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篇1

  韶关乳源一小亮程

  在我的故乡韶关市乳源县大桥镇,有一条古时岭南人上京都(现今西安)的重要交通要道——西京古道,古道上现存多座凉亭,其中有一座远近闻名的仰止亭。

  仰止亭在原红云镇政府旁边,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其名源于诗经中的“高山仰止”。相传,韩愈当年因谏迎佛骨触怒唐宪宗被贬广东潮州途径西京古道上的蓝关时,曾题诗《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于蓝关亭内,人们敬仰韩愈的高尚的品德,而建仰止亭以示纪念。仰止亭呈长方形,四周的墙全由人工打磨的条石建成,南北方向的墙是高于屋顶的呈“凸”字形的风火墙(也叫马头墙)。两堵风火墙的中间都有一个半圆形的拱门,拱门上方雕刻着“仰止亭”三个楷体字,字的上面有个圆球,圆球旁有两个戏球的狮子。南边拱门两边雕刻着一副对联:聊且停骖明月掩映怀始适,偶你托足清风堪挹意恬然。亭内的石板非常光滑,从这光滑的石板,可知当年多少南来北往的商旅曾在此驻足停留。

  仰止亭过去曾是长途跋涉的来往行人歇息、纳凉避雨的场所,现在已是乳源县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着各地的慕名而来寻幽探古的游客。

  指导老师:陈才达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教学策略

  诗歌教学要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魅力,艺术构思技巧,培养他们精炼、准确地运用语言的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诗歌教学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并不断提高其表情朗读水平。下面,我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关注诗歌语言本身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往往就是语言的魅力。诗的美和意义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和诗歌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一种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教师教学生学习诗歌时,与其要求学生回答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还不如问学生究竟喜欢哪些诗句和意象。古人有句话叫“眼见佳句分外明”。学生都是有一定审美敏感的人。因此,教师教学生学习诗歌,就是要唤起他们的审美敏感,并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诗歌语言上。

  例如,《再别康桥》为什么那么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留意诗中那些动人的语句,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再比如,郑愁予《错误》中的“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曾广为传诵,响彻台湾岛。为什么这句诗会如此受人喜爱呢?因为,诗人在诗中不仅巧妙地运用拟声技巧使某种东西一下子变得明亮、清脆起来,从而产生了一种陌生而奇异的美感,而且“美丽的错误”这样的词语组合更是运用了文学化的“矛盾修辞法”,非常耐人寻味。

  古人有“炼字”“炼句”“炼意”之说。古人在读诗和品诗时对“诗眼”的关注也充分体现了他们对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深刻领悟。例如,“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就是“诗眼”――“涨”有一种不息上涨的动态感,不仅暗示了夜雨之倾盆,而且和诗人动荡不宁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具体显现了诗人情感的深度和内在性。

  二、加强诗歌阅读

  诗歌阅读不同于其它体裁,注意的地方较多,学生只有较好地采用恰当的方法去阅读,才能领会诗歌中的思想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才能真正地在理解的基础上去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1.注重阅读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诗歌阅读中,必须要“知人论世”。“知人”就是了解作者经历和思想状况,“论世”就是分析理解时应联系到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比如,读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就要对当对金兵入侵,朝廷卖国,陆游积极主张抗金却屡遭贬谪等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这首词的思想内容。

  2.注重阅读诗歌的题目。诗歌的题目有的包含了写诗的原因,时间,也有情感的字眼融合在其中,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认真阅读该题目,我们就会发现作者写此诗的原因是因为作者左迁至蓝关,作品是要写给侄孙湘,这样诗歌内容理解就相对容易。

  3.注重阅读诗歌对应的注释。每首诗词下面都会有一部分注释,这对理解诗词内容有很大的帮助。因为诗歌中浅显易懂的不太多,因时代的久远,必须借助于文章的注释才能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尤其是思想内容表达比较隐晦的作品更要借助注释。

  4.阅读诗歌时能找出诗歌中表达作者情感的字眼。诗歌最能传达作者的心声,诗眼或词眼抓住,其思想内容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也就能体会到五六分了。如韦应物《寄李儋元锡》,颔联中“春愁黯黯独成眠”句中的“愁”字即是全诗的诗眼,具体“愁”的原因,只要认真阅读诗歌就能把握住了。

  三、充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

  1.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充分动用多种感官去理解文章。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古诗文教学,往往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可推荐学生用MP3等随时欣赏古诗文。现在,许多学生都有MP3、手机等工具进行“随身听”,我们完全可以引导他们少听些流行歌曲,多欣赏一些优美古诗文的朗诵。我在网上查了一下,百度空间里就有许多可以免费下载的经典古诗文朗读音频资料。

  3.可利用校园广播系统在课余时间播放经典古诗文。校园内一般都有针对全校广播的设备,语文组的教师可以向学校申请,利用课余时间播放教材上的古诗文,这样既可以使学生通过“休闲”的方式巩固所学古诗文,又可以营造学习古诗文的氛围。以上是笔者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感受,或许在正确理解并践行新课标之后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但不可否认,这也正是解决问题的源泉所在,源活则水清,我们只有深刻地吃透新课标精神,才能解决好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无成就、学生学无兴趣的问题。

  四、适当运用一些创新方法,定会给古诗词教学开创新的局面

  对诗词的原有立意进行分析质疑与开拓,转换思维角度与方式是必要的前提。唯有如此,才能挖掘一些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内涵。包括对一些有哲理性的诗句,也要更多地挖掘出新意。

  比如,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对诗句进行一些哲理性的思辨:从《硕鼠》到《山民》看中国文化中的对自由的追求之热烈与对现实改造之不足。从《硕鼠》表现的思想看中国文化及现状:第一,对现实的不满作了理性的思考,但更多的不是让人去改变,使之变成乐土,而是选择了逃离与归隐。第二,从人文精神角度看,中国人,在诗中很早就认识到自由与快乐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是人生价值之所在,但是这种思想被以后的儒学思想所掩盖或取代,转向“统治者以仁政”而“被统治者以忠君”来构成对等的人生价值取向。事实上,以这样一种方式来调和两者关系往往是给人精神上的禁锢。由此,它使以后的文人创作在个人追求自由幸福的展示上太少或被压抑,而爱国情感往往又以忠臣、忠君献身来表现;自由幸福则往往以逃避为归宿。这样《硕鼠》中的人文精神被异化、重压与掩盖,直到“五四”时期,才得以重见天日,等到了“”年代,又被严重压抑,至达到了极致。第三,现代人是选择抗争或逃离,还是沉默的归隐,同样会决定我们的社会以后的归宿,同样会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现行教材中的《山民》给人的思考同样多。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篇3

  古典诗词教学方法可以说铺天盖地,众说纷纭。也可以看出,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许多老师在这方面颇有造诣。但我根据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成效与否,忍不住还要浅谈自己鄙陋之见。古典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高考模式的影响,教师反复对学生进行规范化训练,以解题应试的思想主导古诗词鉴赏。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是成长的个体特征,一味投入到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上,注重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情商的培养,况且有些学生情商水平本来就很低。学生情商低,不但语文素养得不到提高,而且对智商和成长的各个方面都有严重的影响。

  一、至亲至爱的亲情

  亲情是中国传统大化的底蕴。注重亲情是中华文化区别于他国文化的鲜明特征。古代文人将亲情注入自己作品中,读起来让人或激情澎湃,或温情荡漾,久久不能平息。例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当韩愈被贬,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于是他写了这首诗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和亲人的心情。韩愈侄孙湘是韩愈唯一的亲人,在年老被贬时,亲人来送,肝肠寸断,这种亲情,需要老师带领学生创设情境,反复吟诵来体会诗歌的浓浓亲情。类似的古典诗歌还有杜甫的《春望》《月夜忆舍弟》,思乡情结,也是亲情的体现。

  老师的教学方法应该是灵活多变的,诵读、创设意境、交流感受、情感互动等方法都可以运用。但在教学中,一定要瞄准提高情商的目标,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去感染学生,让他们孝敬父母,关爱家人,尊老爱幼。

  二、真挚纯洁的友情

  交友是青少年比较喜欢的活动,但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他们并不了解。现在社会中,好多青少年交上一个不好的朋友误入歧途,不堪回首。甚至,网友成群,做尽坏事。最近,不也有上海中学生这一不为人齿的丑恶事件吗?语文老师要利用古典诗歌这一阵地,灌输给学生“志同道合,健康高尚”为原则的朋友才为真正的朋友这一友谊观。李白的送别诗比较多,约160首左右。在教材中,如《送友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教师要遵循教学原理,依据新课程标准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突出情感和价值观教育。

  三、坚贞不渝的爱情

  现在青少年的成熟比较早,对爱情的追求多由于性心理的成熟及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早恋现象严重。理想主义爱情、功利主义爱情占大多数,这就玷污爱情这神圣的内涵。语文老师应该重视中学生爱情观的教育。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把爱情意识与更为深广的宇宙意识融为一体,他尽情讴歌了宇宙自然的壮美和生命青春的短暂,从而突出显示了人间真挚爱情的弥足珍贵。白居易的《长恨歌》把爱情的美和力量表现得那么神奇,《琵琶行》让我们看到弃妇对真正爱情的渴望,李清照人比花瘦,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等。这些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消除他们对异性的盲目追求与恐惧,让纯洁的爱情之花开在学生心中,为他们的人生幸福打下情感基础。

  四、宅心仁厚的同情心

  现在社会,人们越来越缺少同情心,不只是青少年,就连这个社会都变得冷酷了,最近,出现了一些见死不救事件及交通事故重复碾压伤者现象。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着眼未来,利用古典诗词这块小小的阵地,教育青少年富有同情心。古典诗词中,身处困境的杜甫却喊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心声。白居易的《卖炭翁》体现了达则兼济天下的同情心。教师要在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关爱弱势群体,尊老爱幼,让学生眼神里透露出善良,成为温情的一代。

  五、炽热的爱国情怀

  最近,好多国家利用南海领土争端来骚扰我国安宁,肆意扩充实力,祖国边疆不宁。但好多青少年好像知道甚少,甚至告诉他,他好像事不关己。有的学生升国旗时都不严肃,甚至让老师督促升国旗。这对教学一线的老师来说,其实就是失败,不管学生成绩如何,一个不爱国的人,注定行之不远,甚至知识越多越对人民越有害。高中教材中,屈原的每一首诗,尤其是《离骚》,都体现了他痛苦而又忠贞的爱国情怀。杜甫、陆游、文天祥等爱国诗人的诗在教材中频频出现,这里不再分析。这里要说的是,教师要直接强迫学生爱国,可能太机械了,反复朗诵这些诗篇,并且和现实处境相结合,效果会更好。愿我们语文教学能把爱国主义思想渗透到学生心田,化为实际行动。我的教学在这方面颇有成效,好多学生报考了军校并成为祖国栋梁。

  六、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教师要通过语文教学中的古典诗词教学达到提高学生情商的目的。屈原在艰苦的环境下仍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自己美政的理想矢志不渝。李白写了《行路难》,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写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刘禹锡遭谪贬,但还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虽然处于困苦失意中,但意志不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诗歌时,要尽量用诗所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来感染学生,切忌机械地为了高考而学习古诗词。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篇4

  寄韩潮州愈①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②。

  【注】①元和十四,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写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隔岭篇章”即指该诗),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此诗。②浪西楼:潮州名楼。

  阅读试题

  1.请对颈联中的“悬”“浸”二字进行简要赏析。(3分)

  2.请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简析尾联所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悬”字描绘出了山高路险的画面;(1分)“浸”字写潮州地卑潮湿。(1分)诗人忧虑韩愈此去道路艰险,想象韩愈到任后的凄苦处境,透露出对韩愈深沉的忧虑和关切之心。(1分)

  2.尾联写诗人想象瘴气总有一天会消散,到那时,皓月东升,银光将照耀在潮州浪西楼上。(1分)作者借此表达对朋友的美好祝愿,(1分)坚信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必将大白于天下。(1分)

  译文

  我的心与你相随共同乘上木兰舟,一直到达遥远的天南潮水的尽头。

  隔着五岭你的诗章传到华山西麓,出了蓝关我的书信越过泷水急流。

  险峰上驿路高悬被片片流云遮断,海涛汹涌浸蚀城根棵棵老树含秋。

  总有一天狂风将把瘴气扫除干净,到那时月色明朗开始高照浪西楼。

  赏析

  此诗一开头就表达了与韩愈不同寻常的交契,流露了一种深切的眷念和向往的心曲。首联“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两句笔力奇横,表现了忠臣遭斥逐,寒士心不平,甘愿陪同贬官受苦的深厚友情。

  中二联直抒别后景况。颔联“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两句表明二人正是高山流水,肝胆相照。韩愈诗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贾岛则报以“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这是互诉衷曲之语。“悬”、“浸”二字,一高一下,富于形象。望不到尽头的驿路,盘山而上,好像悬挂在耸入云霄的峰峦上。这是途中景色。潮州滨海,海潮浸到城根,地卑湮湿,老树为之含秋。这是到任后的景色。“峰悬驿路”是写道路险阻;“海浸城根”则说处境凄苦。“残云断”内含人虽隔断,两心相连之意;“老树秋”则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慨。在物景烘托中透露作者深沉的关怀心情。

  写到第三联,已把坚如磐石的友情推至顶峰,诗的境界也达到了高峰。第四联则荡开一笔,别开生面:“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月光如洗,天下昭然,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自将大白于天下。这里针对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一语,一反其意,以美好的憧憬结束全诗。

  此诗首联写意,次联写实,三联写悬想,尾联写祝福,而通篇又以“此心”二字为契机,抒写了真诚的友情。八句诗直如清澄的泉水,字字句句皆从丹田流出。诗的语言酷似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的和诗,真是“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篇5

  2. 宁做流浪汉,不做亡国奴。(丰子恺)

  3.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

  4. 锦绣河山好收拾,万民尽做主人翁。(朱德)

  5.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6.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7.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8.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9.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10.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陆游)

  11.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12.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

  13. 以身殉国,何事不为?(陆游)

  14.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15.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6.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17.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

  18.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19.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20.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21.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22.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23.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之蓝关示侄孙湘》)

  24.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25.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26. 爱或被爱,不如相爱。

  27. 成熟是一种责任,你在别人的责任里长大,你对别人也就责无旁贷。

  28.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29.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0.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1.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32.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33.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34.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35.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36.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37.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38.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9.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李白)

  40.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1. 大多数天才都是不可久活的,正因如此,才有了一种超越的自然力,要在年轻的时候把一切事情都做完的自然力。

  42. 到了春天,谁还会关心去年冬天下的雪。

  43. 对青少年火一样的激情,岁月是最好的灭火器。

  44. 分析问题时,用领袖的思维;探讨问题时,用群众的语言。

  45. 割舍掉的是关系,留下的是褪不去回忆。

  46.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47.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48. 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9.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0. 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温庭筠《梦江南》)

  5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

  52.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3.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54.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55.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56.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57.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58.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59.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60.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61.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62.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63.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64.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65.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66.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67.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68.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69.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70. 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71.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72.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74.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75.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76.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77.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78.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79.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80.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1.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82.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83.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84.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85.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86.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87. 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88.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89.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君子于役》)

  90. 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多有贡献。(白求恩)

  91.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蜜蜂)

  92.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93.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94.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9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96.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挥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97.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8.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99.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100. 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了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回报。(泰戈尔)

  101.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篇6

  以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示例: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参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这首诗的尾联是什么意思呢?是“勤王”敢于“道远”,还是不敢“道远”?从字面上看是前者的意思。但结合上下语境,这句话的正确翻译是:为王事岂敢说路途遥远,只希望能从梦中返回。在这样的基础上,回答“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这两个问题就找到了方向:“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由此可见,“敢”字的理解不仅重要,而且用法十分特别。

  检点近年高考诗歌试题,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2010年安徽卷,诗歌尾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杜甫《岁暮》),其中的“敢爱死”(岂敢惜命)。2011天津卷,颈联“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杨万里《野菊》),后句的意思是:哪肯因为无人,就减掉自己的幽香呢?2012全国大纲卷,颈联“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修睦注《落叶》),后句的正确理解是:哪里肯相信自己在凭借秋风而飞舞呢 ?

  一、特征概括

  这样的词语大致可以归纳有“敢”、“肯”、“忍”、“可”等词。它们在具体诗句特殊运用时,前面不加疑问词,本身就可以表示反问。它们具有以下几个表征:

  1.后接一般动词,如“可+堪”、“敢+爱”、“肯+信”。

  2.表反诘语气。按今天标点的规范用法在句末应用问号,以提示读者。

  3.释义时应在词前加上反问语气词诸如“哪”、“岂”、“怎么”、“何”等。此时应解释为“岂敢”、“岂忍”、“岂肯”、“岂可”等,或者径直以否定方式作解:“不敢”、“不忍”、“不肯”、“不可”。

  4.只在古诗词中常见。这有可能是古诗词因字数限定、表意从简而省略了词前的反问语气词。

  二、意义例说

  1. 肯

  肯,怎肯,岂肯。常见组合:“肯信”、“肯将”、“肯教”、“肯买”等。

  课本例译: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腐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要为朝廷除去弊端,怎么肯顾惜自己这衰朽之躯的残年呢?)

  名句示例:

  浮生常恨欢娱少,肯买千金轻一笑(宋祁《玉楼春・春景》)M江东子弟多才俊,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M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

  2. 忍

  忍,怎忍、不忍。常见的组合是:“忍使”、“忍教”、“忍将”、“忍看”、“忍见”等。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

  (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M少年时,忍把韶光轻弃(柳永《长寿乐》)M天若有情终欲问。忍教霜点相思鬓(陆游《蝶恋花》)

  3、敢

  敢,是“怎敢”,“岂敢”的意思。常作谦词,“不敢”的简称。常见组合:“敢忘”、“敢言”、“敢惜”、“敢爱”、“敢辞”等。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ā犊兹付南飞》)

  (侍奉时总是顺从婆婆的意旨,一举一动哪里敢自作主张呢?)

  老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杜甫《兵车行》)M敢竭鄙怀,恭疏短引(王勃《滕王阁序》)M笑向春风初五十,敢言知命且知非(杜牧《岁日朝回口号》)

  4.可

  “可堪”是广泛运用的一个反问词,相当于“怎堪”、“哪堪”,意思是“哪里承受得了”。另外还有“可待”、“可不”等。

  可堪回首,狐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哪堪回首,瓜州山上的狐狸祠下,神鸦社鼓响成一片,已没有北伐备战的景象了)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M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M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白居易《欲与元八十邻先有是赠》)

  三、用法辨析

  有的还兼有两种情况,如“忍看画图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在明白以上表征的同时,还要区别两种情况:

  1.如果词前已有反问语气词,就不再表示反诘语气。如“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孔雀东南飞》)。

  2. 如果词后没有跟一般动词,词就丧失了能愿动词的功能,也就不存在这种用法。如“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韦庄《女冠子》),两句里的“忍”都作“忍心”讲。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篇7

  在林冲被派去看管草料场的时候,书中写道,“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而他挑着花枪去打酒时,“那雪下得紧”了,最后草料场手刃仇人时“那雪下得更猛”。除了不断的渲染情节得紧张气氛,风雪更是林冲这个人物活动的大背景,也是伴随着人物活动的主要景物。

  雪历来就是文人喜欢摹写的东西,在一些雅士笔下,雪是美丽宁静的象征。更有人说雪占有“四美”――天公剪水,宇宙飘花,品之有四美焉:落地无声,静也;沾衣不染,洁也;高下平铺,均也;洞窗辉映,明也。当然,在温暖的房间以审美的心态去品味风雪,它诚然有美丽静谧的一面,而以柔弱的柳絮来比拟大雪的,大概也只有那心思纤微、生长江南的闺中佳丽呗。可当你身处旷野,去切身感受那北方的,更接近于撒盐的大雪时,你或许就会明白,刚厉和凄冷的它才是那严酷冬天的真正代表。试读一下这些诗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杨炯《从军行》)“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在这原生态的雪中,纤巧早早让位于粗犷,柔美也被宏大所代替。

  远在北地沧州的林冲遇到的就是这样塞空迷远近的雪罢。

  而这时不只有雪,更有风,与雪相伴的,只有那吹得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的刚劲朔风。“钟陵风雪夜将深,坐对寒江独苦吟。”(韦庄《钟陵夜阑作》)风雪正是天然的结合。此时的雪割舍了自己的柔情与优雅,风显露更多的则是刚冷的一面。

  人上人一朝沦为阶下囚,被迫离家刺颊发配,更身处在这枫雪下,凄惨境遇中的林冲是孤独无助的,也是让人同情怜悯的。但林冲毕竟是英雄。英雄不需要怜悯,而这漫天风雪最终也只做了他表演的舞台,成了他展现英雄气概的一个衬托。

  当风雪将天地都笼罩的时候,处在其间的人当然是极其渺小的,大的风雪小的个体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风雪中,万物蛰伏,连天地都似乎要静止,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的活动就显得格外突出。

  仇人是欲将他置之死地而后快,风雪则是他行动的束缚,从这个角度来看二者就具有一致性。因而我认为这时风雪作用于他身上就是压力的一种外在物化。而面对风雪这种极大的外在压力,渺小个体的人的抗争在强烈的对比之下就显得难能可贵。

  面对风雪,人的抗争,如战、如笑、如狂歌、如胜利、如“欲将轻骑逐”、如“临风弹楚剑,为子奏燕歌”。则让人感到豪迈悲壮。这是主体生命在收到阻碍后进而爆发更对生命能量,冲破阻碍后让人感到英雄气概。相反,面对阻碍面对风雪,主体不抗争,顺从妥协以致沉沦,则使人感到悲哀、伤感和凄凉。这又具体表现如独行、如无语、如分离、如“雪落桂花稀,啼鸟如弹归”。如“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钓翁在漫天的风雪中是孤独的,他完全掩盖在凄寒孤寂中,独钓算不得是一种抗争,只是一种对风雪的顺从和妥协。在他身上读者品味出的只能是萧瑟和无奈。“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风雪夜投宿的行人也是被迫和寂寞的,他的“归”是面对风雪肆虐时的退缩和躲避。他们在主观上都缺少那种积极地、主动地敢于直面困境、敢于抗争的气概。临风冒雪,人物的行为所产生的气概被放大,肃杀的飞雪实则对个体行为的动作和随之产生的效应做了一个夸张的反映。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篇8

  一、素材的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见空恃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近年来的高考作文,许多同学的文章内容空洞无物,虚假造作,根本原因就是强为“无米之炊”的结果。可见,丰富的素材积累是使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意的保证。素材积累分间接积累和直接积累两类。简单来说,间接积累是从媒体渠道获得的积累,直接积累是在生活实践中亲历的、体验的、感受的所获得的积累。就高考语文命题的价值引导来说,是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自然,把握时代、人生发展的脉搏。这在高考作文命题中更显得突出。如1999年,科技发展、克隆技术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时候,高考作文话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0年,大力提倡创新,同志提出“创新是民族的灵魂”的口号,高考作文话题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1年,同志提出“以德治国”的大政方针,高考作文话题是“诚信”;2002年,倡导教育立德的根本在于培养健康人格、塑造美好心灵,高考作文话题是“心灵的选择”;2003年,人的情感认知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高考作文话题是“感情亲疏对事物 的认知”;即使是在2008年汶川大震,四川的高考作文命题是“坚强”,全国卷Ⅱ的作文命题材料也与汶川大震相关,等等。据此,学生更应有一颗对生活的热爱、敏感之心,去关注社会,有强烈地感受生活、发现生活、思考生活、再现生活、再造生活的意识,善于在自己亲历的生活、体验、感悟中,积极积累鲜活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作文素材,在作文中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独特认识和独到见解。

  二、素材的选择

  素材选择的过程是对素材的筛选、组织、整合的过程。从高考作文的目的而言,素材的选择可分三类:一是常时选择。是指把日常收集到的富有典型意义和联想、想象、思辩价值的素材按重点、热点话题的分类筛选、组织和整合。按高考作文命题的提示,重点、热点话题可分为“环境与社会”“生存与生活”“交往与合作”“道德与情感”“价值与理想”“学习与教育”“思想与文化”“科学与发展”“联想与想象”“方法与效率”“空间与主题”“审美与时尚”等十二个方面。“常时的选择”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这十二个方面进行素材的积累和整理,逐渐丰富自己的素材库。二是适时选择。是指结合作文训练的内容和要求,按高考作文训练的重点、热点话题的分类进行筛选、组织、整合“常时选择”的材料。高考作文训练重点、热点话题的分类要着眼于人的生存、人的发展、人的创造、人的情感、人的修养、人的追求、人的审美等方面。要力求把这些方面的素材与自身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感沟通、融合起来,产生新鲜、独特的素材,实现素材的内在转化。三是应时选择。是指在应考作文(包括平时的测试)之时,根据考试作文的话题要求,当即在大脑的材料库中筛选、组织、整合出能引发强烈的联想、想象和思辩,能集中、高度体现考试作文内容、中心要求的素材。此时选择的素材,不应是停留在生活化层面上的素材,而应该是经过多次内化的最具生命活力、时代意义的素材。只有这样的素材,才能确保写出来的文章在内容上、思想上都具有鲜明的、独到的特色。

  三、素材的运用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100963.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服务心得体会
下一篇:中学生周总结范文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