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1

  【关键词】广播广告 制作环节 价值塑造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广播广告传播的目的是在短时间内将商品信息、品牌理念或价值诉求有目的、有计划、持续性地传递给听众,使听众完成对广告内容从认知、理解到认同、行动的消费过程,使广告主通过广播广告实现自身投放的传播价值。广播作为广告主和听众的纽带,无论是价值诉求还是诉求实现都必须在声音这一形式中进行。由此可见,推行一套高效、完善的广播广告生产流程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为广播广告的声音质量提供有力保障,从而对广告价值的实现,乃至电台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保证。

  一、广播广告的生产流程及制作环节的主要内容

  广播广告的创作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以“央广广告”的生产流程为例,从客户定位到客户拜访,从广告提案到价格谈判,从合同签订到创意、制作、播出,均需要通过销售、市场、广告创意制作团队和调度发排等多个部门合力完成,如图1所示。①

  图1:“央广广告”业务流程

  其中,制作环节是从制作人员拿到广播广告文案后开始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前期人声录制和后期剪辑合成两个部分。

  在前期录制过程中,制作人员会依据广告文案内容,预约音色质感、演播特色符合产品定位的播音员进录音棚录制广告的语言部分。在后期合成过程中,制作人员要根据广告文案内容,为广告匹配符合企业品牌形象的广告音乐和广告音效,通过对人声、音乐和音效的精准剪辑,达到情绪和节奏的同步。此外,制作人员还需分别对人声、音乐和音效进行细致的效果处理,使其符合播出要求,最终合成广告音频。

  二、制作环节在广播广告价值塑造中的基本作用

  广播广告的信息最终是通过语言、音乐和音效传递给听众的。所以,位于广播广告生产流程终端的制作环节对广播广告的最终呈现具有决定作用。

  1.制作环节全面实现了广播广告从书面文案到声音成品的转变

  文案创意是广播广告设计的基础环节,在能够确定广告语言主要内容的同时,有时也会提出对音乐和音效的大体要求,但广播广告在声音形态上的创意和塑造,却是由制作环节决定的。

  就广告书面文稿的语言创意部分而言,其要求是最终呈现给受众的“有声语言”,即经过演播、录音和处理之后的语言音响。它不但能够传递信息(文本内容),更带有大量的“副言语”,即语音、语调和语速等特征,而这些因素对广告价值的实现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广播广告的制作人员需要根据自己对广告声音的全面理解,选择演播风格合适的播音员(包括群众演员),并指导播音员采用恰当的语音、语调和语速进行演播。在此之后,制作人员通常还要对录音得到的语音素材进行剪辑和效果处理(如均衡、压缩和混响),才能形成完整的语言音轨,以便与音乐和音效进行合成,这也对制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语言创意相比,制作环节上对音乐和音效的设计则是全方位的,这就需要制作人员通过对音乐和音效素材的选择、剪辑和处理,完成广播广告的情感表达与意境塑造。同时,广告制作人员还需要对语言、音乐和音效的出现位置进行精确调整,实现三者之间的响度平衡,从而形成一个在音频指标和艺术指标上都能满足要求的声音作品。

  2.制作环节重塑了广播广告的听觉视角,从而对听众的接受心态产生重要的影响

  尽管广播广告是一种营销和宣传,但是大部分的广播广告在宣传视角上都会竭力避免单纯的说教,并尽可能采用感染、激发的方式,力求让听众产生共鸣,从而获得心理上的认同。具体来说,广播广告将信息化的文字或抽象化的理念升级为一种综合性的声音作品,其节奏、情绪和意蕴会直接影响听众对于广告内容的接受,声音作品的效果需要通过广告制作环节得以实现。比如:通过改变广告音乐的类型和播音员的音色,就可以有效地提升广告的亲和力,使听众的心理状态得以调整,从而提高其接受广告传导的意愿,保证广告价值的实现。此外,在特定的情况下,制作人员也可以通过特殊的声音设计,有意识地改变广告的宣教形式,取得特殊的效果。

  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公益广告作品《保护“三电”设施安全 人人都有责任》为例,广告的书面文案是:

  电力、电信和广播电视设施是国家重要基础设施,与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每年,全国因城市建设、水利工程、车辆刮断、农耕植树等外力原因,造成“三电”设施损坏严重,给国家和人民群众带来巨大损失和影响。提高认识,增强意识,保护“三电”设施安全,人人都有责任!

  这则公益广告旨在提升听众对“三电”设施的保护意识,文案具有极强的说教性和呼吁性。单纯采用文案诵读的方式,很难吸引听众的注意,即便有听众关注,也很容易被广告内容的宣教性质引发抵触情绪。但是,宣教又是这则公益广告的核心目的,是不可回避的。所以,在文案既定的情况下,找到一种易于被听众接受的宣教方式,是这则广告制作的重点和难点。

  首先,制作人员要精确定位广告的演播风格,进而选择合适的演播声音。这则广告的文案在内容上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即“三电”设施的概念解释、“三电”设施的现状和保护“三电”设施的迫切需求。那么与之相应的演播情绪也要实现从权威解说到深情呼吁的自然转变。所以,选择演播风格沉稳大气,声音表现富有激情的男声来演播这则广告是比较合适的。

  其次,在录音过程中,制作人员对播音员在语气、语速、语流方面的导演和掌控非常重要。文案中有三句话,每句话的演播侧重点都不相同。第一句话,播音员需采用新闻播报的方式进行演播,语气平实,语速均匀,意在凸显广告内容的权威性;第二句话,播音员要以略带惋惜的情绪阐述“三电”设施遭受毁坏的事实;第三句话,播音员要处在听众的角度上,作为受众中的一员,发自内心的呼吁,从而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只有经过这样的精细化处理,广播广告的语言部分在听感上才层次丰富、意义鲜明,易于接受。

  在后期合成中,制作人员需要为广告配置合适的音乐和音效。音乐与语言相比,是情绪的艺术,能够直达心灵,诠释出语言无法言说的意境,而音效的加入会使听众更如身临其境,从而提升听众的参与感,使其发自内心地对宣传理念产生认同。该广告的背景音乐选用了电影《复仇者联盟》(The Avengers)的主题曲(公益广告不具有商业属性,因此在配乐选择上不受版权限制)。当音乐响起时,听众也许不能马上指出它的出处,但由于影片本身的热播,却会让听众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耳熟的感觉,这就在无形中拉近了广告与听众的距离,增强了听众主动收听的积极性。该主题曲节奏鲜明、配器丰满的交响乐呈现方式,也能够迅速营造庄严、肃穆的广告情境,增强广告的公信力。此外,树木刮断、房屋倒塌、水流湍急、警笛齐鸣等音效的加入,则充分调动了听众的想象力,使其眼前“呈现”出一幅幅“三电”设施损坏的画面,达到震撼的视听效果。可以说,制作环节通过添加合适音乐和音效的方式,为该则广告最大化履行宣教职责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制作环节在广播广告价值塑造中的增值作用

  除了通过普通的制作手法对广播广告的基本价值进行塑造以外,“央广广告”还在制作环节采用了很多创造性的方式,使广告的价值进一步得到提升。

  1.流水化及平行化的快速制作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客户的需求通常是多元化的,且随时会发生变化。因此,对于广播广告的制作团队而言,只有更好更快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才能为广播广告创造更大的价值。对此,“央广广告”的制作团队采取了流水化作业、精细化分工的运作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平行化制作,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图2:“央广广告”流水化及平行化制作流程

  具体来说,广告的制作流程通常需要经过预约播音员―进棚录音―选择音乐、音效―音乐粗剪―广告音频合成几个阶段。在一般的广告制作中,这几个阶段常常由一个制作人员负责完成。而“央广广告”的制作团队则是对制作人员进行分工,每人负责上述阶段中的一个或几个,从而实现了流水化作业。与此同时,在制作时间特别紧张的情况下,还可能同时进行“预约播音员―进棚录音”和“选择音乐、音效―音乐粗剪”,实现了不同制作阶段的平行化进行(如图2所示)。最后,为了保证制作质量,每一则广告都要经过严格校稿,并在所有制作人员共同听评、一致通过后,才能发给客户确认、上播,制作流程方可结束。

  2.广告音乐的“私人订制”

  音乐编配是广播广告制作当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而具体的音乐素材则分为“原创音乐”和“版权音乐”两种。相对来说,版权音乐由于价格较低,应用便捷,一直被视为广告音乐的首选素材。

  但是,在商品营销日益追求个性化的今天,版权音乐也逐渐显露出了自身的缺陷。打个比方,版权音乐就像在商店里售卖的衣服,而广播广告就像是需要购置服装的客户。每一位购买者都有自己的个性体征,而衣服作为售卖商品,却要在剪裁上适合大多数客户的身材,这就导致消费者很难买到百分百贴合自己身体曲线的衣服。此外,一款设计出众的服装极有可能被多个客户同时选中,造成“撞衫”现象。对于广播广告来说,版权音乐的效果也是如此――这些版权音乐是按照各行业视听作品(影视广播、栏目、广告等)对声音制作的总体需求,为不同环境、不同氛围的情节创作出来的,带有极强的普适性。制作人员在为广播广告配置版权音乐时,虽然可以通过精心的挑选和精致的剪辑达到较好的效果,但想要让音乐百分百贴合广告词的起承转合,从而全面传达产品诉求、彰显企业文化、达到传播效果,是有很大难度的。

  与版权音乐相比,原创音乐尽管制作周期较长、成本较高,但却能够实现最为理想的效果。因此,“央广广告”通过积极培养音乐创作人才,购置高精尖的音乐制作设备,推出高端的广告音乐“私人订制”服务,即为广告客户量身订制专属于其企业自身的原创音乐。近年来,“央广广告”的制作团队已经成功地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人保财险、公安部交管局等几十家机构和企业的广播广告创作了原创音乐,专业的服务得到了客户很高的评价。此外,该团队还专门为保监会等广告客户设计了短小精悍的标志性音乐,使得这些音乐成为广告商品的标志性声音符号,极大地提高了商品品牌的可辨识度。

  可以说,上述这些“私人订制”服务超额满足了广告客户的需求,使其享受到了“贵宾级礼遇”,由此大大提升了客户对广告质量的满意度和对广告投放的忠诚度,进而为广告的总量提升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3.多版本的广告制作服务

  利用高效率、高质量的制作优势,“央广广告”实现了为客户提供多版本广告制作的服务,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选择,获得最符合客户要求的广告版本。这种多版本制作既可以通过不同的文案创意来实现,也可以针对同一广告文案,通过不同的人声音质、不同的演播情绪或不同的音乐搭配来实现,而后一种方案是完全基于制作环节实现的。

  比如:“央广广告”制作团队基于以下文案为公安部交管局制作了三版风格不同的广告,“公安部交管局提醒您:冰雪路面行车,请勿紧急制动或紧急转向,以防侧滑”。

  版本1:通篇采用大气男声演播,配以浑厚丰满的交响乐,使声音显得很有权威性,实现以宣教告知为主的目标;版本2:通篇采用甜美女声演播,配以轻松简约的轻音乐,使声音具有亲切感,实现以温馨提示为主的目标;版本3:用大气男声演播“公安部交管局提醒您”,而用甜美女声演播“冰雪路面行车,请勿紧急制动或紧急转向,以防侧滑”,并选取风格介于版本1和版本2之间的音乐进行配置,使声音兼具权威性与亲切感,同时满足宣教告知与温馨提示的目标。

  综上,制作环节是对以声音作为传播形式的广播广告的全方位把控,对广播广告的价值塑造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尽管被称为“制作”,但实际上,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创造性工作,即“将文字形态的广告创意转变为声音形态的广告实体”,是一种富有挑战性的二度创作。对于广告制作人员来说,树立节目制作的创造性思维,并努力提升个人的艺术修养和制作技能,将对广告质量的全面提升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

  注 释

  ①央广广告业务流程,http:///index。php?m=content&c=index&a=lists&catid=11.

  参考文献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2

  本文在引言部分阐述了流媒体技术的基础:流媒体的一般概念及相关的概念。在正文部分介绍了流媒体技术的原理以及媒体服务器的硬件平台。最后主要的介绍了流媒体技术了两种教育应用:校园网视频系统的解决方案和远程多媒体教学方案。

  关键字:流媒体流式传输媒体服务器校园网视频系统远程多媒体教学系统

  一、引言

  在网络上传输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目前主要有下载和流式传输两种方案。A/V文件一般都较大,所以需要的存储容量也较大;同时由于网络带宽的限制,下载常常要花数分钟甚至数小时,所以这种处理方法延迟也很大。流式传输时,声音、影像或动画等时基媒体由音视频服务器向用户计算机的连续、实时传送,用户不必等到整个文件全部下载完毕,而只需经过几秒或十数秒的启动延时即可进行观看。当声音等时基媒体在客户机上播放时,文件的剩余部分将在后台从服务器内继续下载。流式不仅使启动延时成十倍、百倍地缩短,而且不需要太大的缓存容量。流式传输避免了用户必须等待整个文件全部从Internet上下载才能观看的缺点。

  流媒体指在Internet/Intranet中使用流式传输技术的连续时基媒体,如:音频、视频或多媒体文件。流式媒体在播放前并不下载整个文件,只将开始部分内容存入内存,流式媒体的数据流随时传送随时播放,只是在开始时有一些延迟。

  在这篇文章中,主要是讨论流媒体的技术基础,以及流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二、流媒体技术基础

  1、流媒体技术的原理

  流式传输的实现需要缓存。因为Internet以包传输为基础进行断续的异步传输,对一个实时A/V源或存储的A/V文件,在传输中它们要被分解为许多包,由于网络是动态变化的,各个包选择的路由可能不尽相同,故到达客户端的时间延迟也就不等,甚至先发的数据包还有可能后到。为此,使用缓存系统来弥补延迟和抖动的影响,并保证数据包的顺序正确,从而使媒体数据能连续输出,而不会因为网络暂时拥塞使播放出现停顿。通常高速缓存所需容量并不大,因为高速缓存使用环形链表结构来存储数据:通过丢弃已经播放的内容,流可以重新利用空出的高速缓存空间来缓存后续尚未播放的内容。

  流式传输的过程一般是这样的:用户选择某一流媒体服务后,Web浏览器与Web服务器之间使用HTTP/TCP交换控制信息,以便把需要传输的实时数据从原始信息中检索出来;然后客户机上的Web浏览器启动A/VHelper程序,使用HTTP从Web服务器检索相关参数对Helper程序初始化。这些参数可能包括目录信息、A/V数据的编码类型或与A/V检索相关的服务器地址。

  A/VHelper程序及A/V服务器运行实时流控制协议(RTSP),以交换A/V传输所需的控制信息。与CD播放机或VCRs所提供的功能相似,RTSP提供了操纵播放、快进、快倒、暂停及录制等命令的方法。A/V服务器使用RTP/UDP协议将A/V数据传输给A/V客户程序(一般可认为客户程序等同于Helper程序),一旦A/V数据抵达客户端,A/V客户程序即可播放输出。

  需要说明的是,在流式传输中,使用RTP/UDP和RTSP/TCP两种不同的通信协议与A/V服务器建立联系,是为了能够把服务器的输出重定向到一个不同于运行A/VHelper程序所在客户机的目的地址。实现流式传输一般都需要专用服务器和播放器,其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

  图1.流式传输的基本原理

  2、媒体服务器硬件平台

  视频服务器把存储在存储系统中的视频信息以视频流的形式通过网络接口发送给相应的客户,响应客户的交互请求,保证视频流的连续输出。视频信息具有同步性要求,一方面必须以恒定的速率播放,否则引起画面的抖动,如MPEG-1视频标准要求以1.5Mb/s左右的速度播放视频流。另一方面,在视频流中包含的多种信号必须保持同步,如画面的配音必须和口型相一致。另外,视频具有数据量大的特点,一个经MPEG-1压缩的90min的电影,长度约为1GB,它在存储系统上的存放方式,直接影响视频服务器提供的交互服务,如快进和快倒等功能的实现。视频服务器必须解决视频流特性提出的要求。

  视频服务器的工作模式是当服务器响应客户的视频流后,从存储系统读入一部分视频数据到对应于这个视频流的特定的缓存中,然后此缓存中的内容送入网络接口发送到客户。当一个新的客户请求视频服务时,服务器根据系统资源的使用情况,决定是否响应此请求。系统的资源包括存储I/O的带宽、网络带宽、内存大小和CPU的使用率。

  三、流媒体技术的应用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为流媒体业务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动力,流媒体业务正变得日益流行。流媒体技术广泛用于多媒体新闻、在线直播、网络广告、电子商务、视频点播、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络电台、实时视频会议等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方方面面。流媒体技术的应用将为网络信息交流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个完整的流媒体解决方案应是相关软硬件的完美集成,它大致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内容采集、视音频捕获和压缩编码、内容编辑、内容存储和播放、应用服务器内容管理及用户管理等。

  下面就介绍流媒体技术在教育上的两个具体的应用方案。

  1、校园网视频系统

  校园网的建设随着教育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也逐渐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态势。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多媒体传输技术的突破,使网络多媒体教学得以实现。现在已经有许多的成熟的产品可以用来组建网络多媒体教学的解决方案。

  一般一个校园网视频系统的要求有:

  (1)通过校园网实现音、视频实况转播、视频预订,制作并存储节目。

  (2)在校园网上实现VOD教学。

  图2.校园网系统方案

  每个教室安装相应的软件及视频卡,摄像头,麦克风,可以把教室实时的声音和图象通过校园网传到监控中心。在存储服务器安装SERVER软件,可以存贮传输过来的实时图象。在点播服务器安装SERVER软件,存储视频节目。

  虽然现在校园网络硬件水平和质量现在都非常高,但是,困惑也随之而来,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A、校园网投入大,但没有用在教育主业上。

  B、网络仅用在办公自动化中,投资效益低。

  C、无法实现充分共享。即享受好的教育资源的学生很有限;同样的课程需要年复一年的教授;同样的问题需要一次次重复回答;材质差异明显的学生按同一模式接受教育,做不到因材施教。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育产业中的应用现状和由此产生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和计算机界对于计算机网络条件下教学模式的思考。教学模式在网络条件下最终会变化成什么样子?目前和将来一段时间内网络技术发展到底能导致产生哪些更富成效的教育手段,逐步推动教学模式的改变?

  2、远程多媒体教学系统

  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人们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必须转变成一个伴随每个人一生的过程。网上教育突破了传统“面授”教学的局限,为求知者提供了时间分散、资源共享、地域广阔、交互式的教学新方式,因而广受人们观注。

  从远程教育的定义可以看出它有下列三方面的内涵:学生与教师的分离,学生与学生的分离,利用传播媒体和传输系统组织教学。从技术上讲,远程教育系统是建立在现代传媒技术基础上的多媒体应用系统,它通过现代的通信网络将教师的图象、声音和电子教案传送给学生,也可以根据需要将学生的图象、声音回送给教师,从而模拟出学校教育的授课方式;同时还可以利用现有的网络条件建立虚拟的班级,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鉴于远程教育的深远意义,我们的远程多媒体教学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有:实现教学课件的点播(VOD),教学直播,网络课堂等等。

  在IP网上开展远程教学活动,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音频、视频流信息的传送以及它们与数据之间的同步。由于音频、视频信息的带宽比较宽,不可能让学生将所有的节目下载到本地计算机上后再播放,必须要采用先进网络播放技术来实现边发送边播放。此外,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经常使用电子教案来辅助教学,比如用PowerPoint,而电子教案的展示与音频、视频流之间有严格的时间同步关系,这就要求在传输过程中我们仍然要保持它们之间的同步关系。

  图3.远程教育网络结构

  系统的工作过程如下:输入的视频和音频信号将送给MPEG4的编码器进行编码,编码器输出的节目流既可以存入存储设备也可以直接送给MediaServer,MediaServer的主要功能是完成节目流的播出。MediaServer播出的节目有三个来源,它可能是保存在存储设备中的ASF文件,也可以是编码器实时传送来的节目,它播出的节目还可以从其它的MediaServer上获取。普通的用户可以通过LAN或通过无线网络接入到该系统之中。

  [1]曹功靖,王晖,吴玲达Real流媒体技术及其在远程教学中的应用计算机应用研究200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3

  【关键词】多媒体与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整合;模式

  一、研究概述

  目前,几乎所有学校都配备有多媒体教室,为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平台,多媒体有许多利于教学的方面,但是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仍未能完全发挥出它的作用,有的甚至反而本末倒置、降低了原有的教学效果,探究提高课内整合实效性的教学模式,对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物理的学科特点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任何一个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建立,几乎都是从观察入手的[1]。物理概念抽象难懂,特别是一些微观世界的物理现象,学生不能用肉眼亲身经历观察过程,学习难度更大,因此不能理解物理概念;对物理概念没有基本的认识,更不能谈对物理规律的掌握。其次,物理学习需要与数学相联系,既要运用数学方法,又要理清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物理的推论过程、推导物理公式、解决物理具体问题时,都需要借助数学这种工具,因此要学好物理,对学生具备的数学知识要求较高。

  三、整合的模式

  (一)“演示―模拟―探究”模式

  教师课堂演示真实实验后,再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学生概括实验现象,得出物理概念及规律,这种模式的效果优越于单独的演示实验,以表5.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为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让学生用凸透镜观察课本上的字,然后再看看远处的同学、老师,提问发现了什么现象?出现不同的像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用凸透镜观察课本上的字、同学、老师。进行讨论、猜想。

  设计意图: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弱,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发现问题,激发求知欲。

  2.猜想与假设

  教师:让学生猜想,总结学生猜想:所成的像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设计意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体验是学习主人的乐趣。

  3.设计实验

  教师:①介绍实验器材,物距和像距等概念。②让学生思考实验的设计方案。③总结学生对实验过程的设计,用PPT课件呈现该实验的摆放顺序、调节方法、注意事项、读数方法、学生的观察任务。

  学生:思考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再观看课件,记录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设计理念。

  4.演示实验

  教师:说明实验要求,即凸透镜位置固定不动,蜡烛从2倍焦距外向凸透镜移近,在光屏上观察像的特点,记录物距和像距位置,像的大小、正倒立情况。

  学生:学生认真观察实验过程,记录实验数据。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记录的数据,会思考:到底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缩小、正立、倒立的像?

  5.模拟实验

  教师:播放制作的authorware课件,模拟各个位置的实验过程,学生完成实验表格。

  学生:观看课件,记录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将整个实验现象清晰的展现出来,能弥补演示实验光路不明显、部分学生看不见的缺点。

  6.总结实验规律

  教师:将学生记录的实验表格,投影在屏幕上,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学生:总结规律,完成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表格。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总结规律,更有利于对规律的理解记忆。

  7.小结交流

  设计意图:体现物理既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理念。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演示+模拟”直观形象地呈现了物理现象,更有利于学生对实验规律的理解掌握,提高教学质量。

  (二)“情境―探究”模式

  利用多媒体创设物理情境,提出问题,学生进行探究,得出物理规律。以表5.1“什么是声音”为例:

  1.生活中有许多关于声音的实例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不同声音的视频,让学生辨别。

  学生:认真欣赏音乐。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本节的兴趣。

  2.声音的产生条件

  教师:教师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①两人一组,利用橡皮筋,纸,尺子等,试图用不同的方法使其发声,并观察共同特征;②多媒体展示常见的物体,并播放风吹树叶、敲鼓、蝉发声的视频,再让学生回答分别是什么振动发出的声音。

  学生:①两人一组共同探究,发现发声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点:振动。②观看视频思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用多媒体展示抽象物体的发声过程,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3.声音的传播过程

  活动:现场拔火罐实验

  教师:①学生在课堂能听到老师的讲话;②提问:没有空气能否传播声音?【现场实验拔火罐】【多媒体播放在太空中宇航员无线电交流视频】;③让学生利用生活实例猜想声音还能在什么中传播?④演示实验,将发声物体放入水中;⑤三人一组,中间的学生敲击桌子,两边的学生用耳朵贴近桌子听声音,并堵住另一只耳朵。

  学生:①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②观察实验现象,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③学生猜想声音还能在液体、固体中传播;④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⑤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多媒体辅助来完成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观察和思维能力,有助于把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从而攻破重难点。

  4.声音的传播形式

  教师:先用多媒体播放水波实验以及敲鼓图片。再引导学生思考:水波是怎样产生的?分析击鼓过程,与水波形成过程类比。

  学生:归纳类比总结得出: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物理学习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归纳类比法;同时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形象化,便于理解。

  (三)“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模式

  网络提供给我们丰富的资源,这种模式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该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进行搜索学习,同时教师在网络上能监控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对学习情况的反馈。正如Stephen J。schmidt就研究了如何使用网络模拟来促进合作学习,他认为网络给学生展示的问题情景更详细、更真实、更复杂,在这种情境下能使学生对问题理解更深入,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2]。

  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满足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从真正意义上达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培养了他们的搜集、处理、分析等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较过。 物理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Stephen Jschmiedt。 Active and Coperative learning using Web-based Simulation[J], Joural of Econornic Eduction, Vol,al,No。1:90.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4

  主备教师:段春芬

  一、内容及其分析

  1.内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速

  2.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速指的是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如何传到我们的耳朵,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一样,其核心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小学“科学”中已经学过声音的一些知识,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起来的。由于它在本章中是基础和重要的知识,所以在本学科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是本章的重要的基础内容。教学的重点是探究声音是怎样的产生的、怎样传播,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 目标及其分析

  1、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会利用回声测简单的距离。

  2、目标分析: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就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声音产生的条件:物体振动。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就是指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传播的快,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气体中传播的快,并受温度影响。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会利用回声测简单的距离指的是通过例子,应用声速,速度公式计算简单的距离。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来分析和理解,其中关键是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自己思考来获取知识。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多媒体、直尺、音叉、乒乓球等器材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一段对话,把声音关闭,让学生搞不清楚对话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接着把声音打开,学生就清楚对话的内容和意思;从这两个巨大的反差中,引出声音的重要性。

  让同学感知周围的声音,声音无处不在,丰富多彩,从而引入新课,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二)进入新课:

  问题一: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听到了很多不同种类的声音,那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心理反差,激发学生的兴趣,再通过生活中的声现象直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能从生活中找到物理,而且便于学生理解与探究。

  师生活动:

  探究声音的产生:(1)让纸张,直尺,自己等发出声音,观察这几次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2)让正在发声的音叉停止发声。

  小问题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区别?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尤其强调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何不同;指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学生动手后交流,得出共同的答案:物体发声时振动,不发声时不振动。

  总结并板书: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小问题2:有些发声体的振动不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到,能用什么办法来感知发声体的振动呢?

  (有时候听到声音,但是我们没有感知到它的振动,学生容易怀疑是否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由此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声音的有物体振动产生的,所有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

  学生思考,并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演示:

  方案(1):用音叉与乒乓球做实验,敲打音叉,紧挨着音叉放一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变化。

  方案(2):在桌面放塑料小球,敲击桌面,观察塑料小球变化。

  方案(3):扬声器对着烛烟发声。

  教师强调指出:在物理的研究中经常用到变抽象为具体,变细微为显箸的研究方法。

  在探究实验中,应注意渗透科学研究方法:

  (1) 比较法:比较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

  (2) 转换法:把抽象、不明显的现象的转化为具体的、显著的现象。

  (3) 放大法:把不明显的现象放大。

  例题:关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 有声音产生,就一定有物体在振动

  C。 振动停止以后,声音要慢慢消失

  D。 有时候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问题二:(我们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发声体并不是直接贴着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让学生思考声音是怎样传到耳朵的。

  方案(1):在一个玻璃缸内盛有水,手拿两块石头在水中撞击,在外面也能听到撞击声。

  方案(2):把一个正在广播的收音机用塑料袋装起来,用细线吊着放入水的水槽中,照样也能听到收音机的声音

  方案(3):一位学生耳朵贴紧桌面,另一同学用手摩擦桌面,能清晰的听到声音。

  小问题1:声音可以通过哪些物体传到耳朵?

  引导学生总结: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

  师生活动:播放一段“神舟九号”宇航员在太空交流的视频。

  小问题2:宇航员之间是直接进行交谈的吗?这是为什么?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并强调:人耳听到的声音大多数是靠空气传播的。

  小问题3:声音是以什么形式向外传播的呢?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29页,引出声波。通过水波类比声波。

  并总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音发出来我们就能立刻听到声音吗?百米赛跑,在终点计时,我们先看到冒烟还是先听到枪声?还是同时?

  问题三: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声速有什么决定因素?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的实例提出问题,引入声速的概念及影响声速的因素。

  小问题1: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就像物体运动一样,有快有慢,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来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30页,知道15℃是空气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师生活动:让学生阅读课本30页小资料,注意观察比较不同物体和不同温度时的声速。

  小问题2:阅读资料,声音的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吗?声速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慢的是气体。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由实例:小时候同学们都玩过弹珠,弹珠弹出去会被反弹回来;打乒乓球时,乒乓球撞到桌面又被反弹起来……听回声,引出下一问题)

  小问题3: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也会反射回来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我们把这种被反射回来的声叫做回声。人们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的时间间隔是大于0.1s。

  应用回声测距:

  例:拍手后0.5秒听到对面墙壁反射回来的回声,问人与墙壁间距离是多少?(当时的气温为15℃)

  已知:v = 340m/s, t = 0.5s/2 = 0.25s

  求:s

  解:由s = v×t = 340m/s×0.25s = 85m

  答:人与墙壁间距离是85m。

  六、目标检测:

  1、小纸片会在发声的扬声器的纸盒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激起水花,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这些现象说明了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D。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2、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在铁轨中比在空气中传得慢

  C、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在空气中声音的速度与光的速度相同

  3、“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响是由于铃受到金属小锤的撞击产生_______而发出的。在山间小路上,人们听到远处传来的铃声,是通过_______传入人的耳朵的。

  4、对着山崖高喊,1.5s后听到回声,人距离山崖有多远?

  答案:(1)A(2)C(3)振动,空气(4)255m

  七、课堂小结: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5

  泊头市文庙中学 杜忠梅

  一、在新时期下,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此时一堂课是否符合新的课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技术,从而融入到社会中去。所以本堂课要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和全面活动,改进实验的配置与设计,注重效果反馈,让自主探究得以坚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声音部分第一节,同时也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回声现象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十分感兴趣的问题。这一部分的素材刚好可以体现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在新课标下声音处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大部分中,它既属于一种运动,同时在现象上也有它的独立性。所以本节课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三、学生分析

  学习本节课的学生首先已经具备了机械运动和力的知识,物理思想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因为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的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

  四、课程目标

  1、知识技能: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认识真空不能传声,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了解回声测距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取知识。

  2、过程方法: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树立民族自豪感。

  五、重、难点

  声音的传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回声上还存在一些难点。

  六、教法与学法

  对于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与学:

  1、对于“振动发声”采用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对于“声音的传播”,过去学生可能想得较少,所以采用先自读,再以集体对话讨论的形式凸现知识点。

  3、对于“回声问题”学生对现象已经非常熟悉,关键是对原理缺乏理解,所以采用媒体直观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认识。

  4、最后要说明的是针对本节课侧重现象的特点,不准备设计独立的评价与练习,而是把学生对教材以外的现象的解释作为一种练习,让学的现象和练的现象浑然一体。把课堂最后时间作为知识的升华,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去了解有关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内容,在体会中华民族古代的灿烂文明同时,进一步把现象与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带着思考结束本堂课。

  七、教学过程

  1、引入:播放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引出声音的重要。

  2、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3、从声音的产生开始研究:

  活动⑴要求学生用手头的“尺、皮筋”等其它物品制造一个声音,再研究发声的原因。(学生也可用教师的演示器材:音叉,鼓)

  活动⑵学生汇报结果,先演示实验再说结论。

  板书:发声体都在振动

  深入研究:敲响的鼓,用手按住。(现象,结论)

  4、产生的声音怎样到人耳?

  活动⑶学生读教材声音传播部分

  活动⑷学生提问题(其他学生作适当解释)

  媒体:水波传递振动,空气以声波的形式传递振动

  总结:人耳听到的大多数声音多数靠空气传播的

  问:液体和固体可以传声吗?

  活动⑸学生举例

  总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板书)解释介质

  问:固、液、气都可以传声有什么不同?

  明确:15℃时空气传声速度340m/s

  气体传声最慢

  问:如果没有介质声音会不会传播?

  实验:真空铃

  5、媒体:回声现象

  媒体动画:展示声音反射的过程。

  通过问题提出听到回声的条件

  问题:船测水深

  6、媒体展示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内容,对其中原因的思考作为课后作业。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6

  一、教学设计理念

  “物理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自然是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七年级的学生大都十三四岁,他们对声音现象非常熟悉,但对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条件的认识是不确切的。他们开始学习科学课程时间不长,知识和方法上准备不足。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情境的创设上尽量“从生活入手”,消除他们对物理的陌生感,让他们感到物理就在身边,增加科学学科的亲切感。

  另一方面,这个年龄的孩子,对各种科学现象充满好奇、活泼好动、感性认识敏感、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因此,本节课采取合作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感悟,自己构建知识,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中将每4个学生分成一个小组,既保证他们都能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又保证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合作意识。

  二、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学生熟悉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请学生说出歌曲的名字。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设问:美妙的歌曲陶冶了我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我们身边的其他声音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信息呢?学生举出了很多声音,如“鸟鸣声”、“电台的整点报时声”、“消防车的急呼声”、“防空警报

  声”……学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接着问题进一步深入:你了解声音有哪些应用、哪些危害吗?学生答出了音乐可以治病、帮助捕鱼,根据蝙蝠发出的声音制造雷达,海豚身上发出的声纳来研究水声理论。噪音还是一种环境污染,能使人耳鸣、发狂等。

  通过讨论声音在生活、动物、技术中的应用及声音的利用与危害,恰当地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前面学过的科学概念衔接,使学生感到声音是神奇的、有用的,有时也是有害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新课导入生动、自然、流畅。

  (二)合作探究,构建知识

  1.探究声音的产生

  师:声音是这样神奇、这样有趣,下面就请同学们利用你身边常见的物品来研究第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学生马上进入了状态,每组学生各制造了很多种不同的声音。他们互相协作,互相讨论。我走下讲台,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指导他们观察,引导他们感悟,启发他们思考。每组学生充分体验、探究之后,各组学生走上讲台,展示他们的成果。

  在我的引导下,观察发声现象,学生总结出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当振动停止了,发声也停止。然后引导学生解释身边常见的声音来源,将物理与生活联系起来,增加了物理的亲切感。

  2.探究声音的传播

  师:老师现在跟你们交流,我的喉部在振动,我就是一个声源,你们都能够听到我的声音。现在请同学们猜一猜:如果我们周围空间没有空气,你还能听到我的声音吗?(学生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1)探究活动:研究一只放在密封玻璃罩内的小电铃。

  ①接通电源,你听见声音了吗?你看见电铃的槌在敲击铃吗?

  ②用真空泵抽出钟罩内的空气,当空气被抽出直至空气几乎被抽尽,请认真倾听铃声变化;

  ③关掉真空泵,让空气重新进入罩内,感受声音的变化。

  (整个过程,学生认真观察,甚至屏住呼吸倾听,最后得出结论。)

  (2)探究活动:指导学生自制“土电话”,做“土电话”的小实验。学生充满好奇,积极实验,得出结论。

  (3)设计实验活动: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吗?

  通过前面的演示实验、分组设计实验,教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观察、实验、交流、讨论中,学生发现: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以上的实验探究活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先由教师演示,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推理,再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让他们体会探究的成就感,提高探究能力。

  (三)联系实际,应用知识

  通过前面探究式学习,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了明确的了解。教学中教师设置了讨论、交流的环节,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解释声音现象,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深思,获得快乐,同时达到巩固新知识的目的。

  讨论1:(出示听诊器让学生观察)听诊器为什么能听到体内器官发出的声音?

  讨论2:许多科幻电影都有太空战争的场面。你认为在太空中能听到爆炸声音吗?

  讨论3:古时候的骑兵睡觉时都要侧卧在地上,这是为什么?

  三、教学反思与心得

  1.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深化情境意识

  教育家杜威认为:“思维起源于直接经验的情境。”本节课学生的思维自疑问开始,并在一定情境下得到诱发,探究问题的情境作为一个心理场作用于学生的意识,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激发学生求知、求真、求善、求美,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在轻松、愉快、充满乐趣的气氛中顺利进行。

  2.教学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7

  【关键词】信息化;声像档案;文化价值;挖掘

  1 企业声像档案文化价值的内涵

  企业档案资源作为一种独特的企业历史文化资源,是企业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记录和展现了企业发展的历史轨迹,承担着延续历史记忆、繁荣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声像档案是企业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再现了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时刻,见证着企业每个时期的风雨历程和足迹,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对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形象、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声像档案的文化价值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延续历史记忆、展现发展过程

  声像档案包括声像档案全文和著录信息。声像档案全文直观的展现了每个事件发生的过程、人物形象,著录信息记录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内容。以时间为线索,将声像档案全文和著录信息整合在一起,可以真实、形象的展现企业的发展历程,不但可以作为企业修史编志的参考资料,“以史为鉴,方能知兴荣”,更能加强对新员工的企业历史教育,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

  1.2 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主要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形象、企业精神。声像档案记录了企业文化建设中各种活动(如文体活动)的影像资料,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历史借鉴和参考,对企业文化建设起到了推广和宣传教育作用。

  企业形象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企业形象的提升需要通过媒体进行宣传,并在其他单位来访活动中展现。声像档案不但蕴含了企业的发展历程,并包含了企业的发展成就、员工的精神风貌。因此,宣传和展现的最好形式便是通过声像档案所蕴含的丰富信息进行展现,如通过图片展和专题片的形式向外界进行展示。

  企业精神是对员工的一种精神教育,促进员工对企业的热爱,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精神的宣传和教育不但要通过文字材料进行教育,更要通过声像档案的文化价值直观的感染员工,让企业精神深入员工心灵。以“百折不挠”的企业精神为例,文字材料很难深刻阐述此企业精神,而通过声像档案展现员工在不同的困难环境下奋力拼搏和工作的画面,并将这些画面布置在办公场所的各个角落,随时随地的宣传这种企业精神,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 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信息

  企业声像档案中的主要内容是科技声像档案,它是对企业科技发展、生产经营、研发设计等过程的真实记录。由于各种原因,企业决策层无法实时实地观察企业科研现场的情况,而科技声像档案可以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此类的参考信息,为企业提升管理能力、激发科研生产潜力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企业声像档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十分有必要不断挖掘声像档案的文化价值,为企业文化建设、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帮助。

  2 信息化环境为企业声像档案文化价值挖掘提供了技术条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编程技术、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多媒体处理软件技术不断成熟,为声像档案管理、编研、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技术条件。

  2.1 为建立声像档案管理系统提供了便利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企业声像档案的形式主要为数字照片、数字录像、数字音频等数字声像档案,属于电子文件的范畴。目前,很多企业为加强声像档案的统一管理建立了声像档案管理系统,该系统是以企业声像信息元数据为基础,覆盖整个企业,满足企业多种数据格式的声像档案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声像档案管理系统,它具有数据著录,归档保存、资料挂接、检索利用等功能,达到快速有效地资源共享。

  通过该系统可以提升声像档案文化的传播效率和速度,企业员工可以实时在线检索利用声像档案,并且声像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基于该系统建立声像档案专题库,以某个专题(如基本建设)为主题将声像档案加工整合并向用户展示,满足了声像档案文化价值挖掘的需求。

  2.2 提供了声像档案编研的软硬件条件

  在信息化条件下,为深入挖掘声像档案的文化价值,需要扩展声像档案的编研形式,包括画册、图片展、专题片、纪实片等,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这些编研方式提供了成熟的软硬件条件。

  图片编辑软件具备画册主题设计、图片排版、合成输出等功能,利用此类软件可以充分挖掘照片档案的史料文化价值制作丰富多样的画册和图片展,从而达到展现企业发展历程、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宣传档案文化的作用。目前,市场上占有率比较高的图片处理软件为Adobe Illustrator软件,该软件是出版、多媒体和在线图像的工业标准矢量插画软件,它利用矢量编辑处理技术确保了照片档案在排版过程中色彩和清晰度保持不失真。利用图片编辑软件不仅可以将画册和图片展出版打印至实体纸张,还可以输出为电子的pdf文件在线向员工展示,充分达到声像档案文化价值传播利用的效果。

  企业录像档案已进入1080p高清数字录像档案时代,传统的线性编辑软件主要针对磁性载体的录像档案进行编辑,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录像档案编辑处理要求。非线性编辑软件主要针对以数字格式存储的高标清录像档案,具备画面剪辑、字幕添加、特技效果制作、音频剪辑等功能,并且非线性编辑软件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实时定位,既可以在时间线上拖动操作进行粗略定位,也可以转动鼠标轮精确到帧定位编辑点,不需要像传统线性编辑系统那样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搜索,提高了编辑效率,完全满足了专题片和纪实片制作的功能需求。利用非线性编辑软件可以实现以丰富的画面内容和震撼的视觉效果向外界展示企业形象,向员工宣传企业精神和企业历史,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参考,从而最大程度挖掘声像档案的文化价值。

  2.3 扩宽了声像档案文化传播的渠道

  传统的声像档案编研的文化成果主要为纸质材料,其传播渠道和阅读方式比较狭窄,主要依靠人工传递,不但减少了成果的受众面,而且由于其呆板的形式极大的降低了员工的阅读兴趣。而网络的出现有效地克服了传统编研的这一缺点,它同时支持图形、音频、视频、文本等格式,从而为这几类相互分割的媒体的融合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并且可以通过局域网、电视媒体等渠道进行传播。在传播格式方面,可以是PDF 格式、CHM格式、EXE 格式等等;在传播形式方面,可以利用多媒体流播放技术实现专题片和纪实片的在线播放,利用图片浏览插件技术可以建设图片专题网页和画册的在线展示。网络和电视媒体渠道的传播很好地避免了传统传播方式时效性不强、覆盖面不广和成本高的弊端,声像档案编研的文化成果在最大范围内得到了共享,获得了最大的社会、经济消息。

  3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声像档案文化价值挖掘的思路

  档案文化是历史文化,声像档案文化是档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企业文化软实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信息环境为企业声像档案文化价值挖掘提供了技术条件,因此,企业应借助信息技术,做好声像档案的收集工作,建设丰富、完善的声像档案资源库,以企业文化建设需求和员工科研工作需求为导向,加大声像档案编研力度,利用网络做好声像档案文化成果的宣传和推广,从而深入挖掘声像档案的文化价值。

  3.1 广泛收集、做好声像档案资源库的建设

  声像档案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了声像档案编研成果的质量,因此,建设丰富、全面的声像档案资源库是做好声像档案文化价值挖掘的重要前提。针对声像档案资源存在形成者比较广泛、载体比较多样等特点,企业应实行主动收集、创造收集,建立收集网络,多渠道、全方位地收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声像资料。一是,主动介入收集,企业档案工作人员应分析声像档案形成的主要部门,并与这些部分主要沟通和联系,指导其完成声像档案的归档。二是,建立移交归档网络,由于声像档案形成者比较广泛,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拓宽归档渠道,如建立系统在线移交归档扩大征集范围,对于声像档案集中形成的部分,建立定期由专人完成归档的机制。

  3.2 以需求为导向,加大声像档案编研力度

  传统的声像档案编研基本采取有什么编什么、编什么是什么的做法,导致很多编研成果利用率不高。信息化环境下,档案工作者和企业其它员工之间的沟通更为便捷,完全可以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调查用户对编研成果的需求方向,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进行声像档案编研的选题,可以真正做到“以用户需求导向”为中心的声像档案文化价值挖掘。同时,在声像档案的编研过程中,应从分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多种格式电子文件融合的便利,以声像档案资源为中心,并充分借助其它档案(如文书档案)制作图文并茂的编研成果。如在企业成立n周年之际,可以选择“回眸-企业n年发展历程回顾”为主题,将企业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以及取得的成就相关的照片档案进行编研,制作图说历史形式的画册,起到企业历史宣传教育的文化作用。

  3.3 利用网络技术传播编研成果,提升文化影响力

  有效的传播是编研成果得以被充分利用的前提之一,是扩大声像档案文化影响力的基础。由于档案编研成果是以数字形式存储于各种载体中的,所以其传播利用形式在信息化环境下也呈现出多样化。制成光盘的,可以利用VCD、DVD等数字播放器或计算机进行利用,而以多媒体数据库存在的,则可依靠系统平台进行利用。同时,网络环境可以使编研成果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如我们可以将编研制作的专题片集中挂接在企业局域网的档案系统平台,让更多的用户在线浏览。

  4 信息化环境下声像档案文化价值挖掘的方法

  4.1 制作专题画册

  制作专题画册可以用前文论述的图片处理软件将流畅的线条、丰富的照片档案、文字材料,组合成一本富有创意,又具有可读、可赏性的精美画册,全方位、立体展示企的风貌、理念,形象、发展历程。它并非简单的图片文字叠加,而是对某个主题的深刻诠释或是对企业文化理念的提炼和实质性展现。同时,制作专题画册可以将没有文化价值的个体串联在一起并体现出强大的文化价值。制作专题画册的步骤如图1.

  图1 制作画册的步骤

  4.1.1 选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声像档案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发展,档案工作者可以通过系统平台浏览全部的声像档案,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选题范围,选题方式也更加灵活。首先,档案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调研员工的文化需求,并且及时掌握企业文化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方向,从而挑选出具有较强文化影响力的选题。其次,在选题方式上,可以借助选题数据库或专题数据库进行选题,不但可以避免重复编研,有可以加快选题速度,从而促进声像档案文化价值挖掘工作的深入开展。

  4.1.2 编写大纲

  在选题的基础上,应结合选题的内涵以及现有声像档案的范围梳理出具体的编研大纲。如以“企业发展历程回顾”为主题,可以结合企业实际编制基本的目录大纲,包括“前言、领导关怀篇、发展历史篇、成绩篇、未来篇”。

  4.1.3 选材

  信息化环境下,编研工作的选材也更具现代化。选材工作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初选、复选、定选。在初选过程中,可以借助声像档案管理系统对于主题相关的案卷级(事件)素材进行检索,剔除与主题无关的素材。在复选过程中,主要针对检索到的素材案卷级(事件)目录进行筛选,根据画册篇幅的大小以及切合主题的程度,筛选出更为精确的案卷级目录。在定选过程中,主要针对单个案卷(事件)中的全部照片进行选择,一般选出主题鲜明、画面清晰、感染力较强的1-2张照片档案作为入册照片。

  4.1.4 加工

  加工就是将精选出来的声像档案素材与著录信息相对应并进行注释说明、摘要和浓缩等工作。

  4.1.5 编排

  信息化环境下,编排工作主要是利用图片处理软件对加工后的声像档案素材按照大纲进行设计和排版,使素材完整化、系统化,从而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有序的反映既定的主题。

  4.1.6 审核

  审核工作主要是检查编排后的声像档案素材是否与原始素材一致,素材与文字材料是否对应,编排是否系统。

  4.2 制作图片展

  传统的图片展主要在固定地点、固定时间进行展出,导致受众面较为狭窄,信息化环境下,图片展不仅可以以展板形式展出,同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网上展出,如可以制作专题图片展示网页。图片展的制作步骤与4.1的步骤相同。

  4.3 制作专题片

  由于信息技术、视音频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非线性编辑软件技术不断成熟,专题片制作的效率不断提高。通过将某一主题的声像档案素材加工编辑为专题片,不仅可以用于宣传、记载本企业的日常工作,也可以介绍本企业的建设成果、工作成就和企业文化,以及汇报具体工作方法思路等内容。专题片的制作步骤如图2.其中选题的操作方法与制作专题画册中的选题方法相同。

  图2 专题片制作的步骤

  4.3.1 编写解说词

  声像档案的专题片解说词应符合档案的真实性特点,解说词风格应遵循朴实、准确、形象的特点,并能够转换为用视频画面说话的解说词。解说词的编写同时应考虑专题片的时间长度因素控制字数,一般而言配音的语速为200-300字每分钟。解说词编写完成后应在专业的录音棚内完成配音,从而确保配音的音色和音质真实、清晰。

  4.3.2 编写脚本

  专题片的脚本与电影、电视剧的剧本作用相似,它是后期编辑的依据。脚本主要包括镜号、解说词、画面、字幕等内容,主要表明声音、画面、字幕的对应关系,为做到“声画合一”奠定基础。

  4.3.3 整理素材

  整理素材不但要通过声像档案管理系统筛选案卷级目录,同时要利用非线性编辑软件对具体的视频进行剪辑,选取主题鲜明、人物突出、景深合理的镜头作为入片素材。最终整理好的素材应为一系列的组合镜头。

  后期编辑主要是利用非线性编辑软件将整理的素材(镜头)按照完整性、系统性的原则,依据脚本的顺序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并制作转场过渡、片头、片尾、唱词的特技效果。

  4.3.5 输出成片

  视音频处理技术的发展为专题片的输出成片提供了多种格式,可以输出为光盘保存格式制作视频光盘,可以输出为流媒体格式在系统平台挂接展示,可以输出为高清格式在大型的屏幕上播放。

  总之,声像档案直观、形象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信息化环境为声像档案文化价值的挖掘提供了技术便利,在加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企业应充分借助信息技术不断探索声像档案文化价值挖掘的思路和方法,制作出品牌化的声像档案文化成果,从而充分发挥声像档案的文化作用。

  【参考文献】

  [1]马莲云。网络环境下档案编研工作的新特点[J]。黑龙江档案,2011(03):37.

  [2]郎健华。挖掘档案文化资源 推进档案文化建设[J]。浙江档案,2011(08):8-10.

  [3]廖芬。试论档案文化内涵及其功能[J]。兰台世界,2010(1):41-42.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8

  腹中宝宝的听力发育有没有影响?

  宝宝的小耳朵最怕什么?

  了解胎宝宝的听力发育过程,

  关注胎宝宝“听力”健康,

  为胎宝宝打造动听世界。

  胎宝宝发育到一定时期后,就开始凭借听觉器官与外界环境保持密切联系了。但胎宝宝耳蜗及其他结构还没有发育成熟,对强噪声非常敏感,若发育时遭受外界噪音侵扰,极易影响内耳的正常发育,从而导致听力受损。加拿大近年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曾经接受过超过85分贝以上强噪声影响的胎儿,在出生前就已经丧失了听觉敏锐度,这种影响随着噪声强度的增加还会更加严重。

  噪音的种类

  生活中常见的噪音来源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交通噪音如喇叭声;一种是工业噪音建筑工地等;还有一种就是生活噪音,如装修、过大的电视音响声等。

  孕妈妈日常接触的噪音,会不会影响胎宝的听力?

  真相解析

  案例1笑笑怀孕3个月了,最近参加婚宴坐在音响附近,当时音乐声很大,这种大声音会影响宝宝的听力吗?

  解析真相

  一般情况下,短时间接触强噪声不会对胎宝宝听力造成明显伤害,所以孕妈妈不必过分紧张,但以后应尽量减少接触强噪声,以便为胎儿创建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

  案例2

  孕妈妈小芸听朋友说有给胎宝宝播放胎教音乐CD,结果导致宝宝出生后听力受损的事情发生。这是真的吗?

  胎教音乐CD为避免高频音对胎儿造成伤害,通常会把2000赫兹以上的高频音降到听不到的程度,对宝宝的听力不会造成伤害。可现实是市场上有许多不合格的胎教音乐CD,不合格的产品有可能不知不觉中损伤宝宝听力。所以孕妈妈选择胎教音乐时,一定要选择有质量保证的产品,同时还要注意不使用扬声器,每次听胎教音乐的时间也不宜过长,以不超过15分钟为宜。

  案例3

  孕妈妈谭谭工作环境常有噪音,为了不影响胎宝宝的听力,工作时戴上护耳是不是就没事了?

  有些人如孕妈谭谭一样认为胎儿接受噪音的影响是通过母亲的听觉系统传播的,事实上,胎儿接受的噪音是通过母亲腹壁传播的,母体腹壁的各种组织,如子宫、羊水以及其他组织结构可以对胎儿的听力起到一定保护作用,会将外面的声音降低大约20分贝。但如果孕妈咪长期处于强噪声中,其腹壁的保护作用就很有限了。尤其对于低频的声音,几乎没有减弱功能,就相当于胎宝宝的听觉系统直接接触强噪声。而孕妈妈戴不戴耳罩与宝宝的听力没有关系。

  胎宝宝的“听世界”

  了解胎宝宝的听觉发育过程对孕妈妈来说十分必要。一般来说胎宝宝的听觉器官从发育到较成熟要经过4个时期。

  2个月末时:雏形期

  在孕妈妈怀孕第2个月末时,胎宝宝的外耳、中耳及内耳便已具雏形,有了最基本的形态结构,但是这个时候胎宝宝还没有听觉功能,不能听到声音。这时期孕妈妈不需要做什么,安安静静就好。

  4个月时:共鸣期

  当胎宝宝长到4个月时,对外界的声音会渐渐有所感觉,可以听到妈妈的心跳、血液泵出、正在消化的食物和胎盘活动时发出的低沉响声,也能听到妈妈每次讲话时引起的腹腔共鸣。这时期妈妈可以开始每天跟宝宝轻柔地说话聊天,让宝宝熟悉妈妈的声频。

  6个月时:反应期

  当胎宝宝长到6个月时,大脑的听觉皮质区形成许多通路,能听到较为复杂范围内的音调和响度,此时的他们不但可以清楚地听到声音,还会根据所听到的声音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如眨眼、打呵欠、心率加快、转头等等。每天在固定时间给胎宝宝听舒缓的音乐有助于宝宝的发育成长,时间15分钟为宜。

  7个月时:记忆期

  胎宝宝成长到7个月时,听力发育得更为成熟了,不仅能辨别妈妈的声音,还能辨别经常播放的音乐,每每听到熟悉的声音,不仅能跟上节奏,还会在声调、旋律中放松自己。在他们的小脑袋瓜里,因为声音所产生的一系列复杂的联系会渐渐形成,这使他们能够把自己听到的和做到的联系起来;不仅如此,胎宝宝听到的这些信息会被大脑统统储存起来构成记忆。9个月时胎宝宝的听力就基本接近于成人了。这时更需小心呵护胎宝宝的听力啦。

  远离噪音,

  保护宝宝的

  “动听世界”

  建议:

  孕妈妈尽量避免接触高强噪声(85分贝是安全阈值),避免在噪声强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环境中工作。

  平常看电视、听音乐时要保证音量适度;且时间不宜过长。

  使用胎教音乐要符合频率、音强等方面的要求,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

  有意识地避开歌舞厅、建筑工地等噪声强度大的场所。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104249.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小学生爱国励志演讲稿
下一篇:钳工实训小结800字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