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数学课教学反思通用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数学课教学反思通用篇1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这种活动进程中,师生不仅存在知识的传递,而且还存在着人的情感交流。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需要。如何做到师生互动,合作交流,我尝试新的“四步”教学模式,讲究课堂教学环节的艺术性,做好题型设计,把握好知识量和难易层次,处理好师生的地位与作用,讲究板书的艺术性,将德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它犹如一条纽带,将师生间、同学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创设信息传递的桥梁,使教与学和谐发展。既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让学生心情愉快地进入知识新领域,又可以形成课堂教学活跃、轻松、和谐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学习中不断审视自己,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方式等,使自己后继的学习活动更富有成效。通过师生、同学间互动来完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通过20多年来课堂教学的探究,认识到;要想整体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新时代需求的人才,首先教师必须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学观念,大胆尝试课堂教学改革新思路,实施适应本地区教学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 尝试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新时代新形势下,再也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近年来,课堂教改虽然不断推陈出新,也初有成效,而如今面对“90后”和即将到来的“00”后的初中学生,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教改还要迈大步伐,开拓课堂教学新思路,新方法,发挥个人优势,增强合作意识,表扬先进,鼓励落后,将竞争机制、网络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以适应现今中学生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几年来我尝试“四步”课堂教学模式:即“自学---讨论---释疑----达标”。

  自学:老师出示“自学指导”给学生指明本节学习内容和导学题目,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探求新知,也就是老师给学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开辟课堂前进的道路。

  讨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本节知识初步认知和理解,对基础知识有所掌握,对于存在疑惑问题再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达到对本节知识基本掌握,全组学生达成共识。以小组长为代表将全组性疑难问题汇集于老师。

  释疑:老师将各组汇总的疑难问题再进一步讲解,在此环节,若其它小组学生有会的就让学生解答,切忌与学生“抢上风”,慷慨地把讲台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展示自我。只有学生都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才做解答。

  达标:达标检测是检验本节效果的重要环节,命题既要注重“双基”,又要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达标的形式要灵活多样,达标的结果一定要及时检查、纠错、总结,对于成绩优秀的要及时表扬。

    二。做好组织教学,开创课堂教学新局面

  组织教学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是稳定学生情绪、维护课堂秩序、增强学生学习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组织好课堂教学,是提高课堂效率前提,为学生探求新知,增强自信和勇气做好铺垫,为师生教学互动搭建平台,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创建良好课堂教学学习氛围。

    三。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性

  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题方法上要有艺术性,课堂教学的导入承载着新旧知识的衔接,是进入课堂教学的关键一环。既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又要有新鲜感。在轻松愉快的情形下将学生带入未知新领域,体验接下来的新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学用所用,感知数学知识存在于生活空间的每一个角落。例如:在初一几何4.7.1《垂线》一节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将搜集到的生活中有关垂直的实例,借助多媒体将拍摄到的实例图片或网络视频(一养鱼专业户要将小河里的水引入鱼塘,从什么地方开沟最省工省力、节约资源呢?)和要解决的问题展示出来。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应用于现实生活。明白学习数学知识的意义,作用和必要性。又如,初二代数17.1.2《分式的基本性质》一节中我是这样导入的,一个长方形的面积表达式为x2-y2,长的表达式为x+y ,则宽的表达式是什么呢?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很快就能说出答: ,老师接着问,还有更简单的表示方式吗?这样就扣人心弦,引入课题。这样导入课题就会给学生探求新知,设置悬念,带着兴趣和问题进入课堂教学。

    四。题型设计要有代表性,层次性

  在进行自学指导、讨论分析、释疑、达标各阶段,首先题目和题型的设计要有层次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创设拓展空间,让不同层次的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感知探求新知的乐趣。其次题目和题型的设计还要有代表性,精选精炼,建立网络资源平台,习题库。如七年级代数2.9《有理数的乘法》第三课时,若有这样的练习:1.(-1) (-1)=----- __ 2.(-1) (-1) (-1)=-__ 3. (-1) (-1) (-1) 。。。 (-1) =__ 4.(-x) (-x) (-x) 。。。 (-x)=-__。并对4题进行讨论。 这些问题的设计,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为学习下一节《有理数的乘方》打下良好的基础、做好铺垫,并能启动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这样巧妙的题型设计就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五。把握适度的知识量

  教学中的“度”,是反映事物质和量对立统一关系的范畴,是事物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掌握了正确的“度”,能使教学工作达到质和量的统一,取得教学有效性。课堂教学事实上是学生获取新知和教师帮助学生掌握技能的转化过程,课堂上知识量溶入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学生获取情况,影响着课堂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认真做好课前准备,把握好知识量和难易度,以免造成学生“吃不饱”或“吃不消”的情况出现,既要顾全整体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又要注意尖子生的知识面拓展空间,和发散思维的开发。

    六。正确处理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教师不能是“主演”,而应是“导演”,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当然教师也要给学生参与的时间、空间、氛围等以及指导学生参与的方法。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有着直接的关系。

  现代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严守“师道尊严”的观念,而无法摆脱“教”为中心的思想,与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相反现代中学数学教师应是一个明智的导演,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指导学生扮演好演员的角色。教师既是模特、评论员又是欣赏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趋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意识,尽发挥其所能,展示其才华。

  教师主导作用的效果应以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是否充分来衡量。离开了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没有意义的。教师的“导”要具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只有正确处理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受益一生,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更是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在新课标下,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上多探索,多创新,让学生在身、心、智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我们每一个初中数学教师,在新时代走在改革的大道上,必须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勇于创新,顺应时代发展规律,适时自我调节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与步骤,把握课堂师生互动的艺术性,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大胆尝试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为实现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而努力。

数学课教学反思通用篇2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校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

  一、高效课堂的两个核心。

  1、导学案的编写。

  一篇好的导学案可以引领学生主动学习。我校开展高效课堂以来,同年级组几位课任教师为一教研组,实行集体备课,对导学案的编写严格把关。首先,每一节课都要集体研读教材、进行学情分析,讨论重点怎样突出、难点怎样突破,什么时候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时要解决怎样的问题,怎样编写活动单。留多长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堂常规训练和课堂自主练习。其次由主备人再次查阅资料、精心备课、准备教具或课件。然后同教研组几位教师再次研究导学案和课件,并进行一度、二度、三度修改。这时才能让导学案进入课堂。最后每们课任教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立足课前准备工作,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2、小组建设。

  我们都知道一个班级的好坏取决于班级的核心,好的班委等等,同样一个小组是否优秀取决于小组成员的优劣和一个优秀的小组长。我校在小组建设实行同桌为学习伙伴,前后四人为一学习小组,对小组长和组员的搭配都经过仔细斟酌,小组长不一定是最好的,但能力应当是最强的,组员优中差搭配均衡,并进行合理分工,加之一套完整的小组评价机制,可以激励孩子们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

  1、培训小组长,最大限度的发挥小组长的作用。

  小组长是同学学习的伙伴;是教师教学的小助手;是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组长深深意识到一个组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家,小组成员之间要团结。组长积极主动地与组员交流情感,从细节之处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只有这样,才会有好人缘,组员自然愿意理解组长的工作,支持组长的工作。对组员的错误不包庇、不纵容。

  2、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孩子由于年龄小,在遇到问题时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以用语言表达,这时以活动单的形式呈现,可以启发孩子,激发他们的动脑欲望,使学生在合作中敢想,敢说,敢做,养成善于动口、动脑的习惯。二是认真倾听的。习惯。上课认真听讲,既要听教师讲,更要听同学讲,同学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他怎么想的,我是怎么想的,他想的对不对,和我想的同不同。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并且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方法,既完善了自己的观点,又融洽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体现合作精神。

  3、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共享成功的乐趣

  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之一是“互助性学习”,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合作交流的机会,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鼓励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教师也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4.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用具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的评价语言。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三、灵活运用好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自从多媒体融进我们的数学课堂,顿时抽象枯燥的数学教学内容变得具体,清晰。现在多媒体正以生动形象,音形兼备,动静结合,吸引着学生。教学中通过直观形象、生动逼真的演示,创设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为教师顺利实施教学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有效激活了课堂教学,增大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始终最大限度的发挥导学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发挥,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

数学课教学反思通用篇3

  教师在备课中经历了学习新课标,探讨新教法,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自制电脑课件等艰辛的过程。经过半个月的准备,实际教学中“表演”成功,收获很大,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引趣—合作探究,发现新知—巩固应用,体验成功—开放训练,拓展思维—小结反思,布置作业。利用学生熟悉的’动画片导入,创设情境,集中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学习动机。探讨有理数减法法则时,学生经历了利用旧知计算温差,对比观察,发现、总结、验证规律的过程。从而发展学生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师生共议例题,两轮比赛,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有理数减法法则。趣味数学题的设计,培养多向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学生参与设计精美的钟表时热情十分高涨,较好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利用数学知识有服务于生活。作业“超市”,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反思小结,浓缩知识要点,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融合。

  通过本节课,使我深深感悟到实施新课标,必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活动来看,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形式看,学生口答,笔答,抢答,板演,同桌交流,小组讨论,好朋友间探究等形式多种多样,气氛活跃,积极性高。比较充分的体现课堂是学生的学习天地。

  回顾平时教学,虽然有了新的教学理念,但实际教学中却经常不知所措。今后应继续钻研,不断探索。

数学课教学反思通用篇4

  学生学习中,难免有疑点、难点,教师应及时发现,并抓住它,站在儿童的角度,以儿童的思维去介入,用儿童的语言去帮助,和学生一起探讨、研究,分解学生探究的难点,使难点不难,让学生容易明白。

  对于“乘法分配律”概念,老师们都是这样描述的: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用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第一次教学时,我照本宣科,反复讲解,但每次作业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如(3+5)×8=3×8+5.究其原因,是没有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所以第二次教学时,我就采用适于儿童理解的语言来理解乘法分配律:如9×99+99是这样描述的:9个99再加1个99共有10个99,写成算式就是:9×99+99=(9+1)×99.无需重复,学生居然能迎刃而解。

数学课教学反思通用篇5

  什么是一堂真正的好课,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并在反思中提高,这才是解决好以上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一、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解释某些数学知识的产生及发展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其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而“归纳”是数学思想和数学能力很重要的一块,“操作猜想”这一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归纳思想与能力所起的作用更是妙不言。例如讲a:b:c=7:5:3,可设a=7k,b=5k,c=3k,但是学生不懂,设a=3k,c=7k,我举例:父亲:哥哥:妹妹=7:5:3,就很容易理解了。

  二、引用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对数学具有良好的兴趣和动机,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快乐和享受,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能满足学生对外界新颖事物的心理需求,使学生到好奇和兴奋,同时,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的思考过程具体化、形象化,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欲望,例如讲反比例函数:80条鱼,2只猫吃,平均每只猫吃40条,4只猫吃,平均每只猫吃20条,8只猫吃,平均每只猫吃10条,x只猫吃, 平均每只猫吃y条,y就是x的反比例函数。

  三、在教学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释人类及自然界的一些常见现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学习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教材的编写中列举了一些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例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更进一步地观察生活、收集素材,给学生提供一些更有趣、更有价值的实例。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人类社会生活及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到数学的价值,从而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在教学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更明白了知识的获得不仅仅在课堂,更在丰富多彩的生活、社会实践中,从而打破没有感情的数学定理,冷冰冰的数学公式,没有灵魂的数学符号。学生从中也能真正意识到:人人都应该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应该获得必需的数学。

  五、反思归纳。新知识的建构、拓展、运用,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否则,我们就会错失一个提高的良机。此时,要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与方法,反思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关键所在,比较和概括不同方法的共性、个性,反思他人或自己思路受阻的原因、错误的原因,反思各自的认知转化与心得体会。

数学课教学反思通用篇6

  本课是在上节《除数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用“四舍五入”试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会在原有的试商方法上产生认知冲突。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当除数不接近整十数,如14、15、16、24、25、26等,如果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法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往往需要多次调商,这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试商。本课的重点是学生会把接近15、25的除数看作15、25去试商。难点是采用灵活试商的方法进行计算。

  在教学中,学生在尝试计算时,对这种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数也用四舍五入法把它看作整十数进行计算,结果很显然,试商调商用了好几次,学生这时候已经发现了这样的方法是不好的。这时候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给出的另一种试商方法,明白在计算不同的除法算式时应该根据情况灵活试商。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乘法的口算掌握的。不好,如:25乘8、15乘6等算得慢,甚至会算错,这样对本节课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把除数看作这样的25、15、35,在算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错误。

  通过这堂课,我意识到,对于计算教学,如果学生的口算能力不强,就会直接影响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所以今后应该加强学生的口算训练,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对于这种15×6、25×8、16×5、4×15、125×8、25×4等这些算式,应该记住,以便在看到时,能脱口而出得数。

  另外,在请部分同学板演时,应该让其他同学注意计算过程,发现他们的不足,以便反思自己。在共同检查时,不要我自己一个人说,应该点名请别的同学来指出不足,让同学们共同梳理,找到易错处。

数学课教学反思通用篇7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因此,我在课前的谈话利用学生熟悉的旅游景点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走进这个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现实、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折线统计图,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在探索中合理利用多媒体,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在课堂中充分利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有意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让学生头脑中形成一种清晰的“动态表象”, 呈现过程,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清楚地感知和经历由条形统计图演变成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体现知识迁移的过程。加之学生刚刚认识折线统计图,可能会产生是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可以绘成折线统计图的疑问,所以设计一个这样的环节: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旅游人数和不同时间同一地点旅游人数两组数据,带领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的特点,激发学生读两种统计图的对比。

  3、注重在分析与预测中体会统计意义和作用

  课标中提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本课中的例题预测2024年来陕西旅游人数的预测,练习中预测病人体温,天气情况等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不但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做出合理的推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后回顾反思,存在很多的不足:

  1、忽视很多小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渗透掉了。如:看到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疑问?用手势表示趋势使,除了上升趋势,还有下降趋势,水平趋势,波动趋势等,通过多种这些高低起伏的线段手势,更能让学生看出数量间整体的变化趋势。

  2、语言表达不精练,问题设计不精细,导致个别地方学生理解不透提问意图。

  3、教学重难点没有很好的突破。除了对折线统计图特点的分析外,在对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突破不够。

数学课教学反思通用篇8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才能引领一年级学生走进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我想,应该从孩子们接触到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堂数学课开始,用心地为孩子们翻开这精彩的第一页。于是,我把各种教学常规、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应的数学知识进行有机整合,精心设计了以下两个环节,和大家一起共享。

    环节一:我和数学书交朋友

  1、认一认数学书。(片段摘要)师:小朋友,这一节是数学课,那你认识数学书吗?

  师:(拿数学书演示)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数学书的封面上都有些什么呢?他们在干什么?(生自由说,重点引导学生说出有几个小朋友在干什么。)

  师:你能找到“数学”两个字吗?谁会指着读一读?你还认识封面上的哪些字呢?(师可带领学生认一认,读一读,如:一年级,上册等等。)

  反思: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通过三年的幼儿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知识,但在孩子们的思想中对语文、数学、音乐等课程的区分并不清楚,也从未接触过具体的课本,于是,在这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堂数学课上,指导他们来认一认数学书是很有必要的。实践也证明,通过此环节的设计,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很难发现学生有拿错数学课本的现象。

  2、闻一闻数学书。我一直保留着一个习惯,不,应该是一种癖好,就是一拿到新书,就会不自觉地随手一翻,然后用鼻子靠近书页,去闻一闻新书所特有的那种浓浓的油墨香味。细细想来,这个癖好是从何而起?记忆最深处,还是和这群学生一样大时,跟几个同龄人背着一大包新书聚在一起,用隔年的年历纸小心翼翼地包书,期间,就会不时闻到一缕缕幽幽的油墨香味,渐渐地,便记住并喜欢上了这种独特的味道。无独有偶,跟同事或朋友谈起这个话题,他们竟然也有着同样的感受。于是,我坚信,让学生来闻一闻新书的味道是学习的开始,让他们在这种浓浓的油墨香味中感受到要学习新知的美好憧憬,并教育学生要爱惜书本,等把这本书都学完了,再让他们来问闻闻它的味道。

  3、翻一翻数学书。翻书最基本的要求是要认识页码,还要准确地知道数字的排列规律。一年级的小朋友基本上都会熟练地从1数到100,也会比较一些数字的大小。根据这一情况,我设计了一个翻书的小游戏“比谁找得快”。

  (片段摘要)

  师:请小朋友把书翻到第8页。

  师:你是怎样找到第8页的?

  生1:我是一页一页翻过去的。

  生2:因为第8页在很前面,我就先翻一点点,看看是不是,我翻到的是第10页,第8页在前面,我就再往前翻过一页。

  师:你真会动脑筋,想的方法很好,鼓掌表扬。小朋友们,看来翻书也有很大的学问呢。 接着,我有连续地变换着方式来让学生找页数。

  -反思:备课时,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学会翻书,认识页码,知道数字的大小,也便于自己能更好地熟悉和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但学生的实际反应太让我惊讶了,原来他们已经对数字有把如此深刻的理解。而且在具体的操作中有部分同学已经有了估计的意识,对于具体的数字页码,他们没有一页一页地去翻,而是会用“先翻过一些,再比较”的方法来快速找到教师所要求的页码,这是一条捷径,这条捷径就是学生对于认识数字的已有经验,也是教师进行再次教学的一个起点,教师若摸不清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也就找不到再次教学时的这个关键起点,更不能抓住学生学习的生长点,那样在以后的。教学中,必将多走重复路、冤枉路。

    环节二:我的“新家”在哪里?

  1、认一认教室。师:小朋友,你知道自己在哪个班吗?

  让学生排好队依次来认一认教室的班牌,然后说给老师和同桌听一听、问一问,你是怎样记住教室班牌的?

  (开学初,经常有学生会走错教室,此设计旨在让学生认清并记住自己的班级所在地。)

  师:小朋友,这个教室就是你们在学校里的“新家”,看一看,我们的“新家”布置得怎样?你会按着前后左右的顺序来说一说吗?(鼓励并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来叙述)

  2、找一找位置。教师先介绍教室课桌的摆放,告诉学生什么叫“一排”,什么叫“一组”,然后举例:×××坐在第3排,×××坐在第2组第5个。让学生学着说说自己的位置。

  变换方式:说出你好朋友的位置,让大家来猜一猜。

  3、数一数人数。让学生来了解班级成员的情况,数一数班级中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男孩有几个?女孩有几个?男孩多还是女孩多?加上老师一共有多少人?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认识并喜欢自己的教室,熟悉身边的同学、老师,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反思:一直以为,一年级新生的第一堂数学课应该从常规开始,如怎样听课、怎样走路、怎样摆放学习用品等等,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啰嗦,学生听得糊涂,收效甚小。由于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断奶期”,凡事还需要教师扶一把,而且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因此,这样的教学设计并不能完全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自我介绍”也是大同小异,甚至“如出一辙”,他们的语言表达还需要教师为其提供一个“范本”,如此看来,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教师的“导”是至关重要的。

数学课教学反思通用篇9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就要组织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尊重、互相关心、互相欣赏的和谐氛围。学生学会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尝试着将问题变形、引申和推广,反思解题思路,从而认识到数学问题千变万化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宗”就是数学思想、方法,这些对于学生形成综合解题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教学中还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教学中,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究,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建立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教学的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人际交往、情感交流的过程。其次,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可以融入自己的智慧,根据学生认知程度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体现自己个性的'案例,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在《有趣的七巧板》一课中,我在备课时总觉得用七巧板进行拼图来设计寓意也就那么几种图案,不会有什么更新的花样,但在实际课堂上,学生却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充分展示了小组合作的力量,他们不仅拼出了一些我意料之中的房屋、各种小动物等图案,而且还创造性地拼出了《托起明天的太阳》、《悯农》、《百花齐放》等美丽的图案,更令我惊喜的是有的小组的同学结合边境口岸的实例,拼出了《国门》的图案,使当时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再加上投影的应用,使学生的思维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展示,本节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学生还能在活跃的氛围中指出课堂中应用的数学知识。

  三、多与同事交流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有意义的讨论。由于所处的教学环境相似、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知识和能力水平相近,因此容易找到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展开对彼此都有成效的交流。交流的方式很多,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相互听课、做课后分析等等。交流的话题包括:我觉得这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是……,我觉得这堂课比较糟糕的地方是……;这个地方的处理不知道怎么样?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我本想在这里“放一放”学生,但怕收不回来,你觉得该怎么做?我最怕遇到这种“意外”情况,但今天感觉处理得还可以,你觉得怎样等等。

  四、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这会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

  经过一段时间课改的具体实施和不断的反思,我发现也真正体会到,许多曾经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都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也使我真正体会到只要你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学生便会还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

数学课教学反思通用篇10

    一、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

  三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有一定的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而本课的教学线段、射线、直线和角都是一种数学化的符号,具有较高的抽象性。

    二、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从生活中来。

  也更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数学几何图形的原型。射线和角在我们的’生活中都可以找他们的原型,而直线又跟射线,线段之间有些密切的联系。所以基于此,在课堂上学生也例举了很多生活中的射线,如草坪上的探照灯,交通标志灯,光芒四射的太阳等等。

    三、让学生亲自实践和真实体验。

  作为概念教学课,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地感悟学习材料,能充分展开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渐建立概念。如,经过一点能画多少条直线,经过两点能画多少条直线?让学生亲自画了,体验了,就能得出准确答案,那么“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认识就自然而然地建立了。

数学课教学反思通用篇11

  小学数学是启蒙和入门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广大教师在各个方面都做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摸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值得学习和推广。

  一、阐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四大常见误区

  1、热闹的气氛就是好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师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谓是费尽心思去营造快乐学数学的氛围。在课堂上,学生唱唱跳跳,说说演演,形式多样,表面十分热闹,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接受着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

  2、评价的尺度把握不到位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称赞是树立自信心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是尽可能的多表扬多奖励,做到少批评甚至杜绝批评。

  3、合作学习就是小组合作?

  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多采用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互相交流和共同发展的机会。但在实际教学操作中教师过多关注的是是否分组或者分成什么形式的组,很少关心小组合作的实质即有效性。

  4、上课就必须创设情境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二、针对以上四大常见误区提出的相应思考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数学课程标准》向广大教师所提出的一个要求,利用实物刺激激发学生兴趣也不失为一种手段,但此种热烈气氛中的结果却不是教师所追求的。把大量实物作为教具引进课堂中,必然会吸引人的眼球,有的学生甚至边玩玩具和宠物边听课。作为教师首先必须在备课时想到这些细节的产生,因此在活动开展前或上课前作出相应的规定如把宠物或玩具放入抽屉。同样地,活动进行中,学生这种热情的表现在让教师感到高兴的同时也要让他认识到:学生全然不顾别人的感受,更谈不上倾听别人的回答,加以思考。那么教师可以以小组比赛记分形式(随机从每组中请学生表达或表演,有误者扣分记载),还可直接利用上课表现好的学生制作的教具作鼓励给予再表演的机会等等方法来控制好课堂气氛,达到有动有静的学习最理想状态。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不能完全抛开教材。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创设的情境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赛情境等。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化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不要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冲淡“数学味”,更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

  总之,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应重新构建科学的教与学的关系,既要从传统教学呆板的模式中走出,又不能驶入只看到新课程浮华形式的怪圈、只有不断学习、探索先进的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总结经验,去伪存真,脚踏死地,与时俱进,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也才能真正走出“误区”,走进新课程。

数学课教学反思通用篇12

  “左右”这节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中的一个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前后、上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体会左右的相对性。使学生能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境,描述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并结合摆一摆、做一做等活动,体会左右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能用“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和对本节课的。理解,说说我设计这节课的一些思路:

  首先,设计本节时遵循了一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以游戏贯穿整个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建构新知。

  其次,在认识“左右”时,为了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物体的左右位置,我将切入点放在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习惯上,从让学生说一说左手、右手可以干什么,到找一找身上还有哪些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并与好朋友做游戏,通过玩中学,玩中悟,将学生已有的生活习惯动作,与左右的认识结合起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再次,我还安排了各种形式的游戏活动,比如:摆一摆、说一说;做一做、玩一玩等,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玩中学,在乐中悟。目的是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下,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游戏中。

  另外,在教学“左右”前,学生对左右已经有了初步感受,但对其相对性、可变性缺乏清晰的认识。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三个活动:老师和学生面对面、同桌面对面、上下楼梯。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明白:面对面站着,方向不同,左右也不同。让学生握手和实践活动走楼梯,帮助了学生进一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训练学生左、右的方向感,有效地突破方教学的难点。

  “左右”这一课,应当是一节非常活泼、生动有趣的课,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自身的一些因素(比如:水平、性格、年龄等)的影响,往往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敬请各位听课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数学课教学反思通用篇13

  新课程改革已经伴随我们师生一段时间了,课改后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怎样满足学生的需要,是摆在所有数学老师面前的一个难题,记得我们小学毕业时,必须通过考试择优后,才能进入中学。而今天改变了很多,小学毕业不论成绩的高低可以直接升入中学,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之间成绩的差异,由于起点不同,这给中学老师到来很大的问题。如何开展数学教学?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努力探求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

  一、 一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初中学生性格特点鲜明,说他们成熟,有些时候不成熟;说他们不成熟,有些时候成熟。他们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他们思维能力高速发展,对待问题时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想法又不一定成熟;原因是因为缺乏处理问题的经验,基础知识掌握得还不够扎实。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不要一味地追求知识的传授与灌输,不要只注重于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应该是注重学生得学习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创造适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环境,要让学生通过自愿交流、主动合作、自主探究来发现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使他们的思维得到迅速发展,经验得到积累。

  二、 培养并发展学生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数学教学中不能单纯地强化学生记忆数学知识,而应注重培养的能力。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主宰者,是学生创新的终结者,把学生当成了学习的机器,课堂上以讲授知识为主,很少让学生发言,练习和测试时只看重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如何,根本不会考虑到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对学到的知识也只是依样画葫芦,不求甚解,只要能会做题即可,很少能弄明白原因,更别说灵活地运用知识。这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真正地掌握知识,没有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也就达不到学习的目的,没有形成一定的能力。所以,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培养了很多高分低能的人。

  “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要比得到答案更重要。”爱因斯坦的话 再次说明,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认识到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并以真诚的态度做以解答,在质疑----讨论----解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展与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的课改理念下,教师必需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让他们成为课堂上的思想者,知识的构建者和收获

  者。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能力。

  三、 要明确数学的教学目的

  数学对我国现代化起到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学生只有意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之中,将数学知识以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新的数学教学理念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更新教学理念,运用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进行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当面对基础差距较大,参差不齐的学生时,怎样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学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那种一刀切式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是不符合现代教育需求的,而教学中采取注入式教学和“题海”式战术,更是不符合学生思维发展实际的强迫教学,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只有明确数学教育不可能也不需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数学家,只要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习惯,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从而能够积极主动探寻数学知识,最终得到不同的发展。

  因此,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个人舞台,而是师生双边

  实现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舞台。在数学的课堂上,我会将学生按照他们的学习基础、性格、表现能力、社交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考虑,分成小组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交流、合作、探究来获取数学知识,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教学观念的升华,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在更新中求发展,在更新中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教学中探索是创新教学的生命线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86762.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观潮》优秀教案
下一篇:保护地球的警示语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