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爱国的小故事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爱国的小故事篇1

  在“故事传承人文,故事生产快乐,故事开启智慧,故事成就人生”的教育理念背景下,把故事融入校本课程、班本课程、生本课程,使故事课程化、课程故事化,充分发挥故事课程的力量,用故事来论道、引趣、燃情、启智、明理、励志、导行,让学生从故事的绿色通道,成功进入人生的跑道,这是一种新的思维向度和教育主张。

  故事课程的首要特色是“隐性育人”,即把深刻的道理蕴育在有生动情节的事件里,把教育的元素蕴含其中,以故事为载体,辅以多种教育手段,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它有效规避了中国传统德育的教条化和仪式感,了无痕迹、贴近人性,回归“育人”的本真,为人格成长和发展蓄力。

  细化教育、以小见大是故事课程的第二个重要特色。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让小故事担当大使命,故事课程无疑是一种更细化更具体更容易落地的德育。例如,爱国这一教育主题,对不少学生来讲,可能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是,从爱自己、爱父母、爱老师、爱学校、爱家乡做起,就让爱国变得具体、可感、真实、易做。如果,爱国教育从爱家乡教育做起,其理念是:祖国是放大了的家乡,家乡是缩小版的祖国。以“爱家乡”为基点,以“爱祖国”为目标,以“讲故事”为方法,开发校本教材,确定上课或活动的时间地点,定期组织主题学习,并进行评价反馈,将故事的教育以课程意识来建构,就可以使“爱家乡”的主题教育成为一门故事课程,从而让爱国教育更贴近生活、深入人心。该故事课程可以继续分解为若干个“点”――“我亲眼见证的家乡变化”、“说出你的秘密:我和家乡的小故事”、“中国梦・家乡梦・我的梦”……以故事为突破口,抓住一个“点”,连成一个“面”,辐射一个“体”,小小故事里,无限教育力。大价值观的形成,在小故事里更容易实现。

  故事课程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力、教育力,还有助于提升学校的管理力。利用管理故事来管理学校,用故事的内在精神来统一师生的精神尺码,引领师生的思想行动,有利于从“根性”唤醒学校管理的动力系统。

  当故事课程直指教学力、教育力、管理力的时候,就全面聚焦了学校工作的三元素――教学、教育、管理,那么,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我们需要研究故事课程的“三步走战略”――

  故事阅读课程是故事课程的第一步,是开展的前提。它的内容包括“读”故事、“看”故事、“品”故事、“赏”故事、“背”故事、“诵”故事等,从而做到对故事初步的理解和思考。把阅读课纳入课表,使其成为写作课的拓展与延伸。这里的故事可以是寓言、童话、典故、人物事迹、成语故事,也可以是现实的直接生活经验:不但要阅读书籍的故事,还要阅读生活的故事、自然的故事、社会的故事。不仅要读出“深度”,还要读出“宽度”,更要读出“效度”。

  第二步是故事演绎课程,它是内化的方式。让每个人“演”故事、“玩”故事、“讲”故事、“辩”故事、“绘”故事、“做”故事、“赛”故事;通过成立“故事剧场”、“故事社团”,举办“故事舞会”,召开“故事汇”主题班会,开展“故事演讲”、“故事辩论”、“故事绘画”、“故事作文”大赛等途径,把活动做得有目标有取向有意义有价值,做出品质、品位、品牌,最终由活动走向课程。在此要特别注意:活动不等同于课程,课程是持续的、长期的、链条化的、跟进的、有价值取向的。要把一般性的活动与真正的活动课程区别开。

  最后一步是故事创新课程,它是创新的体现。在校长、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写”故事、“创”故事、“生”故事、“呈”故事、“评”故事――对故事进行编写、创造、生长、呈现、评价,直至升华为“传奇”!以故事为起点,落脚到育人。从师生自身的经历创造师生的故事,从学校自身的发展创造学校的故事,让校长、教师、学生都有故事感。当一所学校流传着“校长创业的故事”、“教师教学的故事”、“学生成才的故事”,甚至连校树、校石、校歌、校徽、校训都有故事的时候,当教育史上流动着学校的“传奇”的时候,教育的意义不就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了吗?

  我们相信,当故事课程的理念得到有效践行,当“故事”成长为“传奇”的时候,就是故事课程最有力量的时候。

  (摘自《中国教师报》2013.10.23)

  言 论

  我倡导中小学一定要让每个学生扫好地、写好字、读好书、唱好歌、绘好画。五好就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就是从扫地开始学做人,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从写字读书开始学会学习,从做操开始健体,从绘画、唱歌开始学会审美,这些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具备的,我把它叫做必要发展缺一不可。

  ―原江苏省教委副主任、国家督学 周德藩

  相关链接

  宁波市冯家小学“故事课程”实践

  “故事课程”是宁波市冯家小学的一个品牌,选择以故事作为一门课程,基于学校对故事课程能提高学生的叙事能力,让他们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分享;能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能力、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深刻认识。

爱国的小故事篇2

  听说过发生在重庆市江津区中上镇的“爱情天梯”故事的人,都会为故事当中那对互称“老妈子”和“小伙子”的姐弟恋人徐朝清、刘国江隐居深山50年的相濡以沫,尤其是“小伙子”刘国江倾尽一己之力、花费50年时间修成的“爱情天梯”所感动。而2007年12月12日“小伙子”刘国江的去世,使得这个延续了50年的爱情故事戛然而止。50年,在感情维持不了5年,甚至是5个月的现代人看来,简直是像一生那么漫长。在这漫长的50年当中,难道他们不觉得苦?不觉得闷?会不会吵架?会不会有一方曾经坚持不住,要放弃?要得到解答,就得到这个爱情故事的现场去,亲自爬一遍“爱情天梯”,也许能有所体会。

  一个爱情经典的诞生

  经过媒体的轮番宣传,关于“爱情天梯”的各种细节已经被挖掘出来。首先是它的被发现:2001年中秋,重庆市渝北区一队户外旅行者赴四面山探险,在准备攀爬一座名叫“半坡头”的大山时,发现有一条显然是人工修筑的石阶通向山顶,石阶上有新鲜的打凿痕迹,还撒有防滑的泥沙,好奇的探险队员们顺着石阶爬上山,被从密林中突然钻出来的一对老人吓着了,还以为是野人。这对老人,就是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徐朝清和刘国江,他们问队员们,“他老人家还好?”探险队将这个故事带下了山,并给刘国江修建的6000级阶梯起了一个煽情的名字:爱情天梯。

  2002年,《重庆晨报》记者张娓率先以《躲进深山46年……》为题,报道了这个故事。2006年1月《重庆晚报》记者周立以《姐弟恋人隐居探山半个世纪:可好?》为题做了报道,使得这个故事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关注。媒体的关注点都集中在他们的爱情传奇上,也就在这一年,刘国江徐朝清夫妇被评为感动重庆十大人物,他们的故事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经典爱情故事,刘国江还第一次出了远门,到南京去参加江苏卫视的活动。

  再就是他们相爱、私奔的经过:1942年,徐朝清16岁,刘国江6岁,徐朝清嫁到了高滩村的吴家。当地的风俗,让新娘子摸一下断了牙的孩子的牙床,新牙就会长出来,于是刘国江被带到了徐朝清面前,并且很不合礼数地咬住了新娘子的手指,久久不松开。“当时他才这么一点大”,徐朝清事后回忆起他们的第一次相遇。10年后的1952年,徐朝清26岁,刘国江16岁,徐朝清的丈夫去世,留下了4个孩子,徐朝清因为“克夫”、成了为大家不容的寡妇。刘国江救了徐朝清落水的儿子,徐朝清对这个本来没有多少印象的少年充满了感激。之后,情愫暗生,“他还是多稀奇(喜欢)我的,不稀奇的话他走那里过他就不会看我。”徐朝清说。反对自然是激烈的,刘国江家人反对的理由是“人家岁数大,娃儿多”,徐朝清面对的闲言碎语就更多了。1956年2月,19岁的刘国江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带着29岁的徐朝清和1个孩子躲到深山里去。

  关于他们上山的经过,《渭南日报》记者宗公平在报告文学《打望爱情天梯》中有这样一段演绎:他们是在山脚下的菩萨庙拜的天地,宣告从此“要光明正大地生活了”,刘国江更发下这样的誓言:“从今天开始,我要让她和孩子有饭吃。有我吃的,我就要让她和孩子吃得更好。如果只有一口饭,我宁肯饿着也要让她和孩子吃,我如果没有做到或者变心,请菩萨惩罚我,让我刘国江不得好……”“死”字没出口,就被徐朝清捂住了口。日后徐朝清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他都不嫌弃我,我怎么会嫌弃他?他都不嫌我大,我就不嫌他小。”

  他们之后50年的相濡以沫,则被浓缩在“爱情天梯”这个闪光点上。6000级阶梯,上山第二年就开始修,历时50年,按刘国江生前接受采访时说的,“不是一开始就像现在这个路,是逐步逐步修出来的”,“每年每年就这样修”。即便到了古稀之年,他每年还要去修两次。难怪媒体会抓住这个闪光点不放,这确实表现了一个男人对,个女人的最大关怀和爱意。

  亲历“爱情天梯”

  虽然“爱情天梯”的故事仅凭言语的描述就足以感人,但如果不亲历现场,就不能休会到刘国江的伟大。是的,必须用这样一个词来形容他。1月10日,由《重庆晨报》的记者带路,记者奔赴江津中山镇,去探访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徐朝清以及男主人公刘国江为她留下的6000级天梯。

  在山脚下两位老人的三儿子刘明生的家里,我们见到了徐朝清老人。开始并没能马上认出她来,因为据同去的《重庆晨报》记者说,老伴刚去世时,老人伤心至极,不吃不睡,状态极差;但眼前所见的徐婆婆,神情安详,以82岁的高龄来说,皮肤状态属于极好,可以想见年轻时的神韵。当天刘明生家接待了两拨游客,有一拨是专程从重庆来爬爱情天梯的,有一个女游客问起“小伙子”去世的经过,婆婆已经能平静地跟他们讲述“小伙子”是如何半夜起来解手,如何一头栽在地上,她自己又如何赶下山找儿子。但是,在面对记者“爷爷对你好不好?”“想爷爷吗?”的问题时,婆婆的眼泪还是立刻夺眶而山。“我是想他呀,想得都过不得了。”而之前问她“和爷爷吵下吵嘴”时,婆婆还脸带娇羞神情地说:“有时候也闹,都是我不理他。”“我们从来不打架。”他们的儿子刘明生也说,他亲眼看到过父母最亲密的时候,就是你喂我一口,我喂你一口,两个人好得不得了。

  在这个爱情故事中,感觉“小伙子”应该是付出更多的一个。这种感觉在攀爬“爱情天梯”时更为强烈。6000级阶梯,并不都是石阶,有些是在山崖上、土坡上顺势凿出来的:有些则是用碎石块、用石头凿出来的石条石片垒成;还有些是用几棵树木搭成,木头上都长满了厚厚的青苔。石阶凿得并不规整,有些只能容下一只脚,还有些是生生在近90度的峭壁上凿出,要手脚并用才能攀上去。在一段天梯边的峭壁上,刘国江还细心地凿出了可以扶手的浅窝,叫“手把窝”。开始攀爬时还想数数到底有多少级阶梯,但没多久就宣告放弃,因为需要专心攀爬,否则就会有危险。爬在这样的天梯上,可以想见,仅凭一把铁钎和锤子的刘国江当年该多么艰辛。

  上山需要近一个小时,山顶上的阳坡地有一处房子,那就是刘国江所说他人生所做的两件大事之了。房前菜地分畦列亩,绿油油的蔬菜长得正好;屋后坡地上种着玉米,已经枯干了;门前一道溪水流过,溪边一棵柚子树,水流潺潺,使这里显得不那么寂静。门锁着,门上贴着看不出年代的年画,画着昭君出塞,从画风判断可能是上世纪80年代的。但是檐下堆着的柚子、木块,土墙上挂着的种子,以及门边磨得很光滑、用石块托着的木条凳,让人感觉主人还在,只是刚走远而已。溪边还有几个蜂箱,这是手巧的刘国江养的,听说蜜蜂在刘国江去世前开始死去,要是有蜜蜂飞舞的话,简直活脱脱小龙女的隐居之所――确实有人把他们誉为现代版“神雕侠侣”。

爱国的小故事篇3

  寒假期间我看了一本名叫《给世界的请柬》,这本书共有12个部分,有无边的爱、在同一个世界、另一种生命等等。每一个部分都有3~6个故事组成,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无边的爱里面的《父爱无边》这篇故事。

  《父爱无边》这篇故事作者运用了散文回忆的形式,通过与父亲生活中细小的日常琐事,来感受父亲对她的深深的爱,故事以作者成长过程为时间顺序,每件小事虽然看起来并不感人,但是细细品味起来,总是能感受到浓浓的父爱。比如:小的时候她的父亲带她去看电影,总是把最好的座位换给她。上学时,她的父亲教她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她成年时,她的父亲教她该如何做人等等。故事以小见大,给我们展示了父爱的无私、慈祥和博大。

  读了这篇故事,我受到了很多的启发,我知道了父爱就像一座山一样,峰峦雄伟;父爱就像大海一样,一望无际;父爱就像一个装满爱的房子,暖暖的;父爱就像一个可以装下无数张照片的图库,美美的;父爱就像我爱吃的棒棒糖一样,甜甜的。我想到了动画片里的灰太狼,虽然灰太狼很可恶,但他还是有善良的一面的,他对小灰灰很好,他不顾自己去为小灰灰去抓羊吃,而又一次次的失败。让我很感动。我还想到了我爸爸,我爸爸在外地工作常常不在家,但我还是能感受到他对我的关心和爱护,这些都是父爱,父爱的表达形式有多种,他给了我们力量和勇气,同时也教会我们去爱家庭、爱社会、爱国家、更爱世界。

  我最喜欢听的歌曲是《让世界充满爱》,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要有爱心,就像父爱一样那么无私、那么博大。我想从现在开始,我应该更加努力学习,长大以后能成为国家有用之才,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让我们一起手牵着手共同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让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人民越来越幸福。

  四年级:龚丹琳

爱国的小故事篇4

  1、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城的战斗中董存瑞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开导火线,与敌人同归于尽,为胜利开辟了道路。

  2、1935年11月,赵一曼率领的部队被日伪军包围,其左手手腕中弹负伤,在村里隐蔽养伤被敌人发现,奋起迎战时左大腿骨被子弹打穿,因流血过多昏迷而被捕。其被押到哈尔滨伪滨江省警务厅受刑后几度昏迷,仍坚贞不屈。

  3、受党的委托,为配合北伐战争,刘伯承与杨阐公一齐组织了沪州、顺义起义。蒋介石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之后,刘伯承从四川东下,奉党的指示,到南昌与朱德等将

  (来源:文章屋网 )

爱国的小故事篇5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2周年的日子刚刚过去,所以今天我和大家聊聊爱国的话题,题目是“成才先成人,爱国先爱校”。

  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南京市成贤街小学转来了一个黄头发、蓝眼睛的美国小学生。当星期一升旗的时候,他质问班主任老师,为什么不升美国的国旗? 老师告诉他说,这是在中国,应当升中国的国旗!到了下一个星期一再举行升国旗仪式的时候,这个美国小学生手上却拿了一面美国的国旗,当同学们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候,他唱的也是美国的国歌。这位美国小学生强烈的爱国行为,深深地打动着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的心。大家对他的行为赞不绝口,这个故事当时在南京市也被传为佳话。

  同学们,一个身在异国他乡的美国小学生,他是那样执着地热爱着自己的国家,难道不值得我们每个中国小朋友深思吗?不值得我们人大附小的每位同学深思吗?我之所以要讲这个故事,是想告诉同学们,爱国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爱国呢?作为学生,我们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学校,热爱自己的班集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连自己的学校、自己的班集体这个“小家”都不爱的学生,又怎么可能爱祖国这个“大家庭”呢?所以,爱国不是口号,而是行动。

  再给大家讲第二个故事:

  有一家著名的跨国公司招聘一名部门经理,应聘者很多,其中还有许多毕业于名校的高学历人才,可是,最后被公司选中的却是一个学历一般、其貌不扬的人,很多人不理解,就去问公司老板。老板说聘用他的原因是只有他带来了与众不同的“介绍信”:进门之前,他先在门口的垫子上蹭掉脚下的泥土,进办公室后随手关上门,说明他做事认真、仔细;他看到那个残疾老人,立即起身让座,表明他心地善良、体贴别人;应聘时他先向大家问好,回答问题干脆果断,说明他既懂礼貌又有魄力;其他人都从我故意放在地板上的那本书上迈过去,只有他弯下腰、捡起它并放回桌子……这些不是很好的介绍信吗?把工作交给这样的人不是很放心吗?

  同学们,一滴水就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件小事也能折射出一个人的文明修养。成才先成人,爱国先爱校,我们必须从大处着眼,千万不能把一些不文明的言谈举止看作无关紧要的小事,因为它代表着一个人的教养和品行,哪怕是捡起一张废纸,拧紧一个水龙头,向老师主动问好,扶起一个摔倒的同学,只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也是爱国。

爱国的小故事篇6

  摘要:导演娄烨尝试在《紫蝴蝶》构建“无中心”的叙事结构,从各人物的视角出发拼贴出故事的概貌,试图让人们看清小人物的“小写历史”。电影叙事上的尝试不但体现了导演的伦理主张,也表达了其特有的叙事实验意识。尽管复杂的叙事结构没有被观众接受,叙事实验也没有得到市场的回馈,但《紫蝴蝶》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电影创作领域的活力与多元。

  关键词:叙事;娄烨;小写历史;视角

  娄烨的《紫蝴蝶》公映前备受关注,公映后备受争议。这部电影尝试构建“无中心”的叙事结构,试图让人们看清小人物的“小写历史1”。然而,观众似乎不愿接受这番好意,公映期间的票房不尽如人意。《紫蝴蝶》的故事原型来自娄烨颇具新历史主义风格的小说——《无辜分子》。它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一群爱国青年密谋刺杀日本特务的故事。其中有一名青年因被误认是爱国青年同盟而被拉进了行动中。这名青年因为这次行动失去了女朋友,最后丢掉了性命。电影打破了抗战题材电影宏观叙事的传统,从各个人物的视角出发拼贴出故事的概貌。《紫蝴蝶》体现出娄烨强烈的个人风格。

  一、游戏化的情节与情绪的特写

  处理这个爱国青年密谋枪杀日本特务的故事时,娄烨放弃了自己原作《无辜分子》为无辜人代言的初衷,选择在影像上表达沉浸在一种氛围里不能自拔的状态。娄烨选择爱国青年作为表达这种状态的载体,并将其置于抗日战争期间的城市环境中。尼采认为个人的理智丧失不多见,但集体的理性崩溃却是常见的。抗日爱国的激情在得到热血青年们的集体共识下变得失去理智。在电影主人公之一的谢明带头下,爱国青年们明知道有奸细,却仍然前往行动。他们在枪杀计划成功的同时也被枪杀。而作为整个特务行动的关键人物辛夏,知道自己被日本特务伊丹利用的事实,却愿意在杀特务的主谋谢明面前说出:“他可以利用我,你也可以利用我,只是看谁快。”仿佛暗杀只是一场游戏,一场知道自己手中牌的同时,也知道对方手里牌的游戏。主人公之一的日本特务伊丹既是爱国青年要枪杀的日本特务之一,也是在背后操作让爱国青年顺利枪杀另一个日本特务的人。电影故事的线索交织在一起,就像“用细密繁复的影像编织了一张命运之网,将人物都网在了宿命般的困境中2”。

  在《紫蝴蝶》里,观众无法将爱国行为指认成一张传单或一个暗号,其间夹杂着繁复的心理因素:青春年少对大事件莫名的冲动和群体一发不可收拾的盲目等。在辛夏看着哥哥被杀、司徒看着爱人死亡的时候,娄烨似乎刻意的避免了大时代国仇家恨的评价,而是强调了局中人的痛苦。在镜头语言特写下,青年们时而麻木、时而坚强的状态不是传统意义上抗战青年应该具有的,而更像是青年人在遭遇创伤后释放出来的精神症候。特写画面的推进让人物们的情绪得到了更清晰的表达,同时也使这些情绪独立于消灭特务这个历史事件之外。导演选择了用这些情绪推动情节的发展并左右事件的结局,为历史事件提供了另一种解读。电影中,人物的情绪特写将宏观的国恨家仇置换到故事的边缘。

  二、情节的重组与人物的塑造

  娄烨并不是第一个用多个视角去讲述同一个故事的导演。与黑泽明的《罗生门》、古斯·凡森特的《大象》相比,《紫蝴蝶》的叙事显得更为零碎。电影中的人物在对方的视角中展示自己,也在自己的视角里展示对方。电影通过这样的展示,叙述了事件发生的过程。电影可以简单的理解成一群爱国青年刺杀日本特务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故事,但实际上,事件的发生不是单数,而是复数。个人的人生故事在多条线索的牵引下分别展开。《紫蝴蝶》打乱了先后顺序,用人物自身经历作为子线索,在导演拼贴重组下组合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这个故事重视细节,也放大细节。细节被提升至情节的地位,在故事的叙述中被强调。在电影结尾处,已经死去的谢明、辛夏再一次出现在屏幕上,两人亲密的关系交待了这场暗杀游戏结果的必然:失去辛夏的日本特务伊丹是必死的。

  《紫蝴蝶》打乱事件顺序,构建了一种能将各种事件、各种人物放置在同一个平台上展示的叙事结构。这个看似闲散的叙事结构,让观者在注意主要人物的同时,也关注那些在镜头下特写却不发言、被无意中牵涉而入的人的命运。我们无法从《紫蝴蝶》体会到通常电影所暗含的主配角等级感。这样的结构让我们更关注人物命运的往来,而不是情节的因果关联。在碎片般藕断丝连的故事里,人物的塑造只能是一种因果介绍的白描。正如伊玲,暗杀的局外人,被导演切割成各个片段后分别出现在他人的视角里:她的爱人司徒、与她擦肩而过的路人辛夏、相遇路过的谢明等。这些片段呈现了一个洁身自好的、纯情的女孩子的全部:爱情、工作、生活及她的死。她在被观察、被叙述中生活,直至死亡。正是这样的安排,导演投射无辜分子身上的同情获得了事半功倍的表达:谁注意到了大写历史背后无言的人。

  三、历史的匡复与矫正

  从事件题材上看,可以很轻松的指认《紫蝴蝶》是一部谋杀特务的抗战影片。然而,女主角辛夏的情感生活几乎贯穿了电影始终。她与几个男人的情感纠葛成了决定故事走势的关键。辛夏的旧情人伊丹,计划着消灭谢明,顺利带辛夏回日本。在计划的实施中,他收买了司徒,让辛夏参与的计划顺利完成的同时,也消灭了“情感绊脚石”谢明。作为棋子,伊丹的上司在帮助伊丹完成辛夏签证之后被作为谋杀特务计划的目标被杀。而在此时,伊丹提供给辛夏一个浪漫旅途的同时,也提供了让辛夏“解脱”的消息——谢明已死。到此,伊丹仍然充当的是这个游戏的胜利者。当他抱着辛夏跳舞说出“我们赢了”的时候,辛夏将失去恋人谢明的伤痛全灌进了手里的匕首,刺向伊丹。随后,司徒枪杀了伊丹与辛夏。整个刺杀行动到此为止。伊丹死于对辛夏的爱,辛夏死于对谢明的爱,而谢明在完成自己一手策划的特务行动时却死于伊丹对辛夏的爱。辛夏对爱的寻求脱离了谋杀任务的框架,成为了本部电影一个看不见却避不开的隐形主题。

  这是一场爱情的游戏,战争只是作为这场游戏不太华丽的背景。娄烨导演另辟蹊径,放大了爱国青年的个人情感的同时放弃了对历史的追问。与其它同题材电影不同,《紫蝴蝶》几乎看不到大事件的发生,模糊得只剩下行动作为情节支架。导演的做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摆脱了叙事的窠臼,摆脱了那些英雄情怀、勇敢举动和构成它们的各种符号。在《紫蝴蝶》里,看不到对爱国青年粗糙的崇拜,爱情青年复杂的生活情感获得了正视。由此,曾被意识形态扭曲的爱国青年在《紫蝴蝶》获得一定的匡复与矫正。

  结语

  《紫蝴蝶》作为不同样式的抗战题材电影,叙事上的尝试不但体现了导演的伦理主张,也表达了其特有的叙事实验意识。尽管《紫蝴蝶》复杂的叙事结构没有被观众接受,娄烨的叙事实验也没有得到市场的回馈。但《紫蝴蝶》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电影创作领域的活力与多元。(作者单位:河源市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爱国的小故事篇7

  [关键词] 现实主义;中国电影;社会影响;票房

  近些年中国内地的电影市场从冷到热,制作从小到大,形成了一派繁荣鼎盛之势。各方力量聚集电影产业,“大片”不断涌现,他们汇集资本、独霸传媒、垄断市场、引领风潮。但是,当前中国电影的整体格局因此而走向失衡,中国的观众受到这些脱离现实的影片诱导,已经无暇关注当下周遭的复杂现实,只是沉迷于这些奇观的影像和零碎的故事中不能自拔。

  当代中国,更需要大力宏扬、认真打造的应是“现实主义”电影,绝不能让纯商品化的“大片”独领风骚。作为一部成功的当代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必在票房或者口碑上至少占据其一。且不论能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反响,仅在中国的国内市场上,能做到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便已经是难得的好作品。

  一、“老导演”与现实

  此处的老导演,指的就是曾在现实主义的创作生涯中,创作出大量优秀电影作品的电影导演。他们当中突出的当然就是张艺谋、陈凯歌与黄建新。wwW。133229.CoM

  (一)“抓不住现实”的张艺谋

  张艺谋在《英雄》后饱受恶名之累,却屡屡创造票房奇迹。我们来理清一下他的新作品的故事模式脉络:《英雄》模仿黑泽明《罗生门》的多视角叙事方式,讲述刺客无名等人企图刺杀亲王嬴政的故事。炫目的视觉奇观和强大的明星阵容,与一个毫无新意的故事和“一统天下”的思想一起,引发了人们的争议。

  《千里走单骑》终于将故事挪到现代,一个日本父亲到中国来寻找儿子的傩戏梦想,却遇到了另一个被迫分开的父子的故事,波澜不惊中孕育着巨大的感情冲突。影片中的视听语言也有所回归,感情饱满而真挚。在监狱表演傩戏一场,虽为一个日本人所观看,却并没有仅仅将即使在中国也已觉稀奇的举动变成一个“奇观”。日本父亲与中国小男孩培养出来的类父子感情感人至深,百家宴和日本父亲的内心孤独,小男孩的送别与追寻与日本父亲内心对感情、亲情的坚守,厚重而真实。

  继而,《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张艺谋请来了巩俐、周杰伦等更加豪华的阵容,并以黄金、琉璃等视觉效果,讲述了改变自《雷雨》的古代故事。情变与乱伦,夺权与忠诚,除了在片中加入了一个“儿子”外,新片对剧作无任何贡献。《雷雨》在民国年间反应了时代的躁动和对封建礼教的控诉,让现代的读者依然动容。到了《满城尽带黄金甲》中,二王子为母的叛变和起义,则成了纯粹地谋权夺利——可惜,其中无太多机变、阴谋可供观赏。

  改编自《血迷宫》的《三枪拍案惊奇》,有前作在先,有当红的小沈阳和闫妮、孙红雷的加盟,却因为故事的粗俗和脱离现实,而遭遇口碑的滑铁卢。

  改编自网络流行小说的《山楂树之恋》,似乎本应回归现实主义的大道,却在并不韩剧也不日片的伪纯情中收获了另一个尴尬。下乡的静秋出身不好,非常自卑,被来自军区司令员儿子老三的无私的爱唤醒了她的少女之心。老三的死成就了一个绝美的故事。然而,片中对于“不发生性关系”的态度,成为当下人争论的焦点。尽管张艺谋在采访中说,他并不赞成“无知就是纯情”,却只是想还原当时的境遇中的人的情况。因为,在那种环境下,人只能如此。那便是纯情。然而,除了在影片外的讨论中,与现代社会的爱情做做对比外,影片本身对现实的意义并不明显。

  目前,张艺谋正在拍摄根据严歌苓小说《金陵十三钗》改编的同名电影。题材是时下正火的抗日题材——南京大屠杀是整个的故事背景,阵容依然是好莱坞大明星加盟不知名“谋女郎”,影片是否会遵循现实主义手法?对现实是否会有意义?

  回顾张艺谋再稍前的作品《幸福时光》,其作品中盲女孩与老大爷的故事,爱与欺骗的纠结,倒是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赵本山的加盟却让影片的风格受到诟病。《有话好好说》中张艺谋尝试了手持摄影,力图重现现实的粗糙感却也成了最大的被诟病之处。总结张艺谋“不再伟大”之后的作品,我们发现,他最大的问题在于:抓不住现实了。

  (二)“失去现实”的陈凯歌

  陈凯歌受人诟病的开端在《和你在一起》。《风月》等作品虽然一直受到争议,但《和你在一起》却是陈导遭受怀疑的发端。一个父亲为了收养的儿子学好小提琴,做了各种努力的故事中,还有他遇到的现代都市人的困惑。本来,这个故事是现实主义的无疑。却因为想说的太多和故事的薄弱而失败。父亲对儿子的爱显得模式化而煽情,儿子不想学琴和明白父亲初衷的过程毫无新意。而儿子对陈红饰演的美女的朦胧的性爱,又因为不能大胆描述而显得不伦不类。一个表现父爱和人性尊严的电影,最终的主题必须由观众自己得出。从此,陈凯歌踏上了不归路。

  在电影《无极》中那相当于网络流行小说的情节和造型,将一个女人寻找真正爱人的故事,加入了魔幻的色彩,却将爱的动力和过程归结不到一个感人至深的情节点上。倾城与几个男人的故事,和几个男人之间的故事,其感情动力成为一个短路的循环。“满神”的存在又极为拙劣地给了故事一个宿命地解释,将可能产生的感动和诗意完全消解。夸张的造型和美学上毫不统一的表演方式、美术、摄影及故事情节,让《无极》备受争议。

  此后的《赵氏孤儿》,改编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及戏曲。然而,一个舍去亲子、保全忠良之后的故事,在当下的现实社会到底有何新的意义,却没有被回答。陈凯歌在媒体上所做的所有解释,却被观众以“最大的主角是那条鱼”来一笔勾销。陈凯歌近年的拍摄履历,除了显示他已经抓不住现实外,还表现了他在美学风格上掌握的失衡。

  (三)“脱离现实”的黄建新

  黄建新的《脸对脸、背靠背》等作品,是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杰作。然而,在《求求你表扬我》之后,黄建新也失去了创作现实主义电影的真正能力。该片讲述的事情很典型:主人公付出了无数的努力,希望别人表扬他,却换来了一些尴尬的结局。这个有些荒唐和抽象的设定正好不是黄建新所擅长的,因为它非常的以主题先行。相反,黄建新之前的作品中,却是以日常的场景、人物和故事发展,来不动声色地发展出一个故事,在其中让观众感受到生活的荒唐。黄建新的表现似乎显示了他对把握现实的力不从心。不仅如此,在他擅长的题材中,他显然已经找不出符合时代现实的新的主题或者题材。

  同样,导演何平继《天地英雄》之后的《麦田》,试图表现逃兵的故事,却因为没有故事而敌不过几乎同样题材的功夫喜剧《大兵小将》;孙周继《周渔的火车》后,回归银幕的《秋喜》,虽然搭了谍战片的顺风车,却让观众看了个不知所云。

  二、成功的近期中国电影

  与这几个“老导演”的经历相对照的,是我们应该加以分析的几部成功的近期中国电影。中国近来的电影市场,取得了巨大票房成绩和社会影响力的作品不可回避,他们就是:《叶问》《十月围城》《唐山大地震》《风声》和《让子弹飞》。

  2007年的《叶问》几乎成了中国电影史的另一个里程碑。虽然其中的故事与史实并不相符,电影的内部逻辑也有问题(比如李队长为何“突然”会说日语,将军为何如此年轻等),尤其是它所煽动的民族主义情绪也为很多人所警惕和反感。但是,在中国电影疲软的多年后,是因为《叶问》,让中国的电影院里再现了起立鼓掌的盛况。作为一个历史故事,《叶问》承接了由《亮剑》等刮起的、其实也从未消失的“抗日热潮”,更是在北京奥运会前夕推出,无疑符合高涨的民族情绪的需要。影片叙事结构的合理,与表演的对位,发扬了港片的一个传统优势:以并不那么尊重史实的手法来展现让观众认同的史实。对于历史的发掘并不是港片的长处,但是,影片中的情绪线索跟着日军对于大米等货物的控制、叶问一家由于日军到来而过上的悲惨生活以及日军挑动比武等展开。可以说,影片遵循的并非历史的现实,而是观众内心的、情绪的现实。“以一敌十”的非现实与乱拳痛打日军的暴力,正好对应了观众的情绪起伏和感情渴望。影片中的夫妻之爱、父子之爱、同胞之爱、兄弟之爱,又都以情节来展现,并简单地将主题归结在中国人对于武学与仁义的看法上。在无论是大陆还是香港观众都有的对于功夫片尤其是香港功夫片的观影培育下,对于比武的期待和武学观点的认同又恰到好处地和影片合拍。可以说,《叶问》一片具有大量的现实主义的要素,也正是它取得成功的关键。

  《十月围城》讲述了孙中山先生为了民主事业赴港开会,清政府派出刺杀团队,香港的民主力量付出一起努力保护中山先生的故事。故事亦离现实很远,却因为大牌明星的加入而备受关注。而故事凌厉的风格和明快的叙事以及其中并不显薄弱的人物关系和情感,让它成为很成功的商业大片。

  《风声》与《让子弹飞》恰好是尊重了当下观众喜闻乐见的题材和风格。讲述为了抓出“内奸”,日军和伪军巧设圈套的《风声》,将故事的时空圈定在一个远离市区的城堡中。于是,虽然有爱国主义的情怀在片尾负责主导煽情,影片的故事却全然是时下人爱好的杀人和推理游戏,更与办公室政治息息相关。离开了抗日战场,抗日只是一个借口,片中人物的关系和钩心斗角的过程,和当代人之间并没有什么距离。片中对于当时的军服和旗袍的展现,甚至一针一线地描绘以及日军在城堡中演唱德国军歌的现状和所谓摩斯码的不厌其烦却又恰到好处地呈现,在展现历史现实的同时,照顾到观众的好奇心。而《让子弹飞》是驾着现实主义的马车肆意飞舞的作品。一个脱离当时社会背景的县城,一个豪绅、一个买官人和一个法外人斗争的故事,再次叙述兄弟情、爱情和豪情。之所以如此肆无忌惮还能获得观众认可,就在于现实主义的根苗没有丢失。买官卖官、明争暗斗的情节,在现实中也没有过时。

  《唐山大地震》则属于一个比较特别的作品。冯小刚继《夜宴》和《集结号》等大制作之后,接受了这个几乎是命题作文的任务。以如此大的题目,来拍摄小儿女的故事。尽管被人诟病为“中国式自虐”,片中浓浓的亲情、徐帆饰演的母亲对丈夫和女儿的不舍、李晨饰演的儿子与张静初饰演的女儿在新时代的生活以及对汶川大地震的反应,无一不紧扣现实。现实,并非影评人的专业素养,现实,是大部分中国人的情感敏感区。

  三、结 语

  同样有重大影响或值得讨论的近期中国影片还包括《南京!南京!》《可可西里》《建国大业》《非常完美》等。这些与上述影片不同,既不是拥有完全的好评与票房奇迹,也并非完全的失败。他们获得关注都是因为与社会热点有关,与宣传的得力有关。而上述影片也收获了一定的恶评的原因则是,他们的宣传意义都大于影片本身反映现实的意义。当代中国电影应当从现实出发更多地关注现实,缩小影片故事和现实的差距,对时下更多、更深的观众心理进行挖掘。

  [参考文献]

  [1] 陈墨。中国电影十导演[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范志忠。世界电影思潮[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 陈晓云。中国当代电影[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爱国的小故事篇8

  《老友》还是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我退休后,担任镇关工委主任,还被聘为中小学校的校外辅导员,每学期都要为全镇10多所中小学的师生讲革命传统教育课、爱国主义教育课、思想品德教育课等。我在为中小学校备这些课时,《老友》中的“人杰地灵”、“岁月人生”、“名人轶事”、“敬老长亭”、“人间真情”等栏目的文章、故事是我讲课的最生动事例。我每次备课都要选用《老友》里一些事例。《老友》中的文章生动具体,细节清楚,有历史依据,给学生宣讲,学生最爱听。这些年,我从《老友》中选一些革命传统故事,如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故事;抗日战争中的故事;解放战争中的故事;革命前辈的传奇人生,他们的革命生活风范,他们孝敬老人、热爱人民、关心战友、热爱生活的小故事,都是向师生进行革命传统、革命理想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好内容。

  例如,去年我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选用了2009年第8期《老友》中的《精神和他的伟大预言》一文。在狱中对未来中国的“八个代替”的预言是“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我结合解放前后的社会进行对比,向学生宣讲这“八个代替”,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刻苦读书,长大建设好祖国。大家都被精神所感动。

  再如,我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尊重老人时,选用了《老友》2009年第4期“名人轶事”栏目中《位高未敢忘尽孝》一文中邓小平孝敬后母的事例,启发同学们学人物孝敬老人的好品德,教育效果很好。

  《老友》杂志每一期都有许多好材料、好故事、好事例。选用这些事例或故事讲课,讲得具体,讲得生动,革命前辈的具体事例感人至深,容易被孩子们接受,能启迪孩子的心灵健康向上。我这个当校外辅导员的算是找到了长效有用的好教材。

  《老友》源源不断地给我输送生动的革命先辈故事和生活事例,使我讲课用之不尽。我非常感谢《老友》杂志对我的帮助,我比其他老人更爱《老友》,她是我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好帮手、好老师。

  我希望《老友》把这些栏目办得更好,更详细地介绍革命前辈的故事和生活片断,为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好教材。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86402.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小学工会工作计划
下一篇:最新安全管理制度清单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