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文天祥过零丁洋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文天祥过零丁洋篇1

  主题:忠诚爱国。

  《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创作背景:公元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来源:文章屋网 )

文天祥过零丁洋篇2

  灵动的水承载着人类的文明,见证着历史的兴衰,灵动的水浇灌着古老的文明,哺育着她的孩子。古老的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哪一个不是在水的摇篮中成长。

  灵动的水精心呵护着她的孩子,秦始皇下令修建灵渠,灵动的水唱着赞歌欢快地流向远方,灵动的水从此架起了南北文化经济沟通的桥梁。隋炀帝要去扬州赏琼花,浩浩荡荡的金碧辉煌的龙舟像吸血鬼贪婪吸食着纤夫的汗水和青春,水哭了,低低的啜泣着,她的心在慢慢地凋零,一片一片像落花飘落在水深火热的人民的心里,终于李渊父子了暴虐的隋炀帝。水笑了,从此,她千年如一日默默地无怨无悔地承担起南北文明交流的重任。

  灵动的水自古便是精忠报国的志士仁人的知音。文天祥凄苦地漂过零丁洋,他内心的凄苦悲婉化作一声重重的叹息,零丁洋听懂了文天祥明知不可而为之的一腔赤胆忠心,听懂了文天祥的一颗七零八落的心。

文天祥过零丁洋篇3

  “人生自古谁无死,流取丹心照汗青”是出自《过零丁洋》这首诗的 。今天我阅读了《过零丁洋》,一幅动人的画面出现在眼前:从小文天祥就立志报国,从考中进士开始,就为祖国操劳,自己又与元军孤军奋战了四年。亡国了,自己也没法救国,倍感伤心,如今九死一生,国破家亡,自己被元军囚禁,更是孤苦伶仃。可他仍不投降,与敌人视死如归。

  文天祥是多么的热爱祖国,再面临死亡,他仍面不改色,不屈服于敌人,仍与敌人视死如归。从古至今,跟文天祥一样的人也有许多,不计其数。鲁迅18岁,见外国海军侵略中国,就考入南京水师;后来,感到发展矿工业祖国才能富强,又去考了矿物学。毕业后,他又转而投医 ,最后认为人们是心理不好,就决心用笔唤醒民众。刘胡兰在抗日战争中被日本人抓住面对着死亡,为了祖国,也不把同伴供出。他们都深深的爱着祖国。

  与文天祥相比,我感到羞愧不已。现在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报效祖国,可如今有良好学习环境,我都不好好学习。上课时,老师在上面大讲,我在下面小讲,脑子里想的是,明星的歌声,心中存在的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电脑游戏,自己不时还在暗暗发笑。弄得同学们目瞪口呆。老师让我回答问题,我站起来,牛头不对马嘴地乱说一气,搞得大家哄堂大笑。到了考试,自己一窍不通,只能乱写一气,成绩出来后,总对自己说下次一定要努力,可是不到两三个小时,自己立下的志愿就已经忘了,更不用说去努力了。

  可是读了《过零丁洋》这首诗后,我知道了一定要热爱祖国,我们青少年热爱祖国最重要的表现是好好学习,练就一身硬本领,将来出社会后,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让祖国耸立在世界强国中。

文天祥过零丁洋篇4

  过零丁洋

  宋代: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注释及译文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注释

  ⑴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丁洋“。现在广东省珠江口外。1278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

  ⑵遭逢:遭遇。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⑶干戈:指抗元战争。寥(liáo)落:荒凉冷落。一作“落落”。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⑷絮:柳絮。

  ⑸萍:浮萍。

  ⑹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

  (7)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文天祥过零丁洋篇5

  1、人生自古谁无死出自作者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2、原文: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文天祥过零丁洋篇6

  2、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范成大《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4、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6、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7、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文天祥过零丁洋篇7

  关键词: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注释;新解

  中图分类号:G63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8-0040-02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千百年来广为传颂,并一直入选初级中学语文课本(人教版),激励着众多学子的爱国情结。其首句“辛苦遭逢起一经”,课本注释为:“指自己由于熟读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一经,古代科举考试中考生要选考的一种经书。”《中国历史》七年级教师用书的解释是:“指自己科举中第后便开始了艰辛生涯。”其它资料如《宋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遭逢, 遭遇。起一经 ,依靠精通一种经书,通过考试出来做官。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本想掌握一门本领为国出力,然而遭遇是很苦的。”郭锡良主编、王力校订的《古代汉语》解释为:“遭逢,遇合,得到君主信用。起一经,由于精通一经而中举做官。这句是说自己通过科举考试得到君主赏识,开始了仕途。”

  这些资料文字虽稍有差别,释义却大致相同,即认为“一经”是指一种经书,“辛苦”是始于科举中第。纵观文天祥不平凡的经历,我认为这样的解释使前后意义失于联系,未能正确反映抗元英雄的真实情感。

  一、“一经”是否指”一种经书”

  作为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比较早,汉代的察举选官已经分有孝廉、秀才、贤良、方正等科目,并且也考试策问。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置五经博士,“五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博士就是对经书有专门研究并且要传授学生的学者。儒术独尊以后,儒家经学在官府中更加齐备,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学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两千年间统治人民的封建正统思想。由于汉朝统治者标榜“以孝治天下”,至东汉时,又在“五经”之外把《论语》《孝经》定为读书人必读之书,这样儒家经典便扩大到“七经”了。

  在唐代官办学校的学习科目以及科举考试项目中,又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连同《诗》《书》《易》共“九经”。《论语》和《孝经》是要求所有读书人都要研读的,称之为“兼经”,这就是所谓“十一经”。这些经书刻石至今保存下来,即有名的“开成石经”。

  在宋朝,理学家们把《孟子》《尔雅》也提高到经书的地位,北宋哲宗年间的科举考试中就包括《孟子》了。从此儒家经典便成了“十三经”,直到封建社会终结,再也没有变化。南宋以后,有人把“十三经”以及比较好的注、疏、正义合刻在一起,形成一整套经书及其注文,称为《十三经注疏》。 南宋著名学者朱熹又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编在一起,并撰写《四书集注》,朝廷确定为官学的教材,具有划时代意义,此后进入“四书”时代。

  据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介绍,正式科举制度起于隋唐,当时隋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科。宋初也以进士、明经等科取士,宋神宗时,进士科不考诗赋而改试经义,此外仍考论策,后来也间或兼考诗赋。说明宋代科举既考经义也考论策、诗赋等等,内容相当广泛丰富;即使只考经义,它也应包括上述所列“四书”或“十三经”内容,只依靠“一种经书”是远远不够的,也是当时科举制度所不允许的。

  文天祥于1256年21岁时参加殿试,作“御试策”,文思泉涌,运笔如飞,不经草稿,一挥而就,提出了“改革社会现状、培育人才、富国强兵、加强海防、整顿朝政”等多项主张,显露其成熟的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理宗皇帝从601名进士中钦点他为状元,这是文天祥综合素质集中体现的结果。

  把“一经”释为“一种经书”,可能是参照了司马迁《史记》“通一经之士不能独知其辞,皆集会五经家,相与共讲习读之,乃能通知其意”中的用法;但于《过零丁洋》并不适用,因为那样解释“一经”太过表面化了。

  那么,“一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据《现代汉语词典》:“一经,副词,表示只要经过某个步骤或者某种行为就能产生相应的结果。”在诗中,“一经”特指“元军入侵”的行为。“辛苦遭逢起一经”意在说明“一经遭遇到元军入侵这种行为才有了四年来抗击侵略如此辛苦的结果”。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耕田》:“燥耕虽块,一经得雨,地则粉解。”和李白《与韩荆州书》:“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中的“一经”均作此解,可为佐证。这种用法略等同于“一旦”,南唐后主李煜《破阵子》词“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即是。《学生规范词典》对“一经”的解释略同于此,是符合诗意的。

  二、“辛苦”是否指科举入仕

  “辛苦”是否指科举入仕?诚然,读书人是“辛苦”的,需要“十年寒窗”、“铁砚磨穿”,但那是天下举子的共同遭遇。自幼聪颖且胸有志向的文天祥岂有不知,还要占用笔墨在惜字如金的小诗中赘言?“辛苦”是否指科举入仕,不妨把文天祥“入仕”的过程说一说就明白了。

  史载文天祥于1256年考取进士后不久,即因父亲过世回家守丧,期限三年,实际守丧二十七个月。1259年,蒙古大军两路攻宋,宦官董宋臣提请避兵迁都,以便理宗随时逃往海上,对此文天祥以进士身份上书直言:“陛下为中国主,则当守中国;为百姓父母,则当卫百姓,请求斩杀董宋臣以安人心。”然贾似道大权独揽,继而度宗即位,沉于酒色,贾似道又欺上瞒下,国事益乱。文天祥奏疏无人理睬,只被派一闲差。此后十几年间,文天祥断断续续出任瑞州知州、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或半年或月余。后又因讥责贾似道而被罢官。可见,自科举得中后的十几年间,文天祥并未以“实职入仕”,何来“辛苦”?

  文天祥的“入仕”发生重大变化是基于响应谢太后的起兵勤王,“辛苦”便接踵而来了。

  1274年,忽必烈率20万大军水陆并进,直取临安,南宋政权一片混乱,度宗恰在此时死去,年仅四岁的赵显即位,是为恭帝,谢太后临朝要各地起兵勤王。1275年,时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得知消息即散尽家资,招兵买马,数月内组织义军三万,开始了戎马生涯。后在吉州、常州、临安、龙岩、梅州皆有战事。在常州,义军苦战,由于淮将张全率官军隔岸观火于前,临阵脱逃于后,致义军五百人壮烈殉国。1275年冬,文天祥又奉命增援临安门户独松关,准备死战,却见满朝文武纷纷弃官而逃,余者仅六人。

  1276年正月,谢太后执意投降,元将伯颜指定须由丞相出城商议,丞相陈宜中吓得竟连夜遁逃。文天祥临危受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出使议和。在谈判中,文天祥不畏元军武力威胁,慨然表示抗战到底,竟被扣留,被押乘船北上,文天祥初以绝食抗议,后在镇江虎口脱险。但元军施以反间计,诬说文天祥已降元,南返是为元军赚城取地。文天祥遂屡遭猜疑戒备,蒙不白之冤,颠沛流离,历经千难万死,辗转抵达温州。

  1277年,元军进攻兴国大营,文天祥寡不敌众,率军北撤,败退庐陵、河州,损失惨重,其妻子儿女也被元军掳走。

  1278年冬,文天祥率军进驻潮阳,元军发起猛攻,文天祥转移至海丰,行至海丰以北五坡岭,元军追至,文天祥被俘。次年正月,被移上海船,经珠江口零丁洋时,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所以,文天祥之“辛苦”不在科举入仕,而在起兵抗元的戎马生涯,这才符合抗元英雄的本意,才与事实相符。

  三、这首诗的表达层次

  统观这整首诗,可分为两个层次:前三联为第一层,着重叙述抗元四年来的遭遇,慨叹了抗元事业的失败;尾联为第二层,即在叙述的基础上抒发作者以死明志、忠心报国的坚强决心。如果认为首句“辛苦”缘于科举入仕,则不仅与第一层内容不符,且与全诗主旨相悖。

  综上,首联应释为“一旦遭遇到元军入侵,生活就变得这般漂泊辛劳,在荒凉残酷的战争环境里,已经度过四个年头了。”

  参考文献:

  [1]邱立坤。知道点中国历史[M]。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6.

文天祥过零丁洋篇8

  当我们外出旅游时,导游常常这样说:3000年历史看西安、1000年沧桑看北京,100年变迁看上海。这话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正确,因为考古发现告诉我们,上海也有6000年的历史了。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上海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商业中心、航运中心,恰恰是在近代。所以说百年中国看上海也是不无道理的。看上海,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比如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近代上海的建筑,或者从水、电、煤、道路的变迁来看上海的市政建设,又或者从服饰、饮食、文化娱乐等看市民生活变迁,等等。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这些上海的店,一起来寻觅那些我们熟悉与陌生的中华老字号。据不完全统计,上个世纪30年代,上海有各种商店75000家,涉及百货、中药、餐饮、服装、调味品、酒、茶叶、烘焙食品、肉制品、民间工艺品和其他商业、服务行业等。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有268家商店被国家商务部命名为首批“中华老字号”,它们主要是在产品、技艺或服务方面比较有特色;其后,又进行了多次的评定,名单也在不断地更新中。有些店至今依然生意兴隆、颇受欢迎,而有些则是名存实亡或徒有其名了。这种现象不但上海存在,国内几乎都类似。就全国各行业来讲,共有老字号商家一万多家,到今天仍在经营的却不到千家。这里我就选择一些颇具代表性的上海老店家,给大家说道说道。

  “海上”第一茶楼:湖心亭茶楼

  湖心亭,坐落在上海城隍庙荷花池上的九曲桥中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茶楼之一。

  湖心亭成为茶楼,始于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以后,初名“也是轩”。清末宣统年间,茶楼主人因输钱,商人刘慎康便接管茶楼,改名“宛在轩”,有取《诗经》中“宛在水中央”之义。刘慎康深谙经营之道,接管湖心亭茶楼后,重建了钢筋水泥的九曲桥,又紧贴着湖心亭新建了一座二层楼阁式建筑,使茶楼的面积达到200多平方米。

  茶楼装饰得古色古香,内桌椅全部更新,临窗排列一色花梨木茶几与靠椅,居中放有云石面红木圆桌,配蛋圆形红木凳。墙上悬挂名家字画,为环境增添文雅,洁静宜人。茶馆还定下规矩,冲茶、递毛巾要勤,不得收小费等。由于风气正、环境好,服务热情,一时近悦远来,生意兴隆。城里城外一些文人雅士都喜欢到此品茗聊天。不过,宛在轩这个名字读来拗口,一般茶客还是叫它湖心亭。如今,湖心亭经过多次修缮,整旧如新,深深地吸引着来豫园观光、游览的中外来宾,一年四季宾朋满座、茶客如云,更是吸引着一些国内外知名人士和政府要员。

  1986年10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中国期间,光临湖心亭茶楼品茶,为湖心亭茶楼揭开了崭新的一页。从此,茶楼身价骤增,近年来,湖心亭茶楼业已成为上海市接待元首级国宾的特定场所,其知名度蜚声海内外。

  湖心亭是上海仅存的老茶馆,它浓缩了上海传统茶文化,已经成为上海人心目中永远不会消失的风景。

  茶叶大王:汪裕泰茶号

  “汪裕泰”茶庄,始创于清咸丰年间,创始人为著名徽商汪立政。

  据资料载,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年仅12岁的汪立政走出家门,随族人赴开发不久的上海滩,从艺学商。咸丰元年(1851年)开始做茶叶小本生意,先后开设汪裕泰南号(上海旧城老北门、今河南路)、北号(1856年)(于五马路、今广东路),其后经祖孙三代120年的努力,先后在上海、杭州、苏州等地创办茶庄、茶行、茶栈20余处,其中上海的汪裕泰茶庄最为著名,这主要归功于其子汪自新。汪裕泰茶庄在上海共有七家分号。

  茶庄始创时,前设店面,后设工场,既门市零售,又现货精制,也兼经批发。后来,又在各地遍设分店,并经营茶叶出口业务,每年数以百万斤计,久盛不衰,独冠全业。汪裕泰茶号的营业之所以蒸蒸日上,是因为汪自新在经营管理上有独创之处。如对茶叶的采购、加工、拣选、包装和保藏等方面,都有一套严格管理的办法。

  例如每年派员进山采购,规定从清明前开始,到立夏后四五天为进货期限,逾期不收,以确保茶质嫩叶。他对茶叶加工炒制,讲究火候,一丝不苟,加工后的茶叶,要达到茶形平整,色泽青翠,香气清郁,茶味醇厚。因此,他所经营的茶叶声名大盛。1915年,汪裕泰茶庄提供的金山时雨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被评为金奖,1926年在美国费城世博会上又获得甲等大奖,在当时的上海,广受盛誉,被称为“茶叶大王”。

  在20世纪20年代,上海人去外省探亲访友的礼品中,如未配上两斤汪裕泰茶叶,就会被人认为礼薄。“汪裕泰”三字,几乎成了中国名茶的代名词。

  上海现存西药房鼻祖:

  老德记药房

  清咸丰三年(1853年),有位名叫劳惠霖(J。 LLEWELLYN)的英国药剂师在南京路(今南京东路)1号汇中饭店(今和平饭店南楼)底楼开设了一家西药房,英文店名:Hong Kong Dispensary, 是上海最早开设的外商药房之一。1861年,其英文店名改为:Shanghai Medical Hall,它是当年上海市工部局登记商字第1号企业,以“鹿头”为注册商标。1863年,又改为Shanghai Medical Hall,LLEWELLYN。 J。 & CO。1930年左右,在店面上出现了“J。LLEWELLYN &CO。LTD。老德记大药房”的字样。

  “老德记”药房,本是一家西药为主多种经营的较有规模的药房,经营西药(成品及原料)、医疗器械、玻璃仪器、卫生用品以及色素、颜料、香精香料和化妆用品,洋酒、洋烟、板烟筒等烟具及进口糖果、汽水、小五金、照相器材等。由自家药剂师主持配方,经销“鹿头”牌内服、外用药品100余种。该店的口号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还号称“所有出售各药,皆自往名山采择道地药材,不惜工本精益求精,制成之后又因百试百灵,方敢出以济世,聊收工本借以救人……”“无论内外病症,按病给药,靡不见功。复承中西仕商嘉许信任,温语褒奖……”该店还宣称中兴名臣左宗棠、晚清外交官曾纪泽都曾为其题词捧场。左、曾两人确曾到过上海,但有无题词,还有待考证。

  老德记药房的经营管理和商店设置等,都按照英国模式:该店首创开架经营药业,营业员必须站在柜台外面接待顾客,尽力满足顾客要求;店堂内设称体重的磅秤并且准备专用凳子供称体重的人坐,为顾客免费称体重;对配好处方的药品和出售的药物,必须单件包装,再用火漆印封口,以示保证质量。店里的玻璃柜台、收银机等营业用具大都从英国运来,成为沪上最早使用玻璃柜台的店家之一。

  有趣的是,老德记还是上海滩最早使用电话做生意的药房。1882年上海始有电话,数量极少。1897年,老德记安装了电话,其号码为“72”,名列百位之内,实属早期用户。1924年,上海租界内实行五位拨号,老德记的电话号码在“72”之前加上三个数字,变成“10072”。1926年,老德记从南京路1号搬到南京路100号,珍贵的电话号码也随之搬来。1933年,老德记外国老板作价37500银元,把药店盘给本店职员王云亭、王考文弟兄两人,鉴于当时老德记药房已大名鼎鼎,王氏兄弟将招牌名称通通保留,从此老德记成为华商经营的企业。1935年,王氏兄弟将药店搬迁到南京路151号,“10072”电话号码亦跟随他们来到了新居。1957年,上海电话号码升至六位,老德记的电话号码是“210072”;1989年,上海电话号码升至七位,老德记的电话号码为“3210072”;1995年,上海电话号码升至八位,老德记的电话号码为“63210072”。

  将近一个半世纪,历经四次电话升位,从两位数升至八位数,老德记药房自身营业场所,也经过六次搬迁,老德记药房的名称,也在中几经更改,但它“72”初始号码一直保持不变,真是奇迹。这就为其保持业务经营,开展电话购药、接方送药服务,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时至今日,这家1853年由外国人创办、1993年由国内贸易部认证的位于今南京东路151号的“中华老字号”几经修整,经营得当,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挑战。

  糟货大王:邵万生

  开设于清朝咸丰年间(1852年)的邵万生南货店是一家久负盛名的百年老店,也是上海最早开业的南货店之一。主要经营特色是腌、糟、醉食品。

  相传邵万生的创始人是宁波一名唤“邵六百头”的渔民。起初在虹口一带摆摊制作家乡糟醉食品和南北特产,风味独特的糟醉食品深受客居上海的宁波人的欢迎,所以生意越来越好。经过几年的经营,邵六百积累了一笔资金,在1870年将店铺迁到南京路,并改店名为“邵万生”,意思是生生不息地往前发展。

  邵万生迁至南京路后,生意越发兴旺。后来邵六百因店堂地皮问题与人发生纠纷,打官司大伤元气,不得不将店盘出。几经转让,数易其主,到了1932年由徐叔荪盘了下来。

  徐叔荪的经营使邵万生又渐渐有了起色,尤其是它的特色产品糟醉食品名气越来越响。

  邵万生的糟醉货,采用传统秘方和特殊的加工方法,将肉、禽、蛋、鱼虾等加上粮食、酒、白糖、花椒、茴香等辅料,经过腌、洗、风、酱、糟等工序加工,具有糟香浓郁、醉味醇和、咸鲜合一、食有余味的特点,佐酒下饭均相宜。

  “春意盎然上银蚶,夏日炎炎食泥螺,秋风萧瑟出醉蟹,冬云漫天品糟鸡”,称赞的就是邵万生的产品不仅风味独特,而且适令应时,随季而变。

  春天,河网密布的江南水乡,新鲜的河虾大量上市,邵万生的前店后工场,就精制虾子酱油。

  夏天,气候炎热,上海的居民大多忌食油腻,邵万生就抓住时机,趁着黄泥螺、鲜鱼的市场供应量大,就糟制黄泥螺、青鱼、鲤鱼应市。同时还不忘宁波老人们特别青睐的“三臭”,满足人们的需要。

  秋天,大闸蟹逐渐应市,就卤制醉蟹。说起醉蟹,又要讲起创始人邵万兴了。阳澄湖大闸蟹运进苏州河,就会挑着“只只活”的大闸蟹,到邵万生来推销。邵万兴在店门口放一只笼子,一只只当场过堂,过小的自然不要,过大的他也不要,死样怪气的更加不要,只要三两左右的,而且必须只只是雌蟹。

  冬天,鸡鸭肥壮,蛋品也大量应市,邵万生就大批量制作糟鸡、糟鸭、糟鹅。近年来推出的糟烤鸭,在传统的基础上运用了电烤技术,深受顾客欢迎。邵万生的辣油咸蛋,也是远近闻名,蛋黄色红油浓,看去活似辣油。

  据说,20世纪40年代抗战时期,商店一度货源断档,营业困难,濒临倒闭,有人愿出3万枚银元来买“邵万生”店招,但商店老板和职工宁可节衣缩食也决不卖掉招牌,保留了前人辛苦创业的无形资产。百余年来商店历经沧桑数易其主,但历届业主均珍视所创名牌。

  钟表店元老:亨达利

  创始于公元1864年(清同治三年),其前身为法国人霍普在洋泾浜(今延安东路)三茅阁桥(今江西路西首)开设的霍普兄弟公司(HOPE ROTHER & CO。 )。主要是为欧美侨民生活需要服务的综合性商店兼营钟表,为了招来所谓高等华人,另外起个传统的中文招牌“亨达利洋行”,取其亨通、发达、盈利之义。销售的都是进口商品,还可代客向国外订货,就连中国末代皇帝准备结婚用的镜台,也是通过亨达利向国外定制的。

  19世纪末,德商礼和洋行收购了亨达利,店址搬迁到了南京路。20世纪初,又迁至今南京东路372号现在的亨达利地址,当时整幢四层楼房屋全归亨达利使用,另外在店后还租了一幢四层楼的货栈,面积近1000平方米。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商决定回国, 将亨达利转让给当时的礼和买办虞芗山、跑街孙梅堂,从此,亨达利才归中国人经营。孙梅堂当时已是中国最大钟表企业“美华利”的负责人,亨达利的经营大权实际是由孙梅堂操持,经营方向也渐偏重钟表, 1917年开始专业经营钟表,亨达利成为美华利集团内的一个最主要的钟表专业商店,并更名为“亨达利钟表总公司”。亨达利因与洋商的特殊关系,货源充沛,加上“美华利”的众多门店批零兼营,左右逢源,一时声势之盛为同业所望尘莫及,号称远东第一。

  棉布业金招牌:宝大祥

  自1843年上海开埠后,丝绸和茶叶是中国主要出口商品,而洋布是进口商品的大宗。外商洋行最初是通过京广杂货店为其试销洋布,1851年,宁波人合伙开设的“同春洋货号”,它是上海第一家专销洋布的商号,店名称“洋货”,其实卖的都是洋布。其后,大东门城内有义泰、协丰,南京路跑球场有恒兴、大丰等洋布店陆续开设。到1858年的“振华堂洋布公所”成立时,已有同业十五六家,初具规模,其中三分之一是宁波人开设的。

  当时的丁丕山、柴宝怀,原是“日新增洋货店”的职员,后来“跳槽”与人合伙开设“协祥洋货号”,主要经销洋布。他们认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和清王朝被,国人的衣着将趋向洋化,棉布零剪业务前途无量,生意稳当,利润丰厚。于是筹集股金1.2万两银子,于1912年在小东门大街(今方浜东路102号)开设“协大祥布店”。丁、柴且善用人,他们看中了协祥二柜(相当于现在的营业部副主任)年富力强、精明能干的浦东人孙琢章,就动脑筋把他“挖”了过来,聘请孙为协大祥经理,到了1922年,协大祥在十年中就净赚了16.6万两银子,资产增长了23倍。但这时,一方面孙琢章不满于自己的收入,另一方面是一些股东认为孙独揽大权,大股东柴宝怀调解无效,结果是各股东一致同意以廉价,将“协大祥”转让给孙琢章经营。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102054.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舆情报告范文1500字
下一篇:运动会加油稿励志语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