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不知足者常乐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不知足者常乐十篇篇1

  中国的俗话有一句说:“知足者常乐”,现在很多人反对这种说法,因为,马老湿总是觉得他的片不够,增长不了关于人体的神秘知识,所以常常都不开心,觉得这样子没有上进心,没有奋斗的目标,所以他总是说说:不知足者常乐。

  但是,毕竟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两个人,甲他在工地里面指挥工人们操作,但是赚的非常少,但是他觉得这项工作非常轻松,所以他非常喜欢这项工作。乙呢,他喜欢出去外面闯荡世界,但是他没有一身好的才艺,只会搬砖只会打粗活,一个月的工资也不高,有一天,乙再也受不了这种生活,觉得工地里面数他最累最辛苦但是他拿的工资他觉得是工地里面最少的,因为他看到其他人拿到工资都是笑嘻嘻。而只有他是苦瓜脸。乙就认为他拿的工资是整个工地里面最少的工资,所以他最非常伤心,一上吊,二咽气三离世,但是甲呢,他还是坚持自己的工作,工资他虽然觉得很少但是也知足了,毕竟他是整个工地里面最轻松的一个了。然后,包工头觉得他非常适合当组长,就提拔他作为组长,工资涨了特别多。

  所以,马老湿还有其他人一定要知足常乐,不知足者常不乐,这句老话。

不知足者常乐十篇篇2

  ――蜀•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二十七》

  这段话是说:知道满足,不贪名利,安于贫困,多做趣事、善事,努力追求人格的完善,不违背做人的准则,言行举止均适守时宜而心安理得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因而使自己的生活环境安适,这样常可健康长寿。概括起来,就是知足常乐可长寿。

  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子是知足常乐的典范,在医学极不发达的时期,他享年73岁,实属罕见。他的长寿之道就是豁达大度,保持常乐。孔子在周游列国过程中遭到不少冷遇,但他“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不怨天,不尤人”,在食住方面,坚持“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非常乐观。

  “知足常乐”是一种处世哲学,人欲求常乐,莫过于知足。“知足”即是自我内心世界的自我体验和感觉,是情感世界自我调节的结果。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所以应该对自己的位置具有充分的满足感。“知足常乐”就是要这种满足感通过自我的内心世界的调节使之达到最高值。鱼儿不必羡慕鸟儿能够在空中飞翔,鸟儿也不必羡慕鱼儿能够在水中遨游,要珍惜自己的位置和已得到的东西。

  英国心理学家奥利弗•詹姆斯在7个国家的大城市采访数百人,研究拜金主义思想对人心理的影响。他的研究结论显示,那些不满足现状,过分看重物质利益的“工作狂”多半是染上了“富贵病毒”,“富贵病毒”促使人拼命挣钱,希望自己的房子更大、汽车更多、模样更年轻,但这会逐渐让人丧失生活乐趣,最终演变成心理或精神疾病。

  仔细想一想,你就会发现有些东西是你拥有而别人不可能得到的,而有些东西则是别人拥有而你不可能得到的。如果你总是去想自己拥有而别人无法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满足,感到快乐,感到幸福,心神自然清静。如果你总是去想别人拥有而你无法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失望,感到沮丧,感到不幸,心神就会感觉不安。自己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具有充分的满足感,心情自然会愉快。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无忧无愁、知足常乐就会有一个好心情,就会感到人生的道路上充满着阳光和欢乐,这样的人自然会健康长寿。

  老年人也应该学会知足。遇上别人级别高、条件好、待遇优厚时,能做到不眼红;遇上飞扬跋扈者,能进能退,会斗争也会保护自己;遇上喜争风吃醋、爱占便宜好拔尖的人,能宽容、谦让;遇上看不惯的事儿能不生气;对自己与自家的一切生活现状很满足。

不知足者常乐十篇篇3

  知足的人为什么能常乐呢?大概是因为知足的人遇事会不以其不足为意,总能看到事情好的一面,光明的一面。因此心里就少了许多郁闷,就能保持乐观的心态,所以知足者能常乐。毋庸置疑,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一个缺乏圆满,到处都存在着缺憾的世界,缺憾是一种常态,事事难见圆满,正所谓世事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无常。如若一个人总是看到事情不足的一面,无疑很容易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一个时常郁郁寡欢的人,就难有乐观心态了。到头来心灰意冷,这样终其一生,定无幸福可言了。如果学会总在不足之处看到足处,不以眼前出现的不足为意,也就能避免不良情绪的出现,这样就能保持乐观心情,笑口常开。乐,便是人生一福。

  这样看来,知足常乐这句话中的知足,是以不足为前提的,知不足然后可以知足,在不足之处发现足处所在,便是这个知足的全部内涵。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出现不足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足也没有什么不好。相反,足或者说圆满倒不是十足的好事。因为在古人看来,物极必返,物壮则老,十足和圆满反而动辄会向缺憾转化。基于这样一个理念,才有了“帆只扬五分,船便安;水只注五分,器便稳”这样的劝世之言。花,要看半开;月,要观未满,才最有意味。由此看来,圆满和十足不是古人追求的最高审美标准。在不足中求安求稳,千百年来成了人们的思维定势。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当然,知足常乐,并不是要完全忽视其不足的。老子又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可见不足之中是蕴含着足的,在不足之中摸索出弥补不足的办法,使不足得以改进,逐渐趋向于足,这正应了另一句俗语:失败是成功之母。不吃一堑,如何能长一智。所以说高下相形,盈缺相对。

  这么辩证地看,知足常乐,不仅仅是宽心解闷的俗话,而且还是蕴含着成就人生的箴言。面对不足与缺憾,理应保持一种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此时对人对己来一句“知足常乐”,可以避免恶劣情绪的出现,就容易保持乐观进取的态势,才能以平和的心态洞察不足之中蕴含的足,对不足加以改进和弥补,使不足渐趋于足。由此看来,知足常乐确是推动人生前进的智者之言了。

  如上所述,我们是在知足常乐的语境中了解和认识了知足的内涵。可是笔者以为,尽管知足常乐蕴含着智慧,但是仅仅这样理解知足还是不够全面的。并未触及知足一词的核心内涵。

  知足,不应该以不足为前提,而是应该立足于足,立足于圆满。而认识这个足,这个圆满,才是知足的真正内涵。

  说到这里,想起了一则禅宗故事。先前有一位僧人,找到本寂禅师,开门见山第一句话便问道:“佛家说人人为佛,个个俱足,大师看我是否也足?”本寂禅师看着来人,并没有以佛经禅理来应对,而是走上前,捉住了来人的一只手,举到眼前认真地数了起来:“一、二、三、四、五,足,足嘛!”本寂禅师用这样一个举动回答了来人:你对自己的足处有什么值得怀疑的,佛的手指也是五个啊!

  出家人如果认识到自己的十足的本性,就会成为觉悟者,也即为佛。世人如果认识到自己的足处,也照样能成就非凡。立足于不足,求得对不足的改进来成就人生,总显得有些被动,远不如立足于足来得能动和有趣。如果有人要问在不足无常的世间足会在哪里?回答是:足不仅蕴藏在不足之中,足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不知足者常乐十篇篇4

  “知足”的反面就是“不知足”,对今天的改革者来说,就是要锐意进取,迎难而上,不断夺取新胜利。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因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不知足”的心态,去探索新事物,支持新事物,永做新事物的促进派。

  在“不知足”者面前有的是困难和挫折,改革是一项探索创新的活动,改革者会随时遇到新问题新情况,分析失误,付点学费总是难以避免的。再说,改革要打破旧观念、旧体制,必定会遇到重重阻力,改革的道路真是既曲折又艰难。

  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其实是块试金石。在懦夫面前,它俨然是庞然大物,高不可攀,懦夫退却了,绊脚石成了懦夫的墓碑;在勇士面前,它不过是块小顽石,它成了勇士的垫脚石、磨刀石。今天的改革者们就应争当勇士,不断进取,不断攀登。挫折只是前进中的变奏曲,因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因而是无敌的、必胜的。

  也许,“知足者”会感到困惑:改革者要成为“不知足”者,不是在受苦吗?怎能是享乐呢?是的,“不知足”者必定会吃苦,然而,“不知足者”同困难作斗争,其中必然有“知足”者所无法体会到的乐趣。再者,事物发展的途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任何欢乐幸福都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都是由艰苦而来,苦是乐的根,乐是苦的果。我们只要迈出一串坚实的脚印,定能享受到胜利和成功的乐趣。

  人生的旅途中,自然有顺境、也有逆境,保持快乐平和的心境则是最重要的。但是知足者真能快乐吗?各有各的看法与说法,正所谓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一代伟人毛泽东说过“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在此借用一下送给“不知足者”共勉,让我们担负起历史的重任,勇往直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造福后代,何怕别人讥笑“不知足”?!

不知足者常乐十篇篇5

  2、简单,再简单一点,这就是生活。也许有人会说,知足,意味着满足现状,不再追求,会对社会发展不利。但我所说的知足,不是意味着没有进取心,安于现状,而是在物质追求上不要计较太多。

  3、知足常乐,要求我们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宠辱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也许没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但知足常乐,无疑是一剂心灵的良药,帮助我们在纷繁芜杂的生活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心态。知足,不是夜郎自大,而是知现在所得已足矣,对将来所求并不足。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现在,用一颗进取之心去开创未来。

  4、知足者,并非放弃追求,而是对自己现状的肯定。知足者,贫穷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黄昏时分,卖烧饼的夫妇数着一天的收入,比前一天多了两块钱,两人相视一笑,非常满足;也是在这个黄昏,一个腰缠万贯的富翁仅因为所持股票的股值下降30个百分点而自杀。

  5、不禁感叹:对于身外之物——钱,为什么有的人看得这么重?“最幸福的似乎是那些并无特殊原因而快乐的人,他们仅仅因快乐而快乐。”哲人说过。总有人忘记了今天,苦苦寻找记忆中快乐的昨天或是展望并未到来的明天。拥有的,不知足;得到的,不珍惜。也许“宽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的心态不是人人都能拥有,但每个人都可以学会知足,而且我们也该学着知足。

不知足者常乐十篇篇6

  读书为乐心胸阔古人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今人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许多人深有体会地说,人生乐事,无过于深夜闭门读书。“读书可获得知识的营养,养成良好修养,免去烦恼,使人达到高尚的境界。”读书可以使人开阔眼界:读书可以使人聪明、明白真理,读书可以使人年轻,读书还可以调节情绪。外国有一位120岁的老人索尔芒说:“我非常爱学习,喜欢了解新鲜事物。”老年人对事物的分析和判断往往胜于年轻人,但要永远保持自己观察事物敏锐的能力还是要看书、学习,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样心胸就能开阔,看问题就能全面。

  书画为乐长寿多古人说,书者,抒也,散也,抒胸中气,散心中郁也,故书画家每得以无疾而寿也。书画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而且还能健全体魄,延年益寿。书画家几乎都长寿,齐白石97岁,何香凝94岁,孙墨佛和苏局仙都年过百岁。

  笔者认识的一位学画的老人说,学画画后感到精神有了寄托,听老师讲课或者翻阅画册,或完成了作业都使他感到进入了无限美好的境界,画画一站就是几小时,完全沉浸在美的享受中,有的朋友要他的画作为礼品送外国友人,有的朋友要他的画作为新居的装饰品,又使他感到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重新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学画画后,他超标的胆固醇、血脂指标等都正常了,他已把“老”字抛到了脑后,感到无比快乐。

  助人为乐朋友多乐于助人的人容易结交新朋友。有了朋友可以宣泄内心痛苦,扫除忧伤,起“话疗”的作用,所以有的老人说,有了知心朋友就有了保健医生。忘年交可以起到互补作用,可以得到青春的活力。助人可以转移注意力,助人可以得到他人的支持,助人可以增强一个人心理上的耐力,助人能够越活越年轻。

不知足者常乐十篇篇7

  一、知己常乐 我国的先贤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又说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但知己难于知人,知人时自己处于旁观,易清;而知己则往往看优点多,看不足少,从而易偏。人生在世,因为环境、机遇、能力、学识、品格等主客观条件的不同,每个人都会有一个适合于自己的人生坐标,也就是有一个不同的定位。定位准确,方能知己,就会常乐。如果知己不准,或高或低,也就是常说的不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自卑不到位,或攀高而越位,都会有说不完的苦恼。自卑,就会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没有信心去干好任何事情;越位,就会觉得个人处处高人一头,什么人也看不起,只有几分傲气,并没有真正的欢乐。因此,自卑和越位,都不会有什么高贵、愉快和乐观可言。可以肯定地说,如果说个人主义是万恶之源,不善知己从而人生定位不准,就是一切苦恼之根。在人生定位上宁肯低一些,比较容易满足,也不要盲目攀高而事事处处带来苦恼。

  二、知苦常乐 常说,在人生道路上不如意事常八九,十全十美天宫无。老天爷那里都不能事事如意,何况我们这些人间草民呢?楼阁山水国画大师何镜涵,在赠与我的画作上题词曰:“能受天磨真好汉,不遭人忌是庸才”,说明在漫长的人生中总会遇到大自然和人间的磨难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一则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痛苦给我们带来的困难,也要看到痛苦的磨炼给人生带来增强意志等的好处,所以不少人把磨炼也当作人生的财富。再则,要学会苦中求乐,善于用愉快和知识去战胜不幸和痛苦。诗词大家臧克家期间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他把这段经历看作是“回归自然的磨炼”,在艰苦的劳动中写出了完全欢快的诗:“把笔杆换成锄杆/把算盘换成湖滩/把墨水换成粪水”而“另一种笔墨纸张/在描绘一幅丰收图画”这不是苦中求乐的典范吗!最后,要做到知苦常乐,还要善于用乐观去代替悲观,不要老把过去的不幸窝在心里,挂在嘴上。其实,总是回忆过去的不幸,放不下过去的不幸,就是在制造新的不幸,就总是摆不脱不幸的阴影。如果我们把过去的不幸抛到九霄云外,剩下的不就是高兴和愉快的心情了吗?!

  三、知理常乐 民间有名谚语,叫做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引申开去,知理去忧常乐,无理增恼添愁。我们从小受到的传统教育,也要求人们要做个知书达理的人,因为只有知书达理才可以使人聪明,才可以做到遇事想得开,欢乐自然来。然而,人生是曲折复杂的,没有平坦的路好走。一方面我们不可能知道所有的理,遇事不知其理的事经常发生;另一方面,缺乏思想准备的突发事件也时有发生,往往使我们不知所措。因此,要做到知理常乐,既要千方百计地提高自己知书达理的水平,又要虚心向别人、向社会学习,以便于以别人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做到以天下之乐为己乐。发生突发事件时,个人必须冷静对待,冷静处理,虚心求教周围,做到知理知律,以便把问题处理得更稳妥一些、更科学一些。这样,就会赶跑烦恼,让愉快的心情始终伴随着我们。

  四、知足常乐 这条古训,是对人生修养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春秋时老子就说过:“知足不辱,知足不殆,可以长久”,后来发展为“知足者常足,不知足者无足”,“知足则乐,务贪必忧”。这就告诉我们,人生在世,无论名利钱财,日常生活,宁肯获其低,也不宜贪其高,不能总是无足。做到常获其当,就必然心安理得而快乐。相反,如果贪得无厌,总也满足不了,虽然可能不断攫取到一些新的名利,也还会因满足不了无限贪欲而牢骚满腹。这种人一生可能会搞到不少钱财,但又何乐之有?因为名利钱财这些奢望永远没有满足的那一天。因此,还是有句老话是最正确、最灵验的,那就是享受要同比自己低的人比,贡献要同比自己高的人比,这样必然永运是快乐的。

  五、知福常乐 幸福是人人都渴望追求的,这一点,年岁不分老少,官职不论大小,钱财不管多少,都要求享受幸福,但幸福的标准却千差万别。你看某个人的生活并不富裕,常常是粗茶淡饭,可人家却觉得十分满足;你觉得个人的日子过得并不舒服,可不少人却十分羡慕。但不论什么人,有一条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只有知福,才能快乐。因此,不怕没福,没福可以去创造,就怕人在福中不知福,在这一点上,也是不分官大小和钱多少的。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成名,得之有当。因此,有当之名,有道之财,不仅踏实,而且容易知福。相反,无当之名和无道之财,不仅不会踏实,而且还会走上贪得无厌、自我毁灭的道路。那些有福不知福的人,则往往是因为定位不准、标准不当造成的。

不知足者常乐十篇篇8

  论文摘要:《福乐智慧》是维吾尔族历史上的一部文学名著,书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而和谐观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具体体现在和谐、有序、知识、知足等四个方面。这些伦理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谙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福乐智慧》是维吾尔族文学家、政治家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在公元十一世纪我国历史上的喀喇汗王朝时期用回鹊语(古代维吾尔语)写成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福乐智慧》集中概括反映了当时深刻的社会现实,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了一部治世方略。但又不局限于此,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伦理思想至今规范影响着维吾尔族的社会生活,道德生活。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重新挖掘《福乐智慧》中蕴含的与构建和谐社会一致的伦理思想内涵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福乐智慧》中蕴含的伦理思想

  (一)和谐共处

  构建和谐社会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提倡多种文化的和谐共处、各阶级之间的和谐共处无疑是最根本的,而这种和谐共处的思想在《福乐智慧》中是有所表现的。

  首先,从《福乐智慧》的成书来看,《福乐智慧》是在吸收多元、异质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当时喀喇汗王朝政治文化中心喀什噶尔是多元文化汇集的中心,作者优素甫就生活在这里,在这里受到伊斯兰文化、中原文化等异质文化的熏陶,写成了这部著作。品格开放善于吸收异质文化,绚丽多彩的维吾尔族文化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福乐智慧》就是当时维吾尔文化与异质文化和谐共处的果实。

  其次,从文章的具体内容来看,和谐相处的思想在文中体现的更为丰富。作品中的四个人物形象个个都是道德的典范象征,相互之间的交往象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坦诚,他们的友爱是十分纯洁的。《福乐智慧》中在提到国君应具备的条件时说:“态度要和谐,语言要甜蜜,性格要温善,行为要端正,心胸要谦虚,出手要大方,对人民要慈惠宏仁。”这些品质都是强调国君要处理好与大臣、臣民等各种人之间的关系。

  (二)有序

  构建和谐社会是要求社会处于一种有序运行的良性状态,这种有序的思想在《福乐智慧》也有体现。这与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理念也有相同之处,笔者认为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规范秩序健全,人与自然、社会和人与人和睦相处,社会休系内诸要素总体上处于稳定的态势的社会。

  首先,从成书的背景来说。喀喇汗王朝时期社会处在不安与动荡之中,为追逐权力和财富而导致的战争和动乱,以及贯穿其间的阴谋离间、凶杀背叛等各种各样的丑行使国家丧失了正常的秩序。这种混乱状态使人民生活无法保障,当时维吾尔族思想家把这一切都归罪与人品质尤其是统治者的品质,所以他们设想追求一种以伦理为纽带,以法律为支柱的制度来整治喀喇汗王朝的社樱,傅使整个社会处于有序运行的状态,《福乐智慧》正体现了这种理想与要求。

  其次,从实现有序的凭依来说。要想维持社会的秩序,法律无疑是根本保障。《福乐智慧》强调首先必须确立社会公认的法制,再而要公正严格的执行法制;最后应该诚实地服从法制。即要做到有法、执法、守法三者相结合。《福乐智慧》中指出法律是支撑整个社会的支柱“明主啊,你若要国柞长久,须推行良法,保护黎民。”

  (三)智敖、知识

  和谐社会是一个提倡发展科学文化知识、充分实现了各尽其能、人尽其才的社会,没有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构建和谐社会是不可能的。人尽其才不仅是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保障,也是其目的。

  而知识正是《福乐智慧》一书中讨论最多的又一个话题,书中阐述了知识与个人品质,知识与国家法制,知识与人生,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等。如:“智慧使人高升,知识使人高大,借此二者,世人方能非同凡响。”书中始终在强调不论是国君还是臣子都要凭借智慧和知识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并将知识与智慧作为法律和道德规范得以实施和推行的保障。

  作者这种提倡学习知识,重视智慧的思想在书中就具体体现在重视人才。作为一本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方略的著作,作者希望国君能近贤者、远小人,尊重、珍惜人才。作者在书中还依次论述了侍臣、秘书官、外交大使等应具备的条件,反复说明高尚的品行、廉洁奉公、忠诚可靠、知识丰富应该是上述这些人具备的主要品行。

  (四)知足

  构建和谐社会与人的心理状态息息相关,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不可能和谐的,所以构建和谐社会要提倡“知足”的理念,“知足”不是指消极意义上的不思进取,而是一种对个人的欲望的节制。

  要想实现优素福所勾勒的和谐的理想社会,“知足”这种伦理道德也是必不可少的。社会要安宁,要维持正常的秩序,仅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是远远不够的。和谐是整个社会的和谐但也必然是具体到每个个人的和谐,对单独的个体来说,要保持身心的和谐,没有过多贪欲尤为必要,所谓“知足常乐”,作者由此提出了“知足”的伦理思想。

  “要知足,知耻,态度和蔼,语言和举止要正大光明。”那么如何做到“知足”呢?《福乐智慧》中认为“智慧”是人类行动的最好制约。书中要求从君王到大臣必须有理智,对感情、情绪等采取节制的态度,对自己的言行要慎重。“处理诸事要凭借知识,知识能使万事有美满结局。”

  书中有一人物就是“知足”这个理念的代表人物,那就是“觉醒”。“觉醒”因看破红尘,以理抑制欲,才远离人世,他以为今世的生活只是虚伪的享乐。

  二、《福乐智慧》体现的伦理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

  以上主要论述了《福乐智慧》中作者优素甫·哈斯·哈吉甫为实现他所希望的理想社会而提出的最重要的几种伦理道德即和谐相处、有序、公正、智慧、知识和知足,作者认为要实现和谐的理想社会这些伦理思想是前提。而这些伦理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也是有重要意义的。

  《福乐智慧》中提到的和谐相处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内涵是相同的。也就是说社会同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情都保持一种协调状态,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政治文化之间的协调,更具体一些说也就是社会的各个群体能够实现良性的互动,整个社会能够表现出一种公正的状态,社会能过实现安全的运行和健康的发展。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97590.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日积月累心得体会总结
下一篇:党章党规党纪学习体会范例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