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高校教师培训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高校教师培训篇1

  高校教师需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从着装到专业知识,老师的一言一行都能影响学生是否能够健康成长。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这要求我们做好自己,做好自己才是好的教育。我是做辅导员教育,我一直说我们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而从视频教学中我也感受到几处关键点,这些意识能够帮助我更好的做好学生工作。

  首先,追求一种价值。要有为学生服务的价值观。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机构,选择不同的工作方法。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要更多的关注,在自己的位置上力所能及的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要多参加学生会活动,去社团中担任指导老师。这样可以更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然后有的放矢,去帮助他们走出可能出现的困境。

  其次,要不断学习。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向上的姿势,如今知识更新速度之快已经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所以,要不断的去学习新鲜知识,去拓宽知识疆域,不要成为学生心中的过时老师。都说活到老,学到老。而作为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生存之本,我们只有学到老,才有可能活到老。我们的职业就是不断学习,如果知识储备不足,我们也会被社会淘汰。

高校教师培训篇2

  一、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素质现状

  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研究报告和改革措施来看,普遍认为21世纪初叶的教师应具备下列素质:第一,较高的学历水平;第二,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素质;第三,全面创新的能力素质;第四,整体素质上的“全能型”和“完整型”,即要求教师在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全面发展。与这些要求相对照,特别是考虑到我们的教师大多数是针对性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专业对口人才,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机制决定了被培养者的知识结构和素养的局限性,与我们要实施的素质教育有着明显的差距。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

  1.教师学历层次偏低

  我国《教师法》规定,高等学校教师必须具有本科学历与研究生学历,这个学历要求与其他国家相比是比较低

  的。美国普通公立中学的任课教师75%都有硕士学位。在我国,一般普通高校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勉强达50%。

  2.高校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比较薄弱

  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和增强从事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自觉性。多年来,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还不是教师能否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问题,而是绝大多数教师缺乏进行科研的意识。有些教师头脑中则存在这样一些错误的观念和意识,诸如“科研神秘观”,即把科研神秘化,认为搞科研只是理论工作者和教育专家的事,是高深莫测、很难做的工作;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无需搞科研,搞科研是额外负担;有些人则把教育科研简单化,认为能写出文章、发表文章就是搞科研等,这就进一步削弱了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1-4]另一方面,对科研的前沿理论、市场的需求不掌握,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搞科研,相当一部分教师还不能熟练、准确、快捷地选定科研课题,不能准确地确定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手段等。

  3.教学技能技巧普遍偏低

  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大学教师缺乏师范教育的训练,在教学课堂上不善于引导、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有效控制课堂氛围和学生的注意力,保障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另一方面,缺乏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能力,不能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资源,讲课内容与形式传统、单调,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缺乏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思想

  有些教师大学毕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甚至博士研究生毕业,认为车到码头船到站,过去学的知识够用了,不用学习了。不注意新知识的更新、边沿学科的掌握,对前沿理论、科学动态不关心、不了解、不掌握,传授的知识内容陈旧、观念落后,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耽误了自己、贻误了学生。

  5.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有些教师价值观念扭曲,追求实惠意识增强,集体主义观念淡薄;有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对教育事业缺乏足够的热情,敬业精神不足,奉献精神不强,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淡化;有些教师为了多拿课酬和早评职称而急功近利,片面追求教学时数和科研成果的数量,忽视教学和科研成果的质量;少数教师中还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倾向,有的教师对教学科研精力投入不足,行为不能为人师表,以教谋私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学生考试不及格,可以送礼买分等。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已刻不容缓。

  二、强化在职培训,是提高高校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对照高校教师胜任素质模型,提高高校教师的素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通过以引进和选留博士、硕士研究生为主来充实教师队伍;调整职称评聘政策,强化学历要求,教师评聘高级职称应具备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要求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将学历达标,对学历不达标而又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将逐步调离教师岗位。另一方面,按照不同专业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旨在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教学水平的在岗培训,尤其是随着高校的高速发展和高速扩张,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办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1.抓好岗前资格培训,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岗前培训是教师上岗前的职业培训,是教师资格认定和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学校新分配来校的各类毕业生和由其他非教师岗位转入教育教学岗位的人员,必须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教师岗前培训,经过学习如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从事高校教育活动所必需的相关课程,具备从事高等教育活动所必需的知识,经考试获得结业证后方可上岗。

  2.重视在岗教学性培训,提高教学水平

  高校教师在岗教学性培训主要以更新专业知识、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革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技能与技巧等为目的的培训,包括教学能力的培养、科研能力的培养、实验技能的培养等等。可采取教学竞赛、教学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使教师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尽快掌握教学方法和艺术,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观念创新的教师给予必要的奖励。

  3.推动学术性培训,提高高校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学术性培训是指以了解并掌握学科前沿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学术发展提高学术水平、加强学术研究能力训练等为目的的培训。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职能发挥的直接实践者,不仅承担着传递知识的重任,更应该成为创造知识的主体。因此,对学术性培训的需求日渐突出,迫切需要了解并掌握学科前沿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学术发展、加强学术研究能力训练、提高自身学术水平;迫切希望校方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和实验室、图书馆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多安排青年教师参与实验室项目,提高动手能力,使教师既有教学能力,又有科研能力及实验能力。

  4.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

  高校教师的教育培训应该是终身性的,因此,要使高校教师群体能够与社会发展保持持续性的适应能力。虽然高校教师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是知识和学术的精英阶层,但面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即使是受到最好学历教育的人也无法满足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要求,必须真正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才能使自己始终站在科学发展的最前沿,使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

  高校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系统,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还是学习者,因此,在职培训就成为高校教师终身教育的极为重要的途径。对高校组织来说,要给教师提供学习的时间、经费和环境等条件,而教师自身则有不断学习的义务;对高校管理者来说,自己通过学习更新知识技能和组织教师通过学习更新知识技能,是管理的重要职责。此外,要注意将教师的培训有效地引导到学校需要加强提高的学科方向上来,避免学非所用,造成浪费。

  总之,高校新师资培训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是高水平师资建设的基础,它关系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必须抓紧抓好。培训时,要按照教师专业化的要求,确立新师资培训理念,以培养高水平师资为目标,科学合理地遴选培训内容,并结合本校实际编制培训计划,做到培训内容新颖实用、形式灵活多样、培训效果显著,为高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的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1]袁秀珍。提高教师素质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17.

  [2]张槛民,俞欣玮。从系统观点来研究高校教师素质的构建[J]。经济师,2005,(1):51.

高校教师培训篇3

  关键词: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再培训

  当前,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挑战,使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新世纪人才队伍的重要基地,高校所面临的任务尤其艰巨。而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首先就要对高校教师进行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实践培训。自教育部将1999年定义为“现代教育技术年”以后,教育技术在大学教育教学中如何广泛应用、灵活应用、最好应用的问题,已日益紧迫地摆到我们面前。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定期的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徐州师范大学是江苏省在这方面开展得比较早、比较深入的学校之一,该校从1999年就开始进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探索,并于2002年初发文实行 “45岁以下教师教育技术全员培训工程”,同时大幅度增加多媒体教室的数量,多批次资助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课程建设项目,使得该校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取得很大进展。截至2009年7月,已经有1180多名教师报名参加该工程的初级培训班,940多人通过考试拿到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培训中心颁发的合格证书。多数教师已经知道基本的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学会独立进行课堂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可以说,“广泛应用”这个目标,已经在该校基本达到。

  但实践表明,即使是进行了如此大面积且有效的培训,大多数教师与科学、灵活地运用教育技术的目标仍然存在一定距离。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理解和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有效地进行教师的个性化再培训是目前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一个难题。笔者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认为,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通过CAI辅助教学录像比对,消除抵触情绪

  要继续深化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首先是让广大培训对象认识其必要性,特别是那些在初级培训班中表现突出,认为所学到的知识已经完全满足教学应用的教师。这些教师有的把讲稿完全电子化,制作成电子书本;有的将自己的课堂演示做成让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艺术T型台,美轮美奂的界面、音乐、图案背后,科学的教学系统设计、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被冷落;有的将多媒体和教学内容结合得比较好,但是在授课的过程中却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计算机屏幕上,忽视了学生。

  因为视角的原因,这些教师不仅不能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反而有着盲目的自信,认为自己的课堂已经是比较完美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了,所以对提高性的再培训有比较大的抵触情绪,认为这种培训完全没有必要,是“折腾人”。对于这些教师,劝导、旁敲侧击的效果总是不理想,建议通过直观的教学录像比对,让他们直接看到自身的差距。

  在进行个性化再培训之前,要求认为自己有资格免培训的教师进行CAI辅助微格试讲,让他们观看自己的试讲录像,并和录像网络资源库中的全国、省级优秀课堂教学参照录像进行比对,只有合格并通过考试委员会复核才可以直接颁发合格证书。在以一个听讲者的角度看到自身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之后,参加培训的紧迫感会激发这些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采取教育技术培训“学分制”,健全课程选修平台

  在经过初级教育技术培训之后,受训教师往往认识到自己在技术上的差距,而没有感觉到在教育理论上的落后;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往往是凭借经验和感觉来进行,并没有经过科学的规划和细致的设计工作;在计算机辅助授课工作中,他们在知识信息化整合过程中,对于知识点如何拆分,转化成何种多媒体信息类型、要转化的程度等方面缺乏经验,并且很不耐烦进行这方面教学信息的详细设计工作。

  教育技术培训注重的是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的结合,而不仅是纯技术工具的介绍。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对所教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要结合教育理论使教学设计科学化。由于学科的差异,教师对于学习的需求和兴趣也有很大差异,采取原来的大一统,大班集体上课的方式明显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针对上述在教师中普遍存在的运用教育技术的三种弊端,我们认为可以参照目前高校的学生选修课程制度,分别开设以下四类选修课程:1.教育技术理论类,包括教学设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学与教的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课程;2.开发平台类,包括Authorware、Flash、PowerPoint、几何画板、物理实验室、Xml等;3.资源编辑类,包括Photoshop、3Dmax、超级解霸等;4.艺术修养类,包括音乐美学、平面设计学、色彩学、空间设计理念等,每类课程可以选修其中一种以上,考核合格后获得相应学分,积累学分达到规定分数即完成培训任务,获得高级培训班合格证书。

  在技术类课程的学习中,应该注意到参加学习教师的知识水平,所讲授的每门课程的相应深度,而且在教学中应遵循简单、实用,不贪多、贪高等基本原则。

  三、建立培训师资库,引导学员使用教学素材资源库

  一般来说,往常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一般都是由教育技术中心或者教育技术系的教师担任授课教师,其他专业、系科的教师作为被培训对象。这种师资模式在初级培训班,即以掌握基本理念和基础软件开发技术为主要目的的培训中是适用的,但是,在进行强化班、高级班的培训工作,采用学分制培训方式,开设多个选修课程以后,仅仅依靠原来的培训教师是远远不够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更大范围内发现人才,建立培训师资库。师资库的选择范围除了原来的授课教师外,还应该包括教育、计算机、音乐和美术类的教师,只要是擅长某门选修课程教学内容,有一技之长的教师,都可以纳入培训师资库,担任培训班某个单元的教学工作。培训师资并没有免除被培训的特权,他们既是某门课的授课教师,又是其他课程的学员,同样要积累学分通过考试。通过这种发挥长处、互通有无的教学方式,学员接触到的教学风格更加多样化,学习到的内容更加实用和丰富,而原有的授课教师也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教师要合理使用教育技术,对教育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制作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仅仅只做一名资源收集者是远远不够的,还和个人性格、教学特点紧密关联,而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现、总结、整理和加工的隐性资源同样重要。不同的教师有独特的教学习惯和对学科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教师要想把性格特点和学科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合理使用信息,就必须创造属于自己的教学资源,建立起适合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库,包括媒体库、题库、教学设计方案库、参考文献库、网络资源库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如鱼得水。

  四、深化同专业教师小组交流,建立新型人机关系概念

  协作学习是教育界提倡的学习模式,它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合作精神和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作为学习的提倡者,高等学校的教师,特别是没有配套学科助手的中青年教师和非师范院校出身的教师,由于工作性质和时间的关系,大多仍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教学科研工作,很少见面和交谈,又由于个性、学习经历等原因,造成相互之间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重大差异,这种差异尤其体现在教育技术的运用方面。

  信息社会的网络平台使教师间的协作交流成为可能。因此,我们倡导开展教师中,特别是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之间开展相互听课和广泛的网上交流,并要求他们归纳讨论的心得,并将其引入参加培训学员的评分体系。教师们借助Email、MSN、学校BBS上相关学科论坛等方式,加强教学经验、学科教学改革等方面的交流,交流的内容包括“本专业网络精品课程的讲授、方式、效果学习”、“授课内容中哪些部分应该用计算机辅助体现”、“课堂讲授中间如何处理和计算机的关系”、“如何查找所需的信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等。特别在是否、何时、如何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如何把握教学者和计算机的关系等问题上要加强讨论。

  通过交流,这些教师认识到: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肢体语言、感染力和人格魅力是计算机手段所不能替代的。但是,由于人体功能的局限性,很多教学内容是教师所不能模仿,或采用常规教学媒体所不能实现的,这时候,计算机形象、科学的仿真又大大优于人体,“人”、“机”之间是为了教学效果服务的新型关系。所以,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传播者,必须尽快转变传统的教学观,与社会的发展同步,不但应该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和深厚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具备教育技术意识和掌握教育技术方法。

  五、开展电子教案交流展示,鼓励知识的整合创新

  参训教师从参加培训之日起,就要一边学习计算机软件、教育理论,一边构思、制作、完善他们的电子教案,这样他们的教案就会日益完善。在培训结束时,让他们将教案收集起来,进行演示交流,有助于他们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已成为目前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在培训中,我们应注意改变原来那种单向传播、灌溉式的被动培养人才模式。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资源丰富多彩的今天,教师必须重新认识与调整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和作用,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导航者,这对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时代,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成败。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引入个性化学习体系,正是为了强化教师的自主探索精神,打造新时代有独特个人视角和媒体应用观的“新教师”,并通过他们将这种体验传递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达到引导学生科学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迈诺尔夫・迪尔克斯等。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高校教师培训篇4

  【关键词】高校;岗前;培训

  一、岗前培训校本培训的意义和目标

  校本培训是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力保证,可以有效营造有助于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氛围,推进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使青年教师尽快熟悉高校各项规章制度,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环境,并进一步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校本培训可以进一步保证青年教师尽快融入到高校教学和科研环境当中,明确自己的科研方向和教学目标,了解自己所在高校的相关政策、法规,为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铺平道路。同时,校本培训也能及时了解和掌握青年教师的思想动态和工作需求,为其更好的为高校建设服务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校本培训的目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发展青年教师的专业思维,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师道德责任和敬业精神,初步形成职业理想;带领青年教师做好职业规划、专业规划,走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引导青年教师了解校情、生情和教育政策法规,熟悉教育教学环境和背景,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激活青年教师主动学习的愿望,积极参与培训和实践活动,初步形成赏识他人、合作沟通、分享经验等良好习惯,为可持续专业发展奠定基础;增强青年教师的实践意识,在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中初步掌握教育教学、信息技术及科研的基本技能、方法与技巧,以满足教书育人的需要。

  二、岗前培训校本培训的方式、方法探索

  岗前培训的校本培训部分由于归属于各高校自主安排和管理,所以方式、方法可以更加灵活多样,既让青年教师对所在高校有所了解,增进学校与青年教师的感情联系,提升青年教师的爱岗、爱校情怀,又能让青年教师在培训过程中了解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内容,挖掘其内在潜力,为学校未来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一)校情、校史培训

  高等学校可以在校本培训中组织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参观学校的校史馆,组织专题讲座,了解学校的发展和沿革历史,提升青年教师的爱校情怀。同时,可以让青年教师自主学习学校的规章、制度,了解学校的政策、法规,方便以后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青年教师在刚入职之后,由于不明白学校的管理工作流程而造成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有力调动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师德、师风培训

  高等学校可以在校本培训中增加师德、师风培训内容,使青年教师在刚参加工作之初即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师德观,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少走弯路。师德、师风培训是青年教师的思想路线培训,有利于让为青年教师打好思想基础,为以后的教书育人工作做好示范,让高校中涌现出更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道德楷模,有力的纠正高校教师中存在的不正之风。

  高校可以在校内、校外聘请师德、师风方面的楷模,为青年教师进行专题讲座,让青年教师切实感受模范的风采,用模范的作用感召青年教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工作中去。

  (三)职业规划培训

  高校可以在校本培训中为青年教师开设职业规划培训课程,聘请奋战在学校教学和科研一线的教师,主要为青年教师讲解如何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如何打开自己的教学工作局面,如何在科研工作中发挥潜力、凝练学术方向。也可以聘请专门的教务、科研相关工作人员,为青年教师讲解学校课程规划,让青年教师了解学校课程设置,明确教学目的,同时,为青年教师讲解学校科研工作情况,让青年教师在以后的课题申请、中少走弯路,了解课题申请的步骤与方法,掌握科研经费报销等相关工作的程序,提升以后的工作效率。

  (四)设立专业导师引领制度

  高校也可以以岗前培训校本培训为契机,为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寻找师德高尚、教学水平一流、科研成果突出的专任教师作为职业导师,在一定时期内对其教学和科研工作进行专业的业务指导,使其尽快发生角色转变,尽早适应新的岗位角色,并未以后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树立明确方向。

  三、岗前培训校本培训要加强监督与考核

  由于校本培训不纳入岗前培训考试成绩,所以一些参训的青年教师并不能对校本培训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要求高校在校本培训中要加强监督和考核管理,不能让校本培训成为应付了事的形式化培训,要在监督和考核过程中切实让青年教师参与到培训之中来,从学校的主动管理逐步转变成参训教师的主动参加。通过严格的监督和考核,让青年教师逐步重视校本培训,从而使校本培训落到实处,达到预期的培训目的。

  【参考文献】

  [1]赖力静。论我国高校岗前培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万玉兰。浅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5

高校教师培训篇5

  关键词:高校教师;校本培训;“本”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4-077-02

  一、校本培训研究中存在的误区

  对于校本培训,在中国知网上可以搜索到大量的研究,成果显著,研究内容也基本上涵盖了校本培训的方方面面,有对校本培训的概念进行理论建构的;有对校本培训进行模式设计的;还有对校本培训提出实施策略的;等等。在许多研究中,以概念阐述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张志勇认为校本培训是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由学校组织实施的,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在专家力量的指导下教师全员参与的继续教育活动;郭沛认为校本培训以培训内容为依据,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学校和教学实践为中心的培训,旨在强化教师专业的实践性,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赵卫博认为校本培训是学校组织开展的旨在满足个体教师工作需求的校内培训活动;根据“面向21世纪教师教育对策研究课题组”的界定,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与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等等。

  从这些概念中,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有些研究把“教育行政部门”或“业务部门”的“规划”、“指导”、“领导”或者“专家”的“指导”作为校本培训的前提,这样给人的感觉是校本培训不能脱离教育行政部门、业务部门、专家的约束,这无疑削弱了学校在校本培训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把“校本培训”从作为一种培训模式,研究中突出的是“培训”的意义,而“校本”的含义中的学校,更多的是把它作为“培训单位”,也就是“场所”的意义上定位的。

  笔者认为,校本培训是一种“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和在学校中”的在职教师培养模式,显然,“校本”之“本”的意义的共同基础就是“学校”,也就是学校作为关键词奠定了“校本”之“本”的基本的和根本的意义。仅仅把学校定义为“基地”、“培训单位”、“发起者”,仅仅是表层认识,必须“基于学校”、“在学校中”进行。这意味着,作为一种培训模式,必须要根据学校的情况,依据教师在该学校的条件和需要,结合教师的本职工作来开展,不能脱离学校。而从培训展开的意义上去研究,意味着必须考虑到具体学校的条件、环境和需要,而且是以该学校发展l为目的的。因此,“校本”研究,必须从条件(环境)的角度去进行深层的研究。

  二、校本培训之“本”探微

  校本培训之“本”从条件论的出发就是“基于学校”,就是指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所组成的各种培训、所展开的各类研究、所设计的各门课程等,都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将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并积极地展开校本研究、学习行动,才能达到校本培训的真正效果。

  (一)校本资源

  1 专业资源

  (1)书本知识。学校的资源中,书籍是一种建构教师个人知识必不可少的东西,也是校本培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资源。教师要加强学习的一般有以下三类:第一,教育类知识,这是教师职业的条件知识;第二,专业类知识,这是教师的本体知识;第三,文化类知识,这是教师的背景知识。前两种知识毋庸置疑,第三种知识介于教育是一个宽泛的文化领域,各门类的知识都蕴含着教育智慧的宝藏,教师要在更为广阔的人文生活视界下,进行广泛的阅读,摄取人类的文明,提高自身的素质。

  (2)网络平台。当今是一个“读图时代”,“读图”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我们学习的对象不再仅仅被局限于文字资料,具体可感的画面和图像也成为我们学习的凭借。在这方面,现在大学普遍运用的多媒体教学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条件。同时,现在很多学校建立了网络平台、共建教师工作网络案例库,使得教师能够利用网络分享教研信息,可以促进相互间的研讨,这些也应该是校本培训最便利的资源。

  (3)专家服务。许多高校实施的校本培训,都会聘请相应的专家讲学。作为校外研究者,专家主要的作用是为教师发展提供服务,是在教师需要时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他们既不是培训引领者,不是培训的决定者,只是一种外在资源。因此,在校本教研和培训的过程中,专家要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为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

  2 教师资源

  (1)教学案例。案例是一种记载教育教学典型事例的有效手段,这些事例述说了教师面对问题的情境、解决问题所存在的多种可能以及最终的解决方法,体现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正确处理偶发事件的智慧。因此,教学案例可以作为学校独具特色的培训资源,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

  (2)问题库。教学过程中的其他问题可以建立一个问题库,问题可以按教学内容系统分类,也可以按教师日常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分类。作为教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和教学经验的总结,它们对解决本校的实际教学问题有帮助,能使教师提高其教学水平,这样的问题库就是培训最好的资源。

  (3)个人知识。知识本身是人经验世界的一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说,教师的知识是具有内隐性和个人性的,是一种内在的知识。这种知识在波兰尼那里被称为“个人知识”,即让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使其本身的内隐知识与其所学的知识达到视域的“融合”,从而理解其所学的知识,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建构自己新的知识,为其教学服务。

  (4)团体智慧。学校可以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促使教师的个人知识转化为“团体智慧”,并建立良好有效的教学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之中,教师同伴互助、在平等对话中进行智慧的交流,共同研究教学的问题,共同提高和共同发展。

  (二)校本行动

  1 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

  校本教研对于教师发现并积极解决自己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非常重要,但在许多学校并没有形成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形成的过程中,学校应是主体,学校管理者要成为校本教研的组织者和服务者,而校长是第一责任人。一所学校的校本教研能否顺利开展,校长对其的重视程度是至关重要的。学校领导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活动;要以学校教研机构为依托,组建坚强有力的校本教研领导机构;要保证校本教研的经费投入;要重视并大力支持营造学校的“学习场”,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民主的、开放的学习化组织,形成讨论、研究的氛围,尤其是提倡并促进教师集体内部的专业讨论,让校本教研成为教师教学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才能使校本教研为校本培训提供最有利的文化环境资源。

高校教师培训篇6

  在学科专业上,美国高校教师的文凭和知识水平较高,因而学科专业培训的需求不大,内容不多,多为专业知识零碎的补充型内容。而中国高校教师由于前期学历不高,培训内容以学历补偿性内容为主。在教育教学技能上,美国高校教师教学培训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技能型培训是基本内容,教学领导培训、教学生涯培训、学科性教学培训与跨学科教学培训则是高级内容。而我国在教育教学技能内容方面,仅涉及教学技术、教学管理、教学指导能力培训,在教学态度、教学士气、教学生涯、教学组织、教学伦理、教学研究、课程、教学评价能力方面还没有开展起来,并没有上升到规范的培训内容层次上来,仍仅靠教师自己摸索。尤其是在高校教师的研究指导方面,忽略了其对高校教师发展和教学质量的影响。在高校管理制度上,两国高校对新教师都有培训,美国相对培训得比较细致,而中国对这部分内容的培训较笼统,并没有根据高校中的各个管理职能进行细分培训。

  二、中美高校教师培训内容的组织形式比较

  (一)美国高校教师培训内容的组织阶段

  美国高校教师的培训工作是按职前、任职和职后三个阶段进行。

  1.职前培训。美国高校教师尤其是大学教师的主要来源为美国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美国国内很重视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因此大学教师的职前培训首先在研究生群体中展开,对研究生群体的培训称为准大学教师培训。

  2.入职培训。美国高校特别重视将博士生助教作为高校教师的培养工作,针对研究生助教的培训内容主要有:(1)教学方法、教学资料、教学设施、教学评价与考试等;(2)有效教学模式的观察与学习;(3)教学技能的示范与反馈改进;(3)导师就广泛的专业问题提供的信息与支持;(4)有关教学技术、任务和责任等方面观点的传授;(5)对助教自己生涯选择的清晰认识。

  3.在职培训。在职培训通常通过在职进修,为高校教师提供专业学术、教育理论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内容的培训,另外大学还可以通过举办学术讲座或国际学术会议来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在与精英教师的交流学习中得到行业的最新变化和发展方向,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

  (二)中国高校教师培训内容的组织阶段

  1.入职培训。在入职阶段,我国在1997年颁布的规定中就明确为高校新教师提供高等教育法规、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和教师职业道德基础知识的培训。近些年一些高校针对现实需求,组织开展了名师经验、专业实践、教学技能等内容的培训。

  2.在职阶段。在讲师阶段,讲师培训内容以增加、扩充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主,注重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在教授阶段,副教授培训主要通过教学科研工作实践及学术交流,熟悉和掌握本学科发展前沿信息,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对连续担任副教授工作五年,且能履行岗位职责的教师,根据不同情况,安排半年的脱产培训或学术假,提供学术最高端最前沿的培训内容。

  (三)比较分析:培训内容组织阶段基本一致,但组织形式不同

  通观中美两国高校教师各级的培训内容,发现两国高校教师培训基本是以项目学习为主要内容,以某个现实问题为主题,体现了主题式的组织形式。美国在职前培训阶段,开展的培训主题主要有教学技能、学术研究;入职培训阶段,培训主题主要是教育技术、教学技能和学术研究;在职培训阶段,培训主题主要是学科的前沿问题和学术科研能力的提升。同一个主题,在每个阶段都会安排相应程度的培训量,并随着阶段的上升,由浅到深,循序渐进。这说明美国高校教师培训内容的组织形式趋向于螺旋式。中国高校教师培训内容中,入职阶段培训主题主要是高等教育法规、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和教师职业道德基础知识等,另外部分学校也会涉及教学技能的培训;在职培训阶段,开展的培训主题主要是教育教学技能和学术能力。中国高校教师培训在尝试以螺旋式来组织培训内容,但目前的情况更趋向于直线式。直线式注重每个培训主题本身的逻辑,有利于学生有序地掌握知识,却忽视了高校教师自身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发展,难以提高教师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综合能力。总的来说,美国高校教师培训内容的组织方式是螺旋式和主题式,而中国高校教师培训内容的组织方式是混合直线式(即不成熟的螺旋式)和主题式。

  三、中美高校教师培训内容的影响因素比较

  (一)美国高校教师培训内容的影响因素

  1.哲学因素。美国高校教师培训内容主要受到美国实用主义思想和美国高校“三A原则”(即学术自治,学术自由,学术中立)的影响。高校教师培训内容较注重实用性技能技巧,注重教学技能的提高,强调服务功能等。“三A原则”是美国高校教师积极参加培训进修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是每个高校教育发展的精神基石。

  2.政治因素。受美国政府的资金援助,为美国高校高薪吸引优秀人才、大力开展高校教师培训、发展教师培训内容提供了强大的资金后盾,从而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美国政府立法形式的辅助,也使美国高校教师培训内容更丰富多样。

  3.经济因素。一方面,知识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为美国高校教师培训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固的经济后盾,从而促进了美国高校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美国高校教师培训内容横向和纵向的不断发展和改善。另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大多数的美国大学不断开展和完善高校教师培训内容,从根本上提高高校教师整体素质,从而促进大学的发展,使大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文化与教育因素。首先,美国高校的教师培训内容与其具有开放性的多元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美国高校对教师培训内容要求更见严格化、明朗化,培训教师既注重教育教学,也重视科学研究。其次,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化和教师评估考核体系规范化增强了高校教师的学术意识和参加培训进修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了高校教师培训的积极开展。

  (二)中国高校教师培训内容的影响因素

  1.哲学因素。中国自古以来的哲学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中国的教育发展里也离不开这些哲学思想,既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又存在着消极的弊端问题。对高校教师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我国高校教师培训内容重视德育、重视纲常伦理等。

  2.政治因素。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但经费投入不足仍是制约高校教师培训发展的“瓶颈”,如果扣除培训的各种费用上涨、参加培训教师增加等因素,师资培训的增长速度较慢,有的高校甚至出现零增长。导致培训机会均等的理想和资源配置公平有效目标之间的矛盾加剧。

  3.经济因素。市场经济对我国高校教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些高校开始开展很多灵活、丰富的培训内容。但中国的市场经济还不成熟,这使得我国高校教师培训内容还存在计划性的一面,高校自主自治权不足,导致教师培训不能自主灵活开展。

  4.教育及文化因素。首先,静态教育观使教师在培训中只是模仿培训者提供的教学技巧,考虑教师的实际需要。其次,中国教育的大发展对大学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其三,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多是非师范出身,教育意识和教学实践上存在很多问题。其四,高校缺乏办学自,教育经费也不足,相应的对高校教师培训也会产生影响。

  (三)比较分析:培训内容影响因素均同,但影响占比各有轻重

  中美高校教师培训内容的结构和组织都受到哲学、政治、经济及文化因素的影响,但是各影响因素占比却各有轻重。美国受经济因素影响最大,在高校教师培训内容的横向结构上,市场经济需要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上都要具备相应扎实且灵活的技能,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市场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和更新培训内容。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美国高校教师培训内容也不会发展得如此丰富深入,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因素在某种程度上都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才同时影响到高校教师培训内容。而与美国情况不同,中国高校教师培训内容发展最大的影响因素是政治因素。中国高等教育受国家行政机构统一的宏观调控,并且已经有了全国性的高校教师培训中心网,可以为各类学校高校教师提供统一的培训,这种统一的培训不仅带来了统一规范的培训内容,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使得我国高校教师培训内容缺乏灵活性、市场性和实效性。

  四、对中国高校教师培训内容的建议

  (一)深化培训内容的纵向结构

  中国高校教师培训内容相对于美国来说深入性和针对性不强。首先,在学科专业方面,要转变学历补偿式的培训理念,将高校教师在职进修的培训内容与普通高校专业学习的内容区别开来,重在培训教师的实际专业能力,将专业内容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提供切实需要的培训内容,各高校也要针对高校教师的需求和问题及时灵活的组织培训内容,及时更新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其次,在教育教学技能方面,要平衡教学与科研的权重,将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基础打扎实,改变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内容只是形式主义的现状,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指导和经验交流,另外,也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时更新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技能。其三,在学术科研方面,不仅要更新高校教师学术的前沿知识,也要培训高校教师学术研究的能力。其四,要加大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要做好对高校教师进行学校管理制度的培训,让教师全面熟悉学校的发展情况和运行情况,这有助于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二)完善培训内容的组织形式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培训内容的组织形式是直线式加主题式。直线式即不成熟的螺旋式,与熟练的螺旋式的差别在于没有关注高校教师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联系,各发展阶段之间的培训内容是直线的关系,没有循序渐进。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阶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自身职业的发展内容也应该是慢慢累积变化的过程。因此,要完善我国高校教师培训内容的组织形式,借鉴美国高校教师培训内容螺旋式发展的经验。入职前,对有意向任职高校教师的在职研究生专门培养他们的教育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在实践中学习和锻炼他们的教育教学技能,了解教学过程和方法。在入职阶段,首先,如果先前有过教学技能的学习和锻炼,可继续加强他们教育教学技能的培训,着重锻炼他们独立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如果没有教学技能的培养,可安排此类详细的基础课程或采取经验交流的形式,由老教师传授教育教学经验。其次,将高校管理制度纳入新教师培训的必须内容,并且由各高校自主制订培训方案,按照高校实际情况安排详细的培训内容。其三,在新教师阶段,培训他们的学术科研能力,不仅是常见的在职进修的形式,更应该是实际技能的培训,例如课题思考、文献查找、文献阅读、实验写作等基本的技能。在职业稳定阶段,需要随时随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新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另外要在前一段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学科专业和学术科研能力,一是要增加学术前沿的交流培训,二是要联系实际联系市场,增强学科专业和学术科研的实际应用价值。

  (三)调整培训内容的影响因素

高校教师培训篇7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师培训;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巨大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师培训已成为现阶段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

  1 高校教师培训的需求分析

  1.1 培训认知的理性化带动了培训需求的个性化:

  随着高校教师对培训活动的理性认知,教师培训活动既要反映出社会进步与发展对高校教师的外在要求,又要反映出教师谋求个人价值实现的内在需要。

  第一,终身学习理念使高校教师培训的个体需求趋向理性化。高校教师处于学术研究的第一线,对于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和理解是其他群体所无法比拟的,因此高校教师群体一面在接受着终身学习理论的熏陶,一面又在将终身学习理念广泛地传播给广大学生群体。由终身学习理念的发展所决定,高校教师对培训活动的认知程度也是可以达到其他群体所无法达到的高度,于是个性化的培训需求便成为高校教师终身学习的源动力。教师参加培训的行为也由行政干预式的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主观自愿的主动学习状态。而且,他们将目光投向各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培训,其目的还在于实现个人的终身学习目标。

  第二,现代大学教育理念使得高校教师参与培训成为一种自主行为。现代大学是要担负起这个时代所赋予的教育责任、学术责任和社会服务责任等。教育责任就是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坚持人文、科学和创新精神相统一,坚持通识知识与专业专识知识的有机结合,并全力以赴贯彻落实国家的素质教育理念;学术责任就是要求高校教师必须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承担对人类文化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社会服务责任就是要求高校教师必须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教师必须运用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文化培养学生。教师作为大学实现其职能的相应载体,必然会对培训产生理性认识和自主行为。

  1.2 培训对象的多元化决定了培训内容的丰富化:高校教师队伍的多元化是指教师队伍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划分,如依据年龄可以划分为老教师、中年教师、青年教师,依据学科属性可以分为文科教师、理科教师、工课教师等。教师队伍分类的多元化直接决定了教师队伍培训需求的多元化,这也就直接决定了在培训内容方面的丰富化。

  首先,培训内容应强调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扎实、先进的专业知识和宽广、优化的知识结构,才能承担起培养人才的重任。因此,具备更新的专业知识、掌握所属学科的前沿动态、实现自身知识结构的不断优化,将成为他们投身于培训的共性需求。

  其次,由于教师群体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细化,因此各群体间的需求必然是明显不同的。例如,学术带头人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学习,势必在学识水平、研究能力、教学能力等方面处于一定的优势地位,其教育心理、教学经历、研究能力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因此,他们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提高自身学术水平,掌握学科前沿理论和知识,推动学科发展,扩大学术影响力,等等。专业骨干教师既是学术研究的骨干,又是教育教学的中坚,他们则在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发展需求。而青年教师由于进入教师队伍时间不长,承担任务较为有限,但其培养空间最为开阔。由于缺乏更多的教育教学实践锻炼和科研基础,他们的培训需求相对较为广泛,涉及到自身全面发展的各个领域。

  1.3 学科背景的多元化促进了培训形式的科学化:从专业教学角度来看,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均应具备扎实的教学技能和丰富的教学技巧,但由于其学科属性和个人发展状况的不同,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也呈现出参差不起的态势,由此高校教师培训的需求也就出现各不相同的实际问题。例如,文科教师的学术研究一般说来主要靠资料的占有和信息的获取,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文科教师获取相关学科研究的信息已十分快捷、方便,他们参加培训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名家的指点启发自己的研究思路,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研究方法,在培训形式上采用学术交流、短期研讨等形式较为合适。理工科教师如要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较大突破,一般要建立在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条件基础上,他们参与培训的主要目标是利用实验设备和先进技术条件从事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对于这种培训应主要采取交流访问、观摩实习等形式较为适宜。另外,基础学科教师的培训形式应注重增加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适合开展短期培训、定期研讨等;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教师的培训形式应体现出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动态,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等特色,比较适合参加会议、留学访问等。

  1.4 教师培训的地域性决定了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受不同地域条件的限制,高等学校的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其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更是参差不齐。于是,高校教师整体素质的差异性,直接决定了开展教育培训必须具有针对性。

  2 现阶段高校教师培训的发展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校教师培训工作通过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创造多种类多层次的培训形式、更新培训观念、建立培训基地和网络体系等一系列措施,使一大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有效地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基本适应了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实际需要。但是从现阶段发展情况来看,原有高校教师培训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当前教师继续提高的需求,严重阻碍着教师的进一步发展,也影响到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2.1 教师需求与培训内容间存在差距。教师为了应对各种挑战,迫切希望通过培训来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这就对教师的创新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单靠职前教育已经完全不能满足社会和学校的要求,这就使得潜在的教师需求日益扩大,且需求范围广泛。然而,现实满足方面与需求却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教育教学任务繁重、工学矛盾突出、接受培训时间难以保证等问题。如果不能平衡需求与现实之间的落差,那么势必会使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受挫,甚至出现消极抵抗的情绪。

  2.2 培训工作缺乏规范的指导体系,缺少一个针对不同的培训群体,实施不同培训内容,培训计划的培训模式。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培训工作千头万绪,没有一个统一的指导体系,工作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科学性。一些培训计划和制度安排虽然使培训工作有序化,规范化,但未能从根本上实现指导培训工作的有序进行,甚或距离先进教育培训体系的要求相距甚远。现有的管理制度和文件规定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或只能规范和制约某些特定的教育培训,无法形成结构合理、系统科学、效果明显的规制机制,更别提针对不同培训内容、层次和群体而实施个性化管理的健全规制机制了。

  2.3 培训内容多集中于职称培训如职称外语和现代技术教育等、基础素质培训如岗前培训等、学历进修等,而专业进修培训、教学水平培训、学术培训、专业的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则相对有限,且投入不足。虽然一些培训内容已制定计划或列入日程, 但最终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开展。

  2.4 培训形式无法适应培训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培训形式重形式而轻效果,忽略效益和效果等重要指标。忽视了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其教育培训只能流于形式,发挥事倍功半的作用已属不易,更有甚者还压抑了教师的培训需求,束缚了培训工作的更好展开。

  2.5 宏观层面的教师培训管理机制亟待建立健全。由于相关培训机制的不,导致了教育培训活动无法真正发挥作用。例如,教师培训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影响到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教师队伍建设的良性竞争机制不完善,就不会选拔出合格的教师参加培训,影响培训效果;评估考核机制不健全,培训质量就得不到保障;培训奖惩机制不完备,也会影响到培训目标和培训计划无法实现,等等。

  3 满足高校教师培训需求的管理对策

  3.1 引入教师发展理念,发挥高校在教师发展中的组织作用:

  21世纪的经济发展对资源的利用已经由自然界物质资源的大量消耗转向对人力人才资源的消耗。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国应在高等学校积极推进教师发展理念。教师发展理念认为,现阶段教师培训已经成为学校必须具备的一种公共服务,也可以成为学校可以自行调配的一种资源。该理念不仅承认教师培训属于高等学校应履行的义务,而且也属于学校可以广泛使用的公共产品,高校应积极扮演该公共产品的供给者、维护者、保养者等重要角色;该理念还认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不仅关乎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关乎高等教育的成败,学校应始终对这种公共产品负责到底。

  美国高校教师培训经验告诉我们,虽然没有统一且计划性很强的高校教师培训和高校教师培训网络,但是高校教师发展却依托于组织化的方式,即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或“教学发展中心”等专门机构,由这些机构推动教师培训等工作的展开。[2]而在我国, 强调发挥学校在教师发展中的组织作用,可以依托高校成立专门的教师发展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教师发展活动,此举必定更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水平,也更适合当前我国高校发展的实际需求。

  3.2 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变“学校鼓励”为制度激励:

  高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体制,出台教师培训相关管理办法,并为教师的进修提供政策、时间、经费等形式的支持。为了更好地促动教师接受培训和发挥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学校应当完善教师培训成本分担制度,制定教师培训与工作量相挂钩的的规章制度,对积极参与培训并圆满完成培训任务的教师采取规范的跟踪评价制度,从而保证满足教师内在积极性、创造性和潜能的开发需要。在具体实施中,教师教育要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以提高质量水平为中心,为鼓励和吸引高校教师参加在职培训,可将教师培训与师工资、晋升、晋职等联系起来,并为教师提供经费上的有力支持。

  在完善教师培训制度的过程中,高校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应清醒地认识到评价教师培训的成功与否,并非一两次培训活动的精彩和高效,而应该是形成一种长效的运转机制。此外,学校领导或职能部门应注重明确规范的激励制度,而非注重领导者或职能部门负责人的“口头鼓励”。惟有学校建立起完备的激励机制,才能保证教师培训活动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并真正实现踊跃参与。

  3.3 注重专业领域的培训深造,促进教师培训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培训要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以提高质量水平为中心。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连续的、终身的发展过程,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科研和教学是高校教师的主要职责。其中,科研是高校培养教师创新能力、提高教师学术水平、推动高校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重要手段;教学可使教师的科研成果得到进一步传播,而教师在教学中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和学生活跃的思维有利于教师开创新的知识领域,促进科研工作的开展。高校要注重和强化教师的职后培训,为教师提供终身学习的好机会,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想与科学知识纳入到教育的内容与过程之中,正确处理科研和教学的关系,加强专业培训,培养一支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使教育在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增强教师专业培训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将青年教师导师培养制度引入教师培训活动中。高校是各学科门类拔尖人才汇集的地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都可以成为全体教师学习的榜样。为了充分发挥高水平专家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学校应注重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在教师培训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以老带新、以强促弱,逐步建立起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高度负责的培训导师队伍,从根本上保证教师培训的可持续发展。

  3.4 丰富教师培训的渠道和形式,不断增加教师培训的实践内容:

  目前,教师强烈的进修愿望与缺乏教师自主性的培训体制之间的矛盾,构成了高校教师接受培训的主要矛盾。要想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使教师能够自主地选择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甚至是培训的时间和地点等。为了使教师的职后培训更贴近教师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有关职能部门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师培训的渠道,并积极同其他兄弟院校进行教师培训资源的协同共享,努力为教师培训寻找新途径。此外,还要注重增加教师培训的实践内容。例如,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选派教师到校外进行协作科研、挂职学习、短期工作等,使教师在实践中得到启发,并在不断寻求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提升。

  [1] 徐金明,杨瑾,余艳。我国高校教师培训改革发展的前瞻与对策[J] 。教师教育研究,2004,(4):13-20

  [2] 王春玲,高益民。美国高校教师发展的兴起及组织化[J]。比较教育研究,2006,(9): 56-61

  [3] 刘萍,苏玉琼,刘国勋。 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培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7(1):99-102

  [4] 浦卫忠。有关高校青年教师培训的几点思考[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18(1): 69-74

高校教师培训篇8

  【关键字】岗前培训;现状;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正文】

  一、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概述

  1.1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目的

  在教师专业化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师专业化也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而教师的岗前培训则是教师专业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高校教师的岗前培训就是通过对教师进行任职前的培训,使新入校的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学习相应的教育教学知识、正确的教学方法,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尽快适应教学工作,进入教师的角色,逐步走向教学专业化。

  1.2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性

  首先,自从我国实行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从之前的精英教育已变为更大众化的教育模式,一方面需要更多的高校教师来满足学生求学的需要,另一方面需要更素质的教师来胜任这一工作,高校教师培训的需要也就随之扩大。其次,高校之间的竞争使高校更加重视师资力量建设,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争取更多、更优秀的生源,因此,可以说学校能否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将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培养成才,关键要看是否有强硬的师资队伍。总之,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已经成为新教师在进行高校工作之前必须履行的一个过程。

  二、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现状与原因探究

  虽然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已经引起了各大高校的重视,学校也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去建设自己的师资队伍,但是在真正进行教师的岗前培训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对其完善。

  2.1岗前培训形式单一,内容单调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教师的岗前培训内容依然是《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四门课程为主,这种形式已经延续了十多年,根本无法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教育改革之后,这种培训方式就更显得死板。而培训的形式只是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实践的内容少之又少,教学十分枯燥,实践性也不强。教师本来就是一个对实践要求十分高的职业,要求的不仅是理论知识,更多的是教学的实践经验,这样的培训模式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学习结果,而且兴趣也不大,失去了岗前培训的意义。

  2.2岗前培训的部分管理薄弱

  总体上教师的岗前培训的管理还是比较科学的,只是在一些具体环节中还有欠缺---组织者没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只是主管地去安排课程,没有对新教师的需求做具体的分析,这无法让能力不同的学员都得到预期的结果。另外,虽然培训机构对各方面都有相关规定,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情况却不是很理想,迟到早退不出勤等情况依然存在。

  2.3考核机制单一,监督、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和应试教育一样,现在接受岗前培训的新教师学习的目的,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获得培训合格证,而很少注重培训的过程。这一方面是因为组织者的监督力度不够、评价机制单一,另一方面,新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岗前培训的重要性,岗前培训的工作只停留在表面。还有,学员结束学习后,培训机构与学员之间的关系就停止,没有后期的跟踪检查和监督,培训机构对学员学习的情况并不了解,双方只是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对于结果和效果几乎无人问津,这是导致岗前培训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优化策略

  各高校在实施教师的岗前培训过程中,虽然都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贯彻落实,但是由于各自的条件不同等原因,其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各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对策,以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1加强组织者的管理力度

  组织者应该从自身出发,树立正确的培训理念,这样才能从思想上重视起对新教师的岗前培训,这样才能使教师培训的质量提高,保证培训的效果。组织方应该根据大部分学员的需求安排课程,即以人为本,同时结合整个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对教师的任课需求,认真负责地设置学员的课程。

  另外,组织方也应该加强各个环节的管理,包括培训的内容、形式、考核机制等各个过程都应该进行严谨细致的管理,加强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的纪律管理,严格考察,督促学员学习,保证学习效果。

  3.2学员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学员对岗前培训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培训的效果。为数不少的受训教师仍然存在一定的功利性,只是以获得结业证书或者为以后升职等打基础,没有认识到岗前培训对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国家制定相关的制度创造条件保证新教师参加岗前培训,但是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培训过程中业务水平的提高,不珍惜受训机会,是一种很大的资源浪费,也是对自己、对教育事业的不负责的表现。

  3.3严谨安排岗前培训的课程

  各高校的教学特色不同,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同,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岗前培训教师的实际情况,将规定教材的内容适当取舍,可以在课堂上讲授比较重要的内容,而相对简单的部分可以让学员自学,对于学员的共性问题可以到课堂上讨论解决,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促进学员的交流与沟通。

  在培训过程中,组织方一定要安排实践的内容,并且实践的内容应该占到很大的比重。对于教师来说,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教师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课堂上的理论内容,才能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逐步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比如培训机构可以开展公开示范课,加强新教师之间的竞争,督促新教师相互学习;可以安排专题讲座,使学员对教育教学等内容的理解更深刻,提高教学技能,尽快完成自己角色的转变,适应高校工作。

  3.4加强培训教师队伍的建设

  接受培训的新教师还没有任何教学经验,所以由什么样的培训教师对其进行教学和引导很重要。组织方对培训教师进行慎重的选拔聘任,对于教学经验丰富、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应该优先考虑,尤其是那些具有高级职称的老教师更有资格对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培训教师一定要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引导新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师理念,传授其理论知识,并将自己从教多年的实践经验一并传授,帮助新教师提高教学技能。

  四、结束语

  高校教师的岗前培训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多种观点的提出,岗前培训会逐步得到完善,发挥更大的作用,来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师苏浙,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1.王峰;王世娟;;高校青年教师刚岗前培训问题及对策[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郭礼智;邓俊超;;我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问题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03期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99990.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我们的爱情故事
下一篇:学习的英文短语范本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