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幼儿园教学反思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幼儿园教学反思篇1

  整个活动设计来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孩子们在生活中常常能感受到身边的一些噪音现象,甚至有时是自己制造了噪音还不知道。活动中我带领孩子们一起挖掘生活中的噪音,在幼儿的不知不觉中发现噪音,并尝试将噪音转换成好听的乐音。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在倾听中谈感受,在体验中探索,在操作中提升对乐音与噪音的理解,在游戏中区分了乐音和噪音。同时活动通过观看课件、讨论、参与游戏等多种教育手段,了解乐音的作用与噪音的危害,知道一些控制或减少噪音的方法。使幼儿在游戏中习得知识,获得成长!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而我成为引导幼儿、支持幼儿,与幼儿共同合作的。伙伴。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我与幼儿的互动式提问、追问更是热烈,幼儿的语言思维活跃,孩子们在思考和言语中获得发展!同时活动形式动静交替,活动情节丰富有趣,激起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满足了幼儿自我探索的愿望,实现幼儿快乐学习的理想。

  教学是一项遗憾的艺术,维纳斯正因为断臂,才更具艺术魅力,教学正因为遗憾才让我们不断进取。我们要更加的关注细节,关注个体差异。同时活动在无时间限制的情况下,最后环节“声音迷宫棋”游戏还可以玩的更加充分些,使得教学活动变得更加完美。最后,感谢南岗区教师进修学校及学前教研员辛华老师,为我们搭建了这样的学习平台,使我们的理论和实践都得以提升,促进了教师们的专业化成长。

幼儿园教学反思篇2

  集体教学活动是幼儿在园一日学习的主要方式,那么如何有效的开展成为老师们一直研究探讨的问题。山东女子学院的朱海琳教授指出集体教学是教师围绕活动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全体幼儿进行的学习活动。但当面对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时,我们就有些手忙脚乱了,既想照顾到每个孩子,又想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我的集体教学活动遇到的问题,简单谈谈我的看法。

    一、重形式,轻内容,失去活动本身的内涵。

  作为一名工作不满一年的我来说,每次上课都想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寓教于乐,但常常达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在中班《找相邻数》这一活动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准备了10个小动物、10座小房子,让幼儿给小房子装门牌号,然后找邻居,继而引出相邻数这一概念。但在活动中,孩子被我营造的过分夸张的情景所吸引,对我所讲的内容兴趣不大,甚 至说出“7比8大”等让我很伤心地话,辛辛苦苦准备的课就“浪费”了。

    二、教师成为活动的主人,让孩子对活动提不起兴趣。

  每次上科学时,孩子都等着好奇的眼睛看着我,但我都却很头疼,尤其是实验课时,想让每个孩子都动动手,又怕孩子秩序混乱,出现安全问题,那就适得其反了。在中班课程《寻找空气》中,孩子要做给气球打气、往水盆里吹泡泡、蜡烛熄灭3个实验,虽然实验前我三令五申地讲述实验要求,可开始时,我看着这一组,就顾不上那一组,但孩子们还是兴致勃勃的,但我的心一直悬在半空中,生怕有的幼儿操作不规范,发生危险,所以,第二次时,我只找几个能力强的孩子上前面来和我一起做,其他孩子在下面观察,效果可想而知。

    三、语言不精练,浪费孩子的时间。

  德国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慧曾经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开始活动前,要求老师把自己该说的话锤炼的非常准确、简单。但在《找相邻数》的“找朋友”这一游戏环节中,贴着一样数字宝宝的幼儿抱在一起,我随口说“你们这是一样的,是双胞胎”,以致于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双胞胎”上,而忽视找朋友这件事。同时“虎头蛇尾”这一习惯也让孩子对所学内容把握不住关键点,导致我总是机械地重复重难点,让幼儿非常疲惫。

  针对上述发生在我身上的问题,同班老师和徐园长都很着急,帮着我分析原因,让我一次次的演课,一次次不厌其烦的给我点评,让我的确获益匪浅。就像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的“教学的艺术所需要的也没有别的,也只是要把时间、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而已。”

  首先,重内容,形式灵活,丰富活动内涵。

  李吉林老师提出的情境教学确实适合幼儿园孩子的形象思维的特点,尤其是数学这么抽象的内容,但这只是为我们更好地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服务,不能忘记这个基本点。所以在开展实际活动时,要理解、尊重幼儿,以适合他们的形式和他们欢迎的方式,去组织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因此,在第二次执教《找相邻数》时,我从本班孩子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出发,合理的`设置最近发展区,淡化情境的影响,让还在操作前,我都先示范一次,这样既提供范例,又鼓舞孩子的信心,让他们觉得“跳一跳,能摘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其次,良好的常规为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变为可能。

  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一个班级也是如此,只有纪律的保障,才能让孩子体会到自由的快乐。因此,在同伴老师的指导建议和我自己的观察下,与陪伴老师共同制定班级规则,并且严格执行,对于违反的幼儿,严厉批评教育。同时,对于实验课的开展,我也继续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过程中,留意每个孩子的操作,及时和陪伴老师同时指导,保证幼儿体验到实验的快乐。

幼儿园教学反思篇3

  幼儿教学活动大多以集体模式为主,如何实现幼儿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成为广大幼儿教师值得深思和探究的重点课题。幼儿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教学指的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情感与能力得以大幅度的提升,以及在愉快、活跃的集体氛围中互动。为此,幼儿教师需了解幼儿的特点和习惯,开展充满趣味、活泼轻松的集体活动。

    一、幼儿集体教学活动目标需明确具体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在开展之前,教师首先应制定明确具体的目标,确保集体活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针对性,真正发挥集体活动的教学优势和教育价值。因此,幼儿教师在组织孩子进行集体活动时,需尽量将目标细化,把集体活动中能够实现的目标详列出来,在实践中做到有据可依、心中有事。像本次集体活动要传授给孩子哪种技巧、技能,发展幼儿哪一方面的情感等,以明确具体的目标提升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比如,幼儿教师在开展“火灾安全教育”集体活动时,可将活动目标制定为:让幼儿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消防安全常识,发现火灾时应该怎么做?如何求救?如何自救等。这样的教学目标较为明确具体,并不是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火灾安全”,而是将活动重点放在“教育”上,告知他们基本的火灾预防尝试,以及发生火灾时怎么做是正确的。通常的“火灾安全教育”内容包括:发现火灾时可以拨打119火警电话,说出地点、如何灭火、如何逃生等。同时,教师可在集体活动中组织孩子进行演习或模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使其真正树立消防安全意识,掌握具体的消防常识。

    二、幼儿集体教学活动需面向整体孩子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顾名思义“集体”是主要特色,教师在设计时需面向整体孩子,当然也要满足个性需求,做到整体与个体的统一。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孩子的学习能力、生活经验等存在着明确的差异性,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需具有弹性,先为幼儿规定最低标准即为活动的底线,让他们知道达到哪种水平才算合格。同时,幼儿教师还应鼓励孩子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和前进,做到精益求精,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

  例如,在幼儿园“故事”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使用绘本《首先有一个苹果》,先出示绘本引出课题,和孩子们一起打开书提问:首先有什么?两条虫在干什么?来了谁?有几只?三只鸟来干什么?四个猎人会干什么?……这是蜂窝,有几个?猎人用蜂窝干什么?现在变得怎么样了?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完整的讲述故事,让幼儿在回答问题过程中理解故事中蕴涵的的数学知识:故事中各事物间数量递增的关系,后面出现的事物总是比前面的多一个,这是最低学习标准,面向整体幼儿。针对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一深层标准,教师可要求个别学习能力较强的孩子进行探究。

    三、幼儿集体教学活动加强非智力教育

  虽然智力教育是主要方向,但是在幼儿园中幼儿各个方面的能力均处于发展阶段,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教师要想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实现有效教学,在集体教学中需关注非智力方面的教育,提高孩子的非智力因素。为此,幼儿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应格外关注非智力教育,刻意培养幼儿的操作和实践能力,使其在具体的动手实践中积极思考问题,调动他们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和兴趣,最终实现有效教学。

  比如,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更换主题墙饰的情况,教师可借此开展集体教学活动,让幼儿也参与到布置主题墙饰的活动中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使其成为设计和布置主题墙饰的主题,让幼儿亲自参与到操作和实践中,培养和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在主题墙饰更换集体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幼儿积极的去寻求和研究事物,通过非智力教育提升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对于提升他们的自身能力来说也是极好的`锻炼。而且加强非智力教育可突出集体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

    四、幼儿集体教学活动要灵活组织开展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要想实现有效教学,教师需灵活组织、开展和设计集体活动,其中提问是一种最为常用的教学方法,能够实现良好互动和交流。不过幼儿教师需意识到提问的重要性,在实际集体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导向,诱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所以,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需精心设计一些有针对性、有意义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和启发幼儿,并运用追问的方式逐步引导他们掌握知识或者发现真理。

  例如,在认识“1~5”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进行提问时可引领幼儿使用具体物品知道1~5的数字顺序,可以是糖块、彩棒、苹果等,诸如:教师可将15个糖块分为五堆即为1、2、3、4、5,利用实物启发他们的思维,思考数字之间的大小和顺序,使其主动探究且理解为什么是这样的顺序。而且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采用整体抢答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帮助他们彻底掌握这一数学知识。运用这样的集体教学活动形式,不仅可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够让幼儿的思维保连贯性,使其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会主动思考和归纳,从而获取新的认知。

    五、总结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作为幼儿教育的主流形式,教师需给予高度重视,及时发现问题和纠正不足。所以,幼儿教师应从明确活动目标、面向整体又不忽视个人、灵活组织等多个方面开展集体活动,从不同角度实现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教学。

幼儿园教学反思篇4

  这节公开课,我是想要探索如何进行活动课的教学,并希望与同行们互相探讨,共同解决长久以来在综合性学习方面存在的困惑。我主要尝试了以下三点:

  第一,创建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模式。针对以往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趣不大、置身事外的现象,把教学的起点定位在学生现实的学习状态上。为了激起学生浓厚的自主探究兴趣,我对本单元的教材进行了再处理。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变“漫游语文世界”为“走近孔子”,目标直指《论语》及孔子,有的放矢。活动准备阶段,以公开课为契机,鼓励学生勇于展示,为集体和个人增光,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变被动的完成学习任务为积极主动的参与。

  第二,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去解决问题,体会合作的‘成功与分享的喜悦。在活动目标的设置上,突出强调小组的核心凝聚力,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努力使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究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

  第三,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真正“活动”起来。课堂上教师的的作用应该是“抛砖引玉”,一堂课的最终目的不是展示教师,而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方法,领悟道理,受到熏陶感染,并能够自由地享受学习之乐。这节课,教师只在开始上课时激情导入,结束时总结并指导作业,中间部分只是随机点评和补充,其余的时间都交给小组代表做汇报发言。

  但是,课堂最后生成的效果并非完全如我课前预设的那样。首先,表现在时间和节奏的把握上。前期的组织过程有点疲沓,小组代表人数偏多,有部分资料重复的现象未加以调控。因而最后教学用时不够,没有进行活动评价和小结,巩固练习的部分处理也太快。其次,活动的分组缺乏科学性。我是按座位就近的方式分的小组,事实证明,这样分组是不科学的。因为没有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所以在交流汇报中,有小组内容重复的现象。还有,活动成果的生成方式单一。在活动课结束时,为了巩固活动的成果,我让学生每人完成一道成语和名言积累题,此外,建议各小组把活动的内容办成手抄报。但我在指导的时候,太过粗糙,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反而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和表现形式。

幼儿园教学反思篇5

  幼儿园集体舞不仅能帮助幼儿感受和理解音乐,掌握舞蹈的基本动作、记忆动作顺序,更能让孩子们获得愿交往、善合作、守规则、能创造、增强自信心等舞蹈知识、技能以外的品质。但集体舞一直以来是众多教师望而生畏的教学内容,因为它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舞蹈素养、调控能力,更需要孩子的纪律、乐感、合作能力、空间方位感等诸多方面的配合,而幼儿空间方位感的培养更是难上加难。为了挑战自我,抛砖引玉,在本次公开活动中我选择了大班集体舞《花之舞》为活动内容。

  本活动的教授过程孩子非常投入、专注:

  1.简单、重复的动作编排让孩子易于接受,而儿歌的有效利用便于幼儿掌握动作顺序;2.节奏明快的乐曲让幼儿非常喜欢,我选用了旋律结构简单,节奏清晰的圆舞曲作为集体舞的’伴奏曲,孩子们一下子就听懂了乐曲的结构,动作变换不忙乱,当孩子在简单重复的动作中获得成功感后,他们喜欢上了跳集体舞;3.逐步累加,不断丰富的动作让幼儿感到有挑战。如果在活动中不断地重复过于简单的动作,时间长了,孩子肯定会感到厌烦,失去兴趣,为了让幼儿在活动中始终保持兴趣,我在教授的过程中采用动作不断累加,逐渐丰富的形式进行,让孩子在每个环节中既能感到成功的快乐也能获得新的体验;反思不足:

  1.因为时间紧凑,准备不够充分,具体体现在:对幼儿的前期知识经验的了解仍显不够(还不能较好的区分左右);

  2.课堂容量过大,可以调整为两课时;

  3.手花的使用可以改为手腕花,节约时间;

  4.同时对幼儿的个别关注仍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对于规则的交代仍可以更为清晰、明了。

幼儿园教学反思篇6

  《慌慌张张的莎莎》的目标是经过故事让幼儿认识每一天早晨起床慌慌张张、做事丢三落四、上学迟到的莎莎,从中明白做事要有条理,就不会慌乱的道理。在实际生活中幼儿乱放物品的现象也屡见不鲜,经过故事引导幼儿养成做事认真、有条理的良好生活习惯是十分有效的。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对孩子们来说不仅仅是小学阶段并且是一生都需要具有的。

  在大班幼儿即将升入小学之际,为了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快适应小学的生活,进行本次活动,旨在经过故事中反面人物的塑造,引导幼儿从中领悟正确的‘行为要求——做事有条理才能快又好。

  首先结合图片讲述故事一遍,然后我经过提问让孩子先回答再讨论。在观察和认识时间时,幼儿说出是六点半,再讨论莎莎此时应当做什么,而莎莎又是怎样做的莎莎的书包应当什么时候整理等一些问题的呈现,幼儿儿能够清楚的表达出来。经过一系列的说理之后,再告诉幼儿故事的题目,因为前面有了很好的铺垫,还没等教师说,幼儿已经能够说出故事名称《慌慌张张的莎莎》。最终小结:每一天睡觉前应当把第二天需要的东西都整理好、准备好,需要的时候一找就能找到。

  最终一环节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续编故事。教师给幼儿供给一个开放的空间,放手让幼儿大胆讲述的莎莎是怎样做事情的,同时让幼儿明确了方向,鼓励幼儿做事要有条理,当天要用的物品提前准备好,并明白今后我上学要怎样做,怎样整理自己的物品。

幼儿园教学反思篇7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字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数字我们的生活都会被打乱或带来很多不便。因此本次教学活动《生活中的数字》就以孩子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数字为内容,让孩子们发现生活中的数字,初步了解它们的不同用途,并且学会运用数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这样不仅激发了孩子对数字的兴趣,也培养了孩子积极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态度。

  在这次活动中,我首先让幼儿互相交流,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前我先请幼儿收集、寻找、记录一些生活中的数字,请幼儿将事先收集好的有数字的东西拿出来,和小朋友们一起分享这些数字的作用。孩子们先个别交流自己带来的`物品上数字的作用;因为孩子们都很想表达自己的发现,因此我让幼儿自己和边上的小伙伴说说自己的发现;接着我把我准备的有数字的物品和孩子们一起分析我的“发现”。

  第二是经验迁移,感知数字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在第一环节中孩子们拿着自己的东西,在第二环节中要求幼儿脱离直观物体,引发幼儿已有的经验寻找生活中的数字。孩子们很会找,什么公交车的路线号,汽车摩托车的牌照,超市里也有很多的数字,他们基本上都能知道这些数字作用的一二。孩子们发现有数字的地方还真不少,就连衣服拉链头上有数字也被他们发现了。真所谓人多力量大,我们共同找到的有数字的东西还真多。

  第三部分是幼儿操作。利用幼儿的对生活中数字的理解运用到实际中去。

  通过本次活动,让我收获不少,整个活动环节很清楚,一环一环之间紧紧相扣、层层递进,设计的问题也具有有效性,能开动幼儿的小脑筋。但缺点也有存在,一些细节方面还要注意。在这个活动中让我深刻地了解到孩子自己收集课堂所需的东西是很重要。在活动中孩子们愿意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自由自在地采撷自己感兴趣的“果子”,他们采来的“果子”是绚丽多姿的,然后回到课堂交流,共享到了“果子”的丰富,起到“以一当数十”的作用。

  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他们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相信孩子,多给孩子一些亲身实践活动的机会。

幼儿园教学反思篇8

  生命是伟大的,生命是可爱的,地球是因为生命的存在而变得生机勃勃,地球也因为生命的存在而变得喧器不已。在不断的生命轮回过程中,有的生命逐渐消亡了,有的生命却得以延续。很有幸,大一班的陆笛小朋友带来了蚕宝宝,原以为我们常州这一带无法饲养蚕宝宝,今天借此机会,抱着试试的。心理,跟孩子们搞起了“饲养蚕宝宝”的“副业”,让孩子来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生命历程。

  当第一次看到蚕宝宝,孩子们跟我的表情都是一样的:像小青虫,有点肉麻。因为没有饲养经验,不停地向其他老师请教,然后回来传达给孩子们。当孩子看到我每天不停地给蚕宝宝喂桑叶,他们也逐步开始关心起这些“小可爱”了,甚至有个别幼儿回家在路上寻找桑叶,并将叶子采来给蚕宝宝吃。一个多星期观察下来,我们都很纳闷,发现只要给蚕宝宝一放桑叶,它们就不同地吃,一天要吃很多,从不见它们休息,难道蚕宝宝就不会吃“撑”了吗?十来天以后,蚕宝宝长大了很多,身体胖嘟嘟的,可爱多了。终于有一天,细心的孩子发现有的蚕宝宝开始吐丝了,并将自己的身体“包裹”起来,很有趣的是有的孩子说“蚕宝宝编蜘蛛网了”。每个星期,蚕宝宝都有不同的变化,直至今日,我们养的蚕宝宝都成功地变成了飞蛾,还有几只飞蛾产下了卵。孩子们亲眼目睹了蚕宝宝的一生。

  虽然我在教学计划中并没有预设蚕宝宝的内容,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却出现了蚕宝宝,因此我觉得首先要在自己的教学计划中进行调整,加入蚕宝宝的学习内容,以便发展幼儿的观察的持续性。其次,我觉得在课改理念中,学习活动的形式要更拓展,可以有集体的,小组的、个别的,还可以有持续的等等。例如对蚕宝宝的认识活动就可以是持续的,而不应就以一次观察教学活动而结束。再次,孩子们在持续关注中,对蚕宝宝的观察更细致了。以往我班的孩子在观察时总显得“大而化之”。主要原因不外乎两个:

  一、与观察兴趣有关。

  二、与观察时间、空间是否充分有关。而现在孩子们通过细致的观察,自发形成了若干探索活动。

幼儿园教学反思篇9

  《熊和小孩》是一个以游戏为主的韵律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深受小朋友的喜爱,我觉得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教材本身它具有游戏性,有情节,小朋友对有情节的游戏,特别是凶猛的动物吃小动物的游戏特别感性趣;第二,歌曲里面的小动物:小鸟、小兔、大熊等是小朋友比较熟悉,又比较喜欢的小动物,小朋友对模仿小动物表演具有天然的喜好;第三,幼儿对石头人的造型非常喜欢,平时孩子们经常玩“木头人”的游戏,孩子们对做出一个造型控制不动,非常感兴趣;第四,歌曲简单,唱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表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小朋友感兴趣,那么,学起来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注重了曾曾深入不断提高的原则。无论是在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上还是在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都注重了使活动有重复、有变化,曾曾深入,不断提高教学目标,使幼儿始终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创编动作这个环节,先让幼儿集体听音乐自由创编—独立创编—创编两人表演的动作、三人、多人表演的动作。创编“石头人”造型也是这样:一个人造型、两人造型、三人造型到多人造型。幼儿游戏时,也是一遍有一遍的变化和难度。最后我注重了动静交替的原则。幼儿生理、心理活动的重要规律之一就是“节律快”。他们疲劳的快,恢复的也快;注意集中的快,转移的也快。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注重了活动多变化和动静活动多交替的原则,以确保幼儿在一个时间片段中能够有较丰富的学习收获。比如:让幼儿集体跳舞到单独个别创编表演,表演后老师小节评价、提问,让幼儿有适当休息等。

  当然在这次活动中,我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比如在欣赏音乐时还不够投入,在欣赏音乐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音乐表现出不同的表情及动作,这样孩子们才会更好地投入进去。比如在幼儿表演环节,我还能够适度再“放”一些,更多地鼓励幼儿多样化的表现,对于幼儿创新能力和表现力的培养会更加有利。

  总之,整个活动充分体现了幼儿学习的游戏性和动作性的特点,让幼儿在轻松愉快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锻炼,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幼儿园教学反思篇10

  在这次活动中,我所设计是的中班语言活动“小土坑”,活动的目标为三点:

  一是学习看书,能理解图意,根据图意进行简单讲述。

  二是理解故事内容,初步了解水面会成像的有趣现象并尝试进行故事表演。

  三是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在设计方案的时候,我根据我班的学习特点提出了在活动中需要探究的问题,即:如何结合故事教学提高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在活动后,我根据活动中情况围绕所提出的问题作以下反思。

    1、幼儿阅读时间的把握及形式的调整。

  在活动开始的第一个环节中,我预设的内容是让幼儿阅读故事、讲述故事。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所留给幼儿的时间却较少,使得许多幼儿没有了讲述的机会。分析情况可以看出,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学习水平是有差距的,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考虑到幼儿存在的差距,并进行相应策略的调整,即:可以通过形式上的调整来保证每位幼儿有讲述的机会,让先看懂图意的幼儿自己讲,后看懂图意的幼儿在集体中讲或者相同速度的幼儿互相讲,有了这样一种互相协调的过程,就能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了。

    2、目标设定与方案设计中的一致关系。

  在活动中,我所提出的`问题是”如何结合故事教学提高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并且在设计活动方案时根据问题制定了目标,但是从活动开展的情况来看,所设计的环节多数还是比较传统的,所要体现的“阅读”要求并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阅读”的分量与"表演”的分量没有什么轻重,因此根据这类情况,我试想在设计环节中,需要与目标的制定达成一致,如可以尝试这样来调整环节:幼儿在初次阅读后,就可以安排幼儿表演的内容,幼儿在通过表演后就能积累较多的语言经验,然后教师在安排幼儿的阅读活动,并重点放在指导幼儿的阅读顺序上,通过这样的一种调整,就可能会更贴切于目标,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通过这次活动,我尝试了新的教学方法,所做的尝试也是比较符合我班幼儿的学习水平的,因此,在以后的故事教学中,我会再次运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并根据这次活动中所出现的问题加以调整和改进的。

幼儿园教学反思篇11

  一次观摩活动的内容是小班音乐游戏“摸摸鼻子”。游戏是这样的:地上画有一个大大的圆圈,圆圈上贴有一朵花,叫作幸福花。孩子们依次围着圆圈边唱边走着做动作。歌词是这样的:“摸摸鼻子摸摸鼻子拍拍手……”孩子们连续唱十遍。当歌曲唱完的时候,谁踩在幸福花上,谁就要创编歌词和动作。面对众多前来观摩的同行,作为执教者的我非常希望踩在幸福花上的是班里最能干的孩子,使创编歌词和动作的环节能够顺利进行下去,并能展示班级幼儿良好的音乐能力。可偏偏天不遂人愿,踩在幸福花上的恰恰是我最不希望出现的人选。

  第一次游戏结束时,毛毛踩在了幸福花上。毛毛是班里年龄较小的。孩子,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弱,性格内向而且胆子较小。当一百多位客人老师的眼睛一起朝向毛毛时,毛毛脸涨得通红,什么话也说不出,什么动作也做不了,只是低着头,呆呆地站在那里。我一时心里也发怵了,不晓得如何去应对眼前的尴尬局面,但我还是下意识地笑眯眯地走到毛毛身边,弯下腰来,脸几乎贴着她的脸,轻轻地对她说:“摸摸鼻子还可以做做什么呀?”毛毛仍然手足无措,低着头下意识地拉了拉自己的裙角,我突然注意到,毛毛今天穿的是一条漂亮的短裙子,于是,灵机一动,对着毛毛说:“毛毛,你编的是不是‘摸摸鼻子摸摸鼻子拉拉裙子’呀?”我边说边做了一个拉裙子的舞蹈动作。毛毛居然顺着我的说法轻轻地点了点头,这下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接着,孩子们便唱起了似乎是毛毛编的新歌词:“摸摸鼻子摸摸鼻子拉拉裙子。”还学做拉裙子的舞蹈动作。毛毛也露出高兴的脸色。

  我为自己瞬间出现这样的教学智慧而高兴。相信很多教师在教学观摩活动中都遇到过类似的尴尬,有不少教师会因此在活动前进行“彩排”,以排除可能出现的尴尬,也有教师会干脆不让那些发展较迟缓的孩子参加活动。但这次观摩活动让我明白,如果只期待能力强的孩子在活动的关节点上“帮”教师的“忙”是有点一厢情愿的,我们不应该惧怕活动中会出现什么意外,而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

幼儿园教学反思篇12

  在户外活动的时候,我组织女孩子玩拍球接力的游戏,做游戏前,我给她们讲解了游戏的玩法和拍球的姿势,孩子们表现的跃跃欲试。

  游戏开始了,女孩子分成了两队进行边跑边拍球的接力赛。轮到邱亦菲拍球了,只见她把球抱在怀里,抬头看着我,从她的眼中我看到了犹豫,于是我鼓励她说:“到你了,加油!” “我不会拍……” “你还没拍呢,怎么知道不会呢?其他小朋友以前也没有这么拍过球啊,没关系的。”其他的孩子也七嘴八舌的说到:“就是,就是,练练就会了。”经过我们这一番的“游说”,邱亦菲终于决定试试看了。她拍着球想往前走,但是由于紧张,用劲儿太大,把球拍跑了。她把球追回来后带着一丝哭腔对我说:“我不想玩儿这个了,我不会。”

  邱亦菲是个好面子而且有主意的孩子,看到她这么说,我想,如果再一味的要求她和大家一起玩儿这个游戏,不但不会给她带来快乐,还会增加她的心里负担,适得其反,于是我答应了她的要求,让她坐在旁边看着大家玩儿。

  在游戏的过程中,我不断地鼓励孩子们,并有意的说:“我们今天第一次拍着球走,拍不好没关系,慢慢练,会越来越好的’……”我一边说,一边观察着坐在一旁的邱亦菲,她看到大家玩儿的这么高兴,开始有些坐不住了,这时我问她:“怎么样,要不要试试啊?”果然,她说:“那我试试吧。”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哈哈,目的达到了。

  看着孩子们那专注的眼神,开心的笑脸,我也不由的被她们这种气氛感动着,虽然她们的动作并不熟练,但是在她们的心中有着一份宝贵的信心,这是他们成功的重要条件。

  通过这件事儿,说明让孩子遭遇挫折不一定是件坏事;重要的是面对挫折时怎么去面对和处理,孩子存在着个体的差异,不同孩子的反应与孩子的个性和脾气有一定的关系。成人应该重视孩子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孩子心理素质进行培养,有必要鼓励和帮助孩子增强韧性和对挫折的抵抗力。让孩子有充分的自信,更好地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以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困难和挫折。

幼儿园教学反思篇13

  在认识圆柱体的活动中设计了第一环节,让幼儿把这些不同形体的物体立起来,目的是让幼儿门通过动手探索,来理解圆形是平面的,平躺着的,而球体、圆柱体等是可以立起来,是立体的,让幼儿初步感知“形、体、平面与立体”的基本概念。当幼儿们在这一环节的表现让我惊喜,也给了我很多的感悟。

  阮鸿飞已经把薯片筒等立在桌上摆好了。他现在对于如何把圆形光盘立起来很感兴趣。他捏起关盘的一边试图让光盘立稳,可是一松手,又倒了。如此几次之后还是没成功。突然飞飞光盘倒下来旋转时的样子找到了灵感。他想旋转硬币一样把圆盘转了起来。“看呀!陈老师,我把他立起来了!”方玮威则把一张硬的卡片圆形纸夹在了两个瓶子之间,拍拍手说“我也把圆形里起来了!”

  其他的还也对于圆柱体、球体等东西的站立无动于衷,一心在钻研尝试如何让平面的‘圆形物体立起来,个个都很专注。

  我知道我在操作前提要求时犯了一个要求不具体的错误。应该是如何让它们独立地长时间的立起来。这样幼儿们会顺利照着我的目标发现形体的不同。可是这不也是我们老师的一种思维定势吗?

  我们习惯了把门向里推,习惯了从左向右看书,习惯了把苹果立着对切,习惯了圆形的西瓜,方形的报纸。这是一种常识,但也正是这些阻止了我们的想象空间。

  而幼儿不同,他们正是因为“无知”,才有更多的发展空间。正是因为知道的少,才会多角度的提问,思考。我们要培养的创造性人才,可是我们已经无意识的抹煞了幼儿大胆想象的空间,剥夺了还自由创造的机会。我们对于这个问题应该有更多的思索。如何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这是创造力发展的前提。

  同时我们有时太低估了幼儿,不敢或不知怎样给予幼儿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与任务。幼儿们是乐于参加有一难度的活动的。这让他们找到自我的价值,有更多的成功的感觉。在其中也会得到多方面发展,而是我们教师或家长想象不到的。

  在以后的一些活动中,我们要改变自己的一些观念与思维定势,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幼儿们能得到更自由的发挥空间。

幼儿园教学反思篇14

  为了让小朋友有更多的玩具可玩,X老师添置了许多区角游戏的玩具。同时也教导孩子们要学会分享玩具。但矛盾,问题也响应增加许多。这个跑来报X老师,谁谁谁抢了他的玩具,那个跑来报:X老师,谁谁谁的玩具不让自己玩。我正在处理小朋友的一场纠纷,这不这个矛盾还没处理完,XXX就哭着跑来告状,说XX抢了她的玩具,还动手打了她。我把XX小朋友叫过来,问他为什么打人。他若无其事地说:我已经说了,对不起了。这时XXX看XX被我叫来教训,就在旁边笑他。XX顺势就是一拳,做出凶狠的表情。可能由于我在身边,他马上对那个小朋友说:对不起。那个孩子说:没关系。

  XX的这个行为,让我深思,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一句:对不起就完事了么!?对于这种情况,作为教师通用过程:了解事情起因,经过,结果。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判断孩子之间的对错。然后批评引起事端的孩子,然后告诉孩子该怎么做,该道歉的道歉,该玩的继续玩。我们只教会了幼儿说:对不起,却没有教幼儿怎样才能不用说。如果一句“对不起”能解决所有问题的`话,那么我想孩子是愿意随时做到的。我们这样做不过是教会了孩子使用礼貌用语,而忽略了帮助孩子在交往中解决矛盾的能力。

  抢玩具事件中,XXX小朋友肯定知道抢玩具是不对的,但他还是抢了,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他缺乏自律。他们做事前从不去想,更不用说去计较后果,因为对于几岁的孩子来说,他们根本不会明白;对不起只是对被侵犯者的精神安慰,说句:对不起,只能代表自己已经认识到了错误,并愿意改正,但对对方造成的伤害仍然存在。我们应该做的是让幼儿明白,说了:对不起以后,事情不是结束了,接下来,该为自己的过失付出代价。我们可以把这种精神上的安慰转化成幼儿能够明白的具体行动上的安慰,让幼儿看得见,摸得到,便于执行。如我让xx帮xx呼呼被打的部位、带她一起玩玩具等等。这样,幼儿通过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不仅有机会释放心中的愧疚,而且还可以让他们渐渐学会在行动之前多想想行为的后果,这样对孩子才更有教育意义,使孩子慢慢学会自律,从源头上防止矛盾的发生。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101668.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劳动最光荣优秀演讲稿
下一篇:商标授权的委托书范本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