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科学伦理论文范文精选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科学伦理论文范文篇1

  医学科学技术作为科学技术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推动医学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发展医学科学技术是同志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有过许多精辟论述,他特别强调在发展医学科学技术过程中,要严格遵守伦理道德规范。

  当前,认真学习和研究同志医学科技伦理思想,对于促进我国医学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医学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中的作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同志医学科技伦理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我们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客观、公正地评价医学科学技术的作用,重视医学科学技术伦理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运用于各个领域。在医疗卫生行业,科学技术越来越显现出重要作用。一些高新技术不断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之中,为人类的健康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带来了福音。在新的历史时期,医学科学技术更深入、更快速地向前发展,对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正如同志于2000年8月21日在第十六届世界计算机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所指出:“20世纪,人类取得了辉煌的科技成就。从量子理论、相对论的创立,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信息科学的诞生,到人类基因组序列‘工作框架图’的绘就,世界科技发生的深刻的革命,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可以预计,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的不断突破,将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1]220“以分子生物学为核心的生物工程技术酝酿着新的重大突破,为农业、医药和人类健康开辟了全新的前景。”[2]同时,我们还应看到,高新医学技术的运用也带来了许多伦理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高新医学技术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高新医学技术在医疗工作中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的重要作用,为人类的健康服务。2000年8月5日,同志在北戴河会见诺贝尔奖获得者时的讲话中强调:“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涉及人自身尊严、健康、遗传以及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伦理问题。”“在21世纪,科技伦理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3]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为人类造福历史经验证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同志曾多次指出: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是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以知识造福于人民,是科技工作者的光荣责任。”[1]601995年5月26日,他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技工作要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主战场,把攻克国民经济发展中迫切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作为主要任务。”[4]“要十分重视解决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减灾防灾、人口控制、人民健康等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问题,为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作出贡献,促进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1]54防病治病,促进人们的健康是医学的根本目的。高新医学技术的运用是实现医学目的的重要手段,要使高新医学技术发挥积极作用,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操作、运用高新医学技术的医务人员必须具备为病人服务的崇高品德。因此,应对医务人员加强医学道德教育,提高其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真正树立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从而有利于医务人员从病人的利益出发,克服医学技术主义至上的观念,更加注重人文关怀,贯彻和落实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

  因此,在发展、运用医学科学技术过程中,必须始终强调医学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思想,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比如,基因工程可能导致基因歧视,网络技术涉及国家安全、企业经营秘密以及个人隐私权的危险,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基因治疗、克隆技术的适用范围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有的国家利用高技术成果提高自己的军事实力,在世界或地区范围内谋取霸权,干涉他国内政……科学技术本身难以做到这一点。

  在21世纪,科技伦理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核心问题是“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5]2000年5月17日,同志在接受美国《科学》杂志主编埃利斯•鲁宾斯坦专访时的谈话中又强调:“生物技术,尤其是对基因的研究,必将给人类带来福音。”“防止基因歧视、保护个人隐私、贯彻知情选择和实现公正原则,都是我们十分关注的问题。科学自由的原则一定要坚持,但科学的发展要为人类服务,不能危害人类自身。”[1]1862000年6月28日,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同志再次强调:“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伟大科学工程,它对于人类认识自身,推动生命科学、医学以及制药产业等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经过全球科学界的共同努力,人类基因组序列的‘工作框架图’已经绘就,这是该计划实施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人类基因组序列是全人类的共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财富,应该用来为全人类造福。”[1]

  三、尊重医学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成果,保护知识产权医学科技工作者是发展医学科技的主导力量,他们为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劳动必须得到社会的承认,其人格必须受到人们的尊重,其成果应受到保护

  这也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具体体现。在这个问题上,同志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他多次要求对那些在科技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鼓励。1991年10月8日,他在农业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一些科学家给予充分肯定。“实践证明,摩尔根对遗传学的贡献是不能否定的。”[1]2910月16日,在授予钱学森同志“国家杰出科学家”荣誉称号仪式上的讲话中,对钱学森在科学研究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表示热烈祝贺,并借此机会向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亲切慰问和衷心感谢本论文由整理提供。1996年12月9日,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建国以来在医学科技和卫生服务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予高度赞扬。2000年6月28日,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为人类基因组序列作出贡献的科学家给予高度评价。超级秘书网

  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是尊重科技工作者劳动成果的重要举措,也是科技伦理的一项内容。“技术转让和保护知识产权,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关系中的重要问题……科学技术,总是要同世界各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才能取得更快更大的进步。”[1]55“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学伦理,尊重并合理保护知识产权,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利用实行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导,是21世纪人们应该注重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1]217加强国际合作是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我国在环境保护、生物工程、基因技术、信息科学等领域加强了国际合作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与国外科学技术的交流中,同志多次强调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伦理原则。由于各国基础、自然环境、人口特征、文化教育状况等的不同,科技发展的程度差距很大,各有特点,各有优势,各国应互相学习,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所以,在科技交往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同时又要善于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开展国际合作。

  至于遗传资源问题,中国在1998年6月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其出发点是在该原则下促进国际合作和交流。中国政府鼓励中国科学家与国外同行在这一领域进行合作,所限制的只是少数个人和公司以科研名义采集标本从事商业活动。”

  [1]186-1872000年10月11日,同志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又重申,在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原则下,搞好科技领域国际合作问题。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大气和水体污染、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因特网上虚假有害信息的防范等问题,都需要通过加强工程科技的国际合作来促进解决。我国将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展战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更好地保护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存环境,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拥有一个更为美好的发展空间[1]227-228.

  四、诚信、求实创新、拼搏奉献、团结协作,是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医学科学研究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诚信,是科学研究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道德规范,是科技发展进步的内在保证。诚信,在科技领域,也就是要具备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科技工作者应该率先垂范,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克服急于事功的浮躁心态,反对一切弄虚作假行为,努力成为先进文化的实践者。”

  [6]同样,一个人要想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一定的成绩,必须“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求实新精神、拼搏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这四种精神,是我国数代科技工作者崇高品质的结晶,也是科技事业繁荣的重要保证,要作为科技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扬光大。”

  具体来讲,“求实是科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学之本,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生命力所在。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以求实的态度,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真理,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是社会化生产条件下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内在要求。在科学技术工作中,既要倡导学术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又要提倡相互尊重,团结合作,取长补短,发挥集体优势,协同公关。”[1]60-61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消除科技行业中可能出现的弄虚作等不正之风,科技才能取得更大进步。

  参考文献:

  [1]。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6.

  [3]。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71.

科学伦理论文范文篇2

  三、尊重医学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成果,保护知识产权医学科技工作者是发展医学科技的主导力量,他们为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劳动必须得到社会的承认,其人格必须受到人们的尊重,其成果应受到保护。

  这也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具体体现。在这个问题上,同志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他多次要求对那些在科技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鼓励。1991年10月8日,他在农业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一些科学家给予充分肯定。“实践证明,摩尔根对遗传学的贡献是不能否定的。”[1]2910月16日,在授予钱学森同志“国家杰出科学家”荣誉称号仪式上的讲话中,对钱学森在科学研究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表示热烈祝贺,并借此机会向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亲切慰问和衷心感谢本论文由整理提供。1996年12月9日,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建国以来在医学科技和卫生服务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予高度赞扬。2000年6月28日,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为人类基因组序列作出贡献的科学家给予高度评价。

  四、诚信、求实创新、拼搏奉献、团结协作,是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医学科学研究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诚信,是科学研究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道德规范,是科技发展进步的内在保证。诚信,在科技领域,也就是要具备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科技工作者应该率先垂范,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克服急于事功的浮躁心态,反对一切弄虚作假行为,努力成为先进文化的实践者。”超级秘书网

科学伦理论文范文篇3

  了解公共伦理学课程性质和课程教学目的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不同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决定其采取的教学方法是不尽相同的,公共伦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既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素养的提升,也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公共伦理学课程性质

  公共伦理学是伦理学发展中的分支前沿学科,在学理上是伦理学与公共管理学相结合的结果,属于应用性交叉学科。当公共伦理学思考公共管理者的职业和行为时,是作为一门职业伦理学而存在的;当公共伦理学致力于公共管理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的基本原则探讨时,它又是伦理学的一种新形态。其研究内容涉及公共伦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分析政府组织在社会管理及治理过程中应当遵循的价值准则以及政府组织制度安排中的公共伦理问题;分析比较公共权力实施中的法治和德治关系的历史、现状,阐述行政权力的价值属性和伦理意义;对公共管理主体承担的公共事务、为公共利益服务的行为,公共责任及其责任评价进行伦理分析,提出公共管理者的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要求以及公共伦理建设的基本构思。

  2.公共伦理学教学目的

  公共伦理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公共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公共管理活动中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掌握制度安排、公共权力运行、公共项目中的伦理道德和责任问题,明确提高公共管理者道德素质加强公共伦理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教育引导学生尊重世界各国不同特色的文化差异,培育具有约束性和普遍性的公共伦理价值观念。

  二、公共伦理学课程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公共伦理学课程传统教学法已经不能适应公共伦理学的学科发展以及难以应付公共管理出现的日益复杂的问题。必须对传统教学法进行总结,发现其不足,然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加以改革。具体而言,公共伦理学传统教学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以课堂传授的教学方法显得单一

  传统的公共伦理学课堂教学方式以教师课堂传授为主,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乏味,形成了“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随着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以及我国公共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会涉及越来越多的新的伦理问题,公共伦理学不仅仅涉及公共伦理和管理伦理区别、公共伦理的主体和客体、制度安排与公共伦理、公共权力与公共伦理等基础性的问题,公共管理者的素质及伦理评价和教育问题、防止公共权力的腐败问题现在显得尤为突出。只有应用启发式教学代替简单灌输,结合实际的案例进行专题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才能满足日益丰富的公共伦理学的教学目的和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2.传统教学方法缺乏素质教育的时效性

  公共管理者的素质是指担当管理者角色,履行管理职能,发挥重要影响所依凭和利用的各种主观条件。公共伦理学的课程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素质,以便将来在实际管理中如何运用伦理学的知识去审视或解决管理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在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领域,成功的管理离不开管理人员的高尚的内在品格,因此,公共管理人员个人内在人格力量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过去在公共伦理学的教学中,对将来成为管理者的学生素质培养缺乏足够的训练和培养。另一方面,针对公共管理面临的新情况,如何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成为公共伦理教育的新课题。改革传统公共伦理学教学模式,增强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时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3.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传统公共伦理学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及以课堂教学和教师课堂讲授为唯一的形式,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创新精神,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因此,可以利用多媒体及案例教学以及小组讨论等形式改变教师单一教授为师生互动、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学生主动的参与,去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公共伦理学教学方法改革的途径

  传统公共伦理学教学方法的不足主要表现在课堂传授的单一性、缺乏素质教育的实效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等几个方面,针对以上几个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全程式案例教学法、运用课堂小组报告、运用PBL教学法、改革评价体系等措施来加强公共伦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达到教学的目的。

  1.采用全程式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源于187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到1919年,在时任哈佛商学院院长德海姆的努力下,案例教学法得以在哈佛商学院广泛推广。在我国,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MBA和MPA等专业硕士的出现,案例教学也在课堂上得以广泛运用。全程式案例教学是通过建立和完善案例库,在课程每个环节都采用案例教学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公共伦理学是公共管理和公共伦理的交叉学科,其学科特征决定了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大幅度提高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的比重,才能满足公共伦理学的实践性要求。公共伦理学案例教学一般包括案例选取、案例呈现、案例讨论和案例总结四个基本环节。在案例的选择上,要做到典型性、时代性、本土性、公共性和伦理性五个标准;在案例呈现上,要提前呈现案例,然后才用理论分析,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在案例讨论上,可以选择典型发言和自由发言相结合的方式;在案例总结上,教师可以综合学生的观点和自己的见解。

  2.运用PBL教学法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PBL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它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PBL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学生的一切学习内容是以问题为主轴所架构的;第二,问题必须是学生在其未来的专业领域可能遭遇的“真实世界”的非结构化的问题,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和过程;第三,偏重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较少讲述法的教学;学习者能通过社会交往发展能力和协作技巧;第四,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必须担负起学习的责任;第五,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第六,在每一个问题完成和每个课程单元结束时要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3.运用课堂小组报告

  本课程教学可以在采用课堂授课形式的同时,辅以课堂讨论、布置思考题、指导课外阅读等。一般内容可由学生自学,重点内容在课堂上讲授,并配以多媒体教学演示方法教学。在课堂教学环节中,采取学生小组报告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比如把一个班级的60人分成10个兴趣小组,每组6人,选举一个同学做小组长。每个小组关注一个主题,选取一个视角自拟题目,撰写一篇2000字左右的论文。然后小组选举一个代表在课堂上汇报小组撰写的论文,汇报完毕后,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评价和提问,使学生之间充分地互动,最后是教师点评,并作补充。

  4.改革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可以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成绩评定:总评成绩=平时考核(40%)+期末考核(60%)。其中,平时成绩40分=平时考勤20+小组发言10+平时作业10.为了优化课程设计,本课程可以进一步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改革考试方式,反对死记硬背,加大了读书报告、读书笔记、论文写作等开放性作业和考试在课程考察中的比重,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因材施教,鼓励创新思维。

  5.广泛运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手段

  现代化教育信息手段的运用可以使得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可以通过教师在线答疑、在线批改作业、在线留言等互动教学形式,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下,弥补课堂教学时间限制的局限性。除了网络课程以外,还可以在实践教学中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比如针对经常发生的拆迁冲突问题,可以知道学生成立课题组,用DV纪录采访拆迁户、专家和学者、政府管理部门,针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最后提出解决方案。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微课”,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上作进一步的学习和讨论,学生也可以针对某一问题搜集整理资料,制作成“微课”通过网络平台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四、结语

科学伦理论文范文篇4

  1.1对象

  将我校2012级三年制中专护理1班49名学生设为实验组,2班50名学生设为对照组。两组均为女生,实验组年龄(16.67±0.87)岁,对照组年龄(16.01±0.76)岁。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以及基础课考试成绩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教学方法

  两组均在第三学期开设基础护理学课程,教材选用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王静芬主编的《基础护理学》,共18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84学时,实践教学96学时。两组由相同教师授课,教学内容及课后实训室练习时间均相同。

  1.2.1实验组教学方法

  实验组采用传统教学法为主、微课为辅的教学方法。(1)微课教学内容准备。授课内容选择《基础护理学》重点章节: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患者饮食的护理、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排泄护理、药物疗法、静脉输液与输血法、标本采集。针对难点和重点内容,如排泄护理章节中“男、女导尿术的两次消毒方法”“男性导尿管的插管方法”“留置导尿管的注意事项”“比较各种灌肠法的异同”等较难理解及操作的问题,可以结合当前此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也可以充分利用大量护理操作视频和现有各类丰富教学资源,经过创作与整合,制作成不同类型且具有针对性的微课视频来辅助课堂教学,视频时间一般限制在10min以内。(2)建立微课学习平台。任课教师建立QQ群,上传制作的微课视频,让学生随时浏览观看;学生也可将微课视频下载至电脑与手机上,随时观看,自主学习。同时,教师每周在固定时间利用QQ群进行在线交流、反思、答疑、测试和评价。

  1.2.2对照组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首先通过讲授法进行理论教学,然后进入实验室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练习—教师再指导”三段式传统实验教学法,课后学生自主练习各项护理操作。

  1.3评价方法包括

  (1)理论及操作考核。两组理论考试内容、方式、时间均相同,总分100分,其中使用微课授课的相关章节共占45分;操作考核采用我校自编的《基础护理学技能考核项目及评分标准》,总分100分,其中使用微课授课的相关章节共占45分,两组考核项目相同,由相同教师评分。(2)学生对微课教学效果的评价: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在学期末对实验班学生进行调查,内容包括7方面。共发放问卷49份,回收49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

  2结果

  两组学生期末成绩比较实验组学生期末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及相关章节考试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传统教学法是学生在固定的时间、特定的实验环境内,通过讲授、示教、练习等方法进行学习,尽管具有直观、操作性强等优点,但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资源浪费较大。微课延伸了教学时间,拓展了教学空间,使教学的实现更简单易行且节约资源。在教学中,微课里包含的内容以点状分布,可以是一种题型的精讲、单元知识的归纳,也可以是教材的全新解读,既可以传授一种方法,也可以对教学经验等技能进行展示。微课对传统教学法进行有效补充,不仅适合移动学习时代,也适合学生个人特点。

  3.1微课优化教学效果的体现

  3.1.1提高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能力

  目前,进入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是初中毕业生,起点低、基础薄弱,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和自学方法,缺乏学习自主性。基础护理学引入微课教学,特别是在一些侵入性、实践性操作项目(如动静脉穿刺、鼻饲术、导尿术、吸痰术等)的学习中,更能体现其优势,如在学习“男性导尿管的插管方法”时,采用栩栩如生的动画设计微课视频,使男性泌尿系统的解剖和生理特点一目了然,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微课将给学生的移动学习带来新的学习契机,以及多元化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学习,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基础护理学教学质量。

  3.1.2增强学生理解能力,拓宽知识面

  由于微课短小精悍,课程设计是针对一个个小题目,突破重点、难点,切合学生实际,解决实际困难。如:在输液反应理论教学中,教师可就每节的重点、难点知识制作微课视频,上传到网上,学生随时点播学习,加深理解,将新知识纳入现有知识体系。学生可以课后去听微课,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根据知识掌握程度寻找更多拓展内容,从而深刻理解课本知识,突破学习难点,达到查缺补漏的作用。

  3.1.3增强师生交流合作

  微课学习对象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只要打开多媒体终端设备连接网络,就可以随时随地选择相应内容来学习,也可以将微课视频下载至电脑与手机上,并可对课程内容发表及时的评价和反馈。教师可以通过总结学生对自己课程的评价来改进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不足之处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100188.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小班开火车教案
下一篇:合唱团怎么排练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