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朗诵稿范例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朗诵稿范例篇1

  关键词:播音主持;副语言;朗诵艺术;表征问题

  朗诵艺术是有声语言艺术领域中较为重要的一种艺术形态,其与信息传播的表达不同。鉴于艺术创作的相关特点,朗诵艺术表达的主观性、导向性、风格性更为明显与突出。播音主持艺术表达一般会从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两个方面分析表达内容、情感与技巧的统一。其中,有声语言作为“显性”的外在形式,是受众关注的重点,但副语言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隐性”作用。张颂教授认为:“副语言是语言的副产品,伴随着语言,附属于语言,辅助语言共同完成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任务。”①副语言包括多种类型,如眼神、动作、表情、妆容等。为明确研究对象,本文将副语言分为两类:一是“主观性副语言”,即依靠表达者个人主观意识控制或调整,表现与情感、意义相关元素的外化形式,包括眼神、动作和表情等;二是与之相对的“客观性副语言”,即依靠表达者外在修饰表现情感与意义、不受主观内心影响的相关元素外化形式,包括妆容、发型、服装与配饰等。本文主要分析朗诵艺术“主观性副语言”中眼神、表情、动作存在的表征问题及调整策略。播音主持副语言在艺术表达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其在表达意义与情感层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补充信息。有声语言表达虽然能够对文本语意做完整陈述,但仍需利用副语言补充引导性与动作指向性的信息内容。比如,朗诵中经常有“看……”此类的方位指向表达,从文本来看,表达者往往难以准确表现“看”的方向与内容,此时若通过眼神的变化描绘其方向———往左或右、远或近看,则能补充有声语言表达不充分的位置信息,引导受众更加准确地进入表达者所营造的情景或情绪中。二是表现情感。有声语言在语意表达上发挥着基础的功能,但在情绪表达上却不能做到尽善尽美。部分有声语言无法表现文本内涵与个性化的情绪态度,需要借助副语言表现其内涵性的情感。如“你吃了”这句话,表达反问时仅通过有声语言难以完全呈现表达者的个人主观情感倾向,如果表达者此时加入副语言“皱眉”的表情,则传递出对“你吃了”的不满等情绪色彩。三是规定语境。语境是受众理解语意内容的基础,如果语境不清就无法做到对语意的准确把握。如“我跟你说”这句话,在多人现场时仅通过有声语言表达无法确定其目标对象是谁,可能会出现交流的误解或障碍。如果借助眼神望向其交流对象,则能让在场者明确自己是否处于这场对话的语境中。此外,从传播效果来看,也能让受众明确有声语言的目标对象,利于信息与情感的接收。

  一、本末倒置———副语言表征问题出现的原因

  播音主持副语言虽然在朗诵艺术表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朗诵指导与实践的教学中,我们却发现学生对语言表达形式技巧的主动运用与最终应呈现的情感意义并不对位,即有声语言与副语言的错位。比如,文本及有声语言是“他笑了”,但表达者的副语言却面无表情,虽然文本及有声语言有“笑”字,但传递出的情感却无“笑意”。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是表达者“外化文字之形”而未“内化文字之情”所导致。因此,我们发现副语言的表征问题与有声语言表达的不准性是正相关关系,即副语言不准确,则有声语言表达不准确,副语言对有声语言起着引导与表现的作用。而副语言表征问题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朗诵艺术创作的理解存在偏差。艺术创作是一种主动性、主观性、创造性的行为,要求表达者对文字稿件生发出相应的情绪感受,再依据文字稿件,结合表达技巧加以外化呈现。在创作过程中,表达者的主观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尤为重要,但不少表达者看到稿件就“见字读字,不思其意”,企图依赖艺术表达的形式技巧,尤其是播音主持语音发声的技巧,毫无创造性地“转述”文本,从而导致了以上情况的出现。二是对朗诵表达技巧的学习存在偏差,这里所说的学习偏差主要是学习理念方面。从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来看,早期播音主持理论与实践技巧均是从播音员主持人的实践经验总结而来,这种技巧的生成所遵循的路径是“实践—总结—经验—理论”,其普及过程是“个人—整体—个人”,即播音员主持人把个人的创作经验凝结成整体的理论或实践经验技巧,再传播给后来的学习者。因此,对于播音主持相关的语言技巧学习,应先展开主动实践,即投入情感艺术创作,发现有表达不恰切或其他问题时,再依据已形成经验的技巧或理论角度进行调整,而不是直接利用技巧或理论,进入朗诵艺术的创作实践。如果倒行逆施,就会导致艺术表达“有形无神”的现象。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不少学习者重视技巧的“被动学习”,缺乏语言艺术的主动创作,正因这两方面的本末倒置,导致了副语言在艺术表达中各种表征问题频繁出现。

  二、失焦、失控与失位———副语言表征问题及其表现

  眼神、表情与动作是主观性副语言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当它们出现表征问题时,我们的朗诵艺术表达就不能充分地表情达意。首先,眼神失焦会导致“对象弱化”。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朗诵表达中,眼神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播过程中眼神的聚焦能够保证受众的“对象感”一直在线。但在朗诵指导与日常教学中,表达者经常会出现“眼神失焦”的情况,即眼神没有看到应该看到的人或物,这就切断了表达者与观众之间的情感链条,导致“对象感”弱化甚至丧失。比如朗诵表达中的眼神空洞。很多表达者在朗诵过程中,眼睛一直处于“空洞”状态,即好像看着某个人或某个位置,但却看不到其眼神随着文字内容或有声语言表达的情绪变化与随之产生的眼神变化,虽然眼睛在看,却眼中无神。这就导致了有声语言表达的内容在节奏上陷入混乱。表达者应做到“眼里有画面,心中有情感”,即无论是眼神的定态或动态移动都应基于文本内容需要表达者构建的场景或画面,抑或是表达过程中需要关照的受众互动与情绪反馈,形成明确的“视点”,可能是具体的方向、位置或者人物。如果表达者无法做到眼神聚焦及眼神的准确移动,则无论是现场还是屏幕前的受众,都可能会感受到被当场交流“抛弃”的失落感,这种失落感即传播过程中“对象感”的弱化。从艺术表达来讲,原本应该主动的“诉说”变成了被动的“转述”,造成视听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让观众有被忽视的感觉。其次,表情失控导致“情声错位”。表情一直是副语言中较难控制的一部分,尤其是在朗诵表达中,很多人的表情越想控制越失控。同时,有些表达者在明确副语言表情对有声语言的辅助作用后,以为自己的表情到位,实则发挥了相反的作用。因为表达者在控制表情的同时,也放下了情感的表达,反而导致表情失控,无法准确传递文字的语意与情感,造成情声错位。比如朗诵中的表情纠结。在朗诵指导与实践训练中,学生往往在有声语言形式上饱含深情、抑扬顿挫,但细听却发现其情感总有不到位或者不对味的情况:明明是伤心、难过或失望的负面情绪,听到的却是假、装的感觉甚至一丝窃喜;明明是自豪、高兴或赞叹的正面情绪,听到的却是愤怒之感。这时关注表达者的副语言表情,可以看到其表情“十分纠结”,一边蹙眉紧绷,一边咧嘴做笑。经过多年对教学内容的探索、与学生直接交流后总结发现,这是因为在创作过程中表达者过分关注文本的“声音形式”,或过分控制舞台上的“标准表情”,导致了放弃情感表达的本位,以至表情纠结。这种副语言表情失控会使受众对表达者利用有声语言构建的“情景”与“情绪”体会错位,甚至完全没有体会。而表达者也会陷入“自恋表达”中难以自拔,观众被滞留“场外”,无法进入情感共鸣。最后,动作失位导致“场景崩塌”。表达者在朗诵过程中,位于众人仰望的“高台”上,进行当众示范,对观众进行情感共鸣及行为的引导。因此,构建具体化的场景,描绘准确画面,推动情节发展,促进情绪变化,是表达者的“舞台任务”。然而,表达过程中的动作失位直接导致了有声语言场景构建的崩塌,即无法准确传递出文本所描绘的景象。比如表达者的动作不够舒展。朗诵文稿中常有“远方”之类的情景,表达者需要建立“内心视像”后,通过有声语言构建起受众想象中的远方,此时借助副语言动作,即手臂与手掌的舒展,可引导有声语言的表现力。但受内心场景构建不足或舞台、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表达者常会出现动作的失位,即手臂不够舒展或手掌不能自然地展开,导致有声语言表达的束缚与拘谨,从而使最终呈现的“远方”场景有所不足,甚至完全崩塌,让受众无法体会其境。这种“动作失位”的情况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艺术感受与舞台信念不强。艺术表达者一般在舞台上或镜头前进行情感表达与公开传播,舞台或镜头等传播介质会对有声语言及副语言表达效果产生折损,因此在动作幅度上需要足够充分、到位,一丁点不足都会影响表达最终呈现的场景与画面的准确性、情感的丰满度。二是行为习惯不佳。一方面,很多表达者并没有足够多的舞台经验,生活中肢体动作也较为“散漫”,面对需要“充分动作”时不适应,身体上的习惯没有养成,则会出现各种动作失位的情况,影响有声语言表达。另一方面,在思想观念上对“动作”有误解。要么认为动作需要“设计”,导致刻意记忆规定动作却忽视其与有声语言之间的自然关联;要么认为动作“大可不必”便随意为之,导致在朗诵过程中“行不足,言未尽,情不满”,对传播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三、内外兼修———副语言表征问题的解决策略

  正如副语言在分类中存在主观与客观、内在与外在之分,其表征问题的解决策略亦需从内外两方面进行调整。首先是眼神训练。眼神在生活表达中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在艺术表达中则更为明显,因此眼神的训练与控制是必需的。从艺术表达的创作路径入手,我们应先从内在、主观方面进行调整,即充分备稿。朗诵艺术表达中,文字稿件是我们进行有声语言艺术创作的依据,因此在考虑眼神控制前,应将注意力集中在稿件内容的理解上,了解其内在逻辑、情节发展及情感内涵,运用朗诵表达的内在技巧进行艺术创作。同时,要尽量根据表达需要对稿件进行理解记忆,这也是情感表达本位的体现。此外,副语言眼神上也需进行肌肉训练,包括定态与动态训练。眼神的定态训练,即盯住一个点或一个人,做到单位时间内不眨眼、不流泪,且饱含交流欲望地凝视;眼神的动态训练,即聚焦每双需要对视的眼睛,能在交替对视中做到眼神不涣散,不躲避。眼神的肌肉训练能够保证其聚焦与明亮,使副语言眼神发挥最大的对朗诵艺术表达的辅助作用。其次是表情训练。表情在艺术表达中承担着诸多作用,其准确性直接影响观众对内容的理解,因此表情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可从表情生发的源头,即表达者的主观情绪感受进行训练。在表达开始前,先从表达者主观理解上把握文字稿件及情感的正确性与多重性。情感表达具有多重性是因为人的情感并非单一维度呈现,而具有多维度交杂的情况,如悲喜交加等。所以,要从主观层面理解这种情绪,并寻找与之对应的副语言表情之“正确形式”。表达者的表情还受基调的影响,应保持与有声语言基调匹配的表情;此外,表达者应做好自我观察,保证表情到位。比如,用录制视频的方式进行副语言表情的观察与调整。副语言的准确性与有声语言的正确性是正相关关系,当有声语言出现失误,副语言也可能出现了问题,这时便可通过副语言的观察、调整,追求更佳的表达效果。最后是动作训练。动作在表达中承担的作用是明显的,但往往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动作过多会对有声语言表达产生干扰,动作幅度过大会夸张情绪,因此很多表达者选择忽略这部分的训练。但我们应该正视它,并从内外两方面进行训练与调整。一方面,应在个人主观意识上建立舞台信念,即明确“舞台语境”,表达时主动将动作融入有声语言的艺术表达中,不可随性放纵;另一方面,应在客观、外化的动作上注意习惯的养成,比如举手、握拳、挥手等动作做到位且不随意,以及站姿、坐姿及走姿的训练等。当这些动作经过训练变成肌肉记忆时,则不需要主观控制即可自由行动,朗诵表达时动作就会随着主观情感的推进自主跟上,发挥正确的辅助作用与功能。朗诵艺术的表达以情感表现为本位,借助有声语言这一载体,发挥副语言的积极作用,才能最终实现传情达意的目的,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但是不少表达者因为对艺术创作路径的误解与偏差、形式技巧的“刻板学习”与“被动运用”等原因,出现了眼神失焦、表情失控及动作失位等一系列副语言表征问题,影响了有声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希望本文在眼神、表情及动作三方面提出的主观与客观调整与训练策略,能够为相关艺术表达者提供参考,创作出更多具有丰富艺术表现力的朗诵作品。

  参考文献:

  1.张颂。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0:24.

  2.谢伦浩,杨多。播音主持副语言的学理定位[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05):103-107.

朗诵稿范例篇2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被不断深化,被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三维目标要求教师的每节课都要成为莘莘学子展示青春、升华生命的重要过程和载体。在教学中不能无视学生的人生体悟、人格磨炼,不能无视学生的能力生成,更不能无视学生在课堂上生存的状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参与者,学生的成功才是最大的成功。对于怎样才能调节好学生和课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更新教学观念,转变角色定位,从根本上调节课堂生态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不注重学生的理解、感受,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不能够适应未来世界的需要。课堂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不断地追求新知,还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教师从“指挥者”走向“引导者”,让学生走到前台,使课堂具有灵动性。如必修三《简单随机抽样》中,我们可通过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可设计几个问题:(1)学校为了解全校学生的视力状况,该如何?(2)保险公司为对人寿保险制定适当的赔偿标准,需要了解人口的平均寿命,怎样才能获得相关数据?(3)全班有50人,现抽取5人参加学校朗诵比赛,如何产生呢?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讨论,发挥小组作用,自己动手设计计划,尝试解决。这样学生都会动起来,班级生态自然就会好起来。 二、精心准备,灵活调节课堂生态 教师要对教材吃透,对重难点把握到位,对知识的增长点要研究到位,对学生的优缺点要了如指掌,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要调控到位,善于激发学生的激情。如必修三《简单随机抽样》主要研究两种随机抽样法:一是抽签法,二是随机数表法。在研究此节时,教师一要对教材分析到位,二要对学生分析到位,三要对重难点化解到位,四要教具准备到位。教师可通过课前准备的问题开始本节课的讨论,可以举例:在1936年美国总统选举前,一份颇有名气杂志的工作人员做了一份民意调查,兰登和罗斯福谁将当选下一任总统。为了解公众意向,调查者通过电话簿和车辆登记簿上的名单给一批人发了调查表。通过分析显示,兰登将在大选中获胜。实际结果正好相反,最后罗斯福在选举中获胜。这是为什么呢?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交由小组讨论,形成定稿向全班同学发表。这样每个学生都会参与其中,如正确,在老师表扬下会更活跃。再问全班有50人,现抽取5人参加学校朗诵比赛,如何产生呢?这时学生会由生活经验想到“抽签法”。这时教师可拿出在课前做好的50个签和一个密封的盒子交到学生代表手中,让他们去尝试解决。课堂气氛一定会很热烈,效果也会很好,在平等、民主的环境中,不同层次的同学都会有收获,也就达到了我们想要的教学效果。 三、把握学生心理,及时调节课堂生态 教师要善于观察,把握好课堂上每个学生的心理动态。有的学生因情绪不稳,上课时心不在焉,影响了正常学习。这时老师要及时分析原因?如是家庭、生活的原因,可在讨论时给予关怀;如因成绩不好,跟不上老师的教学,可通过稍简单的提问,让他感受到老师的关注,老师一句鼓励的话语,有时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如果是学得不扎实,教师可给予一些中肯的批评,让他感到学无止境。老师敞开心扉的关怀、理解与宽容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帮学生克服困难,排除困扰,走出人生的不快乐而活得精彩。 四、教师要做好及时总结,以期更好地提升课堂生态 著名学者李镇西是这样评价教育随笔的:“对于普通教师,甚至应该提倡这种表达———教育理念可以朴实地阐释,教育情感可以诗意地抒发,教育过程可以形象地叙述,教育现象可以激情地体现。”总之,通过反思写出来的文字是对实践的检验、理论的生成、情感的升华、素质的提升。要用教学理论来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行为,要把对课堂教学实践的感性体会上升到教学理论的高度去认识、分析和总结。只有把课堂实践与教学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把关于教学活动的零散之珠串成一条完整而精美的教学之链,才能使教师的教学水平真正地提高。 新知识时代,实践数学课堂教学素质化是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课堂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立足课堂进行“课堂革命”,带领学生走出“描红天地”,积极培养富有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我们每一个教师发出的呼唤,更是教师神圣的职责和使命,我们必须为之而努力奋斗

朗诵稿范例篇3

  1.国家重视,支持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文艺精品创作、文化知识传授、文化传播、文化娱乐服务、文化传承、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在新的形势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有声语言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有声语言能够穿透灵魂、感动心灵、启发智慧、塑造魅力独特的世界。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大量经过专业学习的语言艺术应用型人才,尤其是有声语言艺术应用型人才。在这个大背景下,高校在培养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时,迫切需要在有声语言艺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对这一类型的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所以,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基础课程,“播音创作基础”的教学改革也显得尤其迫切。

  2.关怀当下,观照现实

  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文化传播”需要语言艺术应用型人才,在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大众传播媒介领域中进行口语传播;“文化知识传授”需要语言艺术应用型人才,作为语言老师人际传授培训;“文化娱乐”需要语言艺术应用型人才,在大型文艺活动中主持、朗诵、曲艺表演等,充当有声语言舞台演员的角色;“文化传承”需要有语言艺术应用型人才,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化”在博物馆、展览馆等地讲解传承,充当讲解员的角色等。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语言艺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研究与实践,有较强针对性、行业适应性、专业对应性。关怀当下,观照现实。

  二、有声语言艺术人才在社会行业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紧缺,缺口量大。

  笔者发现,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的语言艺术类专业人士非常稀少,占所有专业业务干部的比例不到10%;各级需求量大,省部级的专业艺术院团,地区一级的艺术馆、乡镇一级的文化站,大量缺乏经过专业训练的有声语言艺术人才;现有的人才结构不对称,乐器、声乐、美术、舞蹈干部众多,语言业务干部非常少,比例不协调。

  2.能力不足,专业模糊。

  现有的有声语言艺术人才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专业配比不合理。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及复合型人才。专业能力显得尤为不足,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知识结构不完善、学历普遍偏低、专业技能不拔尖。有些业务干部是民间艺人、复员军人、自学成才的工作者,文化基础薄弱。现有队伍存在断层、青黄不接的现象。

  三、高校“有声语言艺术人才”培养在“播音创作基础”中的教学问题

  1.偏重理论阐释,忽视能力掌握。

  传统“播音创作基础”课程,分为理论阐释和录音两部分。在理论教学中,往往将内外部技巧等理论条目的阐释置于重要位置,而忽视了实际方法技巧的掌握环节。往往是:能够明白“重音”的定义,却无法在稿件表达创作中,找到语句、文本的重点,通过重音传递思想加以呈现。动手操作掌握的能力不足。

  2.学生人数较多,参与实战量少。

  一个年级的播音学生众多,无法保证小班教学。相较于声乐5人左右的小课教学指导,播音班的学生人数庞杂。在录音课教学中,分配给学生的任务,也只是“任务性”录完,即使布置课后的录音作业,也难有高质量作品呈现。加之环境闭塞,大部分学生更是无法在播音创作录音中提升。

  3.教学场地封闭,辅导人数受限。

  现有的“播音创作基础”的课程教学,基本依托于录音实训室,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录老师听,课堂教学显得死板,困顿于录音室,教学气氛死气沉沉。学生人数又多,辅导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时间有限,精力亦有限。

  4.学生底蕴欠缺,教学内容单薄。

  学生在经过一年级的核心专业课“普通话语音发声”后,进入到二年级的播音创作专业课训练。主持人比拼到最后,是“文化综合实力”的较量。学生在“播音创作基础”中的学习,对稿件的感受、体会、认知非常浅薄,情感的传递做作而且肤浅,表现呆滞、木讷、空洞,这是源于对稿件的理解不深刻,追根溯源是学生文化底蕴的缺失。在“播音创作基础”中,传统的教学内容核心是有稿无稿的创作表达,更多是论述技巧及方法,内容显得单薄局限。

  5.视野范围狭小,脱离行业教学。

  在教学中发现大部分播音学生视野不开阔,呆板,没有表现力,比试表现力和才艺难超音乐学子,PK文化底蕴难敌文学院和历史学院同学。学生位置尴尬,专业能力良莠不齐,实践机会极少,感受到的专业见习氛围少,与行业接触也不多。教学脱离行业,大部分学子恐难胜任媒体工作。

  四、具体实施方案及计划

  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背景,让“有声语言艺术人才”在“播音创作基础”的教学课程中,可以在作品演播、表达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解说能力,综合舞台表现能力,文化素养积累,团队协作能力等得到提升。并且应用、服务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有声语言艺术人才”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行业。

  1.课堂主题演讲。

  每节课的重心下降至学生,每次专业课要求2名学生自选“题目”“角度”做5分钟的主题演讲,并依据表现打分,算入学生期末的课程考核成绩。帮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练习口语表达的能力。演讲结束,其他同学点评,训练学生归纳观点、学会赏析;老师点评,提出修改意见,帮助学生在表达观点中进行有效的传播。

  2.指定书目阅读。

  每月指定阅读书目,并定期开读书交流、分享会,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积累口语表达素材,让学生明白,在有声语言艺术的表达中,“说什么”比“怎么说”更加重要,成为一个“有内容”的人。

  3.完成课堂作业。

  布置的课堂录音作业统一公放视听,查找学生录音作业存在的问题,答疑释惑,调整状态。让学生明白问题所在,并把问题落实到可以解决的层面。给出修改调整意见,再次录音,听改变。掌握“有声语言艺术”表达的“有稿无稿表达”的创作方法、作品演播的能力。

  4.单元作业评比。

  每单元的课后作业,进行全班评比,挑选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颁奖。例如“最佳进步奖”“最佳用声奖”“最佳作品”等,调动学生积极性,认真对待实战作品。

  5.多元教学内容。

  只会用声播,远远不够。在此项目中,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加入舞台教学,舞台演绎、表现等的相关内容。加入“戏剧曲艺”艺术的熏陶学习,感知中国传统艺术,提高学生语言艺术表现的能力,改善播音学生呆板、不善表现的状态。加入“讲解员”的口语表达训练,学校展览馆、校史馆、风景点等都可以作为依托地点,培养“有声语言艺术”的应用型人才———讲解员;加入拟态“人际传播”的训练方式,运用新媒体、自媒体等方式,辅助教学、练习。

  6.完善考核方式。

  组织实施期中期末的舞台考核,课程成绩构成由“出勤”“平时作业”“课堂演讲”“期中展示”“期末汇报”等综合构成。用舞台展现表演的形式,增加学生的现场实战感,不仅了解理论定义,更要会面对镜头,面对话筒演绎“有声语言的艺术”。

  7.产学研深度融合。

  邀请相关专家:重庆文联专家、大型文艺活动演出导演、重庆曲艺艺术家、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相关专业人士,对学生的汇报展示进行联合评审。并邀请相关专家开展讲座,拓宽学生视野,与行业深度融合。在行业中磨砺,在行业实战中成长。

  8.明白“三个明白”。

  在教学课程改革里,要让学生明白个人专业问题所在,把问题落实到可以解决的层面。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正确的语感。观摩赏析优秀素材,学习赏片儿,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同时明白专业好的标准:脑子里存储的样子多,用的时候反应速度快。

  9.树立“三颗心”。

  教学改革也是学生重新养成习惯的过程,培养学生耐心;强调技术训练,培养学生信心;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恒心。

  10.坚守“三个多”。

  让学生多练、多听、多记。

  11.团学合作创新。

朗诵稿范例篇4

  一、活动时间

  10月13日9:00——9:50

  二、活动地点

  中心小学校园

  三、参加人员

  1、拟请区委副书记,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区委常委、副区长、宣传部部长;

  2、团区委全体机关干部,区教科局分管共青团的领导,区国税、地税、法院、检察院分管共青团的领导及团组织负责人;

  3、各乡镇少先队辅导站站长,中心小学学生代表’

  四、活动主题

  争当四好少年与祖国同成长

  五、活动议程

  1、少先队活动:①举行升旗仪式,②新队员入队仪式,③少先队风采展示(队礼、出队旗、呼号、朗诵四好少年内容等);

  2、举行团区委扶持中心小学少先队阵地建设经费仪式;

  3、举行区直团组织与小学少先队结对仪式;

  4、区领导讲话;

  5、表演节目(主要内容:节能减排、展示少先队风貌等三个节目)。

  六、活动要求

  1、团区委负责活动的全面协调,通知各乡镇少先队辅导站站长,联系区国税、区地税、区法院、区检察院团组织;

  2、拟由区委办联系区领导并审核领导讲话稿;拟由区委宣传部负责联系宣传媒体及撰写宣传材料;

朗诵稿范例篇5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文化活动方面

  1、1月份,镇文广站组织6名书法爱好者在村、社区开展了“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迎新春送春联”活动,使当地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文化惠民政策。此次活动共书写赠送春联200余幅。此次活动在报刊登。

  2、2月份,组织龙灯队在等美丽乡村开展舞龙灯闹元宵民俗文化活动。

  3、3月份,镇文广站组织10多名学雷锋志愿者在城南等社区开展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学雷锋服务活动,服务内容有医疗咨询、血压测量、法律咨询、理发等。此次活动共接待服务对象100余人次,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良好口碑。

  4、3月29日,镇文广站与镇文明实践所一起组织志愿者在村开展了“理论宣讲进村组”志愿服务活动,并邀请了市县知名讲师到场宣讲,当地100多群众聆听了宣讲,听取了讲师们对党中央2019年一号文件的解读,切身感受到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关爱及各项惠民政策。现场还发放了有关“三农”政策的宣传资料。此次活动在省市县文明网站和媒体刊播。

  5、5月份,镇文广站与文明实践所共同组织社区文艺团在村、社区开展了二场新时代文明实践感恩母亲文艺演出活动,参加活动的人数30余人,观众200余人,演出节目有歌舞、独唱、小品等类型,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孝道文化,树立文明新风。此次演出受到当地群众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6、5月26日上午,把“道德讲堂”“搬”到村,举行了一场国学经典道德教育培训。来自村及社区的70多名青少年和文明志愿服务者参加了此次培训。培训班邀请了心理咨询师、国学文化讲师进行了现场教学,介绍了孝道文明的基本礼仪规范,讲授了国学经典道德故事,并结合生活实际,讲授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生动形象的阐述了新时代道德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学员们认真听、认真读、认真领会国学经典的内涵,感悟道德文明的力量。此次活动在中国网、报和县报等新闻媒体刊登。

  7、6月份,组织全镇60余名妇女开展了“包粽子”比赛。

  8、7月份,镇文广站组织20多名中小学生在文广站图书阅览室开展了读书征文活动,收集征文20余篇,向县文广新旅局推荐2篇。

  9、10月份组织社区老年人健身队参加了全县“庆国庆老年人文体健身活动展演”活动。

  10、11月份,镇文广站与镇文明实践所组织社区艺术团在全镇11行政村开展了以“抵制、消除毒害”为主题的宣传巡演活动。此次巡演有20多位演员参加了演出,观看群众达1000余人。此次巡演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演出通过舞蹈、歌曲、朗诵、小品、快板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向观众宣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宗旨,宣传给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同时普及禁毒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禁毒的良好氛围。

  (二)、培训方面

  1、3月份,举办了一期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班。

  2、4月份,举办了一期道德讲堂—经典诵读讲座。

  3、5月份,举办了一期妇女知识培训班。

  4、6月份,举办了一期法律明白人讲座。

  5、12月份,组织全镇党员在县影剧院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集中培训。

  (三)、文化设施建设方面

  1、2019年,文广站新建了两个不锈钢宣传栏,对宣传栏内容进行了更新。

  2、2019年,对全镇19个村居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进行了制度补充完善,按规定安装了门牌和公示牌。

  3、村一栋200多平米的文化服务中心主体工程已经完工。

  4、村正在兴建文化服务中心,目前已做好一层。

  5、县金果世界旅游区朱梓坑民宿度假村建设已经完成征地、拆迁任务,“印象五坊”(即剪纸工坊、制伞工坊、酿酒工坊、打铁工坊、棉花工坊)和其他休闲娱乐园都已经完成效果图设计,目前正在加紧施工。

  (四)、村居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管理方面

  1、2019年,文广站对全镇19个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和16家农家书屋进行了多次巡查,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改。

  2、举办了一期文化综合服务中心管理员和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班。

  3、对村居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的管理制度进行了完善。

  (五)、新闻宣传工作

  2019年,我站在中央新闻媒体上稿14篇,其中涉及文化方面6篇;在省级新闻媒体上稿4篇;在市级新闻媒体上稿35篇,其中涉及文化方面的稿件6篇,县级上稿42篇,其中涉及文化方面8篇。

  二、存在的问题

  1、农家书屋管理还存在许多漏洞,开放时间还达不到要求,管理还不到位;

  2、部分村居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大,文化设施还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

  3、目前乡镇扶贫、环境卫生、创文明城、美丽乡村建设等各项工作繁杂,院内所有人员都必须参与,造成站所人员不能专职专用。

  三、下一步打算

  1、对照目标找差距,对照问题抓整改,集中精力抓落实,进一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狠抓村居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朗诵稿范例篇6

  关键词:中华经典诵读;深度融合;实施策略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我国文化宝库的瑰宝。她源远流长,内容广泛,思想深邃,语言精美。她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是我们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更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诵读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宛若享用一道精神上的饕餮盛宴。特别是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诵读经典不但有助于其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而且对其人格的养成、情操的陶冶、道德的修炼都非常重要,更是青年一代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坚持文化自信的具体实现。但过去相当长时间里,经典诵读在国民教育阶段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高等教育为例,很长一段时间内偏重专业教育,对中华文化传统经典弘扬和发展不够,这导致高校出现缺乏人文精神、实用主义盛行的现象,年轻一代缺乏文化自觉与民族自觉。因此,国家提倡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在国民教育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教育部与国家语委也通知指出高校大学语文及中文、播音主持、影视话剧表演、师范类等专业相关课程中应进一步强化经典的讲解、诵读和书写技能的训练、考核。所以,播音主持专业教学融入经典诵读是十分必须且必要的。

  一、经典诵读融入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必要性

  播音主持专业培养的是敢言善言、勇于担当、知识丰富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者。经典诵读的开展对播主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

  (一)有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首先,诵读是播主专业基础教学阶段最为重要的训练方法。将蔚为大观的经典作品选做诵读素材,能为很好地为基础教学中的吐字与发音训练、气息运用训练、语言表达技巧训练等提供助力,为学生实现“有稿播音锦上添花”夯实基础;其次,诵读所需的表演性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舞台表演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意识,教学中充分开展诵读活动,能提升学生相应的这些能力。因此,在专业教学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势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二)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既要求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也应该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播音主持的工作岗位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在专业能力之外,还应具有较为扎实的文史功底与人文素养。所以在专业教育阶段,应该要重视学生这一素养的形成。中华文化经典从秦汉传承至今,诗词、曲赋、小说等作品灿若星河,满含汉语言的美感、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思想情感。诵读经典即能在理解、学习作品的过程中提升自我的文学修养、美学修养、历史文化知识,也能从诵读的音律中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品格。

  (三)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作为新时代的播音员、主持人,主持能力早已不是衡量主持人合格与否的唯一标准。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更好地履行传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职责与使命。而中华文化经典是一本关于民族气节、爱国情怀、坚韧与奋斗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百科全书。诵读这些优秀的经典作品将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民族意识与责任担当,必将促进播主专业学生成为更合格、更全面的播音主持艺术人才,成为纷繁复杂的传媒工作中新鲜、有力的血液。

  二、经典诵读融入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实施策略

  早在播音与主持专业创办之初,老一辈播音主持。教育工作者就广泛认同了“诵读”在播音主持专业基本功训练中的重要意义。张颂老师在《朗读学》一书就曾指出朗读与朗诵是播音主持专业学生专业基础技能训练最为有效的训练途径。同时,纵览全国已经开办的播音主持专业,在《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和《语言表达基础》3门传统的基础课程中,诵读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可见,经典诵读符合播音专业的教学规律。但目前,经典诵读的内容在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渗透明显不够,且呈现出“碎片化”的态势,缺乏系统化、科学化、梯度化的设计,这很难对本专业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提供实质性帮助。因此,经典诵读与播音主持专业教学要实现深入融合,应当在课程体系、课程实施环节、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整合与创新,实现丰富、立体的有效融合,以此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优化课程体系,凝练教学内容,融入经典诵读元素。课程体系是组织专业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在过去播音主持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经典诵读往往作为训练素材出现在《播音创作基础》等课程里。要让经典诵读在播主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效能,应当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专业选修课模块设置系统性的经典诵读课程与教学内容。首先,在已有的专业课程中将经典诵读凝练为系统的教学内容。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部分,选用一些篇幅较短、结构较简单的古典诗词进行发音咬字的训练,选用一些富有情节与节奏、情感变化鲜明、篇幅较长的经典作品进行有声语言表达技巧的综合训练;在主持技能的相关专业课程中设计一些中华文化经典的项目,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训练学生的节目主持能力。专业选修课部分,选用表演性强、综合表现元素丰富的经典作品进行综合训练和舞台展示。以此形成有梯度的循序渐进的训练内容。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也相应地提高学生的文化与道德素养、美学意识。其次,丰富经典作品鉴赏与导读的相关课程。在已有《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课程中加重经典作品赏析的部分;增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学作品鉴赏》等课程提升学生文学解读能力、文化素养、美学品位。第三,增设《中华经典诵读》等课程,对学生的经典诵读能力进行专项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演绎经典诵读作品的能力。

  (二)改善课程实施过程,搭建经典诵读实践平台。课程实施部分主要包含教师教学、教学资源、实践教学几个部分,它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为充分发挥经典诵读的效能,需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提升专业教师相应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手法。专业教师要具备经典诵读的示范能力、中华经典作品的解读能力,要熟悉经典诵读展示所需的软硬件设施;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演示法、练习法、参观教学法全面展开教学,既注重提升学生的诵读能力,又注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提升自身的文化与道德素质。其次,利用互联网丰富教学资源。在课内教学部分,可以使用超星教学平台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实现师生课上与课下的互动;使用Audition、Premiere等软件丰富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选用优质的配套教材,收集名家名作诵读案例作为教学素材,自编一些符合自身办学理念的教材,为教学提供助力。最后,充分运用课内实践、课外实践搭建中华经典诵读实践平台。播音与主持专业具有鲜明的应用型特色,强调实践符合播主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课内实践部分,应该充分利用演播厅、舞台进行全真模拟性实践教学;课外实践部分,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增加学生实践机会,适当组织校内的经典诵读活动与竞赛,将经典诵读课外实践活动计入学分,将各级经典诵读比赛列入学科竞赛范围,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相应的课外实践与学科竞赛,在实践中真正提升自身的诵读能力、专业能力。

  (三)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多维度检验教学成效。教学中应当重视课程考核,以此提升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给师生反思自身教与学效果的空间。首先,课程考核要重视过程评价。针对学生日常在课堂上的诵读表现与学习效果及时进行评价,加大过程评价在课程考核评价中的比例。肯定学习态度积极、学习效果良好的学生,形成正向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沉浸在学习诵读的良好气氛中。过程评价中也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让学生自评、互评,能让学生及时看到自身的优点与缺点,及时修正诵读中出现的问题。其次,课程考核形式要有一定的灵活度。不拘泥于传统的考核方式,充分考虑经典诵读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加大实践考核的比例,用个人或团队协作的形式进行舞台考评,以汇报演出、专业竞赛等方式展示考核成果。这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诵读能力,而且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协作能力等均有裨益。第三,丰富考核的具体内容与考核点。在重点考核学生的诵读能力之外,综合考核学生对于诵读作品的理解力、欣赏力,以此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审美情趣。

  三、结语

  自2010年6月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起,经典诵读活动已经在全国范围开展了数十年,已经取得诸多成效。高校作为这一行动的主力军,一直在探究和实践经典诵读和专业教学融合的空间,播音主持专业也积极参与其中。2013年开始,国家语委联合中国传媒大学举办了面向全国大学生的齐越朗诵艺术节,至今已经举办了6届。目前,各类经典诵读比赛已经成为播音主持专业重要的实践项目,日益受到各个学校播音主持专业的重视,而经典诵读的实践已经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产生了很多积极作用。因此,在播主专业改革与发展中继续推进经典诵读行动,将经典诵读与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深度融合势在必行。经典诵读系统性、阶梯性的融合在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定将使播主专业教学优化提质,也能有效提升播主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文化与道德素养、美学品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合格传播者。

  [1]曲文军。中华经典诵读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孙菊。浅论经典诵读活动在高校的开展[J]。学园(教育科研)2013(12)。

  [3]赵羽。关于国内高校开设国学经典诵读公选课的几点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5)。

  [4]《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语用函[2010]6号[R],2010.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89740.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经典的火星文个性签名
下一篇:加强个人修养心得体会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