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感言怎么写范例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感言怎么写范例篇1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6(B)-0070―01

  在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浙江省金华师范附属小学王春燕老师的《猴王出世》一课,引发了许多争议和讨论。多年来,阅读教学重课文内容(写什么)而轻言语形式(怎么写)。整个教学活动无非是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形象等。《猴王出世》一课的教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教师要注重言语形式的教学。

  一、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要注重言语形式的教学

  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既非工具性,亦非人文性,而是言语性。言语性是指“语文课程所独具有的学习个人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语言运用和表现的特殊属性”。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独担之任”。从一定意义上说,言语形式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换言之,其他学科重在教材“说什么”,语文学科则重在教材“怎么说”。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将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统一起来,通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进而凭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品味言语形式的妙处,从而提高运用言语形式表达言语内容的能力。例如,《猴王出世》一课的教学中,王春燕老师通过引领学生品读、领悟、积累课文中的语言,让学生悟到的是语言节奏和人物特点的有机统一以及语言表达的准确、细腻和传神。

  二、注重言语形式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了提高语文素养,读、写、听、说活动必须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为目的,而只有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怎么说、怎么写的形式,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如,《猴王出世》的教学设计,以“语言表达”为经,以“人物形象”为纬,从“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到“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再到“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整堂课以引导学生感知、品味、领悟课文语言为主线,引领学生“把第一眼看去平淡无奇的东西,玩昧出隐藏的妙韵来”。语言形式让学生从语文的角度,真切地感受到了猴王的机灵敏捷、自信勇敢。

  三、注重言语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感言怎么写范例篇2

  一、就地取材用语言

  入选教材的文本,其语言大多规范、精美,适合学生积累、运用。在阅读教学中,应创设情境,把阅读感悟和写话表达结合在一起,就地取材,以教材的语言资源为本,让学生在运用语言中更深入感悟文本。

  以笔者执教《的扁担》(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3课)一文为例,在此文第三自然段中,有这样一段话:“战士们想,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大家劝他不要去,他不肯。”此处抓住“劝”,进行角色体验,让大家都来“劝劝”同志,并运用课文语言,劝得有理、劝得人情,在此过程中,用语言、练写话。请看案例:

  师:大家劝同志不要去挑,他不肯。你就是战士,你来劝劝?

  张孟宁:同志,你不要去了。

  甘辰韬:同志,你工作那么忙,累坏了怎么办?请你不要去了。

  师:不错,这就是“劝”。(从语气上强调,让学生感性认识“劝”的意思。)

  师:不过就这样劝,同志他不听,还是要去挑粮。现在,我们试着默读课文一到三自然段,想想用上课文中的哪些话来劝,才更有说服力。想好了,写下来。

  (学生默读、然后翻开“写话小练笔”本开始写):

  师:现在我就是同志,谁来劝我?

  周芷莹:同志,您不要去挑粮了。从这里到茅坪,有五六十里路,山高路陡,非常难走。您工作那么忙,就让我们去挑吧!

  师:劝得情真意切!还能用上课文的语言呢。这小鬼真会说话!但是,我不怕山高路陡,我要和大家“同甘共苦”!(板书,并简单解释这个词语)

  李若依:朱军长,现在敌人就在山下,随时要进攻我们。您晚上要整夜整夜地想作战计划,都没休息,白天还要和我们一起去挑粮。您的身体怎么受得了呢?请您不要再去了!不然我要把扁担藏起来!

  师:我真想听从你的劝告,因为你不仅用了课文中的语言,还把上课介绍的资料都用上了。可是,当我想到战士们都那么辛苦地去挑粮,我怎能不去呢?(学生踊跃举手)

  师:这么多同学都想劝同志呀?那好,同桌来演一演,一个当同志,一个当劝说的战士。

  (学生声情并茂地进入表演,只见有的同学都着急地叉起腰了。)

  本课教学的难点便是让学生体会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情操,以上案例,通过练写、对话,不知不觉地突破了这个难点。同时,学生练写“劝说语”时运用了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的语言,在此过程中,亲历了对文本内容的整理、取舍,对课文语言的选择、提炼,在表达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在情感、语言、思维多方面的发展。将学语言与用语言有机联系,学生语言实践能力自然在这样的训练中得以提升了。

  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还有许多可供就地取材练写话的文本,比如《美丽的丹顶鹤》一课,课后第4题要求画一只丹顶鹤,就可以让学生当场运用课文语言,描述自己画的丹顶鹤;又如《梅兰芳》一课,可以结合“勤学苦练”运用课文语言进行写话。

  二、填补空白巧写话

  记得执教《大禹治水》一课时,对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学生很不理解:为什么大禹就在家门口了,却不进去看看呢?有的学生甚至说,大禹这样很不好,连自己的孩子都不去看,要是我,就不喜欢这样的父亲!面对这些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的见解,该如何引导?

  笔者从第四自然段“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这句话人手,先通过和第一自然段对比,想象原先无家可归的老百姓过上安定的日子,他们的心情怎样,接着抓住“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这句话,想象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请看课堂:

  师: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呢?

  黄宥铭:大禹,感谢你治理好了洪水,让我们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郑许乐:大禹呀,你还是快回家看看孩子吧!你都十三年没有回家了!

  师:老百姓在感激大禹的时候,一定会想到很多大禹带领他们一起治水的故事。让我们先读读课文,可以用上课文中的句子,以“他们说”为开头,将老百姓感激大禹的话写下来!(生小声读课文,然后翻开写话小练笔开始写。教师巡视指导,五分钟后开始交流。还没写完的同学边听边修改)

  师:(动情地朗读)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他们说:

  郑浩扬:大禹呀大禹,为了制服洪水,让我们过上安定的日子,你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的妻子和孩子都没有照顾。你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我们不知该怎么感谢你才好!

  许舒鑫:大禹,为了不让我们无家可归,你吃尽了干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才终于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现在我们过上了安定的日子,你也可以放心了。快回家去看看妻子和孩子吧!孩子一定很想你了!……

  师:是呀,听着老百姓的声声感激,看着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翳子,大禹心里想――

  关以勒:我的辛苦没有白费呀!

  (就是这个孩子,之前他说不喜欢像大禹这样不爱孩子的父亲,瑰在,他明白了,“父亲”这是为了谁!)

  江小其:我的孩子一定会明白我的(说不下去)

  师:一定会明自我的苦衷。

  这个案例中,老百姓如何感激大禹便是文本的一大空白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展开想象去填补,不仅获得对课文更深入的感受,也使语言表达、写话训练并驾齐驱。

感言怎么写范例篇3

  师:为什么写生活,还要写景物呢?读读这两段,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生:自由的,活的。

  生:快乐美丽,生机勃勃,多姿多彩。

  师:她是怎么写出这个“美丽”来的?

  生:从“我家有个大园子……样样都有”,看出美丽,因为美,所以吸引昆虫。

  师:她怎么写出“活”,联系上下文看看。

  生:花开了,就像睡醒了。

  生:鸟飞了,活了。

  师:你有没有发现写它们自由的句子的特点。

  生: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师:这里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句一句地连起来写,这是排比。

  师:同是写自由,这里写谁是自由的?

  生:所有的东西都是自由的。

  师:作者写这些事物的自由和童年生活自由有联系吗?为什么写这些话呢?

  生:写所有东西自由,可以衬托我的自由。

  师:这是借事物的自由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这叫借物抒情。

  师:现在请大家借助“要怎么样,就怎样”,发挥想象写出作者的快乐、幸福。

  (学生写并交流)

  生:我愿意摘花就摘花,愿意睡觉就睡觉,愿意吃芒瓜就吃芒果,要怎么玩就怎么玩,玩到深夜也没人管。

  生:我的生活是自由的。我愿意摘花,把所有的草都留着……若把它们吓跑了,没关系,我知道它们会回来的,因为这里是自由的……

  师:他注意先写中心句。如果每个同学用这样的写法,写你现在的生活能写出来吗?

  生:写不出来。

  师:为什么?

  生:我们没有文中作者那么自由。

  师:因为作者有祖父……

  魏星老师是这样教的。

  师:仔细阅读第13节,你觉得这段中哪些词语句式最能表现“自由”?

  (学生自读自悟,抓住“愿意……就……”“想……就……”“一会儿……一会儿……”“又……又……”等词语句式进行交流,感受园子中的花、鸟、虫子,以及倭瓜、黄瓜等各种蔬菜的“自由”。之后,他挑起一个矛盾。)

  师:注意到了吗,这段话一连用了10个“就”字,读起来是不是觉得有点■唆呢?

  生:我觉得不■唆,读起来很顺畅。

  生:感觉园子中的各种小精灵我行我素,自由自在。

  师:你看,萧红的文字很普通,很朴素,但是读起来觉得很洒脱,很灵动,很孩子气,字里行间跳跃着两个字——

  生:自由!

  (在读完园子中的一个个有趣的活动之后,再次回到第13节,通过改变人称、角色的朗读活动,把“人的自由”和“自然的自由”融合在一起。)

  师:(引读)一到了这个园子里,我就玩了起来,闹了起来,不知不觉地,园子中的一切都活了,我就变成了那倭瓜啦——

  生:(读)我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师:(引读)我就变成了那黄瓜啦——

  生:(读)我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

  师:想象一下,当萧红写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她当时的表情是怎样的?

  生:写到这里,萧红禁不住笑了,她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园子,成了园子中的黄瓜、倭瓜……

  反思:

  一、 在“文眼”中唤起童年的记忆

  文本的“定篇”决定我们能否从文本中寻找到情感的关键词,两位老师都找到了。“自由”的定义在教学的初始就已经呈现,于是,在思维的角落里开始记忆的寻找,这种寻找是学生内在生活的留影,不是语言的再现。两位老师都是在定义搜寻过后,抓住文本的依托来唤起孩子童年的记忆。于是,才有了“她是怎么写出这个‘美丽’的”“怎么写出活”“你觉得这段中哪些词语句式最能表现‘自由’”等问题。在文本问题的干预下,孩子暂时放弃了自我的记忆,转入文本语言的品味。这种品味让“园子”呈现了一种场景,这种场景不仅是作者的表达,更是孩子在自我童年记忆搜寻后的一种嫁接与反思,“因为美,所以吸引昆虫”“园子中的各种小精灵我行我素,自由自在”,他们已忘却是在文本的脚步中搜寻,完全是一种沉醉的回忆。教师正是利用孩子的“心”打开了文本的门,让孩子在文本的世界里回忆、感叹。

  二、 在“文语”中体验童年的心理

  如果文本仅仅让我们的孩子知道园子里的一切是自由的,只能说这是对对文本的熟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要能够借助文本寻找到文字背后的意义。对于这样“定篇”类型的经典文本,我们要学习的是如何将情感通过文本的语言表达出来。两位老师在教学中都关注到“园子的自由便是‘我’的自由”。这种情感如何让孩子能领悟到,他们都从师生关系和角色的转变出发,让老师和孩子们成为合作的伙伴,我暂且把他们这种合作称为“童伴”。降低高度,以儿童的视角去关注情感的表达,和儿童互相探寻这种表达。在教学中,两位老师不慌不忙,步步引导。薛法根老师提出“作者写这些事物的自由与童年生活自由有联系吗?为什么写这些话呢?”,这些问题本身就是告诉孩子,作者写这些与她的童年生活是有联系的。我们的孩子经历了四年的语言训练,这种语感还是有的,“写所有东西自由,可以衬托‘我’的自由”,好一个“衬托”,把孩子从景色的想象中一下子拉回到对“情感”的抒发中来。魏星老师则是直接带领孩子走进“我的‘自由’”,通过活动中人称的改变让孩子成为“我”,于是引读中“自然的自由”变成了“人的自由”,人称的改变不就是告诉孩子们“萧红的童年在这园子里是自由的”吗?魏星老师并没有停止,再次让孩子在自由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她当时的表情是怎样的”,把一种原本的情感告诉或渲染演变成真正的“思考”,让孩子在对语言感悟的同时明白“自由的生活给了萧红温暖,从而有了回忆的情节”,祖父的园子只是自由生活的一部分,心灵的自由才是萧红最终的表白。因为写作与儿童本身始终联系在一起,这就是“我手写我心”的最好体现。

感言怎么写范例篇4

  1.我用一麻袋的钱上大学,换了一麻袋书;毕业了,用这些书换钱,却买不起一个麻袋。

  2.大学就像校门口的公交车,坐上车,去了又回,那是又开始了一个学期;坐上车,去了不 回,就毕业了。。

  3.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

  4.毕业我们默默的回首,才发现大学就这样混完了!!

  5.毕业了,有点想念以前的日子

  6.大学从我身上爬起,穿上裤子对我说:“留下青春,你走吧。”

  7.抱着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来睡觉,醒来后发现通知书变成了毕业证,证明我曾经在这里睡过

  8.用四年的时间换一个心底永远的回忆

  9. 叶子的离开是风的多情还是树的不挽留;你我的离校是人生的催促还是青春的不停留

  10.人之将毕业 其言也善

  11. 那些花儿,毕业以后还会不会开放了

  12.今天天气不错, 明天没有课。。。以后都没有了。。。

  13.我哭着到来,大家都笑了;我微笑着离开,大家都哭了!哎!这就是大学…

  15.看着空荡荡的宿舍和柜子 总觉得还留下了什么 原来我留下了我对你们的思念

  16. 毕业了,才发现大学生是个最好的职业。

  17.母校是什么?你刚来的时候巴不得早点走,可真当你要走的时候又急切的希望能多留一两天。。。

  18.年轻的懒堕,恶梦一样埋伏在彷徨的青春里,像裸露的伤口迸发炎症然后溃烂•••

  19.很多年后,我们把这个夏天叫做“那年夏天”,但是那年夏天,我们曾笑得很美,很绚烂

  20.再也不用逃课了,因为没有课上了~~

  21.几个人用同样的钥匙,打开同一扇门。几个人用同样的目光,跟空荡的寝室说再见。

  22.毕业了,曾经那些不在意的人和事,现在想来多么珍贵。。。

  23.和大学说再见,却不跟青春道别

  24.别离是一朵孤傲的云,下雨,让她爱上了母校的土地

  25.我们赢得起,输的起,有什么可怕的!

  26.即使不能亲眼看你走,我也要面朝你离去的方向眺望远方

感言怎么写范例篇5

  作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有了生活,作文便马上生动活泼起来。可见,唯有从生活中方能开掘作文素材。

  1.引导学生在完成生活作业中捕捉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随处可见,只是学生视而不见,不善于捕捉。于是,我常常给学生布置一些难度适中的“生活作业”,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他们开掘作文素材。

  2.指导学生从各种有益活动中发现作文素材

  生活如果像一坛死水,学生怎能有写作激情?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创造作文素材,我常常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比如:有培养学生感受能力的“画鼻子”比赛;有锻炼小巧手的“挟球”比赛;还有拔河、砸沙包、跳绳、捉迷藏等。由于学生对这类活动非常感兴趣,且亲自参加了,因而,他们既有东西可写,又感受颇深。

  3.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累作文素材

  作为语文老师,配合作文教学,我常常鼓励并引导学生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陶冶情操,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开阔眼界。让他们在旅游、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并积累作文素材,为写作开辟广阔的道路。

  二、从课文中寻找写作技巧

  有了生活,学生们作文材料的源泉得以涌流,写起来便“言之有物”了。然而,有了材料不等于就有了文章,还必须通过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裁剪,才能写出好文章。那么怎样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从而使文章写得“言之有序”,且“言之有理”呢?

  这一难关,仅限于每周两节的作文课是很难突破的。那么,何不从语文课本中寻找呢?

  我们知道,选入语文课本中的那些文章,都是凝聚着作家的灵感、激情和思想感情的文字,不但语言优美,写作技巧也很不一般。那么,我是怎样充分利用材料,以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的呢?

  1.开头要简单明了

  “万事开头难”。要写好文章的开头,对小学生来说其实并不容易。翻开其习作,要么是开头过于“惜墨”,简单而不明了;要么是哩嗦,不知所云。

  比如:一学生写的《踢足球》的开头几乎占了一整篇,他确实介绍清楚了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但他却把怎样找人,赛前做了哪些准备,写得像流水账一样细。等人找齐了,便以“我们的足球赛开始了”结束全文,而对踢足球的过程怎样,谁表现的突出,结果如何则只字未提。对此,我结合自读短文《参观

  刘家峡水电站》一文的开头指导学生。请看“去年暑假,我去甘肃省永靖县看爸爸,到那儿的第二天,爸爸就带我去参观刘家峡水电站”。短短几句话,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介绍得一清二楚,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后经过修改,学生的习作水平提高了不少。

  2.结尾应水到渠成

  小学生的作文往往以“什么结束了”、“怎么怎么我真高兴”、“这就是什么什么”结尾,干巴巴的没有味道,纯粹是为结尾而结尾。

  对此,我先指出其结尾不尽人意的地方,再结合《参加刘家峡电站》的结尾“我们走出电机房,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刘家峡水电站。”和《颐和园》的结尾:“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细细游赏”等,启发学生:大家想一想,这样的结尾既写出了作者的依恋之情,又激发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促使读者巴不得也去参观游览一番,耐人寻味吗?

  针对学生的习作,我常常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文给以具体指导,在学生后来写的《游风穴寺》等作文中,结尾就写得非常含蓄、自然。

  3.构思需巧妙新颖

  构思,就是“怎么写“的问题。

  怎样把观察所得按一定顺序、一定要求明白、具体、连贯地写下来?这一问题,我是在学生说的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说、评、改来落实的。

  那么怎样布局谋篇?怎样过渡呢?

  初学者的作文,即使做到了叙事完整、明白,但也往往平铺直述,似流水账。教学中,我结合学生习作这样进行指导。仍以《参观刘家峡水电站》为例:先让学生看每段的开头,然后要学生注意这些词语:“坐在车上,远远看去……”、“登上大坝,站在坝顶,展现眼前的是……”、“正望着……出神,爸爸说:‘快看’……”、“下了大坝,钻进……”。作者以参观点的变换为顺序,或远望、或近看、或听到声音……,过渡非常自然。这么一讲,在以后的习作中学生很少再用“接下来”等作为过渡语了。

  4.能力该逐步培养

  语文课恰当、自然、有效地结合作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非常有益的。比如:在教《香港夜色》时,我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观察点,从而让学生知道如何选择观察点;在教《钓鱼的启示》时,教学生学到一些积累材料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而《倔强的小红军》一文,对人物的描写则非常好:既有心理和动作的描写,又有人物神态和语言的描写,这样使人物的形象丰富而具体,讲到这儿,我就适时地引导学生依照上面的方法来描写一个他熟悉的人……。

  总之,作文教学离不开生活观察和技巧训练。语文课要有切切实实的能力训练,学生对语文工具掌握不够,运用不好的地方,教师要给以具体指导,以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和水平。素材加技巧,这些都有了,还愁学生写不出好作文吗?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100366.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工作目标与计划
下一篇:人大调研报告集锦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