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白描手法范例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白描手法范例篇1

  1、忽马草坡左侧转出一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公孙瓒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

  2、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起初,下的是雪粒,就像半空中有人抓着雪白的砂糖,一把一把地往下撒。不一会儿,雪就越下越大,雪粒变成了雪片,像鹅毛似的,轻飘飘慢悠悠地往下落,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像天女撒下的玉叶、银花。那样晶莹,那样美丽。路边那些又细又高的柳枝,不时地晃动着身躯,把身上的雪晃落到底墒,可是它刚刚抖掉一些,马上又落下许多,渐渐地,大雪给它穿上了一件洁白无暇的外衣。夜2里,万籁俱寂,只听得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都笼罩在白茫茫的大雪之中。

  3、看看我,一张白净的脸和一头乌黑发亮的短发是多么的搭配啊!一双问号似的耳朵,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显得炯炯有神,一张能说会道的嘴一天到晚说个不停。

  4、我的好爸爸今年37岁,圆圆的脸上两条又黑又浓的剑眉使爸爸显得很英俊潇洒,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闪着慈祥的光芒。1米73高而魁梧的身材是我和妈妈的档风墙,爸爸的模样使我们感到幸福和快乐。

  5、在十字路口的中央,站着一位穿着警服的警察叔叔,他大约20多岁。他的额头稍微突出,水汪汪的大眼睛,黑溜溜的眼珠在眼眶里转来转去,无论转到眼眶里的任何部位都显得那样炯炯有神,可帅气了!

  6、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7、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8、她长得不算高,看样子顶多也不过十五六岁。圆的脸,大眼睛,害羞起来脸庞绯红绯红的,额头发际有一块小小的青痣,看样子那是他妈妈留给她的标志。

  9、我的班主任姓吴,名叫明珠。她教我们数学,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吴老师”。吴老师长着短发,嘴边总是带着微笑,显得很和蔼。

  10、他有一颗冬瓜头,生气的时候脸一下子拉得很长,非常像马。他单独面对你的时候总是摆出一副善解人意的慈爱样子,同时不停地摇晃脑袋,远看像漂浮着的一个大灯笼。他的眼睛,你知道吗?大大的,灰黑色,很深邃,长在那张马脸上显得非常病态,他说话时喜欢对所有人乱飞媚眼,小心别让它撞到你,那会使你魂飞魄散的。他的胳膊啊腿啊细得像竹竿,衣服酷似床单披挂在身上,飘忽飘忽的,特别有神秘气质,这决定了我们在表演一切恐怖剧的时候都由他戴上假发来演女鬼。

  11、有一位老者,他的脸是属于放在人群中并不起眼,虽然不起眼,但我认为他是最美的人。

  12、那时一个伙计跨过船来,拿着摊开的歌折,就近塞向我的手里,说,‘点几出吧!’……我真窘了!我也装出大方的样子,向歌妓们瞥了一眼,但究竟是不成的!我勉强将那歌折翻了一翻,却不曾看清几个字,便赶紧递还那伙计,一面不好意思地说,‘不要,我们……不要。’他便塞给平伯。平伯掉转头去,摇手说,‘不要!’那人还腻着不走。平伯又回过脸来,摇着头不要,‘不要’,于是那人重到我处。我窘着再拒绝了他。他这才有所不屑似的走了。

  13、听,那是黄莺在歌唱,它像一位熟练的女高音,唱出婉转柔和的曲子,令人不能不拍手叫好。那雄壮的声音是谁哼唱的?哦,原来是一只老鹰,它的声音使人充满了力量。“知了!”一听这句话,就知道它是谁了,它是蝉,可是,难道它只会唱这首歌吗?许多虫、鸟的声音在我耳朵里汇成了一手独具特色的交响曲,它是多么另人陶醉、着迷!

白描手法范例篇2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白描手法炉火纯青的运用,量词的精当选择,让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成了名篇中的名句。我参看了几十篇《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发现对于这句话的教授一般都采用诵读、点拨、讨论的方法。在学生进行品味之后,教师一般都会以“作者用绘画的手法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景物特征,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苍茫静寂的情味”之类的话做总结,告诉学生这句白描的好处在这里。

  第一次上这篇课文,我也是循规蹈矩地以常规方式“顺利”上完,但看似顺利,自己心里却总有一个疙瘩,别别扭扭,因为我知道自己并未让学生在上完课后对这句白描的景物真正有所体会,并深切感受到它的美。自己的那几句对于白描手法的总结不过是隔靴搔痒,学生听来是雾里看花,但终隔一层。而这却恰恰是这篇教材存在的意义之一,我感到一丝遗憾与不甘。

  于是在第二次上这篇课文前,我认真思考如何把白描手法讲清楚,如何把句子中的几个量词的精当之处讲明白。最终,我受到几张图片的启发,选择“以画入境”的方式讲授,课堂效果令人满意。

  首先,我在课件上先用两幅牡丹图让学生了解何为白描与渲染:左侧一幅为白底黑墨线勾勒的牡丹,不着任何色彩,脉络清晰,简单纯净;右侧为水墨渲染画成的牡丹,浓墨重彩,以色块的深浓浅淡来表现花瓣与叶子的质感。让学生了解白描既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更是一种中国画技法。如右侧的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即为白描;文学表现手法上的白描则指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而右侧则是渲染,其实文学中也有渲染的手法(由于渲染手法不是本文探讨的重点,一句带过)。

  其次,联系旧知,发挥想象。通过对人教版七年级的《天净沙·秋思》的学习,学生对白描手法已有印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单纯景物的排列,就能让读者在脑海中描绘出几幅完整的有意蕴的画面,而不需要更多细致的形容与描绘。以此类推,一座长堤,一座湖心亭,一艘小舟,两三个人,凑成了一幅“西湖夜雪图”,这样的想象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并非难事。

  最后,揣摩句子中量词的妙处。先问学生一个常规的问题:如果把原句中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换成“一道、一座、一艘、两三个”好不好,为什么?答出不好之后,思考为什么才是重点。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让每个学生都拿出纸来画一画“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看看怎么画才恰如其分。大约过了五分钟,大部分学生从冥思苦想中欣喜地放下了笔。我先叫一个举手的同学上来画一画,有不同意见的再上来修改和补充。

  自告奋勇上来展示的甲同学是班里的画画能手,只见她三下五除二就用白粉笔在黑板上完成了任务:一道蜿蜒的长堤,一座精致的六角凉亭,一艘两头翘起的小船,三个并立的人。甲生画完后信心满满地下去了。这时下面有很多学生发出了质疑的声音,纷纷举手,没等我点名,乙生便按捺不住站起来说:“她画得不对,虽然画画水平不错,画得很好看,但是和句子描绘的情景不一致。”“哦?怎么不一致呢?”我饶有兴趣地听他说完。

  乙生说:“我觉得她画成了一道、一座、一艘、两三个了。句子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可见这长堤不应该画得很明显很浓,亭子也看不太清楚,小船不应该这么大,人也是。”这时,丙生兴致勃勃地要求去改,只见她擦掉原来清晰的长堤,用粉笔的侧面淡淡地扫过去,描绘了一道长堤的模糊的模样,把小船改成了一片竹叶般窄小细长,把清晰的人改成了两三个抽象的小圆圈。下面的大部分同学都表示赞同。这时又有一个学生上去把那个两三个小圆圈改成了竖立的米粒状,并解释:“这才叫两三粒,人不可能是几坨,应该远看像米粒一般才恰当。”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心领神会地哈哈大笑,我的心里更是欣喜不已:没想到学生想得比自己想得更细致、更到位,而且敢于质疑,敢于表达,深入思考的氛围也让枯燥的文言文学习活跃了起来。

  表扬了这一点后,我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张岱用了“痕、点、芥、粒”这几个量词,而不用“道、座、艘、个”。其实在刚才思考、绘画与修改的过程中,学生已经自己有所感悟。甲生说:“我知道自己刚才为什么画得不恰当了,张岱用这几个词是跟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当时是大雪下了三天,雪已经积得很厚了,又是更定的时间去湖上,夜色朦胧,看东西肯定是不清楚的,所以画面上的东西应该都是朦胧而模糊的。白雪世界有一种朦胧和神秘感,更有一种白昼所看不到的光线。而且当时天与云与山与水,都是浑然一体,在这个大天地里,亭子,船和人都是小小的。芥是小草的意思,所以画成一片叶子的形状更恰当。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听完学生的回答,我想他们自己应该可以通过这个环节理解白描手法与量词精当选用的妙处了: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数量词的使用抓住了事物的形态与神韵;而没有色彩,留有余白的画面上寥寥几笔就描绘出了一幅写意的山水画,往往能给人更多的遐想,更多的余韵。

  这时候,再引出那句总结,应该就水到渠成、恰到好处了,我心里的别扭感觉也终于烟消云散。看到学生靠自己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积极交流品味到了本文的妙处,而不是靠自己填鸭式地灌输,我感到非常舒畅。

白描手法范例篇3

  关键词:白描;简笔;传神

  中图分类号:I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005—01

  白描源于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多用于花卉画和人物画中。它指用墨线勾勒物象的轮廓,而不着颜色渲染的一种画法。后来白描一词被用来表示文学创作手法,它指用简练质朴的语言粗笔勾勒出人物或物象,而不作过多的铺陈、渲染的一种语言表现技巧。简练质朴、自然传神是白描手法的主要特征。《聊斋志异》中的某些篇章将白描手法运用的出神入化,可看作此等技法的典范之作。尤其是一些以写人为主的故事,如《青凤》、《婴宁》、《聂小倩》、《青娥》等篇章,作者在塑造人物时正是通过大量运用白描手法,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在《青凤》篇中,作者写耿去病与青凤初次见面时的场面:“生谈竟而饮,瞻顾女郎,停睇不转。女觉之,则俯其首。生隐蹑莲钩,女急敛足,亦无愠怒。生神志飞扬,不能自主,拍案曰:‘得妇如此,难眠王不易也!’”作者用白描手法,动中写人,语言凝练传神,用不同的动作细节和独具特色的语言刻画出耿去病和青凤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耿去病狂放不羁,始终在主动青凤,“停睇不转”写出他神态上的毫不掩饰,“隐蹑莲钩”写出他动作的大胆不受拘束,最后“得妇如此,南面王不易也”一句更是将他狂放不羁的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再看青凤,“则俯其首”写其害羞之貌,“急敛足”的动作展现出她矜持尊礼的一面,而“亦无愠怒”说明她对陌生男子胆大妄为的越礼之举并不反感,展现出其性格中渴望突破礼教束缚的一面。而耿去病最后忘乎所以的狂放之言,一方面是由青凤“亦无愠怒”的表现将其感情激发出来的“合情合理”之言,另一方面也是由神态的狂迷到动作的狂野,再到言谈的狂妄这一逐步迸发的狂放性格的一锤定音之笔。简短的四句话,寥寥数语,使两个人物活灵活现。白描手法虽为简笔勾勒,无法像铺陈渲染、精雕细刻那样营造出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气势氛围,但在突出人物内在性格、展现人物心理活动方面又能尽得“点睛”之妙。刘勰《文心雕龙》说的“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正是白猫手法的特色之一。

  《婴宁》中白描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婴宁这一人物形象在读者心目中如惊世一抹的雨后彩虹,历久不忘。婴宁与王子服的第一次交谈,就将其未受世俗玷染的纯洁心灵展现的光彩四射。这一大段白描纯用对话,王子服与婴宁一对一答,共达十三句之多。这种写法在《聊斋志异》中并不多见。用在这里,除了能更好地展现婴宁的性格外,也足见作者对婴宁这个人物的喜爱。这段对话绘声绘色,读后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尤其是婴宁的语言,将一个活泼机灵、单纯可爱的少女形象传神地勾勒出来。王子服向婴宁出示自己珍藏许久的梅花,本想以花表心,不料单纯的婴宁并未领会,反问道:“枯矣,何留之?”言语利落爽脆,活画出一幅精灵可爱的少女形象。王子服再次暗示,恋花乃是恋人,谁知婴宁还是茫然无知。王子服只好明表心意,婴宁却顾左右而言他:“待郎行时,园中花,当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读者哑然失笑,婴宁童心未泯,淳朴可爱,不解风情。王子服步步紧逼,不想婴宁巧妙回避,结果落得不仅未知婴宁心意,还被认为贪求园中之花的下场。王子服情急之下,问出:“妹子痴也?”婴宁反问道:“何便是痴?”四字透着灵动机智,间接地回答了王子服的问题。王子服再也不藏藏掖掖,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心意。“有以异乎”再次展现出婴宁未受世俗玷染的淳朴心灵。“俯思良久”则描绘出了婴宁沉思未决的神态,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我不惯与生人睡”一句幽默风趣,更加突出了婴宁不谙世事、直爽单纯的性格特点。同时,“俯思良久”后的解颐一笑,也带来了如此疑问:婴宁是真不明白呢,还是装不明白?作者在这里并不用神态、动作等其它描写,仅凭一来一去的简短对话就将对方的性格展现出来,干净凝练,对比鲜明。首先,王子服的语言含蓄委婉,正彰显了他的书生身份。“自上元相遇,凝思成病,自分化为异物,不图得见颜色,幸垂怜悯。”这段对话中王子服的语言,从一开始就透着文雅精致的书卷气。其次,婴宁的语言利落爽朗,正刻画出淳朴活泼的少女性格。婴宁的语言相对来说较口语化,生动活泼,利落爽脆,与她的性格相得益彰。总之,这段对话根据人物身份、性格、感情的不同巧妙设色,将人物的生命和内在性格的动态特征巧妙地描绘出来。所谓“骨相俱出,追魂摄魄”正是指白描的此类特色。

  《聂小倩》中白描手法写聂小倩在宁采臣的书房夜读而不愿离去的情景,读来真切感人。这段白描既有动作、神态描写,又有语言描写。其特色是传神写照,无一字写“留”,却把聂小倩想留又不能留的悲苦心境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淋漓尽致常与浓墨重彩相联系,但简洁凝练的白描手法同样能达到淋漓尽致之效。先看动作,“入”——“坐”——“问”——“又坐”——“起”——“懒步”——“出”,这七个动作细致入微地展现出聂小倩的心理动态。这七个动作都很普通寻常,作者故意用白描之笔点出,旨在强调动作过程,描绘出聂小倩在书房中动作的迟疑缓重。两次写“坐”,强调聂小倩心理上想留在宁采臣身边。“起”字特别点出,给人以犹豫缓慢的形象。从“入”到“出”,从“坐”到“起”,动作单调往复,整个过程都透露着依恋不舍的心情。同时,“殊不一语”“默然”“不言去”又突出强调了“静”,一方面是表现聂小倩性格的娴婉安静,这在上下文中都有描述;另一方面,也将聂小倩欲言又止,人鬼殊途的无奈悲苦的心境衬托出来。当宁采臣催促她离去时,她“愀然曰”,“愀然”两字将压抑已久的愀心之痛释放出来,“异域孤魂,殊怯荒墓”,读至此,读者对小倩的怜悯之心也会喷薄而出。宁采臣再次以“兄妹亦宜远嫌”的理由催促时,小倩只能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这时,作者的白描手法运用到了极致,先勾勒出小倩的神情“眉颦蹙而欲啼”,再描绘出她的动作“足劻勷而懒步”,泪光闪闪,一步三回头,就这样走了出去。“涉阶而没”,戛然而止,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作者准确地把握了人物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把简洁、省略和传神紧密结合在一起,使人物形象形神兼备,血肉丰满。

  《聊斋志异》中的白描,常常能将人物形象最具生命力的典型特征凸现出来,不仅使人物形象真实感人,而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阿宝》中写孙子楚之痴:“或知其然,诱之来,使妓狎逼之,则頳颜彻颈,汗珠珠下滴。”用“汗珠珠下滴”这一鲜明生动的形象将孙子楚憨痴羞赧的神态展现出来,让人眼前一亮,记忆深刻。《书痴》中写书生之痴:“见宾亲,不知温凉,三数语后,则诵声大作:客逡巡自去。”用书生“诵声大作”和客人“逡巡自去”两个让人忍俊不禁的有趣场面的对比描绘,来突出书生读书之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阿英》中写甘玉在阿英遇难时挺身而出,英勇相救:“乃急抽剑,拔关出,挥之,中股;股落,负痛逃去。”用“抽”、“拔”、“出”、“挥”、“中”、“落”一连串动作紧迫利落,将甘玉英勇的气势和矫捷的身手展现出来。

  亚里士多德曾说:“没有构图而任意涂抹的最显眼的颜色比简单的人体地轮廓所给予人们的愉快,要少得多。”白描的巨大魅力正在与它的朴素简洁、写真传神。蒲松龄将白描的手法运用于《聊斋志异》,塑造出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让人过目难忘。《聊斋志异》仿作甚多,如《新齐谐》、《夜谈随录》等,它们无论在思想水平还是在艺术水平上,都无法与《聊斋志异》相抗衡。艺术上白描手法的巧妙运用,非仿作所能望其项背的。

  参考文献:

  [1]闵红。白描与中国古典小说的人物塑造[J]。济南: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1,(4)。

白描手法范例篇4

  所谓白描,指的是用最简练的文字勾勒出人或物的面貌的一种描法。这种手法要求作家不加铺陈渲染,而用传神之笔准确地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物与景物的形象特征。如鲁迅就常运用白描手法写作文章。鲁迅曾说:“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在《五柳先生传》一文中,陶渊明运用白描手法对传主进行了概括性的描写,成功地塑造出“五柳先生”的艺术形象。全文几乎都用总结性的语言进行描绘,就像给人作鉴定一样;但在叙述中又包含具体生动的描写。比如“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一句,作者虽高度概括了传主爱喝酒的特征,但人物形象却呼之欲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率真的性情。

  由此可见,作者对“五柳先生”虽然着墨不多,但不仅把他的志趣、情操充分地体现出来,而且对他的居室、衣着等方面也进行了必要的勾勒,塑造了一个居陋室、着破衣的隐者形象。正因为如此,“五柳先生”的艺术形象才引起后世许多文人的神往。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诗中就曾写道:“梦见五柳枝,已堪挂马鞭。何日到彭泽,长歌陶令前。”

  【延伸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段,体会白描手法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这是一把寂寞的锄头,静静地倚靠在斑驳的墙壁上。木质的柄上布满腐朽的暗灰色,金属的头也长满黄色的锈迹,在皎洁如水的月光里,没有半点光泽。它像极一位深闺里常年等待归人的怨妇,头发蓬乱,一脸憔悴。几声从远处秋草间传来的虫鸣,如泣如诉,将一把锄头内心的全部忧伤与寂寞呈现得淋漓尽致。(范宇《一把寂寞的锄头》)

  (2)金岳霖有个规矩和习惯:上午不见客,不干其他事务,集中精力读书写字。构思时,他静坐冥想,仿佛老僧入定,红尘俗务不复萦怀。有一次,那群“惊弓之鸟”都跑空袭警报去了,他却窝在宿舍里,浑然未觉,岿然不动。待警报解除后,大家奔回废墟寻人,竟发现他提笔而立,呆若木鸡,浑身都是尘土。(王开林《金岳霖的魏晋风度》)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入手,赏析下面的诗歌。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起追黄蝶,

白描手法范例篇5

  [关键词]新闻语言;应用;白描手法

  一、什么是“白描”

  (一)“白描”的传统技法

  1.在绘画中的“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源于古代的“白画”,有别于工笔,有别于写意画,是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运用墨线勾勒物象,线条简练而传神逼真,像洋白菜颜色一样,不加色彩渲染的一种画法,又被称为“单线平涂”法,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其中也有略施淡墨渲染的,其多用于画人物。这可分为两派,一派出自于北宋大画家李龙眠,称之为铁线描,另一派出自于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称之为兰叶描。

  2.在文学创作上的“白描”手法

  人们将“白描”运用于文学创作特别是描写的部分中,就形成了白描手法,其作为一种表现方法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施雕饰,不加烘托,不用衬托或少用衬托的方法,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是一种比较接近于叙述的描法。它的好处是以少胜多、真切凝练。

  在文学创作中,白描手法的运用典范有许多。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的手法;鲁迅的作品,也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

  (二)新闻写作的白描性语言

  把“白描”的技法借用到新闻写作上来,是指文字描写的具体方法,即不尚修饰,不用或者少用形容渲染,用以质朴的文笔,力避浮华、做作,简练而直接的勾勒出事物的特征,白描虽然是描写,但如果从形式上看,它与直接叙述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若是换句话说,也可以这样说,白描是直接叙述与描写的高度统一,它洗尽铅华、质朴严实,透明度高,有利于把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的方法来处理,进而突出事物的特征,既突出新闻价值,也便于受众在快速交流中接受。

  在一定意义上,新闻语言是一种白描性的语言,或者说是以白描为主要特征的语言。当我们提笔写作时,记住:没有琐碎的外貌描写,没有精心的心理刻画,没有太浓的褒贬色彩,也没有故意作文章的痕迹,―切都显示在人物的行动和朴素的语言上,其中让人物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去“塑造”自己,而作者却要隐蔽起来是与新闻写作中记者的立场――“第三者”的身份是同一的。

  二、新闻写作中白描语言的具体应用

  (一)新闻作品中多动词、准确动词的运用

  “白描”在新闻写作中主要是依赖“动词”实现的,动词在语言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因素,主要是用于陈述人物和事件的动作、行为、变化等。例如运用白描特别是动词的典范,为我们留下的新闻珍品――《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全文充满了一种动态美。

  附: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到人民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朱总司令的命令。(原载1949年4月22日《人民日报》,引自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范文读本》,北京出版社,1982年7月第1版第3页)

  消息虽然仅有140多个字,一连串的动词“齐发”、“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紧扣人心,一气呵成,增加了动词“浓度”的特殊效果,成为经典之作。

  (二)白描语言具体、丰富、形象特点的运用

  “白描”的本质特点就是简洁与准确的线条勾勒,鲁迅也曾说:“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己。”所以在新闻写作中需要以具象化的概念支撑,也就是“子概念”,其特点就是具体、丰富而且形象。比如说“水果”和“苹果”的概念之间就是母子关系,母概念“水果”外延较大,而苹果是水果中的一种,属于子概念,根据此话,读者会联想到某一种具体的味道或者口感。由此看来子概念的内涵总比相应的母概念内涵丰富具体,能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形象思维,多用子概念就是多用具体的语言去写作,真实的东西就是具体的,具体的东西往往是生动的。

  (三)“大白话”的运用

  “大白话”就是指群众语言,老百姓说的话,也可以叫做大众口语,多运用“大白话”写作,就是提倡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吸取民间文学的精华。语言文字大师老舍先生也说:“世界上最好的文字,就是最亲切的文字,所谓亲切就是普通的话,大家这么说,我也这么说,不是用一大车大家不了解的词汇字汇。”用“大白话”的语言写新闻不仅能为大多数读者喜闻乐见,而且能使新闻更具有独特的风格。我们写新闻就要像穆青在《新闻工作散论》一文中说的:“我们的报道如果充满了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文章就像加了味精,立刻透出美味来。”

  我们在实际的采访过程中要做到宁可用被采访者讲的一句话,也不去自己绞尽脑汁想出一个句子,因为前者会更生动准确。在我们的报道中擅长运用“大白话”、群众语言,就会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更生动形象准确。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89925.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毕业致辞范文
下一篇:除法的计算方式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