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创新创业大赛方案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创新创业大赛方案篇1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互联网+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了全面部署。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进一步激发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展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投资对接平台,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共同举办了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赛的目的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推动赛事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2016年又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大赛。目前,大赛已经成为覆盖全国所有高校、面向全体高校学生、影响最大的赛事活动之一,成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载体、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推动产学研用结合的关键纽带。

  一、“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组织实施

  2015年,教育部牵头举办了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累计有1 878所高校的5.7万余支团队报名参加,提交项目作品3.6万余个,参与学生超过20万人,带动上百万高校学生投入创新创业活动,掀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潮。首届大赛总决赛期间,总理对大赛作出重要批示:“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紧扣国家发展战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推动产学研用结合的关键纽带。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贯彻国家决策部署,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巍薄A跹佣副总理接见了获奖师生和评委代表,出席了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对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

  首届大赛后,获奖项目进一步孵化落地、成长壮大。12个创意组金奖项目中,超过80%的项目已注册公司,进入正规化运行中,其中吉林大学“车内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获天使轮融资1 000万元。22个实践组金奖项目中,50%的项目在赛后继续获得融资,且融资阶段已进入pre-A、A轮甚至B轮,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Unicorn无人直升机系统”项目B轮融资2亿元,南京大学“运策网-整车货运O2O平台”项目B轮融资2 000万美元。

  第二届大赛于2016年3月正式启动。本届大赛以“拥抱‘互联网+’时代,共筑创新创业梦想”为主题,旨在激发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相比首届大赛,第二届大赛参赛项目进一步细分为创意组、初创组、成长组三组,并根据行业领域细化为“互联网+”现代农业、制造业、信息技术服务、商务服务、公共服务、公益创业6大类、27个行业,便于投资人和大学生项目精准对接。大赛采用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全国总决赛三级赛制。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安排在6至9月。全国总决赛于10月中旬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与全国双创周活动开展保持时间同步并作为双创周的重要活动之一。

  在大赛组织动员阶段,大赛组委会面向不同对象,分别组织召开了新闻会、大赛工作会和大赛推介会。多家媒体主动参加大赛工作组,制作了大赛宣传片并大赛系列宣传视频近30个,累计播放20万次,加强赛前宣传、营造氛围。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投资服务联盟组织投资机构专家赴19个省(区、市)开展巡讲活动,参与高校1 407所,接受培训的教师超过5 000人。

  在校赛和省赛阶段,大赛组委会根据各地工作需要,协调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投资服务联盟、中国教育创新校企联盟的专家资源,积极支持省级复赛和训练营活动,加强对参赛项目的指导。9月下旬,大赛组织总决赛第一轮网上评审,并在华中科技大学组织第一次会议评审,遴选120个项目参加总决赛现场比赛。大赛还特邀4个中国香港、澳门地区的高校项目参加现场比赛。

  在全国总决赛期间,刘延东副总理于2016年10月14日在华中科技大学接见了获奖学生、指导老师和专家评委代表并作重要讲话,视察了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对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寄予殷切希望,对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指导意见。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对高校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行了系统的再部署、再推动。同期,还组织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经验交流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展、“互联网+”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报告会、参赛团队与投资机构洽谈会等活动。经过大赛评审,最终产生了冠亚季军4名、金奖36名、银奖115名、铜奖448名,同时产生先进集体奖22名和优秀组织奖10名。

  第二届大赛通过各方的精心设计和精细落实,最终实现了精彩呈现。大赛成功举办的经验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聚集体智慧谋划大赛。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和湖北省王晓东代省长作为大赛组委会主任,对大赛筹备工作给予指导。相关部委负责人作为组委会成员,共同研究拟定大赛方案、审议大赛重要事项,形成了具有可行性、科学性、创新性的总决赛方案、4项同期活动方案、赛事评审方案和宣传方案(“1+4+2”方案)。大赛工作组组织有关企业和高校专家多次研究方案,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借鉴相关比赛的经验,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体现于方案设计中。

  二是汇多方资源推进大赛。组委会各成员单位组织动员本系统资源支持大赛,促进高校学生创新创业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投资机构和有关企业参与赛事筹备和项目评审,为大赛提供经费和智力支持;各地各高校挖掘本地本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精细组织校赛、省赛,并对参赛项目给予指导。

  三是举全省全校之力承办大赛。湖北省政府、湖北省教育厅和华中科技大学把承办大赛作为2016年重点工作来落实,筹备工作做到了六个“保障到位”,即安全保障到位、会务服务到位、赛事协调到位、宣传推广到位、活动推进到位、商业合作到位;赛事组织工作做到了“三化”,即:工作流程标准化、大赛观摩公开化、赛事服务细致化,为大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四是积极利用新技术宣传大赛。大赛组委会积极利用新技术宣传大赛,通过总决赛官方网站、赛务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短信平台等实时大赛信息、推广参赛项目。光明校园传媒、湖北卫视等通过光明网直播平台直播了四强争夺赛、冠军争夺赛和颁奖仪式及闭幕式,300余万人次在线观看。大赛实现了全媒体宣传,凸显了“互联网+”特色,提升了大赛的社会关注度、参与度和影响力。

  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成果

  经过各方共同努力,两届大赛获得了圆满成功,取得了积极成效。第二届大赛呈现出五个显著特点:

  一是学生参赛热情空前高涨。本次大赛参赛高校2 110所,学生报名项目118 804个(含10个港澳地区项目)、直接参与学生545 808人,分别是首届大赛的3.3倍、2.7倍。大赛带动了各级各类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和高职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活动(参赛学生占在校生比例最高的省份已达6%),学生创新创业热情空前高涨、势如潮涌。

  二是项目质量超出预期。大赛部分获奖项目与推进国家科技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较好地体现了本领域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最前沿的动态和趋势,在科技创新、市场应用、商业模式等方面取得了新进步,受到众多行业企业和投资机构的高度评价,推动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如冠军项目西北工业大学翱翔系列微小卫星、亚军项目南京大学Insta360全景相机、季军项目山东大学越疆DOBOT桌面机械臂和北京大学ofo共享单车等)。很多项目具备了明显投资价值,所有金奖项目目前累计估值已上百亿,未来仍具有巨大的价值增长空间。

  三是产业界和投资界深度参与并提供支持。近400位投资人和企业家组成大赛专家委员会(人数是首届的3倍),参与项目评审、提供投融资服务和创业指导。大赛总决赛期间,上百家投资机构向参赛项目发出了投资邀约,现场有50多家投资机构与参赛团队签署投资意向协议。中国建设银行冠名大赛,推动金融与创新创业深度融合。教育部陈宝生部长与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王祖继共同启动设立中国高校双创产业投资基金,母子基金规模共1 000亿元。

  四是大赛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媒体广泛报道,社会反响强烈。据统计,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40余家中央媒体和湖北电视台等80余家地方媒体对大赛进行了深入报道,刊发各类蟮50多篇,参与新闻信息转载的网站超过300个,各类自媒体转载大赛相关资讯约6万篇次。中央电视台分别在“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晚间新闻”等栏目播出大赛新闻。腾讯新闻、搜狐、新浪、网易、凤凰、教育部官网和官微等客户端相关网页搜索结果280万个,阅读总量超过千万,提升了大赛的社会影响力。

  五是有力推动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赛的举办既充分展示了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阶段性成果,又倒逼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面发力,加快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的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实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目的。自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教育部推动各地各高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相关制度、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实施路径。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各地各高校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近期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和国办都组织了专项调研,指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得到有力推动,改革蓬勃开展,展现勃勃生机”。以大赛为契机,一系列政策持续助推“双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面发力,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青年人在探索、在创新、在成长。2015、2016年,950余所高校开展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共计立项6.3万个,参与学生人数约26万人,投入项目经费约11亿元。大赛作为高校创新创业的“奥运会”,带动了“全民健身”,激发了高校广大师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与活力,形成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浓厚氛围。

  三、进一步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办好办强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已经成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比赛本身不是目的,我们要立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着力打造“永不落幕的大赛”,更好地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

  1.着眼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建立长效机制

  面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需求,以大赛为载体,形成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高校创新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一是促进创新链条有效衔接。通过大赛的举办,促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投资服务、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的完整链条,使师生充满创新活力,创新效率进一步提高。二是加强创新资源的整合对接。在大赛举办过程中,促进高校智力资源、创新资源与社会金融资源、产业资源的紧密对接,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三是推动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落地。以大赛为纽带,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成立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器联盟,与中国建设银行共同推进中国高校双创产业投资基金的启动运行工作,促进更多参赛项目转化落地、发展壮大,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提供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

  2.深入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PPP模式

  在大赛筹备过程中,大赛组委会尝试了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高校合作共同筹备大赛,在经费、人员、场地等方面为大赛提供支持。有关地方和高校要深入探索和充分利用这一模式,为创新创业教育搭建资源平台。一是要分析创新创业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高校学生具有思想活跃和知识丰富的优势,创新创业热情高涨,但也面临“三无”困境,即没有经费、没有经验、没有人脉,这些问题仅靠高校的努力无法完全解决。PPP模式可以将更多的优质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为青年创客提供实践平台、指导服务和融资支持,帮助大学生初创企业度过“困难期”、补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短板”。二是要探索与社会机构对接的途径。分析明确高校的“短板”“痛点”,善于发现社会机构的“需求点”“兴趣点”,找准政府、高校与社会机构协同合作的“结合点”。在政府、高校和社会机构合作的过程中,不能被动等资源送上门,更要主动了解社会机构的需求,探索协同合作的结合点和最佳方式,充分激发社会机构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事业的动力,实现多方共赢。三是优化工作机制和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投资服务联盟、高校教育创新校企联盟等大赛协办单位的组织建设,推动协办单位完善制度、健全机构、规范运行。

创新创业大赛方案篇2

  关键词:毕业设计;创新竞赛;本科教育

  文章编号:1672-5913(2024)05-0085-04

  中图分类号:G642

  1 高校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近年,随着我国高校的大范围扩招,高校学生的毕业设计水平开始出现逐年下滑的现象。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在应届毕业生身上,普遍存在无法快速上手工作、只会理论不会实践、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差等问题。从当前高校毕业设计工作情况来看,以下若干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思想上不重视。很多高校更多的是为了面子工程,注重招生和就业率,注重各种面子上的活动和改革,而对于学生在学校最后一年的毕业设计却不太重视,无论在制度的制定上还是在工作的执行上都存在草草了事的情况,久而久之,使老师和学生都忽略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弱化了大学生在踏入社会前的最后一次实习经历。

  (2)选题重复,没有新意。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很少出现较新的题目,大部分都是同往年雷同;尤其是一些实力较差的本科院校,由于任课老师的实践经验少,在选题方面无法给予更好的建议,从而导致每年的毕业设计选题大同小异,没有新意。

  (3)内容抄袭严重。鉴于毕业设计题目的重复选取和丰富的现代网络资源,再加上平时学生很少获得写论文的相关练习,使得学生毕业设计的内容撰写上,大量参考甚至抄袭网上现有的论文资料,很少有自己的观点和依据。有的学生为了规避数据,甚至对抄袭的论文重复部分进行逐句修改,严重的网上抄袭行为已经背离了毕业设计的初衷。

  (4)时间冲突,无法集中精力完成。高校的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年,这个时候往往是就业招聘的黄金时期,也是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的备考阶段,时间的冲突迫使学生只能抽出很少的时间来应付毕业设计,质量自然不会很高。

  所以,改变传统的毕业设计流程,针对学院自身的定位,改革毕业设计的工作,包括题目的选取、内容的改善、形式的多样、评价制度的更新等,提高高校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已成为破解高校发展瓶颈,实现毕业设计质量整体提升的重要方法。

  2 学科竞赛与毕业设计的结合与实施

  随着高校办学思维的开放,逐渐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学科创新竞赛[4-5],有相关企业主办的,也有官方主办的。这些竞赛活动的出现极大弥补高校实践教育的短板,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愈发受到高校和企业的重视。目前,电子信息类的竞赛很多,尤其是国家相关部门主办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挑战杯”、飞思卡尔邀请赛、物联网创新竞赛、大学生外包服务创新竞赛等,多样的竞赛环境和平台为高校老师和大学生提供了非常广泛的平台。

  于是出现了这种局面,一方面是高校毕业设计的质量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是学科竞赛快速发展,而学科竞赛在内容、设计与完成方面的优势正好可以弥补毕业设计的缺陷。因此,我们考虑将学科竞赛和毕业设计进行有效结合[6-8],从而保障毕业设计的水平和质量,下面以大庆师范学院计算机学院开展学科竞赛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过程,详细阐述具体措施。

  1)将毕业设计准备工作前移。

  为了最大程度鼓励学生利用学科竞赛项目来完成最终的毕业设计,就需要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进行学科竞赛的宣传、组织和选拔工作,鼓励对创新竞赛有意愿的同学参加相关专业开办的创新团队或第二课堂。在创新团队中,采用自愿结合的方式形成小组,每组分别指定一名指导老师和2~3名高年级队员,由高年级的同学进行初步指导和训练,长期的学习规划和具体的难点则由指导老师进行辅导,由此可以形成不同年级之间的训练梯队,既有助于促进训练,也有助于团队合作。

  创新竞赛需要更多课本之外的知识,因此,在正常的课堂学习之外,还需要根据竞赛的需要,安排和讲解一些其他科目和学科的知识,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向来学习相关的资料,并进行必要的实践基础训练(比如焊接训练)。在课外学习过程中,主要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方面由于不同班级学生的课余时间不一致,很难经常安排统一授课;另一方面大学生已经成年,他们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通过相关的学习和一些基础实践项目的训练,可以实现学生从单纯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跨越式转变,为创新竞赛的准备和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最终的毕业设计提供充实的课题材料。

  计算机学院在2013年通过多次研究,最K确定在大三学生中试行该方案,提前一年准备毕业设计。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一方面鼓励动员未参加过竞赛的同学积极参加当年的相关竞赛,并指配有经验的老师和学生进行辅导;另一方面开始对参赛获奖的同学提交的毕业设计申请进行审核。在随后的三年里,将毕业设计准备工作有序提前到二年级和三年级,为该方案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2)毕业设计选题与竞赛项目相融合。

  团队成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培训后,可以与高年级队员合作参加相关的学科竞赛和创新竞赛,在竞赛中锻炼、在锻炼中合作、在合作中提高,既可以快速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也有机会体验竞赛过程带来的磨炼与激励。新队员经过初次参赛,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经验后,就可以组队准备后续的比赛,同时对之前的参赛项目进行全面的消化吸收和改进创新,这就对参赛成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参赛越来越多,项目也越来越复杂,功能越来越完善,涉及的知识也就越来越多。

  到毕业设计选题前夕,参赛队员就可以依据以往的参赛项目,结合指导老师的建议,对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调整,并结合专业方向,拟定出有实战背景的高质量毕业设计题目,充分发挥学科创新竞赛的优势,将其应用到毕业设计中,改变了以往选题重复、缺乏新意的状况,对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从大三开始,学院开始接受参赛获奖学生提交的毕业设计申请,并组织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答辩,以验证学生提交方案的可行性,通过答辩的学生,可以按照老师的要求对项目进行进一步完善,以更高的水平完成毕业设计。

  3)做好管理和监管工作,保证方案顺利实施。

  有了好的方案,更要有好的管理和监管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否则就会出现虎头蛇尾的尴尬场面,使效果大打折扣。为保证创新竞赛能有效地结合毕业设计,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制定严格规范的工作流程,包括方案的宣传、竞赛的动员、队员的培训及人员的安排、竞赛的组织和参与、毕业设计选题的申请及评估等,为方案的顺利实施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

  采取自愿申请、择优选派的方式,选择若干有责任心、态度积极、有实践创新能力的老师担任创新团队的指导工作,并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科研环境。

  集训和实验室执行严格的考勤签到制度和退出机制,并将其作为后续选拔和评优的依据,无论学生和老师,若经常严重违反相关规章制度,则对其进行劝退。

  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采取阶段检查汇报的方式,及时检查、听取学生队员和指导老师的进展情况,针对突出问题,学院领导组织研讨会进行研究解决,为方案的实施铲除拦路虎。

  安排学生进行课题的阐述、答辩及作品的演示,做到严格客^的评审,并给出相应的成绩。

  为保证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学院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从负责该工作的院领导到相关指导老师,对符合条件的学生进行考核打分,并对学生的汇报和指导进行记录。

  4)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

  创新竞赛的准备工作需要学生在课余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势必会导致学生在其他课程的学习时间相应减少,并且很多情况下竞赛主办方都在外地,外出参赛又会直接影响到课堂学习,如果因此而影响到学生的课程成绩,那就显得有些不尽人意。因此,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课程考核方面对参与学科竞赛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放宽。比如,对参加竞赛并且获奖的同学,可以免修一门相关专业的选修课,并给予500~1000元的奖金以资鼓励;对于参加竞赛而未获奖的同学,给予一定的量化加分,这样就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对鼓励学生参与到竞赛中来。

  如果参赛项目与所学专业一致,则在完成竞赛以后,由学生自愿提出申请将其作为毕业设计,经学院毕业设计领导小组会议通过后,方可以此为课题进行毕业设计和相关论文的修改和完善。对于竞赛指导老师而言,需要在课余时间投入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对参赛队伍进行指导,因此可以对指导老师给予相应的课时工作量,对指导学生获奖的老师给予额外的奖金,在老师评职、评优时也应给予相应的加分。以此来最大程度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

  5)重视优秀毕业设计的示范作用。

  由于学校师资力量的限制,以及竞赛本身的特点,参加创新竞赛就需要对学生进行选拔,成绩优异的同学才有机会参赛,这就导致剩下的大部分同学没有机会体验竞赛全过程,也使这些学生失去了实战锻炼的机会。如果只是为了比赛,只有较少同学获益,这与高等教育的本质相悖,也会打击其他同学的积极性,因此,我们不只允许参赛的学生可以申请替代毕业设计课题,没有参赛但是项目做得比较优秀的同学,也可以允许他们申请替代毕业设计课题。同时,充分利用优秀毕业设计的示范作用,在学生当中进行宣传,使学生意识到该方案的积极作用,带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际项目的实践中来,进一步扩大创新竞赛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作用面。

  学院非常重视由竞赛项目获得的优秀毕业设计的示范作用,每年毕业之际,都会选取优秀毕业设计作品进行展示,并在系楼门口的宣传栏里张贴海报,同时在学院网站上进行详细报道,并制作相应的视频纪录片放在微信公众号供师生欣赏,从多角度扩大该方案的优秀成果在学生中的影响。

  3 改革方案的积极作用

  1)改变毕业设计模式,提高学生积极性。

  把创新竞赛项目融入到毕业设计的选题上来,在工作方法上来说是一种创新,它打破了传统的毕业设计流程,更加注重毕业设计的质量,并且采用了灵活的方式,使毕业设计的选题更加具备目的性。同时,将毕业设计的工作前移,鼓励学生参加课外训练和自学,也为毕业设计的选题提供了充分的准备时间。参赛获奖有学分和物质奖励,还能以参赛项目为基础进行毕业设计,对学生来说,既实现了自身能力的提高,又获得了奖励,是一举多得的事情,因此,极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2013年方案实施至今,学生从犹豫观望到热情参与,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通过对近4届毕业生的实施,将学科竞赛的作品引入毕业设计,我们发现,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都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做,都能很好地完成设计。在毕业论文(设计)的答辩过程中,他们非常出色地对作品进行了演示和讲解,圆满地回答了老师们的提问,得到老师们的一致认可。可以看出,参赛学生的毕业设计水平比其他同学要高出很多。事实说明,通过学科竞赛活动与毕业设计的有效结合,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毕业设计时间紧、选题重复、完成过程敷衍了事的情况,显著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通过这4年的实验,我们发现毕业设计的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不再是简单重复往届的题目和设计,而是在题目选取和内容完成方面都有了实质性的改变,在创新、难度上也都有了很大提高。

  3)该方案近4年的实施情况。

  该方案自2013年实施以来,已经有4届毕业生中的部分同学通过参赛项目的方式来替代毕业设计。随着方案的实施,报名参加比赛实训的学生、被选拔参赛的学生、申请替代毕业设计的学生数量都在逐年增加,在学生中实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吸引着更多学生的参与。表1显示的是近4年的人数变化,可以看到每年申请毕业设计的学生中,除了被选拔参赛的学生,也有部分参加实训但未参赛的学生。学生人数的逐年递增,证明了我们实施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4 结 语

  以创新竞赛为先导的本科毕业设计改革,把传统的毕业设计工作扩展至学生平时的学科竞赛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又提高了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同时也为整个学院实施这项良策起到了积极的试点作用。目前,此方案只在计算机学院中试行,虽然效果很好,但受益面还有待进一步推广。如何将这一工作在整个学校范围内推广,尤其是如何将毕业设计、学科竞赛等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得到更为有效的训练和提高,还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董雷刚, 崔晓微, 张丹。 以竞促教、竞教结合的嵌入式课程实践教学[J]。 计算机教育, 2014(9): 105-108.

  [2] 刘超英, 成红英, 张宪光。 依托学科竞赛提高工程教育本科毕业设计质量[J]。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2, 58(增刊2): 89-91.

  [3] 张云洲, 吴成东, 楚好, 等。 依托科技竞赛的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模式探讨[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9, 31(增刊2): 19-21.

  [4] 曲广强, 关晓辉, 王建元, 等。学科竞赛、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实施与创新[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 12(16): 204-206.

  [5] 皮德常, 吴庆光。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8(3): 44-45.

  [6] 摆玉龙, 严春满, 马永杰, 等。 以学科竞赛为平台的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 中国电子教育, 2015(3): 23-27.

  [7] 王冠凌, 周二林。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毕业设计融合模式研究[J]。 长沙大学学报, 2013, 27(5): 136-137.

  [8] 齐继阳, 王凌云, 李金燕, 等。 面向卓越工程师的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2): 86-87.

创新创业大赛方案篇3

  活动方案

  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整合创新创业资源,根据《白云区支持港澳青年来白云创新创业实施办法》有关要求和部署,白云区定于2024年4月至6月举办白云区“云创杯”2024创新创业大赛,具体方案如下:

  一、大赛目的

  本次大赛以“创享未来,成就梦想”为主题,通过创业大赛,帮助白云区中小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实现转型升级和创业梦想;通过创新成果展示,树立一批白云创新标杆企业,挖掘一批潜力企业,促进白云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繁荣发展,助推白云产业再腾飞。

  二、活动主题

  创享未来,成就梦想

  三、组织架构

  (一)主办单位

  广州市白云区科技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

  共青团广州市白云区委员会

  广州市白云区科学技术协会

  (二)承办单位

  广州市穗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市白云区云台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中心

  (三)协办单位

  云创汇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

  DAYONE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服务基地

  (四)组织机构

  1.组委会。由活动主办、承办单位相关人员共同组成,负责总体指导、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组织实施。活动组委会办公室设在白云区科工商信局,负责活动实施期间日常工作。

  2.评审委员会。拟邀请来自我市的企业、创投机构、金融机构、院校及行业协会、孵化基地的专家担任评委会成员,负责各阶段的评审工作。

  四、组别及对象

  本届大赛分设“企业组”、“院校组”和“港澳台青年组”三个组别。

  企业组:企业组下设两个分项:分别是美丽健康产业专项、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专项。参赛企业有独立法人资格;企业产值不限,成立时间、注册区域不限;企业社会形象良好,无违法经营等不良记录。已获奖但不在白云注册的企业,必须承诺获奖后半年内在白云区注册并纳税(奖金在注册后拨付)。

  院校组:高校师生可以用自然人名义参赛;参赛者应拥有优秀的创业项目、完善的团队(核心团队成员不少于2人),并有意落户白云;团队社会形象良好,无违法乱纪等不良记录。

  港澳台组:鼓励18-45周岁港澳台青年到白云区创新创业,港澳台青年牵头的创业团队参加比赛。参赛企业或项目应有优秀的创业项目、完善的团队人员(核心团队成员不少于2人),团队社会形象良好,爱国、爱港、爱澳、爱台,无违法乱纪等不良记录。已获奖但不在白云注册的企业,必须承诺获奖后半年内在白云区注册并纳税(奖金在注册后拨付)。

  五、参赛项目要求

  1.参赛项目须真实、健康、合法,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实用性,具备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

  2.参赛项目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

  3.曾获得历届白云区“云创杯”创新创业大赛奖项目不参加本次大赛。

  六、时间安排

  1.报名(2024年4月20日-6月7日):拟定于2024年4月20日起接受参赛企业及团队报名。请参赛企业、团队按时将报名材料(报名表和商业计划书)加盖公章或团队成员签字后,纸质版提交到汇龙台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白云区鹤龙一路88号B区3楼305室,联系电话黄先生、邱先生)。报名材料的电子版和项目BP(PPT形式,页数10-15页,以项目+组别形式命名)发送至邮箱:。报名截止日期为6月7日。

  2.初赛(2024年6月10日):以材料评审形式,按“双随机,一公开”的原则,抽取专家库的专家对参赛项目评审。企业组选拔20个(美丽健康产业专项、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专项各10个)优秀项目、院校组选拔10个优秀项目、港澳台青年组选拔10个优秀项目进入决赛。对报名项目较多的院校或平台,视情况以院校(平台)为单位组织内部初赛或者进行院校(平台)之间的竞赛,每个院校(平台)选出2-3项参加组委会共同组织的初赛评审。

  3.训练营(2024年6月22至6月23日):邀请创业大咖线下分享创业计划书撰写及答辩训练活动。

  4.决赛(2024年6月30日):决赛将以“线下+线上”模式进行(因疫情原因,院校组及港澳台组不能线下路演的项目,将以线上路演进行),路演以“7+3”形式进行(即7分钟路演,3分钟问答),根据评委打分,取平均分(小数点后2位),产生对应组别的获奖名单。决赛拟通过网络直播,增强宣传效果。

  5.赛后:对接媒体对大赛持续报道,引导参赛项目注册落地到白云区,提供投资创业辅导,投融资对接,项目孵化等服务。

  七、奖项设置

  “企业组”美丽健康产业专项设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专项设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院校组”设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港澳台组”设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八、评审标准

  大赛专家评委针对参赛的企业和项目,将从下面六个方面综合评估:

  产品情况:项目创意创新性、特色性和开发进展等整体情况。

  市场分析:项目所占市场规模和潜力情况。

  团队情况:主要创始人的履历、能力表现以及资源;核心团队的构成、稳定性和互补性等。

  盈利模式:参赛项目的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创新,企业发展的预期,包括营业收入及增长率和毛利率预测等。

  财务分析:参赛项目的财务收支分析和融资及风险分析等财务情况。

  技术创新:参赛项目的技术创新和开发情况。

  九、知识产权

  参赛企业和团队同意本次大赛的主承办单位对全部参赛项目及其作品有公开展示、印刷出版、推广宣传的权利,不必经过参赛者和企业授权,且承诺不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其他任何机构与个人未经作者、知识产权拥有者、大赛主办单位的同意,不得抄袭、公开展示、出版和使用本次大赛项目,违者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附件:1.白云区“云创杯”2024年创新创业大赛报名表

  2.白云区“云创杯”2024年创新创业大赛商业计划书

  附件1:

  白云区“云创杯”2024年创新创业大赛

  报名表

  填表时间: 年 月 日

  项目名称

  团队/公司名称

  组织机构代码

  项目负责人姓名

  身份证号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E-mail

  QQ

  项目组别

  企业组 £院校组 £港澳台青年组

  港澳台青年组必填

  香港 澳门 £台湾

  注册企业有港

  澳台资成分

  £ 项目核心成员具

  有港澳台

  £其他

  项目现状

  创意阶段 计划阶段 启动阶段 运营阶段

  行业类别

  (选择)

  文化创意 高新制造 新材料 £新能源 教育类

  信息化类 电子商务 其他产业(说明: )

  团队主要成员

  (10人以内)

  姓名

  性别

  年龄

  主要经历(教育、实习、工作、成就情况)

  联系方式

  参赛项目简介:(填写要求如下)

  1、参赛项目简介主要是对项目的核心竞争力、专利、创新创意性、实施情况、团队、荣誉、预期计划等整体情况进行整体介绍。

  2、参赛项目简介必须在500字以上。

  承诺:本人(项目负责人)已详细阅读本届大赛的相关文件,并承诺遵守大赛的相关规定,同意无偿提供申报项目说明,由大赛组委会公开推介。本人(项目负责人)承诺提供的技术文件和资料真实、可靠,作品的知识产权权利归属明确无争议;未剽窃他人的成果;未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等权利;提供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等有关数据及证明客观、真实。若发生与上述承诺相违背的情形,由项目负责人自行承担全部法律责任。

  项目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填表说明:

  1.院校组参赛选手若尚未注册公司实体,表格中的组织机构代码可以不填,其余的内容为必填。

  2.以上资料必须真实、有效、完整,如无特别说明,所有内容为必填。

  附件2

  商业计划书

  一、执行情况简介

  公司/团队名称

  企业组 院校组 港澳台青年组

  企业核心技术

  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 专有技术

  软件著作权 商业模式创新 其它请说明:

  注册资金额

  公司性质

  个体工商户 有限责任公司 个人独资企业

  合伙企业 其他

  产品情况

  描述参赛项目产品的创意创新性、核心竞争力、特色性和开发进展等整体情况,阐述目前所处发展阶段、与国内外同行业其它同类创业项目的相比,项目的技术、产品及服务的创新性和可行性。

  市场规模

  参赛项目的所占市场规模和潜力情况

  盈利模式

  参赛项目的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创新,企业发展的预期,包括营业收入及增长率和毛利率预测等,包括:企业收入获得的形式有哪些?市场客户是谁?为客户带来多大价值?竞争壁垒有哪些?盈利点等等

  投资额(元)

  投资收益率(第一年)

  %

  预期净利润

  (税后利润)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年增长率

  备注

  投资收益率=净利润÷总投资额×100%

  预期净利润-第一年:见经营第一年利润表

  此表中“总投资额”项的金额等于资金需求合计

  二、市场分析

  项目市场

  定位

  1、项目定位:该产品的质量/创意性/可靠性/实用性/样式/成本/特征/性能/科技性等产品实体定位

  2、项目的消费者定位:确定目标顾客群,产品的销售渠道和消费者定位

  3、同行竞争定位:确定企业相对与竞争者,在市场中所占的位置

  目标客户

  群体

  可以按照客户群的年龄、喜好、收入、消费习惯、地理文化等分类。

  市场整体

  预测

  着重分析现有的市场容量等市场需求真实情况,也分析下市场的变化趋势;预测项目团队开发的产品或服务所占的市场份额到底有多大?

  三、营销策略

  营销策略

  分析

  1.销售网络、销售渠道、等方面的策略;

  2.在广告促销方面的策略;

  3.在产品销售价格控制与调整方面的策略;

  4.形成良好销售队伍方面的策略等等

  竞争分析

  列出你的企业或者项目在目标市场中的存在或可能存在着的1-3个主要竞争对手,并比较分析你和他们之间的优势与劣势。

  四、项目团队的情况

  学历及专业

  职务

  教育、工作经历

  优势

  五、财务分析

  1、启动资金来源 单位:万元

  筹资渠道

  资金提供方

  金额

  占投资总额比例

  自有资金

  股东(创始人)

  私人借款

  亲属、朋友

  贷款

  银行

  政府小额贷款

  政府相关部门

  风险投资

  风投公司

  总计

  --

  2、最近年度利润(项目院校不填写) 单位:元

  2018年

  期末余额

  2019年

  2020年

  从以下3个方面对近3年来的利润进行简单分析:

  1、主营业务收入;2、营业利润;3、净利润

  3、利润预算 单位:元

  2024年

  2024年

  2024年

  从以下3个方面对未来3年来的利润进行简单分析:

  1、主营业务收入;二2、营业利润;3、净利润

  六、融资需求 单位:元

  融

  资

  需

  求

  情

  况

  当前是否有融资的需求 是 否

  计划融资的方式:股权融资 债券融资

  计划融资的时间

  计划融资的金额

  是否有过融资的经历 是 否

  投资负责人/投资机构

  投资金额(万元)

  投资时间

  其它融资需求

  技术/产权转让科技咨询融资担保应收账款融资股改和上市咨询科技保险小额贷款信用贷款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资产管理并购重组金融租赁股权质押贷款

  七、投资风险分析与对策

  风险分析

  应对策略

  对政策、技术、资金、行业、市场、环境、管理及其他因素引起的投资风险进行分析

  针对存在的风险进行应对策略的制定

  八、企业愿景

  备注:可以填写下企业或者团队的长期远景发展规划,描述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预期目标。参赛的目的或需要政府提供相关扶持政策的要求建议。

创新创业大赛方案篇4

  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在大学生中开展创新能力培养活动,是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创新教育已成为时代的主题。高等院校中会计学专业作为会计人才的培养基地,为会计行业储备人才,是会计界新生力量的源泉,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学生与市场需求还存在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成绩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因此培养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当前高校会计教育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创新能力的涵义 创新能力是人们推陈出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论证假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从而不断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等,是个体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可以利用的材料,并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和方法的能力。创新能力由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实践能力)三大要素构成。创新实践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活动中变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和行动方法,具有综合独特性和结构优化性等特征。具体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表现为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合理质疑、理性批判吸纳和反思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开拓个性思维;对具体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和解决方案,用于付诸实践;并能够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总结提炼自己的经验和获取的知识,增强面对未知挑战的勇气、活力和魄力。创新实践能力的表现丰富多彩,与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方法论、学习和社会生活阅历、专业差异与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创新实践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人才的一个本质属性。实践表明,创新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关键要素,是毕业生就业的第一能力。近年来,唐山学院会计学专业建设过程中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以教育部“质量工程”为改革思路,研究和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确定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案,逐渐形成了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培养平台,积极鼓励和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强化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创新教育的基础是实践。高校会计教育创新要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传统的教育带有封闭性,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教育理念反映到学生学习的评价上,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的标准,而学习成绩主要是以考试成绩确定的,因而常常出现“高分低能”现象。这不仅反映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的不合理性,更说明了教育与实践的脱节。高校评价学生不能单一的看考试成绩,更主要的是看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实践能力。由于会计学专业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再加之有关法规、会计准则和制度多,约束力强,创新能力一方面体现于在遵循准则的基础上如何灵活运用会计方法,如何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体现于对会计约束本身的创新发展。因此对会计准则制度的理解能力,以及对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理解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广泛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强,善于分析,敢于挑战。

  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案

  本方案的提出是基于唐山学院会计学专业大学生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制定的。在方案制定前课题组老师先进行讨论,设计问卷和访谈题目,以使问卷和访谈具有针对性。问卷和访谈对象为唐山学院在校的会计专业大学生,本项目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85份。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和统计,对影响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因素有了直观的认识。

  (一)调查对象分布统计 调查对象分布如表1所示: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创新实践能力形成的因素众多,如个性因素、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培养等,为了研究实践活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假定其他因素的相对稳定性,且由于学校教育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所以笔者以学校实践活动的开展来作为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因素。为此笔者制定了以唐山学院为例的培养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如表2):

  (三)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分析得出,大部分学生还缺乏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对创新缺乏整体的认识。

  个性因素分析方面,自信心、创造欲、好奇心比重分别为69.7%、61.3%、55%,由此可见学生的自信心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设计创新实践项目时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一方面也要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内外部因素分析方面,影响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内部因素中,大脑结构功能差异占31%,父母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占41.7 %,所受教育层次的影响占38.3%,特定时刻思维方式及所受引导占67%。可以看出,学生普遍认为创新能力受大脑功能差异影响的比重较少,后天的教育与环境影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外部因素中,实践创新能力项目是学生认为最能提高创新能力的方法,80%以上的学生认为参加实践活动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涉足更多领域的知识。此外,78%的学生认为开设实践课程也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发挥,案例分析和社会调查在反映创新能力方面各占56.7%和50.7%。

  三、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案例

  唐山学院会计学专业以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契机,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以培养和提高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并将方案付诸实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案 本方案包括实施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创新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其中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是该方案的基础理论部分,即创新实践活动实施的总体目标,该方案实践部分是创新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该方案的具体内容是:

  (1)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面对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态势,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培养适应生存,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国际理解能力的会计人才,已成为当前高校会计教育的重要任务。实践活动作为会计教学的必修内容,完善了教学组织构成。实践活动的实施依据以下两个基本理念: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因此,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探究能力。实践活动的实施要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主要特征,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把学生在校内的学习与校外生活及主观需要,以及兴趣紧密结合起来。

  (2)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实施的基本原则:教育性与趣味性原则、创新性与实践性原则、导向性与自主性原则、综合性与开放型原则。

  (3)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育人为根本原则,通过对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训练,进一步奠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良好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意识、主体意识、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和谐发展。

  以上几种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的,它们互相联系,构成实践活动的有机体。

  (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项目执行情况 唐山学院按顺序分别在几个学期中逐步开展下列项目,每个项目都设有相应的奖励措施,对参与各类项目的学生给予学分奖励、项目成果奖励和获奖证书奖励等,并给与适当的物质奖励。每个项目实施之后都取得了较好的预期效果。学生认为其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和合作探究意识都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提高,同时团队意识、理财意识也在无形中形成,每个项目的开展都得到了学生和有关老师的认可与好评。

  项目1:会计学专业大学生个人生活收支账比赛暨教学大作业。唐山学院针对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为了加深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感性认识,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已经连续3年举办学生个人生活收支账比赛活动。比赛选取对象是在读的大二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在此基础上他们已经学完基础会计的全部知识,基本掌握了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填写与编制,具有了一定的会计知识基础,因此在此期间开展此项活动。该活动以培养方案的指导为原则设置了比赛内容、比赛要求、比赛结果评定标准及比赛奖励等内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依据个人实际情况自行设计凭证,账簿和填制报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在活动开展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该具有的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学生的理财意识,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很多学生认为活动的举行很有意义。

  项目2:大学生会计论坛。作为会计学专业的大学生,如何认清经济形势,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显得更为重要,因此,第二个创新实践活动是创建一个机制化、常态化的大学生会计论坛,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会计知识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以一种全新的模式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切实用创新精神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学习、就业与创业。在论坛创建实施过程中,依据唐山学院现有的条件,每年定期举办大学生会计论坛,并拟定了大学生论坛的宗旨为“学习、交流、进步”,主要内容包括会计行业的发展形势、在校大学生如何学好专业,做好职业规划等热点问题,实施过程中会邀请唐山市知名企业人士参与到论坛中来,通过主题报告、互动、讨论等形式最大限度使论坛的举办取得实际性的效果,同时也促进本校理论教学与实务的进一步结合,促进学科建设。

  项目3:会计案例分析交流竞赛。唐山学院会计学专业作为院重点建设专业,其建设和发展不仅仅需要专业老师的努力,也需要全体专业学生的努力。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就业市场竞争的加剧,实践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核心。案例分析是会计学专业课程教育的重要形式,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桥梁,既能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又能全面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成功的案例分析背后是集体的智慧和结晶。案例交流竞赛的举办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分享交流的平台,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为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维扩展、能力锻炼的平台,能够引导学生培养科学思维,提高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参与实践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创造一个良好的专业学习的学术氛围,课程的价值也将得到有效的体现。我校的案例分析交流竞赛每年举办一次,每次举办前都会成立竞赛组织委员会,由案例指导老师和学生组成。大赛的策划组织,采取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全面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由竞赛委员会制定相对完善的活动策划书,包括比赛时间、比赛评委(校内和校外专家)、参赛对象、参赛形式、比赛内容、评审标准和大赛奖励等内容都有严格的规定。

  项目4:“中华会计网校杯”第二届校园财务实务大赛。唐山学院培养的会计人才以立足唐山、面向河北,服务环渤海为主,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区别于研究型人才,本校培养的会计人才应以职业发展为导向,也即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发展的后劲。以就业为导向是前提,培养学生发展后劲是重要保障,即学生毕业后要有工作,并且在工作岗位上要有所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创新实践能力非常重要。我校每年与中华会计网校合作,举办“中华会计网校杯”校园财务知识大赛。大赛的宗旨是集趣味性、教育性、专业性为一体,为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展示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实务操作搭建平台,以锐意创新主旋律为精神,确立其从理论扩展实务的意识,帮助学生认识财会实践技能,督促在校大学生加强财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四、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保障

  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要想取得较好的成绩,需要合理的保障措施。

  (一)改变传统陈旧的教育观念,明确师生的角色定位 在学校的教育中摆脱不了以传授知识为教学主要目的的教学观;在教学中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学质量唯一标准的质量观;课堂中老师讲、学生听,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普遍存在,创新精神更是毋庸提及。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如何使学生突破已有的固定知识结构,以创新性的思维去探究同一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同一问题的不同类型的答案,这就要培养学生具有不破不立、敢于尝试、勇于失败的创新精神,积极组织学生从理论真正的走向市场,给他们一个案例,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二)广泛开展学生创新实践活动 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因,目前不少在校大学生十分缺乏创新欲望。为了克服大学生已经形成的思维模式,必须以创新活动为载体,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构建合理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首先在教育评价上,教师要改变以往把考试成绩通常是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做法,建立一套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都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综合全面的考核和评价。目前我院会计学专业建设过程中已经做了初步的尝试,在两届学生中做了试点,已完成了可行性调研,并已经形成了一套初步的考核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次在激励机制上,通过运用奖学金、创新基金、奖励学分、创新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等多项措施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并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经费支持以及导师专业辅导。

  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高校唯有促进创新教育日益完善,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才能在知识经济的挑战中完成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帮助学生在职业选择中增加优势。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98823.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个人入党申请书范例
下一篇:仓储管理主要内容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