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世界经济的发展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世界经济的发展篇1

  [关键词] 世界经济 区域集团化 对策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尤其是利益相近的国家更是具有加强联合的要求。从长期来看,世界经济的总趋势是一体化,但是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一体化的具体实现方式呈现多样性。从现实来看,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总趋势下,大量存在的国际经济现象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指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它们日益取代国家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主体的状态及其过程,是对诸多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概括。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技术与信息作为生产要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技术的输入和转出越来越多地建立在统一分工的基础上,构成一个过程的不同环节,使得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发展联系和彼此依赖进一步加深。在这种条件下,生产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迅速,而且进一步突破了民族的国家的界限,形成了生产力的国际化和生产的国际化,把国际分工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高度发展及与此相适应的国际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使世界经济趋于集团化。国际贸易远远超过过去,资本国际化急剧发展,私人投资、商业贷款迅速增长,国际债券市场规模迅速扩大。贸易、资本和技术从小到大、从国内到国际的不断发展加深了人们经济生活的国际化,加快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步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萌芽或准备阶段。19世纪中叶,即在1834年由北德、中德与南德等三个关税同盟联合起来建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它可以说是经济史上最早开始的集团化的雏形。第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开始形成的阶段。二战后区域集团化进入其形成阶段,还在1944年9月,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就签订了建立关税联盟的协定,1946年三国又将关税联盟扩大为经济联盟。1949年1月前苏联、东欧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实现生产协作与专业化。1952年西欧六国建立欧洲煤钢联营,1958年建立西欧共同市场。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展中国家也建立了一系列地区一体化组织。第三、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蓬勃兴起阶段。1960年以后的20多年间,国家、地区间的大多数经济联合发展较慢。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进程明显加快,原先建立的区域经济集团有的进行了调整或改组,范围上有所扩大,新的区域经济组织不断涌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浪潮席卷世界各个地区各种类型的国家。目前影响比较大、成果比较突出的三大区域经济组织有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三大经济区域集团有可能形成鼎足对峙之势;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结成了区域经济集团;在广度与深度、外延与内涵方面有了新发展,突破了洲的限制,开始跨洲发展;自由贸易区成为建立经济区域集团比较流行的主要模式;区域经济集团相互之间、其内部各参加国及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其结构也是多层次的。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有着广阔前景,它是全球一体化大趋势在当今的表现形态之一,是通向全球一体化的一个历史阶段。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强国际资本的扩张与渗透,推动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促进整个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全球化;促进区内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本的跨国兼并引进了新的竞争机制,将给国际金融与世界经济带来新的活力。建立区域集团不妨碍各国对外开放与世界市场的扩大,可以促进市场容量扩大,总体上是有利于促经济贸易与世界经济的增长。

  区域集团化对世界经济乃至各国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从积极的方面来看:第一、经济区域集团的形成,为各国进行平等对话和协商解决问题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有利于减少和解决成员国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有利于地区和国际形势的稳定,为各国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第二、有利于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区域经济集团将促进内部贸易增加,生产要素得到不同程度的自由流通,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和配置,促进科技发展,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增长率。区域性集团经济贸易的增长将使世界经济贸易总量增长,这将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机遇。第三、区域经济集团化将对国际资本、技术、商品和人才的流向产生重大的影响。集团化将促进生产要素在集团内部流动,并促进产业结构在地区内部跨国界流动。区域性经济集团化也促进了资本的跨国界流动。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加强联合科研,与此相适应,科技人才的流动在加快。第四、今后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将以发达国家为主,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混合组成,发达国家将作为资本、技术的主要提供者和产品的主要吸纳者,促进经济集团的发展。集团内的发展中国家如政策得当,将可通过区域合作,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快的经济发展。

  从消极的方面来看:第一,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贸易收益减少。第二,由于各个区域经济集团内各国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发达国家取得的利益要大于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集团化可能使南北经济差距从总体上拉大。区域经济集团还会使发展中国家受到地区上的分割,削弱了发展中国家原来的统一和合作关系,将使全球南南合作,难以取得进展。第三,任何一国加入区域经济集团组织,都是以民族的部分让渡为代价的,在这方面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风险。

  区域集团化的影响是一种客观存在,既不能夸大也不能忽视和回避。这就需要我们对这种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既要认识到它的积极一面,又要认识到它的消极一面,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我国应顺势而动,抓住机遇,制定相应对策。第一、积极倡导建立区域经济集团、次区域经济集团。我国应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在国际上尤其是周边地区,寻找同自己在政治上、经济上有共同利益的国家、地区组成区域性、次区域性经济集团,创造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国际环境。第二、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应在更广泛的空间进行分工与合作,我国海外企业也应注重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以求得经营效率的提高和竞争能力的增强。第三、积极参加APEC,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亚太经合组织中有一多半的成员是发展中国家,我国应更多地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坚持自主自愿的原则。我国应利用同APEC中发展中国家的良好关系,充分发挥适用技术优势,在这些地区进行投资及输出技术。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大容量的市场,中间技术领域有许多空隙,我们可以利用适当的中间技术和传统技术打入发达国家市场。第四、发展跨国公司,提高国际竞争力。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跨国公司在国与国之间架起了联系的纽带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展跨国公司不仅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所迫,更是我国经济发展和走向经济强国之列的必然。我国大企业的成长必须要有国家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形成有序有效的市场竞争制度。

  参考文献:

  [1]王曰痒等: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

  [2]刘家骥:世界经济区域化浪潮。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

世界经济的发展篇2

  [关键词] 世界经济 经济全球化 经济发展 国际分工 国际产业

  一、引言

  世界经济格局是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间通过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形成的一种世界经济结构。传统的世界经济格局主要描述各类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及其演变,如20世纪90年代之前,经济实力最强,人均生活水平最高,对世界经济事务影响力最强的美国、欧盟和日本三“极”之间的经济权力分配关系是世界经济格局的主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全球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由于各国或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上的差距,各国的知识经济发展水平和进度出现较大的差异。在知识经济发展水平各异的前提下,各主要国家经济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趋势,各国之间在国际分工、贸易、金融和投资关系上也发生了较大改变,它们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也因此发生显著变化,世界经济正形成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的经济格局。

  二、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和各国国内经济发展之间矛盾运动的产物

  区域集团化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深的情况下不断加强的,这种现象绝非偶然。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必须结合经济全球化的背景来探求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原因。二战以后,亚、非、拉各洲落后国家纷纷独立,曾主导世界经济发展的西欧已雄风不再。美国作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开始在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推动其经济自由的理念;各国也吸收战前高贸易保护、以牺牲他人利益来获取自己利益的零和竞争方式的教训,客观上也有减少贸易壁垒,促进经济合作的要求。这样,经过布雷顿森林会议,全球层次的各种经济协调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等逐步建立。这些组织的一个基本宗旨就是推进全球范围的经济自由。这些组织对促进经济的全球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全球范围的经济自由和国家经济发展之间有着深刻的矛盾。幼稚产业论、保护就业论、平衡国际收支论等许多保护贸易理论为一国贸易保护提供了充分的论据。这样,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为了在和发达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的竞争中获得优势,落后国家纷纷联合起来,组建各种形式的区域组织;西欧发达国家各自的经济实力有限,同样为了共同利益,与美国和苏联竞争,也纷纷组建起各种形式的区域组织。于是,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末,第一次区域集团化浪潮就开始了。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整个世界出现了市场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正是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的一体化,才真正使世界经济出现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规律在全球范围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这样,经济全球化趋势第一次是在全球范围,而不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展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全球性经济竞争大大加剧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国要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资源,不开放是不行的,这方面,自由贸易理论提供了充分的论据;但在一国经济实力较弱的情况下,这种开放又必须是有条件的,这方面保护贸易理论提供了同样充分的论据。这样,一国既想利用世界资源,又不想使自己的竞争力受到损害,和有共同文化渊源、地理位置相近、生产力发展程度相当或经济结构具有互补性的国家结盟,在一定范围内享有更高程度的经济自由就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选择。这种情况使区域集团化趋势再次得到加强,于是,区域集团化的第二次浪潮就开始了。由此可见,区域集团化不过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国家经济发展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

  三、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延长了国际产业链,提高了世界经济的整体效率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化引发了世界价值体系的组合重构和产业链的跨国延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范围内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和逐步完善,各国贸易壁垒逐渐降低,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产业链的众多环节越来越具有了空间上的可分性。处于主导地位的厂商,出于资源优化配置的考虑,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有利的区位进行相关产业链环节的生产布点,使得传统的主要以产业或产品为界限的国际分工,逐渐演变成为同一产业、同一产品内某个环节或某种工序的国际分工。产业链国际分工作为全球化经济本身发展出现的新特点,即使没有中国的参与也会发展,但中国的积极参与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际产业链的延长,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国际产业链分工。中国无与伦比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大大延长了产业链条上的劳动密集型环节,中国相对廉价而数量增长惊人的科研人员,进一步延长了产业链条上的技术密集型环节和产品的研发环节,现代服务业中的一些环节也在中国国内得以延伸。可以相信,随着中国的发展和更为深入的融入世界体系,国际产业链会得到更大的拓展效率要求以最少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社会分工或专业化的不断深化是效率提高的主要途径。相对传统的以不同产业或产品为对象的国际分工,产业链国际延长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公司利润,发挥了各国的比较优势,因而更能够促进世界经济整体效率的提高。而中国通过对国际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深化了国际分工,为世界经济整体效率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总结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贸易多年持续顺差。但是客观地分析中国经济实力可以看出,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各国要求人民币升值,是富有的工业化经济大国不愿意为治理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承担相应的责任。全球经济是世界的,各经济大国应通过协商和妥协,各自承担相应的合理的责任,不仅有利于各国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发展。

世界经济的发展篇3

  一、当今世界经济格局

  所谓世界经济格局,是根据各个国家的经济力量以及相互依存关系所形成的国际经济体系。二战以后世界经济格局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在这一时期,世界经济格局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以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极”格局,但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的时代也宣告结束,世界经济形成了以美国一个超级大国为首,多个世界经济大国共存的“一超多强”的格局。因此,在这个时期,美国并没有对其他国家拥有绝对的指挥权和控制权,而是建立在其他世界经济强国讨价还价基础上的博弈型霸权。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美国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损失。具体影响有以下三点:一是全球金融危机强化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级共存趋势,美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实力被减弱,也宣告了美国称霸世界想法的破灭。美国不得不重新考虑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发展问题。二是美国经济(包括主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遭受了严重的冲击和损失。金融危机是由于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集中爆发。而在金融危机前,就已经打破了依赖美国经济失衡而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体系。[1]三是美国的软实力受损,“美国模式”遭到了普遍的质疑,那些参照“美国模式”发展经济的国家开始动摇。

  但即使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使美国的经济受到重创,超级霸主的地位有所动摇,但美国仍然在全球经济中处于超强地位。具体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美国的gdp总量仍然高居世界第一,而且遥遥领先。2010年,美国的gdp总量达到了14.66万亿美元,这一数字相当于2010排在世界第二、第三、第四位的中国、日本和德国的gdp总量之和。二是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国家贸易体。尽管2010年美国的进出口总额的数据还没有,但预计将达到32000亿美元以上,这一数字仍然位列全球第一。三是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国家金融体。目前,美国拥有的金融资产要占到全球金融资产的1/3左右。四是美国仍然是全球创新能力最强的科技大国。目前,全球排名最高的10所大学中。美国就占据了8所。每年,美国都会吸收50%以上的全球技术移民。而且,二战以后,美国就一直是公认的全球最发达的制造业国家。[1]目前,美国制造业的附加值要占到整个世界制造业附加值的22%左右,继续排名世界第一。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尽管全球金融危机给美国经济带来了重创,但美国转嫁危机的能力也非常强。历史上,美国曾经经历过数次经济危机,但美国常常通过转嫁危机使得自己的合作伙伴或者竞争对手受到重创,从而尽可能地降低自己的损失。比如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突然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20世纪80年代中期,迫使日本签订了“广场协议”,从而将自己的经济危机转嫁到别人身上。目前,美国正在通过迫使以中国为首的相关国家货币升值,来实现转嫁自身经济危机的目的。

  二、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定位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使之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而有关中国经济的各种言论也随之而出。之所以会有这些针对中国经济的言论,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妒忌和担心。事实上,从全球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包括英国、美国和日本在内的这些经济曾经高速发展的国家都受到过这样那样的指责和议论,因此说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经历。笔者认为,不要被这些言论所干扰,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合理准确的定位,变消极影响为积极影响。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合理准确的定位,首先就是要清醒的认识到中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1.综合竞争能力的差距

  尽管中国的gdp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中国的人均gdp水平还很低。目前,占全球人口不足5%的美国拥有了世界gdp总量的30%以上,而占全球人口22%以上的中国却只拥有全球gdp总量的8%左右,尤其是相比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中国的综合竞争能力仍然差距较大。按照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公布的排名,中国在2008—2010年的竞争力排名为17-20位。[1]虽然我们不必太在意这种竞争力排名的高低,但有些指标所反映的问题还是很深刻的。比如,在影响中国竞争力排名的一些指标中,像企业经营效率、企业信

  转贴于

  誉、企业形象,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公民道德、政府管理效率以及官员廉政等排名就比较靠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排名,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2.经济增长质量的差距

  1978-2010年,中国gdp的年均增长率将近10%。但和快速的经济增长率形成反差的却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模式是“粗放扩张型”的,即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建立的巨额资源消耗的基础上的,这给我国的环境保护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社会矛盾越发突出。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要远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的单位产值投入成本要达到美国的4倍左右。在消耗巨额资源的同时,中国的土地、空气和水资源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中国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尽管中国有大量的加工贸易出口,但由于缺乏专利和核心技术,只能赚取低廉的加工费,价值创造能力低。

  3.科技创新能力的差距

  全球主要发达国家都将科技创新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以此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目前,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的科技能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70%。[2]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能力有了大幅的提高。目前,中国的研究开发人员以及研究开发经费支出排在美国之后,位列全球第二。截至2008年底,中国已经与1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与97个国家签订了103个政府间合作协定,双边和多边科技合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3]

  但是相比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1.研究开发经费总量增长迅速,但人均研究开发经费投入过低

  反映国家经济发展方式和集约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就是该国研发开发经费的投入和使用,而且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和使用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评价科技能力的核心指标。尽管中国的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已经位列全球第二,但中国的研究开发经费和gdp之比要远远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从人均研究开发经费来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人均研究开发经费大约在10万-20万美元/年,而中国研究开发人员的人均研发经费支出额还不到3万美元/年也是远远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2.研究开发经费的支出结构不合理

  具体表现为用于基础研究的和高技术产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偏低。我国用于基础研究和高技术产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占全部研究开发经费的比例还不到10%,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一般要达到20%左右,这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我国的基础创新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从研究经费的来源来看,尽管我国的主要研究开发活动主体是企业,一般企业的研究开发资金要占到全国研究开发经费的70%以上,这一比例基本达到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我国来自企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外资企业的研究开发资金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目前,外资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占比已经达到了30%以上;其次就是高技术产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占比偏低,目前还不到30%,这要远远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甚至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水平。转贴于

  3.装备制造业水平较低,限制了中国装备制造技术和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被定位为全球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心,但中国的装备制造业水平却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装备制造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主要是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高新技术装备的,一般包括计算机集成、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及通信设备大型科学仪器以及大型医疗设备等。近年来,尽管通过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以及技术引进等方式和手段,中国的装备制造业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很多核心设计和制造技术并没有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我们不得不依赖于国外的进口产品。相关资料显示,中国整体的装备制造业水平仅仅相当于美国的1/5,日本的1/4,由此常常导致我们受制于人。正是由于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落后,使得中国的对外投资能力仍然显得非常弱小,尤其是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投资。2010年,尽管中国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上升到了181.7亿美元,但也仅仅占同期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7.4%,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水平亟待提升。

  4.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差距

  相比与改革开放前,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相比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还有较大的差距,甚至要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2010年,中国的人均gdp只有4382美元,位居全球第94位,这也是中国的人均gdp首次跻身前100名之列,但这还不到美国和日本的1/10.目前,我国有大约7亿多人的年均纯收入只有750美元左右,年均消费水平还不到600美元,而且我国还有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他们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得不到保障。

  5.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还不够强

  尽管中国的贸易总额和gdp都位居世界第二,而且也是联合国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但是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中国的话语权还不够强。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是根据gdp、经济生存能力和国际储备来对其成员份额进行分配,长期以来一直向西方发达国家倾斜。尽管近几年来,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份额有所上升,目前已经占到6.19%,位列世界第三,但美国仍然拥有超过15%比例的一票否决权。

  三、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下中国的发展对策

  1.正视当前的外部国际环境,正确处理中国与其他大国之间的关系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增长,引起了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中国周边国家的关注、妒忌和猜疑。尽管这些国家也在发展,但他们还是一时很难接受中国的强大,尤其是在一些权威机构预测中国将在2020年全面超过美国,这更是让美国人焦虑不安。今后,中国的发展将会受到来自外部世界更多的约束。比如通过采取直接针对中国的限制措施,抑制中国经济的发展。像提高进口中国产品的关税、迫使人民币升值、限制进口中国的某些产品等等。或者是利用舆论媒体的力量,寻找一些所谓“合理”的理由,制造像“中国威胁论”、“人权论”、“中国产品质量”等问题,以此来达到抑制中国经济发展的目的。面对这些不利因素,中国必须理智的处理好与大国之间的关系,包括和美国、日本、欧盟以及俄罗斯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核心就是中美之间的关系。中国和美国的政治体系不同,而且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中美之间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建立全方位的互信关系,但这并不影响中美双方的互惠。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中美两国已经形成高度的依存关系,中国和美国都需要对方的市场。中美关系可以有矛盾、摩擦和冲突,但这并不影响两国的互惠互利。尽管由于中美综合国力的差距,造成两者的关系并不对等,但和则两利,斗则两伤。只有加强两国的合作,互惠互利,才能更好地促进两国经济的发展。

  2.正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结构性”硬伤,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

  尽管我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和矛盾。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贫富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社会大众能够忍受的限度。如果不能解决这些社会性问题,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问题将会更加突出。因此,只有实现包容式的经济增长方式,让整个社会共同分享到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成果,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这样中国才能从根本上转变生产方式,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继续加快全方位的改革步伐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问题,尽管里面有很多客观原因,但根本上还是由于我们的经济转贴于

世界经济的发展篇4

  关键词:世界经济复苏;经济结盟;创新驱动;新兴经济体;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能源生产消费重心转移

  中图分类号:F124

  2013年世界经济复苏但仍处于脆弱状态,复苏基础不牢固,存在很多不确定性。2014年国际经济总的走势是处在强政策刺激下的弱复苏状态。美国、日本、欧盟三大经济体复苏迹象比较明显,尤其是美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组织等机构均调高了世界经济发展的预期。国际货币组织预计2013年世界经济增幅为3%,预计2014年增幅度是3.7%;世界银行2014年1月14日大幅度调高了世界经济的增幅的预计。2013年世界银行预计世界经济增幅是2.4%,而现在则是认为2014年增长到3.2%。也就是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是调高了0.7个百分点,世界银行的预测0.8个百分点,基本上是同步的。2014年的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向好的,经济复苏步伐在加快。

  一、世界经济发展的五大变量分析

  经济复苏步伐的加快并不是在常态经济周期下产生的,而是在政策的强力刺激下或者是采取了一些超常的政策手段而带来的。因此,这种经济复苏的基础还很脆弱,世界经济还存在着很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笔者认为,2014年(包括2015年),影响世界经济的重要变量,可能更长的一段时间里,主要有五个方面需要引起各方面关注。

  (一)发达经济体从军事结盟、外交结盟向经济结盟的步伐加快,对非经济结盟国家和地区形成了新的战略挤压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发达经济体一直是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以美国最为突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新型经济体的发展、增长幅度都大大地快于发达经济体,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达国家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困境,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支撑了世界经济的缓慢复苏。美国经济受到重创,欧洲遭受债务危机,日本处在高债务风险二十年的衰退期,如果没有中国为首的新型经济体的快速增长,世界经济将走向深渊。中国和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拉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支撑了世界经济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中国提高了自己的国际威望,增强了国际竞争力,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制造业国家和第一大贸易体。2013年我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贸易体、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的创新能力也在迅速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世界格局由于中国的崛起发生了很大变化。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不甘于退居次要位置,对于中国为首的快速崛起的新兴经济体,采取一方面合作,另一方面打压,一方面将我国作为战略合作伙伴,一方面又作为竞争对手的策略。

  美国在强政策刺激下,经济稍微恢复之后,加快了经济结盟的步伐。其一体两翼战略还是与北美结盟,两翼一个是PPT,一个是跨大西洋伙伴关系。PPT现在发展到了12个成员国,预计2014年年底完成PPT的谈判。与欧盟的跨大西洋伙伴关系,2012年6月份启动,预设时间为18个月,刚好至2014年底。尽管在谈判过程中受阻,或者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但是美国和欧盟的目标是一致的。即2013年年底或2014年上半年,跨大西洋投资伙伴关系的协议也会进行。这两个谈判完成之后,美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自由贸易体国家,并且随着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谈判进程的加快,以自贸区为载体,完成发达国家从军事结盟、外交结盟向经济结盟的华丽转身。比如劳工标准、环境标准、市场准入标准、知识产权标准、信息安全标准,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国际商报消息,美国和欧盟就汽车标准达成一致意见,就汽车的尾气排放、汽车的零件标准化等方面提高了标准。我国是汽车的第一生产大国,2011年汽车的生产销售都达到了1800万辆,2012年超过2000万辆,目前也在2000万辆以上。世界上制造业生产大国、消费大国现在是中国,欧洲的汽车标准使中国汽车出口遭遇到了非常大的标准问题。

  过去将标准、规则称为非技术贸易壁垒,但现在并非技术贸易壁垒问题,也不是TTP问题,而是通过自贸区谈判、结盟的关系把标准变为制度化、常态化、合法化。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成为了第一大贸易体。目前,正在成为第三大投资国家。但第一大贸易体依靠国际市场,国际市场的需求对于拉动中国经济增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在国际市场受到挤压时,将会给中国经济市场带来非常大的影响。不仅是中国,新型经济体或是发达国家,凡是达不到结盟标准的,都会被挤出市场。2014年、2015年,将可能更长的推出,这种变量发生的机会将越来越大。

  (二)创新驱动成为世界潮流,特别是创新引发了全球制造业分工和布局的演化是世界经济发展中很大的变量

  创新的能力、创新的竞争、创新的布局,特别是创新引发的全球制造业分工和布局的演化,将是世界经济发展中很大的变量。关于建立创新型国家,国务院曾制定了未来15-20年的科技中长期创新规划,正在制定下一个15-20年的中长期创新规划。主席在中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创新要作为国家大的战略。未来的经济不取决于常规发展,而取决于创新发展,能否通过创新引发产业革命,激发生产力、带动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形成新的生产力,这可能是引起世界变量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1.创新发展使中国在国际上形成了竞争力产业

  目前,中国占世界制造业的份额已经超过了1/5.根据联合国工业组织2011年的统计,美国制造业产值占世界制造业总值的比重下降到19.4%,中国制造业产值占世界制造业产值的比重上升到了19.8%。2012年中国制造业产值超过了20%,比重仍在继续上升。创新发展使中国在国际上形成了一些有竞争力的产业。中国高铁通过创新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产业输出能力,目前运行的高铁历程已经超过1万公里,2020年,预计达到6万多公里,将形成网络体系。2013年在和美国彼得森做中美基础设施双向投资研究的过程中,美国土木结构行业协会的报告对美国的状况进行了分析。美国的道路、水库、电网、及铁路等基础设施相当陈旧,提出双向投资要在政策上进行调整。而我国航天能力、深海、探海的能力,在某些方面都有了重大突破。

  2.美国、欧洲、日本三大经济体的创新驱动策略

  从总体上来看,美国、欧洲、日本这三大经济体均将重中之重放在了创新驱动上。

  (1)美国的创新策略

  美国提出再工业化,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先进制造业发展政策措施中,还有创新技术推动下的页岩气革命、3D打印技术。最近,美国未来20年将通过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技术重构制造业竞争格局,用新技术击败中国的制造业。

  (2)欧盟的创新策略

  欧盟在发展新技术、新产业也作为欧盟目前到2020年战略的主要支撑。按照欧盟的创新计划,至2020年欧洲获得的电力中将有20%来自于可再生能源,2030年将达到30%。

  (3)日本的创新策略

  日本的科技创新发展也非常快,特别是日本的智能电动汽车、智能机器。日本女性平均寿命89岁,男性为79岁。日本目前已步入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占到人群的23.7%,在世界上最突出的。因此,他们预测2015年目前发展的物理性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会达到167万亿日元。日本发展新能源的主攻目标是海洋中的可燃冰,从可燃冰里提取天燃气。在2014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机器人的技术、3D打印机的技术、人工智能的技术、新型材料这些技术正在引发新的产业革命或者工业革命。

  3.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步伐正在加快

  第三次工业革命步伐正在加快。现在,凡是用新材料粉末可以打印的东西,包括一些军事武器的零件,均可以用3D技术打印成标准零部件。这种标准零部件的使用寿命比人工锻压的零部件长,精确度要高得多。三维技术在生活应用上,也已经无所不在。在这次革命中数字化、信息化、个性化生产方式都在取代传统的人工机器的方式、生产线的方式,制造业开始走向数字化。这场革命也源于美国。

  美国和日本的竞争,为什么日本最终落后于美国?原因在于技术路线、技术选择战略上发生了很大的落差。20世纪数字化革命开始时,日本由于发展的是高清技术,利用加密手段提高显示手段和清晰度(如电视机),而美国选择的是数字化,直接用数字化替代显示方式。当时,日本不肯放弃这种方式,因为日本的政府决策很大程度上取决企业的投资。如果放弃了这种技术选择的话,就会导致整个投资的损失。而当美国的数字化技术走到世界前列时,日本不得不放弃了很多传统产业。最具有说服力的就是数字化照相机取代了胶片照相机。技术革命导致了市场的重大变化。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中国能否跨越式发展,跟上或者超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商业模式、新产业组织形态,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的竞争中或者在未来世界经济发展中能否保持目前的地位。

  创新驱动和创新发展是世界经济很大的变量,如果哪个国家在这方面有革命性的突破,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产业就会有突破性的发展。现在,世界经济还有一种焦灼状态,新型经济体过去有人口红利、资源红利,还有市场红利等。而未来如何使世界经济能够重新走向辉煌,各国都在做努力,也要看我国的战略选择,如果创新方面是否能够继续走在前列,引领世界革命,中国也将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整体下行,全球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发生转变

  2008-2011年是新型经济体的黄金发展期。这几年中国GDP年均增幅是10.7%,2012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为7.7%,下行的态势开始显现。我国目前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比较大。2008-2011年,全球经济总量增量90%来自于新型经济体,当时世界经济的主要动力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型经济体。从2010年开始,新型经济体占GDP的总值已经超过50%,贸易量超过40%,外汇储备量超过70%。当然,新型经济体一直是外汇储备量的主体。中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主要储备美元。据2013年数据,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等的经济大幅度下降,尤其是俄罗斯下降的幅度最大。

  2013年开始,世界上近来复苏比较快的第一是美国,第二是日本,第三是欧盟。

  美国经济复苏的态势是发展的最快的,房地产市场全面复苏,就业率上升,失业率下降,GDP增速在提升。使新型经济体在下行压力加大的同时,显示出发达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带动的作用在加大。

  日本经济因为进入了衰退的20年,20年经济增长甚至是负的,2013年经济增长超过了2%,2014年有可能在2%~3%之间。

  欧盟的经济从2013年之前的负数转为正(虽然是0.4%)。欧盟预计,2014年增长幅度可能提高0.6%~0.7%的百分点,最近预测达到1%左右。但根据原来各个国际组织的预测,将在1%~4%之间。

  2008年以前,发达经济体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2008-2011年新型经济体以“金砖五国”为代表,中国为首,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主要的动力,2012年相持。2013年开始变化,2014年发达经济体开始逐步走出困境,复苏。

  新型经济体的整体下行是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发达经济体为了走出困境,以邻为壑,各自为政,强政策刺激。比如,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向货币的注水;债台高筑、高借债、缓还债或不还债。高标准的经济结盟,国际上排斥其他国家的做法,使自己加快复苏,同时把流动性泛滥导致的大宗商品市场风险、经济下行的风险主资本流出流入的风险,转嫁给新型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

  宽松的货币政策确实使美国走出了低迷,但是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这是一种强政策刺激下的复苏。世界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也是一个很大的变量。当然,新型经济体整体下行的态势,一方面还要靠内部的调整、靠创新、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也还是要靠国际上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协调,这样才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协调政策不应当光是有利于发达国家。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迅猛,甚至有局部替代全球化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基本趋势仍未改变,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迅猛,甚至有局部替代全球化的趋势。这个变量对2014年国际经济也会有很大的影响。除了美国、欧盟、日本几大经济体之外,几个自贸区也是作为一种打压新型经济体的战略。2013年12月多哈回合谈判达成了一致,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体上没有大的突破,目前全球形成的自由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区、经济共同体和共同市场,这几种形势的区域贸易关系的协定已经超过300多个。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已融入了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特别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据WTO组织统计,90%以上的WTO成员国都参加1个以上的区域贸易协定,没有加入任何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国家和地区是极少数的。所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步伐是非常之快的。

  如果40个成员国谈成以后,将占到世界总量的60%~70%。中国也在加快自贸区的战略,目前中国在建和谈判的自贸区是18个,已经签署的自贸协定是12个,主要还是和东盟、智利、巴基斯坦、秘鲁、新西兰、新加坡等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现在正在推动的几大自贸区的谈判,将来这个谈判的进程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中日韩的自贸区的谈判、东盟10国加6国谈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正在推动中美贸易投资谈判,而且在第四轮中美二轮工商领袖对话和第五轮工商领袖和相关方对于提出的建议,而且第五轮形成了共同声明,中方和美国经过磋商形成了共同声明,提出要推动两国政府启动中美贸易投资谈判。其实贸易投资就是自贸区的代名词,所以,中国实施自贸区战略也是国家大的战略选择。如果把中美自贸区的谈判作为美国TTP的协议完成之后和整个亚洲的RCET两个桥梁的话,可能会对亚洲的经济布局乃至世界的布局带来很大影响。对中国和美国的经济也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据美国彼得森研究所的测算数据,如果中国和美国两国能谈成自贸区,那么将使中美两国的贸易额增加4000亿美元至5000亿美元。这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很大的变量。2012年我国的贸易额是3.6万亿美元,2013年超过4万亿美元,如果按照这样一个比重来算,4000亿美元、5000亿美元差不多超过了我国10%的贸易量。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迅速,各个国家采取的自贸区战略,都会使世界经济的布局发生很大的变化。日本在2012年3月份提出加入TTP之后,马上启动了和欧盟的自贸区谈判。韩国在和美国建立韩美自贸区谈判进程之后,启动了和欧盟的自贸区谈判。所以,全世界的竞争、这种区域经济一体化有替代WTO全球规则制定、全球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趋势,而且这种自贸区的谈判将改变一个区域甚至世界的格局。

  (五)全球能源的生产重心和消费重心正在加快转移,受到美国页岩气革命蝴蝶效应的影响日益扩大

  目前,全球能源供应中心正在向西转移,而全球能源需求重心则正在向东转移。

  1.全球能源供应中心向西转移

  全球能源供应的中心是向西转移,就是向美国转移。美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一直保持在60%以上,我国现在也已达到了60%以上,2012年接近70%,2013年石油对外的依存度已经超过70%。美国主要的石油来源是中东,美国参与的竞争,包括“两伊”战争和科威特战争都是因为有利益所在,是为了获取能源而进行的军事布局,甚至是战争。现在能源供应中心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重心正在向美国转移,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现在已经从历史最高的67%降低到50%。预计未来十年,还可能再降10个百分点,从美洲进口的石油比重已经上升到53%,从中东进口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6%,预计将下降到10%以下。所以,美国的军事力量会逐步的从中东撤出。

  我国面临很大的石油风险。从中东进口石油,海上通道要经过马六甲海峡,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这些国家。菲律宾是美国的盟国,美国的两艘航母都进入了菲律宾,其中有一艘是世界上最大的航母,守住马六甲海峡。我国还从缅甸修建了一个石油管道。缅甸的政局不稳,又由于美国的势力渗透,面临堵塞的风险。所以,对世界能源的布局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由此会改变全世界的经济布局、军事布局,甚至战争的布局。

  2.全球能源需求重心向东转移

  全球能源需求的重心是在向东,主要还是向亚洲,需求量最大第一位是中国,第二位是印度。国际能源署2013年的11月12日在北京《世界能源展望(2013)》报告中指出,世界能源领域的供需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原来主要的能源进口国正在变成出口国,如北美国家。曾经的能源出口国则变成了全球能源需求增长的中心,如中东国家。从总体而言,全球能源消费的重心正在向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型经济体转移,而供给以美国为代表的西半球或者以美洲为代表的西半球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这个变量对世界影响也很大,因为石油美元、黄金美元、美元的货币贸易结算,美元的国际地位很大程度上和石油美元、黄金美元是联系在一起的。现在的能源供给西移和能源需求东移的变局会对美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也是美国经济加快复苏而且未来可能会持续发展的一个非常重大的变量。

  2013年一季度,黄金从1800美元/盎司下降到1400美元/盎司,一季度黄金销售量达到300多亿。我国成为世界上黄金消费第一大国,但储备并不是第一。美国的能源革命会带来能源价格的降低,从而使美元的石油美元、黄金美元的比价会发生新的调整。而且美国储藏的黄金中90%以上是2008年以前储存的,当时价格极低。

  二、世界经济发展变量与风险对我国经济影响与对策

  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和风险仍然表现为“五高”,一是高债务问题,二是高失业风险,三是高金融市场风险,四是高大宗商品市场的风险,五是高龄化风险。

  此处主要谈高债务问题。美国高债务风险是在2013年10月18日美国政府关门、政府停摆的结束第一天,美国债务首次超过17万亿美金,美国人每个人对负债是5.37万美元,按照汇率来说人均负债约40万元人民币。美国国会在债务上把债务上限约束反停到了2014年2月7日,就是说2月7日还有一场关于债务的纷争。美国财政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对美国和世界经济带来一些风险,欧洲的债务风险也没有真正解决,虽然现在有一些国家有一些好转,但是从总体紧缩的压力依然严重,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处于较高的水平,欧洲国家公共债务不断增长的势头可能到今年的下半年才会真正有所改变。亚洲债务国负债最高的还是日本,日本按照AMF的预计,2013年政府债务率可以达到243.5,2014年仍将处于较高的水平,现在是全球负债比重最高的国家,现在印度的政府债务率也高达68.1%,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也达到了6%,2014年仍处于比较高的水平。中国的政府债务虽然在可控范围,但也积聚着很大的风险。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债务问题正在向全球弥漫,债务危机是2014年经济发展风险和不确定性的非常重要的表现。

  一是深入认识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换挡期,但又同时处于国内改革的攻坚期和国际经济变局的调整期,经济下行的风险依然存在。

  二是我国整个宏观经济政策应该更加具有主动性和战略性,注重在深化改革和防御外部风险、短期政策与中长期战略之间求得平衡。

  三是在新的形势下,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并且推动全球经济合作与全球治理,争取国际舞台上更大的话语权和舆论的主导权,努力改善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既要形成与新型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更加紧密的经济关系,以整体的力量来应对当前面临的传统和非传统的风险。特别是在当前进出市场还比较紊乱,国际市场部分萎缩,国际秩序不稳定的情况下,新型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要通过加强合作,比肩而立,形成命运共同体。以整体力量来规避风险,破解发展的困局,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与此同时,与发达经济体既要加强合作,又要加强战略风险的防御和必要的监管。中国应该做大胆维护自身权益、性格鲜明的新型大国,而不是在重大国家利益面前模棱两可。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地探索与发达的新型大国关系,坚持竞争性共存,我觉得不是忍让性共存,包容性共存不是无原则的斗争,合作性共存不是破坏,准确把握与大国的战略共同点、利益交互点和潜在的需求点。还要准确地把握与主要大国的不同的利益诉求,在激烈国际竞争中实现非对称性均衡。另一方面对发达国家,有些发达国家的基本竞争战略也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指望发达经济体不再遏制中国和新兴经济体加速发展,不再对我们实施围追堵截,不再继续进行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经济政策。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特别在重大经济、战略、政策上要表明自己的存在和立场,要敢于维护中国自身的权益,要善于积极引导和主导世界舆论,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是要积极地推进和构建多层次的全球治理机制,加强中国提出国际议题和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提高掌握话语权和制定规则权的能力。应该通过多层次的全球治理机制,建设合理反映中国、亚洲乃至发展中国家共同声音和诉求的机制,提升我国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话语权。当然,区域经济一体化,还要加大战略作用,同时更是要推进经济的全球化,积极参与世界银行、IMF、WTO、G20等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建设,积极推动在WTO框架下建立自由开放、公平公正的全球贸易环境和全球贸易体制,不断推动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要积极参与推动国际货币贸易体制改革,为中国迈向金融大国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总之,我们现在面临的国际经济形势仍然非常严峻。但并不是说世界经济复苏没有希望,而是在现在经济发展动力带动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带动力量转换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外部压力加大。而且对于中国来说,不确定性加大,战略选择允许失误的包容性减少了。即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在国际经济发展变量多的情况下,不允许有战略上的失误。所以,中国现在整个形势发展良好,但也是一个非常微妙的经济发展选择的窗口。2014年是真正意义上的窗口。2014年底、2015年,美国的经济结盟完成之后,这个窗口即将关闭,政府、企业、经济学家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增加紧迫感,提高应对风险能力,抓住战略机遇,使中国能够保持来之不易的发展格局与发展态势,不要被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打断了前行的步伐。

  [1]陈文玲。未来30年中国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特点[R] 。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2011),2011-01-01.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88814.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教养随笔笔记
下一篇:教师个人简历范文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