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教育研究范例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教育研究范例篇1

  以我国现有体育教师教育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归纳法,对我国近年来体育教师教育的研究进行回顾和分析。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研究主要包涵体育教师教育的现状、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体育教师教育发展史和体育教师教育政策等领域,通过总结分析当前研究的成就及存在的不足,从而提出了我国未来体育教师教育的主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

  体育教师教育;研究;回顾;展望

  1前言

  体育教师教育事关体育教师的质量,对于体育教育改革至关重要。在西方发达国家,体育教师教育(PhysicalEducationTeacherEducationPETE)是成熟的专业,世界各国皆有教育改革之政策。与之相比,国内体育教师教育发展还不成熟。20世纪末以来,随着我国的教育改革,体育教师教育的相关研究逐渐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体育教师教育研究成果日益增多。对当前学界关于体育教师教育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分析,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推动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为体育教师教育提供理论支持,进而促进体育教师质量的提高,对保障体育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的回顾

  2.1体育教师教育现状研究

  对于体育教师教育现状研究主要是对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现状和特点进行描述及中外体育教师教育的比较。从体育教师类型上看,主要是对高校体育教师教育、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以及特殊教育的体育教师教育现状进行研究。对高校体育教师教育进行的研究一般是通过对某省(市)高校体育教师的调查来反映其专业发展现状,并提出若干对策,但是研究不够深入且重复较多。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现状研究成果丰富,多是通过对不同地区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按照城市和农村分类进行现状调查,提出对策。对于特殊教育体育教师,宋强对全国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概括。[1]从教师教育的时间序列上看,主要是对体育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教育现状进行研究。黄汉升等对新世纪初期我国普通高校教育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研究。[2]瞿惠芳,蒋荣在分析高校骨干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高校骨干体育教师培养的方式以及实施要求。[3]郭敏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现状进行了考察,总结了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发展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推进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发展的建议。[4]林顺英和黄汉升则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5]

  2.2体育教师教育途径与模式研究

  随着我国的教育改革,体育教师教育途径和模式的相关研究逐渐成为体育界的研究热点问题。余静对武汉市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的调查,指出外出培训、校本教研、师徒结对和自学提高的多元路径结合是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6]有学者提出通过教师共同体的构建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7]关于体育教师教育模式的研究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体育教师教育模式促进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发展。董翠香,霍军根据对新型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的内涵以及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的分析讨论,认为新型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应围绕着培养目标、培养教师、教育实习、培养形式、培养途径等进行构建。[8]学者们提出的体育教师教育模式主要有复合型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反思型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和一体化模式。[9-10]

  2.3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研究

  有学者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进行了富有价值的理论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专业发展的内涵、必要性、主要内容、影响因素、专业课程设置等。蒋晓丽阐述了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必要性与可行性,指出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是实现体育教师专业化的途径。[11]杜治华对有关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的成果进行梳理、归纳与整合,发现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的成果少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大环境不相称,理论研究明显滞后。[12]张丽丽,马志和,董宏伟等认为高校体育教师个人主观因素(业务能力、职业阶段等)和高校职称评审制度和岗位聘任制度是影响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反思性实践”使反思自主性成为影响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另一关键因素。[13]潘凌云,王健(2011)指出了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动力和源泉、基础和前提、路径和机制。[14]方曙光等(2013)对体育教师教育范式转型的规律与趋向进行了探讨。[15]宋会君以教师专业社会化的理论为视角,对中国体育教师培养的理念、专业成长的特征和体育教师专业化的模式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16]黄爱峰对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中“体育教育类课程”和“‘术科’课程”等典型问题以及职后教育进行系统分析,指出了“运动技术”专业化取向的误区,认为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关键是“学会教学”,提出了建立一种着眼教学智慧的体育教师专业化主张。[17]在亚洲,日本、韩国、港澳台地区在体育教师专业化理论和实践方面处于前沿水平。如,林陶(2011)对日本体育教师教育的研究。

  2.4体育教师教育史研究

  有学者对体育教师教育发展历史时行了研究。龚正伟,李丽英对近百年中国体育教师教育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审视现状,并以此为依据探讨其发展前景。[18]陈雁飞从新中国体育教师队伍培养、培训、教师资格制度改革、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体育教师发展走向等六方面全面而系统地梳理新中国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发展之路。[19]王崇喜等总结了新中国的体育教师教育不同阶段性特征,认为发展中的体育教师教育凸显了体育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日常化教育实践是体育教师教育的未来走向。[20]黄爱锋回顾了我国近百年体育教师培养课程和体育教师教育的发展,指出中国体育教师教育的发展所具有的依附性在不断褪去,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师教育在逐步形成。[21]

  2.5体育教师教育政策研究

  对于体育教师教育政策的研究主要涉及体育教师教育政策理论、具体政策和体育教师教育标准等三个方面的研究。1)体育教师教育政策理论研究。如,曹晓明对我国体育教师教育制度100余年的沿革进行了梳理,提出建立多元开放型的体育教师教育制度。[22]张萍指出应通过完善教师准入制度、教师培训制度以及发展性评价制度来引导体育院校教师的持续发展。[23]李文静(2012)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培养政策中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政策进行了分析。[24]2)对某项具体政策的研究。林顺英,黄汉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进行的研究。[25]何敏学,宋强对我国实施特殊教育体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政策导向进行了研究。[26]李正花等对韩国《体育教师职前资格考试制度》进行了研究。[27]王钰雅对日本培养保健体育科教师的法律制度、培养机构、培养课程改革、保健体育科教师资格认证更新制度和录用评价制度进行研究。[28]3)关于体育教师相关专业标准的研究。国外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集中于美国和日本。比如,王健,董国永,王涛等分析了美国高阶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特征,认为美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出现违背诸如体育教师“小我”意识的丧失、体育教师专业培养的窄化、女性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障碍和体育教师专业地位的“边缘化”之类的现象。结合我国体育教师职业现状,提出借鉴西方经验,在构建我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过程中彰显人文主义精神的策略。[29]张玉宝,詹建国认为美国2008版初级体育教师教育标准是以标准本位为理念,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并兼有行为主义的特点。标准以教育教学理论为引领,以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为主线,以专业知能、专业道德、专业训练、专业自主、专业发展、专业组织等教师专业化的标准为依据进行设计的;标准有效融合了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建议我国树立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确定体育教师教育标准维度,尽快制订适合中国国情的体育教师教育标准。尹志华对制定中国的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做了初步探索性地研究。[30]

  3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的现状

  3.1体育教师教育研究取得的成就

  进入新世纪后,在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相关研究进步很快,成果丰富,论文数量众多,相关专著也有十多部,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国内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的主要领域涉及体育教师教育现状、体育教师教育的途径和模式、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途径、体育教师教育的发展历史、体育教师教育政策及中外体育教师教育的比较。其中,体育教师教育现状、体育教师教育的途径和模式、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途径的研究是目前的热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推动了我国体育教师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为体育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了较为扎实的理论。

  3.2体育教师教育研究存在的不足

  3.2.1体育教师教育研究未引起足够重视

  体育教师教育标准的研究是国外体育教师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国内外研究成果表明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作用得到充分认可。这些研究为我国教师标准的设计提供了国外经验借鉴,在国内却未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体育教师教育政策和相关标准的研究缺乏,对于体育教师教育标准中的教育思想、标准设计理念、如何设计等问题研究不够深入。

  3.2.2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有待拓展

  我国体育教师教育更多注重宏观研究,实证研究少,相关实证研究多是现状调查类,方法上主要采用调查法和访谈法,研究视角狭窄,主题单一,方法类同,研究的深刻性和创新性不足,质量偏低。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涉及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我国的体育教师教育研究中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成果少,广度不够,尤其缺乏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的研究。

  3.2.3体育教师教育研究内容存在盲点

  据目前现有的研究成果看,重复性研究较多,尤其是体育教师专业化概念及内涵和现状对策类研究为主,体育教师专业化的概念问题仍需要明确和规范,同时,研究中还存在着诸如体育教师教育与体育教师专业化间的关系、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评价机制、体育教师专业化培训机构资格研究和培训绩效、区域间的比较等值得深入研究却少有问津的问题,该领域的研究还存在较大空间。

  3.2.4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缺少中国特色

  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缺乏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一些比较独特现象的研究,中国地域广大,教育发展区域不平衡现象表现突出,偏远农村地区体育教师教育落后,需要结合各区域实际,在保障全国体育教师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突出不同区域体育教师教育的特色。另外,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大多是在高中阶段因为文化课成绩较差,为了考取大学才被动选择报考要求文化成绩低的体育教育专业,造成中国体育教师文化知识“先天不足”和缺乏足够的体育兴趣,对此影响中国体育教师教育质量的问题缺乏研究。

  4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的发展方向

  4.1加强体育教师教育政策和专业标准研究

  “体育教师教育政策是体育教师教育发展的生命”,加强其研究有利于把握体育教师教育政策的规律,促使决策更加科学,保障体育教师质量。[31]在我国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中,体育教师教育政策和专业标准既是一种导向机制,又是一种行为规范,对于保障体育教师质量起着关键作用。而针对我国的体育教师教育政策的研究却明显不足。我国已经于2011年制定并颁布了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各学科教师专业标准还没有出台。因此,以体育专业作为切入口,加强对我国的体育教师教育政策和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深入研究将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4.2拓展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

  体育教师教育问题涉及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内容。我国的体育教师教育研究,在研究视角上,主要从教育学和管理学的视角进行研究,缺乏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上重思辨轻实证,很少采用跨学科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反观国际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的前沿,更多地倾向于从学生的动机、目标等心理视角以实证研究范式进行探索。因此,应借鉴国际研究的多学科视角和方法,加入心理学和社会学视角对体育教师教育中的实际具体问题采用跨学科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提升我国在体育教师教育领域的国际地位。

  4.3注重弥补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的盲点

  体育教师教育研究中存在的盲点导致对体育教师教育问题认识不够深刻全面。从历史学的角度,对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产生、变迁、发展、改革的制约因素和依存条件进行纵向分析,探寻体育教师教育的内在发生发展机制与规律,为未来发展的走向提供理论支持。进一步明确体育教师专业化的概念,加强诸如体育教师教育与体育教师专业化间的关系、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评价机制、体育教师专业化培训机构资格研究和培训绩效、区域间的比较等值得深入研究却少有问津的问题的研究。

  4.4突出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的中国特色

  一刀切的体育教师教育模式难以适应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形,加强对构建适合不同地区体育教师教育发展模式和偏远农村地区教师教育的研究。中国职前体育教师文化知识“先天不足”和缺乏足够的体育兴趣的先天劣势,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质量的提高。对于地域性差异和体育教师的先天不足,我们的体育教师教育研究要在借鉴国外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突出针对性,表现出中国特色来。

  作者:刘洪涛 单位:井冈山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宋强。我国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2]黄汉升,季克异,林顺英。中国体育教师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瞿惠芳,蒋荣。高校骨干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现状反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9):81-84.

  [4]郭敏。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视域的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5]林顺英,黄汉升。我国中学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1):112-114.

  [6]余静。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武汉市中学体育教师调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7]潘凌云,王健。构建教师专业共同体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5):91-95.

  [8]董翠香,霍军。21世纪新型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的重建与设计[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25(5):67-70.

  [9]华军,李金珠,李诺。复合型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09(36):29-30.

  [10]张建,党晓云,张晓亮。体育教师教育体系及一体化构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37(4):142-144.

  [11]蒋晓丽。体育教师专业化与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J]。体育科技,2006,27(2):9-12.

  [12]杜治华。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25(2):87-89.

  [13]张丽丽。“反思性实践”理论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2,34(1):58-60.

  [14]潘凌云,王健。主体性视阈下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真实意蕴[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6):96-100.

  [15]方曙光,潘凌云,樊莲香。体育教师教育的实践品性:困境与出路[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8(6):461-467.

  [16]宋会君。体育教师专业化之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7]黄爱峰。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8]龚正伟,李丽英。中国体育教师教育的历史、挑战与未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3):77-81.

  [19]陈雁飞。新中国体育教师建设与发展之路[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20]王崇喜,周珂,周艳丽。新中国体育教师教育的演进与未来走向[J]。体育学刊,2012,19(4):60-65.

  [21]黄爱峰。依附与自主:中国体育教师教育百年省思[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19(4):6-8.

  [22]曹晓明。对我国体育教师教育制度沿革与发展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3]张萍。促进体育院校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28(4):76-79.

  [24]李文静。中小学体育教师政策的内容分析[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25]林顺英,黄汉升。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学计划执行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5):87-90.

  [26]何敏学,宋强。我国特殊教育体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初探[J]。体育学刊,2011,18(5):82-85.

  [27]李正花,赵舜默。韩国体育教师职前资格考试制度考察与借鉴[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12):60-62,59.

  [28]王钰雅。日本保健体育科教师培养制度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29]王健,董国永,王涛,等。人文主义视野中的美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7):93-98.

教育研究范例篇2

  1.现代我国教育学发展的产生背景

  教育科学是与教育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同步进行的,无一例外,我国的教育科学与教育制度也是如此。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利有弊,近代社会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落后,实行闭关锁门的政策,国家长期受到工业文明的西方国家的迫害,虽然西方列强给我国造成了不可估量、难以想象的不利影响,但是西方国家的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传播到了我国。我国也是一个教育文明古国,在过去我国与其他其他国家地域的交往密切,各种学术思想相互融会贯通,在社会发展的大潮流中兼容并蓄,相互碰撞,相互促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些西方国家的学制和课程自然而然地引进到了我国。中国早期师范教育也在此时应运而生。近代社会,苏维埃在许多方面给予我们效仿的支持援助。解放以后,我们效仿苏维埃实行了抛弃一切西方国家的教育科学理论。至此苏维埃教育模式在我国相当一段时间长期发展蔓延。我国建立属于自己的教育学提倡始于1958年,这时苏维埃教育模式不再适用,不再发挥原本固有的作用了,于是我国开始了长期的教育学探索道路。由于那时“左”的思想严重泛滥,最终我们自己的教育学体制树倒猢狲散,并为真正建立起来。十年的给我国带来了空前的危难。结束后,开始了相当长期的拨乱反正的运动,我国的教育学才迎来了复苏的时代。一个世纪以来,经过长期以来特别是过去的30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硕果累累,取得了许多值得国人骄傲自豪的成就。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我们应该深刻反思,深刻认识到当前教育学科危机的隐患还是真实感受得到的。面对教育理论的诸多方面的需求和要求的背景下,我国现今的社会现实与教育改革实践必须遵循这一千载难逢的时代背景,然而对于解决攻克教育学科发展问题迫在眉睫。

  2.我国当代教育学科发展的局限不足

  (1)教育学科知识和体系的研究与构建

  《大教育论》的成功问世以来,教育学研究者把创建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体系作为一项伟大艰巨的任务。而从目前来看,教育学科发展的缺憾主要有以下几点:认知论上的本质主义认识观和知识观,方法论上的思维范式。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如果二者之间发生了矛盾冲突,就会导致危机的产生。

  (2)简单的“拿来主义”的弊端

  教育学科发展不能一味地盲目借鉴,我们要知道引进国外的教育学理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帮助,但是引进的目的和动机不可能根本解决中国的教育实践问题。努力形成的思维方式和具体方案,建立不同的模型方法,不能出现概念体系和研究范式都是别人的,要有着自己的思维与研究范式,有自己的原创元素。

  二、教育学研究概述

  1.实践在教育学科的作用

  简单的“拿来主义”与片面的学科知识体系是当代我国教育学科发展的重大问题。纯粹的研究方法领域、体系结构,借鉴和简单的“拿来主义”是根本行不通的。“本源的教育实践”才是最根本的出路。这关键要增强和确立实践关怀与立场,直面问题的症结所在。

  2.教育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1)生成鲜活的教育学知识

  “‘确定性”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与简单的“拿来主义”这两种倾向在内容和话语上显示出“晦涩、艰深”的特点,这是脱离于生动的教育实践的,也从形式上疏远了实践理论工作者、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距离。因此我们更要立足于现实,力求做到真实可靠,植根本土。教育学研究还要遵循研究者必须深入实践,必须承认教育发展的实践逻辑规律,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2)功能灵活的教育学体系的构建与教育学科地位的提升

  在教育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以摒弃过于看重研究知识和学科逻辑体系的“确定性”。获得丰富鲜活的教育理论知识,需要把投身到教育实践当中。教育学科地位的提升要得益于教育实践需要与发挥学科功能。理论来源于实践,要想提升教育学科地位就要加强整体现实可操作性。

  三、结束语

教育研究范例篇3

  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事例进行德育教育。体育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任务以及各种运动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中学时期的青少年都有向往美好未来的愿望,都有为祖国贡献青春的使命感,都愿意用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素质为祖国做贡献。体育教师应抓住时机,用祖国的召唤去鼓励学生,使学生树立“锻炼身体,保卫祖国”的坚定信念,不仅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述新中国体育发展史,还要经常用典型事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及时组织学生观看世界性的体育,如奥运会等。当看到我国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上取得金牌,会场上奏起国歌和升起国旗时,学生会激动万分,欢呼雀跃,这种发自内心的爱国热情油然而生。学生亲身感受到了现场的气氛,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那种自豪,由此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初中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可以结合体育教材的特点选择好结合点再进行。体育教师在课前必须了解教材特点,吃透教材,分析教材各环节的教学特点,充分考虑思想道德教育与体育的结合点,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科学有序地进行德育渗透。例如,中长跑锻炼了学生的吃苦耐劳的品质;接力跑培养了的集体主义精神;跳跃项目、各种器械体操培养了学生的勇敢精神;排球、篮球项目培养了学生的败不馁、胜不骄和团结合作的优良品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努力去研究教材中的多种教育因素,依据不同项目、不同教材的特点,结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初中体育教学中。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保护器材、布置场地培养学生的热爱劳动、为别人服务的思想;通过跨栏、体操项目培养学生的果断、勇敢、机智、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由以上可以看出,体育教师应当尽量挖掘教材内的德育因素,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时机,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从而达到在体育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

  三、进行文明行为教育,提高学生体育道德水平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文明行为教育,提高学生体育道德水平,是体育教师首要任务。常言说:“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身教胜于言教。”所以,体育教师要特别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表率的作用是无穷的。中学体育教材本身就有很强的思想性,所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深含于教材的德育内容是非常重要的,要“寓德于体”。

  四、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增强战胜困难与失败的信心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是学校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所不能代替的。而意志品质的培养,又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来实施。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带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时,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参加大强度的身体训练时,着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参加某些体育竞赛活动时,则应重点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意志品质。

  五、进行德育渗透要做到内容具体化

  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事例进行德育教育。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应该从小事做起。

  1.篮球教学。教师应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去训练,使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得,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与教进行充分结合,否则体育课堂就会成为一盘散沙。

  2.上课时要求学生准时集队。教师应针对部分学生总是不愿上课、迟到等一些没有组织纪律的表现要进行认真的思想教育。教师还对初中生加强自信心的培养。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多鼓励他们,以精湛的技艺感染他们,以高尚的人格感化他们,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对于教学过程中比较难的动作,教师可以用“你能行”“勇敢些”“放松些”等语言去鼓励他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增强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初中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教育研究范例篇4

  1.1教育叙事研究能对体育教育研究方法的运用起积极的补充作用

  1.1.1体育教育研究方法的某些不足呼唤叙事研究当前,就研究范式而言,体育教育研究领域通用的是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范式。不可否认,这两种研究范式对整个体育教育研究领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意义。但同样不能否定的是,二者都有某些自身无法克服的不足。如定量研究存在着忽视体育教育现象的特殊性、忽视研究者的本土概念、对某些内隐、主观的问题作用不大,研究价值比较有限以及人文性不足等问题;而定性研究也存在着易导致相对主义、研究效度不高、研究结果难以检验等不足[1]。而如果按照研究的理论性的强弱分类的话,当前中小学体育教育研究一般包括三类模式:理论研究、教学实验研究和经验总结法。这三类研究模式或自身就具有某些难以克服的不足,或在运用中易被曲解,甚至存在布迪厄所说的“学究谬误”的问题,以逻辑的实践代替实践的逻辑。首先,就理论研究而言,一方面,这种研究强调学习他者的体育教育理论(如体育概论、教学论、体育教学论、体育教育研究方法、体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机械地认为只要接受了体育教育理论,教师就可以将理论应用到日常教育生活中;另一方面,理论研究中的体育教育思想和语言经常存在错位现象,理论语言占据主流话语权、修辞色彩浓厚的生活语言难入学术写作领域的情况比比皆是。体育教育思想以“权力”的形式对教师发生作用,普通教师难以进入那些描述、界定其工作生活实践的理论话语体系[2]。其次,就教学实验法而言,虽应用较广,但也难掩其自身局限:如难以严格控制实验对象、难以客观观察、难以普遍使用、难以获得精确的结果、难以实现理想的操作。对于中小学体育教师而言,这个方法因过于强调“假设”而使其成为专家验证假设和收集资料的工具。因为研究假设(如某种新的教学方法)和研究路线是由专家预设好的,使教师不需独立思考和创见。本质上,实验教师只是专家方案的操作者和执行者。第三,就经验总结法而言,其基本特征本应是教师叙述自己教育生活中的“经验事实”,但教师往往将“总结”转换为“概括”,基本没有了“经验事实”和“问题解决”,而只剩下一堆似是而非的教育“大道理”,导致针对性、切合性不强[3]。概言之,以上研究方法由于追求“科学性、客观性和精确性”而难免从体育教育活动的自然过程去研究它的本质和规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育教育理论发展的空间,阻碍了理论的丰富多样性。因为在实践性很强的体育教育教学中,有着种种人物、思想、声音与经验,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体育教育实践,其流动性及复杂意义常要通过细致阐释、深度探究的方式才能表达出来,教育叙事研究即为能满足这种需求的较为合适的补充方式[4]。

  1.1.2当前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出现的叙事研究转向,为教育叙事研究在体育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提供了借鉴和启迪当前,国内外人文社会学科正经历着一种由寻求“真正科学”(或“硬科学”)的研究方式到承认、区分各种学术路向的解释功能的研究范式的转换。就国外而言,诸多研究人员认为当前的以概念界定、量化、程序化、因果关系为基础的逻辑实证主义或宏大叙述的学术习惯,实际上是研究者屈服于现代性的“工业——技术”社会体制所带来的不得已的结果。那种强调规律性,以确定和发现真理为目的的宏大叙述方式,已经引起了其合法化的危机。西方人文学界以及教育研究领域正掀起叙事转向的浪潮,他们认为现代社会生活领域的复杂行为关系及其随时间流动的变迁特征不是任何一种理论框架所能解释得了的,研究者在很多情况下要借助“叙事”(尤其是社会上各色人等自己言说)来接近、表达社会生活的真相[2]。国内方面,近年来,在对理论话语的叙述局限性进行反思,在对到底怎样才能接近、表达中国社会与教育的真实状况的思考的基础上,中国人文社会学科以及教育研究领域也出现了一定规模的叙事转向。如在社会学领域,有学者在发觉常规的社会学理论框架难以全面把握社会现象的实然状态之后,提出了以“过程事件分析”为核心的叙事社会学;在教育研究领域,《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集刊自2000年创办以来,即把教育叙事研究作为其学术特色之一,注重叙事理论和本土教育实践相结合,陆续推出了立足本土知识创新的一批教育叙事研究的力作[5]和多项关于中国教育的叙事研究实验,实验者从自己熟悉的中国教育人物入手,包括知名教育家的生活故事、普通教师的教育经历、普通校长的办学历程等[2],来揭示教育的真实场景。此外,在经济学、历史学、文学、哲学、心理学等领域,叙事研究都已经成为一门显学[2]。体育教育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其发展脉络和学术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必须和社会科学的整体变化相适应,在现有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走向叙事转轨的大背景下,适当地引入叙事研究,乃是对这种发展趋势的一种积极的适切和对自身发展内涵的丰富。

  2教育叙事研究在体育教育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2.1教育叙事研究在体育教育研究领域内的主要内容

  2.1.1研究体育教师的教育思想体育教师关于体育教育的理想、认识、看法、见解等都渗透于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指导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也影响着其人生。因此,教育叙事研究首先就要研究体育教师的日常行为背后所内隐的思想和教师的生活故事中蕴含的理念,这样能够为教师的行为寻求理论文撑,为教师的生活建构起思想的框架。如周珂等人对四位分别处于适应期、发展期、成熟期和专家期的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目标、职业态度、教学关键事件及其应对方式等进行了叙事研究,得出体育教师的工作既是传递体育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体育教师个体彰显生命意义和寻求职业价值的过程的结论[6]。

  2.1.2研究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叙事研究立足于教师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可以说,体育教师的教育活动范围有多宽,其叙事研究领域就有多广;体育教师的职业触角有多深,其叙事研究延伸就有多长。当然,重点之一是反思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资源,对教学起剖析、反思、借鉴和启迪作用。主要方式为由体育教师亲自叙述课堂内外中发生的教学相关事件,使之成为一份相对完整的案例。当然,这种教学事件需要有鲜明的主题或引人人胜的问题,有解决问题的情境性、冲突性、过程性等的描述,有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有解决问题过程中及过程后的反思,有获得的经验或教训。通常采取夹叙夹议的方法,用诸如“当时我想”、“现在想起来”、“如果再有机会上这一节课,我会”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教学改进或重建的考虑[7]。如有体育教师庞燕讲述了通过大拇指印章奖励调皮学生,巧妙地抓住教育的玄机,点燃星星之火,从而达到转变调皮学生的目的[8];另有体育教师廖忠钰讲述了利用教学机智,鼓励学生青出于蓝胜于蓝,敢于超越,并以高兴和欣慰的心态来迎对学生对自己的赶超[9];还有体育教师陈瑛描述了自己真诚关爱学生,激励学生取得比赛佳绩的故事[10]。教师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实质是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它还包括教师本人对课堂教学之外所发生的生活事件的叙述,如德育叙事、管理叙事等,以期反映教师的心声,感受教师的内心世界,体验教师的生命律动,探寻教师的行为意义,帮助教师更深刻地认识和提升自己,升华教育实践。

  2.1.3研究体育教学中的学生由于学生是教师职业劳动的主要对象,体育教师的叙事研究内容包括了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情意特点、人格特质,年龄特征、个性差异、身心规律,学生所感兴趣、所思考、所进行的活动等,特别是传统体育教学理论中难以涉及的微观内容。当研究将学生生活的真实世界展现于人们面前时,人们就获取了与学生进一步对话、沟通、交流的可能,有助于探寻到真正属于师生的共同的教育世界[11]。如有体育教师用叙事方法研究了自己对调皮学生的教育与转化过程,包括原谅学生的调皮、发现学生的优点、因势利导地进行点拨和引导、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实践着“孩子犯错误,永远都可原谅”的教育理念,享受着教学的乐趣[12]。

  2.2教育叙事研究对体育教育研究的促进作用

  2.2.1有利于建构本土意义的体育教育理论作为一种经验叙述,教育叙事研究秉承多义性原则,通过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经验意蕴,通过深度描述来提供诠释经验的可能,重新理解和诠释体育教育实践。而其倾向于“发现”而非“证明”的研究旨趣以及遵循自下而上的归纳逻辑和从故事中探寻内在框架的技术路线,也是一种更为开放的理论研究方式,有利于建构本土意义的实质理论,最终建构普遍意义的形式理论。如上述周珂[6]等人通过叙事研究发现,要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应强化体育教师的自我认同感,重视其专业反思能力的提升,努力构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平台。

  2.2.2有利于加强体育教学实践和理论的有机联系在传统的体育教师研究中,特别是量化研究中,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一般缺乏平等的对话,研究者往往以权威的面目出现,左右研究的进程。而且量化研究越精致,其与教师经验的联系则越少。如研究者通过当下盛行的问卷调查法去了解体育教师的教学动机时,可能会仅停留对在表层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分析,而难以发现隐藏在教师心目中深层的意蕴,研究可能缺乏真实性,其成果往往不能有力地指导体育教育实践。而在叙事研究中,教师自身作为研究者,在真实的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容易探究到一个个真实、真诚、自由的心灵世界,搜集到各种真实的材料,梳理出叙说者及相关人员(体育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等)的实践经验,建构起一个相对完整的、典型的、有较强的说服力、具备一定的情节性、趣味性和可读性的体育教育故事,从而实现体育教育实践和理论的有机联系[13]。

  2.2.3有利于提升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

  2.2.3.1教育叙事研究具有解放情结,有利于促成教师的研究主体地位教育叙事研究的解放情结有两种表现:第一,相对于宏大叙事倾向于律则性的陈述而言,体育教育叙事更关注基于教师个体专业生活的具体事件及其经验的具体深度描述,使当事人(尤其是一线教师)自己说自己的事,自己表达自己的心声,使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研究中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失语状况和被“写”的从属状态;第二,教育叙事研究可以生产知识,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体育教师在知识的“产生—分配—消费”链条中的位置,改变了以往仅仅作为知识的消费者的地位,而成为知识的生产者,提升了教师的地位。如有体育教师通过叙事研究,深刻领会到“请名师指导”、“迎合学校的激励机制”、“处理好同事关系”、“视学生为朋友”以及“注重教学反思”等措施是自己专业得到提升的主要途径[14],在研究过程中提升了自身的主体性。

  2.2.3.2教育叙事研究能激发体育教师独立思考,有利于转变其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体育教师的生活是由事件构成的,对教育事件的叙说,能使教师看到某些日常例行事项的意义,如课间操管理对体育教师责任意识的培养,组织教工比赛对教师团队精神的培养,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体育教师主动性的激发等。一旦教师以自己的生命经历为背景去反观自己,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就可能激发出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意志,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教师进行叙事研究实际上会成为转化其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的突破口。

  2.2.3.3教育叙事研究关注缄默知识,有助于体育教师实践知识的形成体育教师的教学知识结构包括外显的可直接表述的知识和内隐的缄默知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缄默知识更是体育教师取得优异教学效果必需的,而且只能由体育教师本人在特定的体育教学实践中经过多次反思总结才会构建或创造,也只能以贴近实践者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体育教师通过对自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对问题学生的特征的归纳、对体育教学中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等)进行叙事,在其缄默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更容易形成其扎根理论和实践知识[15]。虽然,目前学术界尚无关于体育教师实践知识形成的叙事研究成果,但相关学科的先例能够带来启示。如有叙事研究扎根于教师的教学实践,通过对一位“迟老师”一个学期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生活的深入考察和深度理解来揭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途径,即教师个人生活史分析、教学实践经验反思、教师合作与交流和教师进修培训[16]。

  2.2.4有利于改进体育教育实践

  2.2.4.1做教育叙事研究需要进行视角转换,有利于还原体育教育的真实场景进行叙事研究时,需要实现视角的转化。由于传统的体育教育研究,特别是理论研究,大多是一种来自外部的“考量”(即创造于大学和科研机构,应用于中小学,如“体育教学的自组织观念”、“系统论和体育教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等),对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实践的切合性有限。叙事研究突出了蕴藏于教师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体育教学知识,把当事人的叙事研究视为一种源于内部的知识生产,从多个角度进行考量,以实现对体育教育实践的有机契合。实际上,体育教育研究在关注宏大理论的同时,也应当关注教学实践中内隐的、在人们判断、解释、处理各种实际问题时起积极作用的知识、思想与信念。即在强调体育教育的“应然”时,更要关注“实然”,叙事研究有助于有效地达到这种状态[17]。

  2.2.4.2教育叙事研究需走进师生的内心生活,有利于认识体育教育的深层意蕴与自然科学研究范式寻求普遍真理的旨趣不同,教育叙事方式关注事件展开的具体情节,是一种面向事实本身、理解他人、体验生活的人文科学认识方式。因为体育教师自身的故事和学生的成长表现出复杂性、生成性、开放性等特点,故体育教师需走进教师或学生的内心生活,倾听其心声,理解其故事和运动、生活经历,探寻体育教学现象背后的深层意义,共同建构故事[18]。如上述体育教师用叙事方法研究了自己对调皮学生的教育与转化过程,践行者“孩子犯错误,永远都可原谅”的教育理念,体会到了体育教学的深层意境[12]。

  3结语

教育研究范例篇5

  2.信息动态

  3.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发展前景——2010年ED-Media世界大会述评 陈娬,CHEN Wu

  4.全球地方化视角下职业培训市场战略制定研究 王超,王志章,WANG Chao,WANG Zhizhang

  5.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开展网络教育的实证研究 陈巍,CHEN Wei

  6.远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比较与改进 杨平,YANG Ping

  7.网络学习情境中社会临场感研究回溯 王广新,宫淑红,WANG Guangxin,GONG Shuhong

  8.未来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实践价值取向 李兴敏,刘运祥,LI Xingmin,LIU Yunxiang

  9.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分析框架 赵慧臣,ZHAO Huichen

  10.一个标准能适合所有的项目吗:开放教育的选择 约翰·罗比森,洛娜·坎贝尔,菲尔·巴克,袁莉,希拉·麦克尼尔,R。John Robertson,Lorna Campbell,Phil Barker,Li Yuan,Sheila MacNeill

  11.呼叫中心学习支持服务模式的构建与创新 杨顺起,吉喆,陈立勇,YANG Shunqi,JI Zhe,CHEN Liyong

  12.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赵玲,ZHAO Ling

  13.开放远程条件下教研活动的策略研究 杨家(騄),方青云,YANG Jialu,FANG Qingyun

  14.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教学有效性的调查研究 王佑镁,WANG Youmei

  15.国家精品课程作者课程发展与共享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曾兰芳,方瑾,黄荣怀,ZENG Lanfang,FANG Jin,HUANG Ronghuai

  16.教师接受网络教育技术的影响因素研究 高峰,GAO Feng

  17.让数据说话:决策支持系统在教育中的应用 顾小清,黄景碧,朱元锟,袁成坤,GU Xiaoqing,HUANG Jingbi,ZHU Yuankun,YUAN Chengkun

  18.基于Web的远程监控实验教学系统的设计 翟敬梅,徐晓,黄平,陈扬枝,ZHAI Jingmei,XU Xiao,HUANG Ping,CHEN Yangzhi

  1.开放远程学习: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与创新——访英联邦学习共同体副主席阿莎·辛格·卡瓦教授 任友群,宋莉,REN Youqun,SONG Li

  2.中国电大教育发展现状研究 余善云,姚文建,YU Shanyun,YAO Wenjian

  3.一种新设计的技术媒介远程教学模式理论分析框架 丁兴富,DING Xingfu

  4.数字化环境下农民大学生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张吉先,方志刚,ZHANG Jixian,FANG Zhigang

  5.信息动态

  6.开放远程教育办学系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陈信,翁朱华,孙耀庭,CHEN Xin,WENG Zhuhua,SUN Yaoting

  7.改变美国教育:技术使学习更强大——《2010教育技术规划》解读 梁林梅,LIANG Linmei

  8.信息视野的教育原理探新——兼论学习原理 黄景碧,HUANG Jingbi

  9.支持开放教育资源项目的方法 约翰·罗比森,希拉·麦克尼尔,菲尔·巴克,洛娜·坎贝尔,袁莉,R。John Robertson,Sheila MacNeill,Phil Barker,Lorna Campbell,Li Yuan

  10.学校项目情境中教师技术应用的过程研究 林秀钦,张宝辉,LIN Xiuqin,ZHANG Baohui

  11.虚拟团队与远程教学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运行机制分析 陶水龙,李莹,刘小星,TAO Shuilong,LI Ying,LIU Xiaoxing

  12.综合训练学习系统的开发研究 赵志群,董艳,武悦,ZHAO Zhiqun,DONG Yan,WU Yue

  13.中国教育技术青年研究者小生境研究及潜在应用——以2007年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为例 张海,王以宁,ZHANG Hai,WANG Yining

  14.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生源结构的变化及对策——以上海电视大学为例 顾爱红,GU Aihong

  15.基于“心理建构”的三维虚拟实验监控评价系统 刘英杰,杨雪,阚宝朋,LIU Yingjie,YANG Xue,KAN Baopeng

  16.继承与突破:Second Life中的教育问题研究 史慧敏,李艺,SHI Huimin,LI Yi

  17.美国NSF教育技术项目分析 顾小清,谢明颖,付世容,GU Xiaoqing,XIE Mingying,FU Shirong

  18.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现实与挑战——对“EDUCAUSE 2009年度当前议题调查”的解读 余青兰,郑旭东,YU Qinglan,ZHENG Xudong

  2.为了开放远程教育的未来——上海电视大学建校50周年庆典活动纪实 翁朱华,WENG Zhuhua

  3.远程教育与信息通信技术的能为与不能为——“2010非洲国家高级教育官员研修班暨开放远程教育国际大讲堂”述评 魏志慧,WEI Zhihui

  4.开放远程学习的新趋势:质量保证的挑战 阿布杜拉·罕,顾凤佳

  5.在线学习对口头对话的诉求 奥托·彼得斯,郑勤华

  6.高等教育与远程教育的新动向 斯达明格·乌瓦利奇·特伦比奇,约翰·丹尼尔,李爽

  7.今日之远程教育 德斯蒙德·基更,赵宏

  8.网络新动力:教学法和组织 迈克尔·穆尔,夏冬杰

  9.电子学习时代的教师教育 保尔·莱斯塔,翁朱华

  10.南非大学:推进非洲大陆的开放与远程学习 巴尼·皮特亚纳,魏志慧

  11.进步与发展之路——开放远程教育与信息通信技术在中国的应用 王一兵,WANG Yibing

  12.中国推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与成效 王珠珠,李娟

  13.让高等教育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开放远程教育在上海的发展与挑战 张德明,ZHANG Deming

  14.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深度推进——以上海市400所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实验项目为例 王民,WANG Min

  15.信息通信技术在学习支持服务中的广泛应用——上海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陈信,CHEN Xin

  16.开放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访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执行秘书长马尔科姆·里德博士 袁莉,余平,魏志慧,YUAN Li,YU Ping,WEI Zhihui

  17.中国特色一流开放大学的成长之路——上海电视大学半个世纪发展的历史经验 丁兴富,DING Xingfu

  18.论我国教师就业市场的发展 胡惠闵,许筱英,沈伟,HU Huimin,XU Xiaoying,SHEN Wei

  19.试点十年远程教育类科研课题研究综述——基于对教育部规划立项课题的分析 张秀梅,丁新,ZHANG Xiumei,DING Xin

  20.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运行现状的调研 郭炯,黄荣怀,陈庚,GUO Jiong,HUANG Ronghuai,CHEN Geng

  21.高校网络教育及公共服务体系的SWOT分析 曾海军,马国刚,范新民,ZENG Haijun,MA Guogang,FAN Xinmin

  22.现代系统科学视野下教育学科学地位的考量 钟柏昌,李艺,ZHONG Baichang,LI Yi

  23.在线学习中活动感知对社会性技能、社群归属感和学习满意度的影响 詹姆斯·拉菲,蔡宜君,克里斯·阿梅龙,克丽丝塔·加林,洪兰英,肖恩·P·戈金斯,James Laffey,I-Chun Tsai,Chris Amelung,Ran-Young Hong,Krista Galyen,Sean Goggins

  24.网络课堂和传统面授课堂的融合——中美师生实时同步互动学习的实证研究 杨德生,YANG Desheng

  25.将教学设计原理转化为评教指标——外语教学同行专家评教指标体系设计 张琳,张祖忻,ZHANG Lin,ZHANG Zuxin

  26.论开放教育实现终身学习学分银行理念的可行性 郭青春,GUO Qingchun

  27.学习风格对网络学习的影响:一项实证研究 张燕南,张力,周涛,章国英,ZHANG Yannan,ZHANG Li,ZHOU Tao,ZHANG Guoying

  28.远程成人学习者的特征变迁及其启示——基于上海电视大学连续七年的新生调查 查文英,顾凤佳,ZHA Wenying,GU Fengjia

  29.面向职业教育的行动导向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 彭飞,余胜泉,谭霓,刘军,PENG Fei,YU Shengquan,TAN Ni,LIU Jun

  30.《面向管理者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新旧版比较研究 秦炜炜,QIN Weiwei

  1.信息化和全球化潮流中大学的创新与发展——访国际高等教育战略思想家詹姆斯·杜德斯达特博士 郑旭东

  2.学术研究推动远程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上海电视大学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经验 丁新

  3.国内高等院校异步文本内容分析研究述评 胡勇,陈丽

  4.社会性学习及其研究趋势综述——兼论Laffey团队的社会性学习研究项目 顾小清

  5.教育领域学习力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陈维维,杨欢

  6.论教育技术学的知识旨趣 蔡建东

  7.网络教育技术采纳与扩散研究的元分析 高峰

  8.国际学生对在线课堂学习支持的需求 王敏娟,马丁·希门尼斯,安米·劳恩,理查德·戴辛斯

  9.为什么辍学——对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的访谈调查 李莹,陈洪玲,韩毅

  10.大一学生计算机资讯准备度与网络使用情况调查 杨倩

  11.国外教育技术研究现状与趋势——基于国外教育技术研究领域期刊论文的分析 魏顺平

  12.大学生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问卷的开发与应用 王靖

  13.从Sloodle看三维虚拟学习环境的发展趋势 蔡苏,余胜泉

  14.美国高校网络教育组织模式的多样性研究 樊文强,刘晓镜

  1.设计研究的“承诺空间”——访国际设计研究专家安东尼·凯利博士 杨南昌

  2.关于技术促进学习的五定律 黄荣怀,陈庚,张进宝,陈鹏,李松

  3.再论中国电大的定位与未来——来自2009世界高等教育大会的启示 王一兵

  4.应对挑战:促进学习的整合途径——美国“AECT 2009年会”综述 顾小清

  5.基于ICT的教育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第13届UNESCO-APEID国际会议暨世界银行-KERIS“ICT在教育中的应用”高级研讨会综述 李艳

  6.教育信息资源“区域共建共享”开发应用模式研究 熊才平,朱爱芝,黄萍萍

  7.教育场域中创新推广的资本分析——从布迪厄的观点出发 刘博

  8.远程教育学生系统的构成与管理探究 李永纪,宋玲

  10.论教学设计的设计定位及其决策循环特征 吕林海

  11.杜威实用主义思想对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启示 赵可云,何克抗,王以宁

  12.Fevatools:网络课程设计的形成性评估工具 芭芭拉·贝尔科维奇,伦农·坦

  13.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研究 蒋逸民

  14.IMMEX教学应用的初步研究 张晓英,杨开城,赵国庆

  15.开放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探索——主要模式、机制与形式探析 黄传慧

  16.基于符号学的中外远程高等院校主页文化之比较 杨敏,顾凤佳

  17.学习支持服务与学生参与度关系的调查研究——以浙江奥鹏远程教育为例 方舟,奚群英,吕有伟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96506.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新入职老师自我介绍
下一篇:《池上》说课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