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十篇篇1

  关键词:信息系统;全面数据质量;关联性分析

  一、全面数据质量管理概述

  数据质量是信息系统能否实现管理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工作实践表明,对于大多数系统而言,保证数据质量仍然充满挑战。例如,对数据质量主要问题的研究还没有达成一致,涉及的技术和学科较多,整合难度大,数据质量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不完整,或者过于宽泛,难以应用于实践。目前,为了解决数据质量问题,通常采用两种策略:被动数据质量改进和主动数据质量管理[1]。与工业生产中的质量检查和产品再加工类似,被动数据质量改进主要关注数据本身,其目标是通过纠正数据缺陷来改进数据质量。常见的改进方法是通过数据清理(datacleaning)技术发现并纠正错误,而不是分析并解决缺陷原因,其目标在于通过计划和实施持续提高数据质量的活动来防止更多的数据缺陷。而主动数据质量是确定低数据质量的原因,通过在信息系统设计和实施时进行数据质量改进的方法,也可以在提供数据的业务流程设计和实施时进行。实际上,被动数据质量改进和主动数据质量管理都是提高数据质量的重要措施。被动数据质量改进倾向更适用于很少变化的数据,例如,主数据(masterdata)。另一方面,对于重要的、经常变化的数据而言,主动数据质量管理更加合适。

  1.1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

  1988年,麻省理工学院(MIT)的StuartMadnick教授和RichardWang教授启动了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计划,旨在对数据质量进行全方位研究[2]。其基本观点是,将数据视为一种特殊的产品,把管理产品质量的方法应用于数据质量管理,同时开发信息产品图、应用数据质量管理实践。这是MIT数据质量管理计划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数据是系统的附属品”的传统观念,为借用管理物理产品质量的方法来管理数据质量提供了前提和基础[3]。数据质量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应用领域,需要实践人员与研究人员之间的交互与协作。为满足以上要求,多年来,MIT举办了大量的会议和专题研讨以及社团,促进实践人员、供应商、学者之间的交流协作。关于全面数据质量管理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理解:

  (1)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关键是提高人的素质,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参与信息系统建设、使用和管理的相关人员都有分工、有合作地介入到数据质量管理的实践中来。只有每个人认识到数据质量对组织管理工作和用户使用需求的重要意义,树立牢固的全面数据质量管理思想观念,将这一观念贯穿于数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用这一观念指导参与数据质量管理的每一位专业与非专业人员,使他们认真落实各项质量管理规定,切实做好本职工作、保证工作质量,从而有效提升数据质量或数据服务质量。

  (2)全面数据质量管理改进和提高数据质量的基本思想是,将的事后检查和把关为主转换为以预防和改进为主。强调在信息系统管理过程中将数据质量管理作为一项中心内容,通过多种管理手段,实施源头治理,对数据运行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密切关注数据质量的发展和变化,适时进行调整和校正,确保整个周期的高质量数据。与此同时,深入研究数据质量问题所遵循的客观规律,分析其产生的机理,探索科学有效的控制方法和改进措施。主要表现在将过去组织松散、管理不力而导致数据质量低下的情况运用系统学观点进行全面综合治理,深刻认识数据质量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分领域、分阶段、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研究提高数据质量的理论和方法。发动组织全体成员以各部门为单位学习、运用科学管理理论方法对整个数据流程进行有效控制,建立良好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从源头上控制数据质量问题的产生和蔓延,增强各个环节的纠错能力,坚决预防有误数据进入下一阶段,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和时效性

  (3)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坚持服务用户的思想。由数据质量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用户对数据的使用满意程度越来越成为评价数据质量高低的标准,因此在数据的生成、加工、完善过程中要始终贯穿用户的具体需求,并将用户需求分解到数据流程的各个阶段加以落实,制定具体制度标准,使人员、部门都能按要求各司其职,提高服务客户的工作意识,确保数据质量能切实满足用户需求。

  1.2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特点。

  全面数据质量管理从过去的就事论事、分散管理,转变为以系统观念为指导的全面的综合治理,它不仅仅强调各方面工作各自的重要性,而且更加强调各方面工作共同发挥作用时的协同作用。其基本特点就是体现在“三全”,即“全面性”、“全员性”和“全过程”。

  (1)全面性。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全面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对象的全面性,二是管理方法的全面性。从管理对象来看,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对象是数据质量,不仅指数据质量的基本特性,即适用性、准确性、适时性、完整性、一致性等,还包括用户对数据的满意程度等。只有从切实需求出发,才能最终提高数据质量。除此之外,管理对象全面性的另一个含义是,对影响数据质量因素的全面控制。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包括人员、数据设计、数据标准、检测手段和环境等方面,只有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控制,才能提高数据质量。从管理方法来看,尽管数理统计技术在质量管理的各个阶段都是最有效的工具,但由于影响数据质量因素的复杂性,既有物质的因素,又有人的因素;既有设计的因素,又有管理的因素。要搞好全面数据质量管理,就不能单靠数理统计技术,而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针对不同的因素,灵活运用各种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将众多的影响因素系统地控制起来,实现统筹管理,全面管好。在全面数据质量管理中,还会用到各种最优化技术、网络计划技术、预测和决策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技术等。

  (2)全员性。全员性的质量管理,即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参加质量管理的人员是全面的,是依靠单位全体人员参加的质量管理。数据质量的好坏,是许多工作和统计活动环节的综合反映,因此它单位所有部门和所有人员。这就是说,一方面,数据质量与每个人的工作有关,提高数据质量需要依靠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数据质量管理和其他各项管理,如科研、维护、技术保障等各方面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辩证关系,它们以质量管理为中心环节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因此,实行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各单位在集中统一领导下,把各部门的工作有机地组织起来,人人都必须为提高数据质量、为加强质量管理尽自己的职责。只有人人关心数据质量,都对质量高度负责,信息系统的质量管理才能搞好,数据质量才有坚定基础和可靠保证。

  (3)全过程。全过程的数据质量管理,即质量管理范围是全面的。同生产质量一样,数据的质量也有一个逐步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它是经过各个不同单位的数据产生、采集、录入、检测、清洗、检验、评估等全过程一步一步形成的。所以,良好的数据质量,是设计和生产出来的,不是仅靠检验得到的。根据这一规律,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从数据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从数据设计、生产到使用的各环节致力于质量的提高,做到防检结合、以防为主。质量管理向全过程管理的发展,就有效地控制了各项数据质量影响因素,它不仅充分体现了以预防为主的思想,保证质量标准的实现,而且着眼干工作质量的提高,争取实现新的质量突破。根据需求,从每一个环节做起,都致力于数据质量的提高,从而形成一种更加积极的管理。为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工作过程模型DMAI(即:定义define,测量measure,分析analyze,提高improve)。此外,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还具有突出改进的动态性的特点。在传统的质量管理中,产品生产的目标是符合质量技术要求,而现在对数据质量的要求是能够符合信息化条件下组织的管理需求。但是,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管理需求是不断发生变化的:通常会随着数据质量的提高而变得更高,这就要求我们有动态的数据质量管理概念。全面数据质量管理不但要求数据质量管理过程中有控制程序,而且要有改进程序。

  二、信息系统与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关联性分析

  2.1相关性分析。

  全面数据质量管理强调以数据质量为中心,全体员工以及有关部门有机组织起来,将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工作融合在一起,建立全过程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使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让用户满意的信息数据,确保组织获得长期的发展和优势。从信息系统的本质来看,最终也是服务于用户,因此,信息系统数据质量管理在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范畴内。下面结合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特点,分析与信息系统的相关性。

  (1)首先,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全体人员参与,这与信息系统的开放性紧密相关。其开放性使得与外界环境保持者密切关系,如图3所示。与外界环境不断发生输入与输出、需求与服务关系;而组织中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人的工作质量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数据质量,特别是信息系统数据的录入人员、加工人员、维护人员等。由此可见,一个处于动态运行、有生命力的信息系统必然需要全员参与。

  (2)其次,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全过程,与信息系统的构成与应用本质密切相关。信息系统通常由人、设备、信息、规则和目的等要素组成,具有收集、处理、存储、传递交流功能。其构成要素需要在日常工作中相互关系、影响。如信息数据的采集、录入需要人工直接作用,到在系统内部流动,最后提供用户使用。这必然涉及到组织信息系统管理的全过程,而要保证全过程工作质量的最优化,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应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3)此外,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组织全面参与,一方面要求组织各个管理层都有明确的数据质量管理活动内容,并且各有侧重;另一方面是指数据质量职能分散在组织的相关部门中,只有将分散到各部门的数据质量职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达到提高数据质量的目标。而这一点有助于信息系统充分发挥其功能,与组织各部门密切配合。从上到下,从一般部门到职能部门,实现系统的协调发展,实现数据质量管理的预期目标。

  (4)最后,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利用多种多样的科学管理方法,与信息系统的发展和信息处理技术的进步是一致的。现代化的技术设备是实现信息系统可靠、高效的物质基础,而信息系统本质上就是一种管理思想的体现,是将管理的过程由早期的人工发展为人工和机器的结合,其先进与否与管理方法和思想是密切相关的。同时,用户对数据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只有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多种管理方法,才能有效控制影响数据质量的复杂因素,解决数据质量问题。

  2.2必要性分析。

  (1)从信息化发展的进程来看,目前的信息系统虽然能够实现组织的一般管理,但是距离精细管理和高效管理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数据质量成为关键问题。全面数据质量管理作为美国国防部采用解决其数据质量问题的方法[4],立足数据质量问题的源头,致力于预防质量问题的出现,对数据质量进行全过程控制,及时反馈并解决数据质量问题,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为我们解决数据质量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2)随着数据库存量越来越庞大,简单的数据质量管理方法是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的,必须建立科学实用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将数据质量管理落实到各个日常管理环节。由此可以采用全面数据质量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其“全面性”特点,建立体制健全、执行规范、赏罚分明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

  (3)对数据质量的管理归根到底关键在于对人员管理。信息系统先进与否,设备配置如何都不是数据质量管理的决定因素,只有人员尽职尽责、按章办事、牢记数据质量的重要性,才能保证工作效果。全面数据质量管理强调以人为本,通过传授全体人员的数据质量管理理论,提高数据质量意识,设立专业数据质量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共同完成对数据质量的控制。

  三、总结

  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全面数据质量管理是解决组织数据质量问题的可行方案。通过构建完整、健全、规范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主动数据质量管理”,以避免数据质量问题的产生为最高目标而不是待问题出现再进行纠正、弥补,大大提高管理的效率。全面数据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构建方法值得我们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曹建军,等。信息质量[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03)。

  [2]商广娟。有效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21世纪管理的基石[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05(02)。

  [3]宋立荣。基于网络共享的农业科技信息质量管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06)。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十篇篇2

  【关键词】发电企业;质量管理;分析与探讨

  1 发电企业应重视新形势下质量管理小组活动

  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是发电企业自发形成的。发电企业要想在这个日与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就需要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质量管理小组的出现完美的把二者融合在一起。大力实施QC小组活动可以通过全体员工的努力为企业创造更好的收益,也可以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目前,发电行业的经营状态并不乐观,企业的领导者应该比平时投入更多的热情,提升员工工作的热情,这样才有可能在竞争中取胜。

  2 加强对QC小组活动的组织和管理

  (1)对于QC小组的成员确立问题要依据实际情况来定,可以通过自发组织形成QC小组,也可以通过上级指示在同一个班组内完成,当然也可以由不同班级的人来组成。QC小组的类型多种多样,其中有现场类型、管理类型、服务类型小组等等。具体的QC 小组的类型因该根据实际需求来定。通常情况下,一个小组的人数在3-10人之间。

  (2)小组成立并确定活动课题后可向所在部门登记注册,由部门汇总报送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公司质量管理部门应做好服务推进工作。

  (3)各发电企业质量管理部门负责QC小组活动的推进工作。建议发电企业各级领导和质量管理部门定期召开QC小组长联席会,介绍发电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提出课题和任务。

  3 QC小组活动的实施方法

  (1)鼓励QC小组根据发电企业和本单位的方针目标,从调查分析本岗位、班组、部门的现状人手,围绕提高质量、降低消耗、改善管理、班组建设、提高效率、安全生产、科技开发、文明经商、优质服务、优质工程、增加效益、提高人的素质、创建心情舒畅与团结奋进的集体和整洁文明的场所等方面选择课题。为有利于取得活动成果,选择课题可采取小组自选的方法,也可采取部门推荐,领导指定或招标承包的方法。小组选择课题不宜过大,宜选择身边的力所能及的课题,力求时间短见效快。

  (2)鼓励QC小组集思广益分工负责,按“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工作程序开展活动,做到现状清楚、目标明确、对策具体、方法得当、措施落实、责任到人,并及时检查总结。

  (3)倡导QC小组活动讲求实效、生动活泼,发扬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的精神,不断学习借鉴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努力做到专业技术和管理技术相结合,并根据实际需要恰当应用统计工具和其它科学方法。

  (4)建议发电企业各级领导要为QC小组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QC小组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QC小组集体活动每月不少于一次。活动时间由小组根据活动计划白行安排,所在部门给予支持,提供开展活动所用的器具和活动场所。

  (5)鼓励QC小组如实做好活动纪录,包括活动课题、现状分析、对策措施、实施情况、数据处理及出席人员等内容,企业可根据需要统一纪录的格式。

  (6)支持QC小组对取得的成果制订巩固措施,对涉及技术、管理、工作标准等变更的成果,企业有关主管部门及时做好认证审批工作。

  4 QC小组的教育与培训

  (1)为了与国际接轨,建议企业把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和GB/T19000-IS09000族标准基本内容列为职工应知应会内容之一,纳入职工教育计划。公司质量管理部门应根据本公司实际,提出普及教育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与教育部门配合组织实施。

  (2)质量管理教育的基本内容应包括:提高质量意识、问题意识、改进意识、参与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GB/T19000一IS09000族标准;企业的方针目标管理;QC小组活动程序、方法、常用的数理统计工具和其他科学方法及必要的技术业务知识。

  (3)加强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培训,切实打造优秀QC骨干队伍。QC小组活动要扎实有效地开展,不掌握全面质量管理基础知识,不掌握专业技术基础知识,活动起来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没有结果。在整合之前,一些QC小组在活动中往往存在一些诸如活动记录不全、不按程序办事、流于形式的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一些小组成员全面质量管理基础知识欠缺,有的原来学过全面质量管理的技法工具,由于没有经常运用,慢慢的淡忘,有的根本没按工作程序进行活动,造成了活动数据不全,活动断档。针对存在的问题,应通过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的全面宣贯和局全面管理体系的有效培训,强化全面质量管理基础知识,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使广大管理人员能够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遵循PDCA循环的科学程序进行活动,从5M1E(人、机、料、法、环、测)六方面入手,结合现场的实际,找出主要问题的症结,制定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达到降低成本,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 QC小组活动的经验交流和成果发表

  (1)发电企业应适时组织各种形式的经验交流,定期召开QC小组活动成果发表会。积极热情为企业做好服务。成果发表会应以交流经验共同提高为主要目的,坚持择优分类,少而精的原则。根据不同层次,提出不同要求。在发电企业发表时,可省略共性的步骤,突出体现小组特色和成果的关键内容。提倡在现场采用一张纸、一块板的发表方式。发表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提倡图表化避免模式化,务求简化、求实、有效。

  (2)成果发表后,要坚持听众提问发表人答疑的方法,加强沟通研讨,最后主持人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予以评价,注意正确导向鼓励全员参加与提倡“小、实、活、新”的成果。

  (3)发电企业主管部门对QC小组活动成果和经验进行总结推广运用,并可进行成果有偿转让。

  (4)发电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可编印以QC小组为主要对象的教材和成果汇编资料,QC小组应优先获得这些教材和资料,并优先安排QC小组骨干参加有关的学习和交流活动。

  6、表彰与奖励

  (1)发电企业质量管理主管部门每年应组织一次优秀QC小组评选和表彰活动。各单位推荐的优秀QC小组可采取活动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并以评价为主的原则。活动评价应将QC小组活动经常性、持久性、全员性、科学性作为主要依据。对以工人为主体的现场型、服务型的QC小组应给予更多地指导与鼓励,以激励广大职工参与QC小组活动的积极 。

  (2)对优秀QC小组、QC小组活动优秀推进者和优秀领导者,可给予优先参加有关质量管理方面的学习和深造的机会。

  (3)获得各级优秀QC小组称号的小组,由批准单位颁发奖状和证书。发电企业应根据优秀QC小组的等级分别给予相应的荣誉奖和物质奖励。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十篇篇3

  【关键词】 桩基工程 工程管理 问题与对策

  1引言

  桩基础的应用十分广泛,并且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有对桩基施工方法的相关介绍以及古建筑的应用,到明清两代桩基技术日趋成熟,清代的《工部工程做法》一书中就对桩基的选材、布置及施工等方法进行了介绍。桩基工程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在桩基材料、施工方法、技术工艺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并且已经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港口、水利、软弱地基等各类建筑工程中。

  桩是一种柱状竖型基础构件,一般情况下桩可以通过土的扩散作用将桩顶承受的各种压力有效传递到深层次,并且增强基础结构的抗震效果。按照桩的不同制作方法桩可分为灌注桩与预制桩;按材料不同可分为木桩、钢筋混凝土桩、钢桩等;按照入地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静压桩与锤击桩;按受力分类不同又可分为摩擦桩和端承桩。[1]各种桩基工程方法都具有各自的特点,根据土质、周围环境、设计要求等方面情况的不同,在实际施工中不同类型的施工方法合理施工。近年来随着桩基工程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施工方式种类与工程量的不断增加,施工的风险也不断提升,并且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施工方与施工地周围群众之间由于噪声、地面下沉、建筑物开裂、管线爆裂等问题的争端事件越来越多。[2]本文在对桩基工程常见施工与管理问题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从风险意识、技术手段、人员管理、管理流程几个方面提出了桩基工程问题解决对策与建议,希望能够对桩基工程的安全施工与高效管理起到促进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桩基工程施工方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共荣。

  2 打桩工程管理常见问题

  (1)质量管理问题。施工质量是桩基工程的应首要考虑的问题,桩基质量与各项性能指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建筑物日后的整体质量与抗震程度。目前一些桩基工程质量较差,出现断桩、裂缝、缩径、混凝土密实度差、桩底沉渣等诸多问题[3],这些问题出现的直接原因就是施工监管问题所导致的。施工方负责人或项目经理没有制定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或并不严格执行相关公司规定,疏于监管,任务与责任并没有落实到人,出现问题后互相推诿,致使工期延误甚至隐瞒质量问题,导致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2)过程管理问题。虽然桩基工程并不像生产制造行业在研发、生产、销售、采购等方面涉及环节较多且复杂多变,但桩基工程同样存在很严格的工序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衔接问题。目前,许多桩基工程施工队各个业务模块分散管理,没有统一协调,也不按照严格的业务流程与规范实施,各部门各自为政,各工种只完成自己负责业务即可,加之项目经理管理水平较差,无法体现出工程的整体性与系统性。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工程的进度放缓,甚至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影响整个工程的工期。另外,前期勘测、中期施工、后期维护与协调等部门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网络,工程缺乏系统化的过程管理也是直接导致与周围居民发生冲突的最主要原因。(3)成本管理问题。桩基工程施工方大多关注的是成本控制而并非合理的成本管理,很多施工方采用不适合施工要求的低成本桩基施工方法,使用缺少合格证、准入证的廉价设备,设备不及时检修与故障排查,雇佣廉价劳动力,并且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以这些方法降低工程总体成本与支出。这些成本控制的方法往往对工程的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4)人员管理。桩基工程实际施工人员所需技术含量较低,所以一些施工单位大量雇佣一些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且行业素质较低的员工,而对于这些员工又缺乏有效的业务培训、技能培训,甚至雇佣一些临时工以应对季节性用工紧张问题。在员工管理方面没有建立里起合理的绩效考核、岗位职责、工资分配等方面的制度,管理十分松散,工人积极性不高。人员管理问题不仅可造成工程质量与进度的问题还可能会引发工人安全方面的事故。

  3 对策分析

  (1)增强风险意识。造成桩基工程质量与管理风险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施工方施工缺乏良好风险管理与防范意识。大多数企业认为无论是质量风险还是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相当之小,没有必要去为了不易发生的问题去增加企业的各项成本,没有意识通过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手段提高管理水平,防患于未然。[4]桩基工程施工方应对加强项目管理到项目操作层相关人员管理知识的学习,加强风险防范意识,通过理论结合案例的方法使其理解到要通过完善管理将施工风险降到合理范围内,避免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

  另外,还要增强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要设身处地的为周期居民去着想,在施工的各个阶段详细评估施工将在地面沉降、建筑振动、施工噪音等方面对周边环境及居民造成的危害值,避免危害的发生。并要重视与周边居民的协调与沟通,避免发生冲突。

  (2)提高技术手段。解决桩基工程施工与管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通过科技创新改进施工工艺,升级装备设施,减少管理的压力。一些规模化的施工单位可以采用产学研合作的方式,与大学的建筑学院以及一些建筑研究所合作,研究桩基工程勘察、桩基础设计、桩基工程施工、支护桩设计、桩基工程试验与检测等方面的改进方法,以技术水平的增强,减少施工环节的复杂程度,从而避免管理难度。

  (3)加强人员管理。施工方在人员的管理与培训方面,一方面要加强人员业务技能的培训,让设计与施工人员掌握主流的先进技术;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注意职业道德与个人素质的提升。职业道德的养成是一个过程,施工单位要通过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直接约束员工的行为,另外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文明施工氛围营造等方法潜移默化的使施工人员的道德准则、情操与品质满足桩基工程职业特点,使其自觉的履行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4)优化管理流程。采用全过程化系统管理方式,把桩基工程勘察、桩基础设计、桩基工程施工、试验与检测看成一个完整系统。计划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客户管理和人事管理等业务过程按照之间的关联网络化管理,各部门之间要相互配合,在完成整个工程绩效考核大指标的前提下,努力完成各部门的考核项目,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列入各部门绩效考核项目。项目经理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各项业务须有专人负责,负责人之间要互相了解各自业务,统一目标,避免互相推诿。

  参考文献:

  [1]张晓冬,鲍万荣,张荣旺。浅谈桩基施工常遇问题和预防处理方法[J]。管理观察,2013,15:24-25.

  [2]胡钧,沈季文。打桩对环境振动影响的评价与分析[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2001,03:34-37.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十篇篇4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 A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

  1.质量第一的观点:坚持质量第一观点就是要求施工质量必须达到设计要求和标准规范的规定,符合承包施工合同的要求。

  2.为用户服务的观点:为了控制好每一工序的施工质量,要求上道工序把下道工序是为用户,按质量标准作好上道工序,再交下道工序继续施工,工序之间要衔接好,防止弄虚作假。

  3.预防为主的观点: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要坚持预防发生质量事故,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就要求对生产以前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注意施工方法和工艺是否符合施工技术规程,权衡建筑材料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关键工程技术工人的操作水平是否达到要求的标准等等。

  4.一切用数据说话的观点: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从量变到质变,任何质量都反映一定的数量,评价一个工程或工序的质量应依靠反映实际的必要的数据,来评价它是否符合质量标准,而不是凭表面现象或主观论证。因次,在质量控制工作中,要充分注意取样,化验或材料检验等工作,以足够的数据证明工程的质量是合格的。

  二。四个阶段,八个步骤

  质量管理过程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即计划(plane),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简称为PDCA循环,它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eming)首先提出的,故又称为“戴明环”。PDCA循环体现了全国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步骤。PDCA循环特点是:1.大循环要按照四个阶段不停地转动。2.大环套小环,环环相扣,相互促进。3.每转动一次要提高一次,关键在于处理。

  为了保证PDCA循环有效地转动,有必要把循环的工作的进一步具体化,

  一般细分为八个步骤。

  阶段 工作步骤

  计划(P)

  1.检查质量现状,找出存在问题

  2.找出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

  3.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

  4.研究和制定出明确的措施计划

  实施(D) 5.认真实施和执行预定的措施计划

  检查(C) 6.检查执行措施计划后的效果

  处理(A) 7.通过总结,巩固成果,将成功的经验形成标准,失败的原因作为教训

  8.把遗留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

  在上述八个步骤中,需要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工作,以便作出科学的判断。

  三。七中工具

  常用的工具有七种,即直方图、排列图、因果分析图、控制图、统计分析表、分层法等。

  1.直方图

  直方图又称频数(或频率)分布直方图,它是把从生产工序收集来的数据经过整理后,再分成若干组,画出以组距为底边、以频数为高度的一系列矩形图。直方图可以对某质量特征来观察其分布状态,分析其分布位置、偏差大小。直方图法的优点是:计算和绘图比较方便,既能明确表示质量的分布情况,也能较准确地得出质量特征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其主要缺点是:不能反映随时间变化数据的群内和群间的波动,要求收集的数据较多,一般至少在50个以上,否则难以反映其质量的规律。

  2、排列图

  排列图又称主项因素分析图、帕累托图,它是按照出现各种质量问题的频数,按大小次序排列,寻找出造成质量问题的主次因素,以便抓住关键,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3、控制图

  控制图又称管理图,它是按照数理统计的原理,在直角坐标系内画有质量控制界限,描述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波动状态的图形。这种利用控制图区分质量波动的原因分析判断工序是否处于稳定状态的管理方法,称为控制图法。这种方法操作简便,易于掌握。

  4、因果分析图

  根据排列图找出主要因素,用因果分析图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这些原因通常不外乎人、机器、材料、方法、环境等五个方面。在一个大原因中,还有中原因、小原因,应一一列出,如鱼刺状,并框出主要原因。根据主要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措施实施后,再通过排列图等,检查其效果。

  5、散布图

  散布图采用分析影响质量原因之间的相关关系。纵坐标代表某项质量指标,横坐标代表影响质量的某种原因。由于质量指标和原因之间不一定存在确定的关系,故散布图中的点子可能比较分散,但可以通过相关分析,确定指标和原因之间的相关关系。

  6、统计调查表

  统计调查表法简称为调查表法或统计分析表法,是利用统计整理数据和分析质量问题的各种表格,对影响质量的原因作粗略分析和判断。在质量控制活动中,使用这种方法简便灵活,便于整理数据,可随时监视质量动态,并能为其他方法提供依据。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十篇篇5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企业成本;员工考核;质量意识

  前言

  成本管理是所有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均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作为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成本节约一方面关系着企业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对于企业自身的长期、稳定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精细化管理以其精、准、细、严四方面特征将目标、信息、执行和管理进行有机结合,进而为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提供了可靠的方法保障。基于此,本文从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含义、作用和意义出发,通过对精细化管理与成本节约间的关系进行阐述和分析,进而给出了基于精细化管理的成本节约方法,以期为企业实现自身成本节约目标和提高成本管理效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一、精细化管理概述

  (一)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含义

  精细化管理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日本,其作为企业的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文化被提出,既是社会分工、质量与服务的精细化,也是企业经营者和管理人员管理思想的精细化[1]。具体来说,精细化管理就是以常规管理为基础,在常规管理基础上,将其进一步引向深入的管理理念及模式,是以最大限度将管理在企业资源中所占比例予以减少和降低企业管理成本的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方式[2]。需要说明的是,精细化管理的重心,即落实管理责任,通过将企业的各项管理责任予以进一步明确,进而要求每一位管理人员均应根据自身岗位职责和要求展开办公,争取第一次就将其相关工作予以完成,并对发现的问题予以及时纠正和处理,确保企业整体管理效率的提升。

  (二)精细化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对精细化管理的作用进行分析。精细化管理是现代企业运行的核心,在精细化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指导下,企业能够更加准确地的把握产品、服务的质量特性,正确处理质量与问题间的关系,通过构建质量管理体系,进而为自身核心竞争力与创造力的提升提供内部保障,同时,通过企业内部高效的对精密协作和配合,为企业产品与服务质量以及整体管理效率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3]。其次,对精细化管理的意义进行分析。一方面,精细化管理是对企业战略与目标的分解、细化的落实,进而使企业各部门人员能够以战略目标为依据,将战略规划落实到经营管理中的各个环节,从而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另一方面,精细化管理作为企业科学管理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对于企业运营绩效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4]。

  二、精细化管理与成本节约的关系

  (一)精细化管理是成本节约的重要保障

  精细化管理是企业成本节约的重要保障。作为第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精细化管理凭借程序化、数据化的、信息化和系统化等各种手段,将企业内各部门间、部门与人员间以及人员与人员间的工作予以高效协同,在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大幅降低了因各部门、人员的交流沟通成本。同时,通过对产品、服务、运营过程进行调整,进而以技术为化依托,以专业化为基础,以数据化为标准和以信息化为手段,将企业经营管理工作集中在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不仅减少了中间环节产生的成本,而且也使得企业自身的生产和经营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为企业总成本的节约奠定了良好基础[5]。

  (二)成本节约促进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成本节约是精细化管理工作得以持续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得以提升的重要保障。对精细化管理进行分析可知,虽然其总目标为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但其实施过程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投入,而无论是人才的招聘、相关设备的引进,均需要耗费一定的成本,即要想确保精细化管理的持续性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就必须保证一定管理成本的投入。企业通过成本节约一方面能够增加精细化管理的投入,为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顺利、持续开展奠定良好的资金基础;另一方面,在成本节约的过程中,促使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不断思考在不影响企业收益的基础上提高成本节约效果的管理办法,进而促使其精细化管理思想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促使其精细化管理水平得以显著提升。由此,便形成了精细化管理与成本节约之间的良性循环,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基于精细化管理的企业成本节约方法

  (一)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成本节约意识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成本节约意识无疑是基于精细化管理的企业成本节约的首要办法。首先,对于企业经营者和管理人员而言,应正确看待精细化管理与企业成本节约的关系,并充分认识到精细化管理对企业成本节约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将基于精细化管理的企业成本节约工作提升到关系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并以定期组织员工大会或以部门为单位开展成本节约宣传工作的方式来提高基于精细化管理的成本节约工作的宣传力度,使企业内部自上而下地形成精细化管理思想并提高成本节约意识,为达到企业成本节约目标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6]。其次,企业还应围绕成本节约工作进一步加强企业自身的文化建设。企业经营者和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精细化管理在企业成本节约中的应用并不只是管理层人员的工作,而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来达到成本节约的目标。基于此,经营者和管理人员应构建有利于精细化管理工作和成本节约工作实施的健康、适用的企业文化,一方面,突出企业产品、服务质量与成本节约的工作特色,使员工充分认识到当前企业成本节约面临的形势,进而在确保产品与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提高生产、服务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岗位竞赛或其他相关活动加强对员工节约意识的培养,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在增加员工凝聚力和归属感的同时,使员工养成开源节流的思想,提高自身的成本节约意识[7]。

  (二)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

  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发挥制度指导的刚性作用是基于精细化管理的企业成本节约的重要途径。健全的制度是企业各项工作顺利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企业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而言,其应从以下两方面开展相关制度的构建和完善工作:首先,应特别注意企业管理制度的指导性与可操作性。对企业成本进行分析可知,其费用发生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当中,且成本形成于企业运行的全过程,故企业在对自身管理制度进行构建时,应特别注意管理制度自身的指导性与可操作性。一方面,应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建立健全的自我检查、自我发现与自我改进的持续改进机制,确保相关问题的及时发现和迅速解决;另一方面,应将各部门与员工的职责和任务目标纳入到企业管理制度当中,以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明确本部门以及本部门与其他部门在成本节约工作中的配合方式、手段以及所要达到的成本节约效果,为成本节约工作在各部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8]。其次,应提高管理制度的可行性与科学性。企业上层管理人员应特别注意,在对各项经费指标以及岗位员工的行为准则予以制定时,切忌一味地追求成本节约效果而降低经费标准,应充分认识到任何事物均具有两面性,应在不影响其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基础上,考虑降低其成本的办法,进而以制度的形式将相关办法予以表述和落实。例如,以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生产、管理效率,在确保产品、服务质量的同时,减少信息在中间环节的传递,节约信息成本等。

  (三)加强考核,确保成本节约顺利进行

  加强考核,确保成本节约工作的顺利进行是基于精细化管理的企业成本节约的有效途径。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员工考核不仅关系着企业员工工作绩效的提升,而且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基于考核评估的企业成本节约工作应从以下三方面开展:首先,企业应进一步强化员工考核,并加强对成本节约过程的监管力度。企业经营者和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员工考核对企业成本节约和企业发展的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定期开展对员工的考核工作,确保员工通过考核明确自身在参与成本节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制定出解决相关问题的科学办法,促使员工在提高自身绩效的同时,提高自身成本节约意识,强化成本节约效果。此外,在制定相应的成本节约政策后,还应对部门对于员工成本节约的过程予以实时监控,以公正、公平、公开为原则,将成本节约的监管工作予以有效落实,及时发现员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不利于企业成本节约的操作办法和有关行为,并予以及时纠正,为达到企业成本节约目标奠定良好基础。其次,加强对考核结果的利用,切实落实成本节约责任。将成本节约纳入到员工考核工作中绝不只是一句口号,而需要管理人员与员工共同努力来提高企业成本节约效果。为此,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应进一步强化对考核结果的运用,切实落实自身在企业成本节约工作中的责任。对于企业管理人员而言,其应在明确员工考核工作的目的的基础上,客观、公正地分析每一位员工的成本节约考核结果,对于通过考核的员工,应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如派发奖金或给予其晋升考核机会等;对于未通过考核的员工,应耐心帮助其分析相关问题的原因,进而帮助其改正问题,避免同类问题的再次发生,提高员工成本节约的工作效果。对于员工自身而言,应在充分认识到个人利益同企业利益关系的基础上,正确看待成本节约工作对个人和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而树立并提升自身的成本节约意识,全面分析考核结果,并找出能够进一步提高成本节约效果的方法,在确保成本节约效果得到提升的同时,为实现自身和企业的共赢奠定良好基础。

  (四)强化质量意识,确保成本节约效果

  培养并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而强化质量意识是基于精细化管理的企业成本节约的主要手段。作为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成本的管控效果直接影响着企业总成本的节约和管理效果。对质量成本进行分析可知,其是企业为确保和提升其产品(服务)质量而支出的全部费用和产品质量未满足消费者需求而承担的全部损失。对于企业而言,其有必要也必须加大对质量成本的管控力度,通过节约质量成本,促使企业成本节约效果的有效提升。首先,企业应进一步强其成本节约的质量管理意识。对于经营者和管理人员而言,其自身应率先认识到质量意识对成本节约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各部门员工质量意识的普及力度。一方面,可通过定期开展质量意识培训,聘请专业人员向员工讲解质量意识、质量成本以及质量成本和公司成本节约关系方面的知识,促使员工尽快树立全面的质量意识;另一方面,企业还应将质量意识的形成与质量成本的节约工作纳入到企业规章制度当中,以制度的形式形成对员工质量意识培养与质量成本节约活动的规范,确保其成本节约的整体效果。其次,构建成本节约的质量监控平台。质量监控平台是确保成本节约效果的关键。对于企业而言,其一方面应提高管理人员与基层员工的质量意识,使其在兼顾质量和成本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另一方面,为确保其获得良好的成本节约效果,还应加大对成本节约质量监控平台的构建和完善力度,以企业长远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加大对平台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引入相应的平台搭建经验和办法,以健全且适用的成本节约质量监控体系为成本节约效果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利用这一监控平台加大对包括质量成本在内的企业各项成本的监管,一旦发现成本超支的情况,应立即发出警告,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整体上确保企业成本节约效果。

  结论

  本文通过对精细化管理的含义、作用和意义进行分析,进而对精细化管理与成本节约的关系予以说明,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加强宣传力度、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以及加强考核和强化质量意识等方面对基于精细化管理的企业成本节约方法做出了系统探究。研究结果表明,精细化管理在企业成本节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企业成本节约效果。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大对基于精细化管理的企业成本节约方法的研究,为节约企业成本和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1]王磊。精细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3,02(13):151-153.

  [2]吴小梅。精细化抓管理、全方位抓落实,节约成本增效益——通过细化管理,有计划地全面抓落实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J]。科技创业家,2013,10(14):256.

  [3]曹湘玲。谈精细化管理理念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J]。财会学习,2015,10(10):146.

  [4]王玮。论述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的对策[J]。企业导报,2016,05(23):40.

  [5]赵燕俐。精细化管理实施措施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2,08(21):79.

  [6]张宪。抓精细、促管理、创效益──浅谈工程项目的精细化管理[J]。科技信息,2012,02(20):437-438.

  [7]李娟。谈八钢焦煤集团成本精细化管理[J]。冶金财会,2012,10(16):20-21.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十篇篇6

  【关键词】质量保证;定义;必要性;发展

  1 质量保证的概念与发展

  现代企业竞争激烈,已经进入买方市场,顾客的满意度,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发展,在激烈的竞争过程中,建立并运行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产品质量,增强顾客满意,成为了必然选择。

  图1 质量保证的不同定义

  由上图可知,尽管对质量保证概念的表述各不相同,就其基本思想而言,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含义:一方面,是企业在产品质量方面对用户所做的一种担保,这种担保必须有充足而确凿的质量证据,通过证据使用户对产品质量确信无疑;另一方面,是指企业为了确保产品质量所必须的全部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质量保证的最初形式,是企业用严格检验的办法防止不合格品出厂,后续发展到实行“三包”,向用户提供有条件的“质量保证书”,使用户对产品质量产生一定的“信任感”。

  然而,不论是严格检验,还是实行“三包”,均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经济损失和负担。于是,企业逐渐认识到,只有建立并运行从市场调查开始直到产品销售和使用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才能经济有效地实现产品质量保证。

  2 建立并运行质量保证体系必要性

  质量保证体系是指企业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为目标,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把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职能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明确职责和权限,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概括的说,质量保证体系就是通过一定制度、方法和程序等,把质量保证活动加以标准化、制度化。质量保证体系的核心,是依靠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科学技术的力量。质量保证体系的体现或载体,是一系列的手册、汇编和图表等。

  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是全面质量管理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必然趋势。全面质量管理向深度发展,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向产品质量形成的纵深发展,这就是从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到销售、服务及使用情况反馈的全过程的管理;另一方面,是企业各有关部门的各项工作向纵深发展,这就要求每个人、每种工作都要有严格的工作程序和工作质量标准。并且为了保证工作程序和工作质量标准的贯彻,还要有相应的考核办法。

  全面质量管理向广度发展,有三方面的含义:其一,向企业各部门发展,即由制造部门和检验部门参加发展到全厂各个部门都参加;其二,向全员发展,即由生产工序的工人和检验员参加,发展到企业全体人员都参加,落实“三谁”责任机制;其三,向厂外发展,即向协作厂发展,要求协作厂根据主机厂产品的质量要求,建立起协作厂质量保证体系,以保证稳定地提供质量好、成本低的协作产品。

  3 将质量保证从有效发展到卓越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进全面质量管理开始,到目前的质量体系达标认证,六西格玛等管理工具的推广,国内质量管理水平持续提升。但质量管理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卓越的质量保证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因此要不断将质量保证从有效推向卓越。

  3.1 贯彻质量管理核心价值观

  在建立与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时,要真正将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作为各级领导的管理思想或核心价值观,并转化所(或部门)的方针、目标,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使全体员工理解、遵守、执行。

  3.2 落实质量管理八项原则要求

  八项原则是长期以来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质量管理的最基本、最通用的一般性规律,是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以过程方法为例,过程方法中步骤的确定涉及六个关键问题(输入、输出、资源、负责人、活动的依据、评价活动的指标),其内容可以在乌龟图中通俗表示。由图2可知,如果任何一项工作都能够运用过程方法的理论进行管理和控制,必将推动工作精细的开展。

  图2 过程方法示例

  3.3 加强过程的监视和测量、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测量、分析和改进是质量管理体系四大基本过程之一,为了保证质量保证体系在正常有效的状态下运行,企业的质量方针、目标得到实现,就必须不断提高过程的监视和测量、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的手段和方法。如:提高内审有效性,变符合性检查为过程监控;利用信息手段,强化信息的收集、分析与利用;细化验收规程,采用质量工程技术,提高产品实物符合性。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十篇篇7

  作为建设工程产品的工程项目,投资和消耗的人工、材料和能源都相当大,土建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的优劣一方面关系到工程适用性,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的安定,另一方面关系到企业的生存,所以把质量管理放在头等地位是当务之急。因此,研究如何加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研究建筑工程项目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和质量控制手段对土建工程施工项目进行了全员、全过程、全项目的管理和控制,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土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Abstract

  A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product project, the investment and consumption of labor, materials and energy are quite large,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ject quality fit and unfit quality hand related to engineering applicability, related to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safety and social stability, on the other hand, related to the survival of the enterprise, so the quality management in the first position is a priority。 Therefore, study how to strengthen the project quality management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study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project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quality control of the basic theory and basic methods, based on the use of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quality control means for the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ject overall, whole process, all project management and control, and combined with engineering examples are discussed。

  Keywords: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V552+。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质量管理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

  1.1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质量管理是一门科学,它是随着整个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质量管理这一新兴学科是20世纪现代管理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随着企业管理的发展而发展的,其产生、形成、发展和日益完善的过程大体经历了泰勒(F。W。Taylor)检验质量管理阶段(20世纪20至40年代)、休哈特(W。A。SHEWHART)的统计质量控制阶段(20世纪40至50年代)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三个阶段。图1、图2分别为检验质量管理和统计质量管理阶段示意图。

  图1 检验质量管理阶段示意图

  图2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示意图

  60年代,美国的菲根堡姆(AV FEIGENBAUM)首先提出了较系统的“全面质量管理”(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概念。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史上的一次革命,是一个质的飞跃。全面质量管理不是一种简单的管理方法,而是一整套管理思想、观念、手段和方法的综合体系。全面质量管理主要就是“三全”的管理,“三全”是指:①全面质量,即不但包括产品质量,而且还包括服务质量和工作质量等在内的广义的质量。②全过程控制,即不但包括生产过程,而且还包括市场调研、产品开发设计、生产技术准备、制造、检验、销售、售后服务等质量环的全过程。③全员参加,全面质量管理强调“群众路线”的思想,即不但领导和管理干部参与,全体工作人员也要参与,质量第一,人人有责。

  1.2质量管理相关理论

  1.2.1质量管理基本概念

  GB/T 19000-ISO 9000:2000版标准对质量管理的定义是“指导和控制组织的关于质量的相互协调的活动”。质量管理是企业经营、生存、发展必需的一种综合性管理活动,涉及企业的所有成员,通过建立质量体系,开展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等活动,有效地实现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获得期望的质量水平。土建工程质量是指土建工程产品适合某种规定的用途,满足人们要求所具备的基本属性或特性的程度。它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的含义,狭义的工程质量仅指施工质量;广义的工程质量除指施工质量外,还包括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

  1.2.2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理论

  全面质量管理是企业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受益为目的,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能从根本上提高建筑产品质量,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基本可分为PDCA循环四个工作阶段:

  第一阶段:计划(Plan)阶段,也称为P阶段,主要是在调查问题的基础上制定计划。计划内容包括:制定目标、方针、活动过程、管理项目和制定完成任务的方法。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怎样干、干到什么程度都要在计划中予以明确,一般应有具体的数量化指标和可操作的措施。

  第二阶段:实施(Do)阶段,也称为D阶段,主要是按照制定的计划去实施、落实计划中的各项措施。

  第三阶段:检查(Check)阶段,也称为C阶段,就是检查计划的落实情况,找出存

  在的问题,肯定成功的经验,对执行计划的结果进行检测评定。

  第四阶段:处理(Action)阶段,也称为A阶段,就是把经过实施、检查之后找出的问题进行处理,正确的要加以肯定,总结成文,在以后的工作中执行;错误的作法要引以为鉴,在以后的工作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对于在本次PDCA循环中没有解决或解决不彻底的问题要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加以解决。在每次循环中都不断赋予它新的内容,这样反复下去就会使工作不断前进和提高。PDCA循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PDCA循环象一个不停转动的车轮,周而复始,依靠组织的力量推进,不停地转动。管理工作做得越扎实,则转动越有效,企业管理水平也越高。

  (2)PDCA循环是由大环套小环,一环扣一环、环环相制约的环组成的,大环和小环都在不停地循环转动中,如图3所示。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十篇篇8

  摘要:由于生产方式的转变与高科校的发展,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已难以提供管理者所需的成本信息。这些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结合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衍生出一系列现代成本管理方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全球性竞争的加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企业为适应新经济环境主动改变传统的成本管理理念,积极采用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如作业成本法、及时生产系统、零存货、全面质量管理、价值链分析等。这些现代成本管理方法的出现不但具有其必然性,并且它们也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是具有紧密联系的有机统一体。

  一、现代成本管理方法产生的必然性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传统的第一、第二产业的重要性逐渐下降,第三产业——服务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迅速发展的第三产业改变了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这种影响随着旅游业、银行业、保险业以及电信业等市场的开放而扩大。相对传统的制造业来说,服务业的最终产品成本结构难以区分,传统的变动成本管理方法并不适用,因为这些产品不但产品本身难以确认,而且其产品中的混合成本也远大于易于区分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同时,许多制造业由于从传统的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也面临众多的新成本问题,如;全面质量成本、顾客满意度等。因此,成本会计人员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寻求更恰当的成本管理方法,为管理提供与新经济环境相适应的成本信息。

  在高科技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随着计算机数控机床和人工智能工具、电脑辅助设备等高科技成果在生产活动中的广泛应用,企业的生产方式与产品成本管理方法已显示出许多根本性的变革。由于当前许多企业已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转变为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生产,直接人工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例由20世纪70年代的40%下降到80年代的20%、上世纪末的10%。目前,在有些高科技制造业中直接入工成本已降到5%以下。同时,间接制造成本的比例大幅度提高,其成本构成内容也更复杂,这就要求成本会计人员必须更深入地了解间接制造成本产生的原因,即其成本动因,为管理提供适用的成本信息。

  二、现代成本管理理念与方法

  (一)价值链分析(TheValueChainAnalysis)

  在现代成本管理方法体系中,价值链分析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价值链是用来描述企业在研究、开发、设计、生产、销售产品过程中,其作业(Activities)与产品价值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在产品价值形成过程中,企业必须严格区分价值增值作业(Value-addedactivities)与价值不增值作业(Nonvalue-addedactivities),应尽量减少价值不增值作业从而减少企业生产成本。例如:存货在企业生产活动中只起到有备无患的预防作用,它的存在并不能使企业产品价值增加,因此应尽量减少这种作业成本。半成品在企业生产部门的传送作业也不能使企业产品价值增加,应运用网络规划的科学方法合理布局企业的生产车间,来减少半成品传送作业使其传送成本最小化。

  (二)零存货与及时生产(ZeroInventoryandJust-In-TimeProduction)

  由于存货管理是价值不增值作业,所以目前许多企业追求零存货,但是,零存货给企业产品生产带来很大风险,一旦供货商违约延时供货或所供材料有质量问题,这时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不可忽视的。因此,零存货的前提是必须要有良好合作关系的供货商与客户。与此相关的就是及时生产方法,在这种生产理念的指导下,企业只有在接到订单时,才准时生产,并且生产线上的各种生产部件都在下一个生产步骤需要时生产。这种生产方法要求企业不但能及时、有序的获得各种订单并开发设计产品,同时也要求各种零部件具有高质量高水准、生产工人的技能熟练程度也要达到极高。因为一旦一个生产环节出错,整个生产过程都要停下来。因此,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企业还要具有快速、灵活的应变能力,一旦出现故障或产生废品要及时处理。

  (三)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管理基础,通过对作业成本动因的分析来计算产品生产成本,并为企业作业管理提供更相关、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是企业为提供一定量的产品或劳务所消耗的原材料、技术、方法和环境等的集合体,它是与产成品的独特性无关的重复执行的标准化方法和技术。企业每完成一项作业都要消耗一定的资源,而作业的产出又形成一定的价值,转移到下一项作业,按此逐步转移,直到产品最终提供给企业外部的顾客。因此,企业的生产过程就是作业消耗资源和产品消耗作业的过程,同时又是价值的形成过程。然而并非所有的作业都是价值增加作业,作业成本法管理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的消除不增值作业,尽可能提高增值作业的运作效率,减少资源消耗,以至于最终减少成本。

  运用作业成本管理的最大难度在于成本动因(costdriver)的分析。成本动因是产生成本、费用的各种因素。由于企业产品不同、生产方式各异,成本、费用耗用资源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所以其成本动因也各不相同,因而其作业也不存在统一的标准,只能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所以结合企业生产过程准确区分成本动因是作业成本法的关键。

  (四)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

  全面质量管理被认为是上世纪末最重要的成本管理研究课题之一,它的核心是产品要全面满足顾客的需求。目前西方制造业一大管理理念就是“质量是免费的(Qualityisfree)”,也就是说高质量产品所获得的收益远大于产品出现质量问题获得的收益问题,因为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如返修、销售退回等,要付出额外成本、大幅度冲减收益。其内涵就是“为顾客提供质量上零缺陷的产品是企业责无旁贷的义务”。对待质量问题,传统的成本效益分析一定要结合企业的长期利益进行运用,追求质量上零缺陷的产品是企业不顾一切代价要达到的目标,因为劣质产品或不合格产品在目前买方市场条件下意味着企业要失去顾客、失去市场占有份额,最终结果可想而知。全面质量管理的起点是应顾客的需求而设计产品,其终点是保证这种产品令顾客满意。

  质量是指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满意的程度。追求质量当然要付出成本的,质量成本一般包括预防成本、检验成本、内部缺陷成本和外部缺陷成本。它们是企业为确保产品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而付出的费用。世界上许多成功的大公司如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英国的英国通讯公司、日本的富士和丰田公司等都把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他们90年代取得巨大成功的最主要因素。

  (五)持续提高理论(Continuousimprovement)

  持续提高理论的关键是寻找基准点(Benchmarking),所谓基准点就是本企业或外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最低点。这种理论要求企业生产产品时要以基准点为目标,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应坚信“以前能做到的现在也能做到,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同时,基准点并非固定不变的。它是逐步降低、永无止境的。由于企业寻找基准点要参照同行企业的产品成本。因此这种理论要求行业性的参与,它能使企业之间相互促进竞争、共同降低成本。日本的汽车制造行业曾因广泛采用这种成本管理理念而持续降低成本,最终取得巨大成功。

  (六)约束理论(Theoryofconstraints)

  根据约束理论,每个企业至少应有一个“瓶颈(bottleneck)”约束企业生产。因此,约束理论的第一步是要寻找企业的“瓶颈”。现代企业产品生产系统由于要经过多步工序,而每道工序的工人技能熟练程度和机器设备的配置并不完全一致,这就是导致了不同的工序有不同的生产能力。企业只需找到生产能力最小的工序(瓶颈),并想办法解决其矛盾来提高该工序的生产能力,就能最终提高整个企业的生产能力,从而能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企业坚持“约束理论”不断寻找企业的“瓶颈”并改进它,就能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持续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现代成本管理理念与方法的系统性分析

  现代管理理念与方法由于产生于同一社会经济背景下,所以在本质上是有共性的。价值链分析与作业成本法的目标都是减少非增值作业来降低成本;零存货与及时生产系统也是为了减少非增值作业而存在的;全面质量管理的起点和终点都是顾客第一,而价值链的起点(研究与开发)和终点(产品对顾客的价值)也是坚持这种理念:“持续提高”与“约束理论”是贯穿于企业整个生产价值链的。因此来说,现代成本管理的本质核心是以最低成本提供令顾客满意的产品,并且这种体系是动态的,即企业要永远追求最低成本来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

  由于各种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所以它们又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价值链分析与作业成本管理是现代成本管理方法体系的基础,全面质量管理是目标,及时生产与零存货是手段,约束理论与持续提高理论是贯穿企业价值链的基本理念,并与价值链一起存在于企业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实施现代成本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四、我国企业采用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产生于日本及欧美的现代成本管理理念与方法已逐渐被我国企业所采用,实践证明,我国企业在运用这些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以人为本。在现代成本管理这个系统工程中,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企业如何设计适当的激励制度以调动全体员工的能动性是管理者运用现代成本管理方法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无论如何完美无缺的管理方法,如果不能使员工自愿、积极主动参与,也只会适得其反。因此,现代成本管理方法一定要与“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思想相结合。

  (二)注意全面性。成本管理活动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进行成本管理系统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全面性,要全员参加,落实到生产和管理的全过程,不能采取武断的命令下达式,特别是作业成本法制度设计,必须取得各级管理人员和基层车间工人的全力支持才能顺利进行。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104677.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工作总结
下一篇:带上她的眼睛范例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