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我的大学规划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我的大学规划篇1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 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日趋突显,成为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造成这种现象,除了客观因素外,关键在于大学生对自己的特长、兴趣及能力不了解,对社会需求也知之甚少,无法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表现出对就业前景的茫然和缺乏自信。这种情况决定了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为此,本文试图将自我效能感理论应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当中,从而探寻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之间存在的关系,为大学生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依据,帮助大学生较为深刻地认识自我,剖析自我,参照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减少求职过程中的盲目性,不断修正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使大学生容易成功地做出职业决策并成功就业。

  二、研究模型与假设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Bandura。 A)1977年提出的概念。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概念一提出,就开始运用到教育领域中的各个年级水平、各个领域和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身上。研究者考察了个人和环境因素怎样影响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怎样影响学习行为、动机和成就。自我效能感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在学生发展中发挥作用,包括学生的自我调节效能和学业效能;教师对激发和提高学生的个体效能信念,即教师效能;教师集体对促进学生学业发展的集体效能感,即学校集体效能。

  “职业锚”理论是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学说的重要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埃德加・H・施恩教授提出的。职业锚实际上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是就业者职业活动生涯的理想归宿。传统的“职业锚”包括几种类型:技术职能能力型、管理能力型、安全稳定型、自主独立型和创造型。对大学生而言,在未来职业生涯规划中,技术职能能力型和管理能力型与未来职业的声望地位相关,安全稳定型与未来职业的保障因素相关,自主独立型和创造型与未来职业的个人发展相关,大学生职业锚也定位于这三个方面。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影响行为的努力水平、坚持性和活动选择。因而,自我效能感影响着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声望地位、保障和发展的选择。由此,我们认为,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规划有着密切联系,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更有信心。基于上述文献的回顾,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自我效能高的大学生对未来职业声望地位的期望值高,希望单位规模大,级别高;

  H2:自我效能感低的大学生对未来职业声望地位期望值低;

  H3: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注重自我发展;

  H4:自我效能感低的大学生不注意自我发展;

  H5: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不关注个人保障;

  H6:自我效能感低的大学生对保障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基于对以上理论和文献的梳理与假设,我们建立起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关系的模型(见图1)。

  图1 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模型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1.问卷的形成

  确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标体系是本研究阶段的主要任务。自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依据三个维度,即声望地位、保障和发展,采用访谈法进行编制。问卷编制完成后,请60名同学对问卷的每一题目进行评价,剔除5人以上认为不恰当的题目。最后剩下的题目就构成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本文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原始量表的因素结构进行分析检验,保留区分度高的项目,剔除区分度低的项目。

  2.数据收集

  以班集为单位,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进行自我效能感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测量,施测正式调查问卷的实施过程严格按照心理测验的程序进行,采用统一的指导语,统一的答卷纸,统一发放,统一回收,测验无时间限制,一般都在30分钟内完成,共发放问卷205份,实际回收197份,剔除少数无效问卷,共得有效问卷18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2%,其中男生101人,女生88人。一年级32人,二年级46人,三年级51人,四年级60人,文理科比例相当。全部施测工作集中在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完成。采集数据的录入、处理和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系统。

  3.被试及其测量

  (1)被试情况,取样方法

  本研究采用整体抽样的方法,被试为河南省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三所大学,从一、二、三、四年级随机选取各一个班,样本总数为205份。

  (2)测量工具及可靠性程度

  采用中文版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最早的德文版系由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Ralf Schwarzer教授和他的同事于1981年编制完成,目前该量表已被翻译成至少25种语言,在国际上广泛使用。中文版GSES最早由张建新和Schwarzer于1995年在香港的一年级大学生中使用。至今中文版GSES已被证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职业生涯规划量表采用自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该量表共有19个条目,含三个分量表,用李科特三级量表记分方式,从低到高记为1~3分,得分越高就表明大学生对该项表述的期望获要求越高。该量表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5和0.91之间,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汇聚效度和区分效度),其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87,测量大学生职业规划方面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四、研究结果与模型验证

  1.自我效能感总分的统计描述

  图2 自我效能感总分布图

  从图2中可以看出,自我效能感总分的分布是一个正态分布,低分人群与高分人群较少,居中得分的人群最多,这符合人群分布的一般规律。

  2.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规划各因素的相关分析

  表1 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规划各因素的相关分析(N=189)

  声望地位

  保障

  发展

  自我效能

  0.697**

  -0.477**

  0.739**

  *P

  从表1中可能看出,自我效能感与声望地位因素和发展因素成正相关,而与保障因素成负相关,且相关呈显著性。这说明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对声望地位和发展的要求高,而对保障的要求低。自我效能感高说明大学生对自己实现职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高,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对未来自己能够获得的声望地位和未来的发展有更高的期待,由于对自己能力的充分自信,这时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的保障不做要求,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获取保障,不需要寻找一个保障性高的职业。

  3.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规划各因素的差异分析

  (1)自我效能感高分组与低分组与职业生涯规划各因素的差异分析(见表2)

  表2 自我效能感高分组与低分组与职业生涯规划各因素的差异分析(N=37)

  平均数

  M

  标准差

  SD

  F

  t

  P

  1

  2.6343

  0.09828

  31.492

  10.518

  0.000***

  2

  1.9838

  0.3632

  2.3186

  0.1562

  2.038

  6.561

  2.5376

  0.1296

  2.71

  0.09916

  3.612

  8.601

  2.4011

  0.1947

  从表2可以看出,自我效能感高分组的大学生在声望地位因素和发展因素平均数和标准差远远高于自我效能感低分组的大学生,而在保障因素方面,自我效能感高分组的大学生低于自我效能感低分组的大学生。无论自我效能感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大学生,在声望地位、保障和发展因素的相关性都达到显著水平。这说明自我效能感高分组的大学生在声望地位和发展方面有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大学生在保障方面在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这与表1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分析所得出的结果一致,这表明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更趋于选择有挑战性,能够赢得声誉和有发展潜力的职业,他们更看重职业是否能给自己带来的声望,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同时也看重经济收入的高低。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更倾向于选择稳定有保障的职业,不注重声誉和个体发展。

  (2)各年级大学生自我效能与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差异分析(见表3)

  表3 各年级大学生自我效能与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方差分析

  (1=一年级 2=二年级 3=三年级 4=四年级 N1=32 N2=46 N3=51 N4=60)

  3

  4

  2.5094

  2.4022

  2.1490

  2.0367

  0.4828

  0.3642

  0.3738

  0.3931

  13.535

  2.3597

  2.4915

  2.3618

  2.3002

  0.3064

  0.1844

  0.2897

  0.3929

  3.394

  0.019*

  2.3384

  2.3561

  2.4678

  2.4842

  0.1949

  0.1611

  0.1490

  0.1380

  10.257

  2.6194

  2.6009

  2.5294

  2.5108

  0.1221

  0.1399

  0.1575

  0.1712

  6.037

  0.001**

  从表3可以看出,自我效能感在大学四个年级中的差异性呈显著性水平,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呈逐年递减趋势,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遇到挫折的增多,大学生可能在职业选择上的信心会慢慢下降。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保障因素的差异性极为显著,声望地位和发展因素也呈显著相关,一、四年级对于声望地位的要求低于二、三年级,总体来看,一到四年级对于声望地位的要求是呈“∩”型,这说明在一年级时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声望地位在职业选择中的作用,到二、三年级渐渐意识到声望地位在职业选择中的重要性,到四年级真正要面对职业选择的时,对未来职业的声望地位变得现实,不再像二、三年级时追求“虚名”;在保障方面,一到四年级呈逐年递增趋势,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的观念发生着变化,越来越意识到保障在未来职业选择中的重要性;在发展方面,一到四年级呈逐年递减趋势,这说明由于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实使得大学生在择业时不再过多地考虑发展的因素,而是向能够就业的需求方面靠近。

  五、结论

  本文基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研的数据,研究了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三个维度的影响,验证了它们之间的假设关系。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着重要影响。

  第一,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声望地位因素和发展因素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97和0.739,而与保障因素成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77,且相关呈显著性。这说明自我效能感高的当代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往往将更高层次的“尊重需要”和个人发展作为首要考虑因素,注重个人精神需求与个人志向的满足,注重个人专长的发挥和自身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这种择业观相对于传统的择业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就业已不再是纯粹谋生的手段,过去那种理想的单一化人生追求,正在为一种现实的、个人色彩突出的多样化人生追求所取代,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反之,自我效能感低的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则缺乏信心,往往将较低层次的“保障”因素作为主要考虑因素,保留着传统的择业观,求稳定不求发展,这种择业观仍然是把工作作为生存的手段,社会责任感淡化,这往往不利于个人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个人特长、才智的充分展现。

  第二,研究显示,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的走向基本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随着自我效能感的变化而变化,这具体表现在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保障呈增长趋势,对发展要求逐年递减,对工作单位的声望地位要求呈“∩”型走向,这是由于随着自我效能感的减弱,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信心下降,随之对未来职业的保障要求增强,对发展要求减弱。

  第三,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各因素都达到显著性相关的水平。

  本文主要验证和建立了这样一种理论:自我效能感决定了个体所考虑的职业选择内容,人们一般不会认为效能感低的领域的选择值得考虑。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影响着个体选择什么职业、职业选择范围的大小等。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更有信心,不会因为信心不足而妨碍选择职业的范围,同时会有积极的求职行为,更容易成功地做出职业决策并成功就业。而且在所选择的职业领域,其自我效能感越高,所取得的成就的机率就越高,在这一职业上坚持的时间就越长,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更愿意去克服。因此,学校、教师应积极激发大学生的自我效能信念,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扩大其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郭蕾,1978.9―,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1]Bandura。A。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Review of behavioristic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3):191-215

  [2]Kruger L J。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fficacy in problem solving among teacher assistance teams and school staff。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7,90(3):164-168

  [3]张济生。 素质培养与职业定向[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我的大学规划篇2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自我探索;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它不仅关系学生自身发展、家庭幸福,也关系到学校的办学,甚至是国家经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提高就业率,各高校做了大量工作,帮助学生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重视和发展信息化建设,加强就业指导等工作。在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各高校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列入教学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落实经费保障。这表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不再是只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指导工作,而应该从根本做起,贯穿学生大学四年。

  一、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职业生涯规划不应该简单的等同于找工作,或者仅仅与工作相关[1]。职业生涯亦即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担负的工作职业和职务的发展道路。一个人的事业究竟应向哪个方向发展,他的一生要稳定从事哪种职业类型,扮演何种职业角色,都可以在此之前做出设想和规划,这就是职业生涯设计。

  一个系统的生涯规划应当包括觉知与承诺、认识自己、人事工作世界、决策、行动和再评估、成长六个步骤。而在这其中,职业生涯探索阶段恰好处在大学教育阶段,这一阶段对每个学生职业的选择、职业生涯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二、职业生涯规划中自我探索的重要性

  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从内而外”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简单的帮助学生找到一份工作,而是更要做到“人职匹配”。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时,首先要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分为以下步骤:

  (一)认识性格

  性格,是人在其成长经历中,因生理、遗传、家庭教养、学习经验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每个人都会有天生擅长的一面,也有不擅长的一面,它没有好坏之分。通过知晓自己性格上的擅长与不擅长,并了解与之相适应的环境和职业,就能帮助自己做出合乎自己情况的职业选择[2]。这样的最佳匹配,会使得大学生成为有效的工作者。

  (二)认识兴趣

  兴趣,是影响人们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感的重要因素。对大多数人而言,工作占据了他们一生中、一天中最好的时光,工作原本的意义不在谋生,而在于从事工作时沉浸其中获得的满足感与幸福感,兴趣和投入就是这种满足感和幸福感的来源。

  (三)认识技能

  技能,是简历和面试所使用的语言,对于个人摆脱对能力的狭隘认识、树立自信心、在求职和工作中胜出具有重要的意义。帮助大学生从自己以往的各种经验中辨识个人所擅长的技能,恰当表达、展现自我是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事情。

  (四)认识价值观

  价值观,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看重的原则、标准和品质。它指向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个体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对个体的职业选择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时,应重视对自身价值观的澄清,培养对工作健康合理的价值观,追求有意义的人生[3]。

  总之,加强自我性格的认知,有助于在职业选择上扬长避短;加强自我兴趣和价值观的认知,有助于明确职业目标;加强自我技能的认知,有助于增强自信心,提高竞争力。

  三、职业生涯规划中自我探索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自我探索滞后

  国外大学对学生的自我探索教育主要是为职业发展服务的,美国高校都有类似于中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这样的机构,比较著名的有哈佛大学的生涯服务中心,哥伦比亚大学的生涯和领导力发展办公室,他们提供的咨询和服务多种多样,就业指导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对自己的评估,评估结束后通过电脑和工作进行配对。其实美国人一直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对自我进行了解,他们看重个人特质和职业的适配性。小学时,学校就会聘请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员为小学生讲解他们所从事职业的特点。中学时,学校会让学生做一些心理测验,还会让学生到各企事业单位自己去体验,从小对自我和职业的关注降低了大学毕业时找工作的盲目性。与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生的自我探索教育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也迟迟未能开展。但学生对自我探索是非常渴望的,现状和学生需要的矛盾说明学生的自我探索以及相应的指导己经相当滞后了。

  (二)自我探索意识的缺乏

  在大学生中,对“自我探索”全然不知的大有人在,清晰了解“自我探索”的则寥寥无几。总而言之,大部分学生在大学之前没有思考过自我探索这个问题,因为应试教育之下,这对他们的成绩似乎没有帮助。带着这种对自我的朦胧感他们进入的大学。但学习不是大学的全部,学生还需要思考自己选择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对什么课程感兴趣,他们对这些问题难以回答,很多人都是随大流,这势必会产生更多的问题。自我探索需要个体的重视,进入大学仍有很多学生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有唤醒他们的意识,才能为四年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学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

  (三)自我探索方法缺乏

  很多学生想过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以改变自己,但是很多人也会因为不知如何着手而放弃,更有学生因为不了解自己而困惑。学生们认为自我探索比较难,原以为自我探索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任务,但是真要探索时却发现无从下手。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都有所了解,但是能够全面了解自己的并不多。很多人对自己是一知半解,还有些人都没正式考虑过这个问题。所以当务之急就是为大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唤醒他们自我探索的意识,使他们有机会去探索自我,有能力探索自我。

  四、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自我探索的思考

  (一)自我探索应尽早开展

  自我探索是一种意识,很多学生对此并不了解,所以不够重视,但是自我探索对大学生确实很重要。大学四年中,一般高校在大三、大四才对学生进行干预,效果往往不够明显。如果能在刚进大学时就帮助他们确立这种意识,这对他们大学四年的生活以及走入社会后的发展都十分有益。

  (二)自我探索应持续开展

  自我探索不同于就业指导,前者是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自我概念,具有发展性、广泛性、综合性和长期性,后者是以解决问题为主,是应时性的。自我探索关注学生自我成长、性格、能力、兴趣、价值观,甚至要探索和开发自己潜能。此外,在探索过程中还会出现“倒退”现象,所以自我探索的道路是艰难的,需要持续开展。

  (三)完善心理咨询体系

  自我探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科学的心理测试,对自己的兴趣、性格和价值取向等特质有全面认识,从而能够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更好地选择发展道路[4]。这些工具大学生不容易得到,或者得到了测验结果但不知如何解释。因此,完善的心理咨询体系应包括相关技术的支持和专业人员的配备。同时,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让学生知道学校所提供的心理帮助。

  (四)勇于尝试,创新方法

  目前高校带领学生做自我探索训练专业的老师还不多,这就需要作为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老师勇于尝试。辅导员老师要通过学习培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但同时更要有勇气尝试站上讲台,最开始可能做不到形成一种教与学的模式,但哪怕是与学生们一起分享自己所学也会让学生们开启“自我探索”之门。在方式方法上,不能只单纯的讲理论,要花心思,创新意,将理论高度提炼融入到多种活动形式中,可以采用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素质拓展等方法,加以精美的包装,让学生们对“自我探索”产生兴趣。

  (五)在“自我探索”中全面开展职业幸福观和社会责任观教育

  在“自我探索”中价值观的部分格外耀眼,在这其中除了自我价值观的澄清,最为重要的是全面开展职业幸福观和社会责任观教育。对人生幸福的认识和理解,直接影响对职业的选择和评价。

  当前,幸福与物质利益的关系是十分突出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承认每一个人的幸福和发展,都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为基础,然而,劳动和奉献是物质利益获得的前提条件。在当今社会转型阶段,虽然有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现象,但是真正持久的、大多数的幸福一定是自己劳动创造的。因此,要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劳动奉献和个人利益的紧密关系,大学生就业无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岗位,都是创业的过程。只有艰苦创业,才有利益的获得,才有精彩的人生[5]。现在特别强调先就业、再择业,其中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人生的理想和成功,在于劳动和创造。首先有劳动创造机会,再去实现更高的人生理想。

  职业和责任也是紧密联系的,责任感是职业理想、职业成就的重要因素。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供养一个大学生,对于大多并不富裕的中国家庭来说,是一份相当大的付出,尤其对绝大多数农村家庭来说,往往意味着花光父母半辈子的积蓄,还要节衣缩食。因而一个大学生首先是要承载全家人的期望,担负起家庭的责任。职业既是实现人生价值途径,也是承担责任的主要载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开展的感恩教育,首先是感家庭、父母养育之恩,同时也感国家、社会之恩。在选择职业时,引导大学生不仅要看重职业本身的价值,而且要看到职业对社会的创造和贡献,对于家庭付出的回报,也就是对家庭、对社会的一份责任。

  责任意识体现了一个人的职业态度,是职业素养的表现之一。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是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重要的在于感恩思想、回报家庭、社会思想教育,促进以社会责任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

  [1](美)里尔登等著,侯志瑾等译。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版,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组织编译,2005.

  [2]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出版,2008.

  [3](美)鲍利斯,(美)克里斯汀,(美)布卢姆奎斯特著,柏静静译。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的[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4]周长青。大学低年级学生自我探索的现状调查及班级指导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5]钟强,易纲。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价值观教育。中国成人教育[J]。2009(24)。

  作者简介:

我的大学规划篇3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 教育 就业能力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现代社会个人发展必备的常识,对个体职业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中国国情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个体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在西方一些国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相当成熟,许多国家从小学就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许多家长都会给孩子做各种各样的测评,请专业人士协助制定职业规划,并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孩子们的职业兴趣定位。而我国的学生从小学一直到考入大学前的学习都主要是围绕着应试的指挥棒转,根本顾及不到学生个体的爱好、兴趣和能力。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势在必行。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社会中占据有利位置,大学生必须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我国大学生中大部分人对就业难的问题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也愿意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近年来的考研热、考证热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了解环境,做出与自身能力优势、兴趣爱好相匹配的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帮助学生将职业生涯目标分解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打造自身的能力结构,发挥职业生涯目标的指向性和激励性作用,不断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社会环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点就是帮助大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职业目标,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定位开发潜能、培养能力,获得和谐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处于转型期的大学生能够灵活地应对剧烈变化的职业环境,保持高度的社会适应性。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社会服务体系还不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作为新生事物,职业生涯规划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全社会来关注。高校应承担起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责任,但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制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等工作还不够完善。多数高校仅能提供一般的就业政策咨询和招聘信息,举办应聘技巧和就业包装的讲座等,而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辅导和咨询等更全方位的服务还没有全面展开。大学生自身对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必要的重视。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自我评价和职业目标过高、过于理想化,对自己的个性、兴趣及能力特质评价不准确,缺乏对行业的了解和分析,给自身就业带来了困难,给社会带来了压力。

  3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1)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是行动的动力。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强化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要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首先,学校领导必须重视,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设置、课程开设、教学管理、师资配备、组织测评等工作。其次,要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通过校园网、校报、广播站、宣传栏、专家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形式,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意义和作用,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高其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个人职业成长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其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2)构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系统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构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要构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不仅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高校正常的教学计划,还要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形成一个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学科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等在内的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帮助学生了解个人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及重要性,引导他们学会分析影响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各种因素和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态度、前瞻性的职业发展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其择业竞争力。

  (3)让学生学会职业生涯规划。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发展进行准确定位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键。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科学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只是大学生通向成功的第一步。随着职业环境的复杂多变,他们的职业目标也必然随之发展变化。因此,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仅是要学生掌握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学会分析影响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各种因素和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技能,使其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 宋荣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12)。

我的大学规划篇4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新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三个认识误区

  1.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职业规划。其实不然,职业生涯规划是指规划从开始工作到退休的整个职业历程,它主要包括职业规划、自我规划、理想规划、环境规划、组织规划等,职业规划仅仅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

  2.就业教育等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只在大学生四年级的时候将就业教育列为大四学习的重点内容,且认为大四的就业教育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教育等同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认识上的误区必将影响毕业生和非毕业生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

  3.职业生涯规划是个静态过程。职业生涯规划要受到规划者自身兴趣、素质和自身以外的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随时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对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调整。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个动静结合、交替的过程。

  (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不完善

  1.理念缺失。提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是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内容之一。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大多停留在如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简单工作上,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则严重不足。

  2.机构缺失。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是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载体。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旧靠就业指导中心几堂课、几场招聘会完成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3.专业教师匮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终要靠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来完成,而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少数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大多来源于学校党务、政务部门,他们对学生就业和就业管理工作的要点掌握得比较好,但要他们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对于“半路出家”的他们来说还比较困难。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和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系统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应该贯穿于个人发展的一生。在西方职业生涯规划理念高度发达的国家,很多人从小学时代就开始了职业角度的自我探索,这种从小学到大学的长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得他们的职业选择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及社会需求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在我国,学生只有在大四就业时,学校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同时开展,大学生接受到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十分有限。据新浪网教育频道推出的一项关于“你什么时候接受过系统地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调查显示:“从来没有过的”占80.98%,“大学期间”占15.9%,“高中期间”占3.12%。这就表明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在小学和和初中阶段目前还是空白。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环境缺失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购买率低。据调查,社会上86%的人对职业规划有过了解,但仅有8%的人接受过职业规划服务,购买率仅为9.79%。其次,高校缺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氛围。在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背景下,高校关注更多的是“进口”和办学质量,对“出口”的关注却并不够,投入得也少,领导的不重视,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机构及其工作开展的环境。最后表现在家庭教育上。在我国,家庭教育以灌输为主,以“严”著称。孩子从小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所有的兴趣和价值观都是父母和社会强加的,在孩子最初成长的家庭环境里缺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环境。

  二、完善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笔者以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舆论宣传

  在我国现有的文化背景和氛围下,要顺利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政府和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政府的首要工作是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其工作的开展用法的形式规定下来,形成于政策或法规,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法可依;其次是鼓励民间机构创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培训机构,弥补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的不足;第三是利用官方媒体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宣传力度。而各高校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做好职业生涯机构的完善、课程的开设和咨询等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工作;通过校园网、校报、广播站、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竞赛等方式或活动宣传职业规划的内涵、意义和作用,借助“第二课堂”,利用寒暑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经历。

  (二)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个新事物,人们对其理念、内涵和外延并不理解,以致于人们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要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必须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笔者认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正确认识主客观基础之上的一个长期坚持的自我探索过程。第二,职业生涯规划重在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就是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落实为实际行动,不断接受社会、企业组织和他人反馈的信息,对自身的职业体力倾向、职业能力倾向和职业个性倾向予以全面科学的衡量与评价,实现择业观从“我能干什么”的理想型向“我会干什么”“或我适合干什么”的现实型转变。最后,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实现个体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是要帮助个人正确认识自己,充分了解了内外环境有利和不利因素情况下,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使自己的规划符合自己的兴趣,符合社会的需要。

  (三)构建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提高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效率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系统、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不是就业教育内容的简单拼凑,它应该有自己的体系。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教会大学如何进行学业规划、如何开展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生涯路线和目标设计、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等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级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但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离不开小学和中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铺垫,这就是说要成功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应在中小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笔者以为小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启蒙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教育活动来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和正确的职业理念,让他们对不同的职业有初步的了解,形成初步的职业理想。中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形成职业理想、制定实现职业理想的途径和方法四)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

  1.建立和逐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

  要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首先是成立一批“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我们可以通过政府提供优惠政策,扶持社会力量建立一批“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以满足目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要。这些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的存在:第一,可以依靠社会自身的力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培训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第二,通过政府的资助开发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测评工具;第三,可以通过提供职业信息服务、开展职业咨询服务、进行就业市场指导等活动,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其次是要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内部职能机构。

  2.培养一批专业、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培养非常关键。一个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接受培训后,笔者认为应该具备以下专业素质:(1)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方面具有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较开阔的视野以及一定的实战经验。(2)具有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两方面。学习能力体现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总结的能力。工作能力主要是体现在能够创新,能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的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提出新的可行性的规划方案。(3)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具有充分的自信心、控制情绪的管理技巧、人际交往中的人格魅力以及应对压力的能力。

  3.加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是核心。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至关重要。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体现前瞻性、确定性、开放性、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高校可以依托自身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设置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大学科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等教育课程,其次,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更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一个企业和企业职员的生涯规划经历、过程、经验和教训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最好的内容。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课程,一方面可以使企业最新的生涯规划成果、经验教训、管理理念进入教科书,使学生获得最前沿、最实用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与创业开发课程,高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也得到了训练,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最后,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教学要改革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讲,知识在黑板上写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实行基础知识教学讲授法,环境意识教学调查法,模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法,比如写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社会实践等。案例教学法。

  参考文献:

  ①蒋嵘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②梁国胜、燕雁,《大学生就业遭遇职业生涯管理难题》,《中国教育报》2005年10月26日。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104621.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创新创业的心得体会
下一篇: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