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小语言范例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小语言范例篇1

  关键词: 英语小说语言 视角 言语和思维的表达 风格

  语言与文学关系密切。语言学中研究文学语言的部分被称为文学文体学,研究与文学风格相关的语言特征。小说,作为四大文学样式中的重要代表,在文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将从文学文体学角度来分析小说中的语言。

  一、小说与视角

  根据Mick Short(1996)的观点,我们至少需要三个话语层面来解释小说(即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语言,因为在角色―角色层面和作者―读者层面之间插入了一个叙述者―被叙述者的层面:

  信息发出者1―信息―信息接受者1

  (小说家) | (读者)

  信息发出者2―信息―信息接受者2

  (叙述者) | (被叙述者)

  信息发出者3―信息―信息接受者3

  (角色A) | (角色B)

  上图只能说明一般意义上的小说,因为在解释小说组织形式时这三个层面和三组参与者都是不可少的。但与其他体裁(即诗歌和戏剧)相比,小说的基本话语结构中有六个参与者这一事实本身就意味着在其叙述中有更多的视角,小说家须经过慎重考虑这些视角彼此之间相互联系。

  I―叙述者:讲述故事的人在事件发生后作为讲述者,所以也可能成为小说世界的一个人物。此时,评论家们称叙述者为“第一人称叙述者”或“I―叙述者”,因为叙述者在故事里提到自己的时候,总是用第一人称代词“我(I)”。但在此类小说中存在“一定局限性”,因为I―叙述者不能了解所有的事实;有时也不可靠,特别在凶杀和推理小说中他们会保留信息或说谎来欺骗读者。

  第三人称叙述者:这种类型是有争议但占主导地位的叙述者类型。叙述者在涉及到故事虚拟世界中所有人物时,都会用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或它们”(he,she,it or they)。

  图式语言:叙述视角也受图式的影响。在相同情形下,不同的参与者有不同的图式,并与他们不同的叙述视角相联系。因此,店主和顾客将有商店图式。这些图示在许多方面都会成为相互的镜像,并且店主成功与否将部分地取决于他们能否考虑到顾客的图示和视角。

  除了通过选择描述什么来表明视角以外,小说家也能通过描述的方式来表达,尤其是通过表示评价的词句。例如:“She opened the door of her grimy,branch-line carriage,and began to get down her bags。The porter was nowhere,of course,but there was Harry。。。There,on the sordid little station under the furnaces。。。”在这段选自D。H。Lawrence的作品Fanny and Annie,评价“沉重”的形容词“grimy”、“sordid”、“branch-line carriage”和“sordid little station under the furnaces”突出了此时明显不满的Fanny眼中Morley火车站。

  旧信息和新信息:在故事开头,我们能够做出预言:对所有事物的叙述所指(narrative reference)(除了我们的文化中通常每个人都知道的事物,如:太阳)一定是新的,因此应使用不定所指(indefinite reference)。这正是Thomas Hardy的作品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的开头的情况:例如:One evening of the summer,before the nineteenth century had reached one third of its span,a young man and woman,the latter carrying a child,were approaching the large village of Weydon-Priors,in Upper Wessex,on foot。第一次提到的man(和相关的woman)和child的所指不确定(a young man and woman,a child),因为我们以前没见过他们。19世纪是确定所指,因为Hardy认为他的读者已经知道这个词组的所指。但是请注意:即使是如此直接的描述,Wegdon-Priors village 刚一提及就是确定所指,这鼓励我们装作自己已经很熟悉它。Hardy因此把他的读者定位为某种程度上熟悉这个村庄(以及这个地区)而不是熟悉人物。

  指称:因为指称是与说话者相关的,所以它很容易用于表明特定的变化中的视角。在下列选自The Secret Agent的例句中,我们从Mr。Verloc的视角中看出他妻子的行动。

  例如:Mr。Verloc heard the creaky plank in the floor and was content。He waited。

  Mrs Verloc was coming。

  除了表示感知和认知的动词heard,waited和他的内心状况(was content),我们能从Mr。Verloc的角度(coming)看出Mrs。Verloc对他丈夫的行动。在小说中,仅仅从Mr。Verloc的视角来看待事件,具有战略重要性。他没有意识到妻子正准备杀害他。

  二、言语和思维的表达

  1.言语的表达

  根据Short的观点(1996),言语表达的连续可以有以下几种可能:

  1)直接言语(DS)

  2)间接言语(IS)

  3)叙述者对言语行为的表达(NRSA)

  4)叙述者对言语的表达(NRS)

  从1)到4)的过程中能够产生一个更深层次的范畴即自由间接言语(FISA),它是直接言语(DS)和间接言语(IS)特征的结合体,它在言语表达的渐变群中位于DS和IS之间:

  NRS NRSA IS FIS DS

  以下Charles Dickens的作品The Old Curiosity Shop中的例子可以用来阐明言语表达的大多数类型。例如:

  ①He thanked her many times,and said that the old dame who usually did such offices for him had gone to nurse the little scholar whom he had told her of。②The child asked how he was,and hoped he was better。③“No,”rejoined the school-master,shaking his head sorrowfully,“ No better。”④“They even say he is worse。”引号中校长(school-master)的话可以作为DS的例子。典型的IS可以在②句中看到:“The child asked how he was。”它提供给我们关于孩子所说的话的建议性内容,而不是她在说这些内容时所用的言词。但是在句子“He thanked her many times。。。”中,在①句的开头,我们甚至不知道校长的话是什么,更不用说校长致谢时使用的话语。我们所知道的只是他重复使用了感谢(thanking)的言语行为。结果,段落的这一部分可以看作是很长一段话语的概要,并因此比用IS有更多的背景。Mick Short 称这种极小类型的表达为NRSA。另外一种比NRSA更小的言语表达的可能,是仅仅告诉我们言语发生了句子,甚至没有指出有关的言语行为,例如:We talked for hours。这种句子称为NRS。

  FIS通常以一种形式出现,这种形式第一眼看起来好像是IS,但又有DS的特征。在这个段落里,FIS最清晰的例子就是②句的后半句:“。。。and hoped he was better。”(前半句“The child asked how he was。。。”明显是IS,它给出了语句的建议性内容,而不是所用的词语)虽然它肯定不是DS,但他确实有那个孩子所使用的言辞味道。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是:虽然在句子的前半部分,它与IS时并列的(这致使我们认为它将有相同的情形),但省略了插入的从句,而这个从句很容易就能从内容中推导出来。更清楚的句子是“。。。and said that she hoped he was better。”。

  2.思维的表达

  小说家们用来表达他们的人物思维的类别,与用来表达言语的类别是完全相同的。例如:

  a。He spent the day thinking。他整天都在思考。(叙述者对思维的表达:NRT)

  b。She considered his unpunctuality。她认为他不准时。(叙述者对思维行为的表达:NRTA)

  c。She thought that he would be late。她认为他将会迟到。(间接思维:IT)

  d。He was bound to be late。他一定会迟到的。(自由间接思维:FIT)

  e。“He will be late,”she thought。“他会迟到的,”她想。(直接思维:DT)

  由于与NRT,NARTA或IT相关的效果与言语表达大致相同,所以我们只讨论两种思维表达类型,即DT和FIT。

  三、小说风格

  作者的风格:当人们谈到风格时,通常是指作者的风格。即使作品的主题、目的等不同但可识别的写作风格属于特定的作家,这种写作风格使一个作者的作品与其他作家相区别,并且可以通过同一作家的一系列作品识别出来。如Jane Austen和Ernest Hemingway。

  文本的风格:作者可以有自己的风格,文本也有自己的风格。评论家们能谈论George Eliot的风格,也能谈论作品Middle march或其某一部分的风格。在观察文本风格时,我们更关心的是意义,而不是作者风格的世界观形式。因此,当我们观察文本风格的时候,需要观察其语言的选择,例如:

  ――词汇模式(词汇量);

  ――语法组织模式;

  ――文本组织模式(从句子到段落以及更上层),文本结构的单位如何安排的);

  ――前景化特征,包括修辞格;

  ――是否能观察到任何风格模式的变化;

  ―― 各种类型的话语模式,如,依次发言和推论模式;

  ――视角处理的模式,包括言语和思维的表达。

  四、结语

  本文从小说的视角、言语和思维的表达、小说的风格三个层面剖析了小说的语言,最后就如何分析小说语言作了简略探讨。另外,我们还有许多途径来分析小说语言,例如:

  ――在词汇层面上有前景化表现时,可以运用形态分析来分析词语的新组合。

  ――在词序和句法层面上有前景化表现时,可以运用我们的词类知识(即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来分析不寻常的或“有标记的”组合。

  ――在语法层面上,可以分析句子结构或寻找不同类型词组的组合和模式,名词词组和动词词组或许是小说语言很常用的。

  总之,小说的魅力在于其丰富灿烂的语言,小说语言值得我们从各个角度仔细推敲,慢慢品味。

  [1]Lawrence,D。H。Lady Chatterley’s Lover,2nd Ed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2]Mick Short,Michael H。Short,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Exploring the Language of Poems,Plays and Prose (Learning about Language),1996.10.

小语言范例篇2

  一、英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为一个小学英语教师,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首先应规范学生的书写习惯,要从学字母开始,要让学生认识什么是书写体,什么是印刷体。要有准确模仿的习惯,大胆开口的习惯,把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还要有及时复习的习惯;还要养成勤于积累,实践的习惯。只有这样,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才能对英语学科感兴趣,才能愿学,乐学,善学。

  二、组织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

  小学英语教学以口语为主。重在交际,在听、说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课前,老师首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吃透重点。在突破难点上下功夫,努力将每个步骤安排得井然有序。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创设语言学习情景。可采用时说、时笑、时唱、时跳、时画的方式。表现出各种神态表情。引导学生投人角色,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使英语课堂成为”寓教于乐的学习乐园。

小语言范例篇3

  语文素质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但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在人类交往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无论是口说,还是笔写,都是要通过对其加以组织而成的。反过来说,能否听懂别人的话,能否在阅读中迅速抓住文章的要点,也都是以自身的语言积累为基础的。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运用自己所积累的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一些观点,能注意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条理性,善于和外界交往并开始注重交往语言表达的技巧及条理性,是当前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强化熟读背诵,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现代语文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以掌握祖国的语言为目的,以熟读背诵为手段。”为了强化这一手段我采取了以下三条措施:

  1、阅读教学淡化内容分析,加强朗读、背诵训练。语文教学时着重在熟读课文上下功夫;在记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功夫。一课书教完了,通过检查是否读熟、是否能把该背诵地方背诵出来,作为评价自己教学成败的首要标准。

  2、增加课本中的背诵量。就现用的教材来看,不论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但教材中要背诵的地方却为数不多。以小语第九册为例,要求背诵的课文中涉及到7 篇,共1090 字,平均每天背诵却不足10 个字。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数字!所以我除了落实课本的背诵量,每单元还挑选3—4 个妙语佳句、精彩片断让学生熟读成诵,并把增加的部分列入考核之列。

  3、每学期补充二十篇左右的诗文和现代中外名篇,要求学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背下来。一代伟人酷爱读书,许多名篇熟读成诵。总书记访日进,主人问他访问的结果怎样。他顺口吟诵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这两例,不正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背诵古诗文和名篇受益不浅”吗?现用教材虽有精选部分古诗文和中外名篇,但数量太少了,所以我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篇目,让学生博闻强记。久而久之,学习对语言的运用就得心应手了。

  二、抓好课外阅读,在博览中积累语言

  博览,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因此,我除了上好阅读课外还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我采取了以下三方面的措施:

  首先是指导学生精心选择读物。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目标尚在起步阶段,一套完善的语文课外阅读教材仍未问世,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使其在读中积累语言。

  其次是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俗话说:“好脑瓜比不上烂笔头。”学生读的东西不少,但是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却不多。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读书笔记立足于读,落实于记。就类型而言,包括摘录好词好句、编写写作提纲和写读后感。写读后感是属于创造性读记,它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用情感活动的有效参与。

  再次是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掌握了许多的精妙词句,他们就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我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我的做法是(1)每周的语文活动课,便让它成为学生们表演的舞台。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词句接力赛”、“美文欣赏会”、“朗诵擂台赛”等。(2)在班上的学习园地中,我专门开辟了“读书”专栏,其中设有“知识角”等小栏目,发动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业到的精词妙句、百科知识等摘抄上去,以互相交流学习。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成绩获得了肯定的展示,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热情。

  三、增加作文密度,从写中积累语言

  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作文训练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俄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过程。要使大脑的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必须加大语言运用的频率。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巧红笔,使其像数学练习一样,课课练,日日练呢?我认为,除了结合单元小练笔和俄文题指导写作外,更重要的还是恰当地把握课堂练笔的时机。着眼点有四方面:

  1、练在知能转换处。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联想的用法,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了课文中有关句子,明确了什么是实在事物和联想之后,发下短文让学生进行联想练习。又如仿写句式,仿写篇章结构,仿写过渡句等,都是属于知能转换的训练。

  2、练在情感交融处。如《我的心事》,课文教学到“我刚进屋,见一位阿姨坐在椅子上……我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不由行流下了眼泪”一段时,我指导完学生分角色朗读后,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童境中,我马上安排了写一段话的练笔:“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大林会有许多话要对小姐弟说,他会说什么呢?”这样一安排,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3、练在思维的发散点。如教学《凡卡》最后一段后,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我提出假设:“假如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将会怎样呢?请以‘爷爷收到信后’为开头写一段话。”这样就收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了。

  4、练在情节的空白处。如《小英雄雨来》中“芦花村的人们听到河岸上呼了几枪。老人们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有志不在年高!’这段情节较简单,为了加深对雨来英雄品质的认识,我安排了一次扩写练习,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小语言范例篇4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

  【中图分类号】G623.2

  语言是人类沟通与交流必需的工具,人们从小开始就接触语言,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学的语言修养又相当大的部分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小学生启蒙教育小学语文的特点与年龄特点,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不同于高年级的,尤其是在思维能力方面。这样小学语文教学具有语言艺术的味道,通过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魅力、风格、修养、水平等方面体现了出来。也由于小学生对于形象话语较为敏感,学生在老师对自己所说话语的理解上、对其自身的评价上都不同高年级,所以抓住语文学科的特征、理解小学语文教学特点,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质量、有效发展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结合新时期的实际,对其特点进行新探。

  1.规范性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中,首先做到的就是要规范教师语言,规范的教学语言是小学语言教学的基础。首先教育系统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就有严格规定,也明确规定了语言学与教学,教师的教学也应该按照规定严格开展。其次从职业本身来看,教师的崇高性要求教师应该严于律己,不论是在语言细节的处理上还是语言行为的举措上。由于这个时期的小学生其模仿能力是相当强的,所以小学生进行知识学习与语言学习的过程就类似于模仿,如果作为模板的教师其语言不规范就会影响学生最后的学习效果,有的时候的不良后果甚至会影响终身。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词汇、语音等方面都要慎重选择。小学生对于老师的敬佩、崇拜是很深的,一开始的定位就认为老师是智慧的化身,是无所不晓、无所不能的化身,因此这个时候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教师的语言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规范与价值取向,作为小学生接受知识、教育组织者的教师首先规范自己的语言是十分重要的。

  2.科学性

  科学的传播是教育教学的本质,通过语文教学传达合乎科学的、准确细腻的情意使得学生语文知识得以扩充。规范与明确是语言科学性的主要体现,其中语言的规范主要是指词汇的准确、语音的标准、语法的正确与合乎逻辑的思维等,因为小学语文在小学生学生语言知识的启蒙时期,这个时候其基础的稳定性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后续学科的理解,所以教师的普通话先应该准确、规范,然后在书面表达时也同样要规范准确。由于小学生在理解方面不是很全面,教师在表达词句的时候,要简练地表述给学生,尽量不要出现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情况,明确、清晰、简练的语言让学生更加利于吸收,也让教学更加轻松[1]。

  3.兴趣性

  语文本身可以说是一门诗一样的学科,可以将学生带进滂沱的大海,也可以引领学生走进幽静的森林,可是一旦学生失去了关注的目光,那么语文就是变得黯然失色、索然无味。要想让学生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兴趣必然少不了,让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内容等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是很重要的。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高年级的学生要短,而且也容易被课堂之外的东西吸引,教师在设计课堂内容或者方式方法时要尽可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不要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教学目标的完成,创造一个有趣、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同时也可以寓教于乐、使用适当的比喻方式将深奥难懂的道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轻轻松松学到有用的东西[2]。

  4.情感性

  常言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经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论从课堂气氛还是课堂课后的言语举措都应该表现得温文尔雅,让学生觉得教师和蔼可亲,拉近师生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然后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不仅要蕴含丰富感情,使教学语言充满丰富的感情,也应该尽量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融入到教学语言中。学生的感情在教师的带动中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感情、引起共鸣,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所以,教师需要深刻感悟与理解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慢慢消化与吸收,带着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课堂中,使自身的教学语言可以准确、深刻地将文章的喜怒哀乐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感受文章真实的意境,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语文教学本身就要求了教师应该带这丰富的情感走进课堂,感情不仅可以拉近师生距离、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师进行语言交流以及课堂互动时也是很有帮助的,要想让学生理解好文章的真谛,教师的感情一定要投入[3]。

  在新时期里因为教学方方面面的改革与进步使得小学教学语言有了新的特点,笔者通过分析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查阅相关的文献对小学教学语言的特点进行了总结,主要有规范性、科学性、兴趣性与情感性。小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个十分重要的时期,这个时候的言语基础如果没有打好就会严重影响学生今后对于语言的理解以及各个学科的学习,不良的影响严重的甚至对学生影响终身,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准确的教学的语言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通过分析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希望能够在教师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起到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宁丽荣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学周刊,2014,02:125.

小语言范例篇5

  1.语言环境的分类

  语言环境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环境,学习者通过与语言接触而自然而然地习得。另一种是课堂环境,学习者在正规的课堂里有组织地进行语言学习。前一种学习是潜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学习,而后一种却是有意识的学习。

  2.自然环境创设

  要想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就要重视自然环境的创设。在教学实践中,我常采用以下方法,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1日语黑板报。利用教室的黑板报、墙贴(日语版)既突出日语班级的特色,又锻炼学生的日语写作能力(板报的内容中有70%来自学生自己的写作作品),同时还营造丰富的语言环境,可谓一箭三雕。

  2.2日语嘴巴。自身环境,要求平日里,学生之间称呼日语名字,用日语打招呼、交流,用日语写日记、信件,还要不定期地举行日语阅读交流会、发表会、歌唱比赛、日语卡通模仿赛等。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效果非常不错。

  2.3日语耳朵。让学生把身边的日常用品贴上日语标签,并且经常更新,且要听日语广播,欣赏日语原声电影等,这样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是日语。尽可能地多方位地创造语言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日语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以便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3.课堂环境创设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的强度是由制造及强化对刺激的反应次数所衡量的。认知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学习最根本的条件是语言的接触。学生的主阵地是课堂,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学习日语。课堂上老师通过各种讲解、领读、对话;展示图片、视频、介绍语境、习俗等教学方法创设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由于日语的学习必须通过大量的接触、练习才能获得成功,这就需要老师创设良好课堂学习环境。老师一定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习日语。我自工作以来一直注重课堂环境创设,努力培养学生的日语学习兴趣,具体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践。

  3.1良好的教学气氛。活跃的教学气氛既有师生互动频繁,又有学生大脑思维的活跃。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大胆、主动地学习,长期活跃的教学气氛是在师生自然、真实、平等的教学交往中逐渐产生的。良好的教学气氛给学习提供了保障,学生在大量练习的实践后获取的成就感进一步刺激学习的动力,如此良性循环,学习兴趣自然越来越浓。

  3.2巧用课前3分钟。教学中我重视课前三分钟,这是学生快速有效进入课堂状态的关键。实践表明,效果确实不错。

  例如,课前给学生欣赏日本经典歌曲,或一段3~5分钟的原声经典电影片段,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快速地进入日语课堂状态。但是,在选取音乐、电影的时候要下工夫。一是题材要适当,二是难度要适合当前学生的水平,三是要与课堂知识相关。尤其是第三条,非常重要。否则课堂导入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比如讲解动词可能态时,我选玉城千春的经典之作《長い間》,设计意图:学生比较熟悉这个旋律,有了这个铺垫,再讲动词的可能态就轻松容易多了。

  在课堂上为了练习刚学的知识,也常会做一些日语文字小游戏,以强化知识运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习得知识。

  在课前介绍一些最新的日本动漫、科学、旅游、音乐等方面的最新消息,既满足学生多方涉猎的视野需求,又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3注重快乐情境的创设。日语语言环境创设还要重视快乐情境的使用,尽可能地快乐教学、快乐学习。引导学生不把学日语看做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个不断学到新知识、新技能,天天有新发现、天天有新进步、天天有新乐趣的过程。

  3.3.1对比乐趣。通过日、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从学习的第一天起,不断发现许多“怪事”:我们叫做“信”的东西,他们写成“手纸”,读成“てがみ”,非常搞笑;我们叫做“女儿”的称呼,他们说是“娘”,读成“むすめ”,辈分简直是乱了套,学生都笑翻了。两种语言有千差万别,但也有很多相同之处:许多没学过日语的人能看懂很多文字,因为写的都是繁体汉字。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许多不同的文化知识。总之,只要我们充满好奇心,就会天天有新发现。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我们可以体验到许多乐趣。

  3.3.2使用乐趣。在学习日语之前,我们只能用汉语交流;学习日语之后,就可以尝试用日语交流。如“ありがどうございます”,“はい”,“ごめん”,“おやすみなさい”等,从学习的第一天,就能说日语,随着学习的进展,会说的日语句子越来越多,直到把日语当成自己的第二语言,这个过程自然充满求知的乐趣。随着学习的深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高兴,同学羡慕,学习者会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动力。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89882.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装修管理制度
下一篇:快乐的暑假手抄报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