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产业调研报告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产业调研报告篇1

  未来,我国康复医院的市场规模在千亿以上。20xx年,卫生部启动康复医疗服务三级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其中专业的康复医院主要承接综合医院急性后期的病人。按照一家二级以上的综合医院对接1—2家康复医院测算,未来我国康复医院的个数将达到8000—10000家,对应的市场规模在1500亿元左右。而截止20xx年,我国康复医院的个数为376家,康复医院的总收入仅58亿元。考虑康复市场巨大市场潜力和政策催化需求释放,康复医疗产业面临巨大机遇,维持行业增持评级,相关受益公司包括湖南发展(000722)、和佳股份(300273)和澳洋科技(002172)。

  康复医院易以托管或者合作投资方式开展。在严格控制药占比的政策背景下,大型公立综合医院急需扩大医疗服务收入,康复科或康复医院具有低药占比高治疗费用的特点,为医院创收提供新的增长点,但康复治疗不同于临床治疗,强调患者的主动参与和个性化服务,大多数公立医院不具备康复技术的管理体系。而市场凭借成熟的管理经验、差异化的服务和技术培训体系赢得与公立医院合作的机会,直接嫁接公立医院资源,实现病人快速转诊,同时,采用标准化的`治疗流程,轻资产运营的模式,实现康复医院的快速扩张与复制。

  康复医院具有高利润率、易复制的特点。对比综合医院,康复医院回报快,2~3年便可实现盈利,单位病床投入成本低,利润率高,以上海首家二级康复医院—一康康复为例,20xx年4月正式运营,20xx年便扭亏为盈,20xx年净利润率高达19.8%。且康复医疗多为标准化的治疗手段,易复制扩张。目前,我国个人办康复医院占比达到44%。随着社会办医政策的持续推进,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民营资本迈入康复产业。

  康复治疗的医保支出占总医保支出比例极低。以广东省为例,医疗保险及工伤保险中康复总支出的占比仅为3.3%,医疗资源与康复资源的配置严重失衡,阻碍了康复产业的发展。20xx年3月22日,人社部、卫计委、民政部、财政部、残联五大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新增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支付范围的通知》(人社部发?20xx?23号),将“康复综合评定”等20项新增康复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对比原有9项,支付范围得到成倍扩大,有望改善目前康复治疗医保占比低的状况,带动康复医学市场迅速扩容。

产业调研报告篇2

  为做好我市产业扶贫是突出问题整改工作,深入推进产业扶贫政策措施落地落实、到村到户,开展产业扶贫调研如下:

    一、现在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存在的问题:一是到村项目中,产业发展类项目所占比重也不高。二是在到户项目及措施中,产业发展类项目所占比重偏低,其中带动作用突出的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所占比重很低;总体上,产业扶贫项目安排不少,贫困村产业发展滞后。深入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认识到产业扶贫是脱贫增收的重要抓手。没有认识到产业扶贫是贫困户增收脱贫的基础性、根本性、长效性的举措,在实施其他脱贫路径时,忽略了产业扶贫。

  (二)对产业扶贫工作存在畏难情绪。认为产业扶贫难度大、见效慢,存在急功近利思想,在工作推动、政策支持、资金安排等方面用力不够。

  (三)没有利用好主体的带动作用。没有出台鼓励、引导、支持主体带动贫困户的政策,主体带动的。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虽然对带动主体投入较多,但是没有选好带动模式、没有建好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效果较差。

    二、整改目标任务

  根据我市粮、棉、油、果、茶叶等产业特点,推进特色种养业扶贫、光伏扶贫、乡村旅游扶贫、商贸流通扶贫、资产收益扶贫,力争产业项目、支持资金、主体带动、干部帮扶等覆盖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力争所有贫困村、贫困户至少发展一项产业或者参与发展一项产业,为村出列、人脱贫提供稳定、持续、有力的基础支撑。

    三、主要整改措施

  (一)精准选择脱贫产业。精准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资源、劳力、技能等产业发展条件,逐村逐户指导选择具有稳定性、长期性、持续性的产业。支持有条件、有能力、有意愿的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商贸流通、农产品加工、手工业等产业。对无劳动力、无资源、无稳定收入来源的“三无”贫困户,以及无集体经济收入或集体经济薄弱、资源缺乏的贫困村,支持安排光伏扶贫工程项目,大力发展光伏发电等能稳定增收的产业。实施资产收益扶贫,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试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土地、山场、水面、设施、设备、帮扶资金等入股、托管的方式,或者以务工、就业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面落实产业扶贫相关政策。完善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对于有发展意愿、贷款意愿、还款能力或还款措施的贫困户,金融机构应给予贷款。大力推广户贷企用、分贷统还等模式,帮助贫困户通过土地、山场等资源和资金参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其他经营主体,让贫困群众得到更多收益。鼓励和支持贷款贫困户购买贷款人意外伤害保险、保证保险等保险,分散贷款风险。对购买扶贫小额贷款保险的贫困户,财政可适当安排保费补贴。支持贫困户在发展种养业时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贫困户承担的保费可从扶贫资金中支出。贫困地区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产业,生产设施、附属设施和配套设施的用地按照设施农业用地管理。

  (三)增加项目资金投入。要加大产业扶贫投入力度,项目资金要早安排、早下达、早实施。到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统筹整合使用的财政涉农资金要加大对产业扶贫投入力度,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产业,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全部用于产业扶贫。鼓励社会资本通过众筹、慈善等方式参与产业扶贫。

  (四)加强产业发展服务。要在产业规划、产业选择、招商引企、品牌培育、市场开拓、技术支撑、政策设计等方面加强指导。

  ?(五)创新主体带动机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其他经营主体,支持有意愿、有实力的主体参与产业扶贫,积极探索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大力推行各类园区带动、龙头企业带动、经营大户带动和群众自身调整优化种养结构的“三带一自”模式,推进贫困村、贫困户与市场主体对接,力争每个实施产业扶贫项目的贫困村、贫困户都有主体带动。及时总结归纳典型案例和优秀做法进行推广,加强产业扶贫现场观摩,发挥典型引路作用,不断放大产业扶贫效应。

产业调研报告篇3

  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为加强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思想建设,进一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强化理论武装,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近期,xx市总工会开展了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思想状况的调研,通过深入基层、组织召开职工座谈会、调查问卷、到企业走访、个别谈话等多种形式,对全市产业工人队伍思想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市产业工人队伍的基本情况

  xx市目前企业总数5457个,其中,国有企业192家,集体企业118家,有限责任公司企业1025家,股份有限公司企业102家,私营企业3983家,港澳台投资企业12家,外商投资企业25家。xx市职工总数37.9万余人,其中,能源化学产业企业职工占总数的18%左右,农牧林水渔产业企业职工占总数的15%左右,机冶建材产业企业职工占总数的12%左右。

  此次调研企业包括国企和非公企业,其产业工人队伍情况具有一定代表性。一是产业工人队伍稳定性不同。国企产业工人队伍数量相对稳定,非公企业流动性较大。二是青年工人比例大。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好的企业青年工人比例大,非公企业大部分都是青年职工比例占95%以上。三是技术工人比例提高。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蓬勃发展,全市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整体思想素质逐步提升。

    二、xx市产业工人队伍的思想总体状况

  通过调研,了解到产业工人的思想状况整体向好,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产业工人信心倍增、干劲十足,广大职工比以往更加关注改革开放的成果,更有了参与企业改革的积极性,更关心企业的发展,维护企业的稳定和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在他们身上更多呈现出的是支持改革、参与竞争、正视现实、自我发展、开阔视野,与时代共进的思想主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工人积极拥护党的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继承和发扬艰苦创业、拼搏奉献的光荣传统,融入了时代特征,自觉站在新时代前列,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主动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为企业发展,为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体现了产业工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2、产业工人的大局意识较强。95%以上的产业工人能够关注国家经济和民生方面的政策,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95%以上的产业工人选择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重。绝大多数产业工人都能够明确地认识到,只有当国家和集体实力得到不断增强,个人利益才能得到实现。

  3、产业工人更加关注企业发展。产业工人都能清醒认识到企业改革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现在产业工人比以往更加关心企业的前途,更加关心企业的经营效益。

  4、产业工人知识意识逐渐增强。产业工人也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知识日益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努力掌握新知识,增强新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需求增强。他们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的改善有美好的期望,半数以上的职工认为企业和社会应该更加关注职工的技能提升,不断加强教育培训,改善技能提升方式。

  5、产业工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较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产业工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不再满足单纯的物质需求,更多地转变为对个人综合全面发展的需求。产业工人对参加本职工作以外的活动较感兴趣,希望结合目前的。生产工作实际,贴近一线职工,组织一些喜闻乐见、产业工人能广泛参与的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缓解释放压力,增强职工之间的沟通协调,提高企业凝聚力。

    三、xx市产业工人思想状况中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在维护职工权益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促进了劳动关系和谐健康发展,形成了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市产业工人队伍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思想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从本次调查的情况看,我市产业工人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仍呈现复杂性、多元化的特点。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产业工人由于个人意识、传统观念、认识范围及所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对同一客观世界的反映也就有所不同。绝大部分产业工人最为关注的是收入分配,社会福利与劳动保障,然后才是精神层面的向往与追求。更多是除了挣钱外,为了实现个人价值,力求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企业及同行们的认可和尊重。

  二是产业工人的主人翁意识呈现淡化倾向。一些产业工人的主人翁自豪感随着经济地位的变化而失落,自卑感、压抑感代替了往日的光荣感和自豪感。面对改革开放中不可避免出现的某些问题,一些职工感受到失落和无奈,觉得改革总是以牺牲职工的利益为代价,认为改革越深化,职工的地位越下降。尽管中央一再强调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但落实到基层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就显得苍白无力了。在非公企业中,有些职工不认同自己是企业主人,认为只要企业效益好,能够按时发放工资,是不是主人并不重要。

  三是担忧企业和个人的生存问题。95%以上希望企业发展壮大,对个人成长有个良好的环境;

  对于亏损企业,产业工人最关注的是个人生存问题,如:大雁公司等国有企业,尽管企业目前还能勉强保障工人工资,但是如果公司继续亏损下去,企业是否会长时间拖欠职工工资,特别是单职工家庭、有重大疾病的、有贷款需要按月偿还的、家庭特别困难的职工比较担心。

  四是产业工人压力大积极性下降。调查显示,85%以上的产业工人认为目前工作生活中最大的压力还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物价问题,产业工人感到压力最大的焦点问题是收入、医疗、房价、教育、劳保待遇等问题;

  59%的产业工人对自己工资收入增长不满意,认为工资收入应该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而逐渐增长,至少不能落后物价上涨的幅度太多。48%的产业工人认为自己现有的工作技能已经足够能应付目前的工作,不需要再进行学习深造了;

  有的一线工人认为工人阶级现在是社会的最底层,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可言,特别是在一些生产型企业中,只要把分内活干好了就可以了。一些产业中工人不安心在生产一线从事艰苦劳动,存在“出工不出力”的现象。

  五是产业工人文化建设有所淡化。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的不统一。首先,软硬建设标准不统一。各企业的工人思想阵地建设水平很不均衡。有的企业有一整套工人文体活动设备。而有的企业只有简单的基础设施,设施资源十分短缺。其二,产业工人参与普及率不统一。一些企业的工人参与文体活动的机会极少,活动趣味重口难调等传统问题依然存在。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广大产业工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在企业中不约而同地存在着“重设施建设,轻内容建设”的问题,使得产业工人文化阵地建设在更多程度上成为一个“形象工程”。为产业工人提供的资源十分的有限。另外,主动参加业余学习的人数有所减少,职工书屋图书借阅量同比往年也有所降低。

    四、做好新时代产业工人思想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一)引导产业工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工会肩负着引领产业工人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要加强对产业工人的思想政治引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各项工作中。深化“中国梦·劳动美”“草原职工心向党·建功亮丽xx”等主题教育,推动广大产业工人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一要紧跟核心,用新时代思想武装产业工人。把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教育作为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内容,全方位、深层次、多维度开展学习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把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市委的决策部署传达到基层、宣传到产业工人中去。二要教育引领,用崇高精神感召产业工人。把握产业工人思想动态,创新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着力打造具有时代特征、xx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品牌,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要示范带动,用先进典型激励产业工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运用新媒体手段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等方式,深入基层一线和职工群众,开展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展现劳动者风采,讲好劳动者故事,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时代氛围。

  (二)保证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团结动员产业工人围绕中心任务建功立业

  适当增加一线职工在党的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委员、群团组织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中的比例,在群团改革中落实产业工人在领导班子中挂职、兼职,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和政府与工会的联席会议制度。要着力在产业工人中发展党员,尤其要重视在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小微企业中发展工人的党员,重点发展生产一线工人、技术能手特别是优秀青年工人入党,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完善产业工人工资收入同工作岗位、劳动成果、劳动贡献挂钩的办法,维护劳动收入的主体地位,确保产业工人收入随企业效益提高而提高,产业工人生产生活条件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改善。

  经济建设是工会工作主战场,要以促进自治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骨干企业等产业工人集聚的重点领域,大力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提高产业工人参与率和受益度。着眼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进一步畅通产业工人发展通道,引导产业工人提高技术技能素质,培育更多“北疆工匠”,为产业工人建功立业、创新创效提供宽广舞台。要大力开展技术革新、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充分焕发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振兴实体经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充分发挥产业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推动xx经济高质量发展建功立业。

  (三)健全完善工会维权体系,维护产业工人合法权益,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广大产业工人

  工会要适应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发展规模、利益诉求等的新变化,更好履行维权的基本职责。加强维权机制建设,积极参与协调劳动关系,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要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探索建立职工民主管理委员会、民主议事会等多种民主管理形式,推进厂务公开、业务公开,落实职工“四权”。要坚持和完善职工董事制度、职工监事制度,构建党委会、工会、职代会与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保障工人代表有序参与企业治理。要保障产业工人的劳动就业权益,扎实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职工权益维护工作。要保障产业工人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改善产业工人待遇水平。要保障产业工人的劳动保护权益,深化“安康杯”竞赛,督促企业加强安全生产,改善产业工人劳动安全卫生条件,有效维护产业工人安全和健康权益。

  (四)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做好联系服务产业工人工作

  联系服务职工群众是工会工作的生命线。把职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会新的使命,在做好物质服务、生活服务的同时提供更高水平的精神性、发展性服务,促进职工实现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全面发展。构建覆盖广泛、快捷有效的服务产业工人工作体系,要从解决好产业工人的后顾之忧入手,抓住产业工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真正把服务办到职工心坎上,不断提升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大对困难产业工人解困脱困工作力度,扎实开展精准帮扶工作。深入推进农牧民工入会工作,大力实施“互联网+”工会普惠化服务,加强普惠项目设计,优先安排与产业工人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服务项目,实现产业工人入会、职工维权、帮扶培训等工会服务职工各类项目的网上一站式整合,努力为产业工人提供实时高效的全天候贴心服务。

  (五)进一步加强对产业工人的文化引领,着力提高产业工人的自身素质

  把维护和发展产业工人精神文化权益作为工会的重要任务,在更高水平上推进产业工人文化建设。要注重发挥工会文化阵地平台作用,推进各级职工文化活动阵地、设施建设,支持基层工会升级改造职工文体活动场馆。要加强职工书屋建设,拓展网上职工电子书屋,为基层产业工人搭建更为广阔的学习成长平台。要探索构建基层产业工人文体活动的新载体新平台,大力开展具有工会特色、符合产业工人需求的职工群众性文体活动,大力繁荣发展产业工人文艺创作,丰富产业工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化职工之家建设,加强分类指导,推动职工之家创建活动向新领域新产业延伸,提高新时代产业工人的自身素质,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加快“建设亮丽xx,共圆伟大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产业调研报告篇4

    一、基本县情

  赤城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毗邻京、津。总面积5287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440个行政村,总人口2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万人。全县年均气温6.8℃,年均降水量404.9毫米,年均日照时数为26xx年九旱,尤其是春夏旱比较严重,降雨少且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土壤大部分为褐土和棕壤土,土层深厚,疏松,所有这些土壤、气候特性都适宜马铃薯生产。

  历年来全县主要以玉米、马铃薯、谷子等粮食作物为主,其中马铃薯种植面积仅次于玉米,位居全县第二。马铃薯一直是赤城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并得到了稳步发展。

  xx年全县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7.5万亩,占全县播种面积的10%,马铃薯种植涉及到全县各个乡镇,全县马铃薯年产量在11000-16000吨之间,其中外销量在8000吨以上。因此,可以说,马铃薯是赤城县的一大支柱产业,赤城县人民既靠它解决吃饭问题,又靠它解决花钱问题。

    二、马铃薯生产情况与加工情况

  xx年,我县马铃薯播种面积7.5万亩,占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达到19.8%,全县规模500亩以上的有3片,分别是:赤城县润泽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赤城县旭丰种植专业合作社、云州乡。

  主要种植的品种有:早大白、荷兰薯7号等,种植面积最多的是早大白即大白花,该品种为极早熟品种,生育期60-65天,结薯集中,品质好,适应性较强,大中薯率(商品率)高达90%以上。一般亩产1500公斤,高产可达4000公斤以上。马铃薯已成为全县山区特别是山区农民菜兼粮、饲料的主要来源。

  1、马铃薯加工情况

  我县商品薯加工转化方面几乎是空白,加工企业寥寥无几,可以说几乎没有,大多是一些农村小作坊,时停时干,规模很小,设备简陋,只能用来加工一些少量的淀粉和土豆粉之类,加工能力十分有限。

  2、存在问题

  (1)生产方面

  主要存在单产不高,群众的商品意识不强,没有针对市场需求生产专用薯,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经济收入的意识淡薄,耕作管理比较粗放,对病虫害的防治意识不高,还使很大一部分马铃薯在存贮期间腐烂变质,造成很大的损失。机械化应用程度低,极大地限制了规模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推广经费缺乏,群众的文化素质较低。

  (2)开发利用方面

  没有规模的加工企业,商品开发程度低, 加工转化能力明显不足。

  (3)销售运输方面

  全县无专门的、大型的批发市场作为中转,呈现出在县内小规模、小范围、短距离贩运方面势头强劲,而长途贩运、开发大中城市市场方面明显不足,没有真正开拓出自己的市场。

  3、需要政府扶持

  (1)对商品薯种植基地建设所需节水灌溉设施、大型农机具、机井配套设备进行补贴。

  (2)给予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农资经营权,切实降低马铃薯生产成本;对已形成规模的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在资金、设备、设施上进行重点扶持,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对举办好的。专业合作社,实行以奖带补的政策,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3)全力扶持马铃薯加工企业建设,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并在银行信贷方面给于优先支持。

    三、马铃薯贮藏情况

  1、现状

  我县马铃薯储藏总量约为10000吨,其中农户土窖储藏总量为xx吨左右,其余的都是由企业储藏。储藏能力较大的企业不多,亚欣农贸有限公司是其中最大规模的,储藏能力为5000吨,其它还有些规模较小的储藏能力都在几百吨左右。

  储存能力大的企业少,建设标准不高,在储贮过程中由于温室湿度控制不好,导致烂窖率较高(10-15%),造成很大损失,特别是对种薯影响更大,造成出苗率低、产量下降、品质下降。

  3、下一步工作目标

  加大对马铃薯储藏企业的扶持,提高储窖建设标准,降低马铃薯在储藏过程中的腐烂程度,较少损失。

  4、需要政府扶持

  实行种薯和商品薯储窖补贴政策,补贴金额为标准造价的30%~50%。

产业调研报告篇5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xx〕32号)精神,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涵盖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4月份以来,市政协成立专题调研组,对全市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座谈讨论、外出考察等形式,就如何显著提升我市新兴产业实力提出相应建议。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稳增长、调结构、增后劲的重要战略基点,注重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深耕“4+3”产业体系,加快前“延”后“伸”,实现产业链衔接扩展,积极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使我市新兴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一)新兴产业初具规模,在苏北有影响。目前,全市共有新兴产业企业81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17%,20xx年实现销售收入207.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13%,其中新材料产业31家,先进装备制造产业35家,生物医药产业3家,新能源与高效节能产业2家,其它项目及企业xx家。我市在全力推动精细化工、纺织服装、金属冶炼和压延、食品加工四大传统产业外,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新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这与我市在“十三五”规划的产业体系相对应,也是我市在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寻求突破的重点产业领域。

  (二)涉及产业范围广泛,在苏北有地位。新材料产业方面,恒盛、利民等传统农化在向精细化工、医药化工、功能性新材料领域延伸,蓝丰正在向医药材料领域拓展,华信pha为代表的智能卡基材新材料产业、卧牛山和阿尔法新材料为代表的新型防水材料产业、康程新材料和润通建材等项目为代表的新型建材产业、斯尔克超仿棉为代表的新型纺织材料产业均为我市经济发展发挥着龙头企业辐射带头作用;以必康新医药为核心的新医药产业已经能够涵盖较为完整的大健康医药产业链;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方面,八达重工、四达机械等一批先进装备制造企业正在崛起;新能源产业方面,高创风电、科倍电源等正在寻求突破,生物质环保热电、华宏余热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等项目持续推进;以丙辰电子、新途光电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初见峥嵘,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平台也集聚了一批软件开发、智能计算等企业。

  (三)科技政策支撑力量强,在苏北有吸引力。当前,全市拥有院士科研工作站3家,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4家,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9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9家,省级研究生工作站1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我市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对卧牛山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重点支持,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对研发和产业化实行两头激励政策。目前,我市正着力打造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集群,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产业政策,绘制xx产业发展图谱,吸引了一批总部基地及上下游产业项目向xx加速聚集。

    二、主要问题

  总体上看,我市新兴产业发展整体处在慢步盘旋上升阶段,纵向有发展,横向差距大,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产业规模整体偏小。虽然去年我市纳税前十工业企业有一半是新兴产业企业,但是新兴产业总体规模仍偏小,对经济带动能力有限。全市新引进新兴产业企业达产达效少,必康医药产业进展不快,新材料产业存在科技含量有限或“两头在外”的情况,机械、风电和太阳能等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成套产品少,各领域中具有引领作用龙头骨干企业比较缺乏,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的龙头企业较少,大多数企业还是仿制阶段,自主研发产品少,产业难以形成集群式发展。

  (二)存在技术和人才“瓶颈”。目前,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缺少科研机构和院校的技术人才支撑,没有高薪吸引,人才难招来,部分企业短视不愿掏钱引进人才,人才即使来到也不易留住。我市绝大多数企业均位于全国战略新兴产业内部的产业链低端,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非核心地带,加之部分企业专业化水平不高,以技术引进为主,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虽然拥有多家“博士、硕士工作站”,但发挥作用有限,这与“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和产业集群”的目标相比,还存在技术和人才“瓶颈”需要突破。

  (三)产业支持机制不完善。我市尚未建立产业创业投资体系和金融支持体系,缺乏调动和引导民间资金投入新兴产业的指导,存在“只看花,不养花”的现象。出于转型升级和资本逐利需要,我市许多有富余资本和融资能力的企业都具有参与到新兴产业发展的强烈意愿和动力,但受制于技术能力、信息不对称、缺乏中介服务等因素,难以找到新兴产业的切入点,也难以获取技术成果和资金支持,既不能迅速抓住机遇,又影响了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和提升。

  (四)新兴产业发展引领不够。我市还缺乏一系列完整系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或意见,比如卧牛山、晋煤恒盛和蓝丰生化等企业主要依赖于企业总部技术与渠道,导致创新积极性不高。部分单位的负责人对发展新兴产业认识不足,在产业招商方面基本上是各自为战,甚至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不太了解,在企业注册登记时产品经营范围与目录不一致,从而导致企业难以得到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多渠道支持。

    三、几点建议

  我市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抓好传统产业的同时,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

  (一)实现科学规划布局,完善新兴产业发展体系。一是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立足现有基础、资源优势和区域条件,积极主动对接国家、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按照新医药基地、新材料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电子商务等基地的产业定位,高起点、高标准地制定我市新兴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重点产业实施计划,坚决避免园区分区不清,混搭建设基础配套设施,从而导致利用率低的情况出现。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明确产业重点,加强产业指导,避免同质竞争,形成错位发展、特色发展、集群发展优势。二是鼓励相关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建立以卧牛山、华信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模式,鼓励我市按照产业配套和发展方向与无锡新区等苏南地区对接转移,重点以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为主攻方向,推进我市新兴产业与苏南发达地区对接融合,承接发达地区新兴产业链转移,力争形成新经济增长点。三是系统布局产业集群。以一园一区一带为经线,以新兴产业重点企业为纬线,打造出配套完善的新兴产业特色集群,加强分类指导,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相对聚集,加快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配套完善、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企业。

  (二)培育骨干优势企业,推动重点企业加快发展。一是抓招商增投入。坚定不移地实施招商选资战略,瞄准500强,选准目标,招引一批新兴产业企业及项目,坚持以项目支撑产业,以投入壮大实力,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争取国家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在我市布局和落地,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建立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库,工作总结对入库企业实行政策和资源倾斜。二是抓培育树品牌。重点培育一批市场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和产品助其打造精品名牌。引导中小企业进入以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分工协作网络,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延长和完善产业链,不断加强重点新兴产业配套,形成真正聚集效应。三是抓改造促转型。我市传统产业占经济总量比重较高,是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对重点传统企业在产品开发、节能降耗等环节进行系统改造,在我市重点企业搬迁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地“退二进三”,要有创新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力争通过升级产品技术、延伸产业链进入新兴产业领域。积极引导农化、金属冶炼、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改造升级,鼓励蓝丰、利民等农化向医药化工和功能性材料的新兴产业领域延伸,以必康为新医药产业核心,招引制药、医疗、养生等配套企业,培育发展大健康产业。

  (三)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加大新兴产业扶持力度。一是加强政策扶持。加快设立我市总规模超亿元的4支产业基金进度,扶持重点招商项目和新兴产业优质企业发展;加大财税支持和金融服务力度,加大信用授权力度,适当推动政策性担保公司为新兴产业企业提供信贷担保;谨慎支持我市龙头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新兴产业领域;妥善建立证银企协调合作机制,推动金融机构支持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建设。二是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热门思想汇报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推动全市新兴产业合作平台建设,引导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机构组成产业联盟或行业协会,整合全市产业资源,发挥整体优势,努力提升我市新兴产业行业竞争力和影响力。三是明确“以人才引领产业发展、以人才带动创新建设”的思路,重点招引手里有项目有能力的高科技人才,给予其相应优惠政策,同时为企业引进的高端人才扎根xx、服务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四)明确产业发展重点,优化新兴产业发展环境。一是加强目标管理,将新兴产业发展摆上重要位置,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加强督查落实;大力引进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完善中介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及时准确信息服务;引导企业加强风险管理,坚决避免出现类似因连环担保导致重大债务问题的现象,形成政府与市场互补、企业主导与政府引导协调发展的新兴产业发展机制。二是政府关注于企业松绑,提高部门服务水平,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两化融合,协助企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需要公开招标,帮助企业订购高校科研信息和成果,加强技术信息和企业之间对接或直接进行技术转化和产业化。三是建议制定出台关于大力推广新产品、优先应用新产品的指导性文件,帮助包括新兴产业在内的企业推介新产品,鼓励引导政府投资项目优先使用本地新产品,为新兴产业营造宽松发展环境。

产业调研报告篇6

    一、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xx县交麻乡交麻村下辖16个村民组,502户,总人口20xx人,耕地面积5410亩。主要产业是以养猪、养鸡、养羊为主的畜牧业,以烤烟、生姜为主的种植业,全村集体经济偏于薄弱。

  今年来,随着中央、省、州、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我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本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种植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20xx年,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2万元,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其中:来源于农业方面的收入25万元,在全乡4个村中处于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

  1、从业人员分布情况。现全村共有20xx人,其中:男性1211人,女性842人,18岁以下人数为264人,18—60岁之间人数为1567人,60岁以上人数为222人,劳动力人口数为1567人。根据20xx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村1567人劳动力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人口有1193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6%;从事二、三产业的为374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32%,其中:23人从事交通运输业,35人从事批发与零售业,316人从事其他行业。

  2、产业结构情况。农业产业结构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种植为主。以20xx年为例,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210亩(含复种指数),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530亩,总产量63.25万公斤,在粮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姜为主,以林果业为补充,畜牧业以养猪场和分散喂养猪、牛、羊和鸡为主。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设有乡村公路1条,约7.8公里,一事一议项目通组公路硬化正在建设中;现有田间道路25条,约10公里,全部道路均为泥巴路;水利设施建设上,坝塘共8个,小水池120个,沼气池80口。

  (二)、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通电、通电讯。现交麻组建有1个科技文化活动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252户1003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1847人,参合率90%;全村有17 户农村危房改造户,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小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补”政策已落实到位;农村税费综合改革以及相关惠农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实。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村“两委”班子共10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5人,村民委员会委员 5人;全村共有党员52人,其中:男性党员45人,女性党员7人;每年召开党员大会2—3次;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村委会到鼓扬红岩的乡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缮、路面硬化以及多数田间道路过窄、过陡,雨天行走艰难,从而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物资运输,增加了生产、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设施落后,水池、水窖修建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村民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础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组建设杂乱无章,比较凌乱,路面硬化、绿化、美化、净化设施建设不到位,环境卫生条件差,全村的16个小组均无垃圾处理池;四是农村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差,设备、设施落后。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我村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全村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不高,劳动力素质低。全村的田地比较零星、分散,多数是梯田和坡地,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基本上还处于“牛耕马驮”的小农经济状态,增加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我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困难。劳动力素质低,村民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普遍存在 “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心理,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3、农民收入低,产业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当前,全村仍面临着缺乏新的产业支撑,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增收项目不多,农民增收难等诸多困难和问题。20xx年,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在交麻乡乃至全县村委会中处于中等水平;农业产业化建设起点较低,除烤烟种植具有一定产业化外,蔬菜种植产业化规模还较小,还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生姜、核桃种植才刚刚起步。

  4、新农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统一布局。我村在新农村建设上,村“两委”班子存在思路不够清晰,缺乏统一规划、安排和部署。有的组

  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上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够、方法不多;在宣传、发动群众方面也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对如何建设、怎样建设本村的新农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宽;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动、不积极,工作方法不多,还存在“等、靠、要”的现象;这些将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整个村委会的新农村建设进程和质量。

  5、新农村建设,“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十分突出。近年来,根据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及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部分村民小组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但“重建设、轻管理”成了一大弊病。新建成项目和原有集体资产的日常的管理维护不到位,对这些资产,村组没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维护制度,集体资产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严重的减值和流失的隐患,部分村民对建成的设施保护意识薄弱,特别是在村组公房、乡村道路、水池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上意识淡薄、方法不到位。

  6、村委会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一是全村组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小学、初中程度文化还占56%的比重,这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和后劲不强,在带领群众致富的路上力不从心;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还有待完善、加强。目前,塘坎组和大地组两小组组长一职还空缺,无人担任;三是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下步工作打算及对策

  (一)加大新农村建设和各项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涉及“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宣传党委、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有关决议、决定和重要举措,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充分利用标语、黑板报、村组会议等进行多渠道宣传,在村内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中央“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突出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加强班子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好的班子带领大家向前发展;村党总支与村委会加强团结,紧密沟通、严密组织,要形成一支有号召力,能干实事,乐于奉献的村“两委”班子,明确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建设的主力是农民自己,激发广大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是关键。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全体村民以集资、投工投劳等方式积极参与各村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建一个,成一个,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过多的增加群众和村组集体负担,搞举债、负债建设,要量力而行,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三)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逐步落实。村级“两委”班子须认真研究,立足本村实际,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村实际的新农建设发展规划,统一布局,协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生态环境,对于新农村建设,要按照规划稳定有序推进。对于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乡村道路规划、小学软硬件建设、垃圾处理池建设、村民科技文化室建设等建项目要根据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逐步和安排。

  (四)抓好农业科技文化的培训、推广。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作用,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要积极推广运用各种集约、高效、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如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村劳务的开发,全面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农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培育,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明年,我村将加大产业化进程步伐,形成以“科学种植稳村、科学养殖兴村、特色养殖富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在今年推广杂交玉米、烤烟和生姜种植的基础上,明年将大力推广有机高粱的种植和200亩核桃种植;养殖业方面,在稳定商品猪、商品羊出栏数的基础上,加大扶持绿壳蛋鸡养殖户的养殖力度,为我村产业化打下基础,从而可以推动我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要搞好规划,必须保护好耕地。应坚持“围绕增收调整结构”的思路,正确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对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扶持、培育,并发展好现有的优势产业,在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要注意确保粮食产量稳定、确保畜禽养殖安全。因为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六)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完善各种制度。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规范和完善各项村规民约,增强我村各干部和村民对公共基础设施的保护意识,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完整,增强群众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确保我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总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性、持久性的过程。新农村建设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努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解决农民最关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产业支撑和改善生产环境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的积极性。我相信,只要我们村干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积极理清我村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用3至5年,完全可以使全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民生活更加宽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农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

产业调研报告篇7

  是个山区农业县,县域经济中,农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的加大以及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实施,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前景更为广阔。因此,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加快我县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强县的重要战略。

    一、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一)三大主导产业根基稳固

  目前,全县已形成一批布局相对集中、区域特色明显的刺葡萄、南酸枣、毛竹林等三大主导产业。据统计,全县已种植刺葡萄1500亩,南酸枣人工栽种5万亩,年产南酸枣鲜果3000吨以上。全县现有毛竹林面积67.6万亩,活立竹9861万根,年加工产品竹200万根,竹笋产量20000吨,实现产值2.6亿元,实现税收500万元,林农来自竹产业人均年收入达1200元。

  (二)六大特色产业区域化生产格局已成雏形

  基本形成了茶叶、油茶、花卉苗木、有机水稻、畜禽养殖、脐橙等六大区域性特色产业。

  (1)茶叶:以横水、铅厂、上堡、乐洞等乡镇为主产区的茶叶生产初具规模,全县茶叶面积25120亩,年产茶叶982吨。

  (2)油茶:全县现有油茶总面积达8.3万亩,主要分布在金坑、杰坝、思顺、上堡、过埠等乡镇,20xx年全县油茶籽产量750吨,茶油产量250吨,实现茶油产值20xx万元,有油茶专业合作社3家,油茶协会8家。

  (3)花卉苗木产业蒸蒸日上。等乡镇共有花卉苗木基地200个(处),总面积超过8000亩,主要品种有红豆杉、香樟、桂花、罗汉松等,20xx年全县花卉苗木产业总产值达到1.2亿元。

  (4)畜禽养殖:有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30家,其中出栏4000-10000头养殖场4家;有年出笼8000羽的家禽养殖场1家。20xx年生猪出栏9.5万头,家禽出笼77万羽。

  (5)以新世野农业开发公司为龙头的有机水稻种植1500亩,年产有机大米40万斤,市场前景看好。

  (6)脐橙种植面积7.3万亩,产量达9.2万吨,实现产值2.2亿元,主要分布在龙勾、扬眉、铅厂、横水等乡镇。脐橙果品分级、包装销售企业43家,其中规模以上脐橙加工企业12家。

  (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用逐步显现

  县有省级龙头企业4家(贵竹发展有限公司、省华森竹业有限公司、齐云山食品有限公司、县林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市级龙头企业4家(县宝龙果业有限公司、县鑫丰人造板厂、县赤水仙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君子谷野生水果世界有限公司),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59家(其中:种植业81家,林业25家,畜牧业23家,渔业1家,农业服务业6家),20xx年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有7家(涵盖种稻大户、苗圃基地、特种养殖等行业)。

  (四)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优惠措施,努力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20xx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从20xx年起每年县财政拿出1000万元、整合项目资金1000万元,共计20xx万元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尤其在刺葡萄、南酸枣、大棚蔬菜等产业的种植、加工和销售给予了大力支持,激发了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五)农产品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我县目前有8个农业龙头企业开展了农产品质量认证,认证产品涉及茶叶、脐橙、大米等21个产品,认证面积达到83591亩,其中无公害认证3万亩,绿色认证5万亩,有机认证3591亩。“高山茶”正式被国家工商总局受理,“野生刺葡萄原产地”正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无论是从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来看,还是从满足农民持续增收的迫切要求来看,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还不强。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较大的只有齐云山食品有限公司南酸枣加工企业,年产值突破亿元,君子谷公司、新世野有机大米、崇峰罐头食品等企业正处在发展壮大时期,还有很多拓展空间。从龙头企业对主导产业的带动面上来看,还没有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而形成的产业集群。

  2、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与农户分散经营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集约化生产的矛盾,农民恋土情结与土地规模经营的矛盾,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与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矛盾,如何通过现行土地制度的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是现阶段农村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3、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程度不高。就农业投入的风险评估而言,农业产业面临市场价格、自然灾害、政策调整等方面风险,使产业集约化经营很难建立完善的价格体系,市场价格好,农户不按合同向企业提供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企业不愿按订单收购,造成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销售的矛盾相当突出。

  4、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特色产业发展缺乏有力支撑。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对农业技术服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当前的一些服务内容、措施、办法、手段已跟不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对市场信息的调研、对科技含量较高的特种种养业技术支撑还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特别是在农民急需的销售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资金服务、法律和文化等公益服务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的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农业产业化是新时期工业反哺农业的新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不仅可以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而且有利于加强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我们要把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贯穿整个新农村建设的始终。按照“做强龙头、做大基地、做精加工、做活营销”的发展理念,通过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着力提升农产品专业化、规模化种养加工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对农民增收带动能力,推动我县农业产业化的跨越发展。

  1、培育壮大本地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我县要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加快扶持,像“君子谷”、“齐云山”等一批拉动能力大、辐射范围广、市场力争强的行业“航母”。从而彻底改变我县经济结构单一的“一钨独大”的经济格局。一是从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二是引导企业强强联合,用市场的方式,积极引导和督促全县同类型的龙头企业具备条件的加强横向联合,实行品牌、技术、产品、信息、资源共享,搞好分工合作,努力整合建设跨区域的大型龙头企业。例如我县茶叶、脐橙、竹业都不同程度出现厂家多、品牌多、“小而全”、竞争力低下等现象,非常有必要进行整合经营;三是推动科技创新,帮助企业在发展中做强做大,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企合作,引导龙头企业在农产品生产、储运、保鲜、精深加工、包装和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与国家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密切合作,开展联合研究、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

  2、强化农业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重点围绕南酸枣、刺葡萄、茶叶、竹笋、有机大米、油茶等产业,切实利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并制订优惠的政策,千方百计引进几个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来我县落户,建设规模农产品基地、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和加工营销等,利用他们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畅达的市场销售网络,建成一批一头连接农户,一头紧贴市场的农业产、加、销企业,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加大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化建设力度。围绕刺葡萄、南酸枣、竹业、茶叶、油茶、有机大米等主导(优势)产业,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制定发展规划,搞好产业布局。采取订单农业等形式,加强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的联系,引导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基地、企业+合作社+基地、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形式,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解决好农产品基地建设与企业加工能力不相适应的矛盾,使合作社、农户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组织生产,使基地建设与企业加工所要求的品种、质量和加工能力相匹配。

  4、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作机制。一是通过签订合约,合理确定农产品收购价格,实行最低保护价;二是在再生产各环节上建立统一的管理组织,调整各利益主体间的分配关系;三是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以资金、技术、土地、劳力入股,建立股份合作制企业,使龙头企业和农户共享平均利润或超额利润;四是建立风险保障制度,从再生产各个环节经营额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风险基金,以调节市场供求变化和自然灾害给各方所带来的损失;五是加强对合约的法律监督和仲裁,维护合约的严肃性。

  5、切实解决产业化经营资金。资金不足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大困难。一是要加大力度争取外资。要利用苏区振兴的政策优势,争取更多的国家扶持;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争取更多的社会资金到我县从事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二要稳定政策、用活政策,围绕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建设的需要,逐步建立健全政府补助、企业参与、农户自筹的涉农政策性保险体系,减轻农业投入风险,吸引县内外社会资金、民生资金从事农业规模化经营。三要积极治理金融环境,促使涉农贷款良性循环,提高金融部门的放贷积极性。四要加大现有政策性资金整合力度,加强资金的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6、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一是各涉企部门应迅速转变职能,要以企业、合作社和农民为中心,企业和农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服务内容。二是坚决打击对企业、合作社、农民在服务过程中的“吃、拿、卡、要”、故意发难等行为,改善企业的投资环境,切实为企业搞好服务。三是转变服务方式,允许有一技之能的工作人员,停薪留职承办产业基地,开展技术承包、技物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有偿服务。

产业调研报告篇8

  生猪产业在我市畜牧业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是我市农民从事养殖生产的主要支柱产业。近几年来我市乃至全国生猪产业经历了三次价格波动,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波动使我市原本经济基础脆弱、几乎没有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生猪养殖户的积极性受到了影响,也给广大养殖户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在我市畜牧业中,猪为“六畜之首”,全市养猪业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82%,是全市肉食的主要畜产品来源。我市生猪养殖的发展方向是“两条腿走路”即规模养殖和散户养殖相结合。全市规模养殖占25%,散养户占75%。

    一、基本概况:

  (一)“十五”期间的发展情况

  一是良种繁育体系基本形成。各县(区、市)以良种改良为重点,推广杂交改良技术,尽快以优良品种取代低劣品种。近几年来,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80万元左右的资金,用于建设猪、牛、羊品改点。在猪改方面,针对我市“二元”母猪缺乏的情况,市里把“二元”母猪的发展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各县(区、市)财政投入的畜牧业专项经费和省财政到且扶贫资金重点用于新增良种母猪的补贴。到目前,全市共有纯种母猪2万头、外二元母猪14.64万头,占能繁母猪的31.63%;有100头以上的良种猪繁殖场47个,存栏基础母猪2.01万头,年可生产外二母猪8.31万头,其中11个场经省级验收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全市建立了猪人工授精点2321个,年输配母猪近90万窝;年出栏三元杂交猪380万头。目前,全市生猪人工授精普及率达70%,出栏生猪已全部实现“二元杂交化”,三元杂交优质瘦肉型猪出栏率已达52%。在凤风、湄潭、余庆、遵义、绥阳、仁怀、习水、赤水、桐梓、道真等县(市)已形成“三元”杂交猪产业带。基本形成了我市生猪产业发展的良种繁育体系。

  二是养殖模式的突破。实行科学养猪,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养殖方式的转变。各地政府、业务部门为进一步推进畜牧业稳步发展,出台了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行动计划。实施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畜牧业发展工程,重点推广外二元母猪,生产外三元商品猪,打造黔北优质猪产区。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基本走出了一条猪——沼气——草配套,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各地还配套种草养殖,大大节约了养猪成本,增加了效益。据在湄潭、凤冈、习水等县实地调查农户测算,种植优良牧草搭配养猪,节本增效的效果十分明显,在05-06年肉猪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农户养猪每头仍有20-50元的利润。

  三是科技水平有了提高。一是出栏率提高。以生猪为例,在科技示范小区,育肥猪出栏率达134.51%,高于全市110%的平均出栏水平,接近全国养猪发达地区的平均出栏水平。小区内多数育肥猪的饲养周期已缩短到100-120天,高于全市150天的平均饲养水平。二是良种普及率提高。在养殖示范小区引进外二元母猪占存栏母猪的比例达53.27%,高于全市35%的占有率;优质杂交育肥猪在推广率达80%以上,高于全市55%的平均水平。在绥阳县,通过发展养殖小区,农民的养猪水平大为提高,与05年相比,外二元母猪情期受胎率由76.4%提高到88.6%,头均产活仔数由17.5头提高到19.4头,仔猪双月存活率由88.7%提高到94%,商品猪出栏率由127%提高到138%,料肉比由3.26:1变为3.12:1.

  四是标准化生产开始起步。在发展生猪产业过程中,以养殖小区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行标准化养殖方式,以无公害畜产品产地建设为核心,推动养殖方式的转变。全市加快了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申报和标准化养殖推广工作,至目前全省共审批发布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单位315家,其中遵义市共88家,占全省的27.94%;在遵义的88家中,畜牧渔业方面有64家,占全市的认定认证数的72.73%。全市多数县(市区)都有了无公害畜产品产地。在认定的64个畜产品产地中生猪31个,产地涉及10个县93个乡镇,占全市226个乡镇总数的41.15%;涉及行政村409个,占全市1771个行政村总数的23.09%。在这些产地,年可生产无公害肉猪98.75万头,占全市年出栏650.27万头生猪的15.18%。

  五是以项目为支撑,巩固和发展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20__年以来,我市先后实施了猪、牛、羊、禽和奶源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项目29个,其中优质肉猪基地项目15个。这些项目都以养殖小区建设为载体,通过良种、良料、良舍、良法和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的配套实施,已建成的和正在建设的优质畜产品基地项目,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养殖业内部结构得到优化,通过引种繁育,扩大优良品种的覆盖面,提高了养殖效果和养殖效益,在优质肉猪基地通过三年的建设,项目区内的优质肉猪比例由实施前的18.3%提高到实施后的77%,实现了在肉猪品质方面质的飞跃。

  (二)20__年上半年生猪生产发展情况

  据本部门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肉类总产量31.88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7.63%;其中猪肉产量27.47万吨,同比增长8.01%。全市出栏生猪321.52万头,同比增长7.67%。生猪存栏523.17万头,同比增长1.68%。畜牧渔业产值34.9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5.4%。

    二、目前形势分析

  (一)市场价格。到目前我市仔猪价格每公斤18元,环比上涨38.46%,同比上涨309%;待宰活猪价格每公斤10.80元, 环比上涨20%,同比上涨107.69%;猪肉价格每公斤24元,环比上涨65.52%,同比上涨118.18%。

  近年来生猪价格回顾与分析:1998年下半年开始下降一直到20__年上半年,仔猪价每市斤1.8-2.5元,商品肥猪价每市斤在2-2.5元中徘徊,在此期间大量母猪被宰杀,大型猪场倒闭,导致20__年的价格高位;20__-20__上半年又出现猪价低落,造成养殖户淘汰和屠杀母猪,又导致今年仔猪数量下降,育肥猪数量减少,出栏肥猪数量与去年同期相当。今年以来全市畜禽鱼的总体形势是:猪肉价格高位运行,牛羊产品市场一直看好,渔业产品市场稳定,禽类产品需求量增大。但当前畜牧渔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生猪及其猪肉价格持续上涨,同时养猪生产所需原材料的价格涨幅也较大,屠宰经营者获利较大,养殖户的获利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生猪存栏数量不容乐观,特别是养猪生产者对高位价格行情不能驾驭而缺乏信心,全市生猪生产存在后劲不足的严峻形势。

  (二)制约我市生猪产业发展的其它因素:

  1、没有长效扶持机制。对生猪产业未建立长效的补助扶持政策机制,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产业扶持机制,也就是说,在市场行情好时,没有扶优扶强的机制,只在低迷时的扶持政策。

  2、没有建立起养殖风险保障体系。一是政府没有设立养殖风险保障基金,对在养殖生产过程中遭遇的突发事件如重大动物疫病的处理赔偿、死亡补贴等方面没有政策性保障措施。二是金融

  保险部门不愿涉足,此类业务还没有发展起来。三是多数屠宰加工企业不愿提供保护价收购,不能在养殖生产者中间形成龙头地位。四是养殖专业协会运作情况不理想,对养殖农户没有多少凝聚力。

  3、没有大的龙头企业支撑。一是没有猪肉的深加工企业。目前我市仅有的几家屠宰加工企业都是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对生猪产业的发展未起到拉动的作用。二是缺乏大型的、有影响力的活畜交易市场,没有建立起这类有带动力的市场联系平台。

  4、防疫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随着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资料(包括种猪、仔猪)等物流速度加快、覆盖面范围扩大,新的疾病不断传播和发生,我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远跟不上发展需要,这主要体现在现有体制不健全,体制改革动作很慢,基层防疫员队伍极不稳定。同时,动物防疫所需疫(菌)苗的购买极不方便(如:细小病毒、伪狂犬、蓝耳病等),生产厂方规格标准与实际使用者之间矛盾突出。

  5、农民外出务工不断增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差距更加扩大化,农户种养殖业的收益与二、三产业的就业收入相比已经远不能及,并且农村农业生产与城市就业之间比较效益的差距还在进一步加大;形成大批农民外出打工,甚至许多是整户举家外出(据各县估计,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已经占农村总人口的近30%);而且外出打工的大多是有一定文化和科学知识程度的青壮年劳动者;导致农村养殖业生产出现由老人和初中生以下小孩担当主角的尴尬局面。这种现象还在加剧普遍化。农村养殖业生产中科学技术的普及难度加大,而且稳定性极差,今天培养发展一个科普户、生产能人,明天可能已经是外乡的打工者。

  6、利润分配不公。一头商品肥猪按现价每公斤10.80元卖给猪贩子,饲养几个月,目前一头育肥猪可赚到100元左右;猪贩子拉到屠宰场宰后过边口给肉贩子,一头猪可纯赚60元;肉贩子将肉拉到市场上卖给消费者,一头猪可纯赚近200元。同时,一头猪还可产生附加值150元,其中,工商管理费10元,检疫费5元,运输费20元,中介费20元,屠宰费25元,兽医10元,屠工60元。而这其中只有饲养生产环节遭遇的`市场风险最大,只有养殖户独自承担养殖过程中的这种风险,而其它各个环节均“旱涝保收”。在任何一个城镇,绝大多数的猪肉流通是由养殖户-猪贩子-肉贩这个看似简单的链条完成的,只有一小部分猪被猪贩子送进肉联厂,然后送进超市或者销往外地。不管猪肉怎么流动,养殖户都是整个产销过程遭遇风险的惟一受害者。在生猪价格最低迷或者高位运行的时节,总有农民试图越位,想直接把猪肉送进市场,但由于生猪生产与市场经营之间复杂的上市经营群体的利益、工商管理、税收和各种手续等使他们最后往往还是知难而退。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要解决市场畜产品的供求平衡问题,畜牧部门一家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这需要全社会相关各部门的共同努力。

    三、目前采取的措施

  (一)政府层面的鼓励措施。为稳定和促进生猪生产,市政府决定安排100万元财政资金进行贷款贴息,并要求各县(市、区)财政要以不低于1比1的比例投入资金进行贷款贴息,以扶持生猪产业健康发展。同时市政府还安排40万元财政资金,引进100头优良纯种公猪,对全市获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良种猪骨干场实行种猪补助,对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种猪血缘进行更新换代。各县(市、区)未列入市级补助的种猪场由各县(市、区)对其引进的种公猪进行补助。

  (二)畜牧部门的发展措施。

  1、积极做好引导工作,深入基层动员养殖户及时补栏,确保存栏量。

  2、以养殖小区建设为载体,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发展养殖户饲养外二元母猪,进行自繁自养,降低育肥猪成本。如习水县目前已建成生猪养殖小区46个,凤冈县发展适度规模50-100头的外二元母猪养殖场23个,全市100头适度规模的养殖场达到460余家,比去年增长了50%。

  3、大力推广种植优质牧草—菊苣养猪技术,以降低饲料成本。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可使育肥猪降低成本20%,繁殖母猪降低成本40%。

  4、加强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确保生猪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切实做到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率100%,免疫耳标佩戴率100%。力争全市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二是落实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组建好队伍,落实好人员,储备好物质,并加强演练。三是强化动物检疫监督,确保动物、动物产品安全。加强畜禽屠宰检疫和产地检疫工作,严格执行外引种畜禽必须申报的有关规定,杜绝外疫传入。加强动物防疫监督和管理,禁止无免疫耳标、无产地检疫证明的动物进入屠宰加工等流通环节,维护畜产品和公共卫生安全。四是加快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兽医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动物防疫网络,完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好农村防疫员劳动报酬,提高防疫员开展动物防疫工作的积极性。

    四、未来生猪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我市围绕“三新一强”发展战略,在新农村建设中,对全市畜牧渔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突出生猪,壮大牛羊,提升家禽和特色养殖,挖潜水产”的战略思路。其中就是要稳定生猪产业,着力改善品种结构,提高猪肉品质,最终目的是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把我市打造成全省最大的优质畜产品基地。要做好这篇大文章,生猪产业的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建立优质肉猪养殖储备基地。根据市场需要,在环境条件、经济基础较好,基础设施齐全,配套功能完善,养殖技术全面和诚信守法的养殖生产者中,选择合适的养殖场户建立我市优质肉猪养殖储备基地。政府部门制定相应措施和办法,并提供一定补贴经费,确保其常年存栏量,以备急需时稳定市场供给和平抑物价。

  (二)巩固和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在继续做好良种猪繁育体系建设规划、优化品种结构和合理布局的同时,规范生猪品种改良点的建设,提高全市肉猪品质,力争在“十一五”期末使我市出栏肥猪全部三元杂交化。

  (三)逐步建立风险基金。各级政府要引导、鼓励和支持金融保险企业大力开发畜牧渔业保险市场,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畜牧业保险业务,加快畜牧渔业政策性保险

  试点工作,探索建立适合不同畜禽鱼品种的政策性保险制度及其保险业产品,增强畜牧渔业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畜牧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在发展适度规模养殖的同时也应重视散养农户的生产。规模养殖的优点是有利于现代化管理、有利于品种改良、有利于防疫、有利于科学技术普及、有利于现代生物技术推广、有利于信息传递等;同时,也能成为养殖适用技术在农村示范基地。散养的优势有,一是有机农业的需要,二是养猪排污就地循环,三是可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留守人员,四是可充分利用构不成商品的农家饲料资源,五是农民不仅是猪肉生产者,也是猪肉最大的消费群体,散养自给的猪肉可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这也是在循环经济原则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五)要加大培训和示范推广力度,大力推广自繁自养,种草养猪,强化防疫等节本增效的综合配套措施。

产业调研报告篇9

  xx年以来, xx市掀起了种植食用菌的热潮。xx年生产规模更由xx年的2500万棒猛增到4000万棒。食用菌究竟为何物?食用菌生产形势究竟怎么样?效益如何?有没有发展前景?带着这些问题,我在实习期间,对遵化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食用菌的发展史以及在x市的发展情况

  菌类食用在我国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自商周时期,菌菜就作为山珍,成为奴隶主的奢侈品。直至晚清,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菌菜以其山珍的地位和独特的个性魅力,征服了数代帝王。但他们一直是食用野生菌。自20世纪初法国在双孢菇纯菌种的分离培养方面首告成功,日本在20世纪20年代末首先制成了香菇的纯菌种,人工种植的食用菌开始风靡世界餐桌,并形成产业。荷兰、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的食用菌生产趋于工业化和集约化。目前,全世界的食用菌年产量约1600多万吨。

  在我国,从白山黑水到青海湖畔,从天山南北到日月潭边,除海南未见报道外,食用菌在其余各地均有种植。人工种植品种有320多个,形成大规模商业性种植的有香菇、双孢菇、平菇、木耳、灵芝、鸡腿菇等15个。而其中的两大主要菌类则是东北黑木耳(辽宁最多)和华北(河北)、华中(河南)、华东(浙)、华南(福建)的香菇。目前,全国有食用菌主产基地县(市)近200个,大中型加工企业xx多家。年产食用菌1038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5%。其中,出口43.3万吨,其余均为内销。

  在河北,食用菌产量前三名的为灵寿县、平泉县、遵化市。其中,灵寿县主要生产金针菇,年产7.5万吨,产值近6亿元。平泉县主要产品是滑子菇,年产4万吨,产值4.4亿元。国家农业部批准的唯一的中国北方食用菌交易市场设在该县。遵化市主要生产香菇,年产2.5万吨,产值约7500万元。

  遵化市的’食用菌生产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经历了两次高潮。1994年,该市西留村乡筹建了第一家规模食用菌生产企业,当时的技术不完善,产量也不高,但市场价格较高,每市斤达到3-5元,效益较好,2分地挣3万,亩纯挣10万,食用菌种植开始向遵化市其他乡镇扩散,形成了种植食用菌的第一次高潮。但是,由于当时的大部分群众对这一新鲜事物持观望态度,以及技术不成熟等其他方面的原因,没有形成大气候。沉寂了几年后,从xx年开始,因平安城镇平一村种植食用菌获得较好收益,从而带动了平安城镇、东新庄镇农民种植食用菌,并迅速扩散到全市。xx年,遵化市种植食用菌的乡镇达到18个,规模达2500万棒。其中,平安城镇1200万棒、东新庄镇600万棒、刘备寨乡200万棒,其余为石门镇80万棒、苏家洼镇80万棒。xx年,增速更为迅猛,全市新建大棚1220个,其中平安城镇、东新庄镇、刘备寨乡新建1167个。仅平安城镇就增加834个,增加产能1300多万棒。预计今年全市可突破4000万棒,产量4万吨,产值1.2亿元。种植食用菌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

    二、食用菌的主要功用

  食用菌含有丰富的营养,具有高蛋白质、低盐、低糖、低脂、低热,富含药用物质、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等特点,被称为“素中之荤”。如蘑菇、猴头菇、银耳等,早就被称为“山珍之王”、“庖厨珍品”。研究发现,食用菌子食体的蛋白质含量约为鲜重的3%-4%,干重的20%-40%,介于肉类和蔬菜之间,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所以,在国际上被认为是“最理想的蛋白质和组合营养来源”。据调查,大众餐馆的菜食原料中,有近25%的原料来自食用菌,并且呈上升趋势。到xx年,北京食用菌餐馆已经达到200多家,有80%的大中型餐馆、宾馆有食用菌菜谱和配菜。

  每棒食用菌可采2斤鲜菇。去年遵化市香菇最高产地批发价格为每斤2.2元,最低为1元,平均价格为1.5元左右。每棚放2万棒,销售收入约为2×1.5×xx0=60000元。单棒销售收入为1.5×2=3元。单棒纯利润约为3-1.25=1.75元。

  如果不计算家庭劳动力成本,每年每个大棚毛利润为:销售收入(6万元)-经营成本(2.5万元)=3.5万元。

  新建大棚当年可以收回成本,建筑成本、管理成本低则可获部分利润。从第二年开始,不计算家庭劳动力费用,年毛利润可达3.5万元。如果大棚建筑采用的是较低成本的钢筋而不是镀锌管,收益会更高,但是,因为使用年限短,折旧费用也高。

  (四)相关经济效益

  种植食用菌带动了其它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经济效益。仅以平安城镇为例。一是流通领域。每年需要100多万元的更换用塑料膜。今年为发展食用菌,建筑用钢材需求折算为xx多万元,潜水泵也需要近900台,价值36万元。塑料绳、铁丝等也有大量需求。二是交通运输业。每年仅制棒就需要37500吨木渣,大部分要到外地采购木料自己加工,或是直接从外地采购木渣。即使是采购木料,按每车载重10吨计算,需要出动3700多辆车次,另外每年需要从等地调运草帘5300吨,也需要近1000辆车次。三是解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据估算,在制菌棒期间,就需要20万个劳动日,因平安城镇内的劳动力不足,需要到堡子店、石门甚至玉田、蓟县等地招收3000到4000名劳动力。建筑大棚,制造蒸笼、锅炉、接种箱,打井等也安排了大量劳动力。同时,大量的外来劳动力和收购食用菌人员,也带动了餐饮业的发展。

    三、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前景

  遵化市目前的食用菌种植品种中,香菇占90%,其余为白灵菇、双孢菇、茶树菇等。香菇在遵化市种植历史已经有10余年,是目前技术比较成熟,价格比较稳定的菌种。产量位居全省首位,占全省总产量的30%以上。但是,如果放在全国看,遵化市的食用菌产量只占0.24%。

  xx年,全市食用菌总产2500万棒,到xx年7月,生产能力猛增至4000多万棒。大量增长的食用菌生产能力是否会造成供大于求,增产不增收,挫伤农民积极性,最终影响该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从市场价格分析

  一是国际价格。我国食用菌出口,1995年为30万吨,xx年为47.6万吨,xx年为38万吨,创汇却分别为9亿、6亿和4.6亿美元,平均吨价为3000美元、1255美元和1213美元,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国外相关质量指标很多,而我国的标准体系还不健全甚至落后。资料显示,目前仅在农药残留限量指标上,国际食品法典有2572项,欧盟有22289项,美国有8669项,日本有9052项,而我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只有484项。所以,大大影响了食用菌的出口价格。如果我们加大食用菌生产标准化推行力度,产品符合了国际市场标准要求,价格也会相应提高的。二是国内价格。根据中国农业信息网价格之窗的数据库,xx年6月至xx年2月国内大中城市农贸批发市场香菇价格一直呈上扬态势,今年2月后开始下滑,但价格仍高于去年。南方菇品市场今年以来最低价格为6月下旬的5元/斤,远高于去年最低价格6月的2.5元/斤。而今年最高价格6元/斤也高于去年的最高价格5.5元/斤。香菇作为常规品种,价格波动幅度小,价格是相对稳定的。今年上半年,北京香菇价格同比上涨30%。

  (二)从市场需求分析

  一是国外市场。香菇市场主要是日本、北美和欧洲。日本对我国香菇输入底线为鲜菇2.5万吨,干菇为8000吨左右。美国和加拿大销售呈上升趋势。欧洲人喜欢吃蘑菇,但是,在华人饮食文化影响下,尤其是欧盟国家多达8000家的中国餐馆,对香菇、木耳的消费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上国家的香菇消费以华人为主,比较稳定,随着华人的不断增加,消费量也会上升。二是国内市场。饮食习惯和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在战后经济增长时期,香菇消费就表现了高速增长。目前,我国人均消费香菇不到12克,分别是日本人的1/5,香港人的1/10.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善,全国范围内的消费量正在以10%的速度增加。以上海市场为例,上海市场鲜菇消费量每年上升15%,xx年冬季,干菇消费量同比增长25%,单价上升12%。

  (三)从遵化市的产量分析

  如前所述,遵化市的香菇产量只占全国的0.24%,所以,遵化市增加的香菇产量根本不会对市场造成影响。此外,因为各地有各地的水土特点和种植习惯。比如,灵寿县就因为当地气候的原因,没有发展香菇种植。唐山境内,迁西县就以种植栗蘑为主,滦县以种植杏孢菇为主,滦南县以种植白灵菇为主。即使全国的香菇产量均有增加,但是消费量也在增加,两者相抵,价格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与其他地区相比,遵化市的香菇生产成本较低。况且,香菇是一种可以加工的产品,如果鲜销不畅,还可以烘干,也可以腌渍,不至于造成较大损失。

    四、关于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

  就国际市场看,加入wto后,国际贸易量不断增加,这既为我们发展出口创汇提供了机遇,也把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世界市场尤其是欧盟国家对进口产品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尤其是对农产品的有机物残留方面,标准近于苛刻。就国内来看,实施标准化生产也是一个迟早的问题。如北京等大城市,农产品检验的项目也在逐渐增加。一步领先,步步领先。如果不尽早推行标准化生产,我们已经形成气候的食用菌产业迟早会被淘汰出局。所以,应设立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办公室,靠挂在农村经济局或科学技术局,由专人负责食用菌生产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早动手,早受益。

  (二)及早建立食用菌交易市场

  目前,遵化市的食用菌销售主要处于小规模、散销售阶段,基本上“送出地头”,还没有真正“走进市场”,生产者的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证。所以,应该把建立食用菌交易市场提到议事日程。如平泉的食用菌交易市场,每年春、秋、冬三季,商贾云集。除能节省销售费用,还可以带动本地菌种、原料的销售,延伸产业链条。河南一省就建立了10余个市场,西峡、郑州两个市场年交易额达20亿元。而泌阳县已经形成了产业链条,遵化市菇农用的锛渣机、装袋机,甚至是小小的菌袋,都要从那里购买。如该县生产的锛渣机,原理与矿山粉碎机没有太大区别,但最高价格为一台20万元左右。从遵化市的工业基础看,完全可以自己制造。但因为市场有限,没有厂家愿意生产。如果建立了食用菌交易市场,不仅可以提高销售价格,还可以极大地带动需求,拉动市场,延伸产业链条。

  (三)尽快对食用菌进行加工利用

  目前,遵化市的食用菌只是初级产品,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例如,一斤鲜菇市场价格为2元左右,到饭店餐桌上一盘可卖15-20元,一斤可做两盘,增值达10-20倍;保鲜出口,大约增值10倍;加工成罐头,可增值50%-200%;如提取多糖可以增值上百倍。所以,遵化市应尽快走出“出棚进篮、出篮进车、出车进市”,由“农田工厂”进“农贸市场”的原始销售阶段。建议抓紧扶持建立1-2家较大食用菌深加工企业,在提高附加值的同时,降低市场风险。

  (四)大力提倡专业化生产和分工

  遵化市的食用菌生产,尚处于“小而全”的分散状态,家家建大棚,家家支炉灶,家家有支出,家家没规模。造成资源浪费,劳动力浪费,综合效益较低。所以,应该引导农民进行专业分工,把菌种销售、原材料制造、种植等环节剥离开,使菇农不必再自己造原料,搭灭菌锅,制接种室,建培养室,也不必拌料、灭菌、接种全做,只要买回菌棒直接出菇,可以专心抓管护,减少投入,腾出精力,最终提高生产效益。

产业调研报告篇10

  针对金融危机对陇南市铅锌产业的巨大冲击,就目前xxx市铅锌产业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铅锌产业转型等提出一些产业发展思路,为xx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思路。

    一、我市铅锌产业发展状况

  xx市铅锌矿主要集中在成县、西和县和徽县境内,东西长85千米,南北长7-12千米,面积为1200平方千米,金属储量约2800万吨,平均品位4.5-12%,为我国第二大铅锌矿体。铅锌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越高,走向枯竭的速度越快。随着开发程度的加深,开发成本不断上升,比较优势和竞争力逐步丧失,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以资源为依托的陇南经济发展。按照目前开采状况,再经过十几年,将面临资源枯竭的境况。那么如何未雨绸缪,发展接替产业,从而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是陇南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课题。

    (一)支柱产业的作用明显

  截止xx年底,xx市共有铅锌生产企业98家,其中:采选企业86家,冶炼企业12家。从xx市的经济总体情况看,铅锌产业在xx市经济发展中占居十分重要的位置,已成为xx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xx年铅锌价格高位运行,xx市以铅锌产业为主的工业增加值达35.12亿元,占陇南市当年gdp总量的31.41%;铅锌企业上缴利税9.67亿元,占xx市当年财政总收入的59.99%。

    (二)金融危机的冲击严重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xx市以铅锌行业为主的工业经济遭受重创,在全国、全省工业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的背景下,xx市工业经济仍然保持低位运行,至xx年底,xx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只能与去年持平。xx市工业经济对铅锌行业的过度依赖造成xx市工业经济巨幅波动,xx年xx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0.33亿元,同比下降13.8%,特别是以铅锌为支柱的成县、西和县、徽县分别下降35.1%、13.7%和8.9%。

    (三)短期内铅锌产业景气度不乐观

  据国际权威铅锌监测小组预测,在国家刺激政策支持下以及下游行业出现一定复苏的影响下,xx年前三季度,我国铅锌市场的数据出现了一些乐观的迹象,但在全球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我国的铅锌市场仍然难以迅速回暖,复苏之路依然艰难。

    (四)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加大

  xx市铅锌工业的发展突出表现为企业数量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水平、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则进步很慢。资源消耗多,能耗高,污染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问题是主要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国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按照整合要求,陇南市铅锌企业不论在资源、环境、市场供给方面,均是无法承受的。

    二、铅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产业升级、环境保护问题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不及时彻底的解决,企业生存将会面临巨大的压力。xx市铅锌企业也同样面临这样的巨大挑战。

    (一)产业重组问题

  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有色金属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要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技术改造、企业重组为重点,目的在于帮助大型企业缓解经营压力,利用行业低迷时期实现低成本的跨越式扩张。《规划》将通过大规模推进行业兼并重组等措施提振有色金属市场,鼓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以多种方式重组,计划打造3-5个具有实力的综合性有色金属企业集团,使铜、铝、铅、锌骨干企业的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由目前的70%、55%和40%,提高到xx年的90%、70%和60%,以提高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而目前陇南市铅锌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国内前十名铅锌冶炼企业中陇南没有一家企业,企业生产的保本点依旧高于同行业水平。铅锌冶炼企业89户,但是集约化经营程度不高,小企业数量过多,企业重组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二)环保问题

  xx市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严重依赖,使得这种增长会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制约,支撑xx市工业经济的铅锌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发展,将会受到日益增多的限制。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面临的市场压力日益严峻,难以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作为国家的有形财富,政府对资源开采的宏观调控将会进一步加强,规模化开采、资源地的环保等问题将会面临更多限制。今年出台的《铅锌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实施细则中已经提到了全国铅锌行业的产能淘汰目标。由于xx市铅锌企业的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和铅锌企业仍然是依靠资源的高消耗来推动增长,生产集中度底、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环保压力很大。

    (三)持续发展问题

  陇南市铅锌企业主要从事简单的冶炼,没有下游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短,铅锌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普遍面临着接续和替代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在陇南市表现的尤为突出,已经影响到陇南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伴随矿产资源的开采,现有矿山铅锌原料生产持续增长的势头已经明显减弱。以现有开采速度计算,探明铅锌资源储量仅够开采xx年左右(未计远景储量)。原料的生产有可能满足不了冶炼的生产。铅锌工业发展仍以粗放经营为主,采用投资扩大冶炼能力、实现增量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不顾资源的支撑能力和市场需求,受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的驱动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难以取得持续性的投资效益。

    三、铅锌产业转型与产业链延伸

  根据xx市铅锌情况,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xx市必须抓住机遇,实现产业调整、企业规模化经营,这是xx市工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需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积极推动产业整合

  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低碳经济模式的推行并未根本改变铅锌工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却为铅锌工业的战略重组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必然推动产业重组、资源整合。按照《有色金属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全国矿产资源规划(xx-20xx年)》,国家将尽快推动铅锌企业整合,通过矿山、冶炼和加工企业之间相互参股等方式进行联合重组,组建具有竞力的企业集团,提高行业的’集中度,促进有色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时将建立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进一步规范投资行为,制止盲目投资和落后生产能力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格执行新开工项目投资管理的有关规定,规范投资行为,从严控新建高耗能项目。xx市要抓住这次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二)实现企业集约化经营

  按照产业整合的要求,针对陇南市铅锌行业“小、散、粗”的现状,适时进行结构战略性调整。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形式,组建若干大型铅锌企业或集团公司,实现规模化生产。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领域,成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主导力量,带动陇南市企业向产业化、大型化方向发展。市发改委、经委等部门要统筹考虑资源、环境、能源等条件,制定铅锌行业发展规划,指导陇南市铅锌行业发展。出台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成州、宝徽、洛坝等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整合重组审批手续,提高产业集中度,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和效益,提高产业集聚优势和竞争能力。

    (三)延伸产业发展链条

  利用铅锌企业积累的财富、技术、人才优势,按照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思路,加强上下游配套协作,构建技术关联、协作紧密的产业链,走链条式的发展道路。一是引进、启动一批有着完整产业链的“采-选-冶-深加工”企业,拉长“铅-铅合金”生产链条,构筑资源型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大力发展锌合金零部件,加快发展镀锌管材、板材、建材,积极培育“铅锌-镀锌钢板-汽车工业”产业链。三是加大铅锌产品市场应用领域的研究力度,不断开发铅锌新产品。

    (四)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

  按照国家环保标准,建立市发改委、环境保护、国土、安全生产监督、工商、电业、税务、金融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按照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要求,从布局和外部生产条件、工艺装备、能源节约、资源消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加强检查,跟踪监督,综合运用行政、价格手段,对现有生产规模较小、不符合行业规划、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坚决予以关闭,促进铅锌行业快速健康发展。

    (五)抓住产业转移机遇,降低陇南市工业经济对铅锌产业的依赖

  目前,沿海发达地区正积极主动地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推动高耗能、高排放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以腾出空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国家也对沿海产业的这种梯度转移采取支持、鼓励政策。各有关部委积极落实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部署,引导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计划在中西部地区认定一批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基地,会同国家开发银行出台了支持承接基地发展的政策,引导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抓住沿海产业梯度转移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xx市积极制定各项政策,高度重视主导产业的培育和支持,积极引进产业链条长、辐射效应大的工业项目,并列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盘活现有资源、发展地方经济。我们必须开动脑筋、拓宽视野,在更大范围内谋求承接产业转移的途径,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充分掌握沿海产业转移的动向,积极做好沿海产业转移的对接工作,借此机会推动xx市的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

产业调研报告篇11

  xx年9月我荣幸的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作为村官入职已经三个多月了,在这段时间里,我通过实地考察,与村民面对面的交谈,对于我们枣园村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现我就枣园村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存在的基本情况,具体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思路和规划做简单分析:

    一、枣园村基本概况:

  栆园村位于北赵川乡政府所在地,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289户,1069人,劳力413人,其中党员23人。全村耕地面积1811亩,其中主导产业核桃427亩,板栗410亩,粮食生产以玉米、小麦为主,其中玉米种植面积450亩,小麦种植面积500亩,其他产业种植面积861亩。畜牧业方面,全村牛存栏52头,猪存栏615头,xx年人均纯收入3700元,是我县比较贫困的一个行政村。全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为主。由于工作扎实到位,加之得益于国家的惠农政策,枣园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但从全县新农村的整体发展现状来看,我们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地理位置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枣园村的发展很难跟上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产业发展现状

  枣园村在产业发展上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优势,例如利用自身的。地理条件积极发展核桃、香菇、木耳、天麻、丹参等特色产业。但从近几年发展的总体效果来看,不是很好,产品质量不过关,经济增长不明显,群众积极性不高,导致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单一,不能形成有效的经济链。从1998年到xx年,核桃产业连年受灾,大多数群众无补充效益,生产生活资金严重缺乏,导致核桃管理投入减少,效益下滑,最终走入不投资,无效益的恶性循环。核桃园经过几年的发展多是病园、老园、残园,果树多为老式核桃树以及被淘汰了的晚熟品种,矮化等经济效益高的优质核桃树苗比较缺乏,果园管理水平低下,广泛存在不施肥、不剪枝、不除虫现象,从而导致产量低,病虫害现象严重。

  (二)、主要粮食产业经济效益低。xx年至今,玉米、小麦的销售价格低下,群众一年辛苦劳动获得的经济收入和其投入基本持平,经济效益甚微,极大的打击了群众的种粮积极性,大多数人选择了外出打工,基本上放弃了粮食生产。

  (三)、香菇、木耳等经济产业的发展由于受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也出现了下滑的趋势。由于近几年林业部门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力度,致使依靠林木发家致富的群众失去了最基本的生产支撑点,限额砍伐直接限制了群众生产的规模,以前的香菇产业大户现在也处于不死不活的尴尬境地。由于众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农村的致富能手不得不背井离乡,端着金碗要饭吃,把经济的增长建立在妻离子散、骨肉分离的痛苦之上。这一问题的出现直接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众多不便之处,最直接的困难就是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缺乏,新农村建设缺乏最基本的人力资源支持。另外,由于外出打工的这部分人大都是年轻有为,有能力、有才华、有技术的农村“能人”,长期的城市生活让他们失去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积极性,由于他们见多识广,大多数人都做了远离故土的打算,因为他们的心已经被城市化了,过不惯以前的穷日子,所以他们宁愿呆在城市要饭,也不愿留在农村种粮。

  (四)、肉猪养殖技术落后,规模较小。枣园村的养猪产业历史悠久,但由于受主客观方面的影响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大多是散养户,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传统养殖的状态,对经济增长没有做出应有的贡献,由于生产时间长、投入多、效益低、见效慢,加之近两年以来玉米、饲料价格的飙升直接打击了刚刚调动起来的群众积极性。

产业调研报告篇12

  1、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截止到xxxx年10月31日,南康家具企业达5670家,比去年新增629家,同比增长13.9%;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达15.5亿元,同比增长244.4%;实现工业总产值39亿元,同比增长43.9%;实现工业增加值10.9亿元,同比增长34.6%;实现销售收入37亿元,同比增长42.3%;实现税收2500万元,同比增长25%。办理木材放行78.8万立方米,同比增长39.4%。,其中进口橡胶木42.6万方,同比增长40.6%;直接和间接从事家具产业的人员达20万人。在5000多家企业中,生产成品的家具企业有2200多家,年产值超亿元的有2家,家具产业已成为南康的“富市产业”、“富民产业”。

  2、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南康家具产品结构品种齐全,种类繁多,主要有实木、板式、皮(布)艺、藤制、玻璃、五金六大类,已成为江西省最大的床俱、皮件布艺沙发、床垫和办公转椅的生产基地。同时,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大力打造“南康家具”区域品牌,积极扶持鼓励企业创品牌。目前,南康本地家具企业有效注册商标226个,其中:江西省著名商标5个,赣州市知名商标15个。

  3、产业平台初具规模。家具市场方面,建成国际家私城、家居博览中心、光明家具城等市场,集中连片占地面积达500亩,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店铺5000多间。引进北京北方投资集团投资10亿元,高标准规划建设占地面积1000亩,建筑总面积达100万平方米的泓泰家具大市场,目前已开工占地面积500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在今年年底前可峻工并交付使用。规划在建的市场还有家具城中心市场、家具板材市场等项目。生产基地方面,成功申报了5000亩家具产业基地项目,首期1334亩已开工建设,土地平整和市政工程进展顺利,明年初可供企业入园;二期3000多亩用地指标也已经获得批准,正在组织征地拆迁。在龙回、蓉江、镜坝、太窝、龙岭、东山、唐江等家具企业集中的乡镇规划返乡农民工家具创业园9个,规划建设面积达4200亩。物流方面,有专门的家具物流企业217家,主要运输线路612条,覆盖了除西藏和港澳台等的全国大部分地区,为家具产品流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便利。

  4、行业服务管理水平明显提升。组织机构健全,市级层面有南康市家具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调度产业发展工作;工作机构有家具产业促进局和市场办、基地办、物流办以及家具研发中心,专门负责家具产业综合管理服务和市场、基地、物流的规划建设管理与研发、服务等工作;行业自律管理有家具行业协会和物流协会,经常性开展合作交流和维权等服务。同时,专门设立家具市场治安巡逻中队、城管执法中队和物流执法队,为家具市场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已经成为制约南康家具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由于用地指标有限,工业开发用地紧张,用地价格高涨,南康大部分家具企业无法进入工业园区,主要从城郊和圩镇的农户手中临时租赁荒山荒坡、余坪建厂,形成“有路的地方就有厂”的现状,分散在全市各地,(其中龙回、蓉江、镜坝、太窝、龙岭、东山、唐江等7个乡镇街道占了90%),既造成了土地资源的破坏与浪费,又增加了国土、规划、环保、消防等行政管理难度,还大大增加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因为没有土地,企业要扩大规模就要在多个地方租赁办厂,管理成本高、难度大,极大的制约了企业做大做强。

  2、企业规模小,缺少龙头骨干企业。由于家具行业准入门槛低,缺乏有效的管理引导措施,大量的民间资金进入家具行业,产生了大量的小家具厂。在20xx多家家具成品企业中,产值过亿的仅2家,大部分企业的年产值均在100—300万元,用工20人左右,年纳税不足万元。企业规模小,导致产业整体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低;没有龙头骨干企业,整个产业没有标杆,没有形象,在外界的印象还是低质、低价。

  3、产品档次较低,没有叫得响的家具品牌。南康有20xx多家家具成品企业,主打产品是实木床、实木餐台椅和皮革布艺沙发等几大类,但只有5个省级著名商标,15个赣州市知名商标,没有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只有个别家具企业有自己的研发机构和研发人员,多数企业不具备研发、原创能力,广泛采取仿制、贴牌等形式,原材料单一,款式雷同,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品牌和新产品,销售难,利润低,又导致了相互压价,甚至偷工减料,质量下滑等问题,在外地市场只能是“地摊货”。

  4、业主整体素质不高,战略意识不强。南康家具企业大部分是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他们虽然在打工时学到了一些实用知识和技术,但缺少系统知识培训,缺少先进制造技术知识,资金投入有限,法制观念不强,风险意识不高,没有战略意识,企业管理粗放,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存在同样的问题,制约了企业和产业发展。

  5、市场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高。南康家具市场始建于20xx年,沿国道而建,逐步往两边(重点往北)推进。受历史条件制约,市场区域内路道、站场等配套设施规划建设滞后,造成市场外部环境秩序混乱;市场内部由于店铺产权业主分散,承租经营户密度大、素质低,物业管理水平落后等原因,市场的运营管理较差,形象的讲就象“农贸市场、大排档”。泓泰家具市场建成开业后将可以大大改善南康家具市场的外在形象。

  6、缺少营销渠道,物流行业发展不规范。南康大部分家具生产企业只专注抓好生产,没有建立自己的营销队伍,更没有现代化的营销网络,主要依靠市场门市等客上门,甚至

  依靠物流拓展业务,大大增加了“代收货款”的风险,极易引发货款纠纷。南康家具物流覆盖了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使南康家具通达四方。但这些物流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管理落后,鱼龙混杂。尤其是代收货款现象一直是困扰南康家具企业、主管部门乃至市委、市政府的‘一大“心病”,是影响南康的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没有专业的物流园区,物流企业分散在家具城周边,既不利于监管,又造成严重的交通拥堵混乱。

  1、在省、市层面统筹家具产业发展。把南康家具产业发展纳入全省、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全局进行统筹调度,在土地、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在产业布局中,明确南康为全省家具产业中心,把家具产业发展重点项目集中安排在南康,其它市(县、区)不再新批家具产业项目。在省、市的招商活动中,每年安排一次南康家具产业专项招商活动。鼓励各市(县、区)和驻外招商机构引进家具企业落户南康,对落户南康的家具产业外来投资项目享受江西省招商引资各类优惠政策。

  2、对南康家具产业建设用地给予倾斜。每年安排1000亩用地指标专门用于解决南康家具企业的用地问题。规划建设5000—10000亩的龙回家具加工区和镜坝家具加工区,主要承接广东、浙江转移和本地家具企业退城进园;规划建设1000亩的家具物流园区,加快推进物流行业规范发展。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南康家具的知名度。把南康家具区域品牌宣传列入省、赣州市级宣传推广工作重点,加大在中央、省、市媒体的广告投放和宣传力度,扩大南康家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议省、市财政每年拨出5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南康家具产业的宣传。

  4、建立家具研发机构。建议批准成立“南康家具研究开发院”,为赣州市直管的副县级事业单位,采取市校合作等形式,积极引进人才,就南康家具产业的设计、质量、创新、品牌等进行常年科学研发,指导南康家具产业做大做强、科学发展。建议省、市财政在建立机构、引进研发人才等方面给予500万元的资金支持。

  5、加强培训,提高业主素质。加强与省、市高校的合作交流,对南康家具企业主实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家具业主的综合素质。如有选择性地安排一部分家具业主到南京林业大学、江西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进行学习培训。建议由省、市财政每年下拨专项培训经费200万元用于提高南康家具业主素质的培训。

  6、举办参加家具博览会。由江西省或赣州市政府主办,南康市政府承办,每年举办一届全国性的大型家具博览会。同时,积极组织家具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家具展会,展示南康家具,拓宽销售渠道。建议由省、市财政每年下拨专项经费500万元用于支持举办和参加家具博览会。

产业调研报告篇13

  xx县位于xx省东南部,地处xx腹地。为南北天然过渡带,山峦叠障,沟壑纵横,溪流密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素有“xx山地无闲草、百样蒿藤百味药”之称。县委、县政府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顺应民心,拟将中药材作为继黄姜之后的又一项主导产业来发展。于今年3月安排部署了全县中药材产业调查工作,旨在全面摸清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听取群众对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县科技局抽调精干力量,派出三路调查组,进驻22镇,在镇党委和政府的支持配合下,深入村、组,到农户,到地头,了解中药材种植情况、管理情况、初加工情况、销售情况、病虫害防治情况,和农民朋友计算效益帐等,全面地、系统地了解掌握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一)种植情况

  调查显示全县22镇,259个村(社区)种植中药材,占村(社区)总数的81%。种植的中药材品种51个,总面积71830多亩,其中黄姜种植面积60640亩,其它50个药材品种种植面积11190多亩,种植药材品种最多的镇为白柳镇,26个品种,面积4100多亩;黄姜种植面积最大的镇是关口镇,8080多亩;其次是构元镇5638亩,再次是段家河镇5334亩;白芨种植分布在10个镇,合计424亩,其中100亩以上镇为白柳镇和麻坪镇,分别为130亩和107亩;柴胡种植分布在15个镇538.5亩,其中面积最大的为构元镇,142亩,其次是白柳镇90多亩;白术种植分布在6个镇,共计227亩,面积最大的为小河镇210多亩,其次是桐木镇10亩;杜仲分布在13个镇,种植面积2855.7亩,面积最大的是红军镇2040亩,其次是赤岩镇199亩,第三位是甘溪镇101亩;金银花种植分布在11个镇870多亩,面积最大的为构元镇413亩;其次是小河镇249亩,排在第三位的是段家河镇89.5亩;白芍分布在4个镇212亩,其中面积最大的是棕溪镇,70多亩,其次是红军镇60多亩;板蓝根分布在4个镇,种植面积211亩,其中面积最大的为金寨镇168亩,其次是红军镇38亩;丹参种植分布在6个镇,合计面积1228亩,其中面积最大的镇为金寨镇592亩,其次为赤岩镇538亩;木瓜分布在6个镇,种植面积1160亩,其中面积最大的为关口镇320多亩,其次是棕溪镇290多亩;牡丹分布在3个镇1310亩,其中种植面积最大的为吕河镇760多亩,其次是城关镇300多亩,再次是白柳镇245亩;射干分布在3个镇180多亩,其中面积最大的为铜钱关镇120多亩,其次是石门镇30多亩;猪苓分布在5个镇总面积163亩,其中面积最大的为小河镇108亩,其次是双河镇40多亩;香椽种植分布在3个镇合计面积180亩,其中种植面积最大的是段家河镇,89亩;其次是白柳镇85亩;乌竽种植在赵湾镇和赤岩镇,分别为150亩和1.5亩;玄参种植在铜钱关、石门、神河三镇,面积最大为铜钱关镇124亩,其余二镇分别为30亩和26亩。种植面积100亩以下的中药材还有百合、黄精、五味子、天麻、三七、元胡、当归等30多个品种。

  (二)市场及收益情况

  在调查期间,了解到了部分常用中药材的价格,和农民朋友一起算了效益帐。在调查时段,黄姜鲜姜价格每市斤2元,近二年来,黄姜鲜姜价格高到每市斤2.5元,低到每市斤1.5元,就按每市斤2元计算,二年生黄姜亩产鲜姜平均按4000市斤计,产值8000元,投入每亩二年约2000元,年亩纯收入3000元左右。问题:草荒严重,采挖太费工,亩需25个工左右(与土质有关);白芨鲜货每市斤60多元高价位,近二年一直保持50-60元,就按每市斤55元计算,3年一采挖,每亩产鲜货平均按3000市斤计算,亩产值165000元,亩投入约30000元,年亩纯收入45000多元。问题:投入较大,收入较高,风险较大。柴胡干货每市斤26元高价位,近二年保持在每市斤18-26元,就按每市斤22元计算,二年一采挖,每亩地产干货平均按150斤,产值3300元,亩投入140元左右,年纯收入1580元,投入小,劳动强度小,不费功;苍术干货每市斤20元,近二年保持在16-20元,按每市斤18元计算,三年一采挖,亩产量平均按1800市斤计算,产值32400元,亩投入5000多元,年亩纯收入9000多元;杜仲皮(干货),板皮4-5元/市斤,枝皮2-3元/市斤,价格太低,不够剥皮的功夫钱;金银花干货每市斤20元,近二年保持在10-20元/市斤,按每市斤15元计,每亩干货平均产量按150市斤算,年纯收入2250元左右,初年一次投入,多年受益,劳动强度小;白芍干货价格9元/市斤,近二年保持在每市斤5-9元,按每市斤干货7元计,四年一采挖,每亩产干货平均1600市斤左右,产值11200元,亩投入约2000元,年亩纯收入2300元左右,问题:生长周期长,见效慢;木瓜干货每市斤1.8元,盛产期亩产木瓜干货平均在800市斤,年亩产值1080元,一次建园,多年受益;牡丹(药用)干货每市斤7.5元,五年一采挖,亩产干货平均200多市斤,年亩产值300元左右,问题:生长周期长,见效慢,效益低;射干干货每市斤23元,三年一采挖,亩产干货平均300多市斤,亩产值6900元,亩投入1000多元,年亩纯收入1960多元;猪苓干货每市斤150多元,每平方米产干货平均10市斤,产值1500元,纯收入1300元。问题:投入大,技术含量高,价格高,风险大。天麻干货(混等)每市斤50多元,每平方米产干天麻平均6市斤,产值300元,纯收入200元,问题:投入较大,技术含量高,有较大风险;玄参每市斤干货4.5元,近二年价格保持在4-5元,按每市斤4.5元计算,年亩产干货平均在600市斤,产值2700元,年亩纯收入2400元左右,投入小,技术简单易学,效益较稳定;黄精干货每市斤24元,近二年价格较稳定,四年一采挖,亩产干货1600多市斤,产值38400多元,亩投入5000元左右,亩年纯收入8300多元,问题:生长周期较长,见效慢。(注:中药材纯收入计算只剔除购种、购肥料及农药等成本,地租、劳务等费用一律未计入成本)。

  (三)中药材种植项目的选择和产品销售

  全县种植中药材3万余户,定点收购商133户,2013年收购药材总量(干货)8100多吨(其中黄姜7920多吨)。农户种植中药材品种的选择,主要依据:近2-3年来,市场价格较稳定,经济效益较好,生产技术易掌握的品种;也有一少部分农户是通过自己对中药材市场的分析判断,认为一种或几种中药材未来会走俏,市场价格高或价格会提高,而作出选择;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少数农户听别人说某种药材将来市场前景很好,而种植了该品种;也还有农户从报纸、书刊、广告等媒体宣传渠道得来信息,选择项目等等。种子来源路径较多,有亲朋好友赠送的,也有在本县境内购买的,有从省内的佛坪、宁陕等地购买种子的,也有从山东、河南、湖北等外省购买种子的。近二年,还出现了上门包种的现象,主要是栽培天麻、猪苓等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承种方(自

  带种子、菌种等),按面积收费,收费较高,像栽培一亩地天麻收费4-5万元,先支付60%,余40%回收产品时结算,此种合作方式方便简捷,但也存在一定风险。中药材产品出售,小河、关口建立了合作社模式,各有一合作社与农户签订种植协议,合同收购,小河的合作社主要收购产品为金银花,只辐射本镇及周边部分农户,关口的合作社收购的药材品种较多,辐射多个镇,带动农户较多;麻坪有3家药农,直接与汉中一药厂签订合作协议,由厂方供种并指导栽培,保护价回收。除此之外,大部分中药材产品售给上门的流动商贩,销售的价格时高时低,有的年份低的离谱,也会遇上有的药材几年都不收的时候,药材放久了都变质了。

  1、从资源情况和市场效益看,发展天麻、猪苓大有作为,当年可见效。栽培天麻每年每平方米池子可收入200多元,种猪苓每平方米可收入1300多元,效益相当高,即使发展起来,供求关系变化,价格下降,仍有较大利润空间。再说,我县桦栎树资源丰富,供给充足,可考虑有计划采伐利用。科学利用我县广阔的山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很多中药材品种就是林下种植的好项目。

  2、从药材品种的适应性看,金银花、柴胡、玄参、丹参、白芨、水百合、牡丹、板蓝根、黄姜、菊花、薏米、苍术等大宗药材在我县大部分地区均适应。可考虑选择其中的品种扩大种植。但是,本着优生优质高产的原则,必须考虑个体差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一般认为,大部分中药材喜阴怕强光,喜湿怕干旱,喜凉怕高温,如调查结果显示,水百合、玄参等品种在海拔700米以上区域种植,生长旺盛,产量高,品质优,因此认为发展中药材(不是所有品种)应考虑在海拔600米以上区域布局。

  3、从农村劳动力资源看,可多发展金银花、柴胡等品种,对土质要求不高,管理简单,劳动强度较小,老年人及儿童可管理,市场价格相对稳定,长年有收购,长期有收购。

  (一)中药材市场波动大,这是影响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的头等问题。与粮油、烟草、蚕茧、肉蛋等农副产品相比较,中药材市场价格非常不稳定,一是价格变化快,有的`是一年一个价,有的是半年一个价,还有的是一月一个价,也有的是一天之内价不同;二是价格落差大,同一种药材有时候收购价格高到百元,有时候价格跌到十多元,甚至是几元钱;三是有少数中药材曾经价格很高,老百姓种植积极性也很高,而且发展到了一定规模,可是发展起来后,在一段时间,甚至长达十多年无人问津。如:杜仲、天麻,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每市斤售价在100多元,200多元,可在后来的10多年都没有人收,当然并不是外面没有市场,而是供大于求,本地的货没有人来收。中药材市场价格变化快,落差大,让老百姓心神不定,忐忑不安,对中药材市场价格规律难把握,捉摸不透。

  (二)中药材栽培技术水平低。种植业增产丰收的根本保证是良种良法。从中药材种子(苗)的来源看,有本县的,有本省的,有外省的,大多数来源于中药材种植户或种植基地,不是专门育种,品种质量无保证。从种植方面看,经营管理粗放,有的直接种在收获后的麦田、烟地和玉米地里,有的虽然翻了地,但未细土,大糊砌块压苗,不起垄不开沟浸水,不间苗,不摸芽打顶,不施底肥,不追肥等等,没有采取必要的科学管理措施。有的药材怕晒而未采取遮阴措施,有的藤蔓作物需搭架而未搭架。从中药材长势以及药材样品的品相观察和与药农交谈了解的情况,综合分析认为,中药材栽培技术水平不高,产品产量质量普遍偏低。

  (三)发展中药材盲目性大,风险性高。对想要发展的中药材和所种植的中药材品种的生活习性、适生条件、投入情况、市场需求等不了解或一知半解,只是道听途说,或是在网上,在小报杂刊上看的,信息来源不可靠,就盲目选择,盲目跟风,不加分析,仓促发展,结果导致中药材品种不适应,产量低,品质差,效益低,甚至出现产品无人收。如前些年,我县有农户栽培冬虫夏草、灵芝等,这些贵重药材被誉为“药用黄金”,利润空间诱人,但不是哪里都能种,谁都能种成。发展产业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依靠科技兴药材。

  (四)种植品种多而杂,面积小且分散。调查结果表明,全县种植中药材品种51个,最多的白柳镇种植26个品种,有的镇一个村就有7、8个品种,也有一户人家种3-4个品种的。种植户分散,地块分散,面积小,有种1分多的,有种3分多的,也有种1亩、2亩的,种植5亩以上面积的很少,星星点点,小打小闹,不成规模。大多数种植户是一种“放牛拾地软,捎代子”的想法,没有把中药材种植当作主业来抓,根本谈不上上规模、上效益。

  xx发展中药材产业客观条件优越,山水相连,土地广阔,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是中药材生长的理想之地。xx种植中药材历史悠久,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人们有种植中药材、应用中药材防疫治病的习惯和经验。但是,要把中药材作为一项产业做大做强,仅靠以上条件远远不够。谁来帮助群众遴选中药材项目?谁来为中药材种植提供技术指导?谁来帮助销售中药材?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技术保障和相应的措施保障。我个人认为要把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首先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组建“xx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议由县委分管领导担任组长,政府分管领导、政协相关领导任副组长,科技、农业、林业、卫生、药监、

  质监、发改、财政、经贸、水利等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与县科技局合署办公,科技局负责同志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组织领导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对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主持制定“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并指导其实施等;办公室负责开展中药材产业发展日常工作,协调统筹科技资源,贯彻落实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计划等。领导小组应考虑将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纳入县对部门和部门领导、对镇和镇领导考核,给一定分值,占较大比重,以考核促产业发展。中药材产业发展必须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进行,方可做大做强,否则,只能是小打小闹,起落不定,赚赚赔赔。甚至陷入盲目,招致损失。

  (二)建成中药材产品交易平台,彻底解决农民卖药材难的问题。像丹参、板兰根、玄参、金银花等都是当年种当年采收的短期项目。因此,在上规模发展之前,首先要考虑好销售的问题,要事先规划、建成中药材交易平台,解决农民种药材无处卖,无人买的后顾之忧。一是政府要建成中药材信息发布平台,了解掌握国内外中药材产业信息,重点掌握发展趋势、先进技术、产品供求关系、市场价格等,借鉴宣传推广,寻找销售渠道。同时,大力宣传推介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及时发布中药材产品、产量、质量、储量等信息,让xx的特色中药材冲入亚洲,走向世界。二是尽快规划、建成xx县中药材交易市场,可考虑在吕河工业园区或白柳工业园区建成xx县较大规模的中药材交易市场(规模由种植面积和辐射范围而定,应立足xx,面向全国)。在其它二条河分别建成经济实用够用的小药材交易市场,以保证药农的药材有处卖、就近卖、卖得出。三是鼓励支持有条件的药材收购商,注册合作社,办公司,加大投入,扩大经营,提高收购能力,同时也可以扶持他们办药材初加工厂,发展仓储业,扩大收购。四是依靠龙头企业带动种植基地发展壮大。走出去,引进来,内引外联,通过与省内外药企合作,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由药企提供技术指导和资金扶持,为药企建设药源基地,产品由药企收购,实行订单农业,协议价格,合同收购。也可以考虑通过招商引资,引人、引资、引技,建设“xx县中药厂”,这是稳定的收购商,长期的收购商,若能建成中药厂,xx农民卖药难的问题将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三)搞好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由xx县中药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主持,在全面分析县情和摸清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外来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xx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依据规划再分解细化,制定“xx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年度计划”,确定发展目标,夯实发展任务,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确保中药材产业有序发展、健康发展、科学发展。

  (四)建立健全中药材产业科技服务体系。要按照“哪里有药材哪里就有技术、哪里就有机构、哪里就有服务”的总要求,建成县、镇、村纵向到底,相关业务部门横向联姻的科技服务联动机制和网络体系,实现所有药材村全覆盖。大力宣传推广中药材栽培新技术、初加工技术等,从地块选择—品种选择—田间管理—采收—初加工—销售,全程跟踪指导,提供全面周到服务。建设中药材科研示范基地,开展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探索总结中药材栽培新技术,研制专用肥料,开展中药材发病机理和虫害防治研究等,将所取得的成果及时转化应用和推广,提升中药材产业发展质量。

  (五)中药材种植必须走规范化之路。中药材种植,即药源基地建设,国家出台有严格的技术规范,想怎么种就怎么种,不按技术规范种,产品质量无保证,国内正规药企不会收,也不符合WTO,只能卖给小商小贩,中药材产业不可能做大,更不可能做强。因此,我县发展中药材必须高起点、高标准,严格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英文缩写GAP)科学建园、科学管理,确保产品质量达国标,与国际接轨,这是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的根本出路。

产业调研报告篇14

  宠物一般是指家庭饲养的、作为伴侣动物的犬和猫等。其中,宠物狗和宠物猫无论是在家庭拥有率、规模还是消费者偏好方面都占据着绝大部分市场。

  由于宠物能够缓解人类压力,改善人类健康,愈发得到人类的广泛喜好。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宠物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其生存质量也不断提高。人类为自己的宠物购买食品、服装、附属用品,接受医疗、美容、驯养等服务,由此形成了蓬勃发展的宠物产业。宠物产业是指所有与宠物相关的行业, 宠物产业链包括宠物饲养、 宠物食品、宠物用品、宠物医疗、宠物美容、宠物培训、宠物保险以及宠物善终等。

  一 全球宠物行业发展现状

  目前,国际宠物市场已经逐步成熟,养宠物已经成为社会发达的一种标志。人们对宠物的日益喜爱促使宠物数量快速上升,进而促使宠物产业逐渐成长壮大。宠物食品、宠物用品、宠物美容、宠物医院等新兴产业相继产生、快速发展,并逐步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宠物市场日趋完善。

  据统计, 20xx年全球宠物市场规模达到997.41亿美元,预计 20xx 年将达到 1,050 亿美元。在过去五年中,全球宠物市场均保持了 4%-5%的同比增速,稳定增长的引擎则主要来源于新兴市场的高速成长。

  20xx-2015 年全球宠物市场规模

  美国是全球第一宠物大国,养宠物已经成为美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宠物按数量多少依次为狗、猫、淡水观赏鱼、鸟、爬行动物等。庞大的宠物消费市场加快了宠物产业的细分步伐,美国宠物产业包括宠物食品、宠物用品、宠物医疗、宠物交易、宠物服务等多个门类。

  据数据显示,美国约 65%的家庭至少拥有一只宠物。1994 年,美国宠物产业消费规模仅为170 亿美元;20xx年, 美国宠物产业消费规模达到 602.8 亿美元, 预计 20xx 年将达到 627.5 亿美元。美国宠物经济发展的爆发期从 21 世纪初期开始,到 20xx-2005 年发展最快,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7.5%以上。随后,美国的宠物产业进入平稳增长期,虽然经历了 20xx 年金融危机和经济复苏期,但宠物产业仍保持着超过 4%的增长速度。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美国,饲养宠物有着广泛的。家庭基础,自20xx 年至20xx年间,饲养宠物的家庭比例始终保持在 60%以上,且在最近几年该比例略有提高,饲养宠物已成为稳定的社会需求。另外,从该图中亦不难看出,在美国饲养犬类和猫类宠物的家庭数量和占比均较高。至20xx 年末,饲养犬类宠物的家庭数量为5,440 万户,占美国全部家庭比例的44%;饲养猫类宠物的家庭数量为4,290 万户,占美国全部家庭比例的35%。同时,该两项指标与美国饲养宠物的家庭比例变动趋势一致,即在最近几年略有提高、长期来看趋于稳定。

  受上述情形影响,美国的宠物数量亦呈现出在较大规模上保持相对稳定的趋势,具体如下:

  如上图所示,除淡水鱼呈下降趋势外,其他各类别的宠物数量相对稳定,且保持在较大规模,至20xx 年末,宠物犬的数量为7,780 万只,宠物猫的数量为8,580 万只。

  庞大的消费群体派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在20xx 年,美国宠物食品与用品的市场规模已达507.43 亿美元,并呈现出持续增长趋势,具体如下:

  二 中国宠物行业发展现状

  相比于国际宠物市场,国内宠物市场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近年的市场规模增速在年均30%以上。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可以把宠物行业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种子萌芽期(1990-20xx年) ;第二个阶段:发展启动期(20xx-2008年) ;第三个阶段:快速发展期(20xx 年至今) 。目前国内宠物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1)市场规模

  据统计,20xx 年国内宠物行业消费规模为 719 亿元, 20xx 年有望首次突破千亿规模,20xx 年有望突破 2,000 亿元。

  20xx-2014 年国内宠物行业消费规模与同比增速

  (2)发展特点

  我国的宠物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近几年来保持了年均30%左右的增长率。国内宠物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有:

  一是市场迅速发展。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居民消费观念发生较大变化,饲养宠物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都市人生活的一部分。从20xx 年到 20xx 年的十年间,中国的宠物行业消费规模增长了 36 倍,宠物食品、用品、美容保健、宠物医院等产品与服务市场日益升温。

  二是形成一批宠物产业基地。随着宠物经济的不断发展,众多企业投身于宠物产业领域,在全国各地已经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宠物食(用)品的生产基地。成都是全国最大宠物犬繁育基地,并正加快集聚宠物食品企业,打造宠物食品生产基地;广东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观赏鱼养殖和水族器材产销基地;温州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皮质狗咬胶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欧、美、日等20 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是面临着国外企业的激烈竞争。 近年来, 我国宠物企业积极加快发展步伐,产品综合品质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我国宠物企业无论在产品质量、还是品牌认知度方面都与国外企业存在较大差距。以宠物食品为例,目前国外企业占领中国绝大部分市场,尤其是高端市场,而中国企业主要占领中低端市场。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103545.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中学生综合素质自我评价
下一篇:员工试用期转正总结报告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