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视听语言范例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视听语言范例篇1

  关键词:影视广告;视听语言;探讨

  中图分类号:J5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4)05-0138-02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意识形态和审美观念,简单、直接、老套的影视广告已经不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了。在商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视听语言的审美运用在电影广告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能展现出影视广告本身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也能够体现出艺术的美学价值。

  一、影视广告中视听语言的重要性

  1.传递有效的广告信息

  影视广告的目的是帮助企业或公司在产品和客户之间建立起桥梁,使消费者充分的了解产品,并激发购买的欲望。影视广告的语言、内容、风格、编排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只有以消费者为中心展开的创作,才能够获得消费者的好感和喜爱。视听语言就是通过双向的传递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向消费者传递最有效的广告信息,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以步步高点读机为例,画面主要以清新的绿色为主体,穿着粉色连衣裙的女孩开心的拿着点读机在学习英语,画外音“步步高点读机,哪里不会点哪里”,简练的广告词直击父母最关心的问题,整个画面充满了成长的希望和学习的快乐,小女孩的独白“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啦”,使主题的得到了升华,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就通过电影广告的视听语言,接收到了商品的信息。

  2.营造良好的影视环境

  视听语言在影视广告中的重要性,还在于对和谐、良好的影视环境的维护,关乎到了影视广告的质量。影视广告中视听语言的创作应该符合人们追求美好的本性,有效的规范影视广告的发展市场,反之,即使达到销售的目的,也不利于和谐影视环境的营造。例如,流传范围极广的“脑白金”广告,几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达到了家喻户晓的效果,“今年过年不收礼呀,要收只收脑白金”似乎成了人们最熟悉的广告词,并且也创造了商业的销售奇迹。然而,从影视广告的视听语言方面来说,忽略了对美感和价值的传递,对于良好的影视环境的构建是十分不利的,真正优秀的影视广告一定是基于视听语言的完美呈现的基础上创作的。

  3.激发观众的审美意识

  视听语言是一种因声音和画面而存在的艺术,优秀的影视广告一定是以审美为基础进行的创作,在画面、光线、色彩、语言以及观念上都能够体现出创作者的审美意识。经典的影视广告“妈妈洗脚”在一代人的心目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一个小男孩因为看到妈妈为奶奶洗脚,也摇摇晃晃的端着一盆水要为妈妈洗脚,生活中非常不经意的一件小事,通过视听语言的表现,就传递出了中国传统的尊老爱幼的美德,同是表达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的理念,引导了健康向上、积极美好的价值追求。视听语言就是通过暖色调的画面和温馨的语言将这种幸福无限放大,从而感染到每一个看到广告的人,在潜移默化中就激发了观众的审美意识。

  二、影视广告中视听语言的调性

  1.趣味性

  在今天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一个人每天都会接收到各种各样庞杂的信息,却很难在脑海里留下印象,繁忙的工作也是加大人们的压力,因此,影视广告中视听语言的趣味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视觉是我们接受信息最主要的来源,也是审美体验最基础的因素,有人曾经做过统计,人们对美女、动物和可爱的孩子的接受程度较高,主要是从感官美出发的,可以将这些元素运用到影视广告中。在表现方式上,要避免过于严肃、正统的表达,会使观众丧失观看的兴趣,幽默风趣则更能吸引观众。例如,在可口可乐的广告中,画面上一个男士盯着身材曼妙的女郎目不转睛的欣赏,直到女郎渐渐淡出画面,出现瓶身与美女身材的对比,这种趣味性的展现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2.情感性

  马斯洛指出:人的需求是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的。电影广告是为了满足观众高层次的精神方面的需求,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品德,使观众通过视听语言获取美好、舒适、愉快的情绪。精神需求与情感体验是密不可分的,冷冰冰的内容是没有办法真正的打动人心的,只有为观众提供一张适合情感滋生的温床,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够在精神需求的层次上最大限度的提升观众的感受。在风景区、旅游区等影视广告中,比较擅长对美景的展示,在风景如画的景色里,有一个当地姑娘唱着山歌或划着船缓缓的出现在画面里,使观众在感情上产生向往之情。

  3.共鸣性

  共鸣的产生是情感、感知、想象等心理活动综合的过程,在人们交谈互动的时候,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就能够营造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就是互相交谈的人通过联想、回忆、移情等方式渲染出的共鸣的情景。影视广告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视听语言的创作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购买的欲望。以雕牌洗衣粉的影视广告为例,年轻的妈妈失业了,一个人到处找工作,小女孩为了帮助妈妈减轻负担,主动承担起了洗衣服的任务,小女孩的独白是“妈妈说,雕牌洗衣粉只要一点就能洗好多衣服,可省钱了”。这一影视广告在播放时,社会上正面临的是下岗现象,一下子就引起了观众内心的共鸣,因此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三、影视广告中视听语言的运用

  1.画面

  画面是影视广告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也是视听语言中关键的组成部分,良好的画面表现能够带给观众视觉上美的享受,同时达到产品宣传的目的,在画面上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要进行巧妙的构图。构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封闭式的、开放式的,有深层次的、简单的,也有规则的、不规则的,但是无论哪种形式,应该与所传达的主题是相符的,例如,在宣传儿童类产品时,多选用简单的、开放式的、不规则的构图,营造一种比较活泼的氛围。其次,要注重色彩的运用。色彩是画面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传达人物的情绪变化,例如,红色给人一种温暖、喜庆的感觉,绿色使人产生清净、希望或凄凉的情感,黑色代表着严肃、庄重,在很多贺新春的影视广告中,大多数广告会选择以喜气洋洋的红色为背景;在戒烟、戒毒等广告中则会才会黑色等暗色调的色彩,就是为了充分的表现出情感性。

  2.光线

  影视广告也是光与影的艺术,光线直接影响到了作品的成败。恰当的光线能够增强影视广告的美感,突出重要部分,在视觉上给观众造成一定的_击力。例如,在海飞丝洗发水的广告中,在整个画面中女孩头发上光线的对比度比较鲜明,就是为了突出洗发水柔滑、有色泽的效果,如果对光线处理不好,就会造成信息传递的失误。在进行拍摄时,第一,要注意拍摄时间。自然光一天中的强度、光色、光位等都是不同的,要选择适宜的时间和地点进行;第二,进行必要的布光拍摄。伞灯、雾灯、柔光灯等在影视广告的拍摄中也较为常见,为了使光线达到较理想的效果,要对光源进行严格的控制。

  3.剪辑

  剪辑属于影视广告制作的后期工序,也是一种对素材的再创作,通过剪辑将零散的画面合理有序的组接在一起,并保持影视广告原有的创意和观点。例如,新百伦的影视广告《致匠人》,在剪辑上通过蒙太奇的分切组合表达手法,画面在李宗盛和商品之间来回切换,却能够传递给观众一种匠人的精神和信念,将李宗盛对梦想的执着和新百伦对好鞋的追求统一了起来,剪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音乐

  音乐作为辅助画面的一种特殊形式,能够烘托和渲染影视广告的节奏和氛围,增强影视广告的审美性和艺术性。在立邦涂料的影视广告中,以湿润多雨、富有诗意的南国为背景,画面在整体感觉上比较恬静清新,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在音乐的选取上,采用了南国乐器葫芦丝的演奏,凸显出了影视广告浓浓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除此之外,音乐还要与作品的时空表现相对应,在中捷缝纫机的广告中,使用了蒙太奇的创作手法,音乐的旋律与琴古筝的旋律是相配的,出来的效果就比较自然,同时又能够传递出商品的信息。音乐在影视广告的运用能够起到景上添花的作用,但是一定要与各种因素相结合。

  5.语言

  影视广告的语言一般分为对话、旁白、独白等几种形式,是辅助画面明确表现广告的主题。影视广告的时间一般在30秒或150秒左右,时间非常有限,所以就要求在语言表达上一定要简洁、生动,具备瞬间抓住人心的感觉。影视广告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在短时间内又无法将大量的信息传递给观众,所以将重要的内容进行放大,去掉所有的旁枝末节,鲜明的突出主题非常重要。同时,还要将影视广告的审美性和艺术性融合进来。例如,在关爱儿童成长的影视广告中,只有两个小女孩在各自的家里数着拍子跳皮筋“456、457、457……”,简简单单的语言生动的表现出了儿童内心的落寞和孤独。

  四、结 语

  影视广告中视听语言的运用涉及到了电影学、语言学、色彩学、心理学以及美学等多个领域,它并不是单纯的以营销和娱乐为目的的创作,而是要出体现出时代性、审美性和人文性。因此,就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创作者要具备大量的、丰富的理论知识,构建出完整的具有当代视听语言特征的理论框架;其次,创作者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能够将内心的真实想法通过视听的表现手段展现出来,将技术和艺术进行完美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创造出越来越多的优秀的影视广告作品。

  参考文献:

  [1] 黄佳。影视广告中的魔幻现实主义艺术特征研究[J]。电影文学, 2024(5):48-50.

  [2] 孔静。影视广告镜头与音效的虚实关系研究[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6.

  [3] 薛蓓。基于电影学中的视听元素应用于影视广告创意的效果研究[J]。新闻知识,2015,(03):52-53+48.

  [4] 闫实。影视广告视听语言探索[J]。 电影评介,2011(16):80-81.

视听语言范例篇2

  视听语言以其形象性、直接性和全球通用性,成为文化交流最便捷有效的载体。电影、电视剧是使用视听语言的媒介中最重要的艺术门类,其美学特质是以视听语言为手段,使用图像符号、声音符号,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和思想,消除了人的知觉与符号之间的距离。同时,电影、电视剧叙事中具有普世价值的故事,也是全球观众共同渴求的。因而,研究电影、电视剧中的视听语言问题尤为重要。

  一

  随着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视频网络平台的日益增多,国产电影、电视剧等大众文化产业遭到了“十面埋伏”,好莱坞电影、美剧、日剧、韩剧、英剧全面入侵。面对如此巨大的冲击,很多电影、电视剧的从业者从视听语言这一本体出发,从传统文化中借鉴美学思想,拓展了视听语言的表现手法,创造了本土化的视听语言风格。

  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一定程度上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了出去,不管是否陷入了西方“后殖民主义”的阴谋,塑造了迎合其想象的东方“他者”形象,但确实汲取了传统文化的营养,并充分利用了中国元素。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开创了国产电影的大片时代。从形式来看,其视听语言所带来的审美效果远远胜过内容。电影中充斥着琴、棋、书、剑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同时,发掘色彩意象的表达张力,将之参与到叙事当中;镜头方面,大量表现自然环境的远景空镜头犹如水墨画卷,营造出空灵的意境;声音方面,棋馆打斗段落中,巧妙地融入京腔,与刀剑声、水声、鼓声、小提琴声相互映衬,并与画面虚实相生,与叙事情绪、节奏协调一致。《英雄》在美国票房的成功,正是由于对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风雅、意象、神似、虚实、动静、神思等元素的创新使用,使影片整体风格投射出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写意风范和从容气度,中国传统意境理论在影片的视听感觉和画面效果中得到了完美呈现。李安的《卧虎藏龙》、王家卫的《一代宗师》、陆川的《王的盛宴》等,同样是一方面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巧妙地将之运用到视听语言中,营造恬淡、灵动、动静相宜的抒情写意之境。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而这也体现在电影画面系统中。中国电影的一些画面往往充满画卷之美:《白鹿原》开头、结尾的长镜头里,展现了白鹿原大片如水波荡漾的麦田,隐含着“象外象”的深邃意境,类似的大远景空镜头在片中反复出现,都是为了隐喻电影所要剖析的中国传统文化;《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片尾郑微和林静道别,用大量展现自然环境的空镜头与人物画外独白相呼应,强化了如诗如画的意境,充满清新、空灵、隽永的东方气质,使人物彻底告别青春的行为充满诗意的抒情。

  在声音方面,中国电影也注重意境的营造,与画面、蒙太奇共同作用,相辅相成。在很多电影作品中,导演都有意识地利用并发掘音乐的民族性与抒情性,张艺谋在《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等电影中,就使用了唢呐、鼓、古琴、京腔等民族乐器和音乐。《白鹿原》用嘹亮绵长的地方民歌作为开头,配合画面的麦田场景,为整部电影的叙事风格、思想表达奠定了基调。

  二

  视听语言不仅是娱乐大众的工具,还有文化引领的责任担当。任何一种语言,其独特性不仅是形式上的,更是内容上的,不仅是语法方面的,还是语义方面的。形式与内容是不可割裂的统一整体,应相辅相成,和谐发展。视听语言在吸取传统美学思想拓展表现力的同时,更应该以传统文化精神构建视听语言的灵魂。

  近年来,视听语言在影视作品中出现了两种不良的倾向,其一,一味追求视听语言的求新求异和奇观化的视觉展现,过于重视明星等商业元素,追求画面的精美以及音响效果的刺激性,但其内在灵魂与传统文化精神相割裂,甚至与人性相违背,在价值观和世界观上开历史倒车;其二,在视听语言艺术化探索上裹足不前,甚至出现退化迹象,视听语言贫瘠,不再追求视听语言的表现力,而是以夸张做作的表演和炫富卖萌的帅哥靓女为卖点。这两种倾向不仅出现在以传统文化为故事背景的影视剧中,在现实和战争题材影视剧中也都或多或少地呈现出来。

视听语言范例篇3

  关键词:心理语言学 英语 听力

  心理语言学以语言活动的心理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20世纪70-80年代,心理语言学的引进与吸收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末期,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为心理语言学的全面发展阶段。在此阶段,对于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无论在广度与深度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并且,研究的领域与应用的范围涉及到外语教学的各个方面。

  在外语教学及语言习得领域中,美国心理学家Stephen Krashen强调,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听力的理解头等重要。在人们进行正常的语言交际过程中,45%的时间都用于听力的方面,30%的时间用于阅读方面,说的方面占据全部交际时间的16%,而写的时间只占9%。由此可见,听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正常交际的有效进行。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的进行听力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1]

  一、心理语言学与听力教学的理论关系

  在心理语言学视角下,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英语听力理解进行了广泛地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人所进行的听的活动过程是知觉与语言相结合的复杂的心理操作过程。而听音的过程则是听者从语流中提取有效信息的主动过程。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需注意培养学生对听力材料中有效信息进行加工、调整并做出相应的正确反应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显现与培养,一定与学生具有的心理素质、生理条件以及英语语言知识水平的高低有关。

  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学生的听力活动进行时的心理活动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对信息的接受性。即指听力活动是对所接收到的信息的接受过程。第二,师生信息的互动性。此方面指明在英语听力的教学中,学生将听到的信息通过各种形式反馈给教师,而教师根据反馈的信息判断学生听力训练的效果。第三,学生言语的内化性。通过听力活动,学生将接触到的听力语音材料能够内化为自身的英语语言能力。

  研究了解听力理解过程有利于英语听力教学效果及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心理语言学家认为,听力理解是个综合感知不同成分和语

  言知识的复杂过程。整个过程包括听音、辨音、分析声音以及理解听力内容四个步骤。根据听力活动的特点及活动进行的步骤,综合分析,Carroll (2000)建立了一个言语理解过程的信息工作模式:外界刺激、语言输入,听力信息进入听觉感觉记忆。语言信息通过分析意义,输入短时记忆,再通过解码与编码,输入长时记忆。然后运用知识、技巧、策略等综合分析信息,最后进行信息的语言输出。这模式更加清楚地解释了听力理解的心理加工过程。

  二、英语听力理解心理过程的特点

  英语听力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语言过程和创造性思维过程。在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语言自身的特点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探索出一种完善的听力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大学生英语听力水平。

  英语听力理解的心理过程有三个显著特点。首先,英语听力理解具有积极性,是一个积极进行的过程。听话者不是消极被动地接收交流中的语言信息,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言交际的过程之中。其次,听力理解具有创造性。对于相同的语料,不同的听话者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那么,在其听力理解的过程中,听话者需要根据语料所提供的语言线索和内容,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社会经验以及其他相关背景知识创造性的建构语言知识的意义。最后,听力理解具有互动性。一个完整的听说过程,涉及听话者和说话者双方。听力理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听力活动参与的双方通过语言所传递及蕴涵的意义的磋商与互动过程。

  三、影响听力理解能力的语言心理因素

  心理语言学家认为,在听力进行过程中,对于有效的听力活动,应当不断地估计摄入的信息量是否能与已知有效的信息合理地衔接。如果摄入的信息与已知有效的信息部一致,听话人还要仔细对信息进行辨认,区分不同信息的类别,确认信息的出处,核对信息以及根据信息做出反应,或者进一步提出问题。由此可见,听的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并且,这一过程是否能够顺利进行,还涉及到听话人的心理因素和语言表达能力。

  1.对语言掌握的熟悉程度

  在听力活动的进行过程中,听话者对于所听语料的内容以及所用语言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听力的效果。当人们在聆听母语时,由于对母语的语言规则、语义词汇以及语法结构十分熟悉,因而比较容易理解语料的含义,甚至还能预测出后续信息的内容。这种情况下,听力的障碍较小,听的过程中,也不太容易受到信息的干扰。然而,在人们英语学习中听力过程和母语的大相径庭。由于对英语的熟悉程度和应用能力远不如母语,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不足。当遇到不熟悉的词汇语法等障碍后,对语料的理解程度就会降低,而对于未知的即将到来的语言信息的预测就会存在困难。大脑对于英语听力语料信息的处理速度就相对较慢,容易造成听话者对英语听力产生恐惧感,造成听力理解的速度较慢。

  2.对语言的注意广度

  注意广度是指一个人能够做到注意力集中的持续时间。对英语语言进行听力活动的注意广度则表示一个人对所听的英语听力语料内容不感到厌烦、注意力不分散而坚持听下去的持续时间。经研究发

  现在一般情况下,听力活动的过程中,人们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持续时间在15-20分钟之间。之后,注意力就出现减弱。只有过一段时间,才再次出现注意力集中的高潮。由此可见,注意广度呈现“升――降――升”的变化模式。

  心理语言学家经过语言测试发现,接受听力训练的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完一堂50-60分钟的英语课之后,就会产生极度疲劳感。而目前我们大学英语教学的一般模式,均为1-2节课连上,课堂时间大约为50-100分钟。虽然,大部分的学校都会在两节课之间设置一个短暂的课间休息。但即使这样,长时间的课堂授课,使学生较长时间的处于听力注意力集中的状态中,很容易造成听力疲劳甚至昏昏欲睡。如此必定影响英语听力课堂授课的效果。[2]

  3.对语言学习的态度以及积极性

  语言交际中,听话人对理解交际中语料的态度,既能够反映出听话人的心理状态,又能够说明听话人与讲话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听的态度不同也必定会对听话人的情绪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听力注意的广度。在日常英语听力教学中,调查发现,但学生遇到的听力材料是故事性或是他们自身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时,材料的内容就比较好听懂。进而学生也可以较顺利地做出判断。而如果听力材料的内容是涉及议论或者科普说明文,学生的听力兴趣就会锐减。对于自己不敢兴趣的文章,大脑接受和处理听力信息的时间就会增加,更容易造成注意力不法集中,漏听或不解听力语料。

  心理语言学家认为,在听的过程中,是否积极投入是决定听力效果的首要因素。因为听话者心理上的积极参与其进行听力活动是的精神状态能够激发相关生理机制,并且有可能缩小听力与口语之间的速度差。并且在对于英语听力语料的处理过程中,还有利于增加对新语料信息处理中的注意广度与记忆广度,帮助提高听力的效果。

  那么如何提高听力的积极性呢?在听力活动的过程中,听的积

  极性的提高需要通过明确听力活动的目的,了解其重要性并具有一定紧迫感来激发的,对其产生兴趣,激发好奇心,最终达到心理上的积极参与状态。

  四、心理语言学视角下提高英语听力教学的策略

  在心理语言学理论指导下,英语听力教学应该抓住学生的英语听力心理特点,并依据相关心理语言学理论,分析心理因素的影响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具体策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合理选材,教法得当

  在教学过程中,英语听力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与积极性。教师在选取听力材料使,应重视材料的选取,接近于真实生活情境,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及发展水平,贴近学生兴趣爱好的语料能够较好的引起学生的注意,有利于提高语言输入的效果。

  另外,从听力训练的心理机制考虑,不同的教学方法对语言信息的输入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深知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所发挥的不同作用。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输入为基础,以输出为驱动,提高学生英语听力水平。

  2.关注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心理学理论指出,个体差异是指人们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不同,例如性格、兴趣及能力等方面。理论联系实践,体现在英语教学中,表现为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英语吸收与表达能力,接受能力也体现的高低不同。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人性差异,给予不同的指导及学习要求,不可对全部学生采用同种教学方法,听力训练中的因材施教尤其重要。[3]

  3.激发内在动机,减少语言定势的影响

  语言学习之初,学生往往表现出对新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和难度的增加,这种好奇心非常容易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只有当他们真正从自己内心深处激发出学习英语的动机,才能够自觉投入较多精力。教师应尽量帮助学生保持英语学习的热情,促进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间接作用于学生的学习中,对学习起到促进作用。较强的学习动机使学习者变得更加热爱学习,需要学习,有利于形成学习-动机-学习的良性循环,促进英语听力的学习发生质的改变。

  此外,语言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这种心理活动有时有利于听力学习及活动的效果,有时又会对听力的学习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教师要积极促进语言定势对学生英语学习产生影响,这鼓励学生冲破现有思维定势的束缚,积极寻找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减少思维定势的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英语听力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其中各方面都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广大教师应积极在心理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应用于实际教学工作中,提高英语听力教学效果。

  [1] 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卡罗尔。(Carroll,D。W。)语言心理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视听语言范例篇4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文明程度发达的社会,在现代科技的作用以及艺术规律的控制下,现代视听语言也随之出现,这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视觉听觉运用到一起的交流沟通工具。而影视艺术如同其他的艺术形式一样,是通过语言去面对所有的受众,而这便是人类独创并使用的影视语言,它是需要通过眼睛与耳朵两个感官,采用图像与声音的综合形态,以达到思想上、感情上的沟通交际和传播所采用的语言。这种语言也被称之为“影视视听语言”。谈及动画的本质,则是一种采用动画形式表达的影视艺术,其特征则是高度的假定性。动画电影和真人扮演的剧情影视作品有很大的区别。电影电视是通过摄像机的记录去尽可能地展现出实际的一面,而动画更多的是采用绘画的手法去呈现艺术。

  二、动画电影视听语言的独特性

  自从有了动画,通常都是采用一般影视视听语言的研究模式去研究动画电影视听语言。其实这种研究方式是不够全面的。尽管动画电影从属于影视,但由于动画自身的特点,使得其与其他影视类目有着巨大的差异,可以说,动画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普通的影视,更不是影视与美术的简单结合。记得动画之父科尔这么说:“动画创作者就如上帝在创造世界那般,他需要使得一张白纸变得栩栩如生。而电影更多的是注重记录与捕捉现实的状态,接近于近物质性……”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一般影视关注的重点在于对物质现实的还原,而动画电影更注重于对物质世界进行变形,而动画电影自身的特征———高度的假定性则是这种变形的驱动者。

  影视艺术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假定性,这种假定性在动画电影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与彻底。动画电影放弃对逼真性的追求,通过虚构、神似、幻想、夸张、变形等方法去呈现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状态、追求与期望。通过目前的动画作品可以看出,神话、童话及民间故事等题材还是动画的主题,由于这些题材本身具有梦幻色彩,所以动画创作者的想象空间就更大,更有利于创作出好的作品。在动画视听语言中,“高度假定性”深入到各个方面,而这种渗透也决定动画视听语言的独特性。由于动画的制作原理是“非实拍”,更多是通过动画创作者的想象与创造来完成,因此,脱离了各种人为的、自然的限制与约束,“自由”便成为了动画电影视听语言的基础。动画电影正是充分地利用了这些优势与特点,不断探索与加工,摸索出了一个专属的视听语言规律,创造出了“与众不同”的艺术元素———蒙太奇,这种艺术元素可以是叙事方式,可以是夸张的造型,也可以是声音。特别是当一些离奇夸张的故事通过这种特有的假定性表达形式,会演绎出匠心独运的艺术表现形式。

  (一)蒙太奇叙事

  蒙太奇作为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可以构建起一部完整影片。倘若把零散的珍珠看作是视听语言体系里的各个要素,那么蒙太奇的作用就是一条丝线,可以把这些珍珠串成一条美丽的项链,蒙太奇思维不仅是一种特别的形象思维方法,它还可以融入整个视听语言体系中。对于动画电影来说,在运用蒙太奇的叙事方式时,更独具韵味。如动画影片《钟楼驼侠》当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在愚人节这天,欢庆节日的人们推选加西莫多为丑王,一些群众与士兵正准备在广场的高台上对加西莫多捆绑“加冕”以取悦自己时,埃丝美拉达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她勇敢地登上高台,割断了绑在加西莫多身上的绳索。周围的士兵正准备追杀她,不料,埃丝美拉达轻挥手中的手绢,马上消失得无影无踪。突然,她与自己的山羊加利出现在了木楼上,她们从楼上跳下来,围观的人民把他们举得高高的。

  但是埃丝美拉达用脚蹬着关押犯人的圆筒状牢笼朝着前方滚动,而山羊加利踩在一个坐在轱辘木板上的乞丐肩上朝着前方滑动……这是一个复杂又凌乱的场面,让人觉得应接不暇,而正是这段情节把埃丝美拉达迷人可爱的外表、善良仁慈的内心与泼辣爽快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为接下来的画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动画电影中蒙太奇叙事的独特性还是需要基于高度的假定性,这种叙事风格类似于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平时大家在观赏动画片时所有可以想象得到的东西都是带着一种虚幻感,就如一下子从人间置身于仙境中一般。在动画片里,动物与植物沟通无障碍,狼与羊是好朋友,家具与机器有自己的思维,鲜花与风扇是情侣,华丽的宫殿在海洋里,主人翁具有超能力……那些现实中不能出现或者一般的影视作品无法呈现的情节、场景,在动画片中显得毫无违和感,挥洒自如。动画片能出现这么神奇的效果,全因蒙太奇的叙事方式给予了所有的自由的元素,让动画片的创作可以任意转换时空,可以自由调度,可以无限制地运动与组接,这也使得动画电影蒙太奇叙事更具特色,具有更好的形式感与视听美感,也让故事更为丰富、精彩。

  (二)蒙太奇造型

  对于动画电影来说,动画角色的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好的动画角色不但可以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整个片子的加分点,还可以使得人物的性格更好地呈现,使得故事情节更加饱满、精彩,也为整部片子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动画是造型艺术与影视艺术相结合产生的一种艺术,是造型艺术的动态延伸。动画世界是一个让想象力任意发挥的世界,拥有极度自由的创作空间,无论是对现实的夸张表现,还是对非现实的奇特幻想,都能在动画世界里得到体现。因此,动画中角色的造型完全不同于一般影视中角色的造型。一般影视中的角色造型受到演员自身形象的限制,是建立在“写实”基础上的;而动画中的“演员”是假定的、虚拟的,是根据故事需要凭空创造出来,并且可以随着剧情发展不断发生形象变化的。动画导演和设计师是动画角色造型的“缔造者”,通过他们对角色的想象与理解,让角色的形象更加丰满、写意。

  动画角色的形象是根据影片需要而生的,多种多样,不受到限制,可以简单也可以繁缛,可以夸张也可以朴实,可以拟人也可以超脱,往往这些角色都会突破“形”的描绘,根据影片情节的发展来塑造性格特征,使得角色可以充分展现个性特点。在动画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刚正不阿的“君子”,可以看到阴险狡猾的“小人”,可以看到老实巴交的“老实人”,可以看到具有超能力的“精灵”,可以看到与现实人物一样的“普通人”。如经典的动画《小鸡快跑》里面的主人翁小鸡们就是拟人化的,他们可以完成人类的动作、表情,也有各式各样的性格,进而使得影片的主角突破了动物的局限,更加贴近受众的需求,而夸张的角色外型也惹人喜爱。创作人员通过独具匠心的打造,让拟人化的小鸡更具有人类的灵性,也丰富了影片的主题。

  (三)蒙太奇声音

  完美的视听语言技巧可以很好地呈现出一部动画电影的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在某种程度上讲,完美的视听语言不但保证了影视艺术的品质,而且通过良好的画面效果更能对影片的意念与内涵进行升华,突破画面本身的含义,构成一种独具特色、生动活泼的艺术效果。可以说,声音元素是视听语言的重要构成部分,声音与画面相互融合,有效地推动影片的叙事发展,更好地塑造片中的艺术形象。创作者必须充分理解动画片与动画人物的特点以及呈现的主题,通过对动画电影的声音进行整合、创作,采用设计与加工声音,使得声音可以有效地、完美地融入到动画片中,很好地配合影片的风格、叙事的风格,更使得影片的主旨可以被很好地传递出来。其实,声音和影像是构成叙事的重要因素。

视听语言范例篇5

  【关键词】 高职;动漫专业;视听语言;教学现状;存在问题;改革方法

  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课程设置大多以实用为主,为的是让学生在校期间获得某种实际操作能力,有一技之长,增强其就业竞争力。课程设置是教学整体规划的重要环节。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小则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否;长远些看,关系到学生掌握技能水平高低,从而关系到就业。高职课程设置含有众多的技能、技法课程,但也不乏一些支撑实践课程的理论课程。这些理论课程在专业课程的整体规划中,虽不像技法课程的作用那么显而易见,却也以润物细无声的指导作用推进着学生实践水平的提高。

  一、高职视听语言课程开展现状

  以视听语言课程为例。这门课程普遍存在于高职院校的动漫专业课程设置中,在课程计划中标注为纯理论课程,开设在其他动漫专业课程的前一学期。“视听语言”并不是制作动画的操作课程,却是构成动画的基本语言,不可或缺。

  理论课对学生而言,就好似枯燥、乏味的代名词,一个学期的视听语言专业理论课教学,让学生们苦不堪言。在多年的视听语言教学中,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是相当吃力,老师教学起来也难以带动学生的兴趣。

  视听语言作为指导动画实践的理论课程,按照一般的课程编排规律,理论课程开设在实践课程之前,便开设在学生学习制作动画的前一学期。内容上,因为“视听语言”作为动画语言贯穿于操作复杂的动画制作的始终,此课程也就囊括了整个动画制作流程的每一环节,涉及内容繁多。

  二、视听语言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目前,视听语言课程设置存在着如下问题:

  1、视听语言作为理论课程只安排了理论讲授学时

  视听语言正如汉语、英语一样是一门语言,学生要了解语言,必须在学习理论之后大量的运用。纯理论的教学势必造成“填鸭子”式的后果。

  2、与实践课程衔接不合理

  现有课程安排中视听语言与实践性专业课相距一个学期,学生在一个学期的视听语言理论学习之后,才能进行实践课程的操作。但这样的时间安排,理论和实践至少相隔一个学期之久,学生在进行实践时,早已忘记了之前的理论知识,理论难以真正指导实践。

  3、教学内容不合理

  视听语言涉及的动画环节多,但在教学时学生并未深入了解每个动画环节究竟是什么、要做什么、怎样做,理论知识教学没有搭建在所需的知识平台上,学生理解就有了难度。

  这些矛盾,让视听语言课程,教起来吃力,学起来费力。如此一来,学生对于此门课程的知识吸收率是极低的,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三、视听语言的课程改革

  课程出现问题,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但课程改革涉及教学计划、教材、教学方法等多个层面,各个层面又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如何改需要深思熟虑。

  高职动漫视听语言的课程教学,需要对高职视听语言课程的各个环节做如下整体部署:

  1、改革视听语言的教学进度计划

  教学进度计划是每一个专业所有课程的整体规划,可以起到统筹管理的作用。课程开设的学期、课时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均可以在教学计划上得以协调。

  原先的视听语言仅仅只开设一个学期,60-80课时,并且全部为理论教学课时。

  针对实际教学效果中的问题,在教学进度计划上,可以进行如下调整:

  (1)分解教学计划,阶段式开设课程。为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环环相扣,实际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可调整视听语言教学计划为:每学期阶段式开设,并放置于剧本、分镜、造型设计、场景设计、二维、三维动画制作及后期剪辑特效等相关动画制作的教学环节前。这样的调整可减轻学生每学期理论课时过多的压力,并可以让学生学习理论后立刻进入相关实践课程,有利于学生对视听语言诸多环节的理解,做到各个击破,切实实现理论指导实践。

  (2)增设理论课程的实践环节。理论课程是否就要全部理论讲授?是近几年很多高校学者都在探讨的问题。针对视听语言是指导相对复杂繁琐的动画制作这一特征,建议在原全部理论课时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少量实践课时,帮助学生及时消化所学的知识点。

  2、教材改革

  如视听语言课程在教学计划中进行教学时段的拆分,必然制约着视听语言的教材改革。

  视听语言的作用体现在动画制作的每一环节,对应的教材也需涵盖动画制作的各个方面。以往教材虽然浓缩,但知识点讲解不透彻;如想深入讲解知识点,就势必增加教材的厚度和分量。如此一来,教材像辞典一样笨重,不利于分学期教学时的携带和查阅。

  按照之前提到的视听语言拆分开设的方案,可以把视听语言教材也拆分开,成为系列教材。如:《剧本中的视听语言》、《角色造型中的视听语言》、《场景设计中的视听语言》、《分镜脚本中的视听语言》、《蒙太奇中的视听语言》、《剪辑中的视听语言》、《后期特效中的视听语言》等。一本书拆成很多小本,视听语言的众多知识点拆分开来,放置在各个学期的相应位置学习。书变薄了,内容可以更细化,学生学习的难度有所降低。

  另外,教材在拥有大量实例的同时,可增加一些供学生操作的练习题,取代以前的理论知识问答,让习题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巩固。

  3、教学方法的改革

  (1)教学方法总体改革思路。项目化教学犹如大学校园里的一阵春风,让各学科各专业纷纷活跃起来。如何让理论课程变得实用,便是项目化教学中的一大课题。

  能否用项目化的思路来解决视听语言教学中的问题:理论授课后安排例子讲解,之后让学生用给定素材完成命题,如制作一剧本、分镜脚本、修改角色造型和场景、完成剪辑等等任务。理论知识得以及时应用,知识才能更好的消化,理论指导实践的意义才能体现出来,视听语言的各个部分讲解也更有的放矢。

  (2)视听语言具体环节的教学方法。在讲解“剧本中的视听语言”时,可以细说如何把文学故事转换为动画剧本。通过改写文学故事片段为剧本的练习,让学生体会到:剧本中增加象声词能明确听觉效果;描写场景时,加入对色彩光线的描述,可确定其画面效果;用动词来明确一些“好像”“似乎”等词,以形成具体画面,等等。

  而在讲解人物设定时,可通过让学生绘制给定性格的人物造型,并在作业点评中进行总评,进一步传达视听语言知识。如:怎样塑造一个“调皮”的小男孩。让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用一个课时的时间,勾画出人物形象,切身体会“如何完成抽象到视觉化的转化”。在作业分析中可以做如下总结:“调皮”这个形容词如何用视觉传达出来。在人物设定时,可以让小男孩的衣服不太干净,只穿运动或休闲装,有一双因为爬高上低被磨的有些破损的球鞋,手中总爱拿个小树枝或是小石子等等,来综合实现“调皮”一词的视觉化。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记忆深刻,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分镜头中的视听语言”讲授中,可练习把给定角色和场景的剧本绘制成分镜脚本,从而了解分镜脚本中的视听语言——是因为想突出角色表情,所以才用近景绘制这个分镜;想描绘环境的时候,用远景更合适些;而光线必须在绘制分镜时就考虑进去。比如:顺光、侧光、逆光,可以塑造同一角色的不同状态、性格转变等等。这样一来,视听语言的理论知识,变得更为具象,也更易理解和操作,更有指导意义。

  四、结语

  在笔者的实际教学中,视听语言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以上的部分设想已经用于教学实践,且已取得初步成效。边学理论边实践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课堂的互动,也增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当然这只是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有待于在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接受实践的检验,尚需进一步修改,不足之处还请同行们多提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 高明慧,滕秋红,丁建龙,孟鑫。“视听语言”课程改革的目标设计与对策研究[J]。艺术研究,2009.02.

  [2] 金爱晖。对高校动漫设计专业的教学建议[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3.

  [3] 李建伟。高校影视专业的人性化教学[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4] 吴林博。《视听语言》课程的教学研究[J]。高教论坛,2011.05.

  [5] 李学昭。关于视听语言课的教学探讨[J]。艺术教育, 2011.09.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92833.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初一英语试卷
下一篇:拆除协议书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