学生就悟得有多深。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的时候,就不应该你看到了什么,那太表面化了。而是经常问孩子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到的东西怎么样?你能看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吗?经常这样引导学生,学生就会想办法去看细致观察,努力去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观察视角就会与众不同,思考的深度就会胜人一筹。感悟能力的培养要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在生活、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

  二、激发萌动的习作表达欲望

  在小学习作教学实践中,以习作表达欲望的培养为契点,致力于思维拓展、心智发展、精神内涵的丰富,着力于习作欲望的激发与表述技巧的习得两者之间的关系上,以人的不断发展来实现儿童习作水平的稳步提高。

  尊重情感的多样性,让丰富的情感体验为生命的底子着色,为个性的习作奠基。孩子们的生活体验与情感是相互依存,互为促进的。没有体验是不可能产生情感,良好的情感又能促使孩子们去深刻积极地体验。比如关于“台风”,孩子们的体验各不相同:有人感觉恐怖了,有人认为好玩,有人认为太过疯狂,有人认为是正常的自然现象,更有人说有利有弊,得客观看待。孩子们之所以有不同的体验是因为他们有不同的生活世界和不同的经验世界,我们做老师的不能轻易地加以否定,而是引导他们如何有理有据地去说出自己的看法,赢得别人的认可,把学生的体验引向思考的深处,从而激发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在习作的最初萌芽的阶段,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帮助学生实现体验的感性经验与思维的理性成果相对接,完成生命意义的最初感悟。

  习作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引导孩子们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生活中涵泳感受,并引导孩子们说出自己的见闻、感受,这本身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从字面上去理解,“感”和“悟”是两个连续的心理阶段。先感后悟,感是悟的基础,悟是感的归宿。从感悟的心理机制来看,它与思维是对孪生姐妹。思维水平高的,感悟能力也强。一个善于分析、观察、推理、比较的人往往能从琐碎的小事中捕捉到闪亮的东西进行深入的思考,萌发出入骨三分的感悟,写出一鸣惊人的文章,让人耳目一新。我们的孩子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总喜欢把自己积累的好词语好句子一股脑儿地用出来,学生刚开始完全不知道怎样梳理自己的手中的材料。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思考尤为重要。老师应该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伸出有力的援助之手,帮助学生掌握梳理材料的方法。读书,是很好地习得方法的一个途径,指导读好书,习得书中文章的表达的精华所在,是提高孩子驾驭梳理素材能力的最佳途径。比如,我在指导学生读书的时候,肯定是先指导学生把写作的顺序理清楚,然后再问学生,作者为了把自己的思想有条理的表达出来选取了什么材料,你觉得这些内容对于表达作者的思想合适吗?在作者表达的时候又是用了哪些语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语句,体会它们表达的效果。经常性这样的训练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整理材料的能力。

  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当孩子们的积累到了一定量的时候,必然觉得有话要说却苦于无法表达,在这个时候思维能帮助孩子们将积累的东西系统地分类,合理组织,有序地堆放。

  三、与“语”作伴

人生感悟致自己篇8

  新课程的阅读教学该怎么教?我想,就普通教师的常态课来说,其实用不着费尽心思琢磨怎么教出花样来,只要沿着“初读—品读—拓展”三步走的思路,扎扎实实抓好语言文字的感悟、积累、运用即可。

  一、初读——通读课文,整体把握

  读准字音,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这是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第一步。除此之外,初读还应该完成一个任务,那就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在低年级学段,初读之后,可以让学生按照一定的句式说说课文的内容。比如,初读《这个办法好》后提问学生:课文写了谁在干什么?初读《春雨的色彩》后让学生说一说:课文写了谁和谁在争论什么?中、高年级的课文篇幅逐渐增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也相对有了一定的难度,这时可以允许学生先用自己的话复述,根据学生的复述,教师再相机引导他们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课文内容。这样,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整体把握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二、品读——感悟重点,悟语、悟情、悟法

  1.从整体着手,切入重点句段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情感后,怎么自然地进入重点段的感悟呢?可以采用“从内容到内容”或者“从情感到情感”两种办法进入重点段的学习。如《春雨的色彩》,学生把握了课文写的是“小燕子、小麻雀、小黄莺在争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这一内容后,教师紧接着就可以发问:“课文哪些地方具体写了它们争论的话呢?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课文,拿起笔来,把争论的部分画出来。”这样,很自然地就切入到对话部分的品读中。再如《我不能忘记祖国》一文,学生把握了“宋庆龄爱国”这一整体情感后,教师可以布置学习任务:“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句段感受到她深深爱着自己的祖国的?再读课文,把你找到的句子画出来。”巧妙地过渡到重点段的学习。

  2.围绕重点句段,悟语、悟情、悟法

  对于重点句段的阅读,教与学的任务一般有两点:一是品词、品句、品读,体会句段的内容和情感;二是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以致用。教学中可以两者并重,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和设定的教学目标有选择地侧重某一方面的训练。

  如学习《我不能忘记祖国》,学生找到宋庆龄反驳美国同学的话后,我们可以这样设计:1.找句子——学生读宋庆龄反驳美国同学的话,画出宋庆龄坚信中国不会被淘汰的两个理由;2.找关键词——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理解,引导学生解读“仁人志士”一词,为学生介绍近代史上那些为中国崛起而前赴后继的仁人志士,再引导解读“广阔的土地、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优良的传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宋庆龄产生情感共鸣;3.品读——通过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体会出句段所表达的情感,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情感。

  在表达方法上,有特点并且值得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的文章,在感悟、品读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读写结合,学以致用。比如,学习《庐山的云雾》第二、第三段后,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迁移运用设计:1.课件出示网络搜索到的其他形态的云雾图片,让学生用“……如……”“……像……”“……一会儿……一会儿……”等句式描述云雾的姿态和变化;2.模仿作者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用两段话写一写。

  三、拓展——迁移运用,开阔视野

  拓展环节是在学生对全文有了整体把握、对重点句段有了充分感悟的基础上,设计适当、适量的语言文字的拓展性训练。这种训练可以在课堂上用短短的数分钟来完成,也可以作为课外作业完成。

  1.口语表达训练

  这是低年段经常用到的课堂拓展训练方式。比如,学习《世界多美呀》一课后,让学生说一说:我想对小鸡说……;学习《假如》一文后,让学生说一说:如果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想画什么?

  2.书面表达训练

  这一训练方式一般用在作者的表达方法值得学生迁移运用的文章中。比如,前面提到的《庐山的云雾》的构段方法和表达方法的仿写运用。只要教师有读写结合的意识,就一定能从不同文章的教学中找到恰当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3.拓展性阅读或观赏

  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开展表达能力训练的,有的课文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比如,学习《孔明借箭》,可让学生找来《三国演义》看看;学习《只拣儿童多处行》,可介绍学生读一读冰心的其他作品。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拓展性观赏。如学习《小英雄雨来》后,可让学生网上搜索电影《小英雄雨来》看一看;学习《西风胡杨》后,可让学生在网上找来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最后的胡杨》看一看。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102596.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支委会会议记录
下一篇:最新普通个人自传怎么写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