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教育课程心得体会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教育课程心得体会篇1

  20xx年4月23日上午,观看了程晓堂教授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发展的新方向》讲座。前几天刚刚出了20xx年版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程晓堂教授的讲座可谓是一场及时雨,帮我们解读了新课程标准,更好的帮我们理解了新课标。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xx年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顺应时代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潮流,做了重要的修订:重新界定了英语课程的性质;提出了旨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理念;设置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课程目标;优化了英语课程的内容和教学要求;重新规划了英语课程的实施路径。程晓堂教授也从核心素养的演变、内涵与构成,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英语课程的核心理念,英语课程内容的六要素,英语教学途径与方法和英语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创新六个方面解读了新课程标准。通过教授的。举例解读分享,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是需要认真去研读新课标,然后应用在实际教学中。

  最后,雷老师给我们分享了自己心得。面临“双减”和新课标的双重挑战,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也有新的要求。英语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地朝着“真实课堂”的思路在转变,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和摸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能力。

教育课程心得体会篇2

  本学期,我又进一步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通过本次学习, 我更充分认识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我们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切实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本人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对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数学观的改变。

  《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将数学观更改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有现实的情境中去学习数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数学观念,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二、关于数学课程。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不仅懂得了知识,还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处理好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与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强调学生主体作用与突出教师组织和引导作用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之间的关系。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2、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现代学生观认为,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教育潜能,我们的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内在素质,即自然天性,小心加以呵护、开发。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不同发展的需要,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与可能。数学课程必须立足于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它应当是“为了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课程,而不能成为专门用来淘汰的“筛子”。要改变陈旧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要牢记两条,一是除了知识传授之外,还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二是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课标解读工作自上而下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我们在旬阳中学阶梯教室参加了20xx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会,感触颇多;特别是师训中心老师对于数学素养的解读,及其风趣的举例,更让我印象深刻。在这个活动中,我的体会颇多。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观点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6个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

  通过新课标解读,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过程,应当是学生和教师互相作用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壤之别。

教育课程心得体会篇3

  通过对英语课程标准的学习,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的理念、教学方法会有一个新的转变,进一步理解了小学英语教材的特点和使用方法,看到了新课改所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下面浅谈我通过学习获得的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中、小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标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强化祖国意识,开拓国际视野,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课程标准》将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确定为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而这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合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这一目标的确定,将英语课程从仅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提高到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既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又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格,从而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英语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

  小学英语属于运用启蒙教育,学生通过听、说、读、演、唱、玩等方式获得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进而获得初步的听说能力和一定的语感。由于小学生天性爱玩的特点,课堂教学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感到英语很好学,也很乐学、帮助他们建立起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三、以创设符合学生实际为学习情境。

  用自己充满激情的表情和动作去感染学生,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设情境,相互交流,启发学习动机,树立学习信心。直观情景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之中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技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课文来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

    四、以创新为特色的课堂教学。

  教学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框架供我们套用,只有教师潜心学习,精心钻研,不断探索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才能创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精彩的课来。

  总之,本次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我们要大胆运用新理念、新方法到课堂实践中,努力落实新课标,就会探出一条用好新教材的新路子。

教育课程心得体会篇4

  2024年的春天,非常荣幸加入“和美乐者”这个名师引领、志同道合者聚集的大家庭。4月27日,在师父徐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开始了期待已久的首场线上学习活动。我和小伙伴们认真聆听、学习了由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中小学音乐教研员、浙江省特级教师杜宏斌老师作《艺术课程标准(2024年版)》的解读。虽然因疫情只能在线学习,但杜老师学养丰厚、演讲精彩,让整个上午的线上学习让人意犹未尽,收获颇丰。

  杜宏斌老师依据《艺术课程标准(2024年版)》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从课程理念、设计思路、核心素养内涵、学段划分等几个方面为老师们做了细致的解读。杜老师特别强调义务教育艺术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详细讲解了新课标修订的主要变化与突破。在细细聆听中,我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新《课标》的课程方案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细化了实施要求;新《课标》的课程标准不仅强化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加强学段衔接,还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124页的新《课标》内容真的是干货满满。

  课后,我又重新翻看了新《课标》,更深入地进行学习,思考如何聚焦新《课标》,把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效落实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呢?以下是我的几点粗浅认识与思考,和伙伴们一起交流探讨。

  一是培养目标的整体性。新《课标》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这几方面的艺术核心素养。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各不相同,但表现内容融为一体且各有侧重。这就引导我们应该把核心素养的培养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循序渐进地教学。

  二是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新《课标》的颁布,教师最需要的就是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平时教学中要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真实有效的学习情景,培养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实现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转换。

  三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优化课程内容,合理设置音乐学业要求。例如:逆向教学设计,多问问自己“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要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学生能主动去探索“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教师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或促进者,让学生真实经历学习的过程。

  四是重视学生实践活动。课堂要在夯实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教学活动中应多创设以任务、主题或项目的学习活动来开展教学,通过综合性、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深刻的理解,真正提升音乐综合能力。

  加入工作室的首次学习活动,让我静下心来学习,认真反思,厘清差距。期待在今后的活动中,在导师徐老师的引领指导下,在伙伴们的帮助下,不断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能力。

教育课程心得体会篇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语文新课标在许多方面都有突破,从理念到目标、从实施到评价都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

  在学习了新课标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发挥主动性,培养创造思维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一种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信地想、大胆地说,赋予他们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给他们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彻底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转变成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活”起来,把过去以为主的“一言堂”变为学生积极参与的“多言堂”。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而则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正如杜威所言:“教师,一个引导者,他撑船,学生们用力地用桨把船划向前。”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转变自身的角色,努力为学生创造宽松自主和谐的学习空间和氛围。让学生与文本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中进行心灵深处的碰撞,实现情感的交融,在自主与互动之间敢于想己之所想,言己之所言,在自主感悟,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从而塑造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师生的共同创造,共同进步。

    二、寻求开放性,培养综合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就需要教师实现教学观念的开放,采取开放性的教学形式。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例如,教师在完成一节课的基础上,可以举一反三地溶入课外知识——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电影、电视及文学作品中的某些情节、人物等。除此,还要鼓励学生走出狭窄的课室,让学生在与大自然、与社会、与家庭的接触习语文,运用语文。

  知识是教不尽的,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接触中具有了一定的语文能力,便可以自学知识,再生知识,自觉提高语文综合素质。这样,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

教育课程心得体会篇6

  通过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学习,我感触颇丰。学习中使我对(20xx版)艺术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老师的解读中我感受到新课标内容的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这些特点决定了音乐课程的实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和途径,都要体现出音乐课程性质。同时也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感觉在以后的教学路上,还需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课下多给自己充电,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给学生在艺术道路上的发展引好路。艺术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用他们的爱去感染身边的人,最终使这个社会充满美。此外,教师应从学生出发,为学生多营造一些发现美、传播美的良好氛围。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总而言之,音乐教育要坚持以生为本,章显美育的功能。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用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待每一堂课的教学。在教学中多思考,多创新,多反思,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领悟课程的理念,能够更好的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来。

  新课标的修订由音乐课标转为艺术课标,根据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的育人内涵及指向,凝练出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核心素养”。让我感受到了在未来的音乐教育中会更加注重多元综合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备课,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去体现出音乐课程的性质。新的艺术课程标准给我们的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指明了方向,使我们在备课时,思路更为清晰,明白音乐教学的侧重点。从而,更好的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最后达到学生掌握音乐知识的最终目的。

  通过这次学习,我认识到改进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要教好学生就必须在教学中用科学灵动的教育方法进行教学。教学重点怎么突破,教学难点如何解决,都需要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与帮助。一节课中如何让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如何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如何让学生享受情感审美,这还得靠新课程标准的指引和帮助。不管从事哪一科的教学工作,我们的专业基本功都要胜任你所教的专业。要本着学习提高的目的,取他之长,补己之短,但是专业基本功能力的提高,不可能通过短期的训练就能达到,那是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勤奋刻苦的操作学习,才能在不自觉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新课标还使我明白了在课堂上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发展”。增加了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情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去了解每位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去制定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这样师生间才能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要注重“课堂设计思路”。在所有的科目中,学生们普遍都喜欢上音乐课,因为音乐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但如果总是一种课堂模式来进行上课,学生就会对课堂慢慢地失去兴趣,新课标中要求教师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在音乐实践中,可以将音乐知识、技能完全的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同学们在实践中将知识记得更加牢固。最后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尊重艺术,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音乐是广泛的,他代表的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时代的作品,就是在上课中除了完成所教授的作品外,要让学生理解与掌握这首作品的时代背景,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创造了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意义。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对学生都是一次美的熏陶,带领着学生愉悦的进入了音乐中去感受,不仅可以培养他们对音乐的鉴赏力,对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而且能提高其审美情趣,陶冶其情操,作为新时期的音乐教师,相信我们会伴随着新课程标准一同成长,和孩子们一起感受美好的音乐人生。

  新课程还要求每一位老师必需进行角色转换。教师不仅是教学中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不仅是学习的参与者,更是合作者。教师只有把课堂的主动性交给学生,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使每一个学生感到学习是快乐的。“乐”是陶冶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继而塑造创造性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此外,我们的教育并不完全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为了培养“人”。所以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技巧、技能性训练,而应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营造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从而激发起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让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多多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各方面逐步转变教师角色,尽量适应新课标,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唯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我们的音乐教育才能够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担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将会在今后的教学与学习中改变自己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用最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刻苦钻研、勤学苦练、勇于创新,在学生的艺术教育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把智慧、情感和力量奉献给我们伟大的教育事业。

教育课程心得体会篇7

  本人认真聆听了xx教授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详细解读,有很多收获,印象最深刻的有以下一些内容。

  我知道了小学阶段核心素养由原来的10个: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增加为11,增加的一个为:量感。何为量感呢?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等。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我了解了总目标是“三会”: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同时,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和发展性,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将九年的学习时间由原来划分为三个学段变为划分为四个学段。涉及到我们小学阶段的就是,原来一至三年级是第一学段,四至六年级是第二学段,而现在是每两个年级为一个学段,小学阶段分为三个学段了。小学的6年划分得更详细了。

  我明白了课程内容组织得安排上也有很大变化。20xx年得课标是以学段为主题,每学段里面细分为四大领域,而20xx年的‘新课标是以四大领域为主题,在每个领域里面再细分学段,更重视了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教授的解读非常细致,而且深入浅出。因为信息量很大,在听了教授解读的基础上,后期我还要不断学习,仔细研读,用新课标的里面的新标准,新内容,新理念,新方法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教育课程心得体会篇8

  20xx年4月21日,《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正式发布。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去搜索《音乐课程标准》时,却落了个空。原来,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融为了一本《艺术课程标准》,毫无疑问,变化是巨大的。如何把握《艺术课程标准》中的先进理念?如何真正理解课标并有效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正当我一头雾水之时,十分有幸聆听了浙江省教研员杜宏斌老师关于《艺术课程标准》中音乐部分的解读讲座。杜老师从20xx版《音乐课程标准》的实践情况开始分析,带领我们探究了新版修订内容变化的原因以及内容中的创新和突破。每一个完善的目标,每一个优化的细节,每一个细化的要求,都让我感到新课标的逻辑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也深深地体会到《艺术课程标准》在出版前专家们呕心沥血地付出。通过研读,探索未来的教学之路,以下是我对课标中“课程内容”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一:变

  1、在变化中发现不变的共性

  新版课标中的课程内容非常的丰富,描述的篇幅是原来的4倍。从音乐课程内容上来比较,4类艺术实践和14类具体学习内容与旧版大致相同,但在描述上选用了更精准的词汇。例如:“感受与欣赏”变成“欣赏”,“音乐与相关文化”变成“联系”等。说明在音乐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并有效运用的知识和技能是基本不变的,音乐课堂依旧围绕着这些内容开展教学。

  2、在变化中激发全新的探索

  新版课标中课程内容最大的。变化是:,根据不同的年龄段特点,设置了不同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是艺术实践的具体化,是学生在现实生活或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等完成的项目、解决的问题等”。在未来的教学中,学生不仅仅在课堂上学习基本知识与技能,更多的是在不同任务的情境中迁移、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将其内化成音乐能力,真正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师根据不同的任务,应该如何设计以学生为主导,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成为了我将要探索的目标。

    关键词二:辨

  1、辨教学思路

  教学内容的任务阐述中还增加了对教师的教学提示,这无疑是帮助了我在未来更好地辨明教学思路。在任务式引领的课堂之中,除了深度解读教材,更需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例如,歌唱课《我是少年的阿凡提》,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从它所在的学段开始思考,根据学段的任务,我选择其中的:独唱与合作演唱,小型歌舞剧表演,创编与展示,3个任务进入到这节教唱课,在深入解读教材后,将设置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内容进行联系,设计与之相符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中不断以任务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

  2、辨自我提升

  对新版课程内容解读的同时也是对自我教学的一次“思辨”。我总是在接受到新的信息时会产生些许抗拒,是因为自己将要跳出原本的“舒适圈”。新课标的出现,对老师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点的要求,只有不断地思辨才能继续前行。未来的音乐课不仅仅只有知识与技能,而是一节全面的,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美育课。

  学而有涯而生无涯,如何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持续推动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断前行,新课标的出现成为了最好的推动器,与时俱进的音乐课堂需要我们不断思索和冒险,但若不思“变”,何来明“辨”?庆幸自己在和美乐者这个优秀的集体中,不惧未来,向美而行!

教育课程心得体会篇9

  随着社会的形成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教育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人们越来越懂得学习了,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时时感觉自己有被淘汰的可能,在经历了不断的摸索之后,今天终于选择了电大作为我的第二个人生加油站,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全在于经过了从开学到现在的一个不断的思考和观察的过程,看到一批和我一样已过而立之年的同学,放弃了休闲和娱乐时间,孜孜不倦的。学习,上课,翻阅了学校下发的《开放教育入学指南》,对开放教育的内涵有了更深的认识。

  人的一生,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活到老,学到老,社会在进步,知识在更新,每个人都有接受再教育的机会,不想提高自己的人。 不懂的自主学习的人,没有掌握一定学习技巧的人,就有被淘汰的可能。

  通过学习《开放教育入学指南》,使我深深的认识到再教育的重要性,也使我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继续学习的机会和这样的场所,电大的开放教育就是最好的选择,有授课老师,有教室,有同学,提供网上答疑,发表意见的空间,可以和老师,教授平心静气的讨论问题,只要你能不断的坚持,就能学到许多新的知识,这些认识,坚定了我的学习信心。

教育课程心得体会篇10

  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我参加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学习。重点学习了媒体与资源利用、探导型教学设计、探究性学习的设计、教学实施计划设计、信息技术与整合探讨等内容。这次培训学习,我无论在教育教学水平还是在信息技术操作上,都收获很大,受益匪浅,对现在和今后的教育教学有较大的指导和帮助。

  在培训中,我学会了如何更好的使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在学习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训操作中,我学会了的辅助教学的计算机软件以及应用;学会了如何收集和处理对课程有利的教学资源,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小组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加深了跟众位老师的学习和交流,加深了我对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的进一步理解。我也感受到王玉龙老师对教学事业的热情和专业水平,也要求自己要不断学习和拓展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提升自身教学教育能力与专业水平。

  课堂是灵活的,教学模式是多变的。在整个培训中,我理解了教师不但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还要懂得如何利用和挖掘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一切技术手段,去成就一堂精彩的`课。教育技术是为教学而服务,它不仅局限在音像、多媒体技术上,还应充分应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重视教育过程的研究与开发,重视教学设计和评价。作为一名新老师,更应懂得为什么而教,怎样教,用什么方法教;应把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以及相关技术手段用于课堂教学,用于个性化学习,用于课外活动,用于思想教育和素质培养。

  过去,我曾认为只要懂得word、excel、powerpoint、flash、抓图工具、视频剪辑工具等软件就可以把课程上好,认为老师只要教给学生课堂知识就够了。但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懂得了信息技术对新课程的支持作用,更深刻的理解了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并学会了进行课程单元的教学设计,学会了综合应用各种技术资源创设高效学习环境,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提高课堂效率。教师教育能力水平的高低将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综合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今后我将不断努力学习和钻研教程,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更上一层楼,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教育课程心得体会篇11

  最近几年关于乡村教育比较热门的词语应该是“乡土教育”和“农耕文化”。有教育情怀的校长和劳动在学校搞乡土教育和农耕文化。我身边能够看到是关于农耕文化的研究。而所谓的农耕文化就是学校开垦小菜园,学校建设关于农耕文化的陈列室,学校专人负责农耕文化资料的收集。农耕文化成为了一种学校的特色去展示。这种完全脱离学生的农耕文化研究应该是很普遍的现象。做农耕文化的意义何在?农耕文化有何教育意义呢?农耕文化对于学生和学校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听了魏老师系统的关于自然教育和自然教育主义的分享,还有帅帅和几位校长的分享,豁然对于农耕文化、自然教育和教育的关系有了一种新的认知和思考。无论是乡土教育、农耕文化,还是自然教育,都是为了让乡村的孩子能够找到“根”。作为乡村的孩子,现在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环境让这些孩子早已和乡村断掉,这些孩子没有根。无论以后这些孩子在什么地方发展,他们的人生注定是残缺,他们的精神世界缺少乡土的滋润。一个农村出生,农村长大的孩子,却不了解农村,这是一种可悲的现实。不能够确定做自然教育和乡土教育给孩子成长带来多少巨大的变化,但是可以让孩子苍白的童年变得有点色彩,让孩子能够真正融入到自然。看看村小人数锐减,乡镇学校周边不断建起的出租房,还有每一天晚上多上个孩子挤在一起补课的房子……就能够感觉到现在乡村孩子是乡村的陌生人。他们生在乡村,却是对于乡村最陌生的一群人。他们看到母亲永远陪着做饭,父亲永远外出打工,却不知道农作物长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干什么农事?也许,自然教育和乡土教育会唤醒孩子对于乡村新的`认知。

  每一个人来自自然,自然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根。进行自然教育,让学生熟悉周边的生物,熟悉周边的生态。走进自然,才能够体验到自然的神秘,才能够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从小让孩子感受真正的自然,才能够把敬畏自然的种子埋在心中。自然教育如何去做?大脑中还是一片空白?自然教育能够带给学生什么呢?这是作为老师必须回答的问题。自然教育应该和科学课是不一样的,应该让孩子在总目标的带领下去探索自然的奥秘,感受自然的伟大。我还想到,熟悉的每一个角落,带着学生发现他们从来没有发现的植物和动物,让他们感觉到观察的力量,让他们感到自然的神奇。带着学生观察熟悉的校园角落,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注意吧。相信这种活动会带让学生很喜欢。

  自然教育是一种亲身参与的体验过程,是需要长期的熏陶。带着学生走进自然,在自然中获得成长。

教育课程心得体会篇12

  我记得我曾经有一次光辉的历史,它使我感到骄傲。那是有一次我自己洗背包的经历,我的背包,就是我生活的需要,非常漂亮,粉红色的,上面还有一个小草莓,它就是我的最爱,我出去都会带着它。可是我从来没洗过它,有时同学都说它真脏,今天我把它洗好了后,我还得过爸爸妈妈的表扬。

  这天,我的小背包又脏了,本来我想要妈妈洗,但转念一想:平时妈妈够辛苦了,这点小事还用劳烦妈妈,我自己就行了,所以决定自己洗。我拿来脸盆,装上自来水,把小包浸湿,妈妈告诉我要用洗衣粉浸泡一下,然后涂上肥皂,用手揉搓。看到脏的。地方,我就使劲地搓,我左搓搓,右搓搓,搓干净后,把小背包清洗一遍,最后把小包拧干,晾在衣架上。

  洗完之后,我可高兴了,急忙拉爸爸妈妈到阳台上,指着我洗的小背包,骄傲地说:“这是我洗的小背包,你们看多干净呀,厉害吧!我是没人比得过的哦”爸爸妈妈笑着说:“是呀,我们的婷婷长大了哦,也懂事了哦,会自己洗东西了。”

  我听了后,心里美滋滋的,我感觉我似乎真的长大了哦,经过这次的事,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原来自己亲手做的事情,做完后感觉真的很不同!

  放暑假了,我感觉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发现的红领巾脏兮兮的,我想叫妈妈帮我洗一下,忽然想起常常说过的话:“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

  我先用水龙头打开放了一盆清水,在把红领巾放在水里浸泡,然后我把红领巾捞上来,擦上肥皂,我发现红领巾的三角边特别脏,我使劲的搓那个三角边地方,不一会儿,我的手上全是肥皂泡泡,滑溜溜的,真好玩!

  搓完了后,我又把红领巾放进了清水里搓,一下子,清水就像黑墨水似的。我把红领巾从脏水里捞了上来,放在窗台上晾。

  妈妈看见了说:“肥皂洗了没,应该用清水再洗一次,才会干净。”我一边开着水龙头,一边高兴地对妈妈说:“这是我第一次洗,我不懂嘛!”我从窗户上拿下了红领巾,又放进了清水中搓起来,一连用了三盆水,直到看不到泡沫了,捞出来拧干,再一次挂到窗户上去晒。

  我看着红领巾被我洗干净在的沐浴下,仿佛更加鲜艳了,这时一股甜丝丝的感觉涌上心头,因为这是我自己第一次劳动的结果,能不高兴吗?妈妈看见我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赞许的笑了。

教育课程心得体会篇13

  第二个人生加油站,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全在于经过了从开学到现在的一个不断的思考和观察的过程,看到一批和我一样已过而立之年的同学,放弃了休闲和娱乐时间,孜孜不倦的学习,上课,翻阅了学校下发的《开放教育入学指南》,对开放教育的内涵有了更深的认识。人的一生,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活到老,学到老,社会在进步,知识在更新,每个人都有接受再教育的机会,不想提高自己的人。

  不懂的自主学习的人,没有掌握一定学习技巧的人,就有被淘汰的可能。通过学习《开放教育入学指南》,使我深深的认识到再教育的重要性,也使我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继续学习的机会和这样的’场所,电大的开放教育就是最好的选择,有授课老师,有教室,有同学,提供网上答疑,发表意见的空间,可以和老师,教授平心静气的讨论问题,只要你能不断的坚持,就能学到许多新的知识,这些认识,坚定了我的学习信心。谭晓楠通过在中央电大两年半时间的紧张学习,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教学上,都使我受益匪浅,知识倍增,更坚定了我学习英语,理解英语,运用英语的信心从而树立了自我教育、终身教育的牢固思想。

  如今,在知识竞争的时代,知识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的资本和财富。而人类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教育,没有教育就没有知识,没有经济。教育不再局限于人的青少年时期,而是贯穿于人的各个时期。一次教育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而是从青少年教育发展到终身教育。中央电大采用开放教育的形式,是我们学习的大好契机。它采用多种学习方法,比如:网上学习、小组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辅助教材,比如:光盘、磁带等。学习时间不受限制,这些都给我们成人继续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为我们能更好的在工作中发挥知识优势。

  在实践中,我们打破了以往的”哑巴英语“、”课本英语“现象,以解决口语需要的实际,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从高级专业人材到普通劳动者,都需要一定的外语运用能力。总之,电大开放教育对我在工作中帮助极大。

教育课程心得体会篇14

  学习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反复地学习。我在想“温故而知新”是不是就是需要我们对旧的知识反复揣摩、反复实践,才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呢?

  学习也从来不是一件可以迅速完成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小心翼翼的揭示每一个词语的含义,在文字中思考自己的实践和作者的意图,才可以得到一点真知。

  欲速则不达,是指每一件事情都不应该“唯快”。

  今天学习的是2024年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前言部分中的主要变化――关于课程标准――增强了指导性。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不论是现行的课程标准,还是以往的教育文件,还是在秋季即将施行的2024年的新课程标准,它们都对当时的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性。

  我在和老师们的交流中常常将我们的课程标准比喻成为少林寺的《易筋经》,武当山的《太极拳》,也将它比作为我们教师的另外一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我常常这样对新教师说:“如果你不会上课,如果你不会备课,如果你不会评价,如果你不会留作业,那就看看课程标准吧!”甚至有的时候我也会将课程标准推荐给我的学生家长,因为这样的书的确是对我们的教育实践有指导意义的。

  我的爱人去省里参加活动时,她担心自己在和老师们的`交流中语言不合适,站位不够高,对教育实践不能够那么真实的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她问我怎么办,我告诉她――带上课程标准。在2024版课程标准出来以后,我先打印了一本送给我的爱人。我想这样的礼物是最实际和最真实的。

  有很多新老师上岗后就搬着基本教辅资料,翻来翻去,每一节课自己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在作业和课堂上紧紧的抓住了所有时间,恨不得将所有的题都放给孩子们。

  当我们打开课程标准后,我们就会明白,哪一些是我们要重点启发的,哪一部分是要助力增长兴趣的。前几天我无意中翻到了“作业评价”,再回想自己的所作,才真正明白,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帮助是如此之大。

  此外,课程标准的指导性还体现在增强了实践的操作性,在课程内容设计、学业质量标准研制、丰富案例、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细化、强化,努力做到好用、管用。正是由于这些,我们的课程标准对教育教学实践更具有了指导性。

  比方说学业质量标准。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这也是指导性的。

  尤其是对现在的一些教育热点,课程标准也作出了相应的指导。比如说幼小衔接、整本书阅读、核心素养、跨学科学习等等。

  课程标准对教育教学的实践指导性是必须要体现出来的。这样做可以将全国教育均衡盘活,还可以将教育高地和普通教育区域相连接,实现教育对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的公平性。指导性的存在意义,还可以体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在教育实践中更可以将育人目标更加系统明确,进而彰显国家意志;还可以将课程一体化设计理念从国家层次进行定义,进一步加强课程一体化的实施;更可以将新时代人才特点创新性和实践性进一步提纲挈领般地凸显出来。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103063.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个人工作感想总结
下一篇:如何写书评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