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不懂就要问范例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不懂就要问范例篇1

  因此,学生这种“一听就懂”的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懂。有的学生的懂,只是懂得了解题的每一步,是在老师讲解下的懂,自己想不到的地方,老师讲课时有提示、有引导、能想起来就认为自己懂了。同样的问题,没有老师的提示,就不能想起来,说明学生的“懂”不是真“懂”,爱面子,不愿说不懂,当着老师的面,不敢说不懂。

  所以,如何解决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错”这一现象,已成为教学中追在眉捷的一个问题,下面我想就这一现象的成因和对策从教师、学生这两个方面做一简单的分析。

  1 教师方面

  主要就是老师的备、教、改、查、辅等各个环节。每个老师都会这些环节,但是在这些环节里要有新招,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才能避免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错”这一现象。

  1.1备。有些教师只备教材,不备学生,只知道备好这节课怎么上,不知道怎样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忽略了学生是主体的重要性,往往过高地估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学生听起来似懂非懂,做起来云里雾里。针对这一现象,我在上课前首先对教材进行详尽的分析,然后与各个版本的教案仔细比较,取长补短,反复钻研教材的前后联系,以及相关的数学思想、学习目标及作用。备课时把课堂讨论和课后练习都演练一遍。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估计哪个问题,哪个学生会回答的,哪个学生不会回答的,这样在上课时,要求学生正面回答的,我就叫那些会做的同学回答,要求学生从反面回答的,就让不会回答的同学来回答,等他们回答错了再指定另外一些同学来回答错误成因及避免错误发生的措施。在讲解概念、公式、定理时,估计哪些可能会出现错误,哪些还需要作必要的补充,力求取得很好的课堂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1.2教。课堂教学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关键环节,作为教师不但要把课讲好,还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去听课,怎样去思考,怎样去分析。他们自己能学的内容尽量安排学生自学,力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记得刚走上讲台的头几年,每节课的内容,我觉得都非常简单,讲解知识点和分析例题时,三言两语就解决了,问学生们听懂了没有,他们就大声回答“懂了”,“还有没有其他问题呀”,他们又说没有了。于是我就暗暗自喜,这上课也太简单了。可是期中考试一考我大吃一惊,学生们口口声声都说会的题,居然都错得一塌糊涂。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解不等式的题目:一3x

  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究和摸索,我发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只会抹杀学生的灵感,大量的题海战术更会扼杀学生的灵性,因此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变自己的教法。

  ①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做到“居高临下”。

  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为提高自身素质,我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自己找资料、编试卷、编复习题,从学生的作业中找出错题结集成册。每一章都有易错题,详尽地分析错误原因,是考虑问题不周到,还是计算出差错,还是概念不理解,还是求出的答案有没有检验是否与实际相符等等。例如: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3a-2,2a+3)到两坐标轴的距离相等,求a的值。同学们就想到列方程:3a-2=2a+3求得a=5,就以为大功告成了。而这道题有两种情况,点P的横坐标与纵坐标除了相等之外,还可以是互为相反数,同学们如果考虑到分类思想的应用就不会把认为容易的题目做错了。有时在理解的基础上叫他们自己编顺口溜,例如移项:“跨过等号改变符号”,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教学中用自己的细心观察研究学生,以自己的知识启迪学生,用自己的耐心引导督促学生,用自己的素养和人格魅力打动学生。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一听就懂,一做就对”。

  ②改变教学模式,因材施教。

  首先是打破“满堂灌”这一陈旧的教学模式,采取探究式,小组合作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因材施教,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和讨论。例如讲解正方形的侧面展开图时,我们准备很多盒子让他们分组自己动手完成探究各种形状的展开图,还让他们自己编出一四一、二三二、二二二、三三等四种类型共十一种的展开图,帮助学生记忆。对于成绩差的同学,可以适当降低要求,选一些他会解的题,让他们独立解答,从而树立起他们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记得班里有一个叫陈娟的女生,由于小学时数学基础实在太差,因此虽然进入中学后学习不主动。有一次县里公开课,我借此机会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叫她回答,她回答得很好,我就当堂表扬了她。这一表扬,使她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了起来,在后来的学习中,她学得更认真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③正确引导解题,让他们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中不仅要研究怎样去教,还要研究学生怎样去学,因此我在讲课时,特别是在讲解例题时,我不求数量只求质量,选好典型题目后,我就要求学生去思考、体会,告诉学生碰到这种类型的题,应该从哪些方面人手去思考,又是怎样才能想到解题的思路的,引导他们找到问题的突破口。然后对同一个题目进行变式训练,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不断锻炼。这样,学生不仅仅是能听懂,而且能模仿、能理解,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真正意义上的“懂”,是离开教师的提示的“懂”,是因为理解、领悟了出题意图而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解题的“懂”。所以以后再碰到同类型的题目时,就不会出现“一听就懂,一解就错”这一现象了。

  1.3改。作业的批改是督促,检查学生学习任务完成与否的重要环节。

  每一个人都是有惰性的,尤其是中学生,即使你上课讲的很精彩,如果不及时督促、检查学生的作业,那么教学内容就难以落到实处。记得第一次上讲台是教初三毕业班,我以为他们都是初三学生了,同学们应该比较自觉,加上作业多、时 间紧,许多练习和复习题,我都是张贴答案叫他们自己对照的,几个星期后,我检查同学们的同步练习册,结果发现大约有一半的同学没有完成。后来,我就及时批改作业,一对一、面对面地讲解他们作业中出现的问题,结果学生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了。可见批改作业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及时批改作业才能发现学生哪些是真懂,哪些是假懂。通过及时批改作业才能发现课堂里还存在着哪些问题。

  1.4查。教师要及时地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的内容,是否能应用所学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课堂提问、小测验、学生互问互答、学生自我检测等多种渠道及时反馈学生所学知识的情况,并及时加以订正,别让错误的东西在头脑里停留太久,让他们找出错误的根源。有时我就只出一个题目作为考试题目,然后当堂进行批改,这样就及时地发现学习有难度的同学考试中出现的问题,也能避免学生过度学习。大量的考试题目会加重学生的负荷,造成学生认为学数学就是为了做题目的不良结果。及时地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能避免因为所学内容时间过久了会容易做错题,能更好地避免“一听就懂,一解就错”这一奇怪的现象了。

  1.5辅。教师勤于辅导学生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除了自己辅导学生,还可以安排读书好的同学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还可以让落后的同学先会一个数学题并且出题目向成绩好的同学挑战。同学之间互相合作学习不但提高了学习有难度的同学的学习信心而且也使学习好的同学对所学知道有更深的认识,解题时能够从不同角度去考虑,提高解题能力,避免差错。课堂上给中等程度以下的同学更多回答问题的机会,给他们更多上台答题的机会,使容易做错题目的学生知道自己哪些方面存在问题,以致做错题目。这样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辅导使他们以后答题的准确度就更高了。

  2 学生方面

  学生能不能听懂课,以及会不会解题,是师生双边共同努力的结果,下面就学生上课前、上课中,以及上课后三个方面分析一下“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原因及对策。

  2.1上课前。虽然说上课前预习和不预习各有利弊,但我认为课前预习还是很有效的,如果课前预习了,就会知道这一节大致讲什么,哪些地方易懂,哪些地方难学,把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这样带着问题去听课,更容易把重点、难点搞懂。课前预习后,让他们先做会的题目,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可以自学,也就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课前预习,他们渐渐地明白了我是聪明的,我会学会数学的。

  2.2上课时。“学问,学问”要学还要问,教师上课时不可能面面具到,有些问题你懂了,别人不懂,有些问题别人懂了,你不懂。不懂怎么办,不能装懂,而要虚心好问,问老师、问同学、问书本、问网络,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去问。学生不只是听老师讲解,还要不断思考,经常提问题,还要知道老师接着会让他们学什么。老师布置的数学题,不只是局限于会解这个题,而要知道这类题怎么解,做到一题多解,做题后进行总结。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课堂讨论,教师课堂解答等方式,从真正意义上搞懂那些原来似懂非懂的题目。

不懂就要问范例篇2

  第一,要珍惜时间:“学习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学会珍惜时间,是学会学习的基础用于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需要珍惜时间,有了时间才有资本去学习。

  第二,要勤奋,“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会了勤奋,才能更好地学习。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儿时很贪玩,学业也很差,可自从他遇到一位老婆婆用铁徐磨成针时,便立志要勤奋学习终于成为著名诗人而名垂青史。由此可见勤奋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内容是不容易懂的,要用勤奋去弥补。

  第三,要善于思考,“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牛顿从苹果落地想到了万有引力。那是他的想法并由他自己得到了证实。

  第四,要不懂就问,“学问二字需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不懂装懂。不懂装懂的人,将永远不懂;不懂就问的人,无论有多少内容,多少知识不懂,都是暂时的。要学会学习,要乐于学习,要用有限的知识去学习无限的知识。

  (来源:文章屋网 )

不懂就要问范例篇3

  断过程评价。并从学习水平、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分析“学懂悟会”的内涵,提出“学懂悟会”的化育意义。

  [关键词]翻转课堂;学懂悟会;化育;教学模式;本真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2-0021-06

  [摘要]“学懂悟会”基于翻转课堂的课改视角,将“学懂知识”放在课前,“悟会内化”放在课堂,基于先学后教、化育的理论基础,基于三维课程目标,推行“学懂悟会”操作程序,践行多元支持和诊

  资讯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教育翻转,为深化教育改革提供了值得参考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把竞争教育变成共生教育,把量的教育变成质的教育,把有目的的教育变成有意义的教育[1]。“学懂悟会”教学模式正是基于翻转课堂的课改背景,分析“学懂悟会”五要素。以课前主动学懂知识,课内协同悟会的教学模式,追寻其共享资源、自主学习和化育的本真意义。本教学模式意欲从思维、思想方法、文化等方面入手,剖析“懂而不会”的内在原因,揭示“学懂悟会”的五问教学程序,揭示“学懂悟会”的感悟策略,结合具体案例陆续展开研讨,以期进行深化研究和推广验证。

  1“学懂悟会”的学理分析

  “学懂悟会”基于翻转课堂的课改视角,将“学懂知识”主要放在课前,“悟会内化”放在课堂,基于先学后教和化育的理论基础,基于三维课程目标,推行“学懂悟会”操作程序,践行多元支持和诊断过程评价。

  1.1“学懂悟会”的课改视角——翻转课堂

  虽然强调课堂教学要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但一直以来都不自觉地遵循着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其一,课堂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让学生能够理解教学设计所要达成的知识目标;其二,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堂外内化吸收,将知识转化为题型,并通过一定的解题思路、方法,从而完成知识点的应用以及将课本知识

  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与技能。这种传统的教学惯性,曾无数次地产生了“辉煌”业绩,但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却十分差,如何撬动一下课堂教学的内外惯性行为已刻不容缓。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云端和手机端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化环境,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通过微课程教学,适合教师借助技术实施个性教学,教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的终端进行“一对一”学习,这必然给教育带来很大的影响,包括教育资源变化、课堂变化、课程变化、教学评价变化以及

  教学方式变化。翻转课堂的重点不在于教师自制讲课视频来教学,而是能真正思考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课堂互动时间。第一阶段,教师作为知识领域的先行专家,可以将属于单向传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部分知识录制成PPT数字化视频,学生借助于教材(可以引导开发学材)、网络视频、单知识结构习题自行学习,这一

  阶段,称之为“学懂”阶段。这样就留出了更多面对面的课堂时间,有利于师生面对面互动交流协同解决个别问题,且更进一步地,用以发展学生的高层次认知能力、科学思维方法,这一阶段称之为“悟会”阶段。“学懂悟会”教学模式注重让学生课前学懂知识,课内悟会提升能力,教学过程是以知识为线索、能力为核心、情感为导向的过程。良好的自主态度是一切学习的根本,这正是翻转课堂带来的最大好处,也是“学懂悟会”教学模式的最佳阐述。

  “翻转课堂”就是要颠覆传统教学流程,将“学懂知识”放在课前,将“内化”以及“作业”放在课堂,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悟会”的课堂,是知识动态的生成场,思维创新的展示场,是师生情感的交流场,学生生命成长的发展场。

  1.2“学懂悟会”的要素视角——五要素

  教学模式一般有五个基本要素,即理论基础、目标取向、操作程序、支持系统和评价体系[2]。尝试提出和诠释“学懂悟会”的基本要素。

  1) 理论基础——先学后教、化育。“学懂悟会”的理论基础首先是“先学后教”。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先学后教”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从哲学层面看,“先学后教”中的“先学”是引导学生自己先去实践,从而形成初步认识;“后教”则让学生在已有实践与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实践的广度和加深认识的深度,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从心理学角度看,“先学”彰显了学习主体的角色,尊重学生个体心理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充分释放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这些显然都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积极倡导的;最后,从教育教学理论来看,“先学后教”则内蕴着“主体性教学”、“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教是为了不教”等思想理念。

  “学懂悟会”的理论基础其次是“化育”[3]。化育的基础是人的内在固有力量,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文化教育实践引发学生感悟,唤醒学生潜能,使学生获得自主、和谐、全面的发展。

  2) 目标取向——三维课程目标。“目标取向”这一结构要素旨在反映教学模式的价值旨趣,主要以知识、能力、情感等为目标。对于“学懂悟会”教学模式而言,从学生被“教懂”,逐步引到学生“学懂”,帮助学生在原有的学习起点上去主动探索新知。“学懂悟会”更关心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学生的知识缺陷、学

  生的学习动力、学习策略与控制力。正因为要自己“学懂”,所以学生必须先“动”起来,先思考,去尝试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这将十分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而“悟会”主要是所有学生一起相互讨论学习,展示交流,进行悟会内化。教师则更多扮演的是组织、点拨、引导、促进等角色。学科德育的主要途径是浸润、感染、熏陶,可称之为化育;文化就像一个磁场,人处在怎样的文化场中就被磁(化)成怎样的磁性。既内化为学生思想、素养,又外化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学科的德育与文化的化育,以情感陶冶、思想感化和行为养成的方式,实现化育的意 义。由上述可见,“学懂悟会”教学模式,“学懂”是知识目标,“悟会”是能力目标,“化育”是情感目标。

  3) 操作程序——学懂悟会。操作程序具体地规定了教学活动在时间维度上展开的线性逻辑步骤及其主要做法。“学懂悟会”教学模式推行的操作程序是:学(带问题学教材、学视频)懂(积累知识、练单知识结构习题)悟(问题情景、合作探究、倾听与对话)会(交流与展示、当堂多知识结构试题、重难点微课程巩固)。

  (1)学生“学懂”阶段,在课前。教师需就待学内容在网络学习平台中提出相应问题,提供系统化的学习辅助材料,特别是教材(也包括校本开发知识拓展类课程)、网络视频课程。规定学生当天晚8点前在平台上完成单知识结构习题检测,教师及时批改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准备备课工作。学懂(积累知识)阶段经

  历的五问教学,见表1;(2)学生“悟会”阶段,在课堂。教师应该再次展示五问问题情景的例题,这个阶段教师抛出的问题不再局限于是什么的感性知识,而是为什么的理性知识,即知识系统化、运用与创新。把教师的“问题”转化为学生的“问题”,针对五问教学程序,确定5人组成“学习共同体”进行合作探究,形成组内倾听与对话。五问可由一个小组一位代表发言,组内补充,接着可由其他组完善,如果大家觉得已相对完美,可以不必重复回答;第四问学生个体反省,由一组内单知识结构习题错误最多的学生讲讲自己错的原因并提炼小组学习的结果,但第五问每个小组都得进行交流与展示,各位发言成员间要不断释问、抛问,并说说自己的感想、体会、观点、结构、经验。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发言与评价之后,最后由老师针对学生的知识缺陷进行评价分析,师生共同归纳课堂收获并可以提炼一句话。课堂余下的时间,老师提供试题(区别于习题的功能,是多个知识关联题、思维能力提升题)并当堂互动校对分析。课外,针对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可以选择提供重难疑问的专题视频,并按层次及掌握水平自由选择试题再次巩固内化。教师则是调查学生单知识习题、提供的例题反馈、多知识关联试题等典型错例,并将师生共同提炼的经验共享至集体网络平台。有了自主学懂的经历,有了课堂自主交流的反应,一定会有不同程度的领悟,这也正是学生思维结构水平层次发展的规律。

  设问章节设问程序知识水平

  一问我看到了些什么?需要用到哪些旧知识?我了解新知识有哪些自己已知的信息?感性认识(前结构水平)

  二问我想到了些什么?新知识的现象、概念、规律的表象描述分别是什么?理性认识(单一结构水平)

  三问我还能想到些什么?知识的内涵是什么?我所理解的新旧知识如何联系、如何结合,因果关系、重难点知识是什么?联系概括(多元结构水平)

  四问我能做些什么?我如何确定自己知道?知识的外延是什么?单知识结构习题掌握检测结果如何,请用自己的观点描述我已知的证据。知识的运用(关联结构水平)

  五问我有没有可以替代的知识、方法?能否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得到一些结论和对有关现象进行合理解释?总结出一些解题技巧,找到一些解题规律?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没有这节会如何?它为什么重要?说说自己获得的经验。知识的创新(拓展抽象结构水平)

  4) 支持系统——多元支持。教学模式的有效运作,离不开一定的实施条件。多方面多元的实施条件构成了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支持系统,支持系统能促使教学模式最大化地发挥其运作效力。不同的教学模式,所需的条件支持系统往往也不尽相同。对于“学懂悟会”教学模式而言,也需要多方面条件的支撑,主要表现在

  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时空的设置等方面。譬如,在班额上面,因为要能体现更多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发言,行政班也好,选课走班制也好,每班学生数量要控制在40人以内(分成8小组,每组5人,要注意基础、性别的合理搭配)。在教学内容方面,为了“学懂”的有效运作,往往要对教学内容事先进行校本“学化”处理,要给不同层级学生(比如物理A、B、C班)提供各种“学材”,如不同层级的网络视频、单知识结构习题等。而且网络资源的重组和校本化开发也是需要大力支持的系统。再如,在教学时间方面,“学懂悟会”教学模式要求大幅度削减教师讲授的时间。而在空间方面,为了“悟会”中的互助合作,“学懂悟会”教学模式常常会打破传统“秧田式”座位设置,学生可以用“马蹄式”的课桌排放方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课桌改成六边形大课桌,供5人学习小组设位。在教室里腾出更多的展示空间和组间距离,学生可以自由走动交流,比如黑板、投影、多媒体电子白板交互使用,并能即时演示师生的状况,即时反馈学生的数据信息,通过无线影音即时传输。要将课程“学懂知识”学习放在课前,看起来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其实就是早就提倡的“自学成才”,况且这里的“自学”是老师将事先制作好的课堂“微视频”以及“单知识结构习题”放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共享,然后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现代技术支持先“自学”。这里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也就是必须学会制作“微视频”以及必须进行教学内容的重组,更需要极强的课堂艺术,随时生成课堂教学智慧,帮助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交流合作的体验。

  5) 评价体系——诊断评价与过程评价。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评价体系作为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包括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因为每个教学模式在理论基础、目标取向、操作程序和支持系统方面存在差异,所以评价体系自然有异。对于“学懂悟会”教学模式而言,其评价方法主要倾向诊断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学懂悟会”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差异存在,所以在评价原则与标准上,它更多体现评价的主体性与多元化,可以充分运用网络即时评价和阶段性评价。在具体的操作策略上,它更倾向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些将有助于

  促进学生自我反思意识与自我评价能力的提升。

  2“学懂悟会”内涵分析

  2.1学习水平分析

  常见学生学习过程常常是“首先听懂、而后记住、练习会用、逐渐熟练、熟能生巧、有所创新”这六个程序性知识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分“懂、会 、熟、巧”四个层次。在此模式中将熟、巧融入会中,简化为“懂、会”,并提出“学懂悟会”教学模式,在“学懂悟会”中达到化育的境界。“学懂悟会”,是从学懂、悟会到化育的过程。知识可以传授,而能力与智慧只能靠感悟。从知识、能力、情感角度出发,这是知识本位的双基观,强调学懂;这是可持续学习的生态观,强调悟会;这是以人为本的哲学观,强调化育,见图1.  2.2学习过程分析

  “懂”是知识层面,“会”是能力层面。“懂”在于意义建构,知识有懂不懂,有听懂、看懂、学懂,有不同层次的懂。学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情,关注主动建构,关注自主学懂。这一阶段学生自行学懂的知识往往只是冰山一角,更多隐性知识却在海水中深藏,就得靠课内去解决。悟是解题回顾,找错因,找根源,能透过知识现象看本质,拥有智慧,悟在其中,悟在规律,悟出方法,悟出变化。会在于能力生成,关键是学会思维。获得自觉运用物理思维方式去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学习过程是知识传递(积累)和知识内化(开悟)的过程。从“无知”到“有知”,是知识积累(量的积累)——学懂过程;从“有知”到“认知”是能力提升(质的飞跃)——悟会过程。学懂过程是知识吸收的过程,悟会过程是知识内化过程。

  “悟会”更强调感性体悟与理性思考、理论滋养与实践生成等学习方式在人成长过程中的不同意义。只要是学生亲自经历体验、整合所得、消化所有、感悟思想,即使他获取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有这样和那样的破绽,但它远比教师的完美呈现更有教育价值和成长意义。“学懂悟会”,就是从关注怎么讲好知识,到关注怎么“教”能让学生学好知识。通过教师的教,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懂科学的事实、科学的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悟性”。

  在越来越重视教师专业培训的今天,教师都有听专家做报告的经历。如果专家传达的知识是全新的,找不到头脑中已知的认知触点,至多用欣赏的态度“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不动”,是不会有所悟、是不会有所改进的。如果头脑中对某一问题已经有所了解并心存疑惑时,专家的信息传达才能引起一定程度的认可与共鸣,才会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并外化为一定的行动。如果自己去做一个报告,那么一定会针对听众基础,主动理清知识脉络,主动积累专题知识经验,并内化为自己的观点、经验,并以听众最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组织呈现出来。因此,当学生对问题有所了解并心存疑惑时,课堂内化才起作用,如果让学生进行交流展示,那么课堂才真正起作用。

  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能力的形成,强的能力可以促使知识的进一步获取。素质是把从外在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化育于人的身心,通过质的提升以形成稳定的品质和素养,属于内核。知识、能力、素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素质处于核心的位置,见图2.

  2.3学习方法分析

  华罗庚教授把学习的过程归纳为“由薄到厚”与“由厚到薄”两个阶段。“由薄到厚”,是注释、积累、解题的过程,学生会在教材上注释,补充参考资料积累,通过视频、教材自行学习,通过单知识结构习题,在某个知识领域不断累积和深化,这就是“学懂”的过程,即为入模。“从厚到薄”,就是把已学懂的知识咀嚼、消化、组织整理、反复推敲、融汇贯通,感悟出关键性的问题来,悟出问题的来龙去脉,抓住要点,再和以往学过的比较,究竟添了些什么新内容、新方法。应该从习题、素材的积累,到教育教学规律、方法的积累,到教育思想的深化。一是抓本质,对知识进行提炼和消化,从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二是抓要点,排除次要或干扰因素,突显关键信息。三是讲迁移,抓要点后再比较究竟什么是新内容、新方法。这就是“悟会”的过程,即为出模过程。

  知识积累过程容易学且受学生关注,但知识的本质、思维能力的提升往往是最困难的,需要在知识累积到一定熟练程度才能有所感悟。而传统教学恰恰却是课内教懂,课外习会,把知识内化成认知这一最困难阶段交给了课外,交给了大量的习题,用大量习题课、试题讲评课层层翻练。这就是传统课堂填压式的教学模式“教懂习会”。

  上海、浙江实行高考新政,6选3和7选3,必修走班将是大趋势,网络支持下的课前学懂,分层走班课内悟会,将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教学模式。

  3“学懂悟会”的化育意义

  将传统的课堂主要教知识的环节放在了课前,那么原先学生做作业等内化环节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放在课堂内进行。这种“学懂悟会”教学模式的有效转变,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基于翻转课堂背景,具有共享资源意义。学生、教师、家长、网络等多方面教育资源互相依存、互相尊重、互相合作,就能制作出教学所需的精品视频课堂软件供广大师生共享。真正能够促进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其次,基于教学方式的改变,具有共同学习意义。学习是学生的高级本能,是无法教会的,教师过度包办滋养了学生过多的依赖。教师只有通过组织有效的、集体的、自主的学习活动(教学的本质),帮助学生先经历“独上高楼”、“衣带渐宽”之后,才能实现人的自觉自悟[4]。“学懂悟会”旨在通过改变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教师转变为学习者、指导者和辅助者。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学懂”和“悟会”更具针对性。

  学生学习知识或学习技术过程往往先入门仿效,再自行感悟,因此“先学后悟”更符合学习规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生就像骑自行车,想保持平衡就得往前走。教育是一个“回头”(顿悟)的艺术,从自我的内部“引出”智慧的内核。因此,师生在知识积累和知识内化中,实现学懂悟会,具有自主学习发展的意义。

  再者,基于三维课程目标,学懂悟会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能力的提升,更具有化育意义。知识与能力后天能够习得,但个性动机素养却要靠经历、反应、等待、领悟、升华,如同生命的姿态。“学习的动因”比“学习的方式内容”更重要,“学习的发生问题”比“学习的路径选择”更重要。如果学生的心灵没有被教

  师感应到,一切的教育是没有用的,将离教育本真越来越远。让“学懂悟会”回归到化育的本真意义,见图3.

  至此,意欲以“学懂悟会”为基本环节的教育模式替代以“讲背练考”为基本环节的应试教育模式。

不懂就要问范例篇4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刨底的追究问题罢了。”这句话是美国的爱因斯坦说的一句话。的确,他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却喜欢寻根刨底地把自己不懂的问题研究出来,最后得到了回报。但我们班级里的某些人却不是这么做的,他们不懂的自己不弄明白,还不去问同学、老师,到考试时出现这个题目却不会做,到最后只能看到自己试卷上留下了一个鲜艳的大红叉。就拿我的同桌—沈东杰来说吧。

  今天下午的课外课上,王老师让我们自由活动,我们一小部分人留在教室里写作业、看课外书等。我的任务就是“逼”着我的同桌写作业咯。因为他有很多很多的作业没补完。等同学们全都一窝蜂地跑出去玩,我的任务也就开始了。“沈东杰”。我的怒吼似炸雷,震得他耳朵发麻。因为我发现,他竟然趁我不注意,猫着腰,蹑手蹑脚地往门外走去,幸好我发现的早,不然他的阴谋就得逞了。他先是一惊,然后又慢慢转过身来,走到自己座位上,写起了作业。“我警告你,你要是没做完作业就想从我的眼皮底下逃走,那比登天还难,就算你今天逃了,明天我还是会看着你做作业。除非你回家,不来上学,我会一直看到你补完作业的那一天的!”我一口气说完了这些话,呵,真痛快!但这时的沈东杰,眉头皱起,一脸的委屈样。我看了忍不住要笑出来,心想:哼,谁叫你作业不完成,不懂也不问问别人,还把作业拖到了现在,看看人家郑涛,“光荣榜”上哪有他的名字啊,因为他遇到不懂的问题就问别人,你问过吗?黑板上就数你的名字最多了,真是“榜上有名”啊,可别怪我不客气了。

  哎,如果沈东杰能学学郑涛,那他的考试成绩肯定会高许多了。成绩好的同学遇到不懂的问题要问别人,那成绩不好的同学就更要问了。

不懂就要问范例篇5

  第一、首先学会记笔记。记主要的知识点、老师突然加重语气的地方、老师不断重复的地方、突然停顿的地方、老师讲我们从来没有听到过的结论、老师讲的让我们醍醐灌顶的地方、不懂的地方。课堂做笔记要防止两个极端:一是一点不记呆听傻看,这样的后果是要么睡觉要么走神;第二是将老师讲的例题一字不漏的抄下来,而同时忽略了老师精辟的分析。笔记是要记的,但记什么?我认为记下讲课的要点以及自己的感受或有创新思维的见解;记典型的例题和重要的思想方法;当时没理解的问题。总之把听课中的要点,思维方法等作出简单扼要的记录,以便复习、消化、思考。

  第二。大胆地回答老师的提问。老师一提问就回答,有举手习惯的就举手,不举手就在下面回答,错了没关系的。

  第三。明确一堂课下来有几个地方不懂,第二天上课后先预习,看是不是还有不懂的,就再复习看看,不懂再问。学生要多寻找在老师面前展示自己的机会。

  第四。课听懂了,但作业不会做。课听懂了,是听懂了什么呢?课听懂了就必须把这堂课的精髓用最简练的学科语言表述出来,包括老师的板书、例题都能讲出来,并能像老师讲课一样的给老师同学复述一遍,这就是听懂了,如能这样,作业应该会做了吧?!说课听懂了,但作业不会做,说明课没有听懂。课后起码要做到几点:回忆起老师讲的主要内容、用简洁的学科语言把老师讲的主要内容总结出来,包括例题、习题复述给同学听,既有分析又有解题过程,作业还不会做吗?

  第五。有同学说课听得懂,作业也会做,就是考试不会做。

  那么你平时做作业有没有翻书的习惯?有没有翻课堂笔记的习惯?有没有边做作业边与同学聊天讨论的习惯?有没有这道题不会就把同学的作业看一遍再把过程默写一遍的情况?这都是作业没有会做的。要矫正这种情况就要做到平时作业要像考试一样的,不准翻书、不准问人、不准对答案,独立完成这才叫作业会做的。否则不叫会做作业。因此所谓课听懂了作业不会做、不会考试,是因为我们做得不到位。所以平时作业千万不得翻书、翻笔记问人,实在不会就把这个题放下,把该用知识点复习一遍,过10分钟再做这道题,给一个缓冲点,否则马上做也会做出来,给自己10-20分钟的时间缓冲再去做那个题。哪怕是开卷考试也要用闭卷的心理去面对,否则以开卷的心理,答案都找不到。有的人开卷分很少,是因为书上学科性的语言讲不出来,答得似是而非的,当然得不到分。必须要放弃计算器。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89191.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计划生育证明
下一篇:介绍信范本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