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苏武牧羊的故事范例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苏武牧羊的故事范例篇1

  等待,一个令人充满遐想的词语。因为,你不知道等待的后面会隐藏着什么样的结局。在我看来,等待对无志者而言意味着消极,浪费时间,毫无疑义的傻事;而对有志者而言则意味着走向胜利时必不可缺的坚持。

  讲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事:苏武牧羊。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可单于认为这是汉王朝示弱的表现,于是对使节翻了脸,要迫使苏武投降以侮辱汉朝。苏武宁死不屈,并以死表明心志。于是单于便把他放逐到北海牧羊,给的全是公羊,并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能让他归汉。于是苏武便一人在荒无人烟的草原上度过了孤独的19年。等到汉昭帝时,才得以归汉。他壮年出使,回来时却已满头花白了。

  是什么力量使苏武对汉朝忠心耿耿?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度过了这苦难的19年?是坚持,是坚定的信念!拥有坚定的信念,能够抵抗任何艰难险阻。因此,坚持是成功的必备条件。

  作为我们学生,我们所等待的是梦想实现的那一刻,这就是我们成功的那一刻。

苏武牧羊的故事范例篇2

  陈宣章

  读者来电,对《闲话“辈分错乱”》提出异议。现补记:

  1.“2009年4月1日杨振宁18岁的玄孙女嫁给杨振宁的岳父(妻子翁帆的父亲)65岁的翁云光(补办婚礼)”:其实,2009年4月1日是补办婚礼日;因为18岁的小杨嫁给65岁的翁云光在此以前,属于不满法定年龄“结婚”。与<16岁的女人结婚为违反刑法;与<20周岁的女人结婚为违反婚姻法;先结婚再补办婚礼属于打擦边球。

  2.“他是他自己的外公”:应该是“他是他异母妹妹的外公”,也是他自己的外公。

  3.《汉书·外戚传》:“孝昭上官皇后。祖父桀,陇西人邽人也。”“初,桀子安取霍光女,结婚相亲,光每休沐出,桀常代光入决事。”“时上官安有女,有女,即霍光外孙。”“长主以为然,诏召安女入为婕妤,安为骑都尉。月余,遂立为皇后,年甫六岁。”

  又说:“孝宣霍皇后,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光女也。”“初,许后起微贱,登至尊日浅,从官车服甚节俭,五日一朝皇太后于长乐宫,亲奉案上食,以妇道共养。及霍后立,亦修许后故事。而皇太后亲霍后之姊子,故常竦体,敬而礼之。”

  因此,上官皇后是宣帝的叔祖母,霍皇后是上官皇后的姨母,宣帝娶霍皇后,即娶叔祖母的姨母。

  《汉书·外戚传》:“孝惠张皇后,宣平侯张敷女也。敖尚帝姊鲁元公主,有女。惠帝即位,吕太后欲为重亲,以公主女配帝为皇后。”这是亲母舅娶外甥女为妻。

  4.馆陶公主刘嫖是汉文帝女儿、窦皇后唯一亲生女儿、汉景帝唯一同母姐姐、汉武帝的姑母兼岳母。刘嫖因母而号称窦太主,嫁给了堂邑侯陈午。

  董偃十三岁时随母出入窦太主家,被窦太主收为义子,教其读书、写字、相马、驾车和射箭。窦太主见其容貌俊俏、温柔可爱,竟然看上义子董偃,和他情同夫妻,并将长门宫献给女婿汉武帝。汉武帝公开承认他们的关系。元光五年,窦太主女儿陈阿娇皇后被废,住到了长门宫。再过了一年,陈午去世,窦太主守寡。董偃死后,与窦太主合葬于霸陵。

  5.隋炀帝弑父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娶他美丽的庶母宣华夫人陈氏。宣华夫人为陈宣帝第十四女宁远公主、陈后主妹;隋炀帝还娶了庶母容华夫人蔡氏、陈后主第六女陈婤、陈后主第四女广德公主、李渊外甥女王氏(唐同安长公主女)。

  隋炀帝父亲隋文帝杨坚还有一位妃子弘政夫人陈氏,即陈宣帝第二十四女临川公主、陈后主妹。

  6.隋炀帝的萧皇后,西梁明帝萧岿之女。宇文化及起兵扬州,炀帝自缢萧氏成宇文化及的偏房;宇文化及被窦建德灭,萧氏被窦纳为妾;突厥人威胁中原,因突厥处罗可汗的妻子义城公主是萧氏的小姑(即杨广之妹),窦不敢得罪,将萧氏交给处罗可汗,成为可汗的爱妃;不久,处罗可汗病逝,萧氏被新任可汗纳为妾;唐军攻入突厥,唐太宗李世民对萧氏一见倾心,封其为昭容。

  7.李世民的杨淑妃是杨广与萧氏之女,生子吴王李恪、蜀王李愔;而李渊(李世民父亲)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杨广的妃子。

  8.武则天母亲杨氏封郑国夫人,怎么她的大姨子武顺也封郑国夫人?杨氏是唐高宗岳母;武顺之女贺兰氏“封魏国夫人,欲以备嫔职,难於后,未决”,唐高宗无奈,也封武顺为郑国夫人,意思也是“岳母”。

  古人说:“英雄难过美人关。”所以,反过来又有“红颜祸水”一说。亡国的责任往女人身上一推,万事大吉。国人喜欢造词,“贤内助”就是。帝王将相再有本事,抵不了床头风一刮,弄不好还要垂帘听政。

  天汉元年苏武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单于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这些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苏武被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发现这些羊全是公羊。苏武历尽艰辛,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方获释回汉。苏武死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我记得小时候唱《苏武牧羊》歌:“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听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定叫匈奴心惊胆战,共服汉德威。”

苏武牧羊的故事范例篇3

  关键词:苏武节;传统文人;多元情感诉求物

  中图分类号:K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147-02

  据《汉书・苏武传》载,西汉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受到多方威胁诱降,又含辛茹苦于北海牧羊十九载,坚贞不屈,须发尽白,后“鸿雁传书”方被遣回朝。其忠诚和节义千古流芳,光耀百世。民歌《苏武牧羊》赞曰:“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终教匈奴心惊胆碎,拱服汉德威。”正由于对国家的忠贞,汉皇将苏武像画于麒麟阁(享受殊誉十一个功臣之一);其历尽磨难,宁死不屈,誓死效国,不辱气节,被历代敬仰,也为后人留下铁骨丹心的忠臣形象。

  而苏武出使所持的汉节―苏武节,成为苏武精神的最形象体现。文天祥《正气歌》直言:“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苏武节,不但深深久久打动着历代民众的心扉,而且进入传统文人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的层层情感涟漪,最终苏武节成为历代诗文的吟咏对象,成为传统诗文有的文化意象。不仅如此,传统文人在不同的因缘际会下,不断丰富和诠释苏武节,使之成为其魂牵梦绕的多元情感诉求物,成为其内心永远的文化恪守情结。

  一、“苏武节”:历代诗文的吟咏对象

  苏武节本来指苏武出使匈奴时所持的符节,它是用牦牛尾做装饰的一种旗帜,以黄杨为柄,八尺有余,顶端曲出,上雕有龙头,龙头下分层系有几缕旄牛尾,这种汉节全然是国家与民族的象征。更甚者,苏武九死一生,忠贞不渝,怀抱旄节,维护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这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伟大气节,使得“苏武节”成为中华民族冲天气节的绝好体现,因此,苏武节是中华民族脊梁精神的文化标志之一。

  “苏武以秃节效贞”,成为汉魏社会,尤其是文人认同的理念。而“苏武节”正式成为专有术语,则至少出现在东晋:一是《晋书・陶侃传》,一是《晋书・何无忌传》。但同时难能可贵的是它逐渐进入传统文人的视野,成为诗文的吟咏对象。据不完全统计,历代诗歌提到苏武共约130次,其中以“苏武节”出现则有25次,占约五分之一。其中《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出现1次,《全唐诗》10次,《全宋诗》10次,元明清诗歌4次,这在中国文化史和文艺史上相当独特。

  据现有资料看,最早将“苏武节”引入诗歌的是南陈谢燮,《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卷六《雨雪曲》说:“朔边昔离别,寒风复凄切。峨峨六尺冰,飘飘千里雪。未塞袁安户,行封苏武节。”之后“苏武节”频繁出现,不断撞击传统文人的心扉。可以说,凡在特殊的时世或者文人独特心境下,“苏武节”就会赫然出现诗文中。从历时性讲,汉魏六朝是开启,唐宋是高潮(尤其是南宋),元明清发展到极端。唐代较早的竟是隐士王绩,《全唐诗续拾》卷一《在边三首》(其二)说:“犹擎苏武节,尚抱李陵弓。”接着以边塞诗著名的初唐四杰之一杨炯《和刘长史答十九兄》说:“耿介酬天子,危言数贼臣。钟仪琴未奏,苏武节犹新。受禄宁辞死,扬名不顾身。精诚动天地,忠义感明神。”把“苏武节”与“钟仪琴”并论,流露出苏武不顾个人安危、怀念故国的爱国情操。王维《横吹曲辞・陇头吟》说:“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诗圣杜甫《喜闻官军已临贼境》说:“前军苏武节,左将吕虔刀。”大历诗人杨衡、戎昱,特别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中唐边塞诗代表李益,《塞下曲》说:“黄河东流流九折,沙场埋恨何时绝。蔡琰没去造胡笳,苏武归来持汉节。”“元和中兴”前后张仲素、鲍溶,特别张祜《边思》曰:“苏武节旌尽,李陵音信稀。花当陇上发,人向陇头归。”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恪守气节是时代所需,“白发丹心”的汉臣尤感人。杜牧《河湟》云:“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李商隐《送千牛李将军赴阙五十韵》说:“且欲凭神算,无因计力争。幽囚苏武节,弃市仲由缨。” 但总体感伤色彩浓厚,温庭筠说:“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唐末五代苏武节被编入国学启蒙读物,李瀚《蒙求》云:“苏武持节,郑众不拜。”徐铉《闻查建州陷贼寄钟郎中》说:“皓首应全苏武节,故人谁得李陵书。”贯休《战城南》云:“轻猛李陵心,摧残苏武节。黄金锁子甲,风吹色如铁。十载不封侯,茫茫向谁说。”

  北宋刘子、周洎亦然有纳入,南宋则是高潮,除赵崇蟆⒏咚扑铩⒊缕铡⑺挝尥猓陆游与文天祥是最著名两位。陆游《稽山雪》云:“冻吟孰窥袁安户,僵卧秃尽苏武节。人生饥寒固亦有,养气不动真豪杰。希名后世吾所耻,姓字宁与身俱灭。班马复生无自书,我作此歌空激烈。”尤其文天祥《长溪道中和张自山韵》说:“向来苏武节,今日子长游。”还有《题苏武忠节图》三首。林景熙《读文山集》曰:“苦寒尚握苏武节,垂尽犹存杲卿舌。”徐钧《苏武》:“胡沙不隔汉家天,一节坚持十九年。

  元明清时期大量出现,甚而拓至极端,其源于汉族文人面对元代和清代的异族入侵与统治,情感异常复杂,苏武节的情感诉求越是丰赡、细腻、独特。刘基《覆瓿集・感兴》曰:“苏武节来无忌死,岑彭营恶子阳骄。”清代吕师濂《赠宗先达半隐先生》说:“寒侵苏武节,光助吕虔刀。”沈钦韩《访元使郝伯常被留真州忠勇军营故处》说:“北来苏武节,南向鲁连心。”张绍美《黄羊秋月》:“苏武廿年持汉节,嫖姚万里拓秦疆。”柯杨《苏武颂》:“降敌李陵蒙诟病,持节苏武令人钦。人生处事绝私念,始显堂堂天地心。”张崇琛《咏苏武》:“一使匈奴十九年,长留浩气在人寰。……节旄尽落归来后,独向西风哭庙园。”孟白《怀念苏武》:“胡天地苍茫,断无飞鸟迹。北海一方隅,汉节扬天立。”

  从上可知,“苏武节”大量出现历代诗歌中,不同时代、不同类型文人都对其情有独钟,已经成为历代文人的吟咏对象。

  二、“苏武节”:传统文人内心的多元情感诉求物

  传统文人不仅通过其诗文表现自身的忠贞气节,而且在不同的因缘际会下,不断丰富和诠释苏武节,使之成为其内心的多元情感诉求物,也使它深具复杂的文化内涵与意蕴,这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文艺史上的独特景象。

  (一)忠君爱国情结的深刻表达

  苏武牧羊北海十九载,“卧起操持”,旄节不离手,首先是身上的浓厚忠君色彩,后世以“苏武节”专指忠臣。传统文人借用苏武节,表达自己的忠贞爱国、浩气长存的心怀与情感。杨炯《和刘长史答十九兄》说:“钟仪琴未奏,苏武节犹新。受禄宁辞死,扬名不顾身。精诚动天地,忠义感明神。……懦夫仰高节,下里继阳春。”惊天动地的苏武节,成为边塞征战诗中爱国忠君精神的指明灯。元和进士、与韩愈为友的鲍溶《壮士行》说:“西方太白高,壮士羞病死。心知报恩处,对酒歌易水。……苏武执节归,班超束书起。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就连晚唐温庭筠瞻仰苏武庙后凭吊之作《苏武庙》也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满含心酸,但交织着忠君与爱国的强烈色彩。陆游也壮汉激烈,《稽山雪》曰:“冻吟孰窥袁安户,僵卧秃尽苏武节。人生饥寒固亦有,养气不动真豪杰。”宋末林景熙《读文山集》曰:“苦寒尚握苏武节,垂尽犹存杲卿舌。……书生倚剑歌激烈……世间泪洒儿女别,大丈夫心一寸铁。”南宋周洎《忠孝亭》说:“苏武之节不如是,视公胡不颡有。男子之死一言耳,死而不亡公父子。”文天祥《正气歌》自不用说,《长溪道中和张自山韵》曰:“夜静吴歌咽,春深蜀血流。向来苏武节,今日子长游。……丈夫竟何事,底用泣神州。” 刘辰翁《苏李泣别图》:“事已矣,泣何矣?苏武节,李陵诗。噫!”

  (二)边关建功立业、收复旧山河的雄心壮志的体现

  历代文人还以苏武节展示内心流淌的建功立业情怀。隐士王绩《在边三首》竟说:“b旅滞胡中,思归道路穷。犹擎苏武节,尚抱李陵弓。漠北平无树,关南迥有风。长安知远近,徒想灞池东。”那铮铮雄心壮志溢于言表。文弱的杜甫在安史之乱后闻官军已临贼境,则激励官兵要:“元帅归龙种,司空握豹韬。前军苏武节,左将吕虔刀。”张仲素《塞下曲》曰:“阴碛茫茫塞草肥,桔槔烽上暮云飞。交河北望天连海,苏武曾将汉节归。”虽然暗含悲凉,然而彰显出无限的热望与对功业的向往。

  (三)对忠臣良将的期盼与赞誉,以及判别民族是非的巨大寄托

  中唐诗人戎昱面对山河破碎,极力期冀前方良将勇退强敌,《闻颜尚书陷贼中》中说:“闻说征南没,那堪故吏闻。能持苏武节,不受马超勋。国破无家信,天秋有雁群。同荣不同辱,今日负将军。”南宋理学家陈普《咏史下》曰:“怀恩马柳志何卑,挟恨东堂德愈衰。犹有豫章苏武节,不惭京口协谋时。”宋末宋无《送郑侍朗归江西》说:“中国衣冠尽,孤臣蹈海边。秦思鲁连操,汉忆翌生才。……身还苏武节,梦泣李陵墓。……只令少微动,慎莫应三台。”徐铉《闻查建州陷贼寄钟郎中》说:“皓首应全苏武节,故人谁得李陵书。自怜放逐无长策,空使卢谌泪满裾。”怨与恨中孕育的是诸多美好畅想,展示大是大非面前文人的内心向背,苏武节成为民族是非的巨大寄托。

  (四)压抑苦闷心绪的抒发

  以苏武节婉曲讽刺穷兵黩武及匈奴扰边的愤懑,且苏武含辛多年却仅为典官,文人以此抒发无尽的自我身世之悲怨。王维《横吹曲辞・陇头吟》曰:“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身经大小百馀战,麾下偏裨万户侯。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李益《塞下曲》曰:“黄河东流流九折,沙场埋恨何时绝。蔡琰没去造胡笳,苏武归来持汉节。”李商隐《送千牛李将军赴阙》说:“且欲凭神算,无因计力争。幽囚苏武节,弃市仲由缨。……流离几南渡,仓卒得西平。”徐铉《闻查建州陷贼寄钟郎中》曰:“皓首应全苏武节,故人谁得李陵书。自怜放逐无长策,空使卢谌泪满裾。”南宋刘子《会兵》曰:“使者漫传苏武节,君王频幸亚夫营。百年信誓明如日,何事纷纷起战争。”南宋赵崇蟆逗旱亍吩唬骸昂旱匚氖槊埽胡天岁月深。但高苏武节,不察李陵心。过雁西风急,荒台朔气沉。同生不同恨,万里一襟。”高似孙《句》曰:“雁老已忘苏武节,蟹危犹爱毕郎奇。”这种情愫常通过恶劣的环境映衬出来,如清代吕师濂《赠宗先达半隐先生》说:“天半峨眉雪,从瞻地望高。寒侵苏武节,光助吕虔刀。六月冰如玉,千岩松作涛。结庐尘不到,猿鹤自周遭。”

  “苏武节”是传统文人表达自己内心复杂心曲的映射物,成为传统文人内心独特情感的多元诉求对象,其意义值得探究。

  参考文献:

  [1]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苏武牧羊的故事范例篇4

  成语出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8回:“他取笔就画了一幅苏武牧羊,画了又要我题。” 911cha。com

  成语繁体: 蘇武牧羊

  成语简拼: SWMY

  成语注音: ㄙㄨ ㄨˇ ㄇㄨˋ 一ㄤˊ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 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苏武牧羊作宾语、定语;指人有气节。

  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 近代成语

  成语例子: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不过不再讲杨家将,也不讲苏武牧羊。”

苏武牧羊的故事范例篇5

  羊踏菜园。三国时邯郸淳《笑林》里说,“有人常食蔬茹,忽食羊肉,梦五脏神曰:‘羊踏破菜园’。”意思是说,有人常吃素食、蔬菜,偶尔吃了一次羊肉,夜间梦见五脏神说:“羊把菜园踏破了。”后以此典戏指常吃蔬菜的人偶食荤腥,或用以形容寒士清苦生涯。

  换羊书。此乃后人记叙北宋大文豪苏轼的一件轶事。“宋韩宗儒性饕餮,每得东坡一帖,于殿帅姚鳞换羊肉数斤。黄庭坚戏东坡云:“昔右军(指王羲之)以字换鹅,今(苏公)当作换羊书矣。”

  青羊(青羊宫)。青羊是传说中的一种神羊,也即神话中之木精、煞神。南朝梁任P《述异记・上》载有“梓树之精化为青羊。”唐代乐朋龟《西川青羊宫碑铭》也载有“太清仙伯敕(敕,告谕)青帝之童,化羊于蜀国。”青羊宫,道观名,也作“青羊观”,在今四川省成都市。据老子传说,老子,即老聃,春秋战国时楚国苦县人,曾为周藏书室史官。相传老子西游至函谷关,关令尹喜再三挽留,老子授《道德经》五千言而去,临别嘱曰:“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意为“店铺”)寻吾。”时隔三年,老子降临此地,尹喜如约前来。老子显现法相,端坐莲台,听尹喜敷演道法,此地即为“青羊宫”。今之青羊宫修建于唐朝,后毁于兵灾战火,于清代康熙六至十年(1667-1671)重建,被誉为“川西第一道观”。南宋诗人陆游有诗曰:“青羊宫里应如旧,肠断春风万里桥。”

  羊裘在念。载于明代浮白斋主人述辑的笑话集《雅谑》中。译为白话文意为:乡里有个小偷,半夜里偷偷到迂公的屋前窥探,正好碰见迂公回来,小偷惊恐万状,扔下他从别处偷来的羊皮大衣就跑。迂公拣到这件羊皮大衣,不禁大喜。从此,羊皮大衣总是萦绕在他的脑子里。每天夜里回来,看到门庭安然无恙,他便皱着眉头说:“为什么贼不来呢?”这则笑话里的这位“迂公”,偶拾小利便起了贪图财物之念,居然盼着贼再次“光顾”他家。他可知这里面预伏着真正的大祸呢!这则笑话讽刺了某些人利令智昏,竟迷恋于区区小利,反置真正的大祸于不顾,岂不是既可笑又可悲么?

  羝羊触藩。《易经・大壮》:“羝羊触藩,赢(lei,缠绕)其角”,羝羊即公羊,藩,指藩篱、篱笆。意思是说,公羊用头抵撞篱笆,羊角就会被篱笆挂住,不能进也不能退。后用此语形容遇见麻烦的难处之事,或遭逢“进亦不能,退亦不能”的两难局面。

  “苏文熟,吃羊肉”。见于陆游《老学庵笔记》。原文记叙了当时的童谣:“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啮菜根。”“苏文”指苏轼诗文。到南宋时,苏轼影响已很大,故有童谣吟唱此词,说明当时苏文已广泛地受到民间的崇尚。

  羊羔跪乳。源自《春秋繁露》:“羔饮之其母必跪,类知礼者”。指小羊羔吃奶时往往是跪着吃,人们将这一举动归纳为“羊羔跪乳”,并引申为羊羔报答慈母养育之恩的一种孝举。由此生发开来,倡扬人更应具有这种孝敬父母长辈的精神。

  羊裘翁(羊裘垂钓)。本意为披着羊裘(羊皮衣)的老翁。此典叙及历史上一则爱惜人才的故事。后汉严光,字子陵,年轻时曾与刘秀在一起游学。刘秀即位光武帝后,严光便改名易姓,隐避不见。刘秀思念旧友之贤德,四处查访未果。后听说有一男子身披羊裘在富春江垂钓,刘秀疑是严光,于是派人带厚礼前去征聘,往返三次,这位羊裘翁(严光)才随车同返。后以此典颂扬品德高尚的人不图富贵,隐居山泽。陆游诗曰:“羊裘老子钓鱼处,开卷令人双眼明”。

  羊质虎皮。意为羊披上虎皮,比喻外强内弱,虚有其表。出自西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虎皮,见草而悦,见豺而战(战:颤抖、战栗),忘其皮之虎也。”意思是说,羊的质地就是羊,虽然披上了虎皮,仍然看见爱吃的草就喜之不禁;但见了豺狼就吓得颤栗不已,忘了自己身上披着虎皮。结果呢,当然溃败无疑。后以此典形容虚有其表,本质难以遮掩,也形容色厉内荏,外强中干。梁启超《新民说》:“虎皮羊质,霸者假之以为护符。”

  臧谷亡羊。见于《庄子・骈拇》:“臧与谷二人,相与(在一起)牧羊而俱亡(丢失)其羊。问臧奚事(干什么事),则挟k(拿着刻在竹片上成编的策书)读书;问谷奚事(干什么事),则博骰以游(投骰子在做游戏)。二人者,事业(所从事的工作)不同,其于亡羊均也。”(均,相同。对于丢失羊来说,其牧羊时心不专一都是相同的)。这个典故说明的道理在于,完成份内的工作应当尽职尽责,三心二意会带来不良的后果。

  羊狠狼贪。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宋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倔强而不听指挥)者,皆斩之’。”秦末群雄征战中,楚怀王置宋义为楚上将军,号卿子冠军,是项羽的上级。他曾下令要把军中“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的人尽皆斩首。由于宋义对隶属其部下的项羽很不信任,为了限制项羽的勇猛,便讲了这番话。后以“狠如羊,贪如狼”形容凶狠贪婪的人,或有勇无谋的人。

  十羊九牧。《隋书・杨尚希传》载:“窃见(我看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数倍于古时)。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十羊九牧,原意是指十只羊就有九个牧人放牧。后用以比喻民少官多,赋敛苛繁;或喻指挥混乱,号令不一,部下无所适从。唐代刘知几《史通・忤时》有云:“十羊九牧,其令难行。”

  牧羊自学。见于《汉书・路温舒传》:“温舒……父为里监门(乡里的看门人),(父)使温舒牧羊,取泽中蒲(长在水洼里的蒲草),截以为牒(截,裁剪;牒,此指纸张或本子),编用书写。”描写了穷人的孩子路温舒在艰苦的环境下边放羊边自学成才的故事,这对后人刻苦治学是有启迪的。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87860.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开展工作的实施方案
下一篇:土地租赁合同协议书简单范本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