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鲁迅文学奖范例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鲁迅文学奖范例篇1

  莫言11日晚7时接受中新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听到获奖的消息,我很高兴。但是我觉得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我认为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作家,他们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被世界所认可。

  莫言说,接下来我还是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的创作上。我会继续努力,感谢大家。至于是否前去瑞典领奖,我会等待诺贝尔奖组委会的通知和安排。

  莫言研究会秘书长、莫言文学馆馆长毛维杰第一时间和莫言通了电话,据他转述,“我听到他的语气是非常平静的”。

  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著称 曾屡次获奖

  莫言原名管谟业,于1956年生于山东省高密县,童年时因经济贫困和政治上受歧视,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小说创作。12岁读五年级时因“”辍学回家,在农村劳动多年。1976年应征入伍,历任战士、政治教员、宣传干事。曾在艺术学院和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学习。

  自1980年代中期起,莫言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虽然早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但其写作风格素以大胆新奇著称,作品激情澎湃,想象诡异,语言肆虐。例如成名作《红高粱家族》里,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在“屎尿横飞”的场景之间,是演义现代革命历史。

  在经历《红高粱家族》的写作高峰后,莫言继续寻求突破,创作了大量中短篇作品及数部极具份量的长篇小说。其中,《丰乳肥臀》曾获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檀香刑》曾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文学类最佳书奖、第一届鼎钧双年文学奖,《红高粱系列》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生死疲劳》获第二届红楼梦奖,《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此外,莫言还曾获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意大利第三十届诺尼诺国际文学奖、福冈亚洲文化奖等奖项,并曾位列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20位,中国作家实力榜第一位。

  然而,莫言曾义正言辞地说,我永远不会为了一个奖去写作,不管是茅盾文学奖,还是诺贝尔文学奖。他始终认为自己的文学成就是“世无英雄,竖子成名”。

  迄今为止,莫言有三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其中,由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的电影《红高粱》,曾获198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由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的《暖》,曾获第十六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麒麟奖。而莫言自己却认为,只有《丰乳肥臀》可以拍成气势磅礴的巨片。

  国际上享有声望 被誉为亚洲和世界文学的旗手

  由于童年大部分时间在农村度过,莫言深受民间故事或传说所影响。幼时在乡下流传的鬼怪故事,成为莫言许多荒诞小说的材料。如《十三步》中出现了神秘的南美洲魔幻写实,《红树林》实现了小说题材的时空转换和创作方法的探索更新。莫言的作品,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想象成为其最大特色。张大春在为《红耳朵》作序时曾说:“千言万语,何若莫言”!

  莫言创作于80年代中期的“红高粱”家族系列小说,对于新时期军旅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深刻而积极的影响。很多人说,这是一部“强悍的民风与凛然的民族正气的混声合唱”,振聋发聩。冯牧文学奖曾评价说,他用灵性激活历史,重写战争,张扬生命伟力,弘扬民族精神,直接影响了一批同他一样没有战争经历的青年军旅小说家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战争”,使当代战争小说面貌为之一新。

  莫言的《蛙》则折射出中华民族在生存斗争中经历的困难和考验。小说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以一位乡村妇产科女医生的人生经历为线索,重点回顾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刻变化与影响,以多端视角呈现历史和现实的复杂苍茫,表达了对生命伦理的思考。

  莫言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国内影响较大,在国际上也已享有名望。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对其评价称,您以有声有色的语言,对故乡山东省的情感、反映农村生活的笔调、富有历史感的叙述,将中国的生活片段描绘成了同情、暴力和幽默感融成一体的生动场面。

  福冈亚洲文化奖肯定了莫言对亚洲和世界文学的成就,认为莫言不仅是当代中国文学的旗手,也是亚洲和世界文学的旗手。

  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终审评委马悦然评点莫言说:“莫言非常会讲故事,太会讲故事了。他的小说都是很长的,除了在《上海文学》发表的《莫言小说九段》。”“我感觉他写得太多了,他的书有现在的一半厚就更好了。”他还曾亲自对莫言说:“你的小说太长了,你写得太多了。”莫言幽默地回答:“我知道,但是因为我非常会讲故事,只要开始了就讲不完。” 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认为,莫言是中国作家中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人选。

  《中国文学史》教材将改写 莫言成就比肩鲁迅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国内高校文学史教材第一主编朱栋霖告诉记者,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将因此改写。

  据记者了解,目前在高校中较流行的现代文学史教材有两个版本,分别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共有将近400所高校在使用。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朱栋霖是这两套教材的第一主编。

  12日上午,记者联系了朱教授,他告知记者,这两个出版社将要出版的下一版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都将因为莫言获得诺奖而改写。

  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下编中,莫言作为80年代小说的诸多代表作家之一,与另一名作家徐怀中一起被编入第二十九章的第七节。教材中表示,莫言的创作“改变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轨迹。”

  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现代文学史教材中,80年代的作家已被精简,莫言也成为最重要的80年代代表作家,独占这一章中的一节。

  朱栋霖告诉记者,明年年初,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都将出版现代文学史的修订本,他会将莫言的介绍、评价立为专章。

  1999年,发表中篇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收获]二期)。作品讲述一个下岗的老工人在湖边的僻静处开了个“黄色小屋”,专供人男女野合……这就是《师傅越来越幽默》的梗概。张艺谋用这个故事进一步编开去,就有赵本山和董洁主演的电影《幸福时光》,几个名人一煽惑,电影和小说都赚钱。小说集《师傅越来越来越幽默》由文艺社出版。

  《我们的七叔》([花城]一期),短篇小说《祖母的门牙》([作家]一期),另有中篇小说《野骡子》、《司令的女人》[收获]、《藏宝图》[钟山]发表,短篇小说《儿子的敌人》、《沈园》[长城]发表。三月,海天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红树林》。十二月小说集《长安大道上的骑驴美》人由海天出版社出版。

  据悉,莫言很多作品都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出版。《红高粱家族》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日文、西班牙文、希伯来文、瑞典文、挪威文、荷兰文、韩文、越南文等;《丰乳肥臀》被译为英文、法文、日文、意大利文、荷兰文、韩文、越南文、西班牙文、波兰文、葡萄牙文、塞尔维亚文等。

  新闻背景

  近五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以及主要作品回顾

  2011年,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授奖声明形容他的作品“简练、细腻,充满深刻的隐喻”。他自1958年起,他陆续发表《路上的秘密》《完成一半的天堂》《给生者与死者》以及《悲伤贡多拉》等诗集,逐渐在同代抒情诗人中奠定了领先地位。

  2010年,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为世界文学繁荣所作出的贡献。略萨第一部享誉世界的作品是他196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城市与狗》。其他比较著名的作品还包括《酒吧长谈》、《世界末日之战》、《公羊的节日》等。

  2009年,德国女作家和诗人赫塔・米勒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称,米勒的作品兼具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一无所有、无所寄托者的境况。1982年其处女作、短篇小说集《低地》出版。其他作品有《河水奔流》、《行走界线》与《那时狐狸就是猎人》等。

鲁迅文学奖范例篇2

  如今,李鸣生已发表近千万字的作品,16卷文集即将出版,并斩获全国、全军20余项大奖。在报告文学领域,他天马行空,我行我素,独树一帜,拒绝世俗,用渗透心血的文字耕耘出一片繁茂的森林。

  李鸣生被文学界称为“中国航天文学第一人”、“继徐迟之后第二个写科技题材的佼佼者”。他历时20年写就的数百万言的“航天七部曲”等作品在海内外有着广泛影响,深受读者喜爱。其中,《走出地球村》获首届鲁迅文学奖(1995年);《中国863》是国内第一部写高科技的作品,在科技界、知识界、文学界反响强烈,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2001年);《全球寻找“北京人”》传播海内外,并由此刮起一股寻找“北京猿人”的文化热潮;反映汶川大地震的《震中在人心》,真实深刻,直入人心,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2010年)。李鸣生因此成为三届鲁迅文学奖得主。这在目前的中国文学史上,寥寥无几。

  值得提及的是,鲁迅是对他的文学道路影响最大的两位作家之一(另一位是屈原)。自己的作品能够获得自己最为推崇的作家命名的奖项,这或许是每一个作家都会引以为豪的事情吧。

  当星空与航天相遇

  出生在四川的李鸣生自十岁起就开始有了作家梦,只是这个作家梦梦得太过凄苦――有烧掉书稿,抹掉眼泪去西昌发射场当兵那一瞬;有过在工兵连一天掉一斤肉的高强度体力劳动;也有过在部队学校死啃理科知识的痛苦……但最终梦想的火焰,还是冲破了一重又一重的艰辛,从杂志报纸的豆腐块起步,到慢慢被文学圈认可,作家梦终于大踏步地与他在现实中相遇。

  李鸣生的成名作是《飞向太空港》,当初为何会写这部作品?他曾这样说过:“1990年3月的一个夜晚,我偶然翻到一则关于中国的“长征3号”火箭将在西昌发射美国“亚洲1号”卫星的消息。这消息如同一团火灼烤着我的心,令我兴奋无比、激动难抑:中国、美国,东方、西方,火箭、卫星,人间、天上……仿佛是某种神灵的启示,苦苦思索了多年的大脑突然有一种闪电划过般的感觉,一部优秀的作品在那一瞬间似乎便已形成。”

  于是,采访、写作,历时三月,25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飞向太空港》出炉。然由于题材敏感,思想观念超前,审查、审查、再审查,出版一拖再拖,书稿在抽屉里躺了一年多,最终才由颇有“眼光和胆魄”的《当代》以头条隆重推出,接着作家出版社又大胆出版了全书。至此,这部书才得以走进大众视野,不仅被《新华文摘》等全国上百家媒体转载,还一举夺得1990-1991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李鸣生一鸣惊人。

  但李鸣生却因这次某位当权者不负责任的审稿而对报告文学生出些许伤感与失望――限制太多,发表太难,甚至萌生了再也不写此类题材的想法。时隔两年,他才渐渐意识到:一个真正的作家,写作不是为了个人,赌气不是应有的风度,而超越个人、超越阶级、超越民族乃至超越地球的一切恩怨是非,才是应该具有的胸襟和气度。中国航天发射是中华民族的壮举,也是一部国史,作家责无旁贷。超越了自我,李鸣生继续坚持追逐“航天文学”的梦想,于是《澳星风险发射》、《走出地球村》、《远征三万六》、《风雨长征号》、《千古一梦》、《发射将军》先后相继问世,由此完成了他史诗般的“航天七部曲”。

  有必要说明一点的是,“航天七部曲”的采访和写作,并非是某个部门的组织行为,而完全是李鸣生个人的一种自觉的创作行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从来不接受来自任何部门的“命题作文”,包括军队。其中的酸甜苦辣,曲折艰辛,或许可以足够写另一本书了。这也成为李鸣生自我修炼的过程。他说:“‘航天文学’不是谁要我写,而是我要写。一是我当兵就在发射场,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永远留在了发射场,与发射场的科技工作者有了一种血肉关系,因而我获得了一种与别的作家不同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体验;二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过去的文学作品一向表现的都是人类创造陆地文明的历史,但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人类进入了航天时代,开始了创造空间文明的历史,文学对此自然应该有所表现,否则便是文学的失职。”

  是的,具有家国情怀的李鸣生与航天文学有一种不解之缘。他选择了航天文学,航天文学也成就了他。凭借《走出地球村》,他问鼎首届鲁迅文学奖。

  在宁静的夜晚,抬头仰望无垠的星空,是李鸣生自小就有的遐想空间,也为他选择航天文学提供了浪漫的诗意背景。星空恒久的沉默,阔朗与神秘,与航天发射绚丽的惊鸿一瞥之间的热烈交织,其中惊天动地的举世瞩目与默默无闻的挣扎阵痛,又有几个人如李鸣生那般感触深刻?幸运的是,他拿起笔,记录了一个民族那一瞬历史的激荡时刻。

  当追寻与科学相遇

  继“航天七部曲”之后,李鸣生的笔触又投向了更为广泛的高科技领域,这一次是《中国863》,将对中国高科技七大领域作一次全方位的滚动式叙写。采访历时一年,过程并不顺利;高科技知识浩瀚无边,光把每个领域的基本概念弄清就很困难;再把枯燥的科技转化成生动的文学叙事,更是不易;何况采访的科学家都是各领域的泰斗,对话难度不说,光是采访时间就不好伺候。

  写作《中国863》是在1997年的夏天,北京奇热,李鸣生不幸得了颈椎病。他说,这种病让人半死不活,很痛苦,有时简直就想自杀。但一想到书稿还没写完,想到澳大利亚科学家保罗・戴维斯的话:“与宗教相比,科学能为人指出一条更为明确的通向上帝的道路。”就宽慰自己:等写完了再自杀吧!于是就一边跑医院一边写,把颈椎牵引器架在脖子上写;可每次牵引器一架在脖子上,就全是汗水。

  或许,这便是李鸣生内在心灵寻找纯净之所在的一种方式,与政治的波诡云谲人心幽深不同,科学世界中的唯美与真实,以及推动社会整体向前的原动力,是打动他的真实原因。李鸣生说过,他抵触仕途世界的升迁沉浮,更在意内心的自由与纯净。尽管科学界的书写为他提供了一方净土,但他也发出过质疑:中国的科技体制存不存在着问题?科学界是否就是一片净土?最神圣的地方有没有最肮脏的东西掺和一起?最聪慧的领域有没有最愚昧的东西混为一堆?……而这些,因为种种原因,有的并不能写进书里,只为读者留下渺渺余音,或许这也是科学界的世纪之问。

  国家科技部冀复生说:“一个作家只有抓住了时代最核心的问题,才能写出最有力的东西。”雨果写了法国大革命,马克・吐温写了美国的社会变化。李鸣生的《中国863》抓住了科技是全球生存与发展竞争的焦点和核心这一当代主题,在科学与文学的结合上走出了成功的一步,为全社会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中国863》,再次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当悲悯与苦难相遇

  当然,必不可少要说一说《震中在人心》。这部揭示汶川大地震真相、记叙灾难对人心重创的作品,让李鸣生第三次问鼎鲁迅文学奖,其颁奖词是:李鸣生以资深报告文学作家的职业精神,“用镜头定格真相,让文字留下思考”,《震中在人心》不仅摄取了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的感人场面,而且更真切地悲悯人类生命所蒙受的重创,反思与灾害同时发生的某些存在,意味沉郁,具有强烈的情思力量。

  作家夏榆说:“在破碎的山河之间,在遍野废墟、满目疮痍的灾难现场,我看到李鸣生的奔走和停顿。他随身带着相机和录音机,观察、倾听、记录,以一个成熟作家的心智思考,以一个阅尽人世的中年者体察。”天灾与人祸,尽在反省之中。他的倾力和用心,最终使这部书超越了海量的关于地震劫难的应急而平面的叙述。

  为什么要不顾生死,冒险去灾区?李鸣生说:“我是四川人,故乡有难,岂能袖手旁观!我是军人,虽然没有上过战场,却亲历过危险,见证过死亡,中国的所有重大发射我几乎都在现场。于是我决定必须扑回故乡!我不为写什么文章,而只想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一看故乡滴血的伤口,用自己的鼻子去闻一闻故乡死亡的气息,用自己的良心去贴近故乡倒塌的废墟!”

  2008年5月19日,李鸣生随“中国作家抗震救灾采访团”赶赴灾区,他代表作家发言说:“文学,首先是对社会的发言;作家,最宝贵的是良知与责任。面对灾难,投身于大地震的现场,感受生命,感受死亡,感受废墟,感受苦难,义不容辞,理所当然。因此,面对灾难,作家不应缺席;面对死亡,文学不该沉默!”

  此后10天时间里,李鸣生随中国作家抗震救灾采访团在灾区奔波采访。采访团结束后,他又独自留下,第二次进入灾区,奔走了10天10夜。两次行程近7000多公里。“我曾强行冲进北川;我曾遭遇6.4级余震;我曾在四台推土机的夹缝中躲闪拍照;我曾两次进入陆航团;我曾四次进入成都市儿童医院;我曾五次进入成都市精神病医院;我曾走遍了灾区重点倒塌的学校;我曾在弥漫着尸体腐烂气息的废墟中掏出一个个打满红勾和100分的作业本;我曾与800多名学生家长在废墟上度过了最悲惨的儿童节;我曾在雨中跪在数百个孩子的坟前以泪洗面;我录下了120多个小时灾民的哭泣与诉说;我拍下了5000多张现场真实的照片……”

  李鸣生说,站在地震废墟上,他几乎流尽了一生的眼泪。回到北京,他开始写作。写作前,他对自己说:必须坚守一种纯粹的写作动机,捍卫一个作家起码的良知;必须以诚实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面对故乡13万平方公里的废墟、500万苦难苍生、40万伤残者和近10万个被毁灭的生命;必须对得起故乡的父老乡亲、全国的救援大军、全世界的慈目善举以及永远埋葬在废墟下的孩子和所有的亡灵!

  作家的良知与责任,又一次激励着李鸣生。他所能做的,唯有书写与记录。在这场巨大的灾难中,没有人能够全身而退。

  在他写作航天文学系列时,他被宇宙的浩渺和大自然的神奇所折服,感受着人类的渺小;而深入汶川地震的废墟中,大自然所展现出来的巨大能量与破坏力再一次让他震惊。对大自然的敬畏感,焦灼的无力感,以及对生命本体的热颂,都化作他笔端的文字,汩汩流出。正如评论家王凤英所言:《震中在人心》不啻以一种还愿式写作直抵内在感知的个性彼岸,将报告文学的表现理解极为用心地镌刻出不凡的深度和品质。……李鸣生深怀悲天悯人,把在别人不自觉的心灵中的隐象赋予形体和生命,构起人所共感的情感交融性,使其艺术的冲击波更为汹涌,超理性地葆有不多见的内容真实。

  又一部沉甸甸的报告文学出版,面对家乡的废墟,李鸣生的内心是否会就此平静呢?肯定不会,大地震的剧痛,岂是一部书能够抹平的!不久,他又四次奔赴灾区,甚至住在灾民家里,再次为我们奉献出了地震系列的第二部、第三部(《绝地重生》和《发现龙门山》)。

  当作品与鲁奖相遇

  获得三届鲁迅文学奖的李鸣生,如今面对鲁奖,已有足够的淡然。这位深受屈原与鲁迅影响的作家,思想上也有着屈原式的忧国忧民;个性中的桀骜与清高也能从《离骚》中找到因由;而鲁迅不朽的人格,则成为他写作的标杆。

  在第二次鲁迅文学奖的颁奖会上,李鸣生这样说道:“作家,其实就是一个制造“精神钙片”的个体户。人格既是作家的根基,也是作品的前提;人格不仅应该渗透于作家的作品,更应该支撑着作家的整个生命;人格既是作家独立审美的前提,也是作家独立写作的必需。”

  在微博上,李鸣生很活跃,他属于敢说敢言的作家。面对社会的不公,他鞭挞;面对各种问题,他毫不讳言自己的立场。他没有所谓名家的顾虑,以及立场的谨慎,他直言心声,敢说真话。这也是他人生所追求的独立与自由之境界。

  今年鲁迅文学奖争议很大。很多作家缄口不言,李鸣生在博客上却直言:“评委的素质决定获奖作品的品质。评委的素质主要是两点:良知与水平。二者缺一不可。但,有的人可能有良知,没水平;有的人有水平,又没良知。最可怕的是,既没水平又无良知。因此,如何选定评委是关键。不过,在世风败坏、监管无力的中国,想做一个公正的评委,就我个人做评委的经验而言,的确非常困难!”并在微博上公然呼吁:“文艺界反腐,应从评奖开始!”

  一切尽在不言中。

  对话李鸣生

  《中华儿女》:能与读者分享一下您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心情吗?

  李鸣生:我的真实心情是:最初,很高兴;后来,很平静;现在,无所谓。我的观点是,作品能获奖,是好事,可以让更多的人读到你的作品;但写作的目的不是获奖,一个真正的作家与奖无关。再说了,获奖的不一定都是好作品,没获奖的肯定有好作品。事实上,我因获过三次奖,这次评鲁奖时,把我评奖的资格都取消了。

  《中华儿女》:您认为,中国的文学未来发展空间如何?中国的报告文学呢?

  李鸣生:中国文学的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小,但希望很可能越来越大。文学的希望与空间大小无关,只与作家的胸怀有关。中国的文学,我寄希望于“80后”、“90后”以及之后的作家。至于报告文学,空间更小,且越来越小。因为报告文学是说真话的文学。这和整个社会风气有关。本来,这是一个应该产生大报告文学的时代,中国更是一个产生大报告文学的国度,可惜缺乏产生的思想基础和社会条件。

鲁迅文学奖范例篇3

  此事在媒体与网络空间立即引起了巨大争论。有人说这是鲁迅文学奖的“丑闻”,评委会应与之切割。还有评论认为,鲁迅文学奖已死,不如干脆取消评选。而随后有媒体爆出一些文坛名流如王蒙、杨牧等人对周诗“已属绝唱,亦属绝伦”的溢美之词,更让网友们开始怀疑鲁迅文学奖评选的标准,以及其背后是否有什么猫腻。

  这已经不是鲁迅文学奖第一次引来如此大的争议了。近年来,几乎每一届鲁迅文学奖获奖名单公布后都会引来一番争论。从第四届的评委获奖,到第五届的“羊羔体”事件,再到此次的周啸天事件,无不如此。事实上,就在此次的获奖名单公布之前,湖北省作协主席方方还曾爆出某参选人涉嫌“跑奖”的丑闻。鲁迅文学奖的公信力以及社会评价都降至历史低点。

  关于周诗的水平与“鲁奖”的具体评选标准,笔者不想多做评论。但象征着中国文学最高荣誉的鲁迅文学奖,屡次爆出这样的新闻,还是让人不胜感叹。

  依笔者之孔见,在这些事件中,无论是参评者、评委会,还是社会大众,对待文学恐怕都多了几分戏谑,而少了几分敬畏。如果这种心态不能得到改变,恐怕评奖的各种乱象不会结束,而民众对鲁迅文学奖、对中国作协的各种争论也仍然会定期发作,一届届地持续下去。

  曾几何时,鲁迅文学奖和中国作协在社会大众的心目中还是高大上,获得“鲁奖”和加入作协还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但不知从何时起,这种感觉在慢慢地消褪。各种文学奖项的水准之低,屡屡让人跌破眼镜。评委获奖、参选人“跑奖”的做法更是不断挑战公众底线。

  与此同时,大大小小的各种官员、老板也开始进入各级作协,以至于有人开始以加入作协为耻。前些年,在当代华人世界享有盛誉的金庸先生申请加入中国作协,竟引来颇多争议,甚至有人认为金庸先生是自降身价,晚节不保。这看似戏谑的调侃,折射出文坛与人心的多少变迁!是,谁之过欤?!

  体制、市场经济常常被拿来说事儿。但在政治体制保守的某些阿拉伯国家和在市场化方面更为激进的西方国家,上述的现象并不多见。相反,在这些国家,文学与文学家一直是高尚与神圣的代名词,不仅普通民众,即使名流富豪也对其心存敬畏,不敢轻易染指。

  在英国,人们有“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的说法。法国前总统密特朗在任时曾有不少佳作问世,却一直为了避嫌而拒绝参加各种文学奖项的评选。相形之下,我们的某些作家与民众简直就是在作践自己了。

  关于文章、文学,古人早就有“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的说法。如果我们的各种文学奖项的评委能多一点对文学的敬畏之心,多几分良知与风骨,还会有那么多“跑奖”、“评委获奖”的荒唐事件发生吗?如果我们的各级作协能多一点对文学的敬畏之心,坚守底线,还会有那么多附庸风雅的官员、老板混进来吗?如果普通的民众都能多一些对文学的敬畏之心,还会有那么多自许唐人气象,动辄谩骂、动粗,视中国文学为垃圾的事情吗?

鲁迅文学奖范例篇4

  第四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即将在鲁迅先生故乡绍兴举行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颁奖活动组委会负责人、中共绍兴市委副书记史济锡,请他介绍颁奖活动的筹备情况。

  史济锡说,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这是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对文化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文学的繁荣是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胜利闭幕不久,中国作协决定在绍兴举办第四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绍兴作为鲁迅先生的故乡,承办第四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自豪。鲁迅是绍兴人民的骄傲,是我们绍兴的符号、灵魂和精神,是绍兴的一面永不倒的旗帜。承办第四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绍兴市委、市政府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与激情。这既缘自我们鲁迅故乡人民对鲁迅先生的特别感情,也源自我们对当代中国文学的热衷和喜爱,源自我们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使命和责任。通过承办鲁迅文学奖颁奖活动,我们期望在中国作协的指导下,使鲁迅精神进一步弘扬,中国文学进一步繁荣,进一步扩大鲁迅文学奖这个部级文学大奖的影响。另一方面,绍兴通过承办鲁迅文学奖颁奖活动,也有利于促进人文绍兴建设,有利于推动绍兴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提升绍兴整体影响力。

  史济锡说,绍兴曾成功承办了第二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第四届鲁迅文学奖颁奖活动重回鲁迅故里,使我们十分激动,也备感荣幸和骄傲,我们将再次与传承、发扬鲁迅精神的作家们齐聚一堂,感悟鲁迅的精神,感悟时代的精神。第四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以“鲁迅、文学、绍兴”为主题,以大气、精彩、难忘、圆满为目标,突出文学主题、突出鲁迅形象、突出绍兴特色。整个颁奖典礼分三大块进行。一是入场仪式。为了让获奖作家充分感受到鲁迅故乡人民的热情,领略名城绍兴的风情,我们决定把获奖作家的入场过程做得有特色、有韵味,把鲁迅故里三味书屋门前的小河装点成“星光航道”,用“乌篷船”作为特有的绍兴元素,获奖作家将在“坐着乌篷来领奖”的独特意境中,尽情感受鲁迅故乡的民俗风情。二是颁奖典礼。颁奖过程按照鲁迅文学奖的奖项设置进行。在各类奖项的颁发中间准备穿插围绕鲁迅、体现绍兴、彰显文学的各类节目。为了弘扬鲁迅精神,我们还专门创作了一首纪念鲁迅先生的主题歌《把你的名字擦亮》;特邀与鲁迅先生相关的一大批嘉宾,如鲁迅的儿子周海婴、鲁迅小说《故乡》中闰土的原型章运水的孙子章贵参加典礼。为了体现绍兴,穿插的许多节目将反映绍兴的风土人情、展示绍兴秀丽的风光。为了彰显文学,整个典礼以文学为主线,文学故事、作家趣事、作品介绍有机穿插,相映成辉。力求整个颁奖典礼主题化、情景化、晚会化。我们努力坚持“三贴近”,把颁奖典礼办成鲁迅故乡人民的一次文化盛会。三是相关活动。为了让参加颁奖典礼的作家们在鲁迅故乡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充分感受绍兴的风土人情、领略绍兴的文化魅力、体验绍兴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特在颁奖典礼结束后安排了一系列活动,包括“中国鲁迅国际论坛”、获奖作家陈列展、“野草风骨――网络文学大赛”、“鲁迅风――当代作家系列讲座”和作家参观采风活动。

  史济锡说,在中国作协的指导下,颁奖典礼各项筹备工作已经就绪。请大家放心,我们一定尽全力做好工作,努力使这次颁奖典礼达到国家水准,体现绍兴特色,展示时代风貌。我代表鲁迅先生故乡的人民热诚欢迎全国的作家朋友到绍兴来。

鲁迅文学奖范例篇5

  —— 题记

  说到敬佩,有许多的伟人出现,有各式各样的人敬佩不同的人物,俗话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敬佩的人也都不同,我敬佩的便是文坛上的人物。

  我认识鲁迅先生的时候是在小学课本里面,那是老师在课堂上讲着鲁迅先生的文章,低下的学生似懂非懂地听着,但是到了最后老师总是说上一句令许多学生都讨厌的话:“将鲁迅这篇文章背下来,过几天抽查”,这时候鲁迅便招到许多人的憎恶,我也不例外,在那时候很讨厌鲁迅,为什么要写一些怎么长而且又难理解的文章。他简直是文学界的“厕所的石头,又臭又硬”,还不如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有文雅和一阵文艺的气息,这首诗在当时很广泛,所到之处都散发着冉冉生机,即便是一些粗犷和不尽人意的“流氓”读上几句,即便不懂他的含义,也显着很文艺。而鲁迅的文章没有好词佳句,只有那些童年故事与奇奇怪怪的文章,不值得一提。

  再后来,长大一些了,学了历史后,理解了新文化运动的含义,接触了近代史的有志之士后,我忽然看到鲁迅,便好奇的说:“咦,他怎么在这里?”一仔细读完了这段历史后,意识到鲁迅先生在当年是文学界的大学士之一,这个让我很惊讶,曾经在小学里令无数的学生憎恶的对象竟然是文学界的大师,而且做出了许多的贡献,特别是他拒绝了当时闻名世界的诺贝尔奖的提名后,这样我更加好奇,是什么样的东西让他拒绝这个奖,后来了解才知道,他很谦虚,而且是为了当时腐败的中国人不再有嚣张跋扈的气息。这样我心生崇拜,然后他是一位名家,但却很谦虚。

  但是再后来,我看了一些别的文章,发现鲁迅先生与中国文学界的其他人士对骂,甚至泰戈尔来访中国的时候,也被鲁迅阴阳怪气了一次,这让我很疑惑,为什么鲁迅要这样做,他不注意自己的形象的吗?越研究越反感鲁迅,不光骂文学界的,还说道其他救中国于水火之中的有志之士,让我最讨厌鲁迅的一件事则为他想将汉字废除,改用拉丁文,这彻底的让我对鲁迅失望与反感,汉字可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根基之一啊,废除汉字无异于不认同中华文化一般,之后我就很反感鲁迅。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95528.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财务负责人的工作职责
下一篇:历史名人战争故事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