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杨澜的经历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本文目录一览:

★、杨澜的经历篇1

★、杨澜的经历篇2

★、杨澜的经历篇3

★、杨澜的经历篇4

杨澜的经历篇1

  【关键词】绵里藏针;平衡点;善于应变;独具匠心

  杨澜,中国知名主持人,其主持风格别具一格。

  (一)绵里藏针,温和的深刻

  曾经有评论说,杨澜是中国的华莱士。但事实上,杨澜并不喜欢华莱士的主持风格: “他(有时)问问题显得有些生硬”。杨澜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的主持风格“绵里藏针”。“观众要看的是内容,而不是两个人吵架。”杨澜说:“记者和被采访者谈话,不是和对方斗智慧,如果你把自己设在这个位置上就很难有平和的心态了。我的重点是要展现对方,所以对方各不各,是不是符合我的设想并不是很重要,他们的‘各’劲儿正是他们的风格。他们的性格能凸现出来是最好的??’,①《杨澜访谈录》目前走的路线,是“温和的深刻型”。提及当初节目制作组在风格取舍上的抉择,杨澜说:“到底是开着轰炸机把这块地都炸平,还是钻井取油? 后来我们认为,深刻的问题也可以用一种温和的形式提出来。对节目风格的取舍和杨澜的性格息息相关。《杨澜访谈录》采访龙永图时,杨澜问及中国加人WTO最后阶段协议时朱总理的两个让步,龙回答:“具体的就不要说了”,杨当即表示“没关系”。

  在采访金融投资专家乔治·索罗斯时,对于外界褒贬各一的评价,杨澜先是以别人的口吻提出,其次是引用索罗斯自己的话,对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也有着双重标准,一方面是一位成功的金融投机商,另一方面他又写书揭露资本主义的危机,公开赞赏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批判,甚至说要建立一些强有力的国际机构来控制投机性的金融活动,保持世界市场的稳定。在经过了长期的铺垫后,提出深刻的问题;“你的主张和行为是否互相矛盾? 因为你从投资当中活力甚丰,但你却又建议管制这类投资,就好像说“阻止我赚钱”,这是什么道理?”看似温和的表象下,杨澜却是直抵问题的核心。

  (二)善于应变,得体到位

  杨澜采访过很多社会名流,她很注意对不同的人选用不同色彩的词语交流。采访李敖时,她用了武侠色彩的“快意恩仇”为题,表现这个生活在口诛笔伐斗争中的特立独行的奇人,开篇用“一脸杀气”、“有仇必报”和“响马”生涯几个词,把李敖江湖斗士的浪漫气质和传奇色彩凸现了出来。杨澜注意到李敖穿了一件红色的衣服,就马上改变开场白:“李先生,你好,我发现你特别喜欢用红颜色。”接着她问:“你是不是这辈子经常在与人相斗,所以有一种红气焰? ”她把红色提升到斗争的气焰,找到了开展话题的导火线,体现了主持人独有的观察力和新颖的角度。采访画家黄永玉时,说起他小时候离家出走的一段顽劣往事,黄永玉说:“找不着,家里人还到池塘去捞,到井里,到河里头去打捞,到下游找,怕我尸体浮到下面去了。”杨澜接道:“天哪,你看你给惹的这个祸。”“惹祸”这个词既合乎常情又带有略微错位的慎怪色彩,在70多岁却被称为老顽童的画家面前,显得活泼又自然。

  (三)在观众与采访嘉宾之间充当桥梁,平衡二者间关系

  杨澜主持的节目大多偏于高端,采访的大多是政界、商界、文化界名流和成功人士,如果在采访前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问的问题没有专业水准,被采访着没有说话欲,观众也没有观看欲。杨澜曾经谈到:“在我的采访中,大约有1/4的提问是临时发挥的,另3/4要靠严密、充分的背景准备,做功课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这样她能与被采访者平等对话,并就专业领域的问题进行交锋和碰撞,以求能够挖掘出被采访者最真实而深刻的以思想。

  但如果主持人与嘉宾始终处于同一层面的交流,那么节目就会高高在上,让观众不知云里雾里。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主持人能够将被采访人高端的东西低下来,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提问,提出的是自己的“不解”。因为大部分观众对于这些高深的话题也是知之不多。她在节目中由“不解”到“一知半解”,再到“了解”,到最后能发表“见解”的过程,恰恰也是观众收看电视节目的心理变化过程。她在采访嘉宾的过程中也完成了代表观众发问的角色,完成了预设角色的思考。

  在采访文化名人余秋雨时,杨澜其中选择的一个话题是关于新闻出版的有序与无序的话题,因为余秋雨的书经常深陷盗版,这样一个话题必然能够引发余先生的诸多感受,真切且鲜活,而在谈到新闻媒体上未经核实的小道消息广为流传时,余先生说:“这是我们的传媒从刻板到言路初开所必然出现的无序现象。”杨澜则不同意这种看法,在她看来,假新闻随处可见,并未因为媒体的“开放”而收敛。于是就反问道:“这种不真实的小道消息在传媒上大量存在,不能期望它们有朝一日会改观吧?”这一反问,代表着观众话语权的实现,使余秋雨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关于“有序”的看法。他说:“海外,港台报刊上的小道消息确实很多,但他们固守着一个本位:庸俗就是庸俗,不会慷慨激昂地提高到民族大义、文化前途的道德批判上来。这也是一种序。”这样,人们对传媒言论的真实和“有序”有了更广泛、更深刻的认识,观众也相当于与大师进行理论一次高端对话。

  (四)善于把握选题,采访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具体贴切,不落俗套

  《杨澜工作室》的定位是以人的经历、感受和智慧为中心,剥丝抽茧似的讲述人的故事,以成败得失、人生百味,体现人的智慧和感悟。正如杨澜所说:“不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他们都有不为人所知的一面。我抱着最大的兴趣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在她的访谈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大段人物业绩的介绍,荣光的展示,而更多的是嘉宾心路历程的展现和个性的张扬。他们也经历过人生的辛酸与挫折、喜与悲,她和嘉宾一起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偶像和菁英。对于一宗访谈节目,观众不是抱着受教育的目的来的,获得知识不是第一要义,而更重要的是观众通过以人物的特殊经历,折射出人物的独特思想、独特个性,并让观众能走进他们、了解他们、读懂他们。这才是一宗访谈节目的核心。

  在采访著名画家陈逸飞,谈到事业、人生态度时,杨澜问:“很多画家,特别是中国文人,都有一种传统的想法,就是认为应该只从事一个专业。他们可能会觉得陈逸飞这个人不务正业,还去拍电影。你怎样看待自己的工作?”可以看出,杨澜没有直接地泛泛而问,而是另辟蹊径,从拍电影、做服装、办自己的模特公司等商业经营活动,超出了中国文人事业的范围,进而会影响事业一传统观点切入,来谈对事业的看法,由此引发了陈逸飞充满智慧与个性的思考。他回答说:“我心里也想,每个人究竟应该怎么个活法?为能够多卖掉一些画,使自己的名气更大一些?还是做一些自己想要做的事?说实在的,还是后面的问题想得多一些。”从中真切感受到了陈逸飞的工作准则,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以及他乐于尝试、乐于创造的心态,给人们一些启迪。

  但凡初涉荧屏的节目主持人往往都需要从零开始,但如何学习确实我们应该真实认真思考,所谓人总是离自己最远这句话是现今主持人的通例。但是杨澜不同,她为了体现自己的个性而有侧重面的强化自我,珍惜属于自己的某种风格的胚芽,某种特色的基因,正是源于这些,才形成了今天极具杨澜特色的主持风格。

  【参考文献】

杨澜的经历篇2

  杨澜,女,著名节目主持人。曾在国内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中央电视台担任电视栏目主持,以极具亲和力的主持风格倍受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曾主持《正大综艺》、《杨澜访谈录》等电视栏目;1994年杨澜获得中国首届主持人“金话筒奖”。之后加盟凤凰卫视、创办阳光卫视、联手湖南卫视等多家知名电视台推出《杨澜视线》、《天下女人》等中国都市女性观众的大型谈话节目。被评选为“亚洲二十位社会与文化领袖”、“能推动中国前进、重塑中国形象的十二位代表人物”。

  基本档案

  姓名:杨澜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68年

  英文名:Yang Lan

  籍贯:北京

  职位:阳光媒体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主席 全国政协委员

  毕业院校:北京外国语大学

  人生履历

  1986年至1990年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

  1990年,杨澜成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女主持人。

  1994年,杨澜获得中国首届主持人“金话筒奖”。

  1996年5月,以全优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

  1996年夏,杨澜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曾数次获得普利策奖的制片人莫利斯·莫米德共同制作导演了《2000年那一班》两小时纪录片,在哥伦比亚电视网晚7点黄金档向全美播出,创下了亚洲主持人进入美国主流媒体的先河,获评论界好评。

  1997年4月,她应联合国副秘书长之邀,作为东亚惟一代表,出席了联合国世界媒体圆桌会议,当年11月又应邀出席联合国“1997世界电视论坛”。

  1997年1月,杨澜散文集《凭海临风》出版,销量超过50万册。

  1997年7月,杨澜被选为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校董,成为这所美国常春藤名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董事。

  1997年7月,杨澜加盟凤凰卫视中文台,并于1998年1月推出访谈节目《杨澜工作室》。

  1999年10月离开凤凰卫视中文台,担任阳光文化影视公司(香港上市公司,代码0307,现改名为泰德阳光)董事局主席。

  2000年,杨澜女士创办了大中华区第一个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卫星频道—阳光卫视。阳光卫视在弘扬中国文化,加强传媒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获得显著成绩。 2000年和2001年,阳光文化两次入选由世界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评选的全球最佳小型企业。

  2001年,杨澜女士应邀出任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形象大使;同年7月,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会议上代表北京作申奥的文化主题陈述。

  2003年,阳光卫视70%股权转让,现和东方卫视、凤凰卫视、湖南卫视合作,主持《杨澜视线》、《杨澜访谈录》等节目。

  2005年,杨澜女士开始主持针对中国都市女性观众的大型谈话节目《天下女人》。

  所获荣誉

  1999年2月被《亚洲周刊》评为 “亚洲二十位社会与文化领袖”之一。

  2000年被评选为“能推动中国前进、重塑中国形象的十二位代表人物”之一。

  2001年度海内外十位有影响力的“时代人物”之一。

  2001年,杨澜女士出任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形象大使。

  2001年7月,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会议上代表北京作申奥的文化主题陈述。

  2002年被评为“中国企业女性风云人物”之一。

  自2003年3月起,杨澜女士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现任中华慈善总会慈善大使和义务献血形象大使,并在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环境文化理事会等多家公益机构中担任理事。

杨澜的经历篇3

  杨澜父亲杨鑫楠是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妈妈是上海人。杨澜出生在北京的一所医院里。杨澜刚出生时,爸爸正在阿尔巴尼亚作外援专家,一直等到杨澜4岁时,他才回国。出生后不久,杨澜就被妈妈送到上海的外婆家寄养。一直到10岁时,杨澜才被父母接回北京。

  上学时的杨澜并不是那种聪慧过人的女孩,也不是善于解决各种难题的“学霸”,但是努力让她的学业从来不落下风。她颇为自诩的是:考试时基本分上她从来一分不丢,地理历史这种需要死记硬背的科目,随便问哪道题,她马上就能说出是在哪一页上。凡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她没一样不是完成得仔仔细细。

  考大学的时候,同很多人一样,杨澜并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当时杨澜想去学导演,但他父亲不愿杨澜去从事艺术,杨澜对社会学、历史学感兴趣,想去学历史。父亲又怕将来不好找工作。最终,杨澜的父亲帮杨澜做了一个决定。他说:你还是去学英语吧。中国正在改革开放,正在逐步与世界融合。无论未来在哪个领域,英语都会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而且等到你再成熟一点之后,还可以有进一步取舍的自在。

  这样,当时杨澜就选择了去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英语。

  杨澜骨子里是一个缺乏自信的人,上了大学之后的,杨澜常常因为听力课听不懂而特别沮丧。每天晚上回到宿舍,她都在日记里写上:明天我要有一个全新的开始,一定要充满信心地把自己的听力提高上去。但是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天、第三天上听力课的时候,她还是听不懂。杨澜的妈妈一度害怕她屡受挫折而自弃。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杨澜的听力水平提高了,才逐渐恢复了自信。她说:“我经常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有才华和极端聪明的人。”她的勤勉,不仅培养了她大胆直率不服输的性格,让她在看问题时候也通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杨澜后来总结:“我越来越感觉到,外语绝对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让你得到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甚至是让你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

  杨澜上到大四的时候,中央电视台的《正大综艺》正在全国招聘主持人。当时的杨澜并未意识到这次机遇对她今后人生道路的巨大影响。当杨澜接受面试的时候,主持面试的老师说,她希望找一个新“面孔”,最好是纯情一点的。

  轮到杨澜自我介绍时,杨澜反问:“为什么在电视上女主持人总是一个从属的地位,为什么她就一定是清纯、可爱、善解人意的,而不能够更多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呢?”杨澜当时其实是用这样一个问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不满,但没有想到这个问题给面试的老师留下了印象。不过由于她长得不是太漂亮,在第六次试镜时还只是在“被考虑范围之列”。

  经由了七轮的竞争,到进入最后一轮决赛时,就剩下杨澜和另外一个女孩子了。当时面试官要求她们在门口准备五分钟,准备用英语介绍自己和讲讲为什么爱好这个节目。若干年后,当时的制片人,也就是对杨澜有知遇之恩的辛少英导演与别人谈起那段旧事,说:“当时杨澜给我留下一个很深的印象的就是,虽然当时每个女孩子非常希望自己得到那个主持人的地位,而且每个人只有三分钟的时间准备,但我路过的时候,发现杨澜还在辅导另外那个女孩子的英文。所以当时就觉得这个女孩很特别。”

  最后面试的题目是:一、你将如何做这个节目的主持人;二、介绍一下你自己。

  杨澜是这样开始的:“我认为主持人的首要标准不应是容貌,而是要看她是不是有强烈地和观众沟通的愿望。我希望做这个节目的主持人,因为我特别喜欢旅游。人和大自然相亲相近的是无与伦比的,我要把这些感受讲给观众们听……”

  在介绍自己时,杨澜说:“父母给我起名‘澜’,就是希望一个女孩子能有海一样开阔的胸襟,自强、自立,我相信自己能做到这一点……”

  杨澜这些话,彻底打动了导演。毕业后,杨澜正式成为《正大综艺》的节目主持人。直到现在,杨澜也一直坚持主持人不一定非得漂亮,女人的头脑更重要的观点。

  登录《正大综艺》,一举成名

  1990年,一个清纯自然的长发女孩出现在《正大综艺》中,她清脆悦耳的声音和纯真的学生气息使她备受瞩目,迅速走红。杨澜像是坐着高速电梯到达了一个更高的平台,获得了全国性的知名度和注意力。

  杨澜最早的搭档是姜昆。姜昆曾经评价杨澜说:“杨澜有主持天分,干电视这行干对了。”那时候,姜昆主持以幽默为主,杨澜的主持则以机敏、内秀、清晰为主,这种相声演员和主持人搭档的组合迅速风靡全国。但杨澜在中央电视台上最成功的搭档主持应该说还是赵忠祥老师。

  对于赵忠祥老师,杨澜一直抱着刻苦学习的态度,她因此也学习到了很多东西。赵忠祥老师对杨澜也很照顾。有一次,赵忠祥老师对杨澜说:“主持人的语言功底至关重要,而语言功底的根本在于写作。有了好的笔头,才会有好的口才,思路的清晰,逻辑的严谨,都在文字里呈现出来。一个好的主持人不能只靠念别人的稿子来主持,还要有自己的思想。”为了锻炼自己,杨澜尝试着自己写主持人的串词;为了让观众在主持人的“唠叨”中得到更多知识,也为了主持语言的趣味性,杨澜利用英语的优势在中文和英文资料里搜集大量的可读性强的资料,转换成可听性强的语言。后来杨澜在主持《正大综艺》时,表现的本色而自然,既没有刻意宣扬自己的学识,也没有刻意去表现“清纯”,而是塑造出了一个有较高文化素养同时也富有智慧,兼具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的形象。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杨澜和赵忠祥共同主持“正大综艺”的节目,他们一老一少,一个沉稳,充满洞察世事的沧桑;一个热情,尽现涉世未深的清纯明快。场上节奏一动一静,有张有弛,韵味无穷,在观众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1994年,从事电视主持仅4年的杨澜,就获得了中国首届主持人“金话筒奖”。这是中国电视主持人的最高荣誉,在很多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心目中,杨澜不仅仅是当时最杰出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也是当时中国最杰出的女性之一。

  在内心深处,杨澜是一个不断追求挑战的人。随着视野的开阔,社会经验的增加,杨澜越来越觉得需要不断的充实自己。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杨澜也在不断的自省,不断追寻新的挑战。

  就在这时正大集团总裁谢国民找到了杨澜。“1993年的时候,谢国民先生到大陆来,我们一起吃饭,他对我说,杨澜我觉得你应该到国外去学习,我觉得你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主持人。我当时没有认真,我开玩笑说,谢先生我去留学的话,《正大综艺》岂不是没有主持人了?他很认真地回答我说:‘我觉得一个节目没有一个人重要。’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说谢先生您需要我们怎么回报您呢?是不是回来为您工作?他说没有,你也不是我第一个赞助去留学的年轻人,我希望你有好的前途,这就是你对我的回报。”

  杨澜在主持最后一期《正大综艺》的时候,和王志文唱了一首《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曲终人散,杨澜做了这个决定:去美国读书。当时她26岁,而离开的理由则成为经典:“年轻时最重要的资本不是青春、美貌和充沛的精力。是你拥有犯错的机会,不要为青春留白。如果年轻时不能追随梦想,去为自己认为值得做的一件事冒一次险,哪怕犯一次错,那青春将是多么苍白啊!”

  在异国他乡,在磨砺中成长

  刚出去时一切都是陌生的,那时中国和西方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发展水平都相距甚远。比如当时中国还没有信用卡和个人支票,杨澜第一次到纽约时,想把自己随身带的外汇存到银行里,开账户时银行的办事员问杨澜要不要同时开一个支票账户,杨澜当即回答不需要,不明白要支票账户做什么,后来才知道在美国支付水电费都要用支票。

  杨澜后来报了纽约大学三个月的电影培训班。饭间,两个同学问:“澜,你在中国是做什么的?”她说:“我是电视主持人。”同学很好奇:“一个月收入是多少?”“三四万。”同学惊讶得同时放下手中的披萨:“那你还来读什么书啊?”

  到美国之后,杨澜也为自己的冲动后悔过好几次。其中有一次,一天深夜,纽约的老房子中的管道里发出老鼠来回走动的游窜声,杨澜此时仍在专注的写论文。好不容易大功告成,正当杨澜准备将写完的论文存入硬盘的时候,电脑却意外罢工了。第二天早晨9点就要交论文,杨澜几乎崩溃了,她筋疲力尽的躺在床上,根本没有力气再翻任何一本书。当晚,杨澜哭得很厉害,“以前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为什么到美国来啊?”这段经历让杨澜认识到,没有一件事是轻而易举的,需要经历的磨难委屈,一样儿也少不了。

  杨澜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说道:“我愿意并且敢于去尝试,而并不想待在一个舒服、安全的小圈子里墨守陈规,我的探索精神让我觉得去适应一个陌生的新环境,然后再次赢得人们对你的承认和尊敬,这是很有满足感并且很有意思的一个过程。所以我觉得,年轻的时候应该去尝试未知的事情,哪怕有失败的可能,但不尝试就直接放弃绝对是更大的失败。”除了磨难,这段留学生活给杨澜带来的更多的是收获。这段时间,她的视野开阔了许多,更亲身接触到了许多成功的传媒人和先进的传媒理念。

  留学期间,杨澜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制片人莫利斯莫米德共同制作导演了纪录片《2000年的那一班》,在哥伦比亚电视网黄金档向全美播出,创下了亚洲主持人进入美国主流媒体之先河,并获评论界好评,杨澜因此也在1996年被选入英国《大英百科全书世界名人录》。同年,与上海东方电视合制作了《杨澜视线》――一个关于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专题节目,这是杨澜第一次以独立的眼光看世界,她同时担当策划、制片、撰稿和主持的角色,实现了自己从最底层“垒砖头”的想法。40集的《杨澜视线》发行到国内52个省市电视台,杨澜借此实现了从一个娱乐节目主持人向复合型传媒人才的过渡。

  爱情事业双丰收

  留学期间,在靳羽西(美籍华人,世界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家中的一次宴会上,杨澜认识了在美国发展的吴征。当时吴征在美国从事的是国际电视和国际广告的发行工作。

  杨澜与吴征的见面很富有戏剧性。当时有人对对吴征介绍说:“这是杨澜,她是国内最火的节目《正大综艺》的主持人。”

  吴征迟疑了一下,接着,说了一句让杨澜没想到的话。吴征很有礼貌地说:“认识您很荣幸。”他接着说道,“您认识袁鸣吗?”

  杨澜还来不及说话,马上就有人笑起来。有人对吴征说:“杨澜小姐做了四年《正大综艺》的主持人。因为来美国读书,才由袁鸣接替的。你以为我们在逗你玩啊?难道主持人还能冒充?亏你也是搞电视的!”

  通常人的习惯性思维是这样的:认识一个新的朋友,知道对方在什么地方工作的时候,正好自己又有认识的朋友在那里工作,就会问对方,这样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吴征显然正是运用这种方法,他忘了杨澜是《正大综艺》的第一位女主持人,他的提问显然不适合这个戏剧性的见面,虽然有朋友解围,却让吴征显得更尴尬了。

  吴征有点儿局促,他很尴尬地笑了笑,忙说:“对不起,对不起!我每次回国都忙得没时间看电视。因为袁鸣采访过我,所以我才知道她,我以为你们是同事呢!”说着,他向杨澜伸出手来:“我叫吴征,很高兴认识你,以后请多关照。”

  这次戏剧性的见面倒让杨澜产生另一种印象:“很奇怪的,在聊了一会儿之后,我突然意识到,我有点喜欢上这个人了。这个人的眼神真诚,让人信任。”

  共同的兴趣爱好,又同为上海老乡,使得杨澜和吴征很快成为了好朋友。在此后的继续交往中,他们发现两个人在许多方面都有共同语言。于是,吴征决定把杨澜当作情感的归宿。当与吴征那种操着带大舌头的南方口音聊天时,杨澜也觉得是一种乐趣。对于两人在艺术上的分歧和共识,吴征并不隐藏自己。当杨澜需要的东西在吴征身上体现出来的时候,她发现,这个真诚的让她不自觉的就信任的男人,具有一种大智若愚的智慧。

  两个人的邂逅最终打开了爱情的主题。在异国他乡,两颗漂泊的心不再孤单,两个流浪的人不再流浪,1995年10月,两人在交往一年后,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作为事业和生活上的伙伴,吴征在为杨澜拓展人际关系网络和事业空间方面,可以说居功至伟。他总是鼓励杨澜尝试新的东西:宁可在尝试中失败,也不能在保守中成功!正是吴征的帮助,使得杨澜未来的道路越走越宽!

  人物简介

  杨澜,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媒体人、传媒企业家、慈善家。阳光媒体集团主席和阳光文化基金会主席。

  1990年至1994年担任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主持人,并于1994年获中国第一届主持人“金话筒奖”;之后赴美深造,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及公共事务学院,获国际事务硕士学位;之后加盟香港凤凰卫视,开创中国电视第一个深度高端访谈节目《杨澜访谈录》,截至2014年已访问过全球700余位人物,在全球华语观众中具有较高美誉度。

杨澜的经历篇4

  成功人生的承转启合

  杨澜集多种身份于一身,她是文化名人,也是名主持、名电视人,还是著名的文化商业人士。杨澜并无显赫的家庭背景,走的也是大学教育就业的途径,她能实现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机遇天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知识和意志改变命运。杨澜的成功经验对现代青年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分析她的成功道路,不得不提到改变杨澜命运的4次转折。

  第一次转折:央视节目主持人

  1990年2月,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在全国范围内招聘主持人。杨澜以其自然清新的风格、镇定大方的台风及出众的才华脱颖而出,成为《正大综艺》的节目主持人。进入央视后,杨澜感觉到,这次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做传媒就是她喜欢的事情。靠着自身的实力与魅力,杨澜获得了“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等。这是很多人一生都无法企及的知名度和注意力,也彻底改变了她未来的人生道路。4年央视主持人的职业生涯,不仅开阔了杨澜的眼界,更确立了她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一名真正的传媒人。

  第二次转折:美国留学生

  1994年,当人们还惊叹于杨澜在主持方面的成就时,她又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辞去央视的工作,去美国留学。

  在事业正上升的时候选择激流勇退,这就意味着她要放弃目前所拥有的一切,包括触手可得的美好未来。但资助她留学的正大集团总裁谢国民先生,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觉得一个节目没有一个人重要。”这给杨澜带来了很深的触动。

  26岁的时候,杨澜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读国际传媒专业。这段生活给杨澜带来了很大收获,她的视野开阔了许多,更亲身接触到了许多成功的传媒人和先进的传媒理念。她利用业余时间,与上海东方电视合制作了《杨澜视线》――一个关于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专题节目,这是杨澜第一次以独立的眼光看世界。她同时担当策划、制片、撰稿和主持的角色,实现了自己从最底层“垒砖头”的想法。40集的《杨澜视线》发行到国内52个省市电视台,杨澜借此实现了从一个娱乐节目主持人向复合型传媒人才的过渡。

  第三次转折:凤凰卫视主持人

  1997年回国后,杨澜开始寻找适合自己的机会。当时,凤凰卫视中文台刚刚成立,杨澜便加盟其中。1998年1月,《杨澜工作室》正式开播。

  凤凰卫视的两年,在杨澜的职业发展上起了重要作用。她不仅积累了各方面的经验和资本,同时也预留了未来的发展空间。在凤凰卫视的两年时间里,杨澜一共采访了120多位社会名人。这些重量级的人物也构成了杨澜未来职业发展的一部分,不少人在节目之后仍和她仍保持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除了会给杨澜带来一些具体的帮助之外,精神上的获益也不可忽视。同时,与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嘉宾交流,也让她的信息量获得极大的丰富。

  第四次转折:阳光卫视的当家人

  1999年10月,杨澜辞去了凤凰卫视的工作。2000年3月,她成立了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控股有限公司,由电视界转向商界,准备打造一个阳光文化的传媒帝国。对于这次转变,杨澜表示,她投身商界不是简单的为了赚钱,更为了实现她过去不能实现的媒体理念。

  与大多数商人的低调不同,杨澜始终站在阳光卫视的前台。在报刊杂志网站上,经常可以看到关于杨澜的报道。她从一个做传媒的人变成了一个传媒名人。这种对传媒资源运用的驾轻就熟,使得她的阳光卫视一诞生就有了许多优势。2001年夏,杨澜作为北京申奥的“形象大使”参加了在莫斯科的申奥活动。同年,“阳光文化”联手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之――新浪网,开创了网络和电视相结合的时代,又与四通合作成立“阳光四通”,开始进军网络业和IT业,这一切都给公司所有员工带来了信心。终于,阳光文化在2003财政年度中取得了盈利,摆脱了近两年的亏损。之后,阳光文化更名为阳光体育,杨澜同时宣布辞去董事局主席的职务,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她所热爱的文化电视节目的制作中。

  爱心延续 与慈善结缘

  设立阳光基金

  2005年10月,杨澜设立阳光基金,专事公益慈善事业。对于杨澜而言,除了坚守着自己那份难以割舍的电视情结之外,慈善事业已经占据了她大多数的时间。目前,阳光基金最主要的捐助方向是教育、环保和扶贫。在之后近2年的时间里,她所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与一些名牌大学和其他慈善机构合作,设立研修班,进行慈善机构干部的培训,帮助各类慈善机构提高他们的运营能力。

  杨澜以其亲身经历,深感中国的慈善事业还在拓荒阶段。她说,人们的向善之心都是有的,但因为知识不足,了解不够,才产生了种种误解。这种误解,不仅存在于一般人群,就是专业人士,也有许多误解的地方。

  设立大地震孤儿救助基金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灾区孩子沾满泥土的小脸,让一位母亲感到无法平静,她就是杨澜。大地震之后,杨澜的第一反应是,除了捐钱,还能做点什么?

  “13日那天我就很想去捐钱,很想做点什么,但真的不知道除了捐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在最初的两天里,除了和大家一样看电视、捐钱以外,杨澜真的想不出还能做些什么。但等到平静下来,杨澜逐渐意识到,可以做的事情很多,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会无事可做。

  “第一时间当然是抢救生命,但是之后呢?还有灾后重建,那个时候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于是,设立基金的想法在杨澜脑中成型。想好了就做,她立刻拨通正在赶往灾区路上的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郭长江的电话,说出自己的想法:“灾后重建可能要花更多的钱,应该设立一个基金,而且,一定要做到专款专用。”红十字会非常支持,而在确定“基金为谁设立”时,身为母亲的杨澜第一个念头便是大地震的孤儿们。“我当时就觉得,捐款对象必须明确,应该是一个由女性参与的、能为孩子们做点事的基金会,于是就和全国妇联副主席莫文秀通了电话,结果,十分钟就把这件事定下来了。”

  基金的名称是“汶川大地震孤儿救助专项基金”,将由全国妇联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进行专项管理和运作。这笔专项基金将利用全国妇联在基层的系统和渠道优势,落实到乡村一级的妇代会,收集孤儿的信息资料,把关爱送到他们身边,充分发挥该基金的最大效用。

  申奥形象大使

  从2001年申奥成功到2008奥运会一步一步临近,杨澜这个名字一直伴随始终,在各大奥运主题活动上、在电视台的迎奥运节目中,优雅的形象和睿智的谈吐让杨澜几乎成为了“北京奥运”的代名词。

  作为2008北京奥运会第9号火炬手,杨澜跑台基厂那一部分。虽然参加过许多大型活动,但杨澜此次却显得特别激动和兴奋。“2001年北京申奥的时候,我作为陈述人陈述了奥林匹克文化这一部分,火炬也在其中,所以我觉得我和火炬接力有一种缘分。”杨澜认为,能参加北京奥运火炬接力活动是一件特别神圣的事情。在整个传递的过程中,杨澜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充分展示出了中国女性的风采。

  做一个身心健康的平衡高手

  家庭与工作都要做好

  杨澜是一位平衡高手。她既是众人眼中的“职场完美女性”,又是儿女心中的“漂亮妈妈”。只要不出差,她每天都要抽时间陪9岁的儿子和5岁的女儿一起看卡通、做游戏、学古文。

  把工作开会的地方,改在自家附近的会所,这是杨澜协调家庭与工作的最好办法。“我开会都不去办公室了,采取就近解决的原则。我的同事们都很照顾我,如果我在会所开会就知道孩子们在家,赶紧开完会就回去。”同时,杨澜也谈到了细心的老公。“大概从前年开始,每年的母亲节,他会安排好这一天,我会得到一束花,我妈妈会得到一束花,我婆婆也会得到一束花,这个是他安排的,我觉得还是很贴心。”

  给孩子更多的成长空间

  在杨澜看来,培养孩子的思维方式,是母亲的最大责任。“教育孩子,再好的老师都不能取代母亲。我个人认为,作为一名母亲,她最大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思维方式。语文、数学这些知识老师可以教会,但孩子如何面对挫折,如何面对嫉妒,如何融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这些都需要母亲去教他。”

  提到自己的一对儿女,杨澜说:“我觉得,有一个平衡和丰富的人生,要比单纯在事业上成功更加可贵。我告诉孩子,学习只要尽力就行,90分就够,不用考100分;应该出去玩,出去锻炼;而当别人不公正地对待你,要知道反抗。小时候儿子被院子里的大孩子欺负,哭着回家了,我会说,回去,让他们给你道歉。让他在应该愤怒的时候愤怒,在觉得不公的时候表达,不能做一个唯唯诺诺的人。这就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

  做妈妈也是要学习的

  前一段时间,杨澜的孩子从上海转学到了北京,刚开始时他很不开心,总抱怨说到了北京就见不到上海的老师和同学了。起初杨澜劝他还可以交新的朋友,后来她看了一本心理学的书,是教妈妈如何在人生的不同情境里教育孩子的。其中有个小节就讲的是搬家,书里说搬家在大人心中不是件特别大的事,但是在小孩子小小的头脑中却是件天大的事。因为他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别的同学都已经相互成了朋友,而他是个陌生人,他要面临很多的选择。

  杨澜说:“做父母的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要用新的朋友圈来宽慰孩子,这会让他有一种背叛感、负罪感。他会觉得妈妈帮我交新朋友,我就可以忘了老朋友。你一定要和他说,会帮助他与老朋友保持联系。”后来,杨澜就主动帮他搜集整理上海同学和老师的联系方式,还建议他隔段时间就要打电话问候这些老朋友,回到上海要和他们见面聚会。

  养生秘诀是充足的睡眠

  人到四十的杨澜在公众面前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优雅气质。很多观众都会问起她是如何保养自己的。杨澜笑称,睡眠是最好的养生方式!她说:“我觉得没有什么比睡觉更重要的。所以我现在晚上出去参加派对的时间是很少的,我一天至少要保证7个小时的睡眠。”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96120.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
下一篇:致辞稿格式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