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如何写书评

作者: 爱可网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来源:www.ik35.com

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写书评篇1

★、如何写书评篇2

★、如何写书评篇3

★、如何写书评篇4

如何写书评篇1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2012132077号 姜作超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Syntax(当代句法学导论)is written by Professor Wen Binli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It is a book for English learners who are beginners of syntax。This book introduces the dominant theory of contemporary syntax study------Chomsky’s 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 or the Principle and Parameter System before the publication of his “the Minimalist Program” in 1995.By using plain language, Professor Wen Binli elaborated various theoretical components: Theta Theory, X-bar Theory, Binding Theory, Control Theory, Government Theory and Bounding Theory。This book consists of twelve chapters, each chapter permeates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content is systematic and cohesive。The first chapter i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whole book, in which the author discusses some theoretical problems about the study of language。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study and language theory, introduces two method and three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of language study, and explains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book and several problems about the edition of this book。The second chapter is about category classification and some basic syntactic concepts。This chapter describes three issues: word category, phrase category, and sentence structure and several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The third chapter introduces Theta Theory, including subcategorization, argument structure, thematic structure, assigning θ-role, and the like。According to Theta Theory, a sentence is a structure with verb as the center。It is the features of words that determine the basic structures of sentences。The forth chapter discusses X-bar theory。This chapter reveals that the internal structures of a variety of phrases and clauses are consistent with X-bar Theory, that is all of them have common structural features。The fifth chapter is about Case Theory, including specifier-head agreement, Constituent-command theory, abstract case, morphological case, case assignment and Case Filter。The sixth chapter introduces Binding Theory。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distinguishes pronouns, anaphors and referring expressions and introduces three binding theories of pronouns, anaphors and referring expressions。The seventh chapter is a discussion of two different categories: PRO and pro。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features, distribution and permissive conditions of PRO and pro as well as Control Theory。The eighth chapter is about NP-Movement。NP-Movement mainly involves three structures: passive construction, raising construction and unaccusative construction。This chapter explains the features of NP-Movement and how NP-Movement occurs。The ninth chapter discusses Wh-Movement。Wh-Movement occurs mostly in wh-sentences and relative clauses。This chapter also discusses the features, reasons and end points of Wh-Movement。Bounding Theory, which confines Wh-Movement, is also introduced。The tenth chapter introduces the features and permissive conditions of traces left after NP-Movement and Wh-Movement。This chapter explains Empty Category Principle, the phenomenon of parasitic gap, and strong crossover and weak crossover。The eleventh chapter is about logical form, which is a kind of semantic expression formed through α-movement on the basis of S-structure。α-movement is abstract movement, including quantifier raiding and wh-raising。This chapter also discusses the phenomenon of “subject-object asymmetry”, “γ-making” and “subject-adjunct asymmetry”。The last chapter introduces Head Movement。This chapter discusses Head Movement Constraint and introduces Pollock’s Split INFL Hypothesis。For beginners of English syntax, this book is a rather good material。The gradation of content is reasonable。The arrangement of the content is from suppleness to difficulty。It is easy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learn。Students can learn step by step and at last master the knowledge of syntax。J。D。Brown suggests that materials should be considered from five perspectives: background, fit to curriculum,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logis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eachability。Cunningsworuth also suggests four guidelines for study materials: First, course book should correspond to learners’ needs。Second, course book should reflect the uses which learners will make of the language。Third, course book should take account of students’ needs as learners and should facilitate their learning processes, without dogmatically imposing a rigid “method”。Last, course book should have a clear role as a support for learning。According to the above criteria, this book is pretty good。The reasons are as follows: In this book, the statement of the Principle and Parameter theory and its subtheories is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The structure of this book is clear and appropriated。In general, each chapter of this book presents a different theory, and each theory and principle lays a sound foundation for theories of latter chapters。When stating the content of each chapter, the author does not confined to the statement in a single linear level, but use comprehensive method of statement。By adopting this method, the author not only constructs the systematicness and integrity of syntactic theory but also leads the students to master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syntax more profound。The logic of this book is clear and the language used is simple and plain。All the principles and theories in this book are summed up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language materials。In the process of analyzing language materials, the author uses localized language, take examples, uses contrast and comparison method to make the statement easy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for Chinese students。In short, through the usage of various kinds of statement, localized language, and clear logic, the author makes abstract and obscure syntactic theories and principles easy to understand for Chinese learners。In addition, the well-designed exercises after each chapter can trigger the interest of further reading for students and lead learners to contemplate deeper so a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thinking,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如何写书评篇2

  这个历经百年的家族,从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开始,直到第八代为止,都生活在仿佛是宿命一般的孤独之中,而他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与孤独做着至死不休的决斗,却在终点都与它相依为命。何•阿•布恩迪亚终生都在寻找通向新自由世界的大路,研究炼金术、银版摄影,而暮年时却只能被绑在栗树下喃喃自语;奥雷里亚诺上校不断地发动战争,年老时的他却将自己锁在房间里制作小金鱼;阿玛兰妲费尽心思得到自己的爱,同时也赢得了许多人的钟情,然而最终也只能一遍一遍地缝补自己的寿衣,并在寿衣缝好之日魂归西天;丽贝卡的内心蕴藏着整个家族中最深沉的勇气,然而仍旧在长满苔藓的房间中孤独终老,逐渐被人遗忘;曾经极度好客的梅梅,爱情亦是轰轰烈烈,在花季依旧时却永远封住了自己的嘴,至死也未说一句话……直到最后一代子嗣被蚂蚁吞噬,整个马孔多消失在飓风之中,他们都未曾逃脱从出生开始就伴随他们的命运。

  博尔赫斯曾评价《百年孤独》是一部最能体现西班牙浪漫主义色彩的书,通篇几乎没有爱情,却甚为浪漫。细细想来,正是孤独造就了这种浪漫。孤独并不是可耻、需要摒弃和践踏的。书中的每一个人经过的挣扎,都最终在孤独里找到了依靠,对于他们来说,这甚至比爱情更为可亲。不管是文明尚未开始的蛮荒时代,还是滚滚车轮带来的充满喜悦哀愁的兴盛,孤独让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形成了一圈又一圈的轮回。孤独让他们安静、让它们了解自己的内心,同时也了解他人的内心、了解自己究竟为何来到这个世界上,在世界的终点与等待自己的宿命终结之前应该完成什么,然后,孤独让他们坦然接受自己的命运、让他们活在自己最绚烂的一刻,永远不死。如同阿玛兰妲在最终得知自己的死期后反而面容安详一样:他们的灵魂在此刻得到了永久的安宁。

如何写书评篇3

  读后感的主要任务不是对书籍进行价值判断,而是记录个人阅读某种书籍后的所感、所想、所悟;是以读者的心理活动为中心,而不是以阅读的对象为中心;在写作上它通常只是围绕阅读对象的某一个点而抒发开去,几乎可以不考虑书籍的整体情况,甚至可以仅仅把阅读对象作为引子,然后就大谈其感想、大发其议论、大抒其情怀。

  书评是对书籍进行价值判断后的成果。任何不涉及对某本书进行评价的文字,都不能叫做书评。类似商羊舞大谈“写书评就是在寻找共鸣,就是在标记某种立场的势力范围,它没有什么绝对的价值判断。评得妙评得劣,在于你把能否把你的感触表述的细腻,把你界定标示的清楚,或者更准确的说你能否诱发出最大范围能的共震。”都是把个人的读书笔记和书评混淆了,不分好坏,还何谈 “评”呢?

  常见的书评模式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五种:

  一、介绍性书评。这种书评篇幅比较短小,内容主要是简单介绍某种图书的基本内容,常常带有广告色彩。

  二、评介性书评。这种书评是在介绍某种图书的主要内容的同时,还对其特点、风格、主要成就以及缺陷等给子简明扼要的评论,具有一定的导读性质。

  三、专业性书评。这种书评是从所评对象的专业角度来写的,其篇幅要相对长一些,对该书内容的评论、分析和挖掘也要深刻,它尤其注重该书在理论方面的得失,具有一定的学术性。例如评《宝石学》,就只能从专业角度去写。比如对某本大学教材的评价

  四、阐发性书评。此种书评比专业性书评更具学术价值,有时它对所评对象中的某一问题继续作深入的探讨,有时它也对所评对象中的某个论点进行反驳,还有时它以所评对象为引子升发开去,大谈某些个人见解。

  五、书话。这是一种散文化的书评,它评论书的内容,也评论书的编辑或装帧,更喜欢谈其作者或相关的掌故,篇幅不长,但言之有物、生动活泼、较少拘束,除具备书评的一般功能之外,还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书评服务于读者的基本功能:

  内容介绍、类型界定、导读荐书书评作用于读者,首先在于它的信息功能,也就是说为读者选择图书提供参考,这就要求它把图书的基本内容介绍给读者;

  其次在于它的中介功能,即让读者在阅读行为实施之前,有一个心理准备,以使阅读具有针对性,这又要求它点明图书的精要所在;

  最后在于它的导读功能,此功能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为读者在阅读时,对所读图书进行价值判断提供参考,二是向读者推荐优秀的图书,这自然就要求它必须准确地反映书的内容,并在众多的出版物中遴选书评的对象。

  至于书评的具体形式和标准,我认为并没有硬性的规则;只要读者认可你的书评,觉得有用或者有趣都行;没人看的书是失败的书,没人理会的书评一样失败。

  凡与作品、作家有关的都可以评。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发表意见:可以对作品的思想意义、艺术特色、社会价值进行分析评价;可以对作家的创作经验、人品学识进行总结评述;可以对读者的阅读进行指导;可以对作品的本身的得失从各个角度进行议论;可以结合作品的评论,探讨各种美学问题等等。评什么确定之后,接下来就是怎样评。

  为了形成对一本书的观点,你可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

  ·这位著者想做什么?

  ·他或她获得了多大的成功?

  ·在某些方面,此书是否打动了我?

  ·关于这本书,我喜欢的是什么?

  ·我不喜欢的是什么?

  将你的评价分为两大类会很有帮助:

  ·内容:作者所表述的。

  ·文体:他或她是怎样表述的。

  在考虑一本小说的内容时,不妨问自己:

  ·人物有趣或有说服力吗?

  ·情节是否能始终吸引我的注意力?

  就文体来说,要对作者的语言作出评论:

  ·是简洁的,呆板的还是诗意的?

  ·非特指的,正规的,有感染力的?

  ·陈辞滥调还是富有创意。

  初学写书评的人最好写简评,所以我主要介绍简评的写法。写简评一般可以有这样三个步骤:介绍——评价——推荐。

  (一)介绍

  “介绍”是指对所评的书的内容作言简意赅的概括叙述,让读者对该书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如书评《难忘》是这样介绍的:“《南京情调》收入64篇文章,20世纪上半叶社会各界名流笔底的南京昔日景观,风土人情,大多风流倜傥见性情;80帧照片,让50年前的古都旧影清晰再现,金陵旧时影像,幅幅沧海桑田显趣味。”(87字)

  (二)评价

  “评价”可以是总括全书作鸟瞰式的评述,如书评《展现“另一个”爱因斯坦》是这样评价《爱因斯坦晚年文集》的:“每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的睿知和科学预见性。全书蕴涵着科学家与知识分子的良知,浸透着他对整个20世纪全人类的极大的人文关怀。”也可以聚焦于作品的细部作画龙点睛式的点评。如金圣叹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节中鲁达打店小二一段描写:“一路鲁达文中,皆用‘只一掌’、‘只一拳’、‘只一脚’,写鲁达阔绰,打人亦打得阔绰。” 三言二语就点出了《水浒》对鲁达的动作描写是充分个性化的。“评价”是书评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也是最见功力的部分,从这里可以见出一个人的思想水平、艺术素养、鉴赏能力、语言功夫等等。评价作品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注意评价的科学性。要以科学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地进行评论,不要以个人的直觉和偏见任意地拔高或贬低。②要注意见解的独创性。要反复阅读、分析、研究、揣摩、品味,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读,分析不得要领,只是发表一些陈旧、肤浅、庸俗的见解。《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篇小说:“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宗白华先生是这样评析的:“这是何等严肃的责己精神!然而不是出于畏人言,畏于礼法的责备,而是由于对自己人格美的重视和伟大同情心的流露。”宗先生的评析见解独到,深刻精辟,所谓“析义理于精微之蕴,辨字句于毫发之间。”(《古文观止·序》)③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评论语言与议论文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三)推荐

  这是书评的结尾,有好书与读者共享的意思。如《难忘》是这样写的:“南京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值得特别关注。钟情于南京文化的人,即便不到南京,也能从《南京情调》中体味一番南京情调。”

  格式

  俗话说文无定法,写书评当然也无一定的格式,可以因人而异,因书而异。比如偏于谈感受的书评就可以直接从述感开头:“何建明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高考报告》是一部具有强烈震撼力的作品。不读则罢,越读越使人感到,高考的分量实在太重太重,它重得使许多中国人的腰背都压弯,连中华民族的脊梁也被压得出现了严重的畸型。高考啊!何时才能走出怪圈?”(《走出高考的怪圈》)

  想要带点文学色彩又要给读者一点悬念的也可以抒情开头:“若你走进普鲁斯特的世界,我想你不会不惊叹于那美妙的符号所产生的神奇魅力,不会不沉醉于玛德莱娜小点心的绵长回味,不会不震悸于人类内心的隐秘世界的强烈曝光。作为《追忆似水年华》的译者之一,我也不可能不更真切地感受到普鲁斯特开启的感觉世界对我的灵魂与感官的诱惑、冲击、洗涤、丰富、与净化。”(《全新而永恒的感觉世界》)

  当然书评的结尾也不一定都要推荐式的。可以表达某种愿望,如“愿借苇岸的亲切诚实的语言,生动盎然的诗意和宁静柔韧的美感铺就的小径,引领我们走向诗意栖居之地。”(《读》)

  表达愿望之中有推荐作品的诚意。也可以批评某种现象或做法,如“他们认为如果儿童画能与范例完全相同,那么这种训练就是成功的。然而他们不明白,儿童有他们自己的世界,儿童有他们自己的艺术,他们与成人不一样!种种人为的限制对儿童艺术潜能都可能是一种扼杀。”(《生动有趣的图画书》)批评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推荐。

  历史的另一种书写

  --读《万历十五年》

  明代的历史,因其扑朔迷离、跌宕起伏而被历史学家所关注。有关明代的史著可谓洋洋大观,如黎东方的《细说明朝》、孟森的《明代史》、当然还有吴晗的《朱元璋传》与《海瑞罢官》都对明代这段长达267年的纷杂历史作了细尽的载录。美籍华裔学者、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所著的《万历十五年》也是一部明史研究著作,该书从计划撰写到定稿,历时七年,1974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八年之后在中国大陆发行,是一部独到、严谨的史著。在具体评述这本书之前有必要对书名作一交代。万历十五年是明代第十四个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当政的第十五个年头,既公元1587年。这一年是极为平淡的一年(《万历十五年》一书英文名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中文直译为《无关紧要的1587年》),除了一些难以避免的灾患之外,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之上没有发生任何一件足以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事。但是作者却独独选择这一年作为其切入点,以全新的视角,新颖的形式,深刻的思想为我们揭示了明代历史进程中的一页,昭示了东方这个古老的帝国衰败的必然。

  全书以人物为主线,分为七个章节,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主角,而这些主角的选择又涉及到社会不同的阶层,构成了明代中晚期社会结构的一个缩影。在这些人物中既有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又有权倾一时的重臣张居正;既写了当权的保守派官僚海瑞,又写了身为布衣的自由派知识分子李贽。而这些人物之间又暗藏着各种矛盾:有万历皇帝同群臣之间的矛盾,有各级官僚之间的矛盾,有保守派与自由派的矛盾等等。但是所有的矛盾都集中于一个矛盾即个人与体制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的存在导致了所有这些人物都具有一个共同点--最终的命运都具有悲剧色彩。如万历皇帝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在立储这个问题上却一直不能如愿,在与群臣争斗了数十年之后最终屈服,这种屈服表面上是向群臣屈服,实际上是在向体制屈服;又如戚继光为了建立新军和保卫国家,不得不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游离,这种游离迫使他投机取巧,巴结权贵,最终仍逃脱不了政治中的现实,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在书中,所有的人物,无论地位,无论善恶,统统都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他们或身败,或名裂,还有的身败兼名裂,没有一个功德圆满者。他们的个人理想、价值在一个大黑暗时代里被社会现实击得粉碎,而他们的人生轨迹也随之湮灭了。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民族的悲剧,这个悲剧一直延续到1840年而发挥成了极致。

  明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朝代。西欧近代史的起点与明代的建立都在十四世纪,在此之前,中国的经济、军事、科技都还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到了明代灭亡的十七世纪中叶,古老的中国就明显落后了。这种衰亡是否已经为两百多年后鸦片战争的失败和近代史的屈辱埋下了伏笔?这是几乎每个涉及明史的人都会思考的问题。作者对此也进行了思考,他在《后序》中提到:“万历十五年公元为1587年,去鸦片战争尚有二百五十三年,但是中央集权,技术不能展开,财政无法核实,军备只能以效能最低的因素作标准,则前后相同。”那么造成这种局面的症结在哪里呢?作者又进一步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这正是《万历十五年》不同于别家史著的关键所在。有了如此的思想定位,那些深刻、一语中的地论述不断地从书中流泻而出。如作者在谈及海瑞时就提出“法律的解释和执行离不开传统的伦理,组织上也没有对付复杂的因素和多元关系的能力”这个当时的弊端;又如在谈及官僚阶层时,又尖锐地提出“官员们在道德的掩盖下争权夺利,导致文官集团的涣散,进而导致整个帝国无法治理”。诸如此类的论述很多,似乎这又是一本以暴露中国传统弱点为主的著作,但是这种“暴露”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自己这样评价:“《万历十五年》指出道德并非万能,不能代替技术,尤不可代替法律,但是从没有说道德可以全部不要,只是道德的观点应当远大。”由此可见作者这种“暴露”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检讨过去的错误,以作为现在乃至将来的借鉴,同时也告诉每一位读者应该如何保全中国传统中有价值的东西。

  黄仁宇先生以深厚的史学素养和远见卓识,用大胆、平时的笔触评说明史,进而评述中国的历史。他在这本史著中赋予了历史真实鲜活的面容,不仅使人们可以清晰地体验到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倒退的较量,更重要的是给人们以遐想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细心的人们不仅可以从中品味个人人生的酸楚,而且还会发现隐藏于表面背后的历史积淀。用这种方式撰写历史,不仅能唤起人们对往昔的客观历史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让人们从深厚的历史迷雾中走出,进而思索。读《万历十五年》给人现实意义上的启迪远在其史料价值之上。

  被反复书写的胡适传

  《晶报》深港书评2012年2月26日 1964年2月24日,胡适逝世两周年的深夜,李敖写下了《胡适评传》的自序。李敖为胡适作传,一方面是不满意民国时期的胡适传,或过分吹捧,或一味贬斥;另一方面是因他受过胡适的帮助,对胡适始终怀有深刻的敬意。他在自序中发下宏愿,写一部一百二三十万字的大传,对胡适的一生进行全面的评价概括。不过,他的《评传》只写到1910年胡适留美,其后便再未推出续篇。

  这本作于半个世纪前的胡适传,表述文学化,用词戏谑随意,却有开风气之先。李敖是有名的“业余考据派”,在传记中做了不少考证工夫。记载胡适之父的断章,胡适编辑的《竞业旬报》,都被李敖搜罗出来,并作出连续完整的阐述。不过,凡撰写胡适早年传记,《四十自述》是绕不开的蓝本。若没有新内容发现,所谓胡适传,亦不过是《四十自述》的扩展版而已。李敖这本胡适传记,便是在替“自述”诠释。除了大量引用原文,还有密密的加注。相对于有用的注释,更多的是李敖塞进的私货。比如,和传记本身关系不大的他人生平轶事,李敖都要引经据典地大写特写。这样使得注释几乎占了全书的一半篇幅,而不少注释,对了解胡适本身并无直接贡献。同为考据派,新近出版的台湾学者江勇振的《舍我其谁:胡适传》,其精细程度远非李敖可比。该传亦仅是江勇振计划中胡适传记的第一部,以1917年为节点,就已码字四十余万。他对收集胡适资料进行了竭泽而渔式的工作。胡适留学时期的学籍资料,海外媒体的新闻报道,两岸收藏的胡适手稿,胡适阅读过的生僻外文书,江勇振事必躬亲阅览,无一放过。从资料上看,从江勇振之后,可能就无人再敢重写胡适生平;从考证上看,江勇振对胡适的婚姻观、博士学位问题、早年思想理路、实证主义等也提出了新说。

  江勇振对胡适研究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既不撇开《四十自述》另起炉灶,又不对《四十自述》过度迷信。他意识到,胡适的日记和自述,皆非私人领域中的读物,而是为传世而作,其中不免有各种修饰、隐晦。若为胡适立传,无法看清胡适的取舍、渲染和淡出,注定落得被胡适牵着前进的命运。因此,江勇振索隐幽微,根据多方资料互相比对、勘正,得出最接近真实的看法。江勇振以研究胡适早年的情感世界著称,其《星星、月亮、太阳》有大量精彩的段子,但在这部传记中却不炒冷饭,将胡适与韦莲司的感情点到即止,不能不算有所节制。相对于胡适的生平,最值得讨论的还是他的思想。胡适之所以成为胡适,无非因他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和思想文化产生了无人可及的影响。除非发现重量级的思想文本,否则无论如何考证生平,只在知识分子个人史的领域才有意义。相对于海外的格里德、大陆的耿云志、邵建、欧阳哲生、沈卫威等人的思想传记,余英时的《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更受学人重视。

  余英时最出彩之处在于思想分析。尤其是书中《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一文,对胡适的思想进行了最简明精确的概括。他认为,胡适的“暴得大名”,既因他对西学的了解恰好满足时代的需要,也因他自身的刻苦和长期准备;胡适的功绩在于为中国的学术思想确立了一种典范,启蒙而开时代之风气。但他也指出了胡适的缺陷,比如化约论,过分迷恋实验主义和科学方法,无法真正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等。江勇振说过,“所有研究胡适的人都必须抱持一个态度和假定。那个态度就是虚心:我们所面对、分析的是一个天才,他的天分跟努力是我们望尘莫及的。”余英时当然不会同意江勇振这种神化胡适的倾向。因为,若照此推论,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甚至伯林的思想局限,都无法评论。历史研究若采取仰视的态度,必将无法实现研究的客观化。思想史分析需要让人走下神坛,这才是一个研究者应有的态度。

  作为余英时的弟子,罗志田的《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对其师的研究多有继承。比如胡适“预备为国人之导师”,“学术思想典范说”等无一不是接续余英时的分析,只是罗志田将其进行了详细化。一些大的问题,如胡适思想中世界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两歧,胡适的中学和西学造诣,胡适的自由观,在罗志田的书中都有详细的讨论。由于写作年代较早,可以看到罗志田这本传记还残存着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痕迹;尽管当时中国学界早已冲破西方流行的“冲击-反映论”,但著作的现代化史观,还隐约可见。关于学术与政治的冲突,也是当时知识分子研究比较流行的分析思路。

  但是,相对于其他研究者对胡适消极的“自由主义之累”、“无地自由”等定位,罗志田将题目定为“再造文明”,对胡适的积极努力,以及他对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贡献,实为一种最恰如其分的概括。胡适一生的努力,的确都集中于援引西方思想文化资源,为中国确立先进的文明。失败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胡适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求索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过。

  在胡适离开半个世纪之际,重温这四本有代表性的胡适传,感受胡适思想人格魅力的同时,也必将大有收获。

  这种收获,印证了其墓志铭上的盖棺定论:“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韩戍为纪念胡适先生逝世五十周年作

  《于丹的邪恶趣味人生》

  作者:朱白2012-02-18 13:21 星期六 晴

  首先,能把自己名字与书名融为一体的书,基本上可以断定为沽名钓钱的应景之作,或者是出版者对作者的名字过于迷恋,或者是作者之书已意不在卖文而是卖封面卖名字。其次,“于丹”二字究竟于今天意味着什么呢,我猜跟享受生活的滥调,还有所谓的优雅人生的俗念扯不开关系,无论哪个时代享受与优雅都是大多数、主流所向往的意思,也就是说“于丹”意味着基数和比例上都是大多数人。要说明的是这里并不排除一厢情愿,存在愿景并一定就说明你已经有了这个资格。

  从一开始于丹就摆开了她那庸俗不堪的调调,与读者交朋友,叙述上用第二人称,貌似谦虚实则非常自信,甚至自以为是地可以指出生活范式123,然后告诉你生活不是急躁、功利、激动,而是应该缓慢优雅从容淡定宁静„„不是这种范式本身错了,而是说这是一种邪恶不洁的价值观在涌动。

  《于丹趣品人生》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如果称它是含杂和输出了一种价值观的话,那么用韩寒说郭敬明的话来说就是一种“很贱的价值观”。在于丹眼里只有“书画琴棋诗酒花”加上“茶”才能算得上生活品质,而所有跟日常琐碎生计有关的一切都是应该被淘汰和唾弃的。但用即便愚蠢的脑子想想看,如果没有洗菜做饭收拾厨房刷马桶的人在整理家务,怎么能有端坐在太师椅上饮茶下棋吟诗的画面存在呢?并非诋毁于丹所倡导的生活方式,而是她的方式是在否认另外一种或者说与之相反的生活方式。这种否认充满了邪恶的力量,微观的于丹堪比宏观的萨达姆和卡扎菲。

  《于丹趣品人生》不会教会你怎样去生活,而是要指引那些有能力过上但却尚未过明白优雅生活的人以方向。于丹从“茶”、“酒”、“琴”入手,这是在教你如何欣赏艺术然后与生活打成一片吗,当然不是,她只是引经据典地教给你装模作样假扮姿态的方式。这本书不是给真正生活之人写的,而是给那些成功企业家、风雅财神爷准备的,没有“钱权”二字加身,你都不配读于丹的这本书。

  从林语堂到鲁迅,从苏东坡到陆游,从李白到白居易,从伯牙到蔡文姬,从《菜根谭》到《世说新语》„„于丹对于古文古事是信手捏来,熟悉程度近似于走进自家厨房摸摸碗筷、动动锅盆,在行文中保持着三步一典故、五步一轶事,然后白话文解释,就这样引引用用解解释释唠叨了一本书的容量。

  给人以反省空间的是,一个人有怎样的见识还真不在于他读了多少和谁的书,有些东西是天生的,或者是自身的某些酶或者细胞与环境发生的奇特生物反应的结果,而非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比如名师也会有败类弟子这种事发生。

  书评网址推荐:

如何写书评篇4

  浅评石云涛所著《安史之乱》

  石云涛,河南太康人,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唐史、唐诗、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的研究。此书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大史记书系(《安史之乱》、《靖康之变》、《永乐迁都》、《太后垂帘》、《洪宪帝制》)之一,2007年5月一版,2008年2月再版。

  本书相较其它史书,在于严肃之余,尚有文采,善描绘,营造历史画面感,使得人物往往呼之欲出。如书中针对玄宗与贵妃的产缠绵悱恻,不仅引用了白居易著名的《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埋枝。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同时,自己根据一定史料,予以创作,生动还原历史。摘引如下,“玄宗晚年的情感生活,就沉浸在与贵妃的恩恩怨怨温柔富贵乡里。杨贵妃因骄纵使性,亦曾触怒玄宗,一次以妒悍忤旨,玄宗令高力士把她送还杨宅。但玄宗很快便思之不已,时过中午,还无心吃饭,动不动就发火。高力士察知玄宗本意,请召贵妃还宫。玄宗重见杨妃,恩宠又过平时。杨贵妃成为玄宗的情感所系和精神依赖。又一次是······杨贵妃悔恨号泣,抽刀剪发交给高力士,请高力士转交玄宗,“珠玉珍异,皆上所赐,不足充献,惟发父母所生,可达妾意,望持此伸妾万一慕恋之诚。”玄宗得发,挥涕悯然,急命高力士将贵妃迎回”。文字的修饰和事例的选取皆有的放矢,使贵妃和玄宗间细腻的爱情跃然纸上,玄宗纵是一天子,也是一痴人。且当代诗人诗文的点缀其中,不仅使史料得到了充盈,也使文章文采斐然。如“诗人李白,此时正在庐山隐居,听说洛阳失陷的消息,非常痛心,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古风》第十九首,其中有云:“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这样的诗文可谓比比皆是,大多哭诉“国破山河在”的悲愤,用诗文巨大的感染力,呼唤读者内心的共鸣。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山雨欲来,龙虎争斗,余波未平。基本按照时间的书序记述了安史之乱的过程。从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禄山发动叛乱起,至代宗宝应二年正月史朝义授首为止,战乱延续长达七年零三个月,致使辉煌的大唐帝国终究一去不复返了。

  作为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安禄山,其人书中介绍如下,首先,一个出身胡族混合血统的人,从小没有受过正统的教育和儒学经典的熏陶,本身缺乏忠君爱国的观念是肯定的。其次,粟特人善于经商,又长于战斗。第三,互市牙郎一个最基本的素质是善揣人意,巧言善诱,一语中的,说进人的心窝,这样才可能成功撮合生意,使买卖双方皆大欢喜。据此可以想象此人具有如下的性格特点:善钻营,有心机,会投机,为了利己敢于损人,又长于拍马屁。作为安史之乱的受害者及纵容者—唐玄宗,却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对其信任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于上书言安禄山意欲谋反的朝中大臣,皆交于安禄山本人处置。这使得安禄山招兵买马更加肆无忌惮,大唐帝国已处于风雨欲来之时。由于最初的猝不及防,大唐官军连连失守,不得不出走长安,兵至马嵬坡,官兵皆饥渴难忍,终于爆发了史上有名的“马嵬坡之变”,杨国忠身首异处,杨贵妃香消玉损。太子与玄宗自此分道扬镳,玄宗开始退居幕后,做起了太上皇。战争是残酷的,关于睢阳之役,文中有一段记叙,“他们克服一切困难,死守睢阳。茶纸吃光了,就吃战马,马吃光了,就捉野雀,掘老鼠,雀和老鼠也吃光了,张巡杀死自己的爱妾,许远也杀死自己的家奴,然后搜括城中的妇女,杀了供战士们吃。妇女吃光了,接着杀城中的男子老弱不能打仗者。每个人都知道必死无疑,却没有一个人背叛。最后城中只剩四百人。”战争的残酷,令人不寒而栗。起初,叛贼的进攻是所向披靡的,很快攻下两都,天宝十五载正月一日,安禄山称帝国号大燕,自称雄武皇帝,建元曰圣武元年。此应是叛军最猖狂的时刻,然普罗大众还是一心向唐的,人心未死,乃可反戈一击。且大唐有众多将领可谓对大唐王朝忠心不二,愿马革裹尸而还。如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其兄颜杲卿,大将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皆亲赴沙场,临危受命。然,可惜的是大唐却总有奸人误国,使得多次战机遗失,从最初的李林甫、杨国忠到宦官李辅国,这样只计个人得失的小人,伴随了唐王朝由盛转衰至覆灭。唐王朝的离心离德使得战事持久,叛军那边的改旗易帜,使得余孽不断。安禄山死于其子之手,史思明又灭了安庆绪,却又最终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所取代。

  最终,安史之乱结束了,可结束时的大唐已是满目疮痍。最受苦的是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而作为封建统治者上层,虽总打着仁爱的招牌,实际上却干着“磨牙狁血”的勾当。为尽快平定叛乱,求助于回纥精骑,许诺打下长安、洛阳,两都的子女金帛归回纥所有,任其抢掠。这显然是不顾百姓权益,任其蹂躏。可见封建王朝,终是一家之幸,而绝非天下之幸。本书无论文笔,还是选材都可圈可点,尚是一部可读之书,尤其是对于历史爱好者。然遗憾的是,本书最终虽总结了安史之乱影响,却没有与中国历史上其他的类似事件如靖难之役进行比对,进一步挖掘安史之乱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及特色。同时,人都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突出的历史事件,留给今人的反思在书中也没有提及,通读全文,我最大的感想便是,人治终是靠不住的,法制和民主才是一个国家的希望和前途。

  参考文献:

  1、

爱可网分享地址:http://www.ik35.com/wm/103064.html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教育课程心得体会
下一篇:小学生成长手册家长的简短寄语集合四十条


Copyright © 2023-2024 www.ik3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爱可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