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工业经济的发展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工业经济的发展篇1

  关键词 工业企业 循环经济 模式 实践路径

  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构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有效利用资源和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工业是循环经济实施的主体之一,其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工业生产作为将资源转化为产品的主要途径,是“减量化”的关键环节;工业是再制造和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的主要承担者;工业是循环经济所需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供应者。

  1 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

  (1)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动力。从发展循环经济比较成功的企业看,基本上都能够通过循环利用本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环境保护政策日益严格,迫使一批企业不得不考虑减少污染排放,以便减少污染排放费用支出,以降低成本压力。

  (3)资源的短缺和市场相对价格变化,迫使企业为了确保利润,开始寻求从废弃物中提取有用物质和循环利用资源,替代原始资源进行生产,以规避企业的环境风险。

  (4)规模经济是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实现成本最小化、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社会化的前提,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5)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往往取决于技术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6)政府对企业循环利用资源给予一定的财政或税收优惠和直接或间接的补贴,对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 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以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为手段,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的技术主体要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线性技术范式基础上,增加反馈机制。在微观层次上,要求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横向技术体系拓宽,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构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使其向生态化方向转型。改造现有的工业体系,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是生产领域的核心内容,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要求。

  工业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因此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打造企业内部循环链条,实施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是:完善产品设计;实行原材料替代;改进生产工艺、技术;更新改造设备;实施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改善运行管理等,以期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清洁生产谋求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资源的利用,以及节能、节水和省料,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二是通过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存和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费过程与环境相容,降低整个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工业企业应从实施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上全面推进清洁生产。重点抓好企业主体治理工程。首先,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时,应采用能够使资源能源最大限度地转为产品、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新工艺,以代替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落后工艺;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以代替剧毒有害原料;采用无污染、少污染、低噪声、节约资源能源的先进设备,以代替浪费资源能源、严重污染环境的陈旧设备;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最大限度地利用工业“三废”,生产有市场需求、质量好、能满足环保要求的产品。其次,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充分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和各种可燃气体;生产对环境无污染、少污染、易回收利用的产品。企业生产中排放的废弃物,应坚持谁排放、谁治理、谁利用、谁受益的原则,广开途径,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凡本企业有能进行综合利用或者利用不完全的工业“三废”,应当提倡给其他企业进行综合利用或者进行联合经营利用。第三,对不同层次的企业实行不同的清洁生产的费用方案。

  3 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路径

  路径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结合工业产业结构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将清洁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生态工业等确定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在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时,优先选择钢铁、石化、建材、食品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重点研究开发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技术,探索行业发展模式。

  路径二: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打造新型循环经济型企业。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依据“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清洁生产目标,把开展清洁生产作为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手段。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利用信息产业参与制造业信息化,数字化设计、自动控制、电子数据管理、电子商务,发展集成制造、网络制造,进而带动与信息产业关联的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工艺,在生产过程中构织一个废物连续利用的“循环圈”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实施清洁生产

  路径三: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先进的生态循环技术和设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因此,应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突出抓好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及产业化。加强对具有共性特点的技术攻关,解决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路径四: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企业设计、管理、生产的全过程,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延伸产业链。工业企业应积极探索“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发挥煤炭资源深加工,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深度开发油、气资源,延伸石油化工产业链;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建立城乡废旧物资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资源开发、加工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的良性循环。

  路径五: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警,科学调度水、电、气、运等资源配置。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科研、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开展循环经济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

  4 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要件

  4.1 制度支撑

  4.1.1 计划和布局制度

  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应以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为基础,包括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针、分期目标、考核目标、计划性对策和重大项目等事项。针对地质的环境资源情况和外来资源的可得实际,对产业结构体系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空间布局,明确企业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保证循环经济战略的顺利实施。

  4.1.2 循环程序和示范制度

  不合理的再用或再生利用程序往往导致不同的经济、环境后果,为了保证循环经济循序渐进地发展,应重视循环程序的制定,通过建立重要技术、工艺、设备和区域的示范制度来带动面上循环经济的发展。如可以选择物耗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清洁生产示范,选择特定的企业集团和开发区进行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工业网络的示范。总结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提出利用循环经济改造现有企业的思路和措施。

  4.1.3 市场准入制度

  企业循环经济离不开市场的推进,但市场的推进必须符合市场规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条件,主要表现为:投资是否符合一定的数额标准,技术和设备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是否合格等。通过提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产品和设备。凡新建和改、扩建工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包括合理用能、用水方案。

  4.1.4 信息化建设制度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生态工业化,逐步建立综合信息系统、安全生产调度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网、资金管理信息网、产品销售信息网、物资管理信息网等,提高企业循环经济的水平。

  4.2 管理支撑

  4.2.1 建立循环经济统计体系和信息平台

  这是对循环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针对目前缺失的物料和能量利用的数据,建立相应的综合性的数据统计和信息系统,在企业建立基本物质流量表,企业之间实现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关联和交换,逐步形成生态型企业网络。

  4.2.2 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需要逐步把资源和环境代价计入成本,真实反映、科学评价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设置经济运行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循环再用指标、废弃排放指标、建设保障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指导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建设,使抽象的循环经济具体化。

  4.2.3 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体系

  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和措施具体化、定量化,纳入干部、职工的业绩考核体系,从而将有关监督、考核、奖惩制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应有的动力。

  4.3 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是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旨在大幅度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先进技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广度和精度,从而降低资源消耗的强度。因此企业要强化循环经济领域有关技术研发工作,把重点放在降低生产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等科技项目方面,尽可能实现对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并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并减少污染,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和绿色化。

  4.4 文化支撑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不只意味着体制和机制的转变,也不只是工艺、技术、设备等硬件的建设问题,同时需要企业文化的有力支撑和配合。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灵魂。现代企业文化的构建必须以企业的社会责任为基础,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文化整合和再造的重要内容。企业的社会责任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资本与公众的矛盾和企业与消费者的矛盾。要搞清洁生产、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就要减少利润。生产优质产品,不欺骗顾客,也存在着与消费者争利的问题。这都关系到企业的精神和文化。企业要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促进作用,大力营造有利于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工业经济的发展篇2

  一、工业发展理念

  (一)我国工业发展历程

  1979年,我国工业发展在改革开放过后,我国的工业发展就一直在保持着迅速增长的模式,工业化是对生产用具和生产形式的基本变革,是工业发展的驱动力当中最有变更作用的改革。可以用工业化模式作为唯一指标对所有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进行论述价。

  (二)工业发展的“驱动力”

  工业的发展在于各方面的推动,不仅仅是时代的推动。在互联网、人才、创新及能源等几个方面也起着决定性作用。工业的发展需要的不仅是实物的资源,更重要的还有无形的思想和技术。

  二、工业发展对经济的拉动分析

  (一)引领经济体制的改进

  由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目的,是夯实和改善公有制经济,增强我国现有经济的掌控力、有效力、促进力,施展我国有经济的主要作用;就工业发展的改革管理体制,加强工业发展得投入掌握力度,在工业中引入市场经济竞争机制。在调节和整顿环节当中,通过激励非国家企业合并和掌握股票、参股等多方面的模式,投入国家企业的整合、创造、革新,再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

  国民经济发展也逐渐融入工业,最后来形成工业与区域经济相互促进、相互成就的新形式。工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有力研究,应该着重在于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值、区域经济总产值以及经济税收收入这几个方面去体现,从解析工业发展和经济迅猛增长的类似方面来说,经济的增长用工业增长值来表现,讨论发现工业增长值在这几年以来在加快上升,这就指示着经济的增长中有很大的作用是工业的发展。

  (三)为经济注入新的增长点

  工业发展市场经济体逐渐具体,加快推进到全世界经济体系,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的活力。通过研究考察,通用工业设备制造业、印刷制造业、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制造业、木材的工业加工及竹、草制造工业,石油炼焦和核燃料加工等行业工业经济额比上一年增加了一个单位,相对应的工业增长值也在上升变动,说明这些行业在随着工业领域的扩大而在经济上有着巨大的变化。另外工业的发展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人们不用花更多时间在繁琐并且重复的工作上,可以另外投身更多的事情当中去,工业的发展还能让更多的产品得到更好的质量和保障。

  三、工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策略分析

  (一)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升拉动效应

  大力推动我国经济管理制度的改善,积极的推动政治方面的制度整顿,快速合理改善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逐渐地夯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使工业发展更加顺应经济基调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有力效益。我国要在工业发展中拉动市场经济的有序竞争机制模式,用以提升工业发展的目标竞争力度。要进一步完善市场法度,对现有工业的法律、法规等规章制度进行合理梳理,改善经济要求和工业发展下规律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在工业中引入竞争机制提供法律依据,以提升拉动经济的效应。

  (二)加快工业结构升级

  工业发展利用本身自主创新优势,将高品质的渗入和改造之前不成熟的工业,可以更有效的提升不成熟工业的高技术品质和质量,推动不成熟工业的技术升级和更新。积极加大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环境保护国家政策,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在我国日益成为世界“工业制造”的今天,工业加工制作技术和生产工艺的能力创新对提高我国产业整体的制作水平和工艺水平,从而确立“中国制造”的高技术质量和高品质地位具有积极的拉动作用。另外,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互利共赢,促进外贸,扩大内需,才能加快工业发展的结构升级。

  (三)优化工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当前我国部分区域经济发展不太平衡,在我国西南中部地区的工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继续扩展基础化设施建设,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传递。加大整顿改造制作工业的力度,夯实重要产业,积极扩大新的经济增长点。激励和引导工业产业快速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分配调理和创新工业发展。

  四、结论

  就目前而言,在我国经济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少不了工业发展带来的作用,工业发展在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正在进行着对未来的展望,未来的经济发展也将带来更重大的影响。

工业经济的发展篇3

  [关键词]辽宁老工业基地;工业旅游;区域旅游;强省战略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1)02-0043-04

  一、发展辽宁老工业基地工业旅游综述

  辽宁省旅游业对辽宁省经济具有很强的拉动效应,已逐渐成为辽宁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辽宁省应该把旅游业作为重点产业发展,加强旅游业与整体经济的联系,充分发挥其对经济的拉动效应。要使辽宁省旅游业更充分发挥其效应,必须注意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和方式。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在我国悄然兴起,且具有可待发掘的潜力。在国际金融危机背后下,积极有效地发展辽宁省工业旅游,对经济增长、区域振兴、社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工业旅游。是指企业充分利用已有的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源,如厂区、生产线、生产工具、劳动对象、产品和独特的工艺制造流程等,通过恰当的旅游化改造来提供旅游产品,满足旅游需求的一种专项旅游形式。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工业旅游是企业对自己的工业生产过程、工艺流程和工业产品的展示过程,对于加强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促进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旅游业“十五”规划中,工业旅游被列为第五个待开发的旅游产品,国家旅游局也把工业旅游列入工作重点。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工业基础雄厚,有丰富的可待开发的工业旅游资源,一些工业城市已开发出了比较成熟的工业旅游产品,但与国外甚至是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辽宁老工业基地在工业旅游领域的探索还是落在了后面,工业旅游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慢,总体实力较弱。直到2001年5月31日,国家旅游局才批准鞍山钢铁集团、沈阳航空博物园、大连盛道玻璃制品厂三家企业为工业旅游示范点候选单位。此后,大连新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也进行了初步探索。辽宁省目前共有工业旅游示范点21个。

  从历史的角度看,2007-2008年是一个全球经济的重要转折点。随着2008年9月15日美国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由美国次贷危机所激起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中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这场金融危机肇始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美国次贷危机,并于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持续时间尚不可知。目前全世界的旅游业都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全世界旅游业的增长有所放缓,给中国和世界旅游业带来严峻考验。但是历史经验证明,全球每次爆发经济危机的时候,带动经济回暖的都是旅游、休闲等服务业。上世纪30年代美国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最先复苏的不是制造业,而是旅游、休闲等服务业。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东盟各国旅游业在危机中率先复苏。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3元,旅游直接就业与带动就业之比为1/5.旅游业是个稳固的产业,长期看旅游业仍将被看好。

  二、发展辽宁老工业基地工业旅游存在的问题

  工业旅游作为新旅游产品始于工业遗产旅游。英国、德国等国经验证明。旅游业是老工业基地复兴的重要牵动性产业,是对传统的观光、度假旅游的一种很好的补充。发展工业旅游不仅可以增加工业企业的收益、培育辽宁省旅游业新热点:打造辽宁省的形象名片,还可以为辽宁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收益。虽然辽宁省的工业旅游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 优势工业旅游资源大多数还未转化成有市场竞争力的工业旅游产品,还未形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辽宁省是我国著名的工业大省,是我国重要的机械、化工、电子、冶金、能源基地。这为辽宁省工业旅游的开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我省的优势工业旅游资源大多数还未完成向优势工业旅游产品的转化,因而也无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可言。这是一个最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最富有潜力和最值得开拓进取的空间。

  2 工业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粗放式管理和粗放式服务的问题比较普遍,难以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我省的一些旅游城市、旅游景区(点)、旅游饭店宾馆、工业旅游产品,管理建设没有跟上,缺乏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有的已达不到标准要求。有的景区(点)、旅游饭店宾馆、工业旅游产品在硬件建设上不配套,有明显的薄弱环节和死角。工业旅游与完整的旅游概念相匹配的配套设施须要进一步完善。细部管理和细微服务在许多旅游服务单位还没有做好,从而给海内外旅游者留下了比较深刻的“粗放式管理”和“粗放式服务”的印象。

  3 企业管理层观念需要转变。开展工业旅游的一些工业企业更加看重工业旅游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形象效益,而对于因此带来的经济收益和未来巨大的发展潜力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一些工业企业对工业旅游的参与热情不高,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对游客开放工业旅游,致使本有潜力开发并推向市场的工业旅游产品没有被开发出来。工业企业出于投入与效能的考虑,一般对在企业内大兴土木进行配套设施建设、企业安全问题、生产管理问题等,都存有顾虑。这也是我省工业旅游尚未做大做强的重要原因之一。

  4 完整的旅游概念需要形成。旅游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完整的旅游概念包括食、住、行、游、购、娱,而不是简单的游览,更不是简化的参观。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不只是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访问活动,还包括构成旅游经历的各种接待条件和服务水平。企业要发展好工业旅游,不能将之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参观游览上,而要注意对旅游产品的积极开发、有效组合。

  5 工业旅游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内容缺乏趣味,在旅游吸引力方面有欠缺。工业旅游是旅游者的新看点,给旅游者提供具有科技性、文化性、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纪念性、教育性和差异性特点构成的旅游吸引力。只有这样,才能突破工业旅游的发展瓶颈。而一些工业旅游产品在这些方面存在欠缺。

  6 工业企业与旅游企业缺乏有效合作,工业旅游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与优化。由于观念、利益等方面的原因,工业企业与旅游企业缺乏有效合作。工业旅游没有纳入专业旅行社的旅游线路安排中,没有融入专业旅行社旅游产品的宣传中,专业管理、专业服务等配套机制不完善,工业旅游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与优化。食、住、行、游、购、娱旅游一条龙没有得到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运

  用和发展。硬件不硬,软件不软,导致辽宁省工业旅游知名度低,美誉度差。

  目前,我省旅游服务的质量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不少地方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旅游接待和服务设施简陋,有不少还存在安全隐患,住宿饮食的卫生条件比较差,难以向旅游者提供安全、卫生、舒适的服务。以旅游厕所为例,近年来虽然改善很快,但在旅游几大要素中仍是旅游者评价最低的,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游客将其视之为不能容忍的问题。二是一些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水平较低,导游、司机、服务人员等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按照规范的要求为旅游者提供服务,而是对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缺斤短两,随意降低服务质量,欺客宰客,这些情况严重损害了我国旅游业的整体形象和旅游者的权益。三是旅游市场秩序较差,旅游企业削价竞争,市场欺诈行为,挂靠承包经营,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损害了守法经营企业和个人的利益,正常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影响着企业发展,影响着招商引资。

  三、推进辽宁区域旅游与辽宁工业旅游框架性思路

  东北亚是指亚洲的东北部地区,包括俄罗斯的东部地区,中国的华北、东北地区,日本的北部、西北部地区,韩国、朝鲜、蒙古,即整个环亚太平洋地区。广义的陆地总面积为1600多万平方公里,占亚洲陆地总面积的40%以上。总人口超过16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5%。东北亚不仅与黄海、东海相邻,同时在陆地上与东欧、太平洋沿岸国家相连,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东北亚各国或地区在地缘、能源、产业等各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辽宁正处于东北亚重要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在所有的经济合作中,旅游合作是比较简易、便于操作的,具有经济合作的先导作用。东北亚各国旅游发展起步较晚(除日本外)。但是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旅游是当今世界最具生机与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纷纷调整自己的旅游产业政策,与周边国家进行区域合作。在国际上,欧洲、北美、东南亚地区已经实现了实质性的跨地区、跨国界的旅游合作,而东北亚的旅游合作还处在初始阶段。尽管如此,东北亚各国旅游合作发展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

  辽宁省沿海经济带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五点”是指: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含盘锦船舶工业基地)、辽西锦州湾沿海经济区(含锦州西海工业区和葫芦岛北港工业区)、辽宁丹东产业园区和大连花园口工业区,规划总面积582.9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为219.86平方公里:“一线”是指:从丹东到葫芦岛绥中1443公里的滨海公路。通过“以点连线、以线促带、以带兴面”的空间发展格局,辐射和带动距离海岸线100公里范围内的沿海经济带的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处于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经济圈的关键地带,是东北地区的主要出海通道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带不仅可以促进辽宁全面振兴,还可以带动东北地区实现加快发展和科学发展,也为我国参与东北亚经济竞争打下战略基础。

  东北地区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直在衰退的阴影中徘徊,在全国的地位大幅度下降。振兴东北战略作为阻止东北进一步衰退,重振区域经济的重要举措,其意义并非仅局限于东北地区,对于缓解地区发展差距而言,将会日益体现出全局性的效果。

  建立合作的机制和制度是打造区域性国际经贸旅游合作的重要保证。目前,在东北亚地区,不会很快出现巩固的制度化合作组织。这是因为,在体制、利害以及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的东北亚地区,对于巩固的制度化合作,制约因素更多。

  区域旅游跨国交流的平台应当首先定位于城市的层面。从东北亚旅游合作长远的前景看,旅游企业理所当然地要成为推动区域合作的主力。但是如前所述,严格意义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尚未建立,各国旅游企业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跨国经营障碍较多,寻求国际合作的突破往往力不从心。而各国中央政府对东北亚经济圈的兴趣受到诸多非经济因素的影响,重大决策的背景十分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不妨在企业层次与国家层次的交流与合作之外,更加重视城市层次的合作交流。各国城市一级的市长、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旅游企业协会之间的联系就更加重要。国际旅游合作中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首先在这一层次的交流中,初步得到解决。

  我们首先从转变观念人手,用先进的观念、发展的观念来指导和确立辽宁未来的城市定位和发展思路。归纳起来有“六个观念”:

  1 跳出辽宁看辽宁。把辽宁放到全省、全国以及东北亚地区发展的大格局中通盘考虑,从东北亚经济圈和沿海地带“S”轴线上由南向北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东北三省四个经济区域着眼,寻求辽宁的站立,谋划打造与装备制造业城市板块、资源型城市板块并列的第三大经济板块――即以对俄经贸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板块。

  2 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内强化市、县(市)、区之间的合作,对外加强与发达地区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合作,以此凸显辽宁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和服务功能。

  3 按功能分区加快整体发展。着眼于城市整体功能的强化和布局的优化,进一步明晰区域内各经济功能分区,力求通过空间的导向、约束作用和利益上的分享机制,推动各县(市)、区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4 提升我省在对俄对韩对日经贸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亲缘优势以及口岸和通道优势,以对俄经贸为基础,大力发展对韩、对日贸易,在全省对外开放升级中当排头、争一流,提升辽宁国际化水平。

  5 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立足于自身区位、资源和产业条件,坚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努力实现科学发展与跨越式发展的有机统一。

  6 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城市品牌。大力彰显生态、绿色、山水、典雅的城市特色。全面展现山水园林名城和旅游名城风貌,构建区域特色明显、生态环境优良、文化底蕴深厚的东北名城。

  四、推进辽宁区域旅游与辽宁工业旅游的几点建议

  进一步强化“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意识,这是实现j=[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标志。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必将取得更大成就,辽宁旅游业的发展也必将开创新局面。“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旅游业不仅应该被列入“有为”的行列之中,而且应该作为“大有所为”的产业来培育和发展。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进一步提高辽宁的旅游业的总体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辽宁的旅游业的管理和服务都还比较粗放,在海内外旅游市场上的美誉度不高。要改变这种状况,不但需要

  各类旅游企业苦练内功,努力提高硬件配套水平和软件水平,而且需要各旅游城市以“创优”、“创佳”为抓手,进一步优化旅游环境。这些工作,既不足一朝一夕可以做好的,更不是达到标准后就可以马放南山的。只有不断”拓进取,与时俱进,才能把辽宁的总体素质和总体管理服务水平提高到新水平并发扬光大。

  (二)树立资源相融的理念,促进旅游合作的发展

  旅游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除了摄影以外什么都带不走的“不动产”。它不仅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国际性和无形性等特点,还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观赏价值。把辽宁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整合起来,优化旅游线路和景点配置,来实现两国间旅游市场的对接和旅游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三)打造区域旅游龙头产品

  打造区域旅游龙头产品,就是要利用我省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这一地缘优势,以大连为中心,开发冰雪、森林、草原、湿地、火山、油田、界江和农业等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为主打产品,辅以东北城市观光和北方历史文化等旅游项目,民俗风情、地域文化、文艺表演、风味美食、土产特产、旅游纪念品展销等为主要内容,以微缩景观和冰雕雪塑等形式多方携手共同打造区域旅游龙头产品,形成若干各具特色又相互连线的旅游集合区,并通过一系列节庆活动来提高冰雪资源、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特色餐饮等组合产品的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加强与俄罗斯、韩国、日本和朝鲜的合作,来共同打造东北亚黄金旅游圈,使之成为吸引中俄两国乃至东北亚地区游客的国际性旅游区,来提高我省旅游业的实力。要从更好地开发利用优势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做起,加快发展辽宁以及东北地区的旅游生产力。发展旅游产业,旅游产品是核心竞争力。一个地区,一个省。一个市,如果没有在海内外旅游市场上有声誉、有影响、管理和服务上乘的精品旅游区(点)作为“领头雁”,旅游产业是难以发展起来的,旅游产业集群更难形成。东北三省的许多地级市,要从更好地开发利用优势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做起,大力加强本地区的旅游生产力建设,从而做好发展旅游业的大文章。

  (四)进一步发展辽宁老工业基地工业旅游

  工业旅游不是“工业”与“人流”的简单结合,而是要把工业的生产流程、科技甚至历史、国情等方面的知识和魅力渗透到旅游的诸要素中。唯有如此,才能突破工业旅游的发展瓶颈。山东张裕在旅游规划和线路设计上,就十分新颖周到。除日常参观外,在旅游线路中安排了品酒比赛、手工酿酒、葡萄采摘、滚木桶比赛等娱乐项目,增强了旅游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在开发工业旅游消费市场时,要特别重视开发儿童工业旅游市场和家庭工业旅游市场。如今全社会提倡儿童的素质教育,家长又都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工业旅游对于开阔儿童视野、拓展知识面非常有益。通过工业旅游,不仅能解答儿童在生活中提出的抽象问题,而且能使儿童对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有形象的了解。

  发展工业旅游要根据企业的性质、特点进行合理的开发。总的说来,辽宁在开发工业旅游时有如下几种模式可供借鉴。

  1 专业型开发模式。对于以现代化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工艺为主要内容的工业旅游,如我国规模最大的航空博览园――沈飞航空博览园,可以采取专业型开发模式。

  2 公园型开发模式。对一些已经过时的,甚至是已经废弃的比较落后的生产工艺、生产模式,比如开采了多年的各类矿区、蒸汽机制造厂和老机车厂等,通过它们可以再现当年的生产场景,还可以将整个厂区加以绿化改造,使之变为景观公园,如铁煤集团蒸汽机车博物馆,就可打造成新的旅游资源。

  3 港口型开发模式。港口特有的海港风貌,码头设施,船舶景观,装卸工艺,以及浓厚的企业文化,增添了港口旅游的魅力,是工业旅游的特殊景观,如大连港。

  4 特定型开发模式。特定型开发模式指以展示特定生产模式、生产工艺为主的工业旅游模式,当前我国的大多数工业旅游都是这样一种开发模式。为避免雷同,各个企业应在挖掘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整合工业旅游资源,推出独具特色的工业旅游产品。如沈阳老龙口酒博物馆,阜新十家子镇玛瑙城等。只有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设计,才能打造出有生命力的工业旅游产品。

  5 组建或整合有资质的公司或团体,与俄罗斯、韩国、日本建立“一体化”式旅游服务网络。旅游企业是市场竞争力的体现主体,能否进行跨国经营直接反映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这方面,我国少数旅行社虽然已经走出去发展,但尚未形成较大的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远没有达到美国运通、日本交通公社等的国际竞争力,而在旅游饭店、旅游车船、旅游救援等旅游产业要素方面,则基本上没有迈出跨国经营的步伐,因此,电就在这些方面无从谈起国际市场竞争力。主要原因是:我国一些具有跨国经营基础条件的旅游企业,多为传统的国有企业,内部的经营和发展机制尚没有很好地解决;而一些解决了发展机制问题的旅游企业,还没有达到应有的实力和规模。应组建或整合有资质的公司或团体,与俄罗斯、韩国、日本建立“一体化”式旅游服务网络。通盘考虑、通盘营销,发挥旅游的整体效益。

工业经济的发展篇4

  在指导思想上:加快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着力推进工业经济总量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发展支柱产业为重点,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深入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和带动能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思路,着力构建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发展模式,全面开创该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在发展的基本原则上:坚持可持续发展。突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大力推进工业发展的同时,统筹兼顾能源消耗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保持工业快速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明晰发展定位

  发展定位是否明晰、准确,关系到空间布局、产业分布、关系到发展功能能否发挥、集群优势能否互补、牵涉到对基础设施配套的应求,对工业发展十分重要。因而本文结合实际提出:壮大十大经济板块,实施四大战略,培育四大支柱产业体系,提升六大发展水平的发展定位。

  1壮大十大经济板块:发展县产业集聚区、三环工业园区、许河、南彰、孟寨板材基地、固阳民族乐器工业基地、固阳、闫楼、红庙板材工业基地、黄河创业园。

  2实施四大战略:(1)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提升工业整体水平,着力推进优势资源和产业的深度开发,将资源和产业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2)实施开放引资战略,以面向市场为重点,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3)实施科教、人才兴县战略,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经济科技含量。(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加快人与自然和谐。

  3培育四大支柱产业体系:围绕工业强县的总体构想,重点培育木制品、吊装机械、民族乐器、纺织服装四大支柱产业。2.4提升六大发展水平:(1)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2)科技创新水平;(3)对外开放水平;(4)信息化水平;(5)产业整体效益水平;(6)可持续发展水平。

  谋划重点产业规划

  1壮大优势产业:(1)木制品加工业。利用该县泡桐,以该县三环华兰实业集团为龙头,以高档家具、棺木为产品主线,以该县三环工业园区、固阳民族乐器工业园区、闫楼工业园区、南彰工业园区为产品加工基地,在该县遍地开花,迅速带动该县桐木加工企业发展壮大,加速该县桐木加工传统化生产加工向高、精、尖产品方向发展。(2)吊装机械。该县县吊装机械生产,应充分利用专利技术,在该县建立吊装机械生产基地,通过与国内大企业联合提升该县吊装机械生产技术水平,建成河南省重点产业集群,把吊装机械加工业发展为该县工业的主导产业。(3)纺织服装业。应充分利用该县棉花优势,大力发展纺织业,把该县的棉花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成为该县主导产业之一。(4)民族乐器业。民族乐器应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建立标准化工厂及车间,积极提升外部形象,进一步开发新产品,争创国家驰名商标和名优产品。

  2发展其它产业。(1)化工业。应利用肥源化工创业的有利时机,在合成氨上,锰盐的产品优势,在产业技术优势,设备优势上做文章。(2)农副产品加工业。由于该县是农业大县,搞好小麦、花生深加工,形成名牌产品具有一定优势,把农产品加工链条延长,真正把农产品的原料优势变为产品优势,变为产业优势。(3)内蛋奶业。该县也是养殖大县,生猪、牛、羊加工,该县有一定优势,利用企业优势,利用养殖加工基地连农户,产销一条龙,公司加农户的多种形式,大力发展猪肉、牛肉、羊肉、加工项目、创出名牌、打出品牌。

  梳清具体的工作措施

  1应在拓宽发展领域上实现新突破。应进一步拓宽工业经济的发展领域,凡法律未明确禁入的一切行业和领域,工业经济均可进入,应在巩固发展四大支柱产业、高新技术项目、企业技术改造方面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全面参与工业经济建设。一是鼓励各种形式的创业。应进一步放宽政策,改善措施,最大限度地释放全民创业激情,支持各种形式创业。坚持走规模扩张的路子。应依托四大支柱产业,在大力发展木制品加工业,同时,积极发展吊装机械、民族乐器、建筑材料、棉花加工产业集群。集中精力培育发展棉纺、面粉产品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为各类工业项目落户该县提供良好的承接平台。

  2应在块状经济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依托该县区位和资源优势,以培育木材产业化加工专业村为重点,积极创办其它类型的加工专业村,努力形成一村一品、数村一业的块状经济格局。

  3应在提高质量效益上实现新突破。应着眼于工业经济的优化升级,着眼于规范管理,着眼于规模发展,大做提质增效文章。一是应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进一步规范企业运行机制,真正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二是应以加强管理为重点,进一步焕发工业企业内在活力。应继续坚持成功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以质取胜、争创品牌”为目标,切实抓好企业内部管理,向管理应市场、应效益。三是应加强财务管理,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账册凭证,开展会计培训,统一资金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四是应建立健全质量保证制度、质量管理制度、质量执法制度等。五是应以科技创新为根本,进一步提升企业实力。应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工业企业应把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五年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应舍得花钱研制、开发、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有条件的应建立科研机构和技术开发中心,为科技人员施展才华提供用武之地。

工业经济的发展篇5

  一、认清形势,明确肩负的历史责任

  当前,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这是一个充

  满希望的年代,又是一个迎接挑战的时代。从国际情况来看,两极对抗已为多极化的新格局所取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但是以科技和经济实力为后盾的竞争更趋激烈,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从国内情况来看,在胜利完成“八五”计划,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在本世纪末,我们要达到小康,在下世纪中叶,要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前进中还面临着各种有待解决的复杂课题及干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些消极因素;从我县情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八五”时期,全县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围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速发展这个主旋律,以力克困难,争创一流的气魄和胆略,深入实施“龙体战略”,强力推进大改革、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在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伟大进程中,县委、县政府根据望城已经具备的基础和条件,按照客观形势的要求,明确制定了建设“两个强县”的宏伟奋斗目标。即,到本世纪末,把望城建设成为湖北的经济强县和教育强县,到2010年,把望城建成全国的经济强县和教育强县。能否实现这个目标,决定望城将以什么样的姿态跨入新世纪,决定望城下世纪在全市、全省、全国发展格局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既面临着十分难得的机遇,有许多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非常严峻的竞争和挑战,“八五”时期,我县综合经济实力尽管有所增强,但在全省的位次只名列20位,与全省十强县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人才缺乏,机制不活,开放不够,改革力度不大,经济发展速度不快,后劲不足,效益不高仍然表现得比较突出。特别是要看到,现在全国各地已形成你追我赶的发展态势,我们发展得快,别人发展得更快,竞争相当激烈。总之,我们当前面临的形势是,目标宏伟,任务繁重,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困难同在。

  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5周年座谈会上讲话指出,“要把一个稳定的充满发展活力和生机的中国带入二十一世纪,要使我国在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以社会主义强国的地位屹立于国际社会,取决于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长期坚持,归根到底取决于广大青年一代及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这段话既表明了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重要性,又指明了我们年轻干部肩负的历史重任。大量事实说明,综合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实力的竞争,首先是领导者的竞争。无论是从全国而言,还是我县实际情况来说,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使跨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必须有一支能够坚持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和基本方针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特别是年轻干部队伍。一句话,要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但更需要你们这一代坚持不懈地干下去。因此,我们年轻干部要看到发展的前景,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真正成为跨世纪的能够担当重任的合格接班人,不负历史重任,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代一代传下去,并发扬光大。

  二、认识自己,明确努力的目标

  今天在座的年轻干部,都是各单位推荐出来,比较优秀的,政治思想素质比较好,有较高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工作热情高,有朝气,有开拓进取精神,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许多同志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一定的成绩。这是你们的优点和长处。在肯定你们这些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你们身上的不足和弱点。如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理论功底不深,缺乏对党的历史和优秀传统的深入了解,大多没有经过严格的党内生活、艰苦环境和基层群众工作经验的锻炼,斗争性、纪律性、吃苦精神、群众观念不够强。把握形势、辨别是非、组织领导能力、驾驭全局、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等等。在新的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年轻干部应该有更高的要求。

工业经济的发展篇6

  关键词:工业设计;经济;国家政府;企业个人;促进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工业设计--这一逐渐为人们所熟悉的名词越来越受到重视。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基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双重进步,国家经济的提升决定了工业设计走向繁荣的,而一个国家的工业设计能力是国家创新能力的体现,两者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一、中国经济的发展形势是工业设计蓬勃发展的土壤

  从世界范围考虑,工业产品设计搞得好的国家,经济也就必然发达。上个世纪末至今,美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并且在高科技领域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虽然在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经历了无节制生产导致的“经济大萧条”,但企业家们很快意识到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越来越取决于社会各种因素的综合,绝非仅是生产率的提高,而必须通过有效的工业产品设计以商品形式反映出社会需求,并通过市场反映出它存在的价值。许多企业经过工业设计师对产品的设计不断改进和宏观的指导,树立以人为服务的中心,以系统观念创立企业宗旨和独特形象,不断提升商品的文化价值,设计开发出许多世界一流的优质名牌产品,如Cocacola,Malboro,IBM,Ford等,从而使美国的经济始终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2010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一方面,全球经济逐步反弹,这有利于2010年我国贸易出口的恢复;另一方面,得力于中央政府一揽经济刺激方案的实施,国内经济呈现“一稳双升”(消费稳定增长、投资大幅回升、工业强劲反弹)的良好势头。

  如此大好的经济环境之下,为设计师的创作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工业设计说到底是产品设计,而产品的生产涉及到很多生产领域,因而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工业设计对中国经济发展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国际工业设计理事会(ICSID)对工业设计所下的定义:“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籍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构造、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与资格,这就叫工业设计。”从ICSID给出的定义可以看出,工业设计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说是经济发展的突起军。设计不是被动地跟在技术发展的后面,而是起到先导和促进技术改造、技术革新的作用。工业产品设计本身也是多因素、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体,是材料、结构、功能、工艺、艺术和情感诸关系的表现。设计是无声的推销员,工业产品设计的优劣可以直观地从市场销售中反映出来。如:产品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商家的市场销售值等。工业产品设计还可以帮助企业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不断设计出受市场欢迎的产品,还可以帮助企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益。

  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工业设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因此各个国家制定了相关的鼓励措施激励企业追求创新,设计出好的产品。优秀的企业家能够敏锐地感受到好的设计就是财富这一概念。优秀的企业成长是与各个国家优秀鼓励的政策是分不开的。各个国家鼓励工业设计发展的措施各有不同。比如,德国的管理模式,条理化的从政府到企业,都成立了设计中心,任何产品都是要经过中心评定;英国的商业活动获得设计资金,资金再流向设计教育领域,这样就有了经济支撑,设计水平始终很高。我国政府也出台了各种激励企业的政策和措施,但是由于国内经济形势复杂,很多政策引导失去了效力,这就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工业设计能够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加速产品结构升级,构建企业品牌体系,可以说,工业设计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存亡。一个不重视设计,盲目模仿,粗制滥造的企业,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企业。企业通过设计赢得市场,吸引客户,得到更大的经济效益。企业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产品的外形和色彩,更需要考虑的是消费者的需要,生产能够改善生活品质的优秀产品。企业想要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就必须借助于工业设计的创造性、先进性、实用性,将造型和功能完美结合,生产出高质量、高收益的产品。

  作为工业生产大国,中国也涌现出了一批以创新技术为先导的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在力图革新,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力。工业设计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产品的新鲜创意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我国整体的工业设计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未来我们仍需加大工业设计的发展力度,提高我国的各级企业工业设计水平。

  长久以来,受我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思想的影响,一些企业在衡量各设计专业的价值观念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忽略工业而没有产品设计和长远发展后劲的低技术产业只能是短期发展行为。忽视新产品开发,只会造成绝大多数企业将成功的希望寄托、沉迷于靠媒体宣传和广告营造出浮华甚至是虚假的企业形象。大量的广告推广、投入只能造成人们在认识上陷入某种误区,“广告八股”满天飞,使大众在消费上述服务或商品所付出的货币价值中,含有大量付给广告业的费用,而对工业产品设计与开发并无实质的促进和发展,给工业设计发展抹上了浓重的“空心化”色彩――红火,内核冷清。

  在中国,中小企业所占的比例很大,由于企业流动资金有限,更加缺少自主创新的能力,品牌效力严重缺失,在国际市场不具备完备的竞争力。中国的国有企业和其他大型民营、合资企业,缺乏自主创新意识,都存在着刻意模仿,这就造成了能源的浪费和不合理配置。怎么样从人的基本需求出发,设计出真正耐用、使用的产品是一个值得企业家、设计师思考的大问题。

  工业设计的发展对经济起着重要作用,没有工业设计,人们的生活必将走向平淡、冷清、无聊的意识里。

  三、结束语

  经济的繁荣是工业设计生根发芽的土壤,工业设计的发展会反过来促进经济更加进步。我们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强调国家的创新能力,也就是在工业之中的设计能力。国家需要这样做,从而达到新一轮经济发展目标。企业需要这样做,才能迎接新一轮的市场竞争。设计师也需要这样做,以达成新一层自我意识和社会需求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达成人与人、人与国、人与物、物与物的完美结合,这才是以人为本的设计之道和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李长春。我国工业产品设计的现状与展望[J]。河南社会科学。2001,(11)。

  [2]王小广。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研判[J]。企业管理,2010,(1)。

  [3]蔡子青。艺术和商业产品设计的关系――浅谈艺术在商业产品设计中的运用[J]。中

  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4)。

工业经济的发展篇7

  基于济南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中的核心龙头作用,《规划》提出要做大做强省会城市,充分发挥济南核心城市影响力。具体要求是以扩大城市规模为载体,以增强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为重点,以提高集聚辐射和带动区域发展能力为目标,加快建设具有较强国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科技人才中心、金融商贸中心、旅游会展中心、总部经济聚集中心。结合两个圈层建设,《规划》提出了依托紧密圈层,构筑以服务业和人口聚集区为内核和中枢,制造业聚集区、生态旅游区和物流基地为和支撑的大济南都市区的战略构想。从济南实际情况看,自2008年以来,济南经济总量连续跨越了3000亿元、4000亿元两个千亿级台阶,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4812.7亿元,即将迈上5000亿元台阶。在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济南产业结构也呈现出了加速服务化的特征,2012年三大产业的比例为5.2∶40.3∶54.5,服务业已逐渐成为全市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基于济南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及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显著成效,《规划》提出的目标要求和战略构想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对于推动济南发展和经济圈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正如《规划》所指出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也存在着明显的制约因素:一是省会济南规模小、实力弱,缺乏足够的带动和辐射能力,全省经济、文化、科技、人才、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凸显出来;二是在整个都市圈范围内,产业层次效益低,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三是区域竞争压力大;四是区域内生产要素流通渠道不畅,各市产业雷同,分工协作不密切。而作为核心城市,济南产业凝聚力和集聚辐射能力不强,则是制约经济圈加快发展的首要问题。

  那么,作为省会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济南的规模实力究竟处于何种状态?从对15个副省级城市的动态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济南作为核心城市在规模实力方面存在的欠缺。按照GDP规模大小,把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分为三个量级:2005年,GDP达4000亿元以上的城市为第一量级,2000~3000亿元的城市为第二量级,2000亿元以下城市为第三量级;2011年,GDP达11000亿元以上的城市为第一量级,5000~7000亿元的城市为第二量级,5000亿元以下城市为第三量级。2005年第一量级城市包括广州和深圳;第二量级城市包括杭州、青岛、宁波、南京、成都、武汉、大连、沈阳;第三量级城市包括济南、哈尔滨、长春、西安、厦门。2011年,三个城市量级各自包含的城市数量和城市与2005年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三个量级之间的界定值差距却增加了。2005年,第二量级首位城市杭州的GDP规模与第一量级末位城市深圳的GDP规模相差约2000亿元;第三量级首位城市济南的GDP规模与第二量级末位城市沈阳的GDP规模相差不到200亿元。到2011年,第二量级首位城市杭州的GDP规模与第一量级末位城市深圳的GDP规模差距增加到了4000亿元;第三量级首位城市济南的GDP规模与第二量级末位城市沈阳的GDP规模差距也增加到了1500亿元。从2005年到2011年,尽管济南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的排名没有变化,但与先进城市的差距进一步加大。2005年,广州、杭州、青岛、沈阳经济总量分别是济南的2.7倍、1.56倍、1.44倍和1.11倍,2011年则分别变成了2.8倍、1.59倍、1.56倍和1.34倍。与15个副省级城市之外的省会城市郑州和长沙进行比较,两市的GDP在2005年分别只占济南GDP的87.9%和80.9%,但到了2011年,则分别达到了济南的1.13倍和1.27倍。可以看出,济南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不仅规模实力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处于第三量级,而且由于发展速度缓慢,其相对地位也在不断下降。在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这种态势显然构成了制约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的最突出问题。

  二、济南规模实力偏弱、发展速度缓慢的主要原因

  与先进城市相比,济南的规模实力下降、发展缓慢,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主要原因在于济南工业发展不足和服务业发展虚高。2005至2011年,这17个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两种相反的态势,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之间也呈现出了反方向变动(见表1)。在17个城市中,凡是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下降的城市,经济都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并实现了城市排名的上升或缩小了与上一位城市的距离;反过来,凡是第三产业在GDP比重中上升的城市,其经济增长速度都比较低,城市排名则呈现出下降趋势或加大了与上一位城市的距离。济南规模实力和城市地位的相对下降,显然与服务业比重过高以及由此导致的经济增长速度缓慢有着直接关系。我们通常把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提高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一个主要标志,但如果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意味着经济增长速度的降低以及城市规模实力的相对下降,这种现象的背后显然就隐藏着某些问题。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5至2011年,在东部地区12个主要城市中,除大连外,其它11个城市包括环渤海地区的北京、天津、青岛、济南,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杭州、宁波、厦门、南京,珠三角地区的广州和深圳,其产业结构调整均呈现出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态势,而且除了天津和大连外,其他城市经济增长率基本上都在15%~16%之间,处于相对较低的增长水平;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6个主要城市中,除哈尔滨外,其他5个城市包括沈阳、长春、武汉、郑州和长沙,其产业结构调整均呈现出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下降的态势,而且除了哈尔滨外,其他城市经济增长率基本上都在19%~20%之间,长春略低一些,为17.7%,长沙则高达24.3%,总体上整个中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长都处于较高水平;西部地区包括成都和西安两个城市,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水平与中部地区的绝大多数城市是一致的。因此,在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内部,主要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水平具有高度一致性———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较低的城市,GDP增长率较高。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三点结论:第一,目前工业化仍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凡是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就快,凡是工业发展缓慢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就相对较慢。第二,我国的经济发展,包括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速度都呈现出了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期,工业发展相对饱和,服务业比重普遍上升,因此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随着工业的发展,服务业比重不升反降,经济增长速度普遍提高。第三,一个城市的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有着因果关系,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工业发展会受到制约,需要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反之,经济总量偏低,则需要通过制造业的加速发展提升城市规模实力,第三产业比重会相应较低。在这个意义上,不能简单地把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提高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一个主要标志。那么,应该怎样看待济南第三产业在GDP中占比较高的现实?首先,济南第三产业占比较高与所处地区以及省会城市的性质有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济南地处东部发达地区,又是山东这个经济大省的省会,聚集了大量优质资源,东部地区高度发达的工业基础为服务业在省会城市的集聚提供了良好条件,部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是有道理的。但另一方面,从经济总量看,济南又是东部地区经济规模最小的城市,甚至不如西部地区的成都、武汉、沈阳、长沙和郑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自己看成东部发达地区而无视自身经济规模偏小的现实,一味强调产业结构的高服务化,无疑就会导致战略选择上的简单化倾向。实际上,济南近十年来经济规模和实力提升的缓慢,以及城市地位的相对下降,正是工业发展不足和服务业比重虚高的表现。因此,要想解决济南规模实力偏弱的问题,增强自己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带动和辐射能力,关键就在于正确认识自己的城市地位与性质,形成产业发展的准确定位,在此基础上加大工业发展力度,促进制造业升级,把济南建设成为山东中西部地区乃至环渤海南翼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制造业高地。我们要明确的是,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更需要依托城市的规模集聚效应和科技支撑,在省会城市群产业层次效益普遍较低,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情况下,如果连济南都不能形成坚实的制造业能力,是很难设想把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做大做强。

  三、促进济南工业做大做强的基本思路

  1.必须对济南制造业发展有充足的信心。从1997年开始,济南工业比重开始下降,若干具有优势的行业开始滑坡或衰落,这也是济南服务业比重上升的开始。一些人认为济南不具备发展工业的优势,但实际上,某些行业的衰落不意味着制造业的衰落,制造业的发展乃至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一个主导产业不断更替的过程。济南目前仍处于工业结构调整期和经济增长换挡期,某些行业在衰退,某些行业在兴起,即使新的产业成长为新的主导产业或主导产业群,制造业仍将成为济南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从更大范围看,无论是中国目前所处的工业化阶段还是金融危机后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都显示出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着力强调要注重发展实体经济,今年视察武汉时也特别强调工业的重要性。认为工业地位不再重要或者济南是省会城市不再适宜发展工业的想法,是值得商榷的。

  2.全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制造业升级。从支撑城市未来发展和提高城市竞争力的角度看,济南作为省会城市和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应该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或先进制造业,因为由济南已有的工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所决定,济南要实现的不是工业化而是工业现代化,要做的不是工业大市而是工业强市。为此,济南一方面要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有超前眼光,另一方面必须全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就像微笑曲线所展示的那样,促进制造业由中间环节向价值链两端的延伸。关于主导产业的选择,从大的方面讲,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我国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但具体到一个城市,对产业重点的选择必须依据城市的性质、资源禀赋和未来科技与产业发展趋势进行科学规划。我们既要注重大企业的支撑作用,也要注重产业配套和产业链的完善,还要着眼于地域的根植性和未来行业发展前景,努力培育有潜力的企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那些产业有基础、市场有前景、发展有机遇、国家有支持的行业,哪怕一时缺乏龙头企业,政府也应将其纳入战略规划,通过产业链整合、建立企业联盟、推动产业重组和跨行业联合等,促进产业规模发展,促进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使其成为支撑济南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济南在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未来国家电网战略平台构建中的输配电产业、LED产业、移动互联网产业、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等众多产业领域,都具有很好的潜力和前景,通过培育核心企业和产业集群,都有可能成为济南未来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3.正确处理好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在产业结构中,制造业始终是服务业的基础,服务业是制造业内部分工深化的结果,没有制造业的充分发展就没有服务业的兴盛。目前,西方一些国家服务业占比已达到70%以上,但这是以它们的制造业已获得充分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一前提下,发达国家一方面将制造业低端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另一方面又强化了制造业的高端环节,并进一步促进这些高端环节外化为独立的生产者服务业,从而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在这一过程中,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实力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形成了对全球制造业的强大控制力,并形成了对全球经济的控制力。这给了我们两个方面的启示:一是尽管济南是省会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处于全省领先地位,但由于制造业发展不充分,不仅外部独立的生产者服务业十分薄弱,就是在制造业内部,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环节也发展不足,无法发挥对周边区域的产业整合和辐射带动作用,较高的服务业比重也不足以带动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因此,要发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核心作用,济南首先需要做大做强制造业,促进制造业的充分发展。二是在推动制造业充分发展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生产者服务业的独立化,通过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工业现代化。我们将服务业分为最终需求服务和中间需求服务两个功能类型,并按照这一分类对济南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和水平进行简要分析。济南经济增长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服务业比重开始占据国民经济的较大份额。比较济南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看到如下两个重要特征:

  第一,在服务业内部,生产业已经超过消费业的比重,显示出济南经济服务化的质量有所提升。2008年,由个人服务和社会公共服务构成的消费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0.75%,由生产者服务和经济网络服务构成的生产业比重为49.23%,两类服务业的比重已大致持平;2009年,消费业比重48.42%,生产业比重51.52%,后者反超前者3.1个百分点;2010年,生产业比重继续上升,消费业比重继续下降,比重分别为53.53%和46.47%,生产业比重超过了消费业比重7.06个百分点。这种趋势反映出济南服务业的发展与制造业之间的相互联系有所加强,这是服务业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二,在生产业内部结构中,生产者服务和经济网络服务都处于增长态势,尤其是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所占比重持续提高,这也意味着服务业开始显现出良性发展的趋势。但从总体上说,在生产业的两大类别中,经济网络型服务所占比重远远超过生产者服务的比重,这种更多属于工业化初、中期阶段的服务业发展特征,说明济南服务业尚不具备带动经济发展的能力,很难作为主导产业满足制造业升级需要,尤其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所占比重偏低且不断下降,对济南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竞争力提高都是极为不利的。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提升作用乃至促进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关键不在于整个服务业比重超越制造业,而是要看这种超越是否是以代表中间需求活动的现代生产者服务业为主体。由于现代生产者服务具有较高的技术进步水平,因而可以带来行业的高增长率,只有它们带来的增量才能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带动国民经济向更高级阶段迈进。综合考虑目前济南服务业发展的两个特征,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结论:尽管济南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份额已经超过了第一、二产业的总和,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但由于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滞后,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良性互动关系并未完全形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提升能力也相对薄弱。再考虑到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演变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它在本质上代表着原有的工业经济增长路径的改变———生产过程日益服务化、信息化而使工业发展建立在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而这一切又都意味着工业的充分发展或制造业的分工深化,那么我们就不仅不能满足于服务业比重的虚高而忽视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反而应明确地将工业强市作为带动济南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主要战略。

工业经济的发展篇8

  一、工业经济增长及污染排放的差距

  “九五”时期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8.98%、9.45%、9.24%和5.95%。在工业经济增长速度上,东部快于中部,中部快于西部。2000年与1995年相比,东部、中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份额分别上升1.41%和0.28%,而西部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份额下降1.68%。东部地区各项工业污染占全国工业污染的份额低于所实现的工业总产值份额,而中、西部地区各项工业污染占全国工业污染的份额均高于所实现的工业总产值份额,尤其是西部地区工业污染占全国工业污染的份额是所实现工业总产值份额的2倍以上。中、西部工业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但是工业污染却明显高于东部。西部不仅工业经济发展最慢,而且工业污染最严重。在环境污染程度上,东部低于中部,中部低于西部。进一步分析可看出,东部除工业废气外,其它污染的份额不仅没有随工业总产值份额的增加而上升,反而出现下降,说明东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效果显著。中部地区除工业废气外,其它污染的份额随工业总产值份额的增加而增加;西部地区除工业粉尘、固体废弃物外,其它污染的份额在工业总产值份额减少的情况下反而增加。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西部发展的必然选择

  以上研究表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不仅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而且污染治理效益也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在工业经济增长速度上,东部快于中部,中部快于西部;在造成环境污染程度上,东部低于中部,中部低于西部;在工业经济增长质量上,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追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东部地区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较早,产业集中程度高,内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能力强,具有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优势,在市场培育、科技创新、管理效率等方面都比中、西部地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西部地区工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变动与国民经济的重大战略布局和制度变迁密切相关。在长期以来形成的国内分工格局中,西部地区的工业是以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为主,包括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天然气、有色金属、盐化工、造纸工业和化肥工业,大都是耗水耗能大户、污染密集型产业,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形成了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经济结构,加之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落后,污染治理水平又低下,使得西部地区不仅工业经济发展缓慢,而且工业污染的状况比较严重。根据分析,“九五”时期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份额下降但污染总量占全国污染总量的份额上升,虽然西部地区的工业污染总量占全国工业污染总量的份额并不大,但单位工业总产值的污染强度是全国水平的二到三倍,是东部地区的三到五倍,是中部地区的二倍。反映出西部工业经济增长和污染治理效益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继续拉大。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101710.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汉字的故事演讲稿
下一篇:年终个人工作总结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