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物流工程发展前景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物流工程发展前景篇1

  我国的物流产业将会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迅速增长,未来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基于这种预期,近年来物流管理专业蓬勃发展。据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自主设置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仅有几所,从2000年开始,教育部特设了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专业,截止2010年,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有近360所,其中开办博士研究生层次的高校有12所,开办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层次的高校有20多所,专、本科层次的高校各占一半左右,至于在其他专业下面把物流管理作为专业方向的高校更是数不胜数。也就是说,全国一千多所高校里,几乎有四分之一的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并且有很多高校还在申办物流专业。

  从专业发展背景来看,我国目前开办物流管理专科教育的高校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具有交通运输等工科行业背景的高校,比如航运、公路、铁路、民航等专科及高职院校,这些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大多是在交通运输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是具有物资管理、贸易流通类专业背景的高校,比如原物资部、商业部所属的部分高校,这些高校的物流专业基本是在原物资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是具有电子信息行业背景的高校,比如部分邮电类高校,这些高校更偏重于电子商务基础上的物流专业教育;四是没有任何与物流主体功能相关行业背景的高校,以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专业为基础而开办的。

  2物流管理专业专科生就业分析

  2.1行业背景不同的高校,学生就业差异较大

  正如前面分析,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分为以上几个类型,各自有不同的行业背景。反映在学生就业方面,出现了不同行业背景的高校学生就业差异较大的局面,比如,具有海运或水运行业背景的高校,在港口、货代、船代等部门就业具有明显优势,而具有铁路行业背景高校的毕业生,在铁路及相关部门就业具有明显优势。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况,一方面是该类高校与以前的办学部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该类学校的教学始终围绕着行业背景而展开,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所以毕业生受本行业企业的欢迎。而没有行业背景的高校,学生就业的单位较为繁杂,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甚至在专业外就业。

  2.2就业数量较高,就业质量偏低

  由于物流行业发展较快,物流人才缺口较大,因此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相比较好,基本都可以在本行业或其他行业的相关岗位内找到工作。但与之对应的就业质量则较低,比如工作环境、工作报酬、劳动保护和劳动关系等方面明显较差,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大学生就业整体环境的影响外,和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也密不可分,行业发展的低端,造成低端岗位成为吸纳毕业生的主体。

  2.3学生就业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别

  由于物流产业在不同的地域发展程度不一,产业规模差异较大,因此吸纳毕业生的能力在地域上存在明显差别。对不同地域的多所高校和物流企业进行调查后发现,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明显随区域变化而变化:沿海港口城市对物流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较大,而内地需求较小;而内地经济总量越大的区域,物流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较大,经济总量小的区域,物流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则少。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况,显然是由于物流产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行业特点而造成的。

  3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3.1专业课程设置缺乏核心竞争力

  由于物流的功能较多,物流产业本身又包含很多不同的业态,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学科涉及管理、经济、工程技术等许多方面,涉及面很宽。目前在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设置上,除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校有意识地重点开设具有行业特色的课程以外,现在大多数高校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大杂烩”型,就是从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的课程里抽出与物流相关的课程组成物流专业的专业课,课程内容与其他专业严重重复,缺乏反映本专业核心竞争力的课程,或者虽有该类课程,但课程内容空泛,不够深入,无法体现本专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3.2课程内容过于宏观,微观研究不足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教材理论性偏强,基本都是一些空洞的对物流活动的“意义”、“分类”、“原则”、“特点”的简单概括,类似于科普读物,内容过于宏观和常识化、理论化、感性化。为数不多的反映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课程如《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课程却需要良好的数理分析能力,而多数高校物流管理类专业学生在高中阶段以文科为学习背景,识记能力偏强,而定量分析能力偏弱,因此该类课程的讲解也很难深入。另外,涉及企业层面的具体操作流程或者运作过程的内容则少之又少,没有突出企业员工层面必备能力的培养,对微观的物流运作缺乏足够的训练。

  3.3重管理能力的培养,轻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高校招生规模连年扩大的背景下,专科层次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基本上是操作层面的岗位,因此对毕业生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而对其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并无过高要求。在能力培养上,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管理能力,更需要具备强大的技术操作能力。而目前的专科层次物流专业教育则偏重管理能力的培养,学生谈起理论来头头是道,而对物流技术与装备等方面的内容则明显缺失,这与物流行业的需求状况明显错位。反映到现实中,就出现以下现象:企业招不到适用的毕业生,而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却充斥市场。虽然多数高校设置有物流实验室作为模拟训练场所,但仅具有认知实习的作用,与物流运作的实际状况差距很大。

  4采取的措施

  4.1强化反映本专业核心竞争能力课程的设置

  任何一个专业都有其特有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核心竞争力是该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主要标志。如果一个专业没有自己特有的知识体系和建立在该基础之上的核心竞争力,那么该专业就不能称为“专”业了。那么物流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物流专业是一门多重交叉学科,笔者认为其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技术和信息之上的运作管理能力。没有技术和信息支撑的物流运作管理是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同样,缺乏运作管理能力的运输、配送、仓储等活动也不是现代物流业的核心能力的体现。

  对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笔者建议采取“经济管理+信息管理+技术装备”的“三大模块”结构。“技术装备”是指要让学生掌握物流技术与准备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初步操作常见的物流技术装备;“信息管理”是指要让学生熟练掌握物流软件的使用和维护;“经济管理”是指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定量分析和优化管理能力。“经济管理”模块目前已经十分重视,而“技术装备”和“信息管理”模块是需要加强的部分。

  4.2围绕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确定专业课程设置

  物流管理专科层次的办学主要是以为当地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因此专业课程的课程不能想当然地设置,而是一定要找准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定位,一定要结合行业或当地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定位来设置专业课程。例如沿海港口城市的物流产业发展一般都依托于当地港口和航运业,因此当地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可以侧重国际物流,以此为核心开展专业教育,细化国际物流相关的知识体系,力争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的港口、航运方面的人才;内地商贸业发达的城市,专业课程可以侧重于配送、采购等课程,以此为核心展开专业教育,细化与配送、采购相关的知识体系,力争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的理货员、采购员等职业人才。

  4.3突出岗位技能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大学连年扩招的背景下,官方明确把专科教育定位“为生产、服务、管理的第一线培养高级实用人才”,专科层次的毕业生就是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是操作型人才,不是执行层次的人才,更不是决策层的人才。因此,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教育除了对学生的基本知识能力的培养外,学生的岗位工作技能和操作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要,必须加大这方面的培养力度,而不能依旧偏重于理论知识。

  5结束语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现状下,专科层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一定要以物流产业发展现状为依托,以就业市场的现实为导向,围绕物流产业发展,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培育核心竞争能力,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更要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管理能力,更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技术,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1]许恒勤,安立华。物流专业设置于课程内容避免交叉重复的探讨[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5):113-115.

  [2]卜蕾,边锐杰,杨霞芳。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物流科技,2011(5):122-123.

  [3]马建,李晓霞,胡大伟,等。物流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思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2):111-113.

  [4]张一峰。中日两国物流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N]。现代物流报,2006-12-18(6)。

  [5]李莉。论我国物流人才的需求及培养[J]。物流技术,2009,28(2):58-61.

物流工程发展前景篇2

  关键词:城市河道生态护岸有机更新

  1前言

  目前,中国大部分城镇普遍进入了城市化的中期加速发展阶段,但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导理念将逐渐替代先前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城市化建设,而城市的有机更新则是“按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顺应城市之肌理,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与发展”的一种新理念。

  杭州的河道是杭州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杭州江南水域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重要骨骼,杭州因运河而兴,因西湖而名,市内河道纵横,水系丰富,共有大小河道1100多条,总长度约3500km。但工业化引领下的城市发展造成城市河道承载的城市生活功能作用逐渐丧失,城市河道逐渐在城市发展中被边缘化,沦落为排污纳垢的场所,甚至有大量原本成体系的河道被填埋而完全消失。但由于污水的直接排放和人为的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导致河道污染严重,使河流丧失了生命力。

  城市河流作为城区内用于防洪、排涝、排水及航运的天然或人工水道,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为城市的生产和生活就近提供水源、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和洪涝灾害、丰富城市景观和城市物种等多种生态功能,是重要的生态廊道。而以往人们在城市河道整治过程中更侧重于考虑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及耐久性,因此多采用砌石、混凝土等材料修筑硬质护岸,隔断了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

  随着杭城“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为结构特征的新城市形态格局的形成,原本处在城市边缘和的河道水系开始纳入城市统一管辖范围,这为城市河道的有机更新奠定了资源基础,生态护岸作为有别于以往硬质护岸的一种河道有机更新的护岸形式,我们将结合杭州市区河道中的生态型护岸的建设应用情况,对河道生态护岸进行一些思考和探讨。

  2河道生态建设及发展

  2.1国内河道生态建设及发展

  国内开展生态河道治理起步较晚,但发展比较迅速。近几年前,国内许多省市在生态护岸的研究上也作了许多尝试,特别是在城市河道治理中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例如始于1986年的江苏南通壕河综合整治工程,通过引水、生态河道建设、截污等综合措施,已收到良好效果,形成了“水包城,城包水”的特有景观,2005年荣获建设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奖。浙江绍兴环城河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通过沟通活源、截污清污、生态护坡、岸上绿化等建设,将城镇河道的防洪排水、发展航运、休闲娱乐等功能集于一身,呈现了江南水乡美景。北京市的转河治理工程,在“以人为本、少留人工痕迹,宜宽则宽、宜弯则弯、人水相亲、和谐自然”的指导思想下,将部分已经填埋(地下)的转河恢复成地上的自然生态景观河道,是一个尊重自然、尊重历史、人水和谐生态河道建设的典范。在大连、西安、天津、成都、深圳等城市进行了城镇河流生态建设,都取得了良好的美化城市、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城市品位等效果。目前,我国各地中小城镇都在广泛开展城镇河道生态建设,在生态护岸型式、选用原则和方法、设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这些为我国生态河道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2.2 杭州市区河道特点及建设

  杭州市区河道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河流众多、水系水位变化多、闸坝多。城区内河道按地形趋和降雨径流的流向分为运河水系和上塘河水系。二是城市河道水质污染严重。除主城区已整治的河道水质有所改善外,大部分城市河道水质为劣Ⅴ类,主要超标因子有大肠杆菌、溶解氧、氨氮、总磷和石油类。

  从1983年开始至2005年,杭州城区河道生态建设完成了三轮市区河道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仍存在水流循环不畅、水生态恢复不足、水文化挖掘不够、水景观单一呆板、水旅游有待发展、水岸开发规划滞后等问题。2007年以来,杭州在以往市区河道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启动了新一轮河道综保工程,通过河道的有机更新,来带整治、带保护、带开发、带改造、带建设、带管理,最终带动城市的有机更新。即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举措,结合河道生态设计的理念,把杭州打造成“流畅、水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的亲水型宜居城市。

  3河道生态护岸的作用

  河道治理包括治污工程、生态恢复和强化管理三大系统,其中河道生态修复就是重建受损河道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创造适合于各类生物生存、各种生物群落配比合理,符合自然演替规律的生境改善、绘声绘色优化、功能强大、系统稳定的河道良性水生态系统。而目前,我国常用的河道生态建设又可分为:生态护坡和生态浮床两大类。生态护坡是河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满足防洪、排涝等安全性

  河道的功能是综合性的,如防洪、灌溉、供水、航运及旅游等,生态河道整治工程也是综合性工程。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既要满足防洪、排涝、供水等生产生活要求,又要考虑生态系统健康和河道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首先,河道护岸必须满足水利工程的基本要求,要确保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性、结构的耐久性。护岸工程应能承受波浪冲刷、洪水侵袭、冰冻干旱等外力作用。其次,按河流设计过水流量进行水力学计算,选用河道的纵、横断面尺寸,应充分考虑河流泥沙淤积及河流侵蚀、冲刷等现象,采用经济合理的护岸工程措施。

  3.2满足人类的美观性

  城镇河道的建设,景观设计方面不可小视,城镇生态河道建设要结合当地具体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考虑河道风景的整体性。在视觉上,要以透视图将设计对象空间确认为立体,要深潭、浅滩结合兼顾。河道平面上结合自然现状“宜弯则弯、宜宽则宽”。以徐缓、曲折的岸线,显示自然生动和野性,以达到河川景观的自然美的怡人效果。另外,充分考虑城镇当地居民乐水、亲水习惯,建设一些简单方便的亲水平台和较缓坡的踏步。

  3.3达到经济合理、实用性

  河道生态护坡建设,在满足水流、结构安全性的同时,还要兼顾护岸工程的经济、合理性,即在风险最小的情况下要考虑工程经济效益最大化,达到既能保证堤防安全,防止洪水泛滥,又要少花钱多办事的目的。另外,设计河道生态护岸时,不能只考虑高洪水位的流动运行状态,更多应考虑正常水位时,当地居民生活需求及场景,即城镇生态河道岸坡要考虑经济适用性。在工程建设施工中,多利用当地石料、树种和草皮,做到就地取材,综合利用,降低造价。尽量防止追求美观、时尚和奢侈浪费,以达到经济适用的目的。

  4河道生态护岸的形式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人们越来越关注与大众休戚相关的环境问题。尤其是人口密集的城市,人们开始建造公园、公共绿地、整治河道水环境等来改善环境。生态护岸建设方法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河道环境综合整治的新方法,它把水边作为多种生物栖息空间的核心,并把河流建设成尽量接近于自然的状态,创造出具有丰富自然并富有魅力的水边环境。

  4.1直立式河岸

  从某种意义上讲,直立式河岸在城市内河整治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必须进行直立式河坎的生态化研究,所谓生态化必须使河岸形式能够适应水土交换,使水生动植物能够在护岸上生活、繁衍、栖息。在宁波化工区河道整治方案设计中采用“蜂巢”挡墙结构,所谓蜂巢挡墙是由六边形机编网线编织而成的蜂巢格网,内填石头的结构,蜂巢格网由六角形高镀锌线机器编织而成,具有防锈、防静电、抗老化、耐腐蚀、高抗压、高抗剪的特性。该结构具有以下优点:能够紧密地结合形成一体,具有延展性;具有高抗压性,柔性结构,具有很好的适应变形能力;能够有效地解决孔隙水压力带来的影响,具有透水性;能有效抵抗地震的冲击力;有强耐久性;导入了生态环境理念,具有环境保护作用,美化景观恢复河网的自然生态。同时台阶型布置有利于亲水性效果和人性化设计,一方面“蜂巢”结构有利于水土交换,具有可渗透性,目前从石缝中已长出自然野草,水中出现鱼虾戏游,自然生态恢复较快;另一方面,台阶型“蜂巢”结构有利于攀爬,即使有人不慎落入河中,也能简单自救,减少高挡墙污工结构引起的各种溺水安全事故。因此认为这种结构比较适合城市内河护岸。

  4.2自然式护岸

  4.2.1自然原型护岸

  自然原型护岸的做法通常采用发达根系固土植物来保护河堤及生态。发达根系固土植物在水土保持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国内外对此研究也较多。采用发达根系植物进行护岸固土,既可以达到固土保沙,防止水土流失,又可以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还可进行景观造景,在城市河道护岸方面可以借鉴。固土植物可以选择的主要有沙棘林、刺槐林、黄檀、池杉、龙须草、金银花、油松、黄花、常青藤、蔓草等,可以根据该地区的气候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采用植物保护河堤主要用于小河、溪流的堤岸保护和一些局部冲蚀的地方,以保证自然堤岸特性。如种植柳树、白杨、水杉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们发达的根系稳固土壤颗粒增加堤岸的稳定性加之柳枝柔韧,顺应水流,可以降低流速,防止水土流失,增强抗洪、保护河堤的能力。这种方法从工程角度上来讲比较简单,当河岸较陡时可辅助采用土工织物固坡。

  4.2.2人工自然型护岸

  人工自然型护岸做法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如在坡脚设置各种种植包、采用石笼或木桩等护岸,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结合,固堤护岸。在此基础上,再采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具有较大的抗洪能力。铁丝网与碎石复合种植基主要由镀锌或喷塑铁丝网笼装碎石、肥科及种植土组成。镀锌铁丝网笼容易锈蚀,在河道护坡方面一般不宜选用,而应选用耐锈蚀的喷塑铁丝网笼。铁丝网与碎石复合种植基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它比较适合于流速大的河道,抗冲刷能力强、整体性好、适应地基变形能力强,又能满足生态型护岸的要求,此种材料可以保证河流水体与边坡土体中地下水之间正常交换,利于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并满足河道洪水期抗冲的需要。这种材料不仅有利于水草、鱼类等的生长栖息,而且适应地基变形、施工简单、相对廉价。国外在这方面已有较多工程实例。铁丝网笼可以做成不同形状,既可以用作护坡,又可以做成砌体挡土墙。

  4.3综合型河岸

  综合型河岸的设计首先要考虑此河段水文情况和河岸的强度要求,然后合理布置各类植被,营造生态与绿色景观。水生植物在河道中的使用对固岸、固泥和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减少水分蒸发等多有很好的作用,同时水生植物也是河道植物造景的极佳材料,因此在综合型河岸护坡设计中应多考虑水生植物的作用。水生植物种植环境的设计往往要结合各种坡岸的绿化种植,一般在河道底坎的坎基外侧设置静水槽或称沉水槽,使水生植物在水位较稳定、水流较缓的地方开始生长,并形成规模。

  5生态护岸的发展趋势

  5.1生态护岸的总体趋势

  日本是生态设计用于水利工程的较好的国家,其10年前就开始提出“新水”的概念,并且在生态护岸方面做了一些实践;荷兰也正在规划和建设21世纪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环境。根据国外的实践,河道生态护岸建设的基本思想和设计原则及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设置。主要通过扩大水面和绿地、设置生物的生长区域和水质保护等实现。(2)水边景观的设计。通过设置建筑物来保证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以及保证水边景观的连续性、自然性。(3)亲水空间的设计。通过水边的台阶、缆绳、绿地、亭台等设施来实现。(4)循环型空间的设计。用木材、石头、砂子等天然材料的多孔性构造,控制废料的产生,尽量避免未来发生的处理问题及二次性环境污染问题。

  5.2杭州生态护岸发展方向

  河道的岸线应以平滑流畅的曲线为主,充分体现水的流畅柔美,不做小尺寸的变化,不使其产生小圆弧式的变化,不要为了景观的变化而在护岸平面形状中引入多余的曲线,平面形状的变化应以大尺度的空间变化为主,细微处的变化通过采用水际部处理手段,培养水生植物,改变水流形态。同时采用生态清淤的方式,使驳岸及河底尽可能以天然素土为主,而且与地下水沟通。

  新建河道驳岸以自然或人工生态型驳岸为主,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常规生态环保型:如松木桩、毛竹桩、各类景观石、卵石;

  2、新型土工合成材料驳岸:如生态袋、植物保护毯、三维土工植草网垫;

  3、常规材料改进后用于河道驳岸:如生态砼砌块、石笼网箱等;

  4、用于其他领域的结构创新用于河道驳岸:常用在建筑物地基处理与加固中的树根桩,在杭州市和睦港整治工程中首次用作河道驳岸,结合草坡入水,满足了安全性、景观性的要求,同时因其施工进度快、结构可靠、抗冲刷能力强,在随后的河道整治中得以推广采用,效果良好。

  5、新型护岸结构型式:在杭州市上塘河整治过程中,提出了T形桩的生态护岸型式,并通过现场试验,对桩模形式、尺寸、施工工艺各方面进行了多次改进,优化了设计,最终该型式在上塘河中得以运用,效果良好。

  6、常规的直立式块石驳坎:尽量做成不露水的型式,同时结合草坡入水和水陆交界处的植被设置,形成自然生态的岸线。

  此外,由于大部分河道位于市区,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受周边现状条件的限制,部分河道驳岸需予以保留,同时岸边存在房屋、道路等建、构筑物,在河道疏浚清淤时需采取保护与加固措施。根据现状河道驳坎与岸边建、构筑物的不同情况,可采取抛填块石加固、石笼网箱加固、松木桩(或毛竹桩)+块石(或石笼网箱)加固、树根桩加固等加固措施。对现状保留的较为生硬的直立式驳坎,也可采取种植垂挂植物、削顶降低驳坎高度等措施进行美化处理。

  6结束语

  生态护岸作为河道有机更新的一种方式,决定着河道生态修复的程度,从而最终推动城市的有机更新方向。杭州的市区河道生态化改造正处于起步阶段,生态护岸的建立仅仅是河道生态化改造的第一步,而生态护岸的选择方案,最终要结合每条河道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驳岸、水文、水质、地质等性质,结合文化、旅游要求来综合确定。

  [1]陈曦,陈芳清,刘德富。景观生态学原理在河道生态岸堤构建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1):84-87.

  [2]张筱媛,浅谈河道整治中的生态护岸设计[J]。治淮,2007(6):38-39.

  [3]傅小鸥。人水和谐设计在某市内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中的应用[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0(3):61-63.

物流工程发展前景篇3

  大数据是计算机和信息化发展的一个新的名词,大数据是当前企业物流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物流管理通过大数据,可以对自身物流运输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通过大数据可以对企业在物流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可以及时的发现企业物流管理当中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并通过远程监控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水平。但是在目前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物流管理过程当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重视不够、制度不健全等,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物流的管理效率,因此对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物流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数据的含义

  大数据在当前的研究当中是指,大数据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是网络信息化的重要产物。

  三、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物流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物流管理对大数据重视不够

  在当前大数据的背景下很多企业在物流管理对大数据重视不够。目前在我国企业的物流管理过程当中,部分大型企业在实际的管理上慢慢与大数据管理挂钩,并且广泛的运用到实际的物流运作当中。但是我国大部分企业在物流管理上对大数据重视不够,这主要表现在,部分企业物流管理人员,不了解什么是大数据,怎样使用大数据,在这样的观念的指导下,有效落实大数据管理是不可能的。另外很多企业在实际的大数据管理过程当中认为大数据物流的管理就是应该提供一定的物流管理软件就可以,这样对大数据的理解过于狭窄,很多企业在物流的管理过程当中,都是采取传统的是手工管理模式和方法,如在物流收件过程当中还是采取传统的手工方式,管理方式和方法非常落后。

  (二)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物流管理投入不足,制度不完善

  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物流管理投入不足,制度不完善。在目前我国很对企业在大数据的投入管理过程当中非常不足,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信息化要求。很多企业都是在业务必须需要的时候才进行信息化投入,部分企业在实际的大数据投入过程当中,认为一个物流管理软件就是大数据的投入,大数据没有深入到实际的物流运作的整个过程当中。其次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物流管理过程当中,相关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企业在物流管理过程当中,对大数据物流的管制度上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在大数据的规划、人才引进和岗位划分上基本没有,在实际的大数据管理过程当中是一个盲目的过程,这样大数据的效果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最后,市场机制和物流技术缺乏标准化。无论是哪个国家,在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总会涌现出一些物流管理问题,在国内的物流行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这一问题同样客观存在,由于国内物流管理起步较晚,目前国内还未建成统一规范的监管体系。

  (三)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物流管理风险问题突出

  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物流管理风险问题突出。目前很多企业在物流管理过程当中,在大数据的引用上,没有针对风险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这样导致企业在大数据的运用上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如网络病毒的入侵、客户信息泄漏等各种问题,对企业物流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如二维码技术可以对物流中的货物进行标识,人们只需要使用手机扫一扫商品上的二维码,就可以物流系统中的货物进行了解,但是这样就存在信息有泄漏的风险。

  四、大数据背景下加强企业物流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对大数据管理的重视力度

  在企业物流管理过程当中必须加强对大数据管理的重视力度。首先在观念上要加强对大数据的认识程度,在实际的管理当中,企业物流管理人员要针对大数据的含义和具体运用采取针对性的培训,让广大的物流管理人员认识到大数据对物流管理的重要作用,让他们自觉的学习大数据管理相关技术,提高大数据管理技能。其次,在大数据的管理过程当中,企业高层要高度的重视,只有高层的重视才能保障企业大数据相关管理理念和方法得到落实。

  (二)加强企业物流管理的大数据投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加强企业物流管理的大数据投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在企业物流的管理当中,首要的是加强大数据相关投入,在这个投入上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个是硬件设备设施的投入,在管理上建立完善的投入计划,针对常用的大数据相关软件和工具进行采购。第二个是在人员的管理上加强投入,在实际的投入当中要引进大数据管理专业人才,提高企业大数据发展的人才支持力度。在企业物流管理当中要设立专门的培训经费,针对相关人员在大数据操作技能上进行培训,提高基本操作技能水平。在实际的信息化技术上也要加强投入,如在货物运输途中,物流公司可以自动让所有通过物流中心的货物获得相应的物流条码,该条码当中包含了大量商品信息,而当这些商品进入到仓库时,仓库管理人员就可以通过扫描条码来获得这些货物的准确信息,然后进行货物盘点以及分拣,这样一来,就大幅度提升了整个货物运输和物流管理的效率。在大数据背景下,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方法。在企业物流管理的流程和方法上,要不断的与大数据靠拢,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自身的大数据管理制度。在企业大数据发展规划、企业人才引进、岗位设置、绩效操作流程等方面的制度进行详细的设计,并且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修正,保障相关管理制度的可行性。

  (三)加强企业物流风险管理

  加强企业物流风险管理。在企业物流的大数据的运用当中,要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建立风险应对程序,对事前、事中和事后风险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要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要加强风险管理系统的运用,加强客户信息的保护能力。

  五、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大数据是当前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产物,大数据对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效率和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在论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物流管理当中存在对大数据重视不够;物流管理投入不足,制度不完善;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物流管理风险问题突出问题。因此要根据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对大数据管理的重视力度;加强企业物流管理的大数据投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企业物流风险管理,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童婧。基于大数据的智慧物流管理模式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07):193-194.

物流工程发展前景篇4

  【关键词】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应用实例,发展前景

  湿地是富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生态系统,被誉为“生物超市”、“自然之肾”、“物种基因库”和“文明的发源地”。湿地是由水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特殊功能的自然综合体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是生物重要的生存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也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

  近年来,随着湿地破坏与退化带来的环境功能丧失和生态问题的爆发,一方面反映了湿地系统在环境中的重要地位,也在客观上为湿地科学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动力。通过近20年人工湿地上的研究和实践,其在污水处理中显露的良好发展潜力,将成为今后水处理研究和生态修复的一项重要组成。

  (一)人工湿地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的原因

  1、它能够利用基质-微生物一植物这个复合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调作用,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微生物同化分解和植物吸收等途径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氮、磷和重金属等,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同时通过营养物质和水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促进绿色植物生长并使其增产,实现废水的资源化与无害化。

  2、它具有投资低(150~800元/吨)、耗能少、操作简单、运行成本低廉(0.1~0.2元/吨)的特点,因此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其基建和运行费用仅为传统二级处理的1/l0~1/2,胡康萍等,1991)。

  3、它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能维持生物多样性及构成景观的一部分,在去除污染物的同时,具有美化环境的功能,因此有较高的生态效益。

  (二)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基本原理

  在一定的填料上种植等特选的植物,将污水投放到人工建造的类似于沼泽的湿地上。当以富营养化为主的污水流过一定长宽比及底面有坡度的人工湿地时,经沙石、土壤或一些其他构筑物混合组成的填料床过滤,污染水可以在床体的填料缝隙中曲折流动,或在床体表面流动。而填料上植物根际的多种微生物活动,增加了湿地基质的透水性,与周围环境的原生动物、微生物等形成各种小环境,通过氧的传递,更加增强了净化废水的能力。人工湿地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其对有机污染物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因此更适用于处理生活污水以及城市污水一类。人工湿地可分别处理废水中的不溶性有机物与可溶性物质。不溶性有机物通过湿地构造中的填料层被沉淀、过滤、截留,进而被微生物利用,而可溶性有机物则可直接通过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生物代谢降解过程而被分解、去除。

  (三)人工湿地应用实例——昆明市体育城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景观工程

  实际上,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以其独有的优越性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和重视。投资建设成本小、运行费用低、运行技术低、能够结合景观进行建设,具有景观美的效果,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接纳,也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

  昆明市体育城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景观工程,建立了一个成功的湿地污水处理系统。该景观工程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于2008年10月开始重建,结合氧化塘、表面流、水平潜流等工程工艺,达到CJ/T 95-2000景观回用水标准的要求,处理能力达每天2000立方米。截止目前,运行正常,出水达标。

  但工程施工前的景观河道中,黑色的水,根本看不清河中的金鱼,汇水也因蓝藻的滋生而泛绿。施工一个月后,可以看到水质明显改善,景观效果也更加柔和,以前的一汪绿水也变得清澈,大量的污染由于填料的过滤与微生物的分解而消耗,使得水体透明度提高,沉水植物能够大量繁衍,进而促进了群落恢复的良性循环。作为一个改造工程,它将原本用于景观绿化的水系(河道)结合人工湿地(填料)进行改造,应该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至少它是一次有效的,有非常可行借鉴意义的尝试。可想而知,污水处理厂的废水如果直排,其结果必然是那一汪绿水的。

  工程秉承湿地景观的理念,采用潜流、表流湿地相结合的结构模式进行景观化设计,不生硬,不造作。但由于工程缺少必要的前处理,且工程占地面积所限,水力负荷较大,因此,运行维护任务繁重,繁茂的水生植物残体收割必须每月清理一次。得益于水域微环境的修复与重建,使其自然衍生了大量的沉水植物,这是水域生态修复工程所要达到的终极目的,通过沉水植物的自然衍替、循环和持续发展实现水体的自净。

  (四)人工湿地的发展前景

  在我国中小城镇众多,人口密集,资金、技术有限,发展大型的污水处理厂有很大的困难,因此人工湿地技术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早期,人工湿地主要用于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或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工艺改进或者与其他系统进行组合后用于农业面源污染、城市或公路径流、暴雨径流等非点源污染的治理。

  近10年来,一些研究者开始设计人工湿地处理工业废水,并认为人工湿地独特而复杂的净化机理使其在含重金属工业废水和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处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工业废水(含有蛋白质、多肽、氨基酸、碳氢化合物、植物油、有机酸、乙醇、乙醛和酮)具有良好的净化效果,系统对BOD的去除率达89%,对COD的去除率高达92%。一些学者在淀粉工业、制糖工业、食品工业和奶制品加工废水的处理中也得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些学者的研究工作肯定了人工湿地在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时的高效性,从而进一步表明人工湿地在治理工业废水中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和使用价值,并为类似废水的处理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吴树彪、董仁杰《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应用与研究进展》

  [2]于少鹏、王海霞、万忠娟等《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在我国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物流工程发展前景篇5

  关键词:旅游景区;物流管理;废弃物流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2

  旅游业是近段时期发展最为快速的行业,随着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逐渐的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国民收入、扩大就业范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比如物流业。物流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现代物流理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

  一、旅游景区中的废弃物流管理

  关于景区废弃物的管理就涉及到景区废弃物流管理,旅游景区中的废弃物流十分常见且是景区物流管理的重点、难点。逆向物流分为退货逆向物流和回收逆向物流。退货逆向物流是指下游顾客将不符合订单要求的产品退回给上游供应商;回收逆向物流是指将最终顾客所持有的废旧物资回收到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

  旅游景区环境污染主要是游客旅游时所产生的,景区的废弃物一般包括:景区游客随意丢弃的食品、包装袋等废弃物,景区商铺和餐饮点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旅游商品一次性的包装材料和包装方式,如塑料袋、商品包装盒等不易降解的材料;旅游景区中的餐饮公司、宾馆、商铺等各种原材料的加工、对设施的维修、更换等,都会产生废弃物流。废弃物或者称作放错地方的资源的随意丢弃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严重污染旅游景区的环境。旅游景区在环境方面有着极高的要求,大力发展景区废弃物流管理很有必要,对废弃物流的关注,可能会对景区短时间内经济效益有影响,但从长远发展来看,无论对景区的生态环境和游客的满意度、景区知名度都会带来良好的效果,对景区的长远发展十分有利。

  二、旅游景区废弃物流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旅游景区废弃物流管理面临的问题

  逆向物流随机性大,计划控制困难。正向物流的产生具有确定性和规律性,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可以进行和很好的计划和控制。而逆向物流的产生是不确定的,无法预料它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方式下产生,很难拟定计划控制的方案,因为无据可依,实施起来就会更困难,耗费更多的时间精力。

  景区分类回收垃圾箱摆放位置不恰当,不人性化,景区内游客会有丢弃垃圾现象,景区内宾馆和餐馆生活污水不经处理排放,生活垃圾产生太多。景区修复或者扩建,产生许多建筑废料和工程垃圾,大多数时候都是采用简单的填埋或者焚烧处理,造成景区环境污染,资源浪费。

  景区自建废弃物流管理系统花费太大,管理难度增加,再加上景区管理者对于废弃物流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不足,使得景区废弃物流管理难以顺利开展。

  景区中废弃物收集和分拣方式大多是粗犷式管理。一般废品回收商都是个人,小规模经营,对于废弃物的管理不能安全环保的处理。由于废弃物原有的使用价值已经部分丧失或者完全丧失,政府和企业对其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废弃物流管理水平比较低。

  景区废弃物流管理与正向物流管理没有联系,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和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二)出现问题的原因与分析

  1.景区管理层面分析

  从景区管理者和管理部门的层面看待制约景区废弃物流管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一下四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景区管理部门缺乏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计划,只图一时眼前收益,置景区废弃物流管理系统不顾;再者就是:景区废弃物流管理的概念对于国内游客和管理者比较陌生,可以较好借鉴的经验和例子很少;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景区发展资金的限制,独立开展景区废弃物流管理的成本很大,且短期内不能见到明显的成效,给景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最后,国内相关管理部门没有对景区废弃物流管理制定一个统一有效的标准,此标准应当具有普遍适应性,且具有强制制约性。统一的标准是景区废弃物流管理走向正规化的有效途径,缺乏景区废弃物管理的标准,使得各个景区没有统一标准可以衡量景区的废弃物流管理的好坏。

  景区内的摊位、商家、酒店缺乏联系,没有纳入统一管理,无法采取事前管理原则。设计、规划旅游废弃物物流及回收物流活动,需要一定的成本,这会给旅游相关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比起事后处理所需要的精力与成本,事前管理的收益更大。制定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减少废弃污染物的产生,才能有效控制旅游废弃物流管理的成本。

  2.其他层面的分析

  其他方面的原因还有:个别游客素质低,公众参与意识薄弱,不注意景区环境,造成垃圾污染。这与我国国情有比较大的联系,虽然近些年国民的文化修养大大提高,但整体国民素质相对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随手丢弃垃圾的现象经常存在,不遵守景区提示按类投放垃圾。景区内商铺、摊点、宾馆等管理较差,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日常垃圾,不能有效、无害化处理,增加景区的运营成本,且给景区环境和管理工作带来较大负担。粗犷式管理模式是我国多种行业存在的问题,同样也存在于旅游景区废弃物流管理方面。没有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眼光,缺乏行之有效的机制和方法,景区废弃物流管理工作人员或者景区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人员素质不高,不积极,使得景区废弃物流管理效率底下,浪费现象和污染问题层出不穷。

  景区正向物流与景区废弃物流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和关联,仅仅是景区废弃物流管理,概念对于第三方物流提供商比较陌生,附加值相对于正向物流服务较低,且废弃物流管理运营的成本较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看不到此方面的利润来源,没有太多兴趣涉足这个领域。

  三、针对景区废弃物流管理出现问题提出的对策

  (一)景区管理角度提出的对策

  加强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分类回收垃圾箱,减少游客随手丢弃的现象。景区内采用分类垃圾桶,并在垃圾桶上注明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以便游客投垃圾时及时分类,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景区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相配套,建立良好的物流管理体系,形成一定规模,让景区物流管理不再是景区的负担,而是成为景区良好运行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样子景区中的废弃物流也可以在健全的物流体系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为景区的优美环境和游客的良好体验做出贡献。

  建立废弃物流管理组织体系。聘请专业人士或者借鉴国外发达的管理经验和相关技术,指导建立废弃物流管理规范,解决废弃物流管理出现的技术难题。指定相关管理规章、准则、技术规范;指定计划和相关监察措施。

  标准化操作,标准化程度的高低不仅关系都景区旅游和废弃物流的功能、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景区的管理和废弃物流的效率。专业化管理和操作,购置专业的废弃物回收的器械,聘请专业操作人员,定时定点,结合实际将废弃物流管理合理化和制度化。

  (二)对于景区污染提出的对策

  景区水污染处理:主要是厨房污水,洗浴污水和其他日常生活污水。比较实用的方法是修建沼气池,在容纳生活污水的同时,沼气池还可以处理一些有机垃圾,沼气渣可以作为肥料用于景区绿化。结合景区的垃圾污染,建立以沼气池为中心的微型生态循环模型来提高对废弃物的合理利用,提高利用效率。

  对于景区的日常垃圾、排泄物等,可以在景区内修建沼气池,将没有二次利用价值的废弃物分类,能够倒入沼气池的,利用沼气取电或者取暖,一方面可以节约资源,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少景区内的废弃物污染。

  旅游商品采用具有景区特色的简易包装。旅游购物量大,产生的包装废物较多,会给景区的废弃物流管理和景区环境带来负担,采用简易或者绿色的包装不仅给景区的废弃物流管理。

  (三)景区与第三方合作的建议

  景区与废品回收站点合作,共同处理景区废弃物,实现共赢。与专门从事废品回收的站点或者个人合作,不仅能减少景区管理的压力,还能使景区专注到自己擅长的旅游管理领域,使景区发展的更好。合作的方式,废品回收站点对于景区内的废弃物不论有用没用的,统一进行回收,之后自己分拣,将有用的通过回收渠道进行重新利用,没用的将其运到垃圾中转站进行统一销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废品回收站点或个人薪酬。使旅游景区的废弃物回收体系走上正常的、有良好秩序的轨道上来。

  景区废弃物流管理与正向物流管理相结合,可以考虑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将景区正向物流和废弃物流都交由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管理。

  (四)关于监督部门和政府的建议

  景区监管部门指定统一的景区废弃物流管理标准,让景区废弃物流管理有规则和标准可以遵循,政府的监管和景区具体的管理相结合,让景区废弃物流管理走向正规化、标准化。由政府、物流企业和废弃物回收企业相互合作,进行对废弃物物流的市场化运作,政府做一些城市试点运营,进行适当的投资以及政策性支持,同时也鼓励中国的物流企业进入这一领域,让他们意识到废弃物回收领域有利可图。我国大环境的废弃物流取得进步的背景下,景区废弃物流的发展就有据可循,难度小,投入较少就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

  四、结束语

  综述我国景区废弃物流管理,其管理水平比较低,景区的资源没有充分协调、利用,距离高效的管理模式仍有一段距离。景区废弃物流管理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和重视,需要政府或者景区管理部门大礼发展,为景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做好保障。就其发展空间来说,国内景区废弃物流管理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晋秀龙,陆林。旅游废弃物研究进展与启示[J]。地理研究,2009,06:1693-1703.。

  [2]齐丹。新时期旅游景区物流发展策略探讨[J]。物流技术,2013,03:61-62+87.

  [3]史丹丹。物流管理视野下的旅游景区环境保护路径分析[J]。物流术,2013,15:69-71+77.

  [4]董茜茜。我国废弃物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物流科技,2010,05:13-15.

  [5]张中强,张晶。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的比较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22:144-145.

物流工程发展前景篇6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存在问题;创新策略

  就目前而言,现代社会追求的是高效率的信息共享和流通,在此基础上还能够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这对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将电子商务广泛应用于其中,能够积极调整物流发展战略,从而提高整个物流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优化物流管理的整体效果。

  1我国物流管理概述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日益发展,在其背景下兴起的物流管理事业也要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真正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和服务,这样才能够优化整个物流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提高物流管理的整体效果。与传统的物理管理相比,新型的物流管理事业是对其创新和传承,主要是依托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从而使整个物流管理发展更加科学化、便捷化,从而实现整个物流管理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与此同时,在电子商务背景下物流管理主要是朝着多样化、满足客户需求为主的方式,因此需要将物流与信息二者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订货制度,按照仓库实际需求和运送方式进行配送,在这个过程中要实现双方信息资源的流通和共享。现阶段,我国物流管理主要分为仓库的管理、库存的管理以及运输的管理三个环节,以上都属于电子商务背景下物流管理发展的内容[1]。

  2电子商务背景下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因此我国物流管理行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并且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但是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物流管理基础设施单一

  所谓物流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指物流在实际运输和管理过程中的通讯设备、仓储设备、运输设备以及交通设备等诸多方面,但是这些因素仍然存在滞后的问题,从而直接影响了整个物流管理的效果和水平,使整个物流企业处于落后、单一发展的状态。但是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传统的物流发展模式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导致基础设施单一,从而影响了整个物流管理的发展水平。

  2.2缺乏物流管理监督体系

  在整个物流管理的过程中,并没有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物流管理监督体系,这直接影响了物流企业的安全稳定运行,由于物流企业长期处于供求和需求的不同状态下,因此难以建立统一的标准进行监督和管理。尽管电子商务已经融入到了整个物流管理的过程中,但是还有很多物流企业的运输、管理、设备、投入等基础设施建设也更加杂乱无章,从而阻碍了我国物流管理事业的发展,各个部门之间也无法正常运行,从而无法在电子商务背景下进行创新。

  2.3物流管理信息程度较低

  就目前而言,虽然我国电子商务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整体的信息化发展程度和水平较低,而且专业化知识和技术能力不高,严重影响了整个物流管理工作的创新,无法实现各部门、各区域、各行业的协调和发展,直接阻碍了物流管理信息的发展,尤其是在整个操作环节上存在很大问题,大量的人工操作直接影响了我国物流管理信息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无法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缺乏必要的技术交流,从而无法进行创新和发展。

  2.4物流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在整个物流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物流管理人员在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了积极的优势和作用,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物流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较低,直接影响了整个物流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很多物流管理人员自身素质较低,没有清楚地认识到物流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经常存在消极怠工的情况。另一方面,还有很多物流管理人员自身对于电子商务的理解能力较低,无法清楚地认识到电子商务的作用,也没有具备熟练的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严重制约了整个物流管理的发展[2]。

  3电子商务背景下物流管理创新策略

  3.1积极引导物流行业的发展

  要想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对于物流管理工作进行创新,就必须积极引导物流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尤其是要以技术为支撑,以科技为动力,这样才能够提高物流管理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从宏观层面来看,需要加强对物流管理行业的发展和引导,并给以政策支撑,从而逐步完善物流管理制度,引导物流企业能够又好又快发展。首先,就是要健全物流管理立法,对于其中的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引导和规范,真正使得物流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明确每个物流管理部门、每个物流管理人员的职责所在,从而提高物流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发挥其协调作用和机制,优化整个物流行业的质量和水平,使其发展更加系统化、多样化、整体化。其次,政府应该提供对物流管理行业的支持和管理,尤其是在资金和政策方面都应该给予支持,加强其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物流管理工作创新。最后,从微观方面而言,物流企业自身也要从实际出发,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这样才能够使物流行业更加顺应时代的发展。

  3.2建立健全物流管理体系

  在整个物流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融合电子商务的发展方向,建立健全物流管理体系,创新物流管理发展模式,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从而实现物流管理的内外兼修,满足电子商务的实际发展需求。从而将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二者有机集合,实现物流管理体系的创新发展,具体包括创新物流的配送方式、信息收集方式、以及自动化管理方式,提高整个物流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在最大范围内实现配送,满足不同客户的实际需求。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还要结合物流管理体系实际发展的模式,寻找其中的问题和不足,根据其内容进一步建立健全物流管理体系,实现我国物流管理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优化物流管理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3]。

  3.3提高物流管理人员自身素质

  在电子商务背景下,要进一步提高物流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能力,这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物流管理人员要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发展的职责所在,明确自身的职责,多学习、多借鉴、多请教、多看书,学习和借鉴一些优秀的物流管理模式和方法,这样才能够实现我国物流管理行业创新;另一方面,在整个物流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物流企业做出贡献,组织对相关物流人员进行培训,重新进行学习,实现我国物流管理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提高物流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能力,优化我国物流管理行业发展效果。

  3.4创新第三方物流管理模式

  在整个电子商务发展的过程中,物流管理除了要发展自身之外,还要创新第三方物流管理模式,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从而确保整个物流管理模式的发展。第一,政府可以加强对其进行专业化培训,从而提高整个物流行业市场的发展,确保其规范性和统一性,实现物流管理的规模化、标准化、制度化生产,实现物流管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在整个物流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实现第三方发展,提高物流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利用集装箱运输管理方式和形式,从而实现物流管理的设备和车辆的运行,增强其业务能力和水平,为物流管理搭建一个安全稳定的平台,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物流管理方案和策略,从而实现我国物流管理行业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3.5综合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创新

  所谓现代技术主要是指智能化发展模式,这一发展模式的创新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发达国家中,因此这对于我国物流管理行业而言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管理方面也要将现代技术应用其中,从而实现智能化发展,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真正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创新物流管理模式,进一步实现智能化发展。例如:实现商品的批发和配送,并且创新其工作方法和模式,进一步提高整个工作的效果,实现我国物流行业持续稳定发展。

  4我国未来物流管理创新模式

  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对我国物流管理进行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现物流模式和管理的直接运转。这主要是指在物流行业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跨企业和跨地区的功能性合作,进一步缓解资金和资源问题,提高整个物流管理的发展水平,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尤其是实现直接运转,增强物流运转的速度。其次,实现物流管理的零库存。随着电子商务的引入,要想实现零售商、供应商以及制造商三者之间的整合并不是难事,由于每个消费者都想追求物美价廉的服务,因此对物流管理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实现零库存,这样才能够满足双方的利益需求,实现零库存。最后,实现科学化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已经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包括销售、流通以及生产等多种学科,从而丰富了整个物流管理的内涵和意义,尤其是将电子商务广泛应用于其中,要创新物流管理模式,需要进一步结合其优势,创新理论和成熟理论,实现物流管理的创新[4]。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因此将电子商务广泛应用于物流管理创新发展中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虽然我国物流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物流管理基础设施单一、缺乏物流管理监督体系、物流管理信息程度较低以及物流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通过积极引导物流行业的发展,建立健全物流管理体系、提高物流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创新第三方物流管理模式以及综合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创新等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整个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整体质量和水平,还能够优化物流管理的效果,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作者:郭翩 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梁晓音。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策略分析[J]。电子商务,2015(01)。

  [2]陈文刚。电子商务背景下制造型企业物流管理创新[J]。物流技术,2014(23)。

物流工程发展前景篇7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水土保持;驳岸

  Abstract: after more than a century of development, bring forth the new through the old gradually on the basis of absorbing the ecology, systematics and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human science,, to 80 years of this century, and gradually formed a landscape ecology。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in entering the field at the same time, but also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landscape and function to consider the city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inject ecological principle。 On the base of landscape ecology knowledge, revetment design for application in practice of landscape ecology in city in th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y;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vetment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对景观生态学的认识

  (一)概念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景观在自然等级系统中一般认为是属于比生态系统高一级的层次。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强调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区域生物种群的保护与管理,环境资源的经营管理,以及人类对景观及其组分的影响。在景观这个层次上,低层次上的生态学研究可以得到必要的综合。作为一门学科,景观生态学是在60年代在欧洲形成的。早期欧洲传统的景观生态学主要是区域地理学和植物科学的综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一直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景观生态学直到80年代初才在北美受到重视,但迅速发展成为一门很有生气的学科。景观生态学给生态学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它已成为当今北美生态学的前沿学科之一。如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焦点是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Risser等(1984)认为景观生态学研究具体包括:景观空间异质性的发展和动态;异质性景观的相互作用和变化;空间异质性对生物和非生物过程的影响;空间异质性的管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发展突出体现其对异质景观格局和过程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相互作用的研究。理论研究还包括探讨生态过程是否存在控制景观动态及干扰的临界值;不同景观指数与不同时空尺度对生态过程的影间扩散响;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可预测性;以及等级结构和跨尺度外推。尽管这些都仅是理论雏形,但它们确实给生态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Paradigm)。按照Kuhn(1970)的科学哲学思想,科学的发展总是不断地以新的范式替代旧的范式。新范式提出新的理论、新的概念、新的构架、新的思维、新的方法。景观理论是生态系统理论的新发展。它的新颖之处主要在于景观理论强调系统的等级结构、空间异质性、时间和空间尺度效应、干扰作用、人类对景观的影响以及景观管理。景观生态学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直接涉足于城市景观、农业景观等人类景观课题。Naveh和Lieberman(1984)指出:景观生态学是生物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的桥梁。此外,跨尺度上推(Scaling Up)景观生态学是环球生态学(Global Ecology)的重要一环。

  (二)对象和任务

  景观生态学主要来源于地理学的景观理论和生物学的生态理论。它把地理学家研究自然现象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家研究一个生态区的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及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景观,景观是自然和人文系统的载体。景观生态学家对“景观”的理解不尽相同,这些观点既有所联系,又不完全一致,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是从景观的直观景象来认识。这是景观的最原始和最普通概念,它主要应用于景观建筑学,这里寓有美学因素。尽管现代景观建筑学对景观的理解不限于此,但它依然是景观建筑学的主要目标。第二是从个体的属性结构上理解景观。在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学和植被科学中,景观原理用以说明个体各属性在地表的结构格局,这个属性是这些学科的研究对象,如岩石、地表形态(地形)、土壤个体、植物群落等。地质景观、地貌景观、土壤景观和植被景观常被用来描述格局。第三种观点是景观为一复合生态系统,这是最为综合的概念,包括了上述两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景观是地球表层自然的、生物的和智能的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生态系统。景观这一生态系统有别于一般生态系统,它们有着不同的边界。一般生态系统是生物和环境以及生物各种群之间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继往开来整体,着重研究生产者、消费者和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景观生态系统是地表各自然要素之间以及与人类之间作用、制约所构成的统一整体。它主要研究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相互作用、联系以及植物、大气、水体、岩石、动物和人类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以及景观的优化利用和保护。由于它们的边界不同,研究的范围、内容也不同,一个以生物体为中心,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一个则研究地表各自然要素之间以及人类利用之间的综合作用。景观这一生态系统坚持了自然环境的整体观念,并强调人地关系在其中的地位,将人类作为景观的一个要素,使各个要素得以综合分析,从而研究其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克服了分析上的片面性和孤立性。同时,景观生态学用生态学的观点、方法来研究景观这一客体,使之在综合分析基础上研究景观的动态变化、相互作用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以及系统的演替过程。景观生态学不仅要研究景观生态系统自身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特征,而且要探求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景观的途径与措施。目前,应遵循系统整体优化、循环再生和区域分异的原则,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提供理论方法和科学依据;探求解决发展与保护、经济与生态之间的矛盾,促进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措施。景观生态学的基本任务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景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包括对自然景观生态系统和人工景观生态系统的研究。通过研究景观生态系统中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以及社会经济过程来探讨各类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及演替。研究景观生态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模拟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建立各类景观生态系统的优化结构模式。景观生态系统结构研究主要包括景观空间尺度的有序等级。景观功能研究主要包括景观生态系统内部以及与外界所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及这种交换影响下景观内部发生的种种变化和表现出来的性能。特别要注意人类作为景观的一个要素在景观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和作用。对人工景观生态系统的研究,如城市生态系统工矿生态系统,要考虑系统中的非生物过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是景观生态学的基础研究,通过研究来丰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指导应用和实践。二是景观生态监测和预警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是对人类活动影响和干预下自然环境变化的监测,以及对景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可能改变和环境变化的预报。景观生态监测的任务是不断监测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及生物圈其他组成部分的状况,确定改变的方向和速度,并查明种种人类活动在这种改变中所起的作用。景观生态监测工作,应在有代表性的景观生态系统类型中建立监测站,积累资料,完善生态数据库,动态地监测物种及生态系统状态的变化趋势,及时发出,为决策部门制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景观生态预警是对资源利用的生态后果、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预测和警报。一是在监测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尺度对景观变化作出预报。这种研究要通过承载力、稳定性、缓冲力、生产力和调控力,分析区域生态环境容量和持续发展能力,对区域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适应性进行评价,对超负荷的区域和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报警,采取必要的措施。二是对种种大型工程所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的预测,如南水北调和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预测。三是景观生态设计与规划研究。景观生态规划是通过分析景观特性以及对其判释、综合和评价,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其目的是使景观内部社会活动以及景观生态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化,达到对景观优化利用,既保护环境,又发展生产,合理处理生产与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开发速度、规模、容量、承载力等的辩证关系。根据区域生态良性循环和环境质量要求设计出与区域协调和相容的生产和生态结构,提出生态系统管理途径与措施。主要包括:景观生态分类、景观生态评价、景观生态设计、景观生态规划和实施。四是景观生态保护与管理研究。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探讨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景观生态系统的途径。应用有关演替理论,通过科学实验与建立生态系统数学模型,研究景观生态系统的最佳组合、技术管理措施和约束条件,采用多级利用生态工程等有效途径,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初级异养生产,提高不同营养级生物产品利用的经济效益。建立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区,经营管理和保护资源与环境。保护主要生态过程与生命支持系统;保护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保护现有生产物种;保护文化景观,使之为人类永续利用,不断加强种种生态系统的功能。

  二、景观生态学应用——驳岸设计

  (一)现场调查及条件分析

  包括由设计工程师进行的短期现场检查和由专家进行的详尽的数据资料收集取样和测量。

  需要注意的问题:

  1工程特性

  1)强度

  要求所选用的材料必须能够承受最大设计荷载和施工期间施加的任何荷载。此外,对强度的考虑还必须包括整个系统的结构整体性,以及各组成部分的强度。

  2)耐久性

  工程技术人员不但要考虑全面的防护方法或防护系统,而且还必须考虑其各个构件的性能。根据整个系统的特性确定其使用年限,在使用期间各个构件可更换或修补。

  3)透水性

  是否采用可透水或不透水材料驳岸,取决于是否有可能在驳岸趾部修筑很好的截水墙,同时要注意土壤特性,为降低驳岸后面的地下水压力需要设置排水设施,此外,还应考虑因河道中行船或波浪运动所引起的水流紊动程度。对透水性能差的土壤,通常采用不透水材料驳岸,并修筑满足要求的截水墙。地下水的排放可通过在驳岸后面或驳岸下面修建排水区并在正常壅水位正上方设置排水孔的方式来解决。

  4)刚柔性

  刚性材料驳岸通常考虑采用更耐久的结构形式,其维护费用较低。如果预计基本会发生沉陷,那么设计的防护结构形式应能跨过无支承力的活动区,或者必须设置有合适间距的施工缝,一旦刚性结构发生破坏,刚性材料常比柔性结构更难修复。柔性驳岸允许基土或垫层产生有限的位移,并且,就铺砌驳岸来说,允许在基土上维持一定的约束压力。采用柔性结构驳岸比刚性结构更容易发现沉陷问题和垫层破坏,并且更容易维护,刚性结构更可能在没有预警情况下发生事故。

  5)驳岸重量

  驳岸重量在详图设计阶段只是一般的考虑因素,但在极软弱的基土情况下,它很可能影响到初设方案的选择,采用自重很大的材料可能导致大的沉陷或边岸破坏。

  6)水力糙率

  采用光滑的驳岸可提高河道过水能力和增大流速,导致紧靠驳岸段下游的冲刷。

  2环境可行性

  驳岸工程与环境潜在的相互作用应加以考虑,对于较大的边岸防护工程,开工之前,必须进行正式的环境影响评价并作为工程设计的一部分。

  1)自然环境

  设计开始前,向负责自然环境保护的机构作咨询,如果已经对河流两岸进行了勘察,那么,就应当准备出一个初步报告,指明应当更新或保护哪些自然特征以便能够保护现存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2)人类环境

  不要过分强调人的视觉感官的重要性,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设计应适应实际情况,应当考虑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a钓鱼。必须设立钓鱼平台,任何形式的斜坡式驳岸都有可能使钓鱼者非常难于接近水体,若有必要,还要有台阶。

  b航运。垂直的墙体驳岸,有利于系泊。

  c游泳。应出于安全的考虑,预先设置容易进出的通道,这样,游泳者不仅能够下水游泳,更重要的是能毫不费力的上岸。

  d散步。满足人在心理上的亲水性。

  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工程需要采取的措施根本无法与所处的位置景观及其视觉环境想协调,在这种情况下,应加以综合考虑。

  (二)通过现场查勘和背景分析确定了设计的关键问题后,在考虑到将来需要防护的边岸不同层位情况的基础上,可以简单地列出能提供合适措施的各种方法,一旦确定了基本目标和岸坡外形之后,其他一些与外形不相适应的防护方案即可排除。应根据不同的河道过水层位采用不同的防护方式。在确定采用铺砌护岸和天然材料护岸方案时,应对根据不同过水层位中冲蚀破坏的严重程度而改变防护方案的形式,由此而带来的经济收益问题给予充分的考虑。方案的选择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要求同时考虑到岸坡形状和水深,在确定选择最优护岸方案时,还必须考虑与此有关的不同工程、环境、结构和经济等多中因素。建议对一个护岸工程选择多达三个的比较防护方案,对选定方案的初步设计,画出草图并估算造价。

  三、结语

  合理规划和设计以及管理景观,对生态系统、区域乃至全球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景观生态设计是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生态经济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从景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自然资源的内在特征,以及实际的社会经济条件出发,通过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建合理的景观格局,使景观整体功能最优,达到人的经济活动与自然过程的协同进化。因此,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水土保持中的应用是实现景观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

  参考书目:

  肖笃宁主编的《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董雅文著《城市景观生态》(商务印书馆,1993),

  徐化成编《景观生态学》教材(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俞孔坚著《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科学出版社,1999),

  肖笃宁主编《景观生态学进展》(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

物流工程发展前景篇8

  【关键词】:土地整治;生态化;景观设计;技术

  1、 中国土地整治中存在的生态与景观问题

  根据有效数字显示,中国在最近十年内对于土地的整治效果显著,耕地面积增加大于建设所占地面积。人们施行对土地的整治工作,在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是重要的外界干扰因素,给生态和景观所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并且伴随着认为整治工作的开展,众多行为对于生态系y而言是不可逆的。

  人们开展土地整治工作过程中,在景观设计和土地生态两个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人工整治之后,一定区域内的经营模式在经营的规模和生产的效率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程度上的提高,而伴随经营模式的变更,该区域内的景观类型呈现单一化、格局重复化的发展趋势,多物种栖息地受到严重的破坏,对于生物的繁殖链造成阻断,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构成威胁。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在人为整治过程中对于土壤结构的破坏,有效数字显示,黄土高原区土地整理压实土壤物理性状的分析表明,与一般农田相比,整理区土壤容重平均增高1.34倍、紧实度平均增高484倍。

  总而言之,在对土地进行人为整治的过程中,存在重视发展数量和规模,轻视质量以及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在整治技术上,存在技术单一、深度不够,不能形成综合性的集成与优化技术体系,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

  2、土地生态化整治和景观设计内涵

  随着目前环保问题的“国际化”发展,世界各国更加关注生态稳定、持续发展问题,同时,也将对土地的整治作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改善乡村景观的重要手段,对于土地的整治与生态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投入更多的研究。

  在这种生态发展“国际化”的背景之下,土地生态化整治和景观设计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第一,进行土地生态化整治工作,主要针对对整治区域内的土体造成的密实度过高、土壤养分贫瘠、有害物质含量过高等问题,采用现代的生物恢复机理与技术,具体有:筛选、培育整治区域内的植物种类与微生物群体,并对其生存空间进行适当的搭配,促使其土壤的结构逐渐的恢复,其养分达到协调发展范围内,目前,国际上针对这种整治手段,努力的发展生物间的有机组合与空间上的相互协调,实现综合集成体系的形成。

  第二,进行土地的生态化整治工作中,存在整治后景观类型单一化、格局重复化的问题导致景观生态系统出现衰退的现象,针对这种问题,对土地的生态化整治过程中,侧重整治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发展,施工过程中,尽量的减少对于动植物生存环境的破坏,防治破坏生态平衡,出现生态系统紊乱的现象,并对出现衰退现象的区域采取生态恢复措施。

  第三,在进行土地整治过程中,会出现大面积土壤、植被覆盖率偏低、水土流失的现象,施行土地的生态化整治,要注重对植被物种多样性发展,控制水土流失,形成完整的植被生态系统的循环,主要包括防止水土流失的生态型施工管控技术、利用生物有机体和坡面岩土工程相结合的坡面立体生态恢复技术以及地表凋落物和林下植被保护技术。

  3、土地生态化整治和景观设计的关键技术

  3.1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区地表植被及土壤动物与微生物区系恢复与重构技术

  针对不同区域的土壤,有针对性的研究其本土植被系统、土壤动物以及微生物循环系统的特征,运用物种培养技术,恢复其原有生态系统,并且将原有的本土生物种群尽量的利用起来,加之筛选而出的强生存能力物种的引入,尽快的完成对土壤地力的提高,构建整治区地表和地下空间生态系统的循环,并建立合理的生物多样性评价体系,对其后期发展进行实时的跟踪调研,保证其持续性发展。

  3.2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区生态化整治技术

  跳出局域生态循环系统的层面,对整治区域实行大方面上的治理措施,比如:农田防护、梯田设计、道路绿化、沟渠绿化、边坡绿化等等,结合地区土质、水文特征,施行不同的治理方案。

  3.3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区的景观设计技术

  调查分析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工程实施对景观结构与格局的生态影响,研究景观要素配置与地貌重塑的景观设计技术及其藕合性,分析各类景观设计技术的景观生态效应,建立土地整治区景观设计技术及其景观生态效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4、 土地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技术的应用建议

  目前,国内进行的土地生态化整治工作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土地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之间的融合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全国各地区不同的地质、地貌以及水文状况,缺少比较模式化的整治方案,在土地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技术方面有以下几条建议:

  4.1研究建立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区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技术推荐指导模式;

  4.2修订和完善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区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技术标准体系;

  4.3优化土地整治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技术实施监测评价制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地的生态化整治对于目前国内面的环境问题有重要的影响,整治科学合理,对环境问题有很好的缓解效果,同时,景观设计在土地整治过程中适当的融入其中,增强其整治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持续循环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土地整治区域内完美的景观设计的融入,还能够增添整治区域的景观观赏价值,间接的促进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为环境问题的治理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总而言之,土地整治要注重生态因素,景观设计也要注重对生态因素的考虑,在维持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土地整治和景观设计的宗旨。

  【参考文献】:

  [1] 谷晓坤。土地整理景观格局变化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2] 孟会生,王静,郭建奎,等。黄土区土地整理压实土壤物理性状的初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4):549-552.

  [3] 李林峰,举,刘黎明,等。土地整理项目对乡村景观多样性的影响研究――以信丰县大塘埠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3):234-237.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95288.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说课教学教案精选
下一篇:小班《小鸡小鸡》教案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